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不懂得生活的人,做不出好的产品   产品经理   科学+人文   
高德地图产品经理:818产品经理这一行
一个普通产品经理眼中的自己

文/吴蕾 导读: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产品经理需要哪些技能?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产品经理的待遇如何?高德地图产品经理吴蕾为你客观的、真挚的解剖产品经理。以下为全文:

这是一个酝酿了很久,关于我的职业,或者说是我的工作,零零碎碎的想法或者自我定义曾有过无数,很多次想组织成篇的文字都没有落实。今天,不知道是心血来潮还是略感疲惫,把这几年我个人对“产品”的感觉阐述一番。本文不会有很多的产品技巧、经验之谈或是具体的产品工作描述,只是针对未开始“产品”职业的朋友对这个行当可能感兴趣的几个点做我自己的解答。

本文描述一个普通互联网产品经理之相关。

那么我是谁?我是一名普通的产品经理。

我都干了些什么? 我从2008年开始在我产品导师的带领下开始将做产品作为我的职业选择。先后在两家视频网站从事产品工作,现就职于国内某地图公司,当然也是做的产品那些事儿。

产品,到底是做什么的?

从公司职员的职位描述来看,产品经理貌似是一个“经理”的头衔,其实TA并非真是一个“经理”。在90年代,经理这一特殊的职位被人们赋予了高级、华丽、行业经营、中层管理干部等华丽的修饰,但是在2012所处的这个浮夸的年代,如果出门不说自己是个什么经理,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扯远了,简单来说产品经理不是经理,一般的产品经理没有自己的下属,至多就有一两个产品专员在产品经理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帮忙出出文档、记个会议纪要、执行些边缘问题等。产品经理需要自己直接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手段是什么呢?下段文字细说,总之就是产品经理自己给安排工作内容,自己帮自己完成任务。

产品经理都需要有什么技能?

最近几年开始流行Axure,只要是做产品的都把Axure挂在嘴边。什么用户调研、需求分析、产品文档的撰写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字修饰我能写出个几百上千字并且不带重样的,但是通体看完又看不出产品经理到底要有什么重点功夫。 那只是初级产品人员求职时简历中用来凑数的词藻。

我认为产品经理要有的基本素质大概有这么几点:

  1、能够聆听需求,客观理性地过滤为可以确定产品定位的程度;
  2、沟通,去掉过多的无用词汇,纯粹并准确地表达关于产品的定义;
  3、判断时机,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是达成目标的前提;
  4、专业的态度,用不专业的身份完成专业资源的协调;
  5、妥协和坚持,平衡妥协是坚持产品理想的弹簧;
  6、落实以上5点的辅助工具,例如Axure 等。

说到工具,其实我在学会使用Axure 的时候就开始抛弃它了。原因是那时候我的破电脑带不动它,开个Axure,再开几个其他软件电脑就卡得不行。我坚持了一种想法:只要能表达产品人员想法的工具,无所不用其极。就看个人喜好了,我写个word、写个excel,甚至我用fireworks画张图出来,更有甚者用photoshop做个超高保真的产品原型,其实都可以。平衡好自己的时间,知道自己的目的,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不该是产品做的事情上即可,毕竟还有交互和视觉的战友,不要抢他们的饭碗。简单来说,我认为工具就是个载体角色,载体上传递的信息才是产品的精髓。

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都是什么?

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解决产品问题和执行老板任务。

先说执行老板的任务,这部分的工作说实话,不需要多少创新、多少非同凡响的个人思维,按部就班地组织好任务所需要的技术资源、设计资源、运营及市场资源等必要因素,在一系列既定的项目管理流程中完成老板下达的任务及指标(人们口中常说的kpi)。项目完成即结束,在种种冠冕堂皇措辞官方的庆功宴中结束这一年操蛋的工作。这部分的工作内容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是必须经历的,我觉得也是所有互联网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各大门户、各大垂直网站或者移动互联网应用大公司,这类型的公司已经处在较为成熟的产品阶段,产品工种及项目分类已经非常复杂,有钱的大公司有较为合理的人力管理方案,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往往都是在执行某总监、某主编、甚至某VP下达的直接任务命令。

解决产品问题,又可以用现在小流行的词汇描述,叫产品创新。产品经理依据公司高层确定的大方向、大需求,用产品经理这个特殊的角度,整理出产品解决方案,内容包括产品设计、方案确认、投入执行、投入运营等等。简单举例,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产品的出现解决了用户想要在网上看五花八门视频的需求;QQ产品解决了用户想用网络沟通的需求;地图产品解决了用户想用网络查询地理信息的需求,等等。这部分产品的工作,才是人们渴望的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因为TA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是老板的夸奖能比拟的,至少我这么认为。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产品工作经验的积累,自己需要平衡以上两部分工作内容在自己日程表中的比重。在我看来,较初级的产品人员执行任务的比重略大,可以自己设计执行的机会和时光少的可怜;经验较丰富的产品人员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态度处理工作,挑自己的喜好完成产品的创新,做出非常好用的、自认为非常有意思的可以改变人们生活的好东西。但是再高级的产品人员都逃不了执行老板任务的时候,毕竟自己不是老板,公司不是自己说了算,不过经验丰富的人懂得如何轻松、高效地完成任务,并且是高水准的。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做自己喜欢的产品。

产品经理如何融入一个新公司?

