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名人睿语
要点: 专注   
Never half-ass two things. Whole-ass one thing.


   转记    评论(1)
[ 摘记 ]    in《 名人睿语
要点: 极致   专注   
“Make every detail perfect, and limit the number of details to perfect.”
Jack Dorsey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人脉   专注   
如何将事情完成,并且做的更好?
How things get done

编者注:本文作者是Sam Altman,原文题为《How things get done》。
我听到过很多种关于事情是如何被完成并且做好的方法,我自己对这个议题也非常感兴趣。在众多方法之中,我认为最好的一个是:专注+人脉。这是Charlie Rose 先告诉Paul Graham,然后他再转告我的。

这个方法非常准确。我自己其实就有很多想做,但不知何故总上不了待办事项列表的事情。更讽刺的是,那些被我提上日程的事项我总是能很好的完成。小型创业公司是有能力同时去做三件事情的,这些事情通常都是其CEO所专注的。当然,对于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创业公司来说,任何不被列在优先级第一第二的事情都是很难被完成的。

大部分早期的创业者在专注这件事儿上做的并不好,他们并不会让公司只专注在一两件,或者三件事情上,他们喜欢追逐任何花哨的新东西。这并不意外。创业者们普遍都会喜欢做一些新的尝试,而不是保持严格的专注。但如你所知,拒绝诱惑无情的专注是非常重要的。觉得某个小项目并不费时,所以决定去做,这样的决定通常都很轻率。其所导致的结果,不是浪费了大笔时间,就是做出来后发现根本就不值得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创始人们知道该做什么,但是很少知道他们不该做什么。

Y Combinator “版本”的专注是“写好代码然后跟用户交流”。创业公司的人和需要专注的事情一般都不多,大部分事情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很多创始人都喜欢花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担心公司的组织构架、将公司的账目尽量做的好看等等所有这些假装自己是在开一家公司的做法实际上正好背离了一家真正创业公司的做法最好的创业公司会在办公司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讨论他们的产品,如何推进,怎样变得更快,对应用户需求而打造的新功能振奋异常。最糟糕的公司就是来来回回的去讨论一些其他的事、其他的事、其他的事…..来来回回。

人脉上,大部分人会发现光靠自己去打造非常好的产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要照顾到的问题太多。成功的创业公司通常也会意识到,招人其实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要“招聘和提携优秀的人”,同时也要与你共事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我一直都在尽力去找优秀的人才,我看中的点除了有趣和好玩以外,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事情很漂亮的完成。这群人是我想要去招的,相信对其他很多人来说也一样。我也觉得同你的好友共事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聪明的人总是愿意同聪明的人合作。这当然不算裙带关系。我听说或者眼见的最成功的招聘案例通常招的也是朋友的朋友。

最后,花时间在人脉上似乎同专注不符,但这是个例外,何况其过程还很有意思。当你同时具备了极度专注和牛逼的团队之后,等着看,奇迹会发生的。
原文出处:http://www.kankanews.com/ICkengine/archives/13274.shtml; http://blog.samaltman.com/how-things-get-done;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专注   
【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个兔子,一会儿抓那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超强韧性   构建一种文化,给每人一个使命   坚持   讲故事的能力   专注   自身素质要求   
创业公司的CEO中,顶尖的10%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

编者注:此文为Quora上“创业公司的CEO中,顶尖的10%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下得票最多的答案,回答者是Robert Scoble,研究孵化器Rackspace里的创业公司,此前曾采访过上千家创业公司的CEO。

1 擅长找人,也擅长炒人
出色的 CEO 都是招人好手,这就意味着你得为了你的梦想和事业招来人,也得赶走人,尤其在看起来不太重要或者很冒险时。以前我曾经在一个 CEO 手下干过,他很会招人,但是不会炒人。死定了的。

2 创立一种文化,而不单是一家公司
最好的 CEO(比如 Zappos 的 Tony)能够构建一种文化,给每人一个使命,这样就会在一堆烂公司中站出来。

3 倾听,行动
许多 CEO 会告诉你他们在干嘛,但是只有最好的才会去倾听反馈,甚至依据这些反馈做出改变。这一点我要夸下 Flipboard 的老大 Mike McCue,他会告诉观众有哪些功能是他负责设计的。

4 够坚韧
AirBnb 用了一千天时间才把生意弄转,想想要是他们在第 999 天放弃了会如何?最好的 CEO 都会不断的努力向前,即使所有事情都似乎在跟他们作对。

5 有愿景
不消说,随便一抓就有一大把不错的 CEO,但是除非你可以创造出某个真正对人们有用的产品,要不然没人会记得你。你能看到所有人都有穿戴式计算设备时的场景么?我相信有些人可以,他们就是那些能带来有趣产品的 CEO。

6 专注
我有个朋友,以前在 Steve 手下,他说 Steve 的牛逼之处就是,他手下的团队不搞定特定任务就不准换其他的。

7 说话清楚
就是有很多人不会讲好一个故事,让大家都能记住。而 CEO 的职责就是给别人讲述这家公司和产品的故事,那些最好的 CEO 正是精于此道的人。

8 理解客户
最好的 CEO 打心里明白自己的客户想要什么,即使是在做出一些反客户的选择时。

9 擅长说服别人
CEO 经常需要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打交道。消费者想要这个东西,投资者偏又不喜欢,怎么办呢?优秀的 CEO 总能找到办法把别人说的心服口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可以加分的几点有:

Nice
Steve 的确不怎么 Nice,但是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例外。人们会记住那些混蛋,尽量绕着他们,所以作为 CEO 还是不要太讨人厌。

创造者
没错,就算你不是创造者也可以做 CEO,但是这么做就有点逆流而上的意思了。好的 CEO 通常是那些可以写写代码或者能够用 3D 打印机做出一个全新设计的人。

正直
最好的 CEO 都是幸存者,如果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私下里以不同面孔对人,是很难幸存的。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01346.html; https://www.quora.com/Startup-Founders-and-Entrepreneurs/What-separates-the-top-10-of-startup-CEOs-from-the-rest;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专注   
创业邦杂志
认真做好一件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25年来,我们的信念从未动摇,快速积累财富的虚拟经济我们视而不见,一心一意做产品、搞实业。——宗庆后称娃哈哈的成功源于专注

【宗庆后谈创业:没到西湖边喝过茶】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到拥有财富800亿元。25年来,娃哈哈的总资产增长了57万倍,宗庆后心无旁骛,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坚守着自己的实业帝国。宗庆后虽然“专制”,但在这25年里,他从未辞退过一名员工
原文出处: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2/04/236212.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坚持   专注   
天极网 CEO 大熊
#创业那点事#创业以来,最大的感悟就是创业太需要专注和坚持,只要选择了然后闷着头去做即可,同样的事情重复100遍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想法太多的人、喜欢走捷径的人、习惯于浅尝辄止的人都不适合创业。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644190454/z5l9aDDZd;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敢于创新持续创新   李彦宏   正视失败, 拥抱逆境   专注   
金错刀 [新浪个人认证] :2年前,采访李彦宏时,这三句话也是他说的最多的。这是李彦宏的三句大白话,但是他做到了。说到做到才是真的狠!

正和岛标准 [新浪机构认证] :【李彦宏:给年轻人创业的三句狠话】李彦宏接受《人民日报》专访称:对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我想送他们三个词:1.准备失败。要认识到99%创业会以失败告终的残酷现实。2.勇于创新。创业时要选择尚未被发现或者不被重视的领域,以在资源上取得相对优势。3.专注如一。一旦选定方向,要专注去把它做到极致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股权结构   坚持   经验教训总结   倾听用户声音   时间控制   专注   
【17家初创公司的失败史】看十个成功故事,不如看一个失败故事更让自己警醒。国外媒体近日对创业公司的失败与复兴作了盘点,选取了17个典型案例,为有志创业的人们提供了从公司财务到创业者个人情绪公关危机等各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1、WPMU DEV

  WPMU DEV是一个曾经获得大奖的WordPress插件开发公司,曾推出过针对WordPress、Multisite、BuddyPress等内容发布平台的多个优秀插件。

  失败的教训
  WPMU DEV公司CEO James Farmer:
  如果要说一个是失败的教训的话,我想,在创业开始时和另一位创始人平分股份是我做过的最愚蠢的事(我现在觉得,他当时完全可以接受30%,甚至是25%的股份)。我当时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那是“正确的事”。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4年后,我为此付出了7.5万美元的律师和会计费,连续六个月在压力下寝食难安;我还欠了一屁股债,还要将近9年时间才能还清。尽管如此,我现在很开心……我现在拥有全部股权,如果说要去赌的话,我会把全部赌注压在我自己而不是别人身上。
  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哦,下一次我会先小人的。

  后续发展
  现在,WPMU DEV是流量最大的WordPress相关站点之一。虽然没有人投资,虽然遭遇了初期的种种变故,James仍然让公司实现了盈利,他的网站目前共有29名员工,注册用户数量近10万人。



  2、Retail me Not

  Retail me Not是当前最热门的折扣券网站之一。顾客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找到可以用在主流电子商务网站上的优惠券代码。

  失败的教训
  Retail me Not联合创始人Guy King:
  在我们的创业公司运营的一个关键时期,我无意中在所有网页中都插入了错误的代码,屏蔽了谷歌对网站的收录。幸运的是,我们在一天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这一天里,网站流量出现了大幅下降;好在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在那一两个不眠之夜里,我们祈祷和等待着谷歌大神帮帮我们,让我们的流量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很幸运,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网站流量就已经恢复正常,但我仍然对此记忆犹新。

  后续发展
  Guy让他的站点从技术灾难中迅速复原,并且成功获利退出。2010年,Retail Me Not在月度独立访问者数超过1400万、营收达到每年3000万美元时被Whale Media公司收购。


  3、CarRental

  CarRental是一家澳大利亚创业公司,用户可以通过它的服务比较租车公司,并且能做到在线预订、线下付款,用户无需为这种便利多花钱。

  失败的教训
  CarRental创始人Chris Bailey:
  我们想要打造一个针对租车公司的比较系统。我们看到很多人通过他们做得不怎么样的网站赚了大钱,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找到了一家报价比其他公司低了一半的开发队伍。他们交出的设计稿质量很高,但却比计划中晚了四个月,而整个项目原计划要在六周内完成。然后,他们开始为网站写代码。
  当时,我问他们要用什么开发环境,他们选择了Rails,我们没有提出反对。第一个月,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编写内容管理系统上。这很奇怪。接下来的六个月则更加怪异,他们要么写代码写到凌晨四点,要么就一连几个星期什么都不干。
  最终,我们的网站成功上线了,比预想的晚了12个月,问题无数,我们最终支付的金额比他们的所谓“固定”报价高出了125%。他们很早就突破了预订的价格,之后便开始按小时计费。
  我们最终收到的是一个到处都是bug的网站,花了一整年时间调试改进,我们又把开发环境由原来的Rails换成了PHP。

  后续发展
  CarRental的成员们最终得到了回报。这个网站已经开始挣钱,偿还了那些“冒险”的代价,这整个历程让他们得到了很多深刻的教训。


  4、Buffer

  Buffer是一个社交媒体应用,可以让你在社交媒体上分散发布你想要分享的内容。比如,你想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20篇你觉得有趣的文章,可以通过Buffer让它们分散在一天不同时间发布,避免给人以垃圾信息的感觉。
  Buffer联合创始人Leo Widrich:
  我们对自己发动了一次DDoS攻击。这样的经历也许只有Buffer有过,我们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差点谋杀了Buffer。那天我们突然发现,服务器速度变得极慢,网站出现种种问题,完全没法用。我们想要查出突然出现的巨大流量的来源,而且非常愤怒。我们认为,这是一次DDoS攻击,把我们所有人都吓坏了。最后发现,攻击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
  我们之前推出了一个浏览器插件,用户可以用这个插件把需要分享的文章添加到Buffer当中。这个插件具备显示待发条目数量的功能,这个数字是实时更新的,用户安装的所有浏览器插件会同时发出更新数据的请求,由此带来惊人的流量。
  我们关闭了这个功能,逃过了自己对自己的DDoS攻击。

