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Y Combinator   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不要想着赚钱   超强韧性   快速调整产品方向   思维的流动性 Fluidity of Mind   愿意调整自己的idea   专注客户   
让Y Combinator成为可能的数个瞬间
The Aha! Moments That Made Paul Graham's Y Combinator Possible

Y Combinator一直向创业者传达这样的原则:从现有的科技当中寻找新的应用办法、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与顾客保持尽可能紧密的关系让idea 尽可能简单而实在、要认识到创造优秀产品的价值而不应该只盯着钱。他们发现创业公司之所以成功,真正重要的是创业者的性格



1995年的夏天,收音机前的Paul Graham 听到了一则有趣的广告,广告宣传的是电子商务有着无尽的可能性。现在听起来再平常不过,不过电子商务在当时还是个稀罕物。那则广告出自网景公司,IPO前夕的他们正努力引起大家对其业务的兴趣。广告听起来大有可为,但其实并不明朗。Paul Graham 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哈佛拿到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在软件行业兼职做咨询工作,存够钱了,再辞职把时间花在至爱的艺术和绘画上面,钱用完了,重新再找一份工作,循环往复。30岁的他,开始对这种生活心生厌倦。为什么不为互联网开发点什么,再赚笔大钱呢?

他叫上哈佛的编程拍档Robert Morris 一同创业——说是要创业,但Graham 对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还毫无头绪。最终,他们决定写一款能让企业生成在线商店的软件。要做什么是想好了,但他们面前还有巨大的障碍。在当年,一款软件要想流行起来,就必须出Windows 版。但那些黑客级的技术大牛们对Windows 吐槽不断,也全然不屑于学习如何开发Windows 应用。他们更乐意用Lisp 语言写软件,在开源操作系统Unix 上运行。

他们决定推迟Windows 版的开发,先写Unix 版的软件。他们原以为之后把软件移植到Windows 不费什么事儿,但再仔细想想,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一旦推出Windows 版软件,他们就必须得收集用户反馈,再不断完善软件,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成年累月地在Windows 上思考和编程。考虑到这点,他们很认真地想过要不要干脆放弃算了。

一天早上,Graham 醒来后就有了一个idea:或许可以通过点击链接在服务器端控制软件?他马上坐了起来,意识到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创造一款能在服务器端运行的、用来创建在线商店的应用。这样,用户就无需把软件下载到本地,他们也就不用在Windows 上面折腾了。那时候,市面上并没有类似的做法,但这似乎是个可行的解决方案。Graham 满怀激动地向Morris 解释这次“顿悟”,他们同意放手一试。只用了几天时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个版本,运行良好。显然,网页应用的概念是行得通的。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们继续打磨软件,并且找到了一笔1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占股10%。他们的软件是第一款针对电子商务的网页应用,处于电子商务的最前沿。渐渐地,软件开始火了起来。

Graham 和Morris 的idea 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Windows 的厌恶,他们的idea 也有着各种未曾预见的优势。由于直接在网上运行,他们就能不断在网上发布新版并立刻测试;他们也可以直接与用户互动,第一时间拿到用户反馈,在几天之内就对软件做出更新(如果是桌面软件的话,就需要费好几个月了)。他们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也没有考虑聘请销售人进来做推销工作;相反,打电话找客户的工作是他们亲自做的。作为实际上的销售人员,他们也能首先听到消费者的投诉和建议,因此也就可以切身体会到软件的不足之处并着手改进。

当然,他们一路上也犯了几次错误,但这个idea 足够强大,最后没有失败。1998年,他们把公司作价5000万美元卖给了Yahoo!。这家公司叫做Viaweb。

把Viaweb 卖掉后,Graham 喜欢上了在网上写作,他的文章让他成为了年轻程序员眼中的名人。2005年,他受邀到哈佛计算机科学系做演讲。他没有讲些无聊的编程语言的内容,而是决定聚焦科技创业公司,讨论为何有些成功,有些却失败。演讲十分成功,Graham 的idea 也足具启发性,学生们纷纷向他提关于自己创业idea的问题。他细听下来,感觉当中有些idea 还算靠谱,但却需要更多的打磨和指导。

