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企业文化   团队文化和氛围   一定要雇一流的人   
Valve Software的员工入职手册:没有经理、自己选择工作内容、聘用优秀的人大于一切

编者注:《半条命》、“Counter-Strike”、《传送门》- 这些游戏是 Valve Software 的经典之作,但 Valve 不仅是一家游戏开发公司。2002年,Valve推出了数字内容输送平台 Steam,现在是欧美最大的 PC 游戏电子发布、购买的平台。今年初,Valve 也宣布将推出自己的游戏主机 Steambox,与 Sony、微软等抢夺客厅的控制权。

Valve 创建于1996年,创始人 Gabe Newell 是微软的早期员工。Valve 的总部位于华盛顿湖东畔的贝尔维尤市,与微软总部开车相隔不到十几分钟。在极客和黑客的圈子里,Valve 的声誉一直很好,说它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公司文化和基因,有一点程序员乌托邦的感觉。在2012年,Flamhous 论坛网站上有人登出据称是 Valve 员工入职手册的 PDF文档,后经 Valve 确认属实。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里面最有启发的一些内容。

前言

在 1996 年,我们创立的初衷是想制作最优秀的游戏,而当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我们公司首先需要容纳和培育最优秀的人才。这家公司应该让有天赋的人不受任何阻挠,把他们最棒的工作成果呈现给千万用户。这本手册是我们原则的凝缩,随着 Valve 继续成长,我们希望它可以为新人指引方向,但最重要的还是你与生俱来的天赋、想法和活力,因为只有你才能让 Valve 在未来继续闪光。

欢迎来到扁平的世界

如果你的目标是维持可预测性和重复性,等级制度的管理方式是很好用的。这种管理方式让从上至下控制的一大群人比较简单,像军队一样。但如果你是一家做娱乐内容的公司,还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聘用了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才华、最具创意的人,这种管理方式反倒会摧毁他们 99% 的价值。

我们想要的是富有创意的人,这也是为何 Valve 的管理结构是扁平的。我们没有管理人或经理,没有人需要给谁做汇报。我们有一位创始人兼总裁,但他不是你老板。这家公司是由你来掌舵的,你可以批准项目,你也可以发布产品。

如果你在想:“Wow,这听起来责任重大。” 是的,你说对了,而这就是为什么你在 Valve 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聘用优秀的人。任何时候,当你为 Valve 面试别人的时候,你不光要考虑他们是否有才华、团队意识等,你还要问你自己,他们能否担任起掌舵整个公司的责任,因为这就是他们被聘用后要做的事情。

编者:我们以前也从另外一个更加理论化的角度写过软件公司的不同管理方式。Valve无疑是电影摄制组类型软件公司的典范。

为什么我的桌子有轮子

这些轮子的存在是在随时提醒你要思考你是不是可以去更有价值的地方。当然,它们也真的是轮子,所以你可以随时挪动桌子。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会经常挪动,因为我们没有让人们必须固定在某个位置的管理结构。

为什么我要自己选择工作内容

我们听说一些别的公司容许员工拿一定比例的时间出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指 Google 的 20% 规则),在 Valve,这个比例是 100%。

因为 Valve 是扁平的,人们不会告诉你去加入哪个项目小组,你自己要做这个决策。员工用自己的行为来支持或者否定项目提议,好的项目会很容易找到人加入,而且在任何一天,Valve 内部都会有很多不同小组想来说服你加入他们。

Valve如何决定去做一件事情?