  后续发展
  Buffer近期从顶级投资者那里获得了40万美元投资,正以惊人的速度吸纳新用户加入。


  5、PWA

  在PWA(Productive Web Apps)网站上,你可以通过互动方式在数以百计的优秀web应用中进行搜索、分类和比较。

  失败的教训
  PWA创始人Scott Purcell:
  我是偶然扎进创业企业的淘金热当中的。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尝试,我曾经以为网站可以在一天内建成,能够得到数百万的点击,每天都能挣好几万,我还想过要雇一个人替我打理网站,而我自己则可以去享受人生。那时的我真是太傻了。
  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做好营销,最后又为效果不佳的广告花了一大笔钱。我们曾经为了选择网站顶部横幅的颜色花了好几个小时,专注于那些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的小细节。而在我们的第一笔交易中,因为我们在网站标错了价格,白白给对方打了四折。

  后续发展
  Scott说,“从零开始打造这样一个创业公司对我而言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值得享受的事情。事实上,我很享受为了它而付出的辛劳和这段时间里学到的教训。”


  6、Trunk.ly

  Trunk.ly这个网站能够跟踪记录你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的所有链接,能够把它们保存下来以供你之后回顾和搜索。

  失败的教训
  Trunk.ly联合创始人兼CEO Tim Bull:
  要找出Trunk.ly的最低谷并不难。我们曾经和一家风投机构花了三个月时间商讨合同,还曾坐飞机去和他们面对面地谈判,希望能够达成交易。这不仅让我们多花了好几十万美元,还占用了我们本应花在工作上的精力。
  我们打造了一支有力的顾问团队,风投选中了我们,然后又将我们放弃。当你落到谷底的时候,只会感到真正的解脱。我们觉得,我们的境况不可能再坏下去了,接下来必定是触底反弹。事情应该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事情的发展就是这样。
  我们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离开并不总是最坏的选择。在我们觉得毫无选择的时候,尽管我们已经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头了,但却还是继续在风投谈判。有的时候,回头的代价非常高昂,让你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后续发展
  Trunk.ly在2011年被AVOS公司收购,AVOS旗下还拥有新近上线的网站Delicious.com,他们只花了几个月时间,就从一次失败的融资迎来了成功的收购。


  7、Flowtown

  Flowtown是一个社交媒体营销平台,旨在帮助企业把冷冰冰的联系人变成能够互动的顾客。

  失败的教训
  Flowtown联合创始人Dan Martell:
  在融资75万美元之后,我们决定开始扩大业务规模。连续好几个月,我们的用户数量和营收都保持着30%的增长,直到有一天,这一切都停了下来。
  导火索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一篇指责Facebook泄露用户隐私数据、部分机构向广告公司倒卖用户信息牟利的文章。
  我们没有倒卖用户数据,那篇文章也没有提到我们,但Facebook却因此开始了对用户数据行业的打击,导致我们的服务陷于停顿。
  接下来的日子非常艰难,我们立刻开始着手以60%的幅度削减开支。这意味着员工待遇和公司开支方面的一些艰难的决定,但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快速行动。随后,我们开始研究有哪些东西是客户需要,同时我们也有激情去做的。
  在三次转型之后,我们最终决定,进入礼品营销行业。

  后续发展
  从最初的商业模式破灭到获利退出,Flowtown成功了,最终于2011年被DemanForce公司收购。


  8、Feld Technologies

  Feld Technologies最初是由Brad Feld创建的一家软件咨询公司,目前是Foundry集团的风投部门。

  失败的教训
  Feld Technologies联合创始人Brad Feld:
  当我们的公司还是一家软件咨询公司的时候,我们发现,帮我们安装网络系统的公司太差了,因而决定成立自己的小型网络安装小组。一些客户把整个安装流程都交给了我们,因此我们也开始做一些硬件业务。硬件业务的利润率大约有20%,因此我们觉得这是一桩好买卖,尤其是在能够按时间收费之后。
  人们喜欢和我们一起共事——我们的新业务要么是随便得来的,要么就只是嘴上说说。后来,我们开始为波士顿的一些风投公司服务,他们把我们介绍给了他们投资的一些生物科技公司。在1990年代初,生物科技行业红得发紫,这些公司往往都取得了巨额融资,在实验室设备等方面疯狂投资——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大量的硬件业务。
  以休伯利安(Hyperion)公司为例,除了他们总部设在495号公路和他们从我们这里买了很多硬件设备之外,我已经记不得跟他们有关的任何信息了。他们对我们的付款方式是分期的,突然有一天,我们意识到他们还欠着大约7.5万美元,已经超过60天没有动静了。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不停地给他们打电话,得到的却只有空头支票。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窘境——我和Amy躺在公寓里,正值午夜,我却无法入睡。Amy能感觉到我的脑子在狂转,问我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我告诉她,我担心Feld Technologies发不出工资了,因为休伯利安公司欠着7.5万美元的货款。随后我冲进浴室,呕吐不止。
  需要解释的是,当时的问题并不只是那7.5万美元,我们和休伯利安公司的合同中80%属于硬件方面,而当时我们已经向硬件厂商付清了货款,因此我们实际上的损失是12.5万美元。当时,Feld Technologies的整体规模约为150万美元,12.5万美元对我们而言是很大一笔钱。
  在那个不眠之夜后,我开车找到了休伯利安公司——我坐在大堂里一动不动,直到CFO同意会面,我拒绝离开他的办公室,直到他把支票交到我手上。几个月后,他们破产了。

  后续发展
  Feld Technologies随后被AmeriData公司收购,Brad在新公司担任CTO,他如今是Foundry集团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人。


  9、mmMule

  mmMule是一个社交旅游网站,旨在把需要某些物品的本地人和能把它们带来的旅游者联系在一起。旅游者得到的回报则是充满乐趣旅游体验。

  失败的教训
  mmMule联合创始人Avis Mulhall:
  我们最惨痛的失败是一次濒死体验。当我抵达悉尼后不久,正在创办mmMule的过程中,我得了重病,差点因此而送了命。我在医院里躺了四个月,动了三次大手术,现在依然需要和局限性肠炎(又称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作斗争。
  当时,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真的觉得mmMule可能已经走到了终点,一切看上去都那么阴暗。但尽管如此,我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你也可以称之为盲信或是愚蠢——“无论如何,我们都能成功开展业务”。
  正是mmMule帮助我走了过来。如果不是因为那些我深深信仰的东西,我的恢复之路可能会艰难百倍。我对我所做的事情有着真正的激情,我坚信我们能够做些大事,特别是在有AngelMule的情况下。

  后续发展
  虽然Avis曾身患重病,mmMule的成功仍然让创始人们激动不已。“我们甚至都没有软启动的计划,我们所做的只是按下按钮,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发了帖子,然后就是等待!”Mulhall说。“我们很快就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回复,在网站上线的最初24小时内,我们就有了1600个独立访问者、100名新会员、50个请求帖,甚至还有第一个成功完成的递送。”


  10、Twilio

  借助Twilio提供的API,你可以通过标准web语言打造语音通话、VoIP和短信应用。

  失败的教训
  Twilio联合创始人兼CEO Jeff Lawson:
  我们创立Twilio的时候刚好是08年秋天,我们同时还在进行种子融资。我们找到了一家愿意领头的顶尖风投公司,我们还为投资者会议作好了计划。
  会议结束之后,我们觉得一切顺利。我们掏出手机的时候却发现,雷曼兄弟已经申请破产保护。我们的融资时机太差了!风投机构放弃了所有交易,因为它们已经没有资金了。
  没能得到种子融资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有些担心。但是,在创始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交流之后,我们确定自己不需要那笔钱,需要的只是继续做我们九个月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不计报酬地奋力工作,成功地将产品上线,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在我们拥有这样一个能带来收益的产品之后,我们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种子融资,并且在那以后一直在成长。这一切证明,只要你专注于产品和消费者,其他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后续发展
  Twilio最近刚刚完成了C轮融资,从Union Square Ventures等风投机构获得了1700万美元投资。他们的业务仍在扩展,截至2012年6月,共有超过10万名开发者在使用他们的服务。


  11、Smartbear

  Smartbear是第一款用于代码审查的商业化工具。

  失败的教训
  Smartbear创始人兼CEO Jason Cohen:
  大多数人在谈到失败的时候,都会忽略情绪上的失败。
  那时候我每天都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兜售着华而不实的工具,把自己打扮成某个不存在的行业里的专家(我的软件是第一款商业化的代码审查工具)。每一秒我都觉得是在欺骗世界。
  我告诉客户,我的工具仍让代码审查所花的时间缩短一半,这是真话?还是只是重复了一千遍的谎言?我向客户介绍代码审查的“最佳策略”,但我又有什么资格教人家审查代码?我帮人安排采购事宜,但对财务一窍不通的我又怎么能掌管那么多钱?
  是我太年轻?是这个工具太差?是我太缺乏经验?我是不是需要读个MBA,或者上个营销班?
  事后客观而言,这些都是我的情绪问题。这个工具确实能解决时间和精力,这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就在我怀疑自己“代码审查专家”这个头衔的时候,我也确实通过和更多团队在更多环境下的合作积累到了比任何人都丰富的经验。而销售则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神秘和难于掌握。

  后续发展
  Jason于2007年卖掉了他的公司,并和他人一起创立了一家名为Wpengine的新公司。


  12、Fivesecondtest

  Fivesecondtest能够通过分析设计稿中最突出的元素来帮助你优化页面布局、吸引用户动作。

  失败的教训
  Fivesecondtest联合创始人Alan Downie:
  我和另一位创始人一起运行着这家小小的易用性领域的创业公司。Fivesecondtest的原理是给访客5秒钟的时间观察一张设计稿,然后让他根据记忆来思考自己看到了什么。
  这个服务目前仍然运行,状态还不错,但它曾经差一点死掉。我们最初是以免费方式推出该业务的,取得了不错的用户粘性。因此,我们决定把它重构为付费产品,它随后便立刻开始为我们带来收入。我们两人当时都是做客户咨询工作的,应用的成功看起来是让我们脱离苦海的一条捷径。
  但它能带来的收入并不够我们过日子,因此我们需要见到增长,我们认为,网站还需要再次重构。我们想让客户看到更多价值,更多的价值也意味着更多的功能!每个人都知道,花钱越多,功能越多
  那时候的我们非常天真,花了几个月时间打造出了Fivesecondtest的新版本。在5秒记忆测试的基础之上,我们增添了问答、反馈等功能。我们将新版网站上线,等着赚大钱。计划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人人都讨厌新网站。
  是的,所有人。有些长期客户对我们大吼大叫,因为我们让他工作所必需的工具变了样。甚至有人表示,如果我们不把网站恢复原状,他们将建设类似的网站和我竞争。用户量降到了谷底,有专家说,我们的做法是完完全全的笑话。我们做了杀鸡取卵的傻事。
  在我们从动荡中走出来之后,我们再次开始重构网站。这一次,我们恢复了经典的5秒测试,添加了两个新应用。当我们完工之后,发现曾经的忠实客户已经流失殆尽。这个应用仍然活着,运营状态尚可,但一年内三次重构的痛苦经历却差点杀死了它。我学到的是——决不要在征求顾客意见之前轻举妄动

  后续发展
  Alan和另一位创始人Matt一起打造了名为BugHerd的新应用,通过简单的点击方式就能帮助网页设计师发现bug。BugHerd目前已从500Startups和Starfish Ventures等投资机构取得融资。


  13、Banjo

  Banjo可以在你的朋友靠近的时候提醒你。此外,它还能帮助你发现其他人关注的图片、状态更新,还有和你有着共同兴趣的人。

  失败的教训
  Banjo创始人兼CEO Damien Patten:
  现在的Banjo和发布之初的很不一样。最初的Banjo是基于地理位置和信息系统构建的。每一个用户都对它的技术和运转速度印象深刻。这个产品非常有趣,能够吸引很多大公司的工程师为之服务。我们原本准备在2011年的SXSW大会上发布这个产品,但最终决定继续“观察”。
  最终结果表明,这是我在打造Banjo的过程中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我们很快发现,尽管我们拥有创新技术,我们仍然需要面对用户数量从零起步的问题。我知道,如果我们发布了应用,会得到媒体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用户还是会像他们在看到别的很多应用时说出同样的话:“如果有更多人用它的话,会更酷的。”
  我们在Banjo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上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甚至还接受了种子融资。我们知道,我们有能力在短期内取得绝大的成功,但我们是为了长期发展而来的。因此,为了不让自己中途失败,我们的选择是,完全放弃。
  我们选择了从头再来,只花了6周时间就开发了一个全新的产品,这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Banjo。

