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来,才有未来:写在A轮融资紧缩之际
|
|
|
How to Survive the Series A Crunch—From Someone Who Didn’t
|
|
|
CEO/Founder’s only jobs:
|
|
|
1) Don’t run out of $$
|
|
|
2) Recruit AND retain best talent
|
|
|
3) Set & spread the vision
|
|
|
It’s harder than you think.
|
|
|
— Jason Evanish
|
|
|
相信每个创业者都会认同我在上图所列的三项原则,可能有很多人都有过亲身经历。说实话,把三项都做到并且保持三项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但付出高收获也大,做到了这些,在市场好的时候你能有机会迅速把握商机,不好的时候也能支撑你渡过难关。
|
|
|
本文写给那些已经完成种子投资但是还没拿到 A 轮投资的创业者,尤其适合电子商务领域的人们。众所周知,大部分电商都面临着入不敷出、创收乏力的窘境,我想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给出一些相对不算太差的建议。
|
|
|
最近我离开了自己创办的公司,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因为没钱了。A 轮融资紧缩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使得之前做的计划都成了废纸,新的钱没有来,旧的已然用尽,再想恢复,难上加难啊。
|
|
|
基于上述原因,我希望别的初创公司和创业者能从我这里学到些教训。要谨记利润为王,只要有实打实的产品,别愁公司做不大。还要记得,控制节奏也非常重要。虽然 A 轮融资紧缩早已经是事实,但我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受惠。
|
|
|
关于融资
|
|
|
On Fund-Raising
|
|
|
我其实不擅长融资,我相信很多创业者也和我一样,更擅长创造。但无奈的是,作为创业者,我们必须得搞到钱。融资就像交警,不管你怎么讨厌怎么咒骂,它都是保证道路畅通必不可少的一员。融资环境虽然不太完美,但是它能在大多数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
|
|
|
我们公司最大的错误就是太急于求成,想在 2012 年第四季度官方投资季结束之前完成 A 轮融资,但悲剧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接着我们就发现,十二月份我们的现金就开始急剧减少,并且前途也开始不慎明朗。尽管今年我们设法实现了一轮小额融资,但我本人已经倍受打击,至今还没有彻底恢复。
|
|
|
其次市场环境也不利于我们融资,在当时我们在做电子商务、订阅商务以及家庭技术,而这些都是当时投资方最不愿意投钱的领域,很明显我们融资的时间过早了。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业务,回到早些时候的状态。风向变化过于频繁,选不好时机就是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
|
|
最后是市场认可度,每个初创公司都幻想能一上场就有极高的市场认可度,然后就可以呼风唤雨、大施拳脚了。理所当然,投资人也不会把钱投到没有半点市场认可度的公司身上。但是,必须要知道对投资人来说多高的市场认可度都不为过,但是对电商来说,如果你没有象 Fab.com 那样高的认可度的话,最好从投资人视线中消失。我不建议创业者花很多精力在关注市场认可度上,尤其是你需要花费大把资金培养市场的时候更需要小心谨慎。投资人想等就等去吧,你可千万别贴钱贴时间进去。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投资人再也不投钱给你,但想想看,如果你有一个拥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公司的话,融资对你的意义就不再是救命钱,而仅仅是你可选择的发展方向之一。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是价值和意义巨大。
|
|
|
可持续发展
|
|
|
On Sustainability
|
|
|
如果你刚好卡在种子轮和 A 轮之间,那你就得快点让你公司实现盈利,这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停止那些无谓的花费,不要理会投资人那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实现公司的自我造血功能。
|
|
|
缩减开支并不容易,我也理解,但是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举,如果有员工拿着高薪不干事,那你就得露出自己得獠牙了。相对来说,日常开支和员工福利是最容易缩减的部分,我也知道每个人都想创造一个优秀的公司文化和环境,但是,公司的生存显然大于中午的饭菜和员工的津贴。而且忠心的手下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力挺你,舒适的办公环境半点用都没有。我很庆幸我有一群优秀的员工,他们愿意为不确定的未来努力,而且我们有百分百的收益留存直到最后一刻。
|
|
|
但是很无奈的是我最后也不得不解雇一些非常优秀的员工来节省开支,这是我做过的最艰难的事情,生活就是这样,深吸口气,继续工作,好人会有好工作的。
|
|
|
关于孵化器
|
|
|
On Being Accelerated
|
|
|