我眼中需要产品经理的公司分为两种:业务结构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公司(例如几大门户、几大电商等)和创新型组织(例如创业团队或者大公司中为开辟新业务的事业部门)。

在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但几乎占用我的大部分时间(因为我总逃课),我在一家很小的,小的可怜的创业团队中担任一员,那时候我们对团队的未来有过憧憬,对所处行业充满过希望,不过现实的是,后来散了,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问题。后来我再也没有加入任何创业团队,那次的失败给了我较为深刻的教训,虽然我现在对创业又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态度。现在让我阐述如何在创业团队中成为产品的角色,我这么理解: 产品角色得是个多面手,需要有老板应该有的鸟瞰全局观,不计较个人在日常工作中的业务比重,既能统筹安排产品计划,又能做点儿整理文字、切切图片打打下手的小活儿。总的来说,产品人员在创业团队里就得是个大拿,上得了台面,又端得了茶水! 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创业目标。

那又如何融入一个成熟的公司呢? 在进入公司前需要思考新公司为什么需要自己,新公司一定是有空缺的事情不够人员去做,才会有空岗位的招聘。开始工作之前先帮自己定位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充分地了解自己要接手的工作内容。真的在搞清楚了自己的业务范围后,一定是在公司老同事的指引下。当然,可以选择不认可不接受,不过必须要认真聆听。先从公司产品缺陷入手,提案层层,完成中庸的解决方案并执行。这是一个较为保守的处理方式,可能很多活跃或者思维激进的朋友不认同。但是我这么做不表示我就想这么多,一个我认为合格的产品人员,思维的深度和长度一定是远远超过日常的工作范畴,用中国的词汇诠释就是厚积薄发。在一个成熟的系统中确立了产品稳定的基石,再放大自己的喜好也不迟,公司所有的人都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产品经理的工作时间如何安排?

最近面试了些个高校的应届生,新生们对产品工作充满了神往,好些个都是来自互联网中泛滥的产品相关书籍,以及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的伟岸光环。殊不知,产品人员在明星产品的背后多少时光的挥霍、多少精力的消散。

正常地安排好日常8小时工作时间,必要时留在公司加班,和其他业务人员一样。我想要说不一样的是,做产品的人脑子不自觉的养成了某种习惯,无时不刻都可能联想到自己相关的业务需求。可能吃饭的时候、也可能在和朋友闲聊的时候,一个想法的飘过、一个创意的萌生,都可能改变你的产品人生涯。那么这么说来,产品经理的“工作时间”就是24小时,如果你坚持这份工作,那你活多久,你的产品至少也能活多久

产品经理的追求是什么?

这是一个俗气的问题,冠冕堂皇的答案就是自己的产品改变千千万万人类的生活。用我的理解来诠释,应该称之为存在感。产品经理能感觉到自己负责的产品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存在感,那成就就有多大。当我负责的产品做的好或者烂,都被用户无视 ,或者说没有用户,那才是对产品人员最大的挫败。当然,上级的认同和公司的嘉奖对作为公司普通员工的产品经理来说,也是成就感组成的一部分。虽然我不看重;)

产品经理的经济

我现在有两辆车、两套房(郊区一套一百多平、三环边上一套60几平),但这些和所从事的产品工作并无任何关系。

我也并非是个富二代。我是一个在北京读书并工作的南方人,02年来到首都北京基本能算身无分文,在父母的尽力支持下完成自考大专,开始半工半读,自力完成本科毕业,拿到学位。05年靠着变卖老家唯一父母单位分房的十几万元在河北燕郊贷款买了2处看不成型的期房,所幸的是后来都涨价了,如此凭空多出了一笔横财,才有了现在的小康生活。

言归正传,我目前的工作收入在在10k左右(税后)

08年开始从业产品至今的薪资进化(税前):

  2k > 4.5k > 6k > 7.5k > 10k > 至今

(可能我的薪酬和同业同仁较有差距,但我觉得可以给关注产品工作的应届生朋友以借鉴)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懒惰的人,相信热爱产品工作的人都是勤劳的。所以即使有了稳定的生活,还是有自己的产品追求。如果有人问我做产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就我目前水平的认知,我认为我做产品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当孩子看待,他的成长及变化能带给我喜怒哀乐种种,作为父母的那种复杂情感相信大家也比较容易理解。