  后续发展
  Damien说:“Banjo发布一年后,我们已经有了200万用户,我们的技术在这一领域首屈一指。尽管现在谈论未来还为时过早,我们确定的是,当初从头再来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底线是——创业者不应当畏惧失败或者错误。一些最迷人的创新正是由此而生。


  14、Geeklist

  Geeklist是一个让极客(geek)们分享创造的地方,他们还能在网站上分享合作者信息,和那些成功的公司与社区取得联系。

  失败的教训
  创释然Christian Sanz:
  在我启动Geeklist之前,我向所有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还有我在咖啡馆和健身房偶然碰到的人们讲述它的理念。简单来说,它是向开发者和极客们提供的一个分享空间,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创造的东西获得积分,这个平台还能帮助他们和企业联系。
  当然,我的大部分开发者朋友都很喜欢这个理念,但是,也有人怀疑,到底会不会真有人来注册和分享信息。我最后还是忽略了这些意见,把这个项目坚持了下来。我让我的朋友Reuben Katz和我一起干,我俩写了一份简单的计划书,然后便带着太多自信一头扎进了鲨鱼池子。
  Geeklist发展得并不好。
  在超过三个月的时间里,不少人(包括那些做天使投资的朋友)都拒绝对它加以关注,我觉得好像身处一个看不到尽头的隧道中。我没有放弃这个项目,但也决定暂停开发规模更大的新版本。我把所有精力投入轻快项目的开发,专注于那些能够像病毒一样传播的东西。我为它加入了添加用户名、创建个人信息和关注其他用户的功能。没多久,新版就已经上线。这次它成功了,在几周时间里,用户数量就从零增长到了一万。

  后续发展
  Geeklist最终成功完成了100万美元的种子融资,投资者中还包括那些拒绝关注Geeklist第一个版本的人。


  15、Producteev

  Producteev可以在不同设备上无缝管理你的任务清单,能够以简洁的方式管理任务和项目。

  失败的教训
  Producteev创始人兼CEO Ilan Abehassera:
  Producteev的故事其实和其他无数创业公司一样,都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不过,我们当时可是碰到了真正的路障。
  我在2008年创立了这个公司,并在2009年初发布了第一个内测版本。那一年,我们得到了媒体的大力宣传,有不少人都在试用我们的服务。到了2009年底,内测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5000人,但却几乎没有几个人在真正使用它。这个产品毫无用户粘性。
  在那时候,我们的资金也用光了。当时我们有4名员工,没有客户,也几乎没有任何活跃用户,而且我已经拖欠了员工两个月工资。首批投资者中的大部分都建议我关闭公司,找点别的事情干。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知道,我们离成功很近。但是为了推出第二个版本,我们需要融资,需要雇佣工程师。
  虽然没什么希望,我还是决定开始寻求A轮融资机会。我在纽约的一个活动上介绍完产品后,有个陌生人告诉我,他可以“帮我介绍一个会喜欢我的产品的风投”。

  后续发展
  在纽约的活动结束后两个月,Producteev于2010年2月成功完成A轮融资。他们的团队由4个人扩大到了8个,并在2010年7月发布了第二版。


  16、Apptopia

  Apptopia是移动应用并购领域的第一个公开市场。

  失败的教训
  Apptopia联合创始人Jonathan Kay:
  我永远忘不了2012年的情人节,不过,原因并不是你们想的那样。那时候,我的创业历程已经走过了三四个月,我觉得已经走到了终点。我曾经在Grasshopper.com上有一个不错的营销职位,然后我决定离职创办Apptopia。我们想要建设的是第一个移动应用并购市场。我们希望帮助应用开发者实现Instagram那样的收购案例(当然,规模要小得多,差不多1000到200000美元)。
  情人节那天,我和合伙人一起拜访了苹果。我们和那么多人谈过,最后得到的结果也都差不多,而我们对此也只能默默接受。我们坐在会议室里,意识到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做iOS应用方面的交易——60%的市场还没出现就已经消失,那时候,我们甚至还没有真正起步。
  但后来呢?我们并没有选择放弃。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未想过放弃彼此。那一天,我们俩都早早地回了家,各自发泄了愤怒和悲伤,然后又信心满满地走进第二天。我们已准备好成为创业者并解决文体。我们不仅和苹果一起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几个月后就推出了我们的服务,得到了广泛关注。
  我想告诉其他的创业者:不要天真。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讨厌的事情。而且,悲伤、愤怒都是很正常的情绪。不过要记住不要放弃,不要放弃你的合作伙伴。花一天时间理清整个情况,然后就尽力去做。保持创新,解决问题。这就是真正的富人、真正的成功者和那些临渊羡鱼的人的区别。

  后续发展
  Apptopia上线的头三个月里,总交易额就已突破20万美元。他们即将完成一轮规模可观的种子融资,目前正在高速增长。


  17、Fetchnotes

  Fetchnotes是一个移动笔记工具,非常适合你繁忙的生活方式。

  失败的教训
  Fetchnotes联合创始人Chase Lee:
  那时候,另一位创始人Alex和我一起准备着向所有用户发送邮件。我们刚刚迁移到一个新系统,而Alex忘了在邮件中手动加入换行符,于是,邮件直接就是一整团文字那样发出去了。
  我觉得没什么,但是Alex觉得很不好,觉得我们应当重发邮件。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本地服务器上测试换行符。然后,我们写了一封加了换行符的测试邮件并发了出去。
  不幸的是,我们发送邮件用的是远程服务器,发送对象是我们的所有用户。更不幸的是,邮件内容是“这TM只是个测试”。
  我们疯狂的增加了在线客服和邮件咨询的人手,花了整整一晚上时间回复用户的邮件。结果倒还好,99%的人觉得这挺接地气,用户交互度增加了两倍。

  后续发展
  通过与个体用户互动,并在几天后公开了相关问题,Fetchnotes把公关灾难转危为机,赢得了用户的喜爱和媒体的肯定。

原文出处:http://it.sohu.com/20120802/n349672372.shtml;
(8)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案例   团队文化和氛围   专注   
红孩子创始人李阳首度开口,“红孩子最终死在CEO(徐沛欣)的梦想试验上!”

虎嗅之前的报道《“人祸”红孩子》直指红孩子失败的“病根”——衰落源于真正创始人、创业者的离开,徐沛欣更像是资本人而并非创业者。事实上,红孩子创始人李阳和徐沛欣之间的恩怨纠葛是坊间并不避讳的话题,在被苏宁易购收购后,徐沛欣接受采访时称,“我自己没有从收购中获利”,那么,创始人李阳和投资者对收购的态度究竟如何?《21世纪商业评论》最近采访到了李阳和北极光邓锋,虎嗅整理其重要内容。

“最郁闷”。直到目前,李阳仍然是红孩子最大的个人股东,但是,他的心情似乎很糟糕。“我最郁闷的是,如果这个企业是在我手里做败的,我把VC的钱挥霍了,最后企业卖了,我一分钱也拿不到,我也甘心。但在我走的时候,这个企业已经做得相当牛了,基本上做到了中国第一了。在零售行业,你想把企业做好挺难,但你要把企业做败更难(现在有人做到了)。”

文章评论称,李阳并没有被告知,自己在红孩子的剩余股权还能带给他多少收益。即便是拥有“优先清算权”的VC,也可能收不回全部的本钱。李阳是红孩子创始人之一。2008年底,他中途离开了红孩子,并套现了少量股权,对价是几百万元人民币。

在收购的发布会上,红孩子的VC和股东们无一人出席。如果说,这是他们“不表态”的态度,那么,他们真实的态度是什么?李阳和邓锋(红孩子投资方、北极光创始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向《21世纪商业评论》“复盘”了红孩子失败的故事。

1、“他是个想法很多的人”。文章称,在加入红孩子后,徐沛欣曾受到歌厅点歌器的启发,想开发一种新型的购物界面,把液晶屏免费安装到消费者家中,不仅可供消费者在这个界面上搜索商品,还可以播放广告,徐为此还在公司里成立了研发小组。但这一项目很快被董事会叫停。“我一听这事,谈都不想谈。”李阳回忆说,在公司会议上,徐沛欣的创意常常被他打击。

2、做强还是做大?在徐沛欣出任CEO之后,李阳与徐沛欣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李阳坚持做强,每扩张一个品类要赚钱,但徐沛欣则坚持先做大。2008年,红孩子与银行合作,推出分期付款商城,银行信用卡持有人在商城购物后,可根据信用卡账单进行分期付款,红孩子希望以此切入3C。“这是老徐管的业务,一个月能有上亿的销售,但卖的都是电脑、手机类的产品,都是赔钱的业务,我根本不愿意上。”李阳说。2、徐沛欣曾提出“四大马车”战略,即红孩子向多元化发展,除了零售,还将进入物流、传媒、金融三大领域,但李阳则坚持只做零售。3、徐沛欣坚持要上耗资几千万元的SAP信息化系统,对公司进行IT改造,对此,李阳始终极力反对。4、李阳坚持创业文化,徐则希望推行职业经理人化

双方的矛盾激化到“谁也不能说服谁,关系闹得很僵”,2008年10月,李阳和妻子王爽离开红孩子,“这是一个2:1的选择。”邓锋回忆称,当时,公司的另外一个创始人杨涛,也选择了支持徐沛欣。就“让李阳离开”的决定,他们(虎嗅注:北极光)还征求了其他高管的意见,“这毕竟是巨大的变动”。

3、徐沛欣时代。此时的红孩子已经走到十字路口,此后红孩子DM模式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红孩子开始四处出击尝试新招---进入奢侈品,涉足物流,介入金融,在一系列“努力”之后,红孩子试图重新聚焦互联网,但是,江湖已经大不同了。“(2008年之后)红孩子增长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子商务到来的时候,目录受到巨大冲击,红孩子要迎接市场变化,但问题是,团队没有电子商务的DNA。”邓锋说。

老徐代表的是一种投资人的文化,思维也非常跳跃,我们公司的中层聚会时说,红孩子最后是死在了CEO的梦想实验上。”李阳称。而在复盘红孩子“从红极一时到迅速衰落”的过程时,邓锋认为,“红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执行的问题,比如招人招不招得到,或者招了一个人回来但这人却不行,而你时间就过去了”。在红孩子“职业化进程”的变革中,不惜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的红孩子先后有几十个中高层被替换“。

再融资。被收购前,红孩子共完成四轮融资,总额仅为8000万美元。李阳和邓锋透露了再融资相关的几个故事。

1、2010年春节过后,红孩子曾有过一丝再次获得“输血”的希望。当时,老虎基金给国内三家电商公司开出投资意向书,包括红孩子、京东和凡客。但尽职调查之后,老虎选择了另外两家。“VC投的是高速成长。”李阳认为,而那时候的红孩子,已经增长停滞甚至是开始衰退。

2、邓锋证实:红孩子在被并购前的确引入新一轮私募,北极光、NEA、凯旋创投以及徐沛欣个人都有参与,另外还有一个新的投资人,但股权比例变动不大。在这轮融资的投资条款中,“内容还涉及,如果将来卖掉怎样分钱”。

3、苏宁,好的选择吗?邓锋说,“目前整个电商烧钱很厉害,红孩子已经融了8000万美元,如果再往里补,要补多少?再补8000万?关键是,烧了钱还不知道结果会怎样,我觉得红孩子不能这样做。”
某位红孩子VC股东表示,中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完全看不见前景,而且需要很大的资金去养,必须做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才可能出现所谓的规模效应”。从这个角度判断,他们认为,红孩子与一家大公司合并,是更好的选择。

虎嗅要追问:红孩子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一步步衰退的经历似乎并无大错,但投资人和创业者都需要反思:一路走来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5504/1.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把不该做的事挡在门外   极简主义风格   轻装上阵   专注   
曾两度改变世界的Evan Williams:Blogger和Twitter之后,我在创立Medium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What I Learned Building Medium (So Far)

We’re now eight months into building Medium, having started in earnest in February of this year. In August, we launched what I call the “preview” version—which included viewing content publicly and creation for a small whitelist of folks. No real homepage, discovery, profiles, or many other important features.