和其它所有决定一样,一个人会觉得这件事情值得去做,然后他再去说服别人来一起做这件事情。我们相信彼此之间会有人来做这种决定,而且历史证明我们是对的。

但是我们不会盲目相信别人的判断永远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会不断测试我们的决策。尤其当我们进入未知领域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所以不过分依赖假设和自己的猜测很重要。这种测试在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会用到,我们发现关于销售、市场、地域、互联网、购买行为、游戏设计等所谓公认的“常规”和“真理”往往是错误的。任何事情,我们都希望可以衡量结果,然后做相应的分析。

工程师:编程只是开始

如果你以前是软件工程师,那么你现在周围的同事将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包括:创意、设计、法律、财务、心理学等。他们会和你每天坐在同一间办公室,所以如果你想学一些其它的东西,机会多的很。你对其它领域了解越多,你就越有价值。

非工程师:编程或者被编程

Valve 的核心竞争力是写软件。当然,我们的产品需要不同领域的人,但是我们还是一家以工程为主导的公司,因为软件的核心还是工程,也就是写代码。如果你的专长不是写代码,那么你对写代码的了解越多越好。你不需要变成一位工程师,我们也不是说工程师比你更有价值,但了解技术是绝对没有坏处的。它会让你对产品更有影响力,也就是对顾客更有影响力。

你最重要的角色

这本手册中的概念好像在一家初创公司能行的通,但是在几百人规模、每年几十亿美元营收的公司里可行吗?这种方式可以规模化吗?

目前为止,从 Valve 的经验和历史来看,答案是可以的。但我们知道,最重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继续聘用最优秀的人,如果我们有一天不能继续找到这样的人,这一切都会失效。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招聘是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如何聘用对的人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我们在面试时会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想让这个人当我的老板吗?
我能从这个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吗?
这个人如果为我们的竞争者工作,那会怎样?


我们想找“T”形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既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又在某方面钻研很深。原因是只在某一个领域钻研很深的人一般不能很好与其他领域的人合作,而知识面广但是没在某一方面很精的人,往往很难对产品做出真正的贡献。

我们想聘用比自己能干的人。人们的倾向是雇用还不错,但是比自己差的人,因为在很多公司,有一群你可以支使的人是升职的好方法,但在 Valve,这种做法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在短时间内需要人力资源,我们可以找外包公司,但是我们永远不应该降低聘用的标准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01633.html;
含有关联记录 1 个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分享   激励员工   团队文化和氛围   
好老板会做的十件事

老板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是坏老板。事实是没有人希望相信自己就是问题。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钟形曲线,这意味着会有一些真正坏的老板,一些真正好的老板,而绝大部分的老板都在曲线的中间。

我认为,你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所以,如果你的身上没有出现这七大征兆,那非常好,你可以拍拍自己的肩膀。不过如果你还希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也许是为了未来成长为执行官或者企业家,那么你最好了解下面这些特征,也就是好老板会做的十件事,你至少应该做到其中的一部分。

顺便说一句,这并不是学术研究角度的观点。这是真实世界里总结出来的好老板的特点,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好的老板总是能够激励并引导他们的员工全力以赴。

1. 让人们得到应有的报酬,而不是按照你能够给予的额度。你在费用上多支出的部分,会以绩效的方式,获得几倍回报。

2. 花时间分享你的经验和观点。导师和教练这一类的标签被滥用了。员工们可以从那些足够慷慨,愿意分享自己经验和观点的人那里学习到很多东西。他们不需要所谓最好的朋友,或者一个可以靠着哭泣的肩膀。

3. 和员工的沟通要直接,即使是坏消息,也应该如此。对于我来说,任何一个老板都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员工直言相告。不要废话,不要用糖衣包裹,特别是当你需要告诉他们坏消息或者需要校正他们工作中的偏差的时候,更是如此。

4. 有效地进行管理。好的老板总是背后给员工提供支持。绝大部分老板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给管理层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支持。

5. 热情洋溢地表扬。热情洋溢的表扬需要勇气。对于伟大的老板来说,这是一项本能;而我们其余的人则需要通过练习掌握这一点。

6. 分配责任,而不是工作。每个老板都要分配任务,但是糟糕的老板认为这意味着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扔给下属。好的老板分配的是责任,并且让人们负责。这种做法促进了员工的职业成长。

