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1106 [ 摘记 ]    2013-09-10 21:20      对所有人可见

in 个人笔记本 每天的鸡肋      对所有人可见

定义厌世主义,亦即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是特定人群中所形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观心理的反映。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所谓“不彻底主义”,就是这种悲观厌世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物。它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否定是非、善恶的标准,否定人生的意义。这种厌世主义是老庄哲学的翻版。
4
价值观为一种认为人生并无真正幸福可言之思想。又作厌世观、悲观哲学。亦即主张宇宙人生有苦而无乐,有恶而无善,或乐与善均不足匹敌苦与恶;而此一充满不幸与不合理之世间亦无谋取改革与进步之可能。于近世之西洋哲学中,最足代表厌世主义者为德国之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其于“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书中充分显现绝对之厌世观,谓芸芸众生,日惑于求乐,而乐终不可得,苦终不能脱;又当前之人类文化生活皆由无数个体生命之盲目本能所致,故无所谓进步与发展可期。准此而观,人生于世,虽欲避苦求乐,然顺此盲目意志而生存,亦将苦痛终生而已。
发展论者咸谓,叔本华之厌世观乃受印度哲学或佛教思想所影响。然于印度吠陀时代初期,厌世观并无明显之表现,其后,自梵书至奥义书时代,因受“业”及“轮回”思想之影响,厌世之色彩乃渐趋浓厚,当世之思想家普遍倡言自苦恼之人生求得解脱,亦即自肉体及烦恼中解放灵魂(梵 a^tman; purus!a; ji^va; pra^N!a; manas),因而强调禁欲、苦行及冥想(修定)为解脱途径。但至中期奥义书及正统婆罗门则持相反观点,主张“梵我一如”之说,故产生乐天而肯定之世界观。另一方面,于六师外道中,更由厌世观进一步否定灵魂之存续,而出现唯物、虚无之思想
释尊主张人生无常、无我(空)、苦,认为所谓“我”与“灵魂”,并无不变常住之本质。由是,遂被视为彻底之厌世观,或虚无论者。然释尊之主张,旨在揭示自人生无常、无我、苦等事实中寻求如实知见,如实知见乃是走向解脱之道。所谓道,即四圣谛、八正道,而解脱之世界即是涅盘寂静。在大乘佛教中,此世界所表现者乃为积极之常乐我净,盖涅盘之境界实乃洞彻厌世、虚无后所达到之突破境界。


原文:厌世主义; 照片 2008年10月 玉渊潭;

转记    (4)    转记    评论(4)
扫二维码手机打开本页面





新一篇

dong1106      2013-09-11 21:3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较早一篇

dong1106      2013-09-05 13:25
1.1. 项目组合与项目群管理 项目是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 一、 项目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且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 二、 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利用有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三、 任务要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 项目群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项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