We’re now in the process of rolling out several of those things, as well as changing other stuff. So, we’re still in the nascent stages. We haven’t opened up, tried to grow, or, certainly, proven we have product/market fit.

Still, it’s been educational. Here are some of my observations this time around:

有一些创业者,不怎么招闪光灯待见,但是他们做出的成就却真实的改变了这个世界。Evan Williams就是一例。他在内容发布平台这一领域深耕多年,做出了Blogger和Twitter这类大红公司,现在又在忙着做Medium,另一个有可能再次改变我们信息发布方式的产品。最近Evan在Medium上写了一篇文章,谈了谈他在创立Medium的过程中学到的一些东西,一起来看吧。


团队再优秀,一旦规模过大速度也会降下来
Even if they’re awesome, having too big of a team will slow you down.

我们在Obvious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支优秀的无与伦比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团队。就像之前在Twitter一样,我像疯了一样四处寻找最好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最后我们组成了一个十人团队,而这时候我们还不太确定要去干嘛。
One of the luxuries we’ve had at Obvious is the ability to hire an amazingly high-calib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team. In fact, I was so hard-wired from Twitter to hire every great engineer or designer I could find, we built a pretty significant team—of ten or so amazing folks—before we knew exactly what we were going to do.

我总是想着,哪怕在最开始我们的团队可能稍微大了一点,但是随着产品开始有点样子,每个人都会有忙不完的事。事实也是这样。现在我们有15个人,每个人都超级的忙,而且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但是我还是低估了初期招募太多员工的代价。
I always assumed, even if we had a few too many people to start, we’d quickly need all of them as the product began to take shape. This has proven to be true. We’re now about fifteen, everyone is extremely busy, and we’re looking to grow. But I underestimated the cost of having too many people around the table in the beginning.

有能力的人需要足够的挑战。但是在创业初期其实并没有什么挑战,除了搞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事而这件事你是没办法细致的将其分解开来的。同时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能保持同步这件事,也会消耗极大的沟通成本。
Capable people need meaty challenges. There are no meaty challenges in the very beginning except defining what it is exactly (or approximately) you’re doing. That’s a job you can’t divide up too finely. And the communication costs of keeping everyone in sync with the daily changes is daunting.


设定期限是保持专注的最好方式
Nothing clarifies focus like a date. (Or: If you don’t have a tough constraint, make one up.)

以前我经常会受制于工程师或者资金等资源的不足,这些都可以鞭笞我在做产品时力求简约,也会让我担心做出来的产品不如预想的好。
Historically, I’ve been constrained by engineering resources and money. These are good forcing functions to drive simplicity. It’s caused me no end of angst that I couldn’t make our products as great as I wanted to in the past.

如今在Medium,我们有了一支无所不能的工程师团队,远大的抱负和充足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管好自己,不至于做出一款过于繁杂的产品呢?有一个办法,设定期限。
With Medium, we have an engineering team that can build anything, matched with large ambitions, and plenty of capital. How do we ensure we don’t create something overly complex and/or fail to ship at all? By picking a date.

之所以定在8月份发布初版,就是为了把不该做的事挡在门外一旦确定了最后期限和最基本的功能设置,我们就能摆脱那些可有可无的功能(其中有些会在后续版本中加入,有些则会永远砍掉),我们还设定构建了真正开始开放时的基础构架。团队的效率高的出奇,那段经历也非常神奇。
The reason we did our preview launch in August was simply to get something out the door. As soon as we picked the date and a minimal feature set, we got rid of loads of other features we were playing with (some of which we’ll bring back, some of which we won’t). We also identified and built a bunch of infrastructure we’d need to host real users. And we got more done in less time than I’d ever seen any team do. It was magical and fun. Before we had the date, frankly, we were drifting.

把可有可无的事情关在门外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清晰的视界,专注于当下,这样我们就不用去过多的猜测。这一切不是因为我们有了明确的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资料,也不是因为仔细观察和体验过人们在真实场景中的使用情况。
Getting something out the door was key also because it clarified our vision and focus more. We were making fewer guesses—not because of explicit user feedback and data analysis as much as just observing and experiencing real-world usage. As Matt Mullenweg put it, Usage is like oxygen for ideas.


从头开始设计一个产品从来都不容易
Designing a product from scratch is always hard.

Medium是我做的第三个或者第四个内容发布平台,也是我创立的第四个或者第五个公司。自2000年以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但是对我而言,弄清楚Medium到底是干嘛的依然非常困难  zhuo注:探索方向,把脉产品   (2012-11-06 10:59)  评论 (0)    
This is my third or fourth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fourth or fifth company (depending on which ones you count). It’s the culmination of ideas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as far back as 2000. And yet, it’s a struggle to figure out exactly what Medium should be.

那么这个过程到底是什么如此之难的呢?
Things that are hard

从纷繁的想法和意见中理清思绪,尤其是这些点子不光有我的,还有许多是团队其他成员想出来的。
分析现在所处的状况,预测未来可能的走向。
在心怀大志的同时保持极简状态,不至于陷入企图为太多人提供太多服务的圈套
一边盯着远处的目标,一边还不忘观察一线用户的反应。
在保持快速迭代的同时能够处理好团队中的完美主义趋势。
明白你现在做的一些“小”决定可能在未来产生巨大影响,而另外一些则毫无影响。

Boiling down over a dozen years of ideas and observations (and those are just mine, let alone the rest of the team).
Analyzing the current landscape and predicting where its all going.
Wanting to be extremely ambitious, but knowing the value of simplicity (and the pitfalls of trying to be too many things to too many people).
Having your sights on aspirational goal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ities of how users react.
Wanting to move quickly to try stuff and yet embrace your team’s perfectionist tendencies.
Knowing that some “little” decisions you make today will have enormous consequences down the road—and some won’t really matter.

这些就是产品设计的点点滴滴。或者就像Steve Jobs说的那样:
This the process of product design. Or, as Steve Jobs put it:

“设计一个产品,你得将脑袋中5000个想法以全新的方式糅杂到一起,产出你想要的东西。每天你发现一个新东西,解决一个新问题,都是一个将这些事情变得稍微不一样的新机会。这个过程就是奥秘所在。”
Designing a product is keeping five thousand things in your brain and fitting them all together in new and different ways to get what you want. And every day you discover something new that is a new problem or a new opportunity to fit these things together a little differently.
And it’s that process that is the magic.

我不是Steve Jobs,但我是Evan Williams。过去几年在产品设计上的打磨让我受益匪浅,我给自己和团队设定的标杆也越来越高。我们会在细节上反复斟酌,永不满足现状。最后再一次欢迎加入我们的团队。
I’m no Steve Jobs, but my confidence about product design has gotten much stronger of the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bar I hold myself and the team to is higher, as well—so it hasn’t gotten easier. We sweat all the details, and we’re constantly unsatisfied with where we’re at. Welcome (again) to startup life.
Stay tuned to see how it unfolds.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66831.html; 英文原文:https://medium.com/what-i-learned-building/4191574378;
(16)    转记    评论(1)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积累人脉   口碑营销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专注   
创业心得
  1.心态不能太浮躁。成功可能需要十年时间,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经得住诱惑
  2.勤奋与梦想。别人工作到夜里1点,你就要工作到2点。
  3.融资和人脉很重要。自己创业初期能融到资金,转型半年多拿到二轮融资,还是靠当初在百度工作时期积累下来的人脉资源
  4.口碑带来用户。乐淘网转型初期没有大做网络推广,但靠服务创新却迅速用客户口碑打开了市场。
  5.认准了就再不改变。我这个人就喜欢心无旁骛地干一件认准的事,即便有人告诉我这地底下有金子,我挖出来就是我的,我也不会去干,因为我这里正卖鞋呢。
原文出处:http://baike.baidu.com/view/1076242.htm;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极致   专注   
查立:创业......干就是了!
「如何创业?」你干,还是不干,工作就在那里,只增不减。你怕,还是不怕,竞争就在那里,愈演愈烈。你找,还是不找,VC就在那里,钱越来越多。你痛,还是不痛,命运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创业吧,只做一件事情,并且,默然把它做到极致。专注、自信、静心、淡定。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558226504/z3aJofb37;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个人魅力   细节决定成败   执行力   专注   自身素质要求   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李开复新浪个人认证 微博会员:【强大创业者的四大品质】昨天创新工场内部讨论强大互联网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并用20位强大创业者做对比打分,最后结果:1)产品:是否真的热爱做产品且懂产品,2)执行力:行动是否够快够猛,是否重视并理解细节,3)学习能力:是否能和公司一样快速成长,4)领导力:个人魅力能吸引能人,凝聚团队。

李开复: 著名投资人Jim Breyer说硅谷的强大创业者四大品质是:1)热爱产品,2)分清要事(专注),3)团队精神,4)吸引能人。除了第一点,其他都不一样。大家说说怎么会差这么多呢?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197161814/z2fNAhgPw;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低调苦练内功   沟通能力   股权结构   经验教训总结   练内功   勤沟通   唯快不破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责任感   专注   
【曾李青:什么样的创业公司容易失败】1、跨行创业;2、创始人不和睦;3、综合素质不高或者核心能力不强;4、大学生创办的(缺乏管理经验);5、不能专注做好一件事(腾讯早年只做了一件事——QQ);6、股份安排不合理;7、创业者盲目乐观或封闭,不和投资人交流;8、太高调;


曾李青:什么样的创业公司容易失败

  跨行业创业的公司。比如原来做游戏的人要做电商,原来做互联网社区的要做游戏。可能有人会说,“曾总,这个不对,当年腾讯创业的时候也跨行业了。”对,但不要忘记腾讯最早也参与了深圳电信的互联网建设。而且我们创业的时候,互联网行业刚刚开始,现在这个行业比较成熟,如果你进行跨行业创业,往往专业经验不够,很容易失败。

  综合素质不高或者核心能力不强的公司。比如游戏公司,你的核心研发能力,有一项就是不行,这种项目基本上成功的概率不高。还有一类是综合素质不高的公司。有人会问,“你们为什么会投综合素质不高的项目?”在有泡沫的情况下,我们脑袋一发热就投了。去年,投资环境泡沫严重,我们投了若干项目,我们投完3个月后就后悔了,当时怎么会投这个项目呢?今年上半年关公司的数量比去年多了很多。最近我发现办公室的同事怎么都换大屏幕的电脑了,我一问,“老板,上面的两个公司关门了,只剩下电脑,那些电脑是做美术用的,屏幕都很大,我们都搬回来自己用了。”同事这样回答。

  创始人不和睦的公司。两三个人合作,产品还没有出来团队就闹矛盾了。曾经有一句话,“创业的伙伴关系是比婚姻关系更难维持的关系”,因为婚姻关系里只需要晚上12点之前回到家,基本上是有保证的;离婚是财产对半分,资产还存在。但是,如果创业伙伴解散,我们投的钱基本上清零了,变成了一堆电脑。我现在很深刻地理解十年前IDG熊晓鸽说的“创业失败什么都没有了”的话。曾经有一个做网游的公司做到一半解散了,我们900万元的投资只剩下400万元,还剩下40多台电脑。

  大学生创办的公司。他们没有被人管过,也就很难去管人。李开复说,“成功的CEO应该是结过婚生过小孩。会谈恋爱,会结婚,才会和别人沟通。有了小孩,才能学会有责任感。”

  我们投过的大学生创业的公司,特别是天才级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情况)都比较糟糕。我们费了很多工夫和他沟通,却发现他很难去管理人。有这样的创始人很难招到好的、有经验的人。别人会觉得这个老板刚毕业,与人沟通都有问题,凭什么为他服务?有一个项目,我们大概已经投了四年多,公司的现况和我们投资前基本一样,虽然没有死,但基本上就那么回事了。其实我们没让他关门,是为了响应政府“维稳”的号召,至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机会。

  不能专注做好一件事的公司创业的时候只能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什么叫“一件事”?只做一个产品。腾讯早年就只做好了一件事情—QQ。创业者应该学习周鸿祎,只做好一件事情(360安全卫士),靠这个先把用户做起来。

  有一个游戏项目,才过了四个月,我们投的200万元已经花掉了一半,原来他同时启动了四个iOS游戏研发团队。本来他只做一件事情,慢慢做是有机会的。他自己却很有信心地说:“第一款游戏我肯定能成赚钱”,后来失败了,到第二款还是这么说,最后一个都没做起来。