7. 鼓励员工发展自己的天赋,挑战自己,克服缺点。这就是所谓的用人所长。

8. 创建团队精神。如同我们之前提到的,好的团队胜过伟大的个人。好的领导可以打造出好的团队。

9. 给员工应得的待遇。你总是会听到人们说他们应该被尊重,被平等对待。好吧,有些人不想听这个,但是,a)尊重是需要赢得的,b)绝大部分员工和他们的老板都不平等。

10. 激励你的团队。上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关于激励员工的,但是很少有老板真正有能力激励他们的员工。那怎样才能激励员工呢?要分享他们对业务的热情。知道应该在困难局面下,什么时候,做什么说什么。真实的故事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幽默感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造一种环境,让人们感觉到被感谢、被承认、被尊重、并且得到了适当的报偿。那么你怎么认为呢?你认为什么样的老板是好老板?
原文出处:http://www.managershare.com/2010/12/10/10-things-that-good-bosses-do/;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经验教训总结   团队文化和氛围   
一名青年创业者犯下的三个错误
3 mistakes I made as a young entrepreneur


本文作者是Ryan Carson,他是在线编程网站Treehouse的创始人。Ryan在2004年开始做自己的公司,曾经最小的时候团队只有两个人,如今Treehouse 已经有54人的团队。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得有失,取得过不少成绩,但也从失败中汲取了不少教训。这些东西都被他分享到这篇博文中,希望其他创业者不会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把员工当朋友
Treating employees like friends

在创业之初,我总想着去做一个能跟员工称兄道弟的老板。我会花很多时间跟他们聊个人感情,在Twitter和Facebook上互动,下班之后也会拉上他们去喝两杯。但问题是作为老板我需要客观的去评估他们的表现,有时候还得解雇他们。这时我就发现很难从朋友的角色切换成客观公正的老板的角色,而这种转换对员工来说也是非常让人困惑也不公平的。

现在我是这么处理的,我会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我的员工,但是也会很清楚的表明我们之间的职业关系。双方都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应达的目标,否则就只能做出一些艰难的决策了,比如炒鱿鱼。

没有对授权任务进行及时跟进
Not keeping track of delegated tasks

授权给员工让他们在特定期限前做完某项任务,之后却没有及时跟进,这么做的后果就是降低了我的威信,私下里就有议论说我在设定最后期限时其实没把它当回事。

现在我开始用Trello来跟进每项我授权给员工来做的项目。我专门开了一个名叫“授权项目”的版块,把每个人负责的任务都放在里面。每次我要某人去完成一项新任务时,就再做一个新卡片并将其添加到原有列表中。有时候我还会写一点笔记或者在某个卡片上添加一个检查列表。这样每周一我同管理团队开一对一会议的时候,就能对照他们的列表问清他们项目的进展状况了。

不理解公司的损益和资产负债表
Not understanding our P&L and Balance Sheet

每季度我都会同我们的会计碰面来签署账户协议,总觉得这是个麻烦事。我以为只有现金流才是起作用的,问题是真正能给你一个完整商业图景的其实是损益和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三者的集合。而当时我却狭隘以为手里有多少现金,是否够我们支撑度过下三个月才是重点所在。

当我打算将之前做的公司卖掉时,才发现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非常不好看,因为我们把一些预售项目误算成了收入,这意味着它们不是资产而是负债。这一错误让我个人损失了近17.5万美元。当有人想买下你的公司时,这项交易必须在零资产负债表上达成,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支付你的资产费用或者在收购价格上减去你的负债数额。

其实这是一个时机把握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弄懂这件事的话,我就能选好时机让销售规模更有效率的倍增,这样就能最大化收购价格了。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72054.html; 英文:http://ryancarson.com/post/35870237288/3-mistakes-i-made-as-a-young-entrepreneur;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Facebook   团队文化和氛围   员工培训   
如何将你的新工程师迅速调教成一只老鸟
王淮Harry哥

