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故事   
Dropbox CEO Drew Houston:如何在第一次创业就旗开得胜
How to Win as a First-Time Founder, a Drew Houston Manifesto

本文刊登在 First Round Review 上,讲述了 Dropbox CEO Drew Houston 创立 Dropbox 的一些前期经历,以及他作为一个第一次创业者,在 Dropbox 的经历让他学到了一些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值得年轻创业者细读。文末我们也贴上了 Dorm Room Fund 近期对 Houston 的采访视频。

2007 年的时候,Drew Houston 去了旧金山,他想要为 Dropbox 寻找一位联合创始人。当时的 Dropbox 就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投资人,没有团队。Houston 听从了一个朋友的建议,未经邀请便直接走进了 Y Combinator 的办公室,找 Paul Graham 咨询关于如何找到合适的联合创始人,但这并不顺利。Houston 在最近 Dorm Room Fund 的采访中告诉学生们:

那不是什么好建议,在未经邀请就擅自进入 YC 办公室。YC 就像是一所顶尖大学一样,所以这就好像你直接去找招生办公室主任,而最后他们都觉得你是个混蛋。我当时在回去的路上可谓更糟,不仅没有联合创始人,估计以后进入 YC 都成问题了。我很慌张。

但好消息,早期的联合创始人如此重要,以至于 Houston 最后在 MIT 校友中找到了 Arash Ferdowsi 并通过 Dropbox 的美好愿景而进入了 YC。现在 Dropbox 已经是有 2 亿用户并在高速增长的公司了。这虽然不容易,Houston 在这给大家推荐了六个关于第一次创业的策略。

1)从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入手

创业者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当 Houston 还在大学的时候,他有一次注册了一个线上游戏的测试版本,当时他很无聊,于是就开始到处找这个游戏的漏洞,被他发现了很多安全上的隐患。当他开始告诉游戏开发者游戏中各处的漏洞时,开发者就直接邀请他加入他们,这也称了 Houston 第一个工程师的经历。Dropbox 的出现其实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当他开始为了自己的储存容量不够而烦躁的时候,他就像解决这个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意味着好想法,有些并不值得你花时间去做。但这还是有一定规律的,特别是从一些很成功的创始人身上,Houston 总结出一些如何分辨想法好坏的要点

你总是放不下你的想法,一直想要把它实现。这其实是最基本的,但也要注意区分你的想法到底是不是在真正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你突然会想自己是不是走火入魔了,根本停不下一直在思考它,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因为这种兴奋的‘蜜月期’总会过去,你会发现当你把‘创始人’印在名片上之后,要做的事简直多到不可想象”。

你觉得你的想法大有可为。Dropbox 现在已经有 2 亿用户,并朝着 10 亿的目标迈进,Houston 表示:“对于类似 Dropbox 的想法,就好像‘wow,这东西只要能上网的人就可以用’,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服务,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世界观告诉我们需要理智,所以在你开始疯狂之前,一定要清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至少得对未来的潜在机会有个概念”。

你的想法能让你学到很多。最聪明的人总是会去能学到最多东西的地方,就像你加入一家世界级的公司,里面到处都是人才,这才是最快的学习方法。但同样的,你也能从创业的各种错误中收获很多,这时你应该问问自己:“去实现我的想法到底能不能让我学到很多?”

2)你是初学者?不,你是创始人

据 Malcolm Gladwell 的书中所讲,一个人真正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需要花费约 1 万个小时,鉴于创立公司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创始人最好需要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人。但 Houston 并不这么认为,他举了很多具有说服力的例子:Google、苹果、戴尔和 Facebook,这些巨头全都是由初学者或是第一次失败了的人创立的。Houston 表示:

有时候不知道所有的事情是好事,当你在自己的职业道理上进步时,你会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任何事情的可能性,而当你脑中有了这些定性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觉得受限制。

Houston 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以前外界对 Dropbox 的评价:

“幸运的是,Dropbox 的创始人们都太笨了以至于不知道人们早就准备好想要使用他们的产品。”

Houston 说道:“其实很多变革性的创新都来自于不可能,只不过那些创始人并不知道或是在意他们做的事本来是不可能的。”低估你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很重要,在你开始之前或许很多东西对你来说都不满意,但当你真正了解到那些伟大公司出现的背后并不是来自于魔法,而是一些人做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

3)什么都不知道 & 先发劣势

当 Houston 有了 Dropbox 这个想法时,当时人们觉得他想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存在,人们已经有了 Email 附件和 U 盘,更别说容量大的移动硬盘了。那人们还想要什么呢?即使是当时一些有远见的人,也觉得这方面的解决方案,最后会来自于 Google 和微软。Houston 表示:

人们一般为在自己所拥有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假设。但你必须要问自己,未来 5 年里人们真正的会满足于这些东西么?如果现在有一个魔法文件夹,可以让人们把所有东西放在里面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查看使用呢?

