in《 清华MBA学习
要点: 伦理与社会责任   思考   行动   
最喜欢的伦理课姜老师,是我吉大的师兄,1993级本科,1997级硕士,他说我到吉大的时候,他应该刚离开,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相聚清华园。缘分冥冥中注定。
课程结束了,思考才刚刚开始,而比思考更重要的是行动。
清华有块碑,写着“行胜于言”,最能体现清华人的个性和风范。
   转记    评论
in《 清华MBA学习
要点: 伦理与社会责任   
《商业诓骗是否道德》(哈佛评论)读后感

这篇文章虽然写于将近50年前,但对于今天的我们(至少是我)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我们,指的是商业环境中的职场人)。伦理这种“软技能”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有二,一是“伦理思考,重在知人识己,这里的人可以包括具体的个人,也可以指代组织”;二是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持有的模糊的商业感觉是否符合商业逻辑。
没有学伦理课以前,我思考过“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在两难面前,我的逻辑一般为:底线是不违法,如果面临的决策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则根据业内权威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和我自己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当然,有时候也不是用道德标准,而是单纯的价值观。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从模糊的道德观中跳出来,明白了:在职场生活中,我们不再是普通公民;我们成为了游戏玩家,必须遵循某种不同的道德体系。
当被文章提醒“生活道德不同于商业道德”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眼前一亮,它为我曾划定的行为底线找到了一种商业道德层面的诠释;也为我经历过的纠结提供了一个明朗的答案——个人道德和商业伦理常常交织在一起,但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应当精通商业环境中的游戏规则。
再一次感慨这门课很有意义。商场如战场,谁能够领悟到隐藏在经济现象之后、游离生活道德之外的商业逻辑,谁就将有更大的胜算。
   转记    评论
in《 清华MBA学习
要点: 姜朋   伦理与社会责任   
连续几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感觉好极了,尤其是像今天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是来赶OB课的作业,一大早就收到了“伦理与社会责任课”姜老师对我昨天提交作业的回复,于是迫不及待的来这里给老师贴个剪影
姜朋教授,40岁左右,谦和,个子不高,瘦瘦的。擅长讲故事、擅长启发学生探究现象背后的问题。如果说课堂上他与我的交流已经让我觉得这课绝对是我的菜的话,那么每次他很快回复我的邮件、点评我的作业而且语言实在、幽默,就让我更加窃喜,在重返象牙塔后认识了这样一位老师。姜老师会回复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哪怕是国庆节第一天、哪怕是深夜或者清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清华教授的作风,教学严谨,对学生尊重
我们无论长到多大年纪都摆脱不了自尊心和虚荣心“作祟”,这或许是人的本能。当老师把我的周记节选出几句话,放在公示给同学们的“周记精粹”里面,我自是开心得意,更加喜欢这门课了。其实,理性告诉我们,别人的评价和对自己的态度本不应该作为努力的依据,但是有多少人是纯粹的“理性人”呢。

   转记    评论
in《 清华MBA学习
要点: 案例教学   故事   伦理与社会责任   
伦理与社会责任课。在第一次课的雀巢公司子公司——比纳公司食品质量案例中,我们第一次扮演起商业角色,第一次认真思考“伦理”和“商业伦理”的问题。这次课的广东大阳公司的案例,是纺织业知名企业香港溢达集团的真实案例,案例中出现的竞争对手“山东青春集团”是著名的“雅戈尔”集团。案例讲述了大阳公司CEO离职一事,貌似简单的离职案,隐藏着企业文化冲突、公司治理、老板如何选人用人、管理制度、信任和激励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这个真实的商场故事已经被哈佛商学院收入案例库。
我在课堂上讲述了我经历的tjgh咨询公司CEO的“离职案例”,大家听的时候从开始的嘈杂变得鸦雀无声,这种感觉非常好。讲完故事,还有同学继续关注我的案例,问Y总为什么不自己开公司?Y总后来怎么样了?
记得第一次课,在国家大剧院工作的同学讲了他们在演员抱病不能演出时的处理方式;联想的同学讲了联想在遇到质量问题时清库存的做法。。。。。。希望更多的同学讲出他们的故事。
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思考,是同学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老师更主要的是抛出问题、提出质疑、引导思路。雪莉老师曾经介绍过哈佛商学院MBA老师的案例教学,当一个同学问老师答案是什么的时候,老师说:I am paid to ask questions, not to answer questions.
这门课,是典型的案例讨论课,超喜欢,喜欢上课的方式、喜欢老师选取的每一个案例、喜欢在课上大家畅所欲言也时常两军对阵的状态,喜欢姜朋老师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