前言

第一次觉得有兴趣介绍新兵营文化是和王建硕聊天的时候。当时我在百姓网里做Advisor, 了解到他们也有类似新兵训练营(即如何让新来的员工迅速融入到公司文化中进行高效协作)的项目,一开始也是向Facebook学习,但在具体的操作上都在很小心的摸索,所以我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本文将分多篇来介绍新兵营计划的内容,背后的理念和操作上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本文节选自即将于12月份出版的新书《我在Facebook的日子 – 打造Facebook》。

什么是新兵营

其实,扎克伯格在2012年2月宣布IPO时对外发表的公开信里说得很清楚:“……Facebook要求所有新入职的工程师——包括那些将来并非主要从事编程工作的经理——参加新兵训练营(Bootcamp),学习我们的代码库、工具和方法。业内有许多人负责管理工程师团队,并不愿亲自动手编写代码;然而,我们寻找的实践型人才都希望也能够经受新兵训练营的检验。”

没错,新兵训练营,其实也是菜鸟养成营,其目的就是让新来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接受为期六周的集中培训以尽快融入公司之中,更为顺畅地开始工作。可是,这有什么稀奇的?很多公司都会为新员工指定一个导师啊。但是,Facebook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他们。

为什么要有新兵训练营?

先谈谈新兵训练营的历史。

新兵训练营计划并不是从公司一成立就有的。我加入Facebook的时候还没有这一计划。我进入公司时,第一个月里找了一堆有问题的代码来修改,通过这些工作接触并认识了很多朋友。第二个月,我选了一个大概长度为一个月的项目自己玩,也没什么人来管。就在这些练习中慢慢地认识公司的人,学习公司的文化,并逐渐融入Facebook。但是随着公司迅速发展、员工不断增多,无计划的自学式的方法无法迅速地帮助大量新员工高效融入到Facebook,所以从2008年中开始,Facebook开始系统性地设计和试验新兵训练营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很快,这个计划变成了所有新加入的工程师都要强制参加的培训计划。对于产品经理,原则上也要求他们参加。由于产品经理进来的时候都已经确定好去某个组,不像工程师,大部分都没有确定去向,所以如果产品经理的老板有特殊要求的话则可以不经过新兵训练营而直接开始工作。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这一计划的主要推动者是安德鲁·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 博斯沃斯是公司文化的主要捍卫者,“上帝不允许我们有一天不为Facebook的未来做准备。我们曾见过一家又一家的公司在做大后因为规模陷入麻烦,或因为文化陷入麻烦。”在2008年初,他开始意识到,Facebook的文化可能面临挑战甚至失败。他刚进公司时,所有人都彼此认识,可是2008年夏季的一天,当他在公司的餐厅排队时,遇到了一位之前从未见过的工程师。于是博斯沃思问他,在公司干了多久;对方的回答让他震惊:一年。他感觉有点不对劲儿。“我们是Facebook,如果我们不能规划一个超过150人的沟通网络,就真的有麻烦了。”他这么想。我在Facebook这四年半,一开始几乎每个工程师都互相认识,但人员的迅速增长,让这一点变得不可能。如何有效的让最适合(潜在)合作的人互相认识,有信任感,来保证项目的高效完成,成了Facebook这么些年很大的一个挑战。等到项目开始的时候参与的人员才开始互相认识,那么磨合期会更长,磨合成本会更高。

2008年中,正是新员工如潮水般涌进公司之际,作为公司整个文化培育行动的一部分,新兵训练营计划登场了。这项计划就是为了让新工程师们认识公司里面相关的人,了解公司的文化,了解公司的技术与产品,从而能迅速地融入Facebook,并找到适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的小组(即通过这个过程确定他的具体工作职能)。

新兵在这六周里究竟要做什么?