孵化器更象一把双刃剑,好处是能帮助创业公司迅速打好基础,坏处是创业公司得分更多精力来争取有限的投资。有些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被迫出局,而有些公司投入竞争的精力过大,预想的其他事情很多都无法实现。下面我列出几条我这些年悟到的孵化器行业的潜规则:
|
|
|
1) 如果不是 YC 里的公司,一般不会有太多人感兴趣。
|
|
|
2) 如果两个公司在同一个孵化器里,那么通常只有一个公司会得到投资,风投也不愿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
|
3) 如果风投在一家孵化器里的某个公司身上吃亏了,那么他们通常不会轻易再投同一个孵化器里的另一家公司。
|
|
|
4) 旧金山的孵化器一般来说规矩比较严格,很少投资人青睐这里;而硅谷的投资人更热衷于投资本地孵化器(如 YC、500 Startups 等等)。
|
|
|
上面这些只是一些客观陈述,我本人很青睐孵化器模式,而且也建议有条件的创业者最好寻找一家孵化器来加快自己公司的发展。但是必须意识到,孵化器替你遮风挡雨的时候也让你失去了残酷的考验,这样的公司在真正走向市场的时候还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人对这点是很敏感的,他们一般不太会投资这样的公司。创业者能做的是做更多的调查,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孵化器,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自己的成功。个人建议最好选一家稳定性高的孵化器。
|
|
|
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
|
|
On Leadership During the Tough Times
|
|
|
任何公司都会经历高潮和低谷,初创公司也不会例外,顺风仗怎么打都容易赢,但是如何带领一个公司渡过低谷期,就取决于管理层的能力和决心了。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在这里我只想说说我自己的一些心得,我会保持和最底层员工的接触,帮助我的员工挡掉大部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及时告知他们公司最新的情况(包括困难),有时候一味的报喜不报忧不是什么好事情,我坚持保持公司大致上的透明(偶尔有些时候透明过头了),我觉得我的员工对于我这样做很是感激。
|
|
|
就我所知,一些公司完全把员工蒙在鼓里,什么都不告诉,这样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所以你得尽量保持公司的透明,同时注意,别让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扰乱员工的思绪。我也是用渐进的方式告诉员工创业公司相对来说风险更高的,这样到后来他们都完全理解并且尝试去克服这种不确定性了。
|
|
|
怎么减压
|
|
|
On How to Vent
|
|
|
对于创业者来说,其实大部分时候面对的都是一团糟的情况,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发泄/倾诉渠道,眼下的社交网络你也知道,你要是在上边吐槽一句什么,转一圈回来就会成为一段有声有色的故事,极易被人误解。
|
|
|
我总结出来的必杀技是:多建几个马甲来吐槽,这样谁知道是你啊(注:这招真贱,有没有童鞋知道某个知名人物的马甲啊,贡献出来大家围观下)。
|
|
|
创始人退出
|
|
|
On Falling out of Love with Your Startup
|
|
|
很多人不愿意谈到这种可能性,因为这对于融资来说是硬伤,但是这是真的会发生的。对于我来讲,我其实并没有失去对公司的激情,我的离职是因为融资过程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在某些特殊时期(极端高潮和低谷)人际关系会变得很复杂。想必作为创始人,但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公司;离开的大部分是绝望了,还有一少部分是发现自己入错行了。对公司的激情是创业者奋斗的源泉,如果你没有激情了,那也没有必要继续创业了。
|
|
|
公司倒闭
|
|
|
In Closing
|
|
|
对于那些处在瓶颈期的初创公司来讲,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帮他们脱困,唯一的安慰是其他公司或许比你的情况还糟糕。你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所有有助于你脱困的事情,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留太多遗憾。你可以从头再来、东山再起。革命不息,奋斗不止,祝你一路顺风。
|
|
|
There’s no simple answer for all the founders out there stuck in the middle of making it or breaking it. I wish there was. Just know that you’re not alone. There are literally hundreds of other startups right now in the same position as you—some much worse. Do what you love, and do it the best you can. Know that if this doesn’t work out, all is not lost. You can build again. Keep fighting and good luc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