  在电商行业,B2B和B2C的生意不能混合在一起做。德迅投资的一个很有名的失败案例是拉特兰良衣定制衬衣项目。当时在公司中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应该直接面向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派认为应该直接面向个人提供服务,后来B2B和B2C混在一起做,失败了。这个项目后来我送给员工了,现在还活着,一年赚几十万元。

  股份安排不合理的公司。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股东安排就不合适:利益不均衡,没有空间容纳其他更好的人才。当我们想投资的时候,他的股东结构已经是这样了,我们很痛苦,想让他再发点期权也就是一点点,很难吸收到很好的人才。过去几年,我们还曾经试图花钱去买旧股,重新调整股东股份,我们花了几十万、上百万元买了旧股,调整了公司股权结构,后来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这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后来)但凡股东结构不合适,我们就不投了。

  创业者盲目乐观或者很封闭,不太愿意和投资人交流的公司。有一个创业者,(我们帮他)规划了他的游戏大概什么时候能开发完,他打了包票说,肯定没问题。但平时我们想和他沟通,他又不太愿意。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再来看他的时候,这个项目的现金流已经快用完了。  zhuo注:必须勤于沟通!   (2012-10-23 18:37)  评论 (0)    

  速度太慢的公司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你筹划的时间很长,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和你当初进入市场时的设想完全不一样了。有一个做端游(需下载安装客户端的游戏)的公司,我们两年前投了它,本来计划用9个月时间把游戏做出来,那时候页游还没有像现在那么火,端游还有可能成功。可是他拖延了时间,一直等到一年后,产品才出来。这时整个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只有腾讯这样的“有钱人”敢花5000万~1亿元做的3D端游才有机会,小公司已经没有机会了。

  太高调的公司。做投资的可以很高调,因为我们要吸引创业者让我们投钱。但是创业一定要非常低调地进入市场,还没有获得市场成功时,千万不要太高调,扎扎实实做你的业务,直到被迫地曝光  zhuo注:必须低调,苦练内功!   (2012-10-23 18:37)  评论 (0)    

  有一些公司,特别是创始人非常喜欢在媒体上高调曝光,引来了新的竞争者和巨头进入,这种公司往往会败得很惨。当年淘米创业的时候,我身边的人都不会跟别人说汪海兵(淘米创始人)在干吗。他静悄悄地做了一年多,直到(产品)推向市场,其他公司才陆续知道,竞争对手再追赶已经来不及了。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张扬,往往是不能成功的。比如说连我都知道的“唱吧”,大家可能一下子就涌进来,腾讯把QQ音乐一改就把它打倒了。


成功与失败案例都有借鉴意义,但是成功的法则就算我们去遵循了也不见得能取得成功,而失败的案例我们看过之后,如果能绕道而行,不再犯同类错误,我们就可以完全避免这类失败。
原文出处: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9738.html;
(17)    转记(2)    评论(2)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极致   口碑营销   雷军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专注   
雷军 :互联网创业葵花宝典 1.专注:解决用户1个迫切的需求,解决的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2.极致:要在这个功能点上做到所有同类产品的极致,做到最好才能赢。3.快:开发周期一定要控制在3-6个月。4.口碑:初期推广坚持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才能看出产品对用户真正的吸引力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激情 Passion   坚持   专注   
李静:我觉得创业一是游戏,二是做事一定要有常人没有的激情,而且这种激情一直坚持到底,最后把别人耗死了。我记得十年前我做电视公司也是,周边公司都非常大,我们很小,我觉得内容一定是最厉害的,就做内容,每天就跟导演开会,十年后我们一站起来,那些公司都倒了。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2274459414/z0k9PpT2P;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持续创新   倾听用户声音   为创业者支招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周鸿祎   专注   尊重用户价值   
360创始人周鸿祎:

小企业要跟大企业竞争,既没有大企业有钱,又不像大企业拥有其他资源,那是不是就没前途了?我觉得这时小企业可以有以下几个做法:

1.要有所创新,做冷门的事,做大企业可能不看好的事情。如果做那种商业模式特别明确,赢利模式特别清晰,谁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我觉得小公司确实没有机会。

2.当年3721做了很久都没有人关注和意识到它的商业模式,360安全卫士刚开始做的时候,瑞星、金山很不高兴,但它们不是互联网企业,而且其实真正的互联网企业也并不关注我们。

3.要小步快跑,持续创新,小公司光靠一个创新点容易被大公司抄,那就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积小创新成大创新。

4.专注很重要,大企业资源当然多,但它啥都想做,资源必然分散,小企业专注可以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

5.要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倾听用户的声音,尊重用户价值,因为大公司往往更重视自己的商业价值,而忽视用户的体验。
原文出处:http://jacktext.diandian.com/post/2011-07-14/2890430;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经验教训总结   李开复   团队   执行力   专注   专注客户   
【李开复:创业失败的六大原因】1)不够专注;2)太大野心;3)创业者成长速度不如公司;4)创始团队信任问题;5)执行不佳;6)爱技术忘了用户


Top reasons why start-ups fail

Lack of focus – Smart people want to try many new ideas, but a resource-constrained start-up does not have the luxury to try all cool things.
Too ambitious – Start-ups should be targeted on one user need – just tackle one market, one user segment, with one compelling feature that solves a real user need. After proving a concept with a small group of users, you can then expand to more users. Then, you will be well placed to discover more user needs to expand your product iteratively. This is the “lean start-up” methodology.
Entrepreneur doesn't scale – Starting a 3-person company is very different from managing a 100-person company. To scale up requires either an experienced entrepreneur or one who is able to scale up quickly.
Team trust issues – VCs generally prefer team members who have known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Teams lacking trust will be severely challenged by both failure (how to downsize and what to cut) and success (how to divide responsibilities and financial upside).
Poor execution – In the “lean start-up” environment, a good start may be copied easily by others. So you must be able to execute dependably and quickly – your product needs to be updated on a weekly if not daily basis. Your leadership is maintained not by brand or by IP, but by your continual ability to execute and lead the pack.
Technology looking for solution – rather than a solution for a user pain looking for proven technology. A good entrepreneur realizes that what matters is not the cool technology, but the value to users. VCs would prefer the innovation to be in spotting the solution, rather than trying an untested (but new) technology.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197161814/yFDDj2FdS; 英文原文: http://www.linkedin.com/today/post/article/20121008142944-416648-top-reasons-why-start-ups-fail;
(7)    转记(1)    评论(2)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合伙人   激情 Passion   坚持   专注   
【创业所需要的】1)创业愿望。2)创业激情。3)一定的创业资金。4)专业领域做专业事。5)合伙人切记太多。6)毅力、坚持。7.)要走出去。8)选择一个有事业心和心胸的合作伙伴。8)想办法和主意要多,方法能改变命运。9)重视销售和外联。10)做到细分领域第一品牌。11)不要轻易改变立场。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2274459414/yFsK5vvJl;
(19)    转记(1)    评论(6)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马克 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专注   
我们应该从马克扎克伯格身上学习5件事情:

Love What You Do 做你喜欢的事情,喜欢你做的事情
Stay Focused 专注
Be Willing to Change 拥抱变化
Simpler Is Better 简单就是好 (扎克伯格FB主页上写着喜欢的语录:Make things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simpler. - Albert Einstein)
Be Media-savvy 乐于精于和媒体沟通



5 business lessons you can learn from Mark Zuckerberg
By Minda Zetlin
From IT Insider Online

He's the world's second youngest billionaire, turning 27 this past May. (The youngest -- by eight days -- is Facebook co-founder Dustin Moskovitz.) He was portrayed in The Social Network (unfairly, some argue) as being socially awkward to the point that he displayed signs of autism. And he's been the subject of repeated lawsuits, most notably by a pair of twins who claim he stole their idea -- all the way up to the Supreme Court.

You might or might not "like" the man or even Facebook itself, with its ever-changing layout and questionable privacy practices. But it's pretty hard to argue with a site that has nearly 700 million users worldwide and is still growing fast. Here, five business lessons every IT executive can learn from Mark Zuckerberg's spectacular success:

Love What You Do

"I'd never met anyone who would walk away from a billion dollars," said Terry Semel, who, as CEO of Yahoo!, offered Zuckerberg that sum for the company he'd built. Zuckerberg refused, explaining it wasn't about the money.

Indeed not. Even today, "Zuck," as his friends and colleagues call him, can often be found writing code on weekends and holidays. It takes grueling, hard work to be a success -- especially in the tech world, where long hours are the norm for pretty much everyone. If you don't love the work, you'll be torturing yourself to get there.

Stay Focused

Through multiple lawsuits, angry accusations that he disregards users' privacy, even a hugely unflattering movie, Zuckerberg has remained relentlessly focused on managing and improving Facebook, as demonstrated by the company's continuous and growing success. His perseverance shows how important it is to keep your head in the game.

Be Willing to Change

"Every time Zuck looks at a product, it's as if he does so with fresh eyes. He isn't burdened by what other products are like or what the existing product is like," wrote Facebook engineer Andrew Bosworth in a primer for new employees that Facebook later posted for the public at large. "He doesn't care what he said yesterday, even if he was presented with the same product." This willingness to be flexible has likely come into play when Facebook was forced to make changes after encountering controversy over its privacy policies.

Simpler Is Better

MySpace is facing its second round of dramatic layoffs in less than a year and will wind up reducing its staff by much more than half. So it seems like a good moment to consider what Facebook did right and MySpace did wrong.

"MySpace, as the No. 1 social network site, was not very easy to use," notes Brandon Wade, founder of the websites SeekingArrangement.com and WhatsYourPrice.com. "Facebook is simpler, which makes it easier to use and faster to load. It has a simpler, better design."

By the way, if you've ever wondered why Facebook uses blue for nearly everything, the reason is that Zuckerberg has red-green color blindness, and blue is one of the colors he sees best.

Be Media-savvy
During the privacy controversies, Zuckerberg broke out in a bad case of "flop sweat" while being video-recorded at a technology conference, an embarrassing moment that has been viewed more than a million times on YouTube. He's gotten much better in front of the cameras after that incident, notes Mark Scott,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MSL Atlanta, a public relations and marketing agency.

"He likely brought some great communicators in to coach him on his messaging," says Scott. "For such a high-profile company, a put-together, confident CEO who can get his messages across in the media, in board rooms, at investor conferences, etc., is crucial to success, and Zuckerberg obviously understood that and has made some terrific improvements."

In fact, Zuckerberg has gotten so relaxed and image-aware that, far from suing or even protesting over his portrayal in The Social Network, he joined its star , Jesse Eisenberg, onstage at "Saturday Night Live." Eisenberg asked Zuckerberg if he'd seen the film, and what he thought of it.