第一周的周一,新来的工程师们在公司自助餐厅里和负责他们的导师(Mentor)吃完中饭后,为期六周的强制性训练营就拉开了序幕。这位导师将全权负责回答新人们的各种问题,从工作,到生活,到八卦,如果新人真的感兴趣的话。简短的介绍之后(博斯沃思和其他老员工会在这个环节介绍公司的文化),每人会分到一台电脑和一张办公桌。第一次打开电脑时,他们会看到6封电子邮件,其中1封是欢迎信,另外5封介绍了他们将要执行的任务,包括修复Facebook网站上的错误。训练的目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让新员工充分认识到,他们拥有直接改变Facebook网站的力量

Facebook很希望工程师在第一天就把所有的编程环境都设置好,在第一天就提交代码 [1]。这样可以在周二参与每周例行的代码发布活动,将代码同步到Facebook几十万台服务器中。Facebook并不希望新人在第一天提交复杂的代码,基本都是很简单的改变;希望通过练手让工程师能迅速了解整个流程,迅速进入角色

头三周有很多课程要上。一般公司的COO(首席运营官),CPO(首席产品官),工程副总裁都会在第一周给新人们介绍各个部门概况,给大家一个全局的认识。第二周,重点在于公司各个重要产品,常用的技术框架和技术工具的介绍。第三周,集中在公司的运营(包括市场,销售等部门),商业模式(Facebook主要的广告模式和虚拟货币的盈利手段)和其他非产品技术部门的介绍。

从第三周开始,新人们就开始接触很多相关的需要招人的组,和这些组的经理交流,了解这些组的产品,参加这些组的会议和讨论。一般要求在第三周的周末,新人要选出不多于三个组作为他们感兴趣的备选组。接下来每一周的事情就是进一步缩小目标范围,以达到在第六周时只剩备选组的目的。这个组当然就是新人最后要加入的组。

从第一周到第六周,所有新人60%以上的时间,都需要花在修复代码错误上面。其他所有的事情应该在剩余的40%时间内完成。Facebook相信,让工程师融入公司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代码的交流。毕竟,产生高质量的代码的确是所有工程师最主要的工作

谁可以做新兵训练营的导师?

导师需要对公司文化有比较强的认识,一般要在公司呆过一年以上。自愿担任导师者一般是想发展成人事经理(People Manager)的,也就是对人员管理、对与人打交道感兴趣的人。

既然作为公司整个文化培育行动的一部分,那么如何产生出新兵训练营的导师则是其中的关键。首先,他需要对公司文化有比较强的认识,一般要在公司呆过一年以上,当然越久越好。我在2010年中开始做新兵训练营导师时已在Facebook超过三年;和我同期的导师有一位比我还要早一年。其次,做导师是自愿性质的(也可以由老板推荐合适的工程师去担任),只要你有意愿就可以提出申请,但也需要得到你老板的同意,因为做导师需要占用1/4强的正常工作时间。对自己要求高的人并不会因为做导师而让自己的绩效降低1/4,所以这意味着要挤占自己一部分业余时间。

通常,自愿担任导师者一般是想做人事经理的,也就是对人员管理、对与人打交道感兴趣的人。现在Facebook硬性规定,所有可能升职为经理的候选人,必须至少做一期新兵训练营的导师。比如我就是在升职为经理之前,被我的老板推荐去做过两期的导师。另外,做导师一般要求是技术牛人,因为在训练营里,新员工每天都要完成大量具体的技术任务,需要导师在必要的时候在技术问题上加以指导。导师也要有能力在结束时准确判断新兵们的能力和所长。

截至我离开Facebook时,大概每两周会进来一批新工程师,那么每期新兵训练营是六周,每期有2~4个导师,每个导师要带5~9个人,大概每周需要花10~20小时的时间。所有的导师有一个负责人,就是博斯沃斯,他还有一个助手,负责所有的导师和新员工的分配,基本上是把背景类似的(比如校友、原同事、有相同的技术兴趣点等)分配给同一个导师,这样每个小组里成员之间更好沟通。

导师需要做什么?