Graham 一直都有意投资别人的idea。他自己受益于天使投资人,因此也想通过帮助别人回馈社会。问题在于如何开始。大多数的天使投资人在开始投资之前都是有相关经验的,他们一般在开始时投资额度都不大。Graham 没有这样的商业经验。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他想到了一个似乎有些荒谬的idea:同时向10家创业公司分别投资1万5千美元。他打算对外宣传他的计划,从申请者当中挑出最有潜力的10家,并加以指导,直到这些创业新手最后把自己的idea实现出来,而他会从每家成功的创业公司里获得10%的股份。这就像是科技创始人的学徒制度,同时也是Graham 学习投资的速成课。他自己是糟糕的投资新手,他的学徒也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完美的组合。

这回他又拉了Robert Morris 入伙。计划开始几个星期后,他和Morris 意识到,他们在做的其实是一件大事。他们之前在Viaweb 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能为创业者提供清晰、有效的建议。在他们的指导下,创业的项目看上去前途光明。这套被设计成用来快速学习的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模式。大多数投资者一般一年只会投资不多的几家创业公司,由于自己公司业务繁忙,他们也没法兼顾更多的创业项目。如果Graham 和创始合伙人Jessica Livingston 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这个学徒系统中来,情况又会怎样呢?他们可以批量生产这种服务。他们可以几十上百家地投资这类创业公司。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迅速学习,而快速获得的知识又会催生更多成功的创业公司。

如果真的成功,他们不但能赚到钱,还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把成千上万的精明的创业者释放到系统中来。他们把新公司命名为Y Combinator,认定这是改变世界经济的终极任务。
If it really took off, not only would they make a fortune, but they would also have a decided impact on the economy, unleashing into the system thousands of savvy entrepreneurs. They called their new company Y Combinator and considered it their ultimate hack to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world’s economy.

他们向学徒们传授自己一路以来学会的原则:从现有的科技当中寻找新的应用办法、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与顾客保持尽可能紧密的关系、让idea 尽可能简单而实在、要认识到创造优秀产品的价值而不应该只盯着钱。
They coached their apprentices in all of the principles they had learned along the way--the benefit in looking for new applications of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needs that are not being met;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the closest possible relationship with customers; the need to keep ideas as simple and realistic as possible; the value of creating a superior product and of winning through craftsmanship, as opposed to fixating on making money.

所谓教学相长,学徒在进步的同时,他们也在进步。说来奇怪,他们发现创业公司之所以成功,与创业者的idea 无关,也与上的大学无关,真正重要的是创业者的性格:愿意调整自己的idea,利用原来没有想到的其它可能性。而这种“思维的流动性 (fluidity of mind)”正是Graham 在自己以及其他发明家身上看到的特质。过人的韧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性格特征。
As their apprentices learned, they learned as well. Oddly enough, they discovered that what really makes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is not the nature of their idea, or the university they went to, but their actual character--their willingness to adapt their idea and take advantage of possibilities they had not first imagined. This is precisely the trait--fluidity of mind--that Graham had identified in himself and in other inventors. The other essential character trait was supreme tenacity.

在成立的数年间,Y Combinator 发展速度惊人,现已估值5亿美元。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70628.html; 英文: http://www.fastcompany.com/3002810/aha-moments-made-paul-grahams-y-combinator-possible;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快速调整产品方向   数据说话   小范围内尽快试错   
赵刚-零零发,电商创过业,花过钱,亏过本。现在纯粹…

1,易趣输在对C2C电商商业模式的错误理解上
04年12月我就写过一篇blog,当时易趣还没败下阵来呢。当时选择的bsp不给力,原文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有一句我自己后来引用过,是:“eachnet就是误算taobao肯定也会背起盈利的包袱才失误让taobao现在如此嚣张,taobao就是不收费又如何?”