很多创业者心中既存的假设就是,他们需要在某一领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此才能赢得优势。但看看 Google 身边的巨头公司呢?雅虎、Alta Vista、Ask Jeeves 和其他大大小小 100 多个搜索引擎公司不都是受了 Google 的启发么?Facebook 不正是在进入社交网络市场后挤掉了 MySpace 和 Friendster 才壮大到今天的规模么?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面临的问题是,当你做了,你开创了一个新的市场,并且也为后来者打开了一扇门,而如果一旦你做不好离开了,那总会有在这个门里成功的后来者所以我觉得一个市场里的先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打动用户的心。

当 Dropbox 在 2007 年开始时,市场上已经有上百个小型线上储存公司,所以在当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就像现在的照片分享产品一样。不过重要的是,你不能去在意其他人正在做的事,而需要专注于你想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够了。

即使到了现在,Houston 也一直在强调 Dropbox 的 400 个员工一直在和拥有 4000 人的 Google 对抗,这有时会让他感到害怕,但他不能将这种害怕表现出来。而到了最后,技术才是关键,用户数量或员工数量并不能说明什么。

小的团队能够和大公司相抗衡是因为它们的高专注度和反应速度,这也是创业的乐趣所在。

这样的挑战在一些人眼里好像是一个赌注很大的赌局,成功的几率似乎很小,但 Houston 尽了他最大的努力来降低任何风险:

人们总是假设或者是误解加入一个创业公司或自己创业就意味着高风险,但在我看来其实这很可笑。即使到最后没有成功,创业的经历仍然是你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最坏的结果就是你最后说‘好吧,算是被我搞砸了,现在先在随便一家公司找个年薪 5 位数的工作吧’,风险早已经是过去式的概念,你的父母或许会不能理解,但你应该知道,承担这些所谓的风险并没有任何的坏处。

4)打造一个知识机器

对于 Houston 来说,学习新事物已经让他上了瘾,他甚至将这种学习系统化了。

“我之前居住在波士顿的一家创业公司工作,借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但每周末我都会拿着折叠椅到楼顶上去,并带上我在亚马逊买的书,我会坐在楼顶把它们全部读完。整个周末我就一直在读书读书读书。”

他的学习过程并不复杂,但在 Houston 脑里是有一些他一直关注的主题:“就好像,恩,我觉得我不懂销售,所以我就在亚马逊上搜索相关的书,把排名前三的都买回来读。不仅是销售,marketing、财务、工程等等,如果当时有什么东西对于我很重要的话,那就是每个楼顶的周末。”

如果你还没有创过业,或者还未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过,你现在的工作会让你进入一种垂直的学习曲线,你不可能在一开始就知道所有的事,你需要 a)尽快的学习,尽快的吸收,或者是 b)将未来的学习计划规划好。你需要准备好不停地接受挑战。

你必须养成一种思维定势:‘ok,接下来三个月我必须搞清楚 XXX,六个月后...’你需要不停地更新自己,把眼光时刻放在那些最前沿的东西身上。

这其实一些你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养成的技巧或习惯,你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为一个出色的经理,亦或是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搞清楚如何融资,这些是需要你越早去学习才能越发吸收的知识

作为一个创始人,这适用于你自己和你的员工。这将益于你招揽那些有才华的员工,比如 Houston 有一次就找到了一个才华不被他之前公司赏识的人:

Dropbox 有内部创业的项目,我们会花很多钱在上面,这个人当时被我指认为负责人,而对于一个 20 刚出头的人才来说,在有 2 万名员工的 Google 很难发挥自己的长处,他甚至有一次说道 Dropbox 让他做了一些他甚至还未准备好的事。

5)聪明点,反应快点

Houston 可能在一开始的确气了一把 YC,但他后来却能够改变这种局面,他说道:

当时离 YC 申请的截止日期只有几个星期了,我就意识到了紧迫感,立即开始申请。但问题是我只有一个人,而 YC 比较倾向于多于一个创始人的团队,但我想的是管他呢,申请了再说,于是我当时拍了一个视频。

那个视频现在却成为了 Dropbox 的神话故事,不仅是因为它在 Hacker News 和 Reddit 上备受关注,它同时也引起了 YC 合伙人 Trevor Blackwell 的注意。而关键还在于 Houston 知道他的观众到底是谁,他知道如何让观看视频的潜在用户对 Dropbox 感兴趣,虽然是 Houston 在自己卧室凌晨 3 点的时候拍摄的,但他知道该说什么,并且最后也奏效了,他收到了 Paul Graham 的邮件,但他仍然还需要一个联合创始人。

同样地,在找合伙人上 Houston 一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之后的节奏就和申请 YC 没什么两样,虽然 Houston 表示:

这就像要我找一个两周以后的结婚对象一样。

但幸运的是,当他去和一个朋友的朋友哦—— Arash Ferdowsi 见面时, Ferdowsi 已经看过了 Houston 的视频,这位 Dropbox 未来的 CTO 表示了自己很感兴趣。