也许有一天,我会因为现实的生活而妥协,但我现在还在坚持着,因为我现在把我的产品当孩子看待,这也是我还坚持在做产品的唯一理由。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吧。产品是我的工作,我用我的热爱充斥这份工作,但目前为止这也仅仅是份工作。一个人除了工作,还有家人、还有生活。我需要把我生命中有限的时光与家人分享,生活需要阅读、需要脚印、需要接触繁花似锦的花花世界。学会生活比工作更重要。不是有产品的前辈说过这么一句话 —— 不懂得生活的人,肯定做不出好的产品  zhuo注:产品中有生活,有人味。乔布斯说的产品中的人文精神、艺术气质。   (2012-11-09 09:15)  评论 (0)    

本文由作者吴蕾授权创业家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出处: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13067.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Instagram   科学+人文   专注简单唯美   
Instagram大爆炸:坚守专注简洁的乔布斯法则

  移动互联网依然喧嚣。媒体镁光灯不断聚焦报道,网民时刻登录使用,无数明星创新公司诞生。

  然而,在喧嚣之下,大多数创新公司仅仅一划而过,成为流星。在移动互联网崛起数年后仍然坚强生存并活得很好的创新公司已然凤毛麟角。

  Instagram,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家位于旧金山的手机照片分享应用于2010年10月正式登陆苹果App store,甫一推出即大受欢迎。仅用了2个月,注册用户数便突破百万大关,在不到180天里获得了1000万用户,而Twitter获得等量的用户花费2年多时间。

  2012年4月10日,Facebook宣布将以10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收购Instagram。之后,Instagram的用户数更是呈现出井喷增长的态势。

  2012年9月12日,Facebook联合创始人、CEO马克?扎克伯格周二在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表示,Instagram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

  上周来自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最新研究报告称,今年8月,图片共享服务Instagram的日平均移动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了微博网站Twitter。

  Instagram的爆炸式增长一度让行业兴奋不已,更多资金涌入本已热闹不堪的移动互联网领域。然大浪淘沙,Instagram获得的10亿美元并购估值仍然是未被逾越的高峰。

  是人们高估了移动互联网的潜力?恰恰相反,市场依然坚信该领域的巨大前景。即使强如Facebook,因为在移动领域的踟蹰不前遭遇了投资者抛售而股价连续重挫。

  Instagram、Square等少数几家公司是如何做到在大众面前保持活跃,继续他们的明星创业之旅?




  Instagram的崛起:市值10亿美元 2年吸引1亿用户

  Instagram由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联合创办,于2010年10月上线。

  彼时,iPhone 4刚刚上市。由当时全球最领先的智能手机拍摄出的照片质量可媲美一般的傻瓜相机。随着iPhone 4的热销,基于这个评价颇高的摄像头所衍生出来的应用也因此受到青睐。

  Instagram此后在免费应用程序排行榜中的名次一直居高不下。在这款应用程序推出的第一天,就有2.5万个用户注册。2个月后,他们迎来第100万名注册用户。不久,他们筹集到来自由风投公司Benchmark Capital领衔,包括Square CEO杰克-多西(Jack Dorsey)等人参与的700万美元投资。

  2011年末,Instagram被苹果评为“年度APP”。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增强,Instagram完成新一个千万用户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在那次惊动全球业界的收购之前,他们的用户数已经超过3000万。

  2012年4月10日,Facebook宣布将以10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收购Instagram。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在其个人Facebook页面上分享道:“我们就收购Instagram达成了协议,其人才济济的团队也将加入Facebook大家庭。”  zhuo注:I'm excited to share the news that we've agreed to acquire Instagram and that their talented team will be joining Facebook.   (2012-10-06 21:15)  评论 (0)    

  幸运的是,Instagram没有因为这次惊天并购死去,反而迎来了加速抢跑的发展良机。并购4天之后,Instagram即新增1000万。7月底,Instagram宣布其注册用户超过了8000万,分享图片将近40亿张。调研机构ComScore表示,今年6到7月间,Instagram的流量增加了38%,独立访问用户也从1650万增加到2270万,成为这段时间用户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

  9月12日,扎克伯格公开宣布Instagram用户数超过1亿。

  如今,除了Facebook和Twitter之外,没有任何一家社交网络的移动用户数能与Instagram抗衡。Facebook每月活跃用户量为5.43亿,Twitter相应用户量为1.4亿,Instagram为3030万。

  但即使是Twitter,在移动端也遭遇了Instagram的强大挑战。

  Instagram双超Twitter:移动时代的影像决胜论

  同样是comScore的数据透露了一个转变的迹象。Instagram在8月份的日平均移动用户访问量为730万人,超过了Twitter的686万人日均移动用户访问量。另外,Instagram用户在8月份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网站的时间平均达到257分钟,也超过了Twitter用户同期通过移动设备访问时间即169.9分钟。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超越。虽然Twitter的移动用户数仍然比Instagram多,但Instagram用户访问的频率更高,而且停留时间也更长。

  Twitter让我们上更快了解突发新闻,让传统新闻就不再那么重要;成为数亿网络用户中社交媒体的首选平台。PC网络的社交巨头为何却被更新兴的手机照片分享网络Instagram赶超了呢?