当年易趣认为,你淘宝的崛起是靠免费,可是c2c商城的盈利模式就是收中介费,因此现在你免费我收费,看起来你很嚣张。但是迟早有一天你也要收费,到时候我背后有洋大人ebay撑腰你只是一个土鳖山寨企业(当年好像还没山寨这个词),我还是能胜过你……

但是,淘宝就是不收费,一直不收费(中间试着收了一小下结果差点让拍拍复制上演淘宝干翻易趣的好戏,淘宝吓出一身冷汗迅速把收费项目叫停了)……易趣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彻底杯具了。

2,易趣输在对新增用户拓展不力上
再就是当年淘宝的取胜并不是靠从易趣手里抢用户。店家不会轻易搬家的,在淘宝刚刚开始推广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满互联网的强制弹出窗口让所有人都非常反感淘宝。而且和今天的感觉不一样,当年大家觉得淘宝这个名字非常山寨,非常的民工,易趣卖家大多数不喜欢。

而且对于卖家来说,当淘宝有一定吸引力的时候,他们不必搬家,互联网的介质虚拟化使得他们只要在淘宝开分店就好了。也就是当淘宝终于开始吸引了易趣的卖家到淘宝开店的时候,易趣实际上并没有流失自己的用户。

真正让淘宝崛起的是那些根本没有上网购物,没有上网开店的人。在淘宝的强力广告推动下,无数第一次接触电子商务的用户选择了淘宝网。在当年本身连年网民数量高速增长的年代,淘宝网最大限度的抢占了增量市场而易趣拘泥于已有客户的维系……

很多像我一样从2002年开始就在易趣买东西、卖东西的用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对淘宝的抵制,但是这没有用了,因为2003年,2004年新增的电子商务用户、卖家,远远超过了之前已有的用户

最后,当淘宝掌握了中国互联网上接近80%的交易流量入口以后,就基本上宣告了易趣的失败。

3,易趣输在ebay这个老板身上:
在这个状态下,其实就是03年初易趣和淘宝的位置掉个儿了。理论上来讲,既然淘宝能拼掉易趣,易趣也不应该没有机会补救。但是不巧的是当时易趣已经变成了ebay易趣,整个易趣开始变得僵化,官僚,缺乏应变能力和互联网公司因该有的快速反应能力

中国的c2c业务已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网上个体户店铺的特征(Small B2C),但是易趣还是死认着ebay创造的“个人闲置物品交易”的理念,以C2C交易和拍卖模式为主(至少在卖家流程上首先是设置拍卖,而不是一口价的交易)。这彻底宣告了易趣丧失和淘宝竞争的资格。  zhuo注:记得淘宝刚开始时,也有一口价和拍卖两种形式。估计后来从用户数据中,找到了本土用户的需求,和自己的发展方向。尽快试错,快速调整,数据说话   (2012-11-15 00:44)  评论 (0)    

楼主问为什么拍拍有啊不给力?因为任何行业里面打败领头羊本来都是很难的,这其实要等领头羊出错误。但是像易趣这样几乎把能犯的错误都犯掉的行业领袖是很难找的。前面我提到了,淘宝其实也出过小错误,但是他们改正很快。这使得腾讯和百度根本就找不到机会翻身。

btw:听说在百度有啊上线当天,杭州淘宝许多中高层特别设宴欢庆百度选择做C2C平台而不是购物搜索,这证明了淘宝团队对竞争对手的重视和对行业发展理解的正确性。

ps:淘宝成功,支付宝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是易趣失败,支付宝不是首要原因。如果其它条件都不变只是让淘宝没有支付宝,我认为易趣和淘宝竞争的结果是一样的。当然,没有支付宝的话中国的网购增长应该就不会这么快了。
原文出处: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6943/answer/12328415;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是万里长征,是马拉松   创业是一次修行   经验教训总结   快速调整产品方向   
一个MBA创业失败的感慨:读MBA是一种障碍

去年五月始,我与三个伙伴创立了一家小顾问公司,一年半时间里勤劳经营,人员分分合合,业绩上上下下,到目前为止赔了不少钱,而且不知往哪里去。从血泪家史中,与同学们分享一些心得。 (我宁可称其为心得,而不是教训,因为痛苦实在是一种养分。)