我们去了学生中心的咖啡厅,因为当时我看上去就像是个聪明一点的学生,我们谈了两个小时,最后他说‘好的,我下周就退学’。

6)不要迷失方向

公司总会不可避免的扩张,但 Houston 深知保持高专注度的价值。这对于现在的 Dropbox 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才招入了上百个新员工,并且开始像企业级软件领域进发。

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说他们的公司文化是在有组织地发展,比如像等到 100 到 300 人的公司规模后才会进军国际市场。但 Dropbox 不是这样,Houston 主张尽早地国际化

当你在学习并为了一个工程学学位努力时,像任务和价值等因素不是你的考虑范围。但其实你必须要从用代码打造一个系统的角色转化到打造一个人的系统,就像是更新你的操作系统。你需要尽快地适应。为了将这种文化持续下去,我们必须把愿景放在高于钱或产品本身上,而是专注于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我们要帮助大大小小公司的员工更加有效率地工作,缩小 IT 部门和其他部门的隔阂,这些才是我们想要呈递的价值

Dropbox 并不只是在软件服务上的更新,他们想要朝着打造一个全人类共同记忆这样的愿景而努力

我们常常受到人们的邮件,很多让我们非常的自豪。他们会告诉我们‘我刚用 Dropbox 举办了一个音乐会’或是‘我做一个电影’或是‘我终于打造了自己的公司’等等。人们不停地告诉我们 Dropbox 是如何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我想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08244.html; 英语原文:http://firstround.com/article/How-to-Win-as-a-First-Time-Founder-a-Drew-Houston-Manifesto;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故事   
【创业说】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对于创业咖啡,我的看法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之前两个月时间几家媒体经常电话我询问如何看创业咖啡的市场,询问车库咖啡的盈利情况,我觉得不太想比较,所以都婉拒了,但有家媒体完全在没有采访我的情况下,以我的角度说了一些他们认为的观点,完全失实。很郁闷,所以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文笔不好,请大家拍砖手下留情。

创建车库咖啡的初衷:

自 2006 年进入 ChinaCache,为 chinacache 工作了 5 年,而这 5 年也是中国互联网第二次大潮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的基本都是各个公司的 CTO 和 CEO 非常多,其中也不乏很多初创的团队,看着他们发展和成长。比如熟悉的 6.cn 和开心网都是在他们初期几个人的时候就成为了我的客户,而我在 chinacache 的销售业绩也因为我的很多客户快速成长,让我从 0 销售成为了业绩最好的销售。离开 chinacache 的时候,业绩已经做到了一年 4000 多万销售额,也在这个过程中目睹了很多企业的生生死死,起起落落。而在 2010 年初,在 chinacache 工作了 4 年,销售业绩已经满足不了我的成就感,和公司提出了要做战略投资的想法。公司也很支持我,让我开始自己的瞎折腾。每天我安排自己像见销售客户一样,不断的见早期团队,但发现依然和销售工作一样,每天见几个早期创业团队就时间不够用了,当时就想,是否北京有一个创业者集中的地方,如果有,效率就高多了。但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地方。

同年 9 月找到我在 chinacache 工作 5 年的第一个客户林先珍,他是 SP 时代乐乐互动的创始人,也是 58 最早的投资人,把内心一直想要做一个创业集中地的想法和他交流了起来,得到了他的认同和支持。之后又找到彼此熟悉的联众创始人鲍岳桥鲍总,他当时已经做了多年的早期天使投资,一起把这个想法逐渐细化了,10 月,我当时还在 chinacache 供职,公司也在 10 月 1 号在 nsdq 上市了。我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跑遍了中关村西区几乎所有的物业,之所以选在西区,是因为这是中国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哇塞的赵径文,微拍的胡震生,今夜酒店特价的邓天卓,当时这几位也都在选址和模式上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之所以做共享办公式的咖啡,也是之前接触过无数的团队在上岛,星巴克等咖啡厅工作的原因,我们是否能够提供更好的办公条件?更专业的办公设备,可以让创业者聚集?于是最后确定了现在这个地方,面积足够大,而且在二楼不被日常人群干扰,退一步不干咖啡当纯粹的共享办公室也能运营。当时怎么算也就能打平,其实打平就很好了,亏一点钱也无所谓,相信对行业肯定是有意义的,当时想全职用半年时间把商业模式缔造好,可以去再打工赚钱来补贴。

12 月底,签署完房屋租赁合同,开始快马加鞭装修,这会还没有起最后的名字,公司注册叫创业之路咖啡有限公司,在中关村西区注册这个类别的时候还碰到了不少阻力。。。有一天,看微博上一个关于国外车库里出现的著名企业的一个帖子,于是灵机一动,就叫车库咖啡,于是叫了这个名字,注册了车库咖啡这个品牌

车库咖啡的发展过程

2011 年 4 月 7 号,车库咖啡就正式开业了,刚刚开始只有两个团队入驻,也都是我原来朋友的团队,我知道他们也在找办公室,于是和他们说了我这事的想法,忽悠他们说,反正初期我这也没人和办公室差不多,于是他们就进来了,一个是后来车库第一个获得天使投资的莫小翼,另外一个是现在已经到 A 轮的飞速流量。这两个团队当时加一起一共就 6 个人,第一个月,我也基本日常和这 6 个人大眼对小眼度过的。。。当月 18 号车库做了第一场活动,也是36氪的第一次开放日,我靠,人真 tm 多啊。