  因为,手机应用有其特殊性。逛创始人白鸦曾分析说,像Instagram这种随时随地拍照PC上完全不能搞,PC巨头很难移植它的优势。

  从产品的初始设计来看,Instagram的内容主要是照片,用户们必须停留较长时间查看,而Twitter的内容主要是文字,间或插入照片、视频和外部链接。也就是说,Twitter的设计思路并非完全适配手机时代,而Instagram则是纯粹因智能手机而生的。

  近来,Twitter已经意识到并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尝试推出Twitter Cards等产品。




  Instagram脱颖而出:坚守专注和简洁的乔布斯法则

  Instagram专注于精美的照片分享。但它并不是第一个拍照应用,更不是唯一一个社交类App。在乔布斯和苹果推出广受好评的iPhone 4之后,硅谷感觉敏锐的创业者已经推出了无数个拍照应用。

  正如乔布斯运用“科学+人文”的平衡法则和“专注+简洁”的产品理念打造出iPhone一样,Instagram的创业过程也秉承这两大要诀。

  Instagram团队成员不仅精于技术,也深谙心理学。他们的产品开发逻辑很简单,希望用户使用时是基于这种心理:“就是为了好玩,看见酷的东西就要立刻拍下来,就要分享出去。”

  Instagram的特色在于是一个照片编辑应用。它有多个效果出众的滤镜,用户可以任意选取编辑美化自己的照片。这项看似简单的设计一开始就带给Instagram迥异于其他创业公司产品的“人文气息”。作为摄影爱好者,希斯特罗姆还经常邀请摄影师一起参与开发滤镜,并和他们讨论光影的效果。

  产品极简的风格在用户第一次使用时便展露无遗:只需点一下,一张照片就拍好了,各种社交回应随即到来,“赞”、“+1”,“流行”的标记……这些都会让用户收获满足感。每分享一张照片后,用户都会更加愿意使用Instagram。

  这样的内循环习惯一旦形成,Instagram不再需要通过Facebook、Twitter等传统社交网络来吸引用户来使用,它的自生态将会自如运转

  唱吧创始人陈华就曾表示,完全基于手机的应用更有生命力,因为是封闭的体系,用户更加难于迁移。

  有数据显示,全球的Instagram爱好者已经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700多个网络社区,举办各种Instagram拍照分享聚会。

  通过精心打造的用户体验流程,Instagram成功地构建起一个基于拍照、编辑和分享的拍照社区。在移动领域,Instagram几乎成为照片分享与社交的代名词,其他同类应用已无胜算。

  Color,一个可提及的应用名字——也是一年多前被吹捧的照片应用红星。但是,在战略、风格、产品、CEO等方面走“反Instagram”路线的Color却最终未能长红,成为一个失败的创业案例。





  Instagram的机遇和挑战:背靠大树FB 盈利模式仍待厘清

  即使成功如Instagram,说起收入和盈利,仍然还是可望不可即。“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们没有收入。”凯文?希斯特罗姆透露,Instagram此前考虑过多种营收模式,但没有收到任何成效。

  不仅仅是Instagram,包括Square、Foursquare和Spotify在内的明星创业公司,都还在寻找一个稳定而持续的盈利模式。不过,他们已经是先行一步,在移动细分领域占据一定优势地位。Instagram则更加幸运,嫁入Facebook意味着拥有10亿用户的底气和百亿美元现金储备的支持。

  Instagram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显示屏尺寸较小的手机屏幕中投放广告,并以此获得更多移动广告收入。

  反观Twitter在探索有效商业模式方面做得似乎更好一些——推出两年的广告业务已经开始盈利了。eMarketer预计Twitter 2012年的移动广告收入将达1.3亿美元,大约是Facebook的两倍。

  好在移动广告业务领域,Facebook已经开始发力。扎克伯格在出席9月的Techcrunch Disrupt大会时坦承移动战略失误,宣示要真正转型。

  Facebook已经针对移动服务销售名为“赞助故事”的广告单元。过去两个月里这种广告每天能够给Facebook带来50万美元的收入,推动Facebook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销售商。

  由于Instagram已被Facebook收购,人们有理由期待“赞助故事”广告单元也将进入Instagram的主屏幕当中。

原文出处:http://news.pedaily.cn/201210/20121004336056.shtml; 相关:http://tech.qq.com/a/20120410/000016.htm;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