新员工在训练营里60%~70%的时间要用在修改程序错误上,而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寻求导师的帮助,关键是方法、理念、文化的传递。

那么,导师具体要做些什么呢?新员工有任何问题,尤其是关于公司文化的,除了尝试自己解决以外,都可以寻求导师的帮助或指导;导师不会在任何时候给新员工脸色看,而是会全力支持他们的学习

首先,导师每周和被指导的新员工做“一对一”的重点讨论,比如他最近的学习进展,表现如何,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公司要求导师对新员工给予最直接的反馈,以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另外一个交流的重点是对于公司内现有的哪些团队和项目感兴趣,因为新兵训练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顺利融入公司,找到合适的小组。什么才算是合适的小组呢?从新员工的角度来说,就是既能发挥他的长处,又是他感兴趣的;从公司的立场看,当然希望重点的项目能够得到合适的人力分配。如果能做到双方都满意的匹配,就是理想状态了。Facebook非常鼓励员工到他感兴趣但不熟悉的领域,这样可以给一个项目带来新鲜的视角。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这些人是很聪明的、非常有学习能力的工程师。

其次,导师每周都要参加导师碰头会,参加者包括所有正在训练营的导师、博斯沃斯及其助手,会议就训练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找出解决方案。大多数时间会花在一些表现特别出色或特别逊色的新兵身上,如果没有这两类人的话,会提早散会。对于表现特别出色的,导师要着重考虑哪些组最适合这些能力强悍的新兵。公司希望将最好的新兵用在最重要、最需要他们特长的岗位上。有好几次,在一期新兵营刚开始的时候,几个组的组长都发信要招同一个人,这样的“抢人”就需要在碰头会上商量如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表现特别逊色的,则会花时间讨论如何帮助他们改变以有所起色。因为,对于通过Facebook层层面试的人,公司相信他们还是有实力的。不经过多次努力,公司不会轻易得出他们不适合Facebook这一结论

还有,导师会分配一些代码错误给新员工进行修补,这类任务通常会占到新员工60%~70%的时间。设想一下,作为一个新人,你的工作成果很快就被数以亿万计的用户使用,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做可以给他们极大的自信。修改错误的过程中,新员工可以了解到相关项目的前因后果,需要跟相关程序的小组及工程师打交道,熟悉很多内部工具……这就又回到了新兵训练营的最终目的上——帮他们找到最合适的组。

如果新工程师在修改错误时遇到了困难,那他是先跟自己在训练营里的朋友互相商量,一群菜鸟找出答案来,还是直接寻求导师的帮助呢?当然,菜鸟互帮互助是最受鼓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不止一种,而是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构想自己的方法,自己什么尝试都没做就直接问别人则是非常忌讳的。如果实在不行、确实需要找导师时,导师往往也不会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告诉新人们,可以去找代码错误涉及的原先的工程师聊聊,哪些人对这个部分更了解。正如中国的谚语,“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希望新员工能够自己去思考这些遇到的问题,然后找出解决方法;当然,也不能在困难面前自己一个劲死磕,要学会适当寻求别人的帮助。一个简单的原则是:至少要在相关的代码里花了半小时而没有任何头绪,这时候才适合去寻找导师或者问相关的工程师。这样你在和导师或者相关工程师请教的时候,可以在解释完遇到的问题之后,再迅速描述你已经查看的代码和已经排除的一些假设;当别人知道你做过功课的时候,会更加愿意帮你。不懂就问,而不是自己先钻研的人,在Facebook不受欢迎。

训练营里很多时候碰到的情况是,解决一个问题其实有好几种方式,但新员工还不明白哪种方式是Facebook通用的,这个时候导师可以告诉他去代码库里看看其他类似的地方是怎么处理的,看以前的工程师是怎么做的,重复这种方式保持一致性一般没有问题。所以如何高效地做代码查看成了每个员工都要学会的技能。

如果涉及的是具体产品的技术性问题,Facebook不建议导师进行深入的帮助,因为这样就变成我来帮助你做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了,而关键的是教给新员工方法、理念、文化上的东西。