1.MBA可能是一种障碍。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可能是几世纪的误导。知识不是力量,如同汽油不是动力。能否产生力量,关键看你是什么人,开的是什么车。在这方面,知识远不如权力甚至美貌来得更为直接。糟糕的是,过多、过早的理论学习会成为一种本能天性的障碍,而潺弱的天性无法驾驭庞大的知识。就好比刚过了儿童期,便只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一样。

以我本人的经历为明证:公司开业之初曾考虑过“客户开发模式”,后来决定在写字楼、车辆、 CI等方面进行投资包装,树立专业公司的形象,同时雇佣十余名销售人员进行“扫楼”,直接进入中高端市场 (合伙人当中有两位具备多年的客户资源)。一年半之后,我们意识到了当初的决策有问题,或者说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隐患未及时调整。再深入剖析,发现我们似乎违背了商人 “ 量入为出 ” 的基本原则,以及缺乏对市场反应的敏锐嗅觉,不能应时而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总之面对问题时,我们(至少我 )倾向于用别人教给我们的理论框架分析问题,分析得越透澈越放心,结果可能离本象越远。我现在相信,任何伟大的决策不会是分析调研的结果。调研再充分,最后的一刹那还是靠直觉。就好比1945年阴霾的日子里艾森豪威尔决定是否登陆,或者李建军描述的孟良崮之战一样 (真是一篇好文章)。

让我担心的是,长年精于企管理论学习的我们,是否正逐步被戴上一幅眼镜,而逐步放弃自己的商业本能,或喜欢总结理论,在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忽略了事实的全貌。理论学家和实践学家本来就是两路人,我们读很多企业家的自传像韦尔奇,他们的概括逻辑能力都偏弱,不是吗?

2.学做一个农民。

几年前的我,对农民企业家多少有些不屑一顾。现在倒觉得,在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萌芽阶段,先富起来的很可能是农民。有点夸张,不过至少农民种庄稼,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办企业非常务实,少些浮躁,心态懂得知足,耐力比较持久。而我们这些城里的 “精英人士”呢?看看我们每天接触的那些传媒时尚,口口相传的故事,宣扬的英雄传奇,不是一夜入主董事会身价八亿的杨澜,就是因与金正日私人关系良好成为新一州创办人的 **,或者是那些比我们还小十岁的模特明星。

没错,这些东西影响了我。当我去年创办公司时,曾预想通过两、三年的经营走上壮大与致富。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间表要大大延长,也许五年,也许十年。我没有准备。我知道了,靠借贷、吸引投资、特殊的ZF关系发家会很快,但只有少数人能够那样,不是我们,我们多数人只能像农民这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甚至要先学会,只耕耘,不收获。所以我在向农民学习,学习他们的老实、踏实、务实,无论将来是自己创业还是打工。农民播种时要深耕细作,搞经营也一样。想想以前在企业做 marketing的时候,方案虽然漂亮,但是否真的有效?

至少我没有做过销售,去一线品尝一下建立关系的艰难,也就不能形成对客户真实的体验,再漂亮的方案恐怕也经不起推敲。这样个人发展会十分受限。我现在相信 “实践出真知”。一个理财投资专家,假如他自己从未炒股,家庭帐目亦不十分清楚,那千万别相信他;一个SH心理学家,假如他不能妥善处理自己与家人同事的关系,他的书也不要买。 (可惜现在SH上这样的专家、作家、学家太多了)。如果我现在回到企业去做营销,我会认真地补上销售这一课,至少要大大加强与客户的直接接触;如果我去做人力资源,我会把许多时间花在与人的交流上,真正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如果我去做企业战略 ……如果我不能对企业的内在情况、市场情况与竞争对手有直观体验,我还是不要做的好。我在向农民学习,还包括他们的忧患意识。

从我出生到从清华毕业,我其实没遇到过生存的危机,没有品尝过从不被人尊重的逆境中崛起,甚至在高考时都没有 “拼命过”,孤注一掷地全心投入。而这种从底层环境锻炼造就的内驱力非常重要。因此上帝非常公正,他给了挣扎于底层的人一种自发向上求生拼搏的意志,同时也给了那些背景优越的人太多的退路,让他们在退路中糜烂了自己的潜力。