"It was … interesting," Zuck responded.
原文出处:http://www.newschannel5.com/story/15124802/5-business-lessons-you-can-learn-from-mark-zuckerberg;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每周回顾和改善产品设计   乔布斯   如何开会   专注   
【看乔布斯如何开会】1.把无关人员赶出会议室。乔布斯认为,人多并不是更好创意的必要条件。2.他希望参与会议的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讨论,他不需要听众。3.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每个星期一上午,他都召集软件、硬件、设计、金属、塑料、玻璃技术方面的专家回顾和改善产品设计,十几年几乎从不间断。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759084801/yFjWs4Nj0;
(11)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为他人着想   俞敏洪   专注   自身素质要求   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俞敏洪 :一个优秀人物的八大特征】1)热爱生命,相信未来;2)对工作专注、喜欢并创造性发挥;3)关心他人感受;4)追求成就感和荣誉感;5)进取心强,不断学习成长;6)对于财富、名声、权力没有过分的贪欲,得失之间天高云淡;7)真诚、坦率、阳光的个性;8)自己当人看,但不把自己太当人看。
原文出处:http://www.weibo.com/2274459414/yFcrCd36e;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产品的灵魂   产品个性气质   对核心客户价值的把握   沟通能力   极致   价值主张   简单易用   经验教训总结   为创业者支招   注重用户体验   专注   
创业团队易犯的十个用户体验错误

这次的译文对我自己来说还是蛮有价值的,无论是在公司做的一些新项目,还是自己试图折腾的一些玩意儿,其间隐约感觉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这篇当中找到身影。不多说了,接下来进入正文喽。

“怎样才能提升我的网站(或应用)的用户体验?” 这是一个即常见又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初创型团队及产品来说,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 幸好,有一些实践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一下初创团队在塑造产品体验的过程中有可能犯下的错误,以及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为什么初创型团队要特别关注用户体验

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提升产品自身的质量及形象气质,进而推动你的业务更好的向前发展。如果你有一款能够让很多人都乐于接受的产品,那么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将会变的轻松很多。另外,体验度良好的产品也可以极大的降低客服方面的成本,同时还能帮助你的团队或公司建立正面的公共关系影响力,为将来的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反之,糟糕的用户体验将对初创型团队及产品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坏消息会像野火一样蔓延,如果用户不开心,他们会将负面的口碑传播开来,在严重的情况下,你的产品将难以翻身

我很喜欢创业达人Dharmesh Shan的一句话:“不要试图讨好用户;重要的是通过产品塑造开心的用户。”



从一开始就通过良好的体验使产品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起正面的形象,这比先让用户不满,随后试图改头换面来说要容易的多。良好的用户体验绝不是巨大的投资或大规模的客户服务团队所能定义的,它是一个围绕着产品周期的自始至终的概念,它是一种态度和文化。

UX(用户体验)与客户体验

聪明的团队会时刻将客户价值放在核心位置并通过一套完整的体验策略来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这套策略涵盖了用户体验、品牌与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旨在为客户创建全方位的独特体验模式

过去,很多以线下业务为主的公司都错误的认为,即使他们的网站不那么好用也不会有多大问题,毕竟线下才是重点。如今,这种观念已经很难站得住脚了,因为用户和公司之间的每一个接触点都会关系到整体意义上的客户体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很多新玩家都会瞪大眼睛在那些用户体验还没有被真正做到位的领域当中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能带来独特的客户体验的产品通常是非常优秀并且能让人们觉得惊喜的。我们能够想到的包括Ocado、Apple、Innocent Drinks一类的大公司,以及moo.com(提供在线打印服务,如上图所示)、graze.com等初创团队,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其自家产品的热爱与激情,以及对核心客户价值的把握。

下面我们将进入正题,来看看初创团队在产品体验方面有可能犯下的典型错误。

1.良好的体验,错误的产品

正确的产品应该具有简单、专注、符合业务模型等方面的特质。很多网站和移动应用都拥有漂亮的界面、出众的交互模式,但当你产生兴趣并深入了解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能为用户带来很明显的使用价值。问题在于,要么这款产品所面向的并非某种大众化的需求,要么就是它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本身有问题。要打造优秀的用户体验,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设计工作展开之前首先确保产品自身的方向是正确的

2.UX工作切入过晚,执行迟缓

包括用户调研和竞品分析在内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应该在产品初期就跟进到项目中来,这将有助于产品方向的探索以及产品概念的挖掘。另外,初期的产品原型及可用性测试还可以帮助我们尽早发现产品功能和交互模型等方面的潜在问题,减小在后期重新设计甚至推倒重来的风险。

尝试使用“精益用户体验”的思维方式,从用户的需求和使用情境出发,围绕着最核心的用例来构建最小化的产品功能,保持迭代,快步向前。这将帮助初创团队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速度进入市场。

3.缺乏明确的价值主张

要在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健康持久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站在产品的角度,以正确的方式发起和用户之间的“对话”。如果不能在几秒之内有效的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让他们了解重要信息,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无法真正的转化为客户。创建简单清晰的价值主张不是一件易事,不过一旦你做到了,它就可以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用户呈现产品的核心要素,使用户了解到你的产品与市场当中的同类应用之间的区别。

撰写价值主张的文案时,试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想想他们能够从你的产品当中获取怎样的价值,完成怎样的目标任务。价值主张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概念并希望继续进行了解,所以你要尽量保持文案的简短易读。

4.缺乏专注

初创型团队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希望在短时间内做过多的事情,具体来说,就是把产品功能打造的太多太滥试着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或某些点上,这将更有助于体现产品的核心价值,使其能够更容易的与目标用户进行沟通互动。大而全的产品,最终很有可能无法真正满足任何一个用户群体的需求。

以Dropbox(文件储存分享)和Instagram(照片分享)这样的应用为例,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专注,也就是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这绝没有听上去这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外在的影响因素,例如用户的呼声、投资人或内部决策人员的“建议”等等。有时我们必须懂得说“不”,同时还要学会必要的沟通能力,使自己的设计决策得到支持和认同。

5.缺少可用性测试

即使面临着时间和人力成本匮乏的境况,初创型团队仍然不能忽视可用性测试对于产品的重要性。诚然,问卷、焦点小组、用户访谈等用研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它们都无法代替可用性测试这种让用户与产品原型直接互动的观察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很有可能从用户的反馈当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

关于可用性测试,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价值3亿美金的按钮”。曾经,一个大型在线零售商发现他们在支付环节流失掉了大量的客户,于是他们请来了可用性专家Jared Spool来帮忙进行可用性测试。通过观察,他发现用户对于支付之前必须注册帐户这件事很反感;一个常见的抱怨是“我来这是为了购物,而不是为了建立什么会员关系。”

基于这一观察结果,他们决定将支付环节当中的登录按钮改为“继续”,同时告诉用户,你们不必注册就可以直接购物,但注册将带来相关便捷一类。仅此一点改变,这家零售商当晚的销售额提升了45%,而当年的销售额足足增长了3亿美金。

永远不要理所当然的假设自己的产品很好用,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产品太过熟悉了,无法真正客观的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

6.表单过多

在网站或移动应用产品中,表单的作用是让系统获得用户的输入。这是一个很敏感的交互点,通常,缺乏良好设计的表单会成为用户抛弃该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几乎所有的网站都会用到表单,例如在搜索、订阅、交易支付、注册登录等环节当中。你需要对每一个表单都真正的用心,考虑细节中的交互方式是否合理易用,否则用户很有可能在这些环节中感到挫败甚至恼怒。

所幸的是,Luke Wroblewski的Web Form Design:Filling in the Blanks(《web表单设计:点石成金的艺术》)一书为世界带来了一些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表单的设计。

表单当中的细节调整有时能给网站带来可观的回报,包括转化率的提升。不要把由20多个字段组成的表单一股脑丢给用户,试着按照逻辑或操作步骤将它们进行分组。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体会怎样的模式可以让他们觉得更舒服。毕竟,你在表单中用到的字段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无法完成表单的填写。通常,市场部的同学喜欢在表单中能问多少问题就问多少问题,这种方法带来的后果就是用户方面表单完成率的极大降低。

7.让开发人员撰写文案

回想一下自己使用其他网站或移动应用的经历,是否曾经觉得自己像是被当作傻瓜一样对待,或是感到那些不友好的、生硬刺眼的提示信息好像正在对着你大吼?其实在很多时候,产品当中那些细小散碎的文案都是由技术人员在开发过程中“撰写”的。这种状况蛮令人不解的——信息文案是产品与用户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交互点,可是我们竟然允许自己把它扔给在这方面缺乏专业技能的人来完成!

正如设计师Joshua Porter所说:“文案应该是简单而有力的,它要快、轻、有效,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组,一些单词或一个单词,它是简短却富有冲击力的。”通过合理的文案,你可以将产品与用户有效的连接起来。要确保文案的风格基调在产品的每个环节当中保持一致,另外时不时的使用一些非书面用语也可以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好感。

8.缺乏情感和个性

要为产品赋予恰当的人格。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功能与可用性等方面,现在是时候来考虑一下怎样在产品体验当中融入个性了。

无论是打造一款在线应用,还是简单的展示页,你都可以在设计方案当中尝试情感化的设计思路。无论风趣、友好、严肃、谨慎,只要设计方案所体现出的人格气质符合产品自身的特质,它就可以在用户头脑中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印象。

9.技术成为障碍

很多网站在用户看来就是一台机器,这种情况在某些时候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要让技术为产品服务,如果某种技术不能给产品带来高质量的用户体验,那么就考虑其他的方案。不能因为计算机(或开发人员)说“不”,就妥协的接受着某种阻碍产品体验提升的技术方案难以辨识的验证码图片、充满了技术词汇的出错提示、毫无意义的模态窗口、翻来覆去的页面刷新和跳转——这些问题对产品体验的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

10.过早或过晚上线

很多初创型团队会避开公众的视线,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让自己处于“隐形模式”,为的是避免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推出产品,或是防止竞争对手剽窃创意等等。同时也有些团队会以非常“精益”的风格,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没有经过用心雕琢的粗制滥造的第一版作品发布出去。

要在“过早上线”与“追求完美”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不是一件易事,权衡的结果将取决于不同产品的实际情况,另外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过最基本的底线是,在产品真正达到“最小可用”之前,不要将它推向市场。要确保核心功能到位,同时,围绕着核心功能的用户体验也经过了充分的考虑与雕琢。如果在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情况下就将产品发布出去,你很有可能需要再接下来的日子里花上很大的成本去弥补一期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

原文出处:http://www.managershare.com/2012/09/19/10-common-ux-mistakes-startups-make/ 英文原文: http://www.netmagazine.com/features/10-common-ux-mistakes-startups-make-and-how-avoid-them
关联记录:
(5)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经验教训总结   注重用户体验   专注   
【创业团队易犯的十个用户体验错误】
1.良好的体验,错误的产品; 2.UX工作切入过晚,执行迟缓; 3.缺乏明确的价值主张 ;4.缺乏专注; 5.缺少可用性测试; 6.表单过多 ;7.让开发人员撰写文案; 8.缺乏情感和个性; 9.技术成为障碍; 10.过早或过晚上线 。
含有关联记录 1 个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极致   极致而超出用户预期   为创业者支招   永不放弃   专注   
YC创始人Paul给创业者11条:
1、选择合适的联合创始人,2、迅速推出产品,3、想法不能一成不变,学会与时俱进,4、了解用户需求,5、与其拥有很多摇摆不定的用户,不如拥有少部分忠实用户,6、提供出乎意料的优质服务,7、在对比衡量中取得进步,8、节约开支,9、避免分心,10、保持士气,11、永不放弃
(3)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经验教训总结   为梦想驱动   专注   
这三种创业不靠谱!


本文作者范新红此前曾担任凤凰网策略营销总监,目前正在移动开发创业路上,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他们在创业路上心得体会,如何做靠谱的创业家。

人们都觉得只有创业成功的人才有资格来说创业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应该所到之处拥趸攒动,他们的创业故事应该被广为传颂,他们的言论应该被奉为经典。

象我这样还在创业路上的人来谈是有点恬不知耻的,要被人骂臭不要脸的,然而不幸的是我还就是这么不要脸,还就是心理素质极佳,冒着被扔臭鸡蛋的风险要来谈谈创业的各种不靠谱。

“只为赚钱”的创业不靠谱

一看到这句话,估计就有很多创业者气愤的想拿起板砖拍我了,或者拍我的车了——不管是不是日系的,创业不为钱为什么!