5 月,车库的第三个常驻团队进入了,也是好朋友赵剑,正好在孵化器的房租涨价,临时来度过一个月,当时车库最大的一个团队,10 几个人。。。一个月之后搬到了知春路,再之后,被 360 收购了,好像现在去了动点科技。同月千淘资本的李华兵开始投资人值班,每周五看 20 个项目,于是有了后来的投资人坐班体系 。。。

6 月,开始逐渐进入了专业美工的团队和数据挖掘的团队以及周伯通招聘这样的人才招聘团队,逐渐进入的团队开始形成产业链条了。车库逐渐被传统媒体关注,记得第一个采访并撰写深度报道的杂志是第一财经周刊,记者在车库泡了一周写的深度报道。

7 月,常驻团队已经有 10 几支了,偶尔的下午,车库开始人满为患了。越来越多的大媒体开始关注到车库,当时还在创业的熊尚文带华盛顿邮报的专栏记者 vivika 来车库坐了一下午,他很好奇车库咖啡的模式,我问他美国有相似的模式吗?他告诉我没有,觉得我做这事很有趣,回去他就在华盛顿邮报写了一篇《美国人应该怕中国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车库咖啡。

9 月,之前接触的德胜孵化器产业园带着中关村管委会领导出现在车库,说要给我支持。。。之前我都没有想过还能这样。。当天我和管委会提出了改造海淀图书城这条街变成早期创业投资一条街的建议(时至今日,正在改变)

11 月,车库得到了管委会的创新孵化器的授权,获得国有孵化器外的孵化器体系支持。

1 月,春节了,那个月赔的好惨。。。。

第一年的情况基本就是这样了,也过了当时半年全职的想法期,这一年我也没拿一分工资靠纯粹的理想支撑着,之前无论如何减肥减不下的肥肉,在第一年也不知不觉中没了近 40 斤。

看似平淡,但当时是如何做的呢?因为启动资金有限,也知道不是赚钱的事情,所以每一个细节都很节约第一年换了将近 7-8000 张名片,每进来一个人,我都主动上去交流他是做什么的,最多一天要交流将近 30 个团队,从我的以往经验来给与他们我能做到的帮助,帮他们穿针引线,达成更多合作,到目前为止一共得聊了上千个团队。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我几近疯狂,现在的激情完全达不到那时的样子了,也正是这样,结交了无数创业的好朋友,沉淀了很多创业朋友对车库的认同感,也和很多创业团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当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不是长远的方式,个人的精力实在有限,戈壁投资的童伟亮提出用一个平面图来把来的人签到到座位。方便到这的人更容易的交流。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有了今天的理光实验室帮我们实现的室内网络签到系统,虽然还不是最完善的,但有时还挺有用的:)

但车库由于我当时的疯狂,也逐渐形成了坦诚交流,互帮互助的氛围。发生了很多除投资以外更多的创业者之间资源无偿互助的事情。这也远远超出了我建立车库时候的预期。有些事情的发生也深深触动我的内心,备受感动。虽然这两年车库帮几十个团队拿到了投资,但实际上更打动我们的是团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投资永远只能帮比例较小的团队,而且无法标准化,但很多资源整合能让更多团队受益,一个关键点的合作,也许让团队收入倍增无数倍,资金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其实创业也是如此,资源整合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能力的体现,如何在一定小规模的资金内,让每一分资金使用的最有效率,是否有朋友帮助你,赢得更多付费的订单。投资只是把这些能力扩大化,倍数增长而已。所以先在资金进来之前练习好最棒的内功。也许发现慢慢的,投资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可以慢慢选择融资的方式了。

感慨:无论创业与否,做一件事情,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激情才能做到最好,而且需要有傻子一样的精神坚持,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我不停的与创业团队交流,虽然自己几乎完全脸盲了,曾经聊过很长时间的人再见又要回忆很久,而正是这样,车库咖啡内部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文化的积淀。2011 年底墨迹天气的创始人之一赵东从墨迹天气退出,到车库的第一周,我和他攀谈了起来,他计划第二次创业,自此。他一直留在了车库至今,期间组合过新的创业团队,失败了。后来和做了 7 年开源技术的汪金保一起成立了 30 多个开源技术开发者形成的车库开源技术小组,帮助早期创业团队解决技术问题,同时推广开源技术。也帮助车库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直到今年又演变成车库软硬件实验室,又开始了他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而这个期间,他完全是志愿者的义务在给车库义务帮忙,期间也无偿从资金到资源等等很多方面帮助了好多支团队的发展。