3.走出阳春白雪的陷阱行业没有贵贱之分,工作没有高低之分。

不幸的是,在我创业的时候,我对此的认识很局限,认为自己的方向必然是搞些咨询或新产品开发等。我从来没有想尝试与人合伙开一家汽车修理厂或家政服务公司等。当然理由很充分,前者才能发挥我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经验。其实所有的行业都是一样的,经营都不容易,但一定有钱可赚(否则它为什么会存在?)。

所以,一家 IT软件公司未必比一家餐馆高雅,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未必比一家生产打火机的厂家牛B,或者换句话说,一个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合伙人未必比一家经营洗脚桑拿的老板更有前途。相反,正是大批良好背景智商较高的人都去阳春白雪了,所有在那些下里巴人的行业里竞争会少一些,管理的优势可能会凸显一些。举两位成功人士为证:我在新华社的前任领导现在在深圳跟人合伙做牙刷,做了很多品牌牙膏的 OEM(附赠牙刷),据说还开发了许多采用新材料、造型新颖的产品;一位以前学美术的朋友在通州开了一家汽修厂,做得不错又买了二十亩地。

以前没有经营“下里巴人”的另一个理论支持是:这些行业接触的人档次太低,无法对话。而现在对此的感受也今非昔比。干任何行业,你都需要面对并征服一些与你生活背景不同的群体。如果我选择干餐饮,我会面对众多从农村招工的姑娘小伙,培训他们的确不易;但是我选择了干房地产策划,却要面对一群号称北京最油的 “油条子”们聚集的开发商,适应这些人的交际方式向他们要钱又谈何容易!正是都不容易,方显英雄本色。我的那位曾是画家的汽修厂老板,现在可以轻松在外面应付客户而不需内部管理,一度他的厂子出现危机却有几名铁杆员工坚持要留下来陪他;而我们公司呢,公司一倒,员工早已准备好下家,临走前还不记追索欠下的佣金。与他相比我们是失败的。

差别在于能力、涵养、待人、留人。无论这件事业是雅是俗,是曲是难,是苦是累,都没有干不好的事业,只有干不好事业的人。而且这种做人、待人再做事的能力需要从基层培养。

4.加入创业的队伍。

说一年半的血泪家史太夸张了,我所遭遇的这一些经历对于很多经商多年的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虽然这段经历是失败的,让我痛苦过,但我还是要感激它,它让我从童话的二十七年中猛醒了一下,我抛弃了那幅眼镜,过得更真实。无论下一步如何选择,这段经历都很有营养。

在此也特别想鼓励那些骨子里埋藏着创业冲动的同学,去试试吧,打一辈子工可能会让你在两鬓斑白的一天抑制不住的后悔。如果我们再理智地算一笔帐,会发现打工风险也很高。我们以十年为期。假如我们确定十年后,只有10%的小企业会生存并壮大下来,作为股东的你自然会拥有较一般人高得多的收益;如果你选择了在一家大企业集团打工,十年后你有多大可能达到 top management并获取相当的收益?能上去的人比例也非常低。

自己创业每天身先士卒,废寝忘食,但打工也一样劳心劳力,压力丛生,除非你很知足一个较低的 offer。小企业会倒闭,大企业会裁员,裁员可能还在其次(相信同学们都有抗裁员的硬功夫),关键是当你四十多岁以后,如果你未能升到理想的高管位置,结果会怎样?中国改革开放时间还短,在外企和民企中尚未有应付员工老龄化的经验。不过不可想象这些公司会养着一大批四五十岁的高工资的员工甚至中层。

中国最大的一个竞争优势便是人力资本便宜,二十岁的年轻毕业生大批供应前赴后继,这一点与国外不同。我相信再过十年,新闻媒体最热衷的话题之一便是外企民企中高资历大龄员工的 “下岗分流”问题。打工是职业生涯中最容易选择的一种。但一般来说最容易的往往也最危险。多数人(包括我 )喜欢知难而退,避重就轻,最后一步步把自己送入危险的绝境。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你骨子里有创业的冲动,趁年轻,试一下吧! 毕竟我们班七十多个同学时里,创业的只有三个,比例不高。

