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记来自
zhuo
zhuo [ 摘记 ]    2012-11-15 00:44      对所有人可见

in 个人笔记本 创业笔记      对所有人可见

要点: 快速调整产品方向   数据说话   小范围内尽快试错   

赵刚-零零发,电商创过业,花过钱,亏过本。现在纯粹…
1,易趣输在对C2C电商商业模式的错误理解上
04年12月我就写过一篇blog,当时易趣还没败下阵来呢。当时选择的bsp不给力,原文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有一句我自己后来引用过,是:“eachnet就是误算taobao肯定也会背起盈利的包袱才失误让taobao现在如此嚣张,taobao就是不收费又如何?”
当年易趣认为,你淘宝的崛起是靠免费,可是c2c商城的盈利模式就是收中介费,因此现在你免费我收费,看起来你很嚣张。但是迟早有一天你也要收费,到时候我背后有洋大人ebay撑腰你只是一个土鳖山寨企业(当年好像还没山寨这个词),我还是能胜过你……
但是,淘宝就是不收费,一直不收费(中间试着收了一小下结果差点让拍拍复制上演淘宝干翻易趣的好戏,淘宝吓出一身冷汗迅速把收费项目叫停了)……易趣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彻底杯具了。
2,易趣输在对新增用户拓展不力上
再就是当年淘宝的取胜并不是靠从易趣手里抢用户。店家不会轻易搬家的,在淘宝刚刚开始推广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满互联网的强制弹出窗口让所有人都非常反感淘宝。而且和今天的感觉不一样,当年大家觉得淘宝这个名字非常山寨,非常的民工,易趣卖家大多数不喜欢。
而且对于卖家来说,当淘宝有一定吸引力的时候,他们不必搬家,互联网的介质虚拟化使得他们只要在淘宝开分店就好了。也就是当淘宝终于开始吸引了易趣的卖家到淘宝开店的时候,易趣实际上并没有流失自己的用户。
真正让淘宝崛起的是那些根本没有上网购物,没有上网开店的人。在淘宝的强力广告推动下,无数第一次接触电子商务的用户选择了淘宝网。在当年本身连年网民数量高速增长的年代,淘宝网最大限度的抢占了增量市场而易趣拘泥于已有客户的维系……
很多像我一样从2002年开始就在易趣买东西、卖东西的用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对淘宝的抵制,但是这没有用了,因为2003年,2004年新增的电子商务用户、卖家,远远超过了之前已有的用户
最后,当淘宝掌握了中国互联网上接近80%的交易流量入口以后,就基本上宣告了易趣的失败。
3,易趣输在ebay这个老板身上:
在这个状态下,其实就是03年初易趣和淘宝的位置掉个儿了。理论上来讲,既然淘宝能拼掉易趣,易趣也不应该没有机会补救。但是不巧的是当时易趣已经变成了ebay易趣,整个易趣开始变得僵化,官僚,缺乏应变能力和互联网公司因该有的快速反应能力
中国的c2c业务已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网上个体户店铺的特征(Small B2C),但是易趣还是死认着ebay创造的“个人闲置物品交易”的理念,以C2C交易和拍卖模式为主(至少在卖家流程上首先是设置拍卖,而不是一口价的交易)。这彻底宣告了易趣丧失和淘宝竞争的资格。  zhuo注:记得淘宝刚开始时,也有一口价和拍卖两种形式。估计后来从用户数据中,找到了本土用户的需求,和自己的发展方向。尽快试错,快速调整,数据说话   (2012-11-15 00:44)  评论 (0)    
楼主问为什么拍拍有啊不给力?因为任何行业里面打败领头羊本来都是很难的,这其实要等领头羊出错误。但是像易趣这样几乎把能犯的错误都犯掉的行业领袖是很难找的。前面我提到了,淘宝其实也出过小错误,但是他们改正很快。这使得腾讯和百度根本就找不到机会翻身。
btw:听说在百度有啊上线当天,杭州淘宝许多中高层特别设宴欢庆百度选择做C2C平台而不是购物搜索,这证明了淘宝团队对竞争对手的重视和对行业发展理解的正确性。
ps:淘宝成功,支付宝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是易趣失败,支付宝不是首要原因。如果其它条件都不变只是让淘宝没有支付宝,我认为易趣和淘宝竞争的结果是一样的。当然,没有支付宝的话中国的网购增长应该就不会这么快了。


原文: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6943/answer/12328415;
转记       转记    评论
扫二维码手机打开本页面





新一篇

zhuo      2012-11-15 23:28
【李彦宏认为的三大创业机会】 第一个机会,中国中间页,传统产业和真正的互联网之间的一个桥梁,如携程。 第二个机会,读图时代,带宽成本的下降,服务器成本的下降,市场越来越大。 第三个机会,应用为王,很多的应用,都是靠着一个平台起来了,最后自己变成了品牌。 [NOTE1]
较早一篇

zhuo      2012-11-15 00:26
要点: 经验教训总结   
张亮,Ventreprenuer 这个问题在几年前被较多的研究过。 最大的一个差异是,易趣坚持了 eBay 的 C2C 路线,但中国并没有美国二手商品买卖的传统。而淘宝走的是将小企业带上互联网的 [y]Small B2C 路线[/y]。这是一个中国有巨大用户基础的市场。 阿里巴巴本来就跟中国非常多的中小企业打过交道,它用自己积攒了五年的地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