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学习交流会,录音整理
对于K12在线教育的几点理解
李行武,学吧课堂创始人,清华往届MBA
最早接触在线教育在2008年,当时复制了一个韩国的培训网站,折腾了一阵子又回到一家创业公司做码农。2013年正式辞职做自己的在线教育产品。今天分享自己的观点。
目前在线教育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题库,一类是平台。
第一,题库,比如拍题神器。作业帮、猿题库、阿凡提,这是一个红海市场。我理解,题库好的方面,一是解决了刚需,抄作业就是刚需,是痛点;二是,题库可以病毒式传播,这都是互联网特点。我们认为,未来的题库必须通过技术解决颗粒度的问题,实现很细致的颗粒度才能解决学生个性化需求。所谓的颗粒度,就是指每一道题的标签,因为机器识别不了题目本身,识别的是标签,如“几何”、“一元二次方程”这些,如果数据分类的太粗,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第二,O2O。比如轻轻家教、请他教、跟谁学,很火的市场。大家都认为它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去中介化等问题,我今天分享的是:在教育领域,信息不对称也好、资源不均匀也好,是不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认为不是。教育领域患的不是资源不均匀,而是“寡”,好老师就是少。中国单科师生比例是1:100。想一下,O2O平台是这样一个场景: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学生,网络把双方对接起来。如果你是一个名师,你报的价格是300元,很快招满了15个学生(15个学生是1对1现实中一周的课时最大限度),那么现在你可以提高到更高的价钱,甚至是1500元,也就是说在一个信息透明的时代,越是透明、越是市场化,资源就越不均,本来可以花300块钱请到老师,但最后要花1500块请到,那么没有钱的学生还是上不了好老师的课,那我们还谈什么教育资源平衡呢。举个例子,本来只有海淀区的学生对我竞价,现在信息化,更大范围的学生可以向我竞价,我可以很大幅度提高价格。我曾经与陈向东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好老师待遇高了,是一种激励,那就有更多的人会成为好老师。我个人保留意见,因为好老师不是短期之内打造的,而是像树木一样慢慢成长起来的。
我们的思路是把资源放大,把公益放大,但人——好的老师很难放大规模,他需要时间成长。我不太看好K12的O2O教育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K12市场规模大,但它经营的是“课时”,是老师的时间,有多少老师、就有相应比例的时间可以出售,从盈利的角度来讲,利润空间就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用技术来实现资源平衡、个性化教学和规模的扩大,技术产品是可以复制的。我们要实现的个性化的教学大概是这样的:比如我们把题库做到很细致的标签,做到题与题之间的知识关联和延伸等;再比如在老师在线视频读题的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配有随时出现的习题,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做出有针对性的解答,像树的分支一样,每种答案后面跟着的、是解决针对这个学生的指导和进一步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