照“移民打分法”,我也设计了一个创业打分表,可以自检一下,供大家一乐。

有利创业的加分条件:
(1)无论做什么,总能兢兢业业把本职工作干好。+20分
(2)做工作时容易从中发现一些兴趣。+10分
(3)大多数时不对工资或其他方面抱怨,满足于工作中取得一些成果。+10分
(4)对不同性格的人有较强的包容度。+15分
(5)曾独立把一件别人看似不可能或难办的事(无论多小)办成办好。+15分
(6)认真考虑过如何与一些不好相处的领导或同事如何相处,并付诸实施。+15分
(7)长年如一日的侍奉过一名老人。+10分
(8)拥有一批真心喜欢你敬佩你的朋友。+15分
(9) 曾诚心诚意地向别人道过歉。+5分
(10)不太受媒体的影响,比如一些流行的观点等。+10分


不利创业的减分条件:
(1)在一个岗位干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许多问题,觉得这个工作不值得干不去。-20分
(2)对同事间分配的不平很愤怒,极大挫伤了工作情绪。-15分
(3)老板不把工资提到相应的幅度,就缺乏工作动力。-10分
(4)喜欢时尚,热衷名牌,动心于广告的魅力并成为它的牺牲者。-10分
(5)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如父母、夫妻的一些缺点老是看着刺眼,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总会吵架。- 10分
(6)对自己的孩子、侄子等缺乏耐心。-5分
(7)对流行的“对自己好一点”、 “率性而为”等观点非常认同。-10分
(8)从没有某种长期的、比较鲜明的爱好。-10分

上述表格是随意编的,不必当真。不过我倒相信大家分数都不会低。不是因为我们学习了MBA课程,而是因为我们有过共同的从千军万马中冲刺独木桥的成功经历,因为我们共同的不轻易服输的自尊。

5.从今天开始,认真修练。

我不是个对创业的鼓吹者,对没有创业行为或创业冲动的人,我十分尊敬,并相信做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十分不易,连我自己也考虑是否应回到打工生涯。但我想,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岗位,我们都应在人际关系方面下更大的功夫,甚至是比专业技能还要大的功夫。还记得王雪莉讲过的 “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率的管理者”之间的不同吗?那真是千真万确。

记得小时候听评书 “三国”,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何刘备才具平平,却能坐拥为王,文如孔明武如赵云都能为他卖命,难道只因为他姓刘吗?现在想来其实刘备最难,他的那种征服各种人的能力也最珍贵,因此市值最高。既然作为 MBA我们学了管理,我们首先就应在对人的研究上下工夫。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争取多认识一个人(不管他看起来与我们多么不同),琢磨他,努力与他交朋友,并不期望从他身上有任何回报而只出于对人的兴趣,那么到我们四十岁时,我们的大脑里就会存储一千个活生生的人的模板库,他们的性格、嗜好、遗传特点、背景、职业、观点、心理特征、优弱点都栩栩如生,而你也能大致了解与各类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学会了做人,那么你做任何一个行业的管理都能胜任
原文出处:”创业家“网站: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11370.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是万里长征,是马拉松   积累人脉   快速调整产品方向   培育文化   融资   为创业者支招   专注   自身素质要求   
著名风投合伙人谈创业:做好“万里长征”准备

一家典型的创业公司:简单的办公环境,杂乱摆放的电脑,几乎清一色男性的工程师团队

  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 Fund)近年来已取代红杉和KPCB成为硅谷新一代炙手可热的风险投资公司。作为该公司合伙人,以及2007年被思科收购的IronPort Systems联合创始人,Scott Weiss近期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自己走上创业之路的经历,以及在创业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以下为文章全文:

  人们常常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他们的问题包括:我现在是否应该尝试开一家公司,还是去读研究生?在大公司工作几年怎么样?