2012 年,车库历经一年的运营,开始总结方法,同年 4 月 7 日开设了车库咖啡会员俱乐部这一个业务 (又称车库认证团队)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是原来 TOM 在线产品经理和内部孵化负责人殷嘉檀,这个部门的工作就是整合大厂商资源,当时,帮助早期创业团队降低创业成本,阿里云是第一个支持我们的厂商,给与了我们每个团队几千块的免费服务器带宽,随后,微软,基调,北京银行,农业银行,品高等 30 多个大厂商也加入到了我们这个体系里,每个厂商给与我们服务的创业团队几千到几万不等的免费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初创团队的成本(30 个左右的厂商产品能综合降低 10 万多的费用),这个服务部门也从刚开始 0 个创业团队发展到了现在服务于 160 多个早期创业团队。这些团队里也不乏一些快速从几十万年收入到上亿年收入的团队。大厂商用投资的眼光帮助早期创业者,后期大厂商的回报也会很高。除了这些厂商支持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团队的 team building,行业合作,每周头脑风暴,专业授课等等服务。其实这个部门也是服务创新了,之前好像业内也没人用这样整合资源的方式帮创业团队降低成本,成本降低了,创业团队初期试错机会就会多一些,成功率自然高一些,所以我们这个体系里的团队存活率还是挺高的:)

关于盈利:

车库建立之初。也只想着如何生存下去的事,从来也没指望用这个平台赚大钱,只是希望能够自负盈亏走下去。起到在北京中关村聚集创业人才的目的。相信对行业是有价值的。但做着做着,发现餐饮部分和预期的差不多,最多也就可以持平。但发现其他方向有了很多可以收入的地方,比如楼梯间的广告牌,车库的自有品牌科技产品,周边产品等等。总之目前车库从刚开始的不到 10 个员工,也发展到了 20 多个。赚钱与否是其次,关键我们的员工都很积极向上,热爱这份工作,也在脚踏实地的帮助创业团队发展。对于未来,车库如果有很好的方式赚钱,也会回馈给执行团队和与我们同行的创业者,这个平台就希望他更纯粹一点,更简单一点。

关于原则:

车库工作日白天不做任何活动,晚 7 点和周六日只接受创投相关活动,而且控制活动频率,活动频率过高会影响常驻团队。这么做虽然丧失一些收入,但只为给初创团队当做办公室的承诺,两年如一日。不做任何发布会活动,不愿意太商业化,虽然这些收入会高。不做团购,因为我们只需要创业这一个群体。大厅禁烟,因为这是办公室定位。。。等等等等,我们坚持了很多看似不赚钱的原则,但这是这样的坚持,我们才能最精准的表现出我们的定位和态度。创业群体是我们目标的且唯一的客户群体。

目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车库咖啡会因为资金的问题无法坚持,方法永远比问题多,也不只一家我们服务过的团队表示愿意每年捐款支撑车库咖啡活着,帮助更多的新创业者。核心在于车库咖啡是否在真正脚踏实地的帮助创业团队,只要坚持这个原则努力做下去,不急于贪图名利的扩张,车库咖啡永远能很轻松的活着,我希望未来它是很多创业团队值得回忆的地方。

关于发展:

车库只生存了两年,一切来的太快了。期间我们也受到了很多诱惑和很多发展上的可选择路径,但我们基本上还是稳扎稳打的做,拒绝了很多诱惑和发展方向,只维系当时建立的初衷,包括我和我的同事说,我们更应该慢下来,把基本的工作做扎实了,最基本的工作是什么?是创业服务,而绝对不像一些媒体讨论的是咖啡。服务好我们服务的团队,让更多的团队成长过程我们能尽上一点力。只要 SB 一样的坚持几年,车库咖啡将会成为更伟大的公司。我们现在更应该让自己慢下来。不急于任何动作,机会很多,做一个稳定的企业需要看 5 年,10 年,甚至更长远。

我们不会做分店,也不会成立基金,也许就这样简单的发展下去了,之所以不开分店是因为只此一家才能赋予它灵魂,让他的内在能做到极致。也不违背建立之初的让创业聚集的想法。之所以不做基金,是因为希望车库是一个纯粹的平台,所有人到这里不用担心有竞争关系,试想我们如果有基金投资了你的竞争对手产品,你还会来这畅所欲言吗?我们希望和所有创业群体都是朋友,市场每个细分环节都会有人去做,我们只做最基础这一环。只做最纯粹的创业平台,其实就根本不存在竞争之说了。

定位:

车库建立的初衷就是为创业者而生,定位也更聚集于创业这一个群体,车库咖啡出现之前,也没有人在做这件事情,也没有创业咖啡一说。之后确实有很多,当然是好事,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媒体把创业咖啡定义的太宽泛,只要这两年出来的,不管什么主题都被定位为创业咖啡@_ @,很多互联网行业主题甚至聊天主题的咖啡厅也被定位为创业咖啡。也无法解释,很无奈。

