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 [ 摘记 ]    2015-05-21 18:47      对所有人可见

in 个人笔记本 创业笔记      对所有人可见

要点: 粉丝用户经营   社群经济   

产品是入口,社群才是商业模式:粉不在多,而在于“残”
这次5月9号在深圳聆听李善友教授的《新科学与互联网世界观》,受益很多,干货满满。其实在上课前,看这本书时,我就对两个例子印象深刻,还分享给了我们团队.一个是美国的Burger King,一个是花间堂。
这两个例子其实都在说量子世界观的升级,产品(质量)和社群(能量)是一回事.从经营实物到经营用户,实物是手段,用户才是资产。从事物为本到关系为本。(连接)产品是入口,社群才是商业模式。
1.Burger King:
美国的Burger King特别火,每次吃都排长队,它的粉丝群有35000人,但群活跃度并不高,于是Burger king做了一个活动:如果粉丝从群里退出去,Burger King 就送他一个汉堡。本来就很难买,退群还送一个汉堡,粉丝们纷纷退群,最后只剩下8000人。这8000人是送他汉堡也不退的人,就是Burger King的“脑残粉”。结果:Burger King的社群活跃度增加了5倍。
所以,粉不在多,而在于“残”。粉丝总量没有价值,要看“残度。
忠诚度就是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纯度,这绝对不是靠金钱和利益就能买来的。如果有10000个铁粉是什么概念,就是我做同样的事情能产生3倍收益。换句话说,做同样的事情,你产品的售价可以是它的1/3,如果质量也一样的话,此时你几乎可以把行业老大颠覆了,这就是连接。
无论做什么,实物交易的毛利都会越来越小,与其花力气去做质量,不如去做关系,去耕耘自己的粉丝。这是一个重大的升级。
2.花间堂:
花间堂一般做第二年计划的时候,主要看两个数字,一个是第二年新开多少家酒店,一个是每个酒店的入住率提高多少,两个数相乘就是第二年的计划。可以看的出来,他们关注的是事物而不是关系。这种传统经营的模式,如果想客人的总数有增加,就必须增加质量,即增加与事物相关的东西,就要不断的开新的酒店,这就是基于事物的逻辑。
其实,完全可以把酒店当成一个节点,反复住店的人当然是酒店的粉丝,酒店应该去经营它的粉丝,比如顾客生日时,酒店把自有品牌产品送给他。做很多文化活动让粉丝参加,增加与粉丝粘性。如果花间堂有了足够影响力,要再开一家分店,跟粉丝众筹就可以了,如果粉丝变成了花间堂的投资人,下次自己要住店或给别人推荐当然是这个酒店。
经营好粉丝,不需要增加粉丝的数量就能增加产出,观念转变而已。 其实还是,产品是入口,社群是商业模式。
关于社群和铁粉,教授其实也一直在讲uber的例子。(产品是节点,用户是连接)
“社群经济”,新技术,社会化媒体,大规模业余化,使得群体的连接成本大幅下降。他讲到“精英小团队”,在2013年里,每位苹果全职员工为公司贡献了213w美元,只有100人的车位限,100人年会。保持小团队,保持敏捷,目标是效率的最大化。 就像Uber,Uber一般每到一个城市开分站,基本配置就是三个人:市场经理,运营经理,以及城市经理。市场经理主要负责市场营销及一些创意活动;运营经理负责数据分析和资源配置;城市经理主要负责策略性的工作,比如城市调性把控,行业情况了解,做一些策略性的规划。也是保持着“精英小团队”的节奏。
很巧的是,这次上完课我正好和一位Uber铁粉一起去机场,在他身上我可真是了解到什么是铁粉了。他从很早就开始用Uber,第一周赚了5500块钱,上周还拿了Uber的“杰出司机奖”。聊到Uber,他真是滔滔不绝,大概给我发了近千字的说明,以及和一号专车的对比。而且现在他每周还保持着和Uber上海团队的交流分享,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说Uber对建议做出的反馈速度很快。
列几点我觉得他说的不错的总结:
1.前段时间上海抓专车抓的严,滴滴的做法是发短信提醒司机路况不好,注意避让。Uber的做法是发短信给乘客,告诉他们与司机合作做一个U手势,拍照片@Uber,可以得到一定车费奖励;
2.奖励政策:Uber每周一次调整,但基本保持一定的方向,无非是奖励倍数的微调,司机基本可以预期,完成不同单数对应不同奖励级别,激励司机多上线。滴滴一号们奖励政策极其不稳定,变来变去,不好预期。司机服务不好不规范遭客人投诉,Uber是扣奖金,滴滴一号们是拍脑袋扣200,司机多有怨言;
3.Uber典型的去中心化。私家车参与运营,无论你在哪个偏僻的小区,只要附近有私家车主加入了Uber平台,你都可以叫到车,滴滴一号的租赁车公司职业司机模式,是典型的中心化。职业司机决定了他一定会待在中心城区等活,不愿意去偏僻区域。另一方面,租赁车资源一定是有限的,数量上远远低于私家车。 这些都是这位铁粉给我的分享,我也很受启发,并且打算邀请他在六月的课程上给独角兽小伙伴们做一次分享;
最后,说说上完课后,我了解的几个社群做的不错的例子,因为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了小米和罗辑思维,我想说两个特别一点的,Blued和“一条”。
Blued:
Blued是专门针对同志的交友app,blued的特点是全部都是男同志,没有女性。对他们来讲,同志社交是用户的第一需求,也是blued产品解决的第一痛点。他们的创始团队大多是男同志,所以给自己做产品就更接地气,更有gay的气质。他们现在注册用户是1500w,日活量约为23.6%,海外市场约300w用户,主要分布在美国和东南亚。其实blued来自社会的压力比较大,但他们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让中国更多的人了解同志,让同志群体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社会最阴暗的角落,让他们的生活更加阳光健康。
在库克出柜的第二天,Blued宣布了B轮3000w融资的消息。Blued的企业宣传片在网上形成了病毒式传播,原因主要是,他们所有的都是正能量的宣传,而且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很多大的领域已经被巨头占据,做小就要有自己的品质,就要有自己的气质,不要怕小,做深就可以了。由于blued设计了特殊的声音,以至于有的网友反馈说在上自习的时候,旁边邻座的师兄也使用blued声音,网友暗恋他好久了,于是向他打招呼,结果成就了一段真爱。
未来blued也是打算获取用户后,进一步增加玩法,提升社交纬度,构建健康和正能量的UGC社区并辅以适当的盈利模式,相信对同志经济会有非常积极和正向的推动作用。
Blued就是很好的一个把小众社群做深的例子
“一条”:
一条是一个靠坚持原创,发布独特短视频突出重围的公众号。账号开通两周,积累用户超过100w,而且每篇阅读数10w+。
以下是“一条”的一些总结,
觉得很赞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1.如何打造高品质“爆款”?-从1个标题100遍开始。我们平时有效的社交关系维护可能只有150个,要想成为用户微信上的150分之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到非常独特的路线,不能只是去抄别人或者跟在别人后面,那样看起来很省力,其实非常危险。比如要起一个破10w的标题,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很难(比如标题党,但这并不是值得鼓励的可持续做法)如果既要坚持自己账号的品质定位,又要能突破10w的阅读,这个难度就会非常大,“一条”的经验就是你把标题起100遍。一般起了3遍差不多了,很勤奋的起了10遍,每天这样100遍,慢慢就能积累一些经验。
2.好内容是最好的推广“一条”半个月做到超过百万的粉丝,预计这个月会突破600w,这个发展远超出所有人预期。这是因为在中国,所有的门户都是大众化的逻辑,优质的读者没有地方去获得自己喜欢的高端一点的内容,这个人群也许只占10%,但是它们的阅读需求是被远远忽略的,1%都不到。 今天优质内容变成了一个凝聚优质人群的入口,对于“一条”来讲,不是光拍一个视频或者做一点广告。
“一条”希望获得一千万中产阶级的用户,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做优质视频的推手,可以做中产阶级电商。
“一条”从一开始就不做二手评论,只做原创一个人在电脑前写评论,编段子,三年下来,还是没有资源。但是如果做了三年的专访,就可以积累巨大的资源和影响力。“一条”去台湾拍,去日本拍,去北欧,去法国,美国拍,这才是可持续的。
我想“一条”也在践行着教授说的,今天的媒体不再是媒体,而是互联网入口,连接点。
所以就让我们用心把社群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转记       转记    评论
扫二维码手机打开本页面





新一篇

zhuo      2015-05-22 09:38
为什么我拒绝了Facebook的收购 25岁的Snapchat CEO给90后创业者的“心灵鸡汤” “疯狂,傲慢自大,把一切当作理所当然,人们常常把这些标签安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事实上,我们的确有种理所当然感,有着天生的主人翁精神,毕竟,我们诞生于这个世界,我们必须为这个时代,为这个世界负责。” Snapchat CEO Evan Spiege
较早一篇

zhuo      2015-05-18 11:06
要点: 创业是一次修行   眼界   
俞敏洪:如果你不做,这个世界跟你无缘 想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 说到底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技术怎么变迁,移动互联带来的这种商业颠覆的模式,多少会改变某种商业的形态。每个人想要取得成功,[y]最重要的还是修炼自己,把自己修炼成了,你就把企业或者把你做的事业给修炼成了。[/y] 在中国的人群中间,我最佩服的就是企业家。理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