  我在大型科技公司度过了5年,在商学院学习了2年,又从事了2年的咨询工作,随后才开始创业。即使拥有这些经验,我还是认为,对于创立一家公司来说我仍然太嫩了一点。并不是说之前的经历毫无价值,但对于成功运营一家创业公司而言,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参与过一家运转良好的创业公司。我甚至可以断定,这样的公司应当位于硅谷,并获得了风险投资。

  当然,你可以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去创业,但如果你已经清楚创业公司会面临的挑战:融资、调整产品方向,以及培育文化,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这些东西无法从职场上学到,而在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以启动公司时,你必须一击而中。

  创业公司为什么要在硅谷并获得风险投资?如果你刚刚大学毕业,那么你可能缺乏经验和直觉,去判断公司团队是否优秀,产品是否差异化,以及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巨大。尽管风投并不完美,但他们毕竟可以为你代劳这些事,而他们的投资决定也意味着公司名气和资源的增加。此外,无论哪一个科技领域都会需要专业人才、财务专家和职能部门(包括法务、公关、人力资源等)。硅谷拥有最庞大的生态系统,工作机会最多,人才网络最大。

  那么,读研或者进入大公司打基础怎么样?这样做的作用不大责任、角色、联系人、前因后果、文化、沟通、风险和直觉,这些创业必需的能力只有在创业公司中才能培养出来

  如果你尝试创业,那么在创业公司中待上2到4年能学到比大公司或学校中多5到10倍的东西。

  下一步就是寻找一家合适的创业公司并加入。1996年,我从波士顿来到了Palo Alto,当时我没有任何人脉,并背负着10万多美元的商学院助学贷款。不过我做的几件事现在来看仍然意义很大:

  做好“万里长征”的准备

  当你大部分朋友在毕业前就找好工作时,你要做好没有工作的心理准备。如果你积蓄不够,你可能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去做兼职。如果这一步就让你感到焦虑,那么你就要重新考虑是否去创业。

  调研

  从《圣何塞信使报》网站下载最新4份风险投资调查。这些PDF文档总结了风投过去一年中投资企业的情况,具体信息包括公司名称、融资额、参与的风投和总部所在地。这在一开始会是一份重要的列表,因为这些公司最近都刚融到钱,并开始招聘。你可以制作一份表格,开始调研,并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排列这些公司。你还可以登录风投的网站,在它们的“投资组合”中查看都有哪些公司,在必要情况下将某些公司加入你的清单中。

  专注

  创业公司类型多样,创业公司中的职位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如果你会编程,那么适合你的职位包括开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以及质量工程师。如果你不适合编程,那么你需要找到最好的入门职位,或许是客户支持、产品管理、财务、内部销售,或者商业开发。你也需要选择创业公司的类型,例如是专注企业市场还是消费市场。你关注得越多,你了解得就越多,对不同职位,不同创业公司将会有更深的认识。在你建立人际网络之前,你要尽可能地积累知识。

  制定目标列表

  在调研完成后,你需要将目标公司缩小至20到30个,并制作一份市场地图或网络图,标记出某家公司所有可能的干系人,包括投资人、管理团队和公关公司。这或许像是FBI调查一个黑帮家族,但并没有如此惊悚。你能否获得面试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获得推荐,例如一些熟人可以推荐你到他们了解的公司中。继续调研公司、职位、竞争对手和市场,这样别人听起来会觉得你对谈论的东西懂得很多。

  建立人际网络

  我拿出了哈佛商学院校友录、佛罗里达大学校友录,以及麦肯锡同事名录。我向一些比我大15岁的人发邮件说:“嘿,Steve,我是你在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生同学。我们能一起喝杯咖啡么?”我参加了一切与“斯坦福”这3个字有关的聚会。我就这样喝了一杯又一杯咖啡。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能问出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并获得更多推荐。

  我不需要过度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准备和坚持的重要性。我花了4个月时间去准备、调研、专注、制定列表和建立人际网络。1996年8月,我获得了一次热情的推荐,加入了一家名为Hotmail、只有12名员工的创业公司。最终,这成为我一生中最精彩的职业经历。

原文出处:http://tech.sina.com.cn/i/csj/2012-09-18/08227627928.shtml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