自车库咖啡自成立以来,或多或少的活跃了市场的创业氛围,车库也推进了很多创业环境的变化,比如车库所在的海淀图书城一条街即将改变成创业投资相关一条街。比如推进了银行系统并和北京银行推出创业专属信用卡。比如很多与政府交流的推进创业环境变好的沟通,等等。。。如果我是媒体,更应该关注市场因为这些活跃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而非关注创业咖啡是否盈利?盈利与否和运营,环境,服务深度等等众多因素相关,但相信各地创业咖啡创建的初衷和梦想都是好的,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做正确的事情,做的过程中去慢慢摸索。

最后:

两年来,车库的发展超出了很多预期。得到了无数朋友的支持,他已经完全不是属于某个群体和个人了,很多创业群体把这当做了第二个家,他的未来也是属于社会的。如果某一天,没有创业群体再来车库。车库咖啡无法给创业群体带来价值,那就算再赚钱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样的情况还不如关掉它。创业这事,有时候精神层面上可能更理想化一些。实现价值比赚点小钱更难。做成一件事也往往不仅仅是用金钱考量的,价值实现足够多,赚钱也成了很容易的事。未来某一天我也可能离开车库咖啡,让我们现在的管理团队全部接手,服务更多创业群体,让团队的力量思考把他的价值如何做的更大,但我们一定会坚持我们的建立初衷和原则。

创新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自由的土壤,来自于希望做些事情的人的不断思想碰撞。较之几年前,市场上创业相关的分享活动已经频次已经高了无数倍,但仅仅是活动还是不够的,还是需要更多的碰撞,很多创业的朋友都会有过经历,之所以创业,可能是一次与朋友积极的交流诞生的想法,也有可能是长期对一个行业和市场的观察,发现有创业机会,创业群体聚集了,相互的思想碰撞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更新的大胆想法和创新的产品思路。

PS:车库咖啡一书即将在 8 月左右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本记录了 10 几个创业团队这两年来的各种有趣的成长故事,非常感人,欢迎购买:)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05115.html;
(2)    转记    评论(4)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故事   
创业痛点反思:杨宁三起三落与大佬擦肩而过

  作为最早拿到“入场券”的互联网创业者之一,杨宁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却没有成为大佬。多年来,没有将手中的项目和公司持续坚持下去,成为杨宁创业的痛点。

  “腾讯这座大山一定会被它自己覆灭的。”

  “两三年之内微信就会被替代,像微博一样。”


  说完这两句话,杨宁把头往沙发上一仰,架起二郎腿,眯缝着双眼,像是在等待石子投入湖面泛起的涟漪。

  如果这两句话是一般创业者所说,人们最多会说他疯了,但杨宁还有几分做判断的资本。他的人生经历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24岁跟陈一舟、周云帆创立ChinaRen,一年后卖掉;27岁二次创业创办空中网,两年后上市成为最年轻的上市公司总裁;36岁退出第三家创业公司全职做天使投资人。他自认为对互联网的观察跟别人不一样,“所有伟大的成功背后都孕育着自我覆灭的因子。”他说

  杨宁说话喜欢旁征博引,从西班牙超级舰队说到英国版图的凋零,从孔孟之道说到王阳明心学,听起来就像是个文艺青年,这容易让人忽略他的技术背景他曾是搜狐早期的技术总监。他并不拒绝谈论过去,甚至笑称自己是互联网界的“活化石”,但他也回避不了这样一个“心结”如果当初没有卖掉ChinaRen,会不会成为中国的Facebook?如果当初坚持一个方向而不是养大了就卖,是不是现在就能挤进一线大佬的阵营?

  类似这样的假设永远不会有答案。现在,杨宁认为自己做出了符合这个时代潮流的选择第一代互联网的“套现者”,做起了“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他曾经掌握或者仍在掌握着丰富的资源,但也正在远离战场和用户,而做“天使”可以让他更接地气,并有了二次射门的可能。

  “你会跟创业者怎么概括你的故事?”

  沉思片刻,杨宁回答道:“一个关于怎么放下执念、立地成佛的故事。”

  机会与放弃

  杨宁说,他的人生好像是老天不断给予机会,一两年就给一次能赚很多钱的机会,但每一次他都选择了赚最少钱的那一部分,赚最多的那一部分总是被放弃。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坐在北京位于华贸中心的办公室。楼上就是红杉资本、IDG等大鳄,而成立不到一年的乐博资本包括他在内只有4个合伙人,资产总规模为1亿元,相比之下有些“寒酸”。杨宁并不是没有拿到过船票,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创业大潮中,他曾经跟陈一舟、周云帆一起创立ChinaRen,而那时他们谁也没意识到,这是未来互联网最好的一块资源社交网络。

  中国互联网所有的故事,开头都充满着意气风发。在斯坦福读书时期,陈一舟对美国正如日中天的互联网非常感兴趣,于是发起了一个斯坦福中国互联网讨论会,结果来的人寥寥无几。在陈一舟滔滔不绝的“忽悠”下,杨宁、周云帆加入进来,三个人决定创立一家名叫ChinaRen的网站,这被誉为中国第一代SNS雏形。