无疑赚钱是创业的应有之意,我们自己在做产品规划时也考虑了很多商业环节的因素,因为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赚钱或者未来赚钱的需要可以帮助你在产品规划时预留出空间,一旦条件具备就可以快速商业化带来收入;在这里我所说的“只为了赚钱”更多是从创业动机来讲的;不可否认有很多人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赚钱并且最终也创业成功的,但仔细去看,你会发现更多成功的创业者却是“从一开始”想要赚钱“继而”需要解决用户哪个需求,而最终是由这“继而”把他带向成功的,这“继而”就是“我的产品能解决用户的哪个痛点”、“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独特性在什么地方”、“满足了哪个刚需、哪些情感需求”……,是在“继而”这条路上不断自我追问、探寻并最终走向成功之地的;如果仅仅停留在“为了赚钱”是赚不到钱的。

“只为了赚钱”不靠谱的另一个原因是投机心态过重,不能抵抗诱惑、浅尝辄止,今天觉得干这个赚钱,兴冲冲而上,遇到困难第一个念头就是“不如干那个吧”,左右开弓,多线出击,以为这个不赚那个赚,资源分散、精力分散,最后反倒没有一个做的好、做的强;

“只为了赚钱”的另一面就是创业要有理想,因为在创业路上有太多诱惑,也有太多艰险,只有怀揣理想的人才能够抵抗诱惑,才能够不惧艰险,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百折而不回。

我们的创业方向是社会化旅游,我和我的合伙人都有在旅行中被不同国家的风光、人和事触动内心从而让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认识发生巨变的经历,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在旅行中走出狭隘、感悟人生、认识自己,让不同种族、国家、阶层的人在旅行中感受人类共通的气息,“让沟通不再困难”、“让旅行更加方便”、“让旅行改变人生”也成为我们创业和几条产品线的核心理念。(当然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这么虚呀,就TM扯淡,而理想从来都有点虚,但有理想的人从来都不会“虚”)

“太多点子”的创业不靠谱

很多创业都是从“点子”开始的,没有“点子”也就没有发现市场的空白点,创业也就无从谈起;而实际却是,很多创业者不是没有点子反倒是点子太多,我曾经在车库咖啡遇到过不少“太多点子”的人,今天说这个点子如何如何,明天说那个点子如何如何,满天下都是机会,哪个方向都想去尝试尝试,但你有没有真正深入的研究过某一领域,有没有把这一领域的所有产品形态解剖过、有没有研究过上下游的发展状况,有没有考虑过你的点子的用户需求、实现条件、执行难度、所需资源、市场时机;如果没有,那这些点子就都是bullshit,就都是纸上谈兵,天方夜谭。

“太多点子”的另一面就是只要一个点子,把这个点子吃透并做出来。这就要求你针对每一个点子分析自己的团队优劣势、资源优劣势,技术优劣势,分析哪一个点子更适合自己,当然你也可以follow your heart,但至少你要明白如何弥补技术不足、团队缺陷、资源劣势。

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觉得健康、运动、亲子、教育、旅游哪个方向都有很多机会,哪个方向都可以去做并大有前途,但是当我们再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每个方向都深不可测,每个方向都对技术、资源、专业度有不同的要求,经过近半年的研究和筛选最终我们确定教育或旅游,又经过近三个月的调研、实地考察、自身分析最终确定下来旅游的方向;针对这两个行业的分析因素太多,在此就不做赘述了。当然我们最后的这个选择也有一定程度“follow your heart”的因素,而我们对于自身的不足也有明确的认识和弥补措施:我们团队成员都是从腾讯出来的,在互联网产品、技术开发、网络营销方面经验丰富,而在电子商务方面经验不足,在旅游方面尤其是线下操作方面更是劣势明显,所以我们最终确定下来做社会化旅游,只做线上不涉线下,并且与一家实体旅游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弥补我们在旅游行业方面的短板。

“不专注”的创业不靠谱

其实上面说的两点都有不够专注的因素,特别提出专注这一点,是因为创业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执行处处都需要专注。ios平台还没做明白,就开始做Android平台,A产品还没做明白,就开始做B产品,在我看来这是创业者的大忌因为草根创业者的资金、人力、精力都太有限了,实在是经不起这种折腾的,一定要郑重决定而不轻率,做好决定就要专注而不旁骛。

我认识一位业务已经步入正规的草根创业者——英福生公司的创始人陈澎,他花了近两年时间确定了软硬件结合的健康增值业务和产品方向,以追求极致的态度专注开发一款产品,最终获得4项国际大奖,7项国际专利,并成为苹果公司该类产品中国区唯一供应商,实现在欧美市场的大量销售。

这种专注可以说是我们草根创业者唯一的选择,草根创业者资源有限,只有把所有的火力聚焦在一点,才有希望达到燃点;就我们而言,虽然在社会化旅游方面有全面的规划,但我们首先专注于做好旅行翻译这一条产品线,并且只专注于iOS平台(这个决定是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我们也有Android平台的开发能力),目前上线的第一款轻量级产品畅游加拿大,在没有投入任何费用推广的情况下,作为一款极小众的产品,两天的下载量超过2000,搜索加拿大应用排名第二,旅游类排名31。

当然相比一个大众性、爆发性产品来讲,这个数字不足为傲、甚至低的可怜,而就我们创业的细分领域来讲,旅游类产品从来就不是大众性的、爆发性的,我们也没有奢望能够爆发性增长,专注于把握用户的需求点,在产品的美工、设计、交互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细致的跟进国内的每个iOS应用收录商店,拒绝浮躁,把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位,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成功不会一蹴而就。

原文出处:http://xueyuan.cyzone.cn/qibu-dianzi/232736.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坚持   专注   
【水滴石穿式的创业】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原因起码有二:①它们目标专一。每一滴水都朝着同一方向,落在一个定点上;②它们持之以恒。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从未间断过这种努力。由此及彼,可以想到那些成功的创业家们,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专”“恒”二字创业之道: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是万里长征,是马拉松   积累人脉   快速调整产品方向   培育文化   融资   为创业者支招   专注   自身素质要求   
著名风投合伙人谈创业:做好“万里长征”准备

一家典型的创业公司:简单的办公环境,杂乱摆放的电脑,几乎清一色男性的工程师团队

  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 Fund)近年来已取代红杉和KPCB成为硅谷新一代炙手可热的风险投资公司。作为该公司合伙人,以及2007年被思科收购的IronPort Systems联合创始人,Scott Weiss近期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自己走上创业之路的经历,以及在创业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以下为文章全文:

  人们常常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他们的问题包括:我现在是否应该尝试开一家公司,还是去读研究生?在大公司工作几年怎么样?

  我在大型科技公司度过了5年,在商学院学习了2年,又从事了2年的咨询工作,随后才开始创业。即使拥有这些经验,我还是认为,对于创立一家公司来说我仍然太嫩了一点。并不是说之前的经历毫无价值,但对于成功运营一家创业公司而言,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参与过一家运转良好的创业公司。我甚至可以断定,这样的公司应当位于硅谷,并获得了风险投资。

  当然,你可以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去创业,但如果你已经清楚创业公司会面临的挑战:融资、调整产品方向,以及培育文化,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这些东西无法从职场上学到,而在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以启动公司时,你必须一击而中。

  创业公司为什么要在硅谷并获得风险投资?如果你刚刚大学毕业,那么你可能缺乏经验和直觉,去判断公司团队是否优秀,产品是否差异化,以及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巨大。尽管风投并不完美,但他们毕竟可以为你代劳这些事,而他们的投资决定也意味着公司名气和资源的增加。此外,无论哪一个科技领域都会需要专业人才、财务专家和职能部门(包括法务、公关、人力资源等)。硅谷拥有最庞大的生态系统,工作机会最多,人才网络最大。

  那么,读研或者进入大公司打基础怎么样?这样做的作用不大责任、角色、联系人、前因后果、文化、沟通、风险和直觉,这些创业必需的能力只有在创业公司中才能培养出来

  如果你尝试创业,那么在创业公司中待上2到4年能学到比大公司或学校中多5到10倍的东西。

  下一步就是寻找一家合适的创业公司并加入。1996年,我从波士顿来到了Palo Alto,当时我没有任何人脉,并背负着10万多美元的商学院助学贷款。不过我做的几件事现在来看仍然意义很大:

  做好“万里长征”的准备

  当你大部分朋友在毕业前就找好工作时,你要做好没有工作的心理准备。如果你积蓄不够,你可能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去做兼职。如果这一步就让你感到焦虑,那么你就要重新考虑是否去创业。

  调研

  从《圣何塞信使报》网站下载最新4份风险投资调查。这些PDF文档总结了风投过去一年中投资企业的情况,具体信息包括公司名称、融资额、参与的风投和总部所在地。这在一开始会是一份重要的列表,因为这些公司最近都刚融到钱,并开始招聘。你可以制作一份表格,开始调研,并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排列这些公司。你还可以登录风投的网站,在它们的“投资组合”中查看都有哪些公司,在必要情况下将某些公司加入你的清单中。

  专注

  创业公司类型多样,创业公司中的职位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如果你会编程,那么适合你的职位包括开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以及质量工程师。如果你不适合编程,那么你需要找到最好的入门职位,或许是客户支持、产品管理、财务、内部销售,或者商业开发。你也需要选择创业公司的类型,例如是专注企业市场还是消费市场。你关注得越多,你了解得就越多,对不同职位,不同创业公司将会有更深的认识。在你建立人际网络之前,你要尽可能地积累知识。

  制定目标列表

  在调研完成后,你需要将目标公司缩小至20到30个,并制作一份市场地图或网络图,标记出某家公司所有可能的干系人,包括投资人、管理团队和公关公司。这或许像是FBI调查一个黑帮家族,但并没有如此惊悚。你能否获得面试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获得推荐,例如一些熟人可以推荐你到他们了解的公司中。继续调研公司、职位、竞争对手和市场,这样别人听起来会觉得你对谈论的东西懂得很多。

  建立人际网络

  我拿出了哈佛商学院校友录、佛罗里达大学校友录,以及麦肯锡同事名录。我向一些比我大15岁的人发邮件说:“嘿,Steve,我是你在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生同学。我们能一起喝杯咖啡么?”我参加了一切与“斯坦福”这3个字有关的聚会。我就这样喝了一杯又一杯咖啡。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能问出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并获得更多推荐。

  我不需要过度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准备和坚持的重要性。我花了4个月时间去准备、调研、专注、制定列表和建立人际网络。1996年8月,我获得了一次热情的推荐,加入了一家名为Hotmail、只有12名员工的创业公司。最终,这成为我一生中最精彩的职业经历。

原文出处:http://tech.sina.com.cn/i/csj/2012-09-18/08227627928.s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Bill Gross   激情 Passion   坚持   为创业者支招   演示技巧   勇于尽快试错   专注   
商界传奇Bill Gross:我从创办100多家公司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

Bill Gross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商界精英,他从12岁便开始创业,到目前为止共创办了100多家公司,覆盖了各行各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前不久,他在巴黎召开的LeWeb大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和感悟,希望对创业者有所启发。


1. 把握并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The First Lesson: Market Power Rules

要想成功经营一家公司,你可以做很多事,但有一件事如果你能很好地把握的话,它能在你不做任何事的情况下就能推动你走向成功,这就是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脉搏。在20世纪70年代,太阳能行业开始迅速起飞,于是我抓住发展机遇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Solar Devices,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时我还在上10年级。我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把握并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这是在你走向成功的过程中的重要助推器。


2. 掌握演示和销售产品的技巧
Lesson #2: Master the Demo

要学会如何向别人演示和销售产品的技术,我在大学销售自行设计的高端扬声器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演示技巧。演示技巧在我之后创办经营的所有公司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门技巧可以算作是我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不要将演示技巧视为小儿科,要努力学着去真正掌握它,因为无论你经营什么样的公司,这门技巧都是不可或缺的。


3. 要对自己的想法充满激情
Lesson #3 Pursue Your Passion

很多人都知道苹果背后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迪斯尼背后的故事。在华特.迪斯尼快要破产的时候,他推出了挽救公司的“白雪公主”;之后,迪斯尼乐园的推出再一次挽救了处于困境中的公司。每一家公司都会面临很多艰难的挑战,要想克服这些挑战,你就必须对你的想法有十足的激情。


4. 专注、专注、再专注
Lesson #4: Focus, Focus, Focus

无论做什么,能做到专注总是好的。一开始我也担心自己专注的方向不对,但事后结果却表明,即使你专注的方向错了,因为专注,你也会比以前做到更好。如果你能将自己专注的事情做得非常好,那么你就能与用户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专注也是我在经营所有公司的过程中自始自终坚持的原则


5. 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Lesson #5: Recognize Your Strengths

对自己的长处要认清,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也必须敢于承认,并通过雇佣那些可以弥补你自己存在的不足的人来达到一种平衡。我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一个公司要想成功,它就必须专注。在经营Idealab孵化器时,我就雇佣了很多能弥补我个人存在的不足的员工。


6. 千万不能冒进
Lesson #6: Don't Overbuild

我们在1997年创办了eToys,在当年的圣诞购物季,公司的销售额已达150万美元,第二年的销售额大1000万美元,第三年5000万美元,接着公司上市。为了实现所有地区一日内发货的目标,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很多仓储中心,上市第二年,公司销售额达1.6亿美元,但这远没有达到公司3亿美元的产品供货能力,公司因此垮了,给我留下了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千万不能冒进,世界变化很快,扩张步伐最好慢下来,虽然这可能会给公司的短期利益造成一定影响,但这远比公司扩张太快而导致破产好得多。eToys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7. 在产品市场成熟之前,要确保公司能够存活
Lesson #7: Survive Until the Market is Ready