  彼时Google刚刚成立,只有9个员工。“我们还去参观了一下他们的公司。与他们一起吃了顿饭,当时他们邀请我们说,成为Google第10个员工吧?”三人商量了一下,还是最终决定创业。“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加入的话,财富可能是现在几十倍吧?”杨宁将双手一摊,没什么好后悔的,因为接下来还有几次跟财富擦肩而过。

  1999年,杨宁等三人从斯坦福回到中国,ChinaRen依靠校友录短时间内成为了国内同类产品中规模最大、数据最全、用户最多的网站,高盛很快投资了1000万美元。雅虎也曾经提出1亿美元的收购计划,但ChinaRen当时有了高盛的投资,认为上市指日可待,所以拒绝了。

  “高盛当时在中国只投了四家公司,第一个是ChinaRen,第二个阿里巴巴,第三个网易,第四个平安保险。哈哈,很惭愧我们是表现最差的。”杨宁告诉《中国企业家》,高盛在ChinaRen的项目上没有赚到钱,而在整个中国的互联网项目也没赚到钱,“甚至我也没赚到钱。”

  为什么杨宁也没赚到钱?一个根本原因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2000年美国股灾,雅虎股票从300多美元跌到20多美元,亚马逊股价也跌了90%,整个互联网进入了寒冬。当年7月份,ChinaRen已经没钱了,高盛也拒绝了ChinaRen的再融资请求,称总部有命令,不许再追加互联网投资。后来杨宁他们就跑去找搜狐。“没办法,当时腾讯、新浪压根不理我们。”杨宁说,搜狐的张朝阳同是海归出身,对ChinaRen很感兴趣,就提出3000万美元收购。

  谈收购的时候又发生了争议。搜狐想以3000万美元现金收购,而ChinaRen方面则希望换股收购。搜狐认为,他们是14美元1股上市,而当时的股价跌到了7美元一股,如果跟ChinaRen进行换股收购,觉得亏了;杨宁等则认为,别人想要的对于自己来说肯定是不好的,所以得反着来,双方胶着了很久,最后搜狐同意了换股方案。当时杨宁还觉得赚到了便宜,谁成想收购完之后搜狐的股票7块变6块,最后变成8毛钱一股。而杨宁和周云帆在1块钱一股时把所有搜狐的股票全抛了,卖了50万美元,出来创办了空中网。

  “现在搜狐的股票是1股60美元左右。”杨宁耸了耸肩。

  杨宁说,自己的人生就是不断放弃的过程。不管是Google的邀约、雅虎的收购、搜狐的股票抑或现金收购也好,每一次,自己都跟财富擦肩而过。选择放弃的另一面是缺乏耐心。多年来,没有将手中的项目和公司持续坚持下去,也成为杨宁创业的痛点。

  “但你说我后悔吗?我不后悔。”


  贪婪与恐惧

  那个时候的杨宁可能顾不上后悔。24岁创立第一家公司并且成功卖掉,第二次创业对他来说不过就是“从头再来”。那时,中国互联网尽管经历了2000年的泡沫,但依旧是一块未被挖掘的金矿,杨宁跟张朝阳、李彦宏这样的海归派拥有的共同优势就是英语好,复制美国已有的互联网模式成为了海归们的首选

  “当时海归融资比土鳖容易多了。”杨宁说。也是在1999年,李彦宏回国低调创办了百度。

  当时杨宁也见过马化腾。对方也在四处找投资而焦头烂额。杨宁笑着说,“但马化腾英语不好,所以融不到海外的钱。”

  清华计算机系87级校友、互联网人邓永强对那段历史如数家珍。“马化腾找过新浪的王志东,问150万美元要不要,王志东看了一眼心想你那东西我花10万就做出来了,同样丁磊也没搭理他。都是技术出身的人,所以很自负。结果反倒成就了今天的腾讯。”相比马化腾,杨宁的创业过程顺利多了,但成败却是相反的

  从ChinaRen出来后,周云帆跟杨宁选择了国内正在爆发的一个行业无线增值业务,也就是SP行业。杨宁说,找钱的过程很痛苦,所以他们特别害怕不赚钱的行业,而空中网就是一个很容易赚钱的公司。

  2002年3月,杨宁和老搭档周云帆一起辞职,共同创立提供彩信服务的空中网。当时杨宁还在黑板上写下了“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大门户的名字,后面加上“空中”,激励自己的员工说:“我们以后是要和它们齐名的公司!”

  2004年7月,空中网成立两年后上市,成为最快上市的公司。当时只要路过西直门,都会对在一片面目模糊的大楼中树立起的“空中网”LOGO印象深刻。但他很快感到了恐惧。SP是一个过早成熟的行业,两年上市对于空中网来说并非意味着拿到了“门票”,反而是衰落的开始。“我当时本能感觉到了害怕,这个行业居然没有政府监管。”杨宁对《中国企业家》回忆,后来当政府想管的时候,就把这个行业给管死了。正是最初的顺利让他陷入盲目的乐观与贪婪。

  就在空中网上市的同年,针对SP行业的大规模清洗开始了,空中网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2010年中国移动因为SP反腐案发,牵扯出一大批移动高层,包括卓望控股CEO叶兵、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总经理李向东等,甚至还牵涉到了原腾讯五大创始人之一曾李青,落马者众。

  杨宁对记者表示,他一直跟董事会建议空中网转型做手机无线业务,并多次提出SP业务的风险,但没有人听。空中网的一名早期员工对记者透露,杨宁是最后被排挤出董事会的。而压垮空中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分众无线。

  2008年的3.15,分众无线被央视曝光“垃圾短信”问题,而之前空中网跟分众无线签署了合作协议,承诺600万美元的销售订单。央视曝光以后,眼看大势已去,杨宁和周云帆开始为空中网寻找下一个主人,这个人便是被称为“SP行业第一人”的王雷雷,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低调的大佬。

  第二个故事的结局便是,周云帆抛售了1.835亿空中网普通股股票给王雷雷,杨宁辞去空中网总裁职务,而此后空中网的股价起死回生,一年多时间从3.88美元升值到13.11美元,王雷雷大赚一笔。此后周云帆从政,杨宁则转身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这次是孤身一人。

  空中网的故事对于杨宁来说意味着什么?

  “知道了贪婪和恐惧的界限在哪里。”


  执念与放下

  第三次创业才是杨宁真正的“创业”,昔日的伙伴风流云散,现在跟他站在一起的,只有自己。

  2008年底在跟周云帆卖出了空中网后,杨宁决定自己创业做“悟空搜索”,瞄准的是90后市场。

  做“悟空搜索”来自于杨宁的一个“心结”当年他没有成为谷歌的第十名员工,但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搜索“梦”。在ChinaRen时代、空中网时代都没有机会去做的梦,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却发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幻想。

  “我犯了创业者最常犯的毛病,就是盲目乐观。”杨宁说,前两次创业的顺利让自己忽视了对历史规律的敬畏,对自己的评估过高,认为人定胜天,这个认识让他亏掉了好几千万。

  杨宁掏出手机,一个个去翻手机上的APP,“你告诉我,你现在用的最多的是什么?可能是微博、微信,但肯定不是搜索。”杨宁认为,悟空搜索最大的失败在于,创业的动力来自于创业者本身的“情结”而非市场的真正需求

  悟空搜索开发布会的当天,陈一舟来了。他没坐到前排,在后排悄悄找了个位置坐下,然后给杨宁发了个短信,“最后一排上网,很高兴看到你又出来‘混事’了!恭喜!”他知道杨宁的“搜索”情结,或许也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美梦,但他没打算叫醒“悟空搜索”的名字也是他10年前想出来的,10年后被杨宁用了。

  悟空搜索最后没有成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甚至连这个名字都不为公众所知。杨宁承认到最后甚至变成了“被迫”的坚持。为了周围人的期待,以及自己的“心魔”,悟空搜索在烧掉了几千万之后,依然看不到方向。2011年杨宁将“悟空搜索”的业务方向进行转型,并仅以股东身份参与,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天使投资人的工作。他承认悟空搜索是一个错误的“执念”。

  “后来我回头看自己的故事,我总结什么呢?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孕育着自己的毁灭。”他认为“创业”是自己心中的一个“执念”,如果不创业,他可能还是一个在美国打工的“屌丝”后来在高盛的一次全球峰会上,杨宁见到了高盛的主席。在饭桌上杨宁对他说,三年前他就想进高盛,结果面试半天高盛也没录取。那个主席却说:“看来我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杨宁这才意识到,如果自己当时进了高盛,即使熬了十几年,论资排辈也绝不可能坐在一个饭桌上跟高盛主席吃饭。

  但经过了三次创业,杨宁的感悟又深了一层。“执念是最没有意义的。命运的强大在于看似你有选择,其实没有选择。你说我当时选择进了Google也好,卖掉ChinaRen也好,甚至选择了不做悟空搜索也好,但回过头来看,其实你心中当时都有执念,放不下执念等于没有选择。”杨宁说,发现自己不能在创业方面功成名就后,开始尝试做投资人。经过几年的投资实践,如今他判断一个公司未来可能有“巨头相”的标准有三条:第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赚钱、不盈利;第二有忠实的用户;第三是同行和投资人都不看好。

  “每一条都是我创业经验的血泪史,都可以从中得到印证。”杨宁笑着说,人要活在当下。

  这时,旁边一个穿着皱皱巴巴的T恤、背着双肩包看着像最普通的IT青年的人跟杨宁打招呼,杨宁突然就兴奋起来,“你知道刚才是谁吗?就是现在长城会的创始人文厨,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吧?很屌丝对吧?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哥们开了五万人参与的移动互联网大会。”

  他颇有些得意地扬起了下巴,“我也是他的天使投资人。做‘天使’让我尊重每一个看起来像屌丝的人。”然后顿了顿,“没准就是未来的马化腾。”

原文出处:http://www.cet.com.cn/itpd/hlw/862638.shtml; http://www.iceo.com.cn/renwu2013/2013/0528/267352.shtml;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