在1999年,我创办了在线娱乐网站Z.com。那些的宽带普及率仅为10%,但我们相信宽带的普及率会很快增加。我们成功融资1000万美元,网站带来的效益也不错,因此我们雇了110名员工。然而,由于宽带普及速度太慢,我们便将公司员工数裁至46名,第二年只剩下20名,最后只剩下12名员工,最后的最后,公司因资金短缺而宣告破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如果你推出了一个用户很喜欢的不错的产品,但产品市场还没有成熟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尽力精兵简政、削减开支,保证公司能存活到产品市场成熟之时。如果我们当时能够将110名员工一次性裁至12名,那么公司很有可能会存活的。我们的反应太慢了。


8. 测试、测试、再测试
Lesson #8: Test, Test, Test

1999年,我创办了在线汽车销售网站CarsDirect,人们那时对此表示怀疑,在网上买汽车安全吗?CarsDirect上线的第二天,我们就收到了4份订单,接着我们很快将网站关闭(因为我们必须以零售价的价格买进4辆车再亏本卖出去),但这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之后我们便开始真正做起了这么一家网站和公司。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真正推出产品之前,要想办法将产品在用户中进行测试,再根据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调整。在不确定模式的可行性之前不能花费太多的钱。


9. 如果你真有什么好的想法,一定要坚持
Lesson #9: Stick With It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一定要坚持,不要理会那些批评者的声音。很多批评者都不看好我的很多商业想法,但我知道自己想法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一直在坚持着,同时,我也用行动证明了想法的正确性,这也是创业者必须要学会的东西。


10.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Lesson #10: Find Essential Partners

eSolar是一个费时费力的项目,在创办和经营eSolar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我们急需大量的资金和土地,我们不得不寻找合作伙伴,因此我们与GE建立和合作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要实现你的宏伟的商业想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那么你就必须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我强烈建议,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公司需要合作伙伴的话,那么寻找合作伙伴便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1. 利用好用户的热情
Lesson #11: Harness Your Users' Passion

在如今的媒体时代,你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已有用户为自己带来新的用户,让用户为公司的产品做宣传,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如果掌握了这门学问,这将对公司大有裨益。


12. 一切真理都必须经历3个阶段
Lesson #12: All Truth Passes Through Three Stages

一切真理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想法遭嘲笑的阶段,其次是想法遭强烈反对的阶段,最后是想法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真理的阶段。想想这个问题: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想法在一开始都会被认为是疯狂的想法,要想将自己所谓的疯狂的想法变为理所当然的真理,你必须要勇于面对所有的嘲笑和反对。在苹果Think Different的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你认为足够疯狂的人才是能够真正改变世界的人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69958.html
含有关联记录 1 个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查立   为创业者支招   现金流   专注   专注客户   
查立 给初创业者的十条建议
1)做比想像更重要。要赶紧试错;2)以小为美;3)专注做一件事。100个决定中对99个说“不”;4)现金流是硬道理;5)专注客户;6)冒险中学习;7)让团队做得比自己好;8)找到创业导师很重要;9)多向对手学习;10)失败不是坏事,成功不能复制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558226504/yBJ5abeXy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现金流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专注   
松禾资本罗飞 :创业阶段两个资源特别宝贵:一是现金流,现金流的安排预示着企业走向,代表企业家对未来的准备,在现阶段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现金流会成为摧毁企业的致命因素,二是时间,团队的时间是否一直盯在市场、客户、技术、产品性能上,这决定了企业能否抢占市场先机,击败对手。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CEO工作重点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分享   现金流   找更优秀的人   注重产品   专注   
创业公司CEO每天应该做的13件事

Mr. Jamie说,一般人大概很难想像创业公司 CEO 的工作有多难,你的公司在烧钱,说不定只剩下 6 个月的粮草,你怎么可能不担心?偏偏在团队面前你又必须装作若无其事,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Jason Goldberg 整理了一个列表,列出创业公司CEO每天应该做的13件事,以下是36氪编译版本:

记住你的“一件事”:你的创业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只能把一件事做好,明确你的“一件事”,写在墙上,每天重复出现在自己眼中,将“一件事”作为公司例会最高级别的事情,不要让任何事情让你和你的团队分心。

记住,只有当你的团队优秀时,你才一起优秀:花时间培养你的团队,招聘那些在他们工作上比你曾经做得更棒的人,激励他们,让他们完成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能做到的事情,在引导他们去做“一件事”的同时给他们自由,像对待家人那样对待你的同事,创业不容易,让你的团队愿意成为公司一员是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创业公司并不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作为CEO,你的工作不是把每个人的工作都做了,你的工作是帮助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确保定期给你的主管们反馈,告诉他们你的期望,需要他们改进哪些地方。

设定风格:每个人 – 你的同事,客户,合作伙伴,投资者,你的Twitter和Facebook关注者 – 都会从你身上得到暗示。从你公司的增值速度,数据,创新,客户服务直到公司文化都会反映出你作为一个CEO的职能,所以,不要做一个粗鲁的混蛋,付出行动,如果你希望人们想到你公司时是按照你想让他们想的那样,你需要付出行动并从个人做起。如果你自己无精打采,你的公司也会,如果你忘记微笑,你的公司也会,如果你缺乏耐心,你的公司也会,如果你不说请和谢谢,你的公司也会,公司高于每个人,但公司是由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工作风格反映出来的,而你是领导者。

花至少75%的个人时间在你的产品上:只有当你的产品优秀的时候,你的公司才能优秀,亲自参与管理功能和用户利益,我的观点是CEO必须是首席产品官,作为CEO你必须为屏幕上每一个像素负责,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过了但是你的产品是你们所有努力工作对用户的输出,所以它的每个功能都应该反映出你们的目标和目的。

审视数字:我不是在谈论预算和现金流,而是一些关键指标,每周发一封邮件给你的团队,提炼出那些影响公司业务的关键数据,亲自写这封邮件,写邮件会强迫你自己去挖掘和分析你的数据,真正拥有那些数据,让你的工作能够确保公司的每个人都能专注在那些能给公司带来业务的数字上。

锻炼:我实在忍不住要强调这一点,让自己每周去至少4次健身房,最好是5-6次,锻炼能给你能力和耐心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作为CEO对身体是很大的挑战,让健身房作为一个使自己头脑清醒和保持快活的一种方式,如果你还没有这么做,我保证去了之后你会震惊的,当你有规律的出去锻炼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的容易!离开你的键盘,去健身!

要求反馈:你猜怎样?你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聪明,你会犯错误,去问你的雇员,你的客户,你的合作伙伴等,确保你的管理团队中有一个人敢直言不讳,确保你有一个董事会之外的成员或朋友能够给在公司发展上给你提供建议(例如在融资上,董事会管理上)。

离开办公室:人们太容易生活躲在键盘后面,生活在收件箱里,离开办公室,去和你真正的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博主们讨论。

写博客,写微博,阅读,参与CEO论坛:写类似于这篇的文章,分享你学到的经验教训,和你工作的技巧等,不要担心没人看,从网络中获得反馈,阅读Hacker News,看其他创业者和科技极客们在分享什么,利用投资者的网络从其他CEO那里获得建议。

管理现金:现金是你的生命线,你必须一直清楚你还剩多少现金,能够你维持你多久,什么样的决定会影响你的现金状况,不要等到需要钱的时候才去融资

像投资者一样去做:在每周结束的时候,问问你自己下面的问题:我们这周所做的提升了我们的价值么?过去的一周你对时间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如果你连续2周或者一个月内有2周没有一个积极的投资回报率,你可能就在做错误的事情了。

享受乐趣:这很难,需要很大的精力,确保每一天都是愉快的一天,即使很糟糕的一天也需要一下乐趣,如果你觉得不快乐,你可能在作错误的事情,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成熟,但不要长大

爱:爱你的公司,爱你的同事,爱你的投资者,爱你的合作伙伴,爱你的供应商,但最重要的是,爱呆在家里等你的人 – 那些支持你让你能够日复一日战斗在最前线的人!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0382.html, http://betashop.com/post/4367407080/13-things-you-must-do-every-week-as-a-startup-ceo
(15)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极致   口碑   为创业者支招   专注   
2.极致:要在这个功能点上做到所有同类产品的极致,做到最好才能赢。

(1) 极致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只要极致才能超出用户的口碑,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给后期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2) 专注才能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才能击败竞争对手。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专注   
1.专注:解决用户一个迫切的需求,解决的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

(1) 一个明确而且用户迫切需要的产品,很容易找到明确的用户群。这样,产品研发出来后,不容易走偏。(2) 选择的用户需求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点决定这个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3) 解决的问题少,开发速度快,也容易控制初期的研发成本和风险。(4) 解决明确问题的产品,容易给用户说清楚,推广也会相对简单。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起步   极致   口碑   雷军   轻装上阵   为创业者支招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一次完美的互联网创业   专注   
雷军 :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

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的大企业做了十年的软件研发,想出来创业,问我要注意什么。我开玩笑说,要想成功,必须学习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第一条就是 “挥刀自宫”。

大的软件公司有很多资源,研发能力不错,各种推广资源也非常优越,但很少开发出来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初步看上去,原因很多,比如很难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内部管理协调非常困难等。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得当。大公司资源多,一个互联网创新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后,公司期望值高,考虑的问题自然多了,反而不容易做好。

从大公司离职出来创业,首先要“挥刀自宫”,干掉大公司这套做法,控制成本尽量少花钱,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核心的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不要想太多,不做太长时间的计划,尤其是计划不能太复杂!创业成功需要的是发现机会和快速突破的能力,再加一点运气。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太多,有时候反而会限制自己的做法。互联网创业,越简单越单纯,越容易成功!

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就是“专注”、“极致”、“快”和“口碑”!

一次完美的互联网创业,最好是技术、产品高手搭配的两三人创业,三到六个月内完成产品,再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测试完善产品,达成初步成功的门槛,再寻求融资,摸索成功的商业模式,然后投入大量的市场资源推广,形成规模化业务。

初步成功的标准,不同的业务要求不同。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供大家参考,就是产品推出半年到一年时间,网站页面过一百万PV,或者客户端产品日净增安装量1万次,而且用户数还在持续增长。达成这个目标之后,需要琢磨的事情,就是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如何探索好的商业模式。
含有关联记录 4 个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乔布斯   专注   
只有对一千件事情说“不”,才能确保我们不会误入歧途或浪费过多尝试。-- 乔布斯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197161814/yz8CDwHW3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产品设计   创新   极致而超出用户预期   口碑营销   雷军   瓦力创始人刘景岩   专注   
#好产品的创新之道# 瓦力创始人 刘景岩
做产品四个用:有用-有用户需求,好用-易用性,能用-技术实现,爱用-产生产品粘性
产品设计步骤:需求-用研-交互-视觉。
天使投资人雷军教瓦力三件事
1.找用户最痛点,只做一点 2.超出用户预期,让用户惊喜 3.其他都是战术,口碑营销才是战略。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苹果公司   企业文化   乔布斯   专注   
【爆料苹果12个“顶级内幕”】苹果企业文化可归纳为:“目标明确、分工明确、高度责任心、危机感、 持续改进”,还有3个不为人知:“保密性、极端性、专注性”。乔布斯表示:“专注是极富力量的,创业公司是非常需专注的,专注就是说‘不’, 就算已经极好的东西也要说不!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反省的习惯   激情 Passion   马云   执行力   专注   自身素质要求   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马云:加速你成功的5种好习惯】1、保持激情。只有激情你才有动力,才能感染自己和其他人。 2、做事专注。抓准一个点,然后像一个钉子一下钻下去,做深、做透。 3、执行力。不仅知道,更要做到! 4、学习的习惯。学习是最便宜的投资! 5、反省的习惯。“事不过 三”,经常反省自己的得失,会使自己成功得更快一些!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193725273/z2PHMDjgV;
(25)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Talkbox   李开复   钱皓   为创业者支招   选择投资方   执行力   专注   
李开复:对这个Talkbox公司了解一些,很优秀很有嗅觉,用户体验也不错,但是几个建议:1)创业团队不适合做太多产品,需要专注,2)想做产品,就应该放弃外包和服务工作,3)早期创业选择投资者主要看谁增值最多,其次才是估值,4)执行力+运营+快,5)产品团队最好能在目标市场内工作。
原文出处:http://t.qq.com/p/t/141021014291813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