如何为新员工找到合适的工作职位

导师在跟几位需要招人的经理讨论之后,就会安排大致匹配的新员工与之见面,通常是经理在做“推销”;而新员工好比是在“面试”那些小组,最后由他决定自己想去哪个组。

为了让合适的组找到合适的人,新兵训练营负责日常运营的人(博斯沃斯的助手)会在每一期开始前一周把所有新兵的简历E-mail给有招人名额的经理。如果经理看到一个特别合适的,新兵营会配合这个经理去引起目标人选的兴趣,比如说会鼓励他参加该组的讨论会,多分配该组相关的代码错误修改任务等。但最后能不能成功,最大的决定来自于新兵本人。

另外,导师也会主动跟目前需要人手的那些组沟通,看自己负责指导的新员工更适合哪些项目。Facebook专门有一个页面,叫团队优先级页面(Team Priority Page),负责产品技术的各个组都可以把自身的用人需求放在上面,还有一个由博斯沃斯和工程总监们组成的委员会,每两周开一次会,讨论每个组的用人优先度。博斯沃斯的强势在这个会议上大有用处。根据这些情况,导师会跟相应的几个经理做一些探讨,比如挑几个最重要的组当中要招人的几个职位,看起来跟自己的所负责的新员工背景比较符合,进行一个大致的匹配,相当于导师帮新人做了一次初选。毕竟让一个新人在完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去了解每个组,效率太低,也不现实。导师再鼓励新员工去跟这些备选组的人去接触、沟通。

导师每周都会对所指导的新员工进行评级(有Rockstar—明星,Solid—扎实,Shaky—摇摆这几个级别)并简要地评价,说明他水平如何、有什么特长、对哪些组特别感兴趣等,这些评价整理汇总之后会发给所有的经理,所以他们对新员工的能力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导师在跟几位经理经过讨论之后,就会安排大致匹配的新员工与之见面,一般半个小时左右,通常是经理来介绍他的小组在做什么项目,需要招什么样的人,这项工作的意义何在,这个小组对整个公司有什么意义等,相当于在做“推销”;而新员工主要是听,好比是在“面试”那些小组,最后由他决定自己想去哪个组。

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某个新员工选定的组都会接收他,不能拒绝。因为如果你拒绝的理由是“他不行”的话,那不如解雇他,而不是说你不愿意让他到你的组、但可以到其他组,这种想法违背Facebook的文化。我在前面就强调过这一点,“我们都是为Facebook工作的,而不是为了某个小组工作”,所以如果你觉得某个新员工不行,那其他组也不应该要他。如果原因是“他的背景不适合”,那一开始就不应该见面会谈。导师极力避免把新人介绍到明显不适合的组里面,所以这个理由也不成立。

这种讨论既可以由导师发起,也可以由需要用人的经理发起。比如我曾在新兵训练营里指导过一个之前在Google的资深工程师(Senior Staff Engineer),原先在Googe属于前3%行列的,水平很高,没过几天就有好几个组的经理跟我说想找这个人谈谈。当然,这种情况下,我不希望经理直接去找这个人。我要先做个筛选,毕竟对双方都了解的只有我一个人,如果是我觉得合适的组,再转给该工程师看他是否感兴趣。另外,就是避免过度的“推销”,这会让员工迷惑、陷入过多选择。毕竟对Facebook很重要的组有很多,有趣的组也很多,如果每个组都来向新人推销一遍,新人的想法就混乱了,反而没办法做出选择。

导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当某几个特别重要的岗位急缺人的时候,要花力气去“忽悠”合适的人到这些组去。这个时候,导师会循循善诱,极力争取唤起新人对这些组的重要性的认同和对其业务的兴趣。我做过几例这样的推销工作。老实说,这不是最自然的匹配方式,因为在这种时候诱导性太强。

在新兵训练营结束后,也会发生淘汰的情况,但几率很低。印象中,在我离开Facebook时,像这种情况淘汰掉的总共不超过10个人,而经过新兵训练营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一共大概有500多人,淘汰率不到2%。

在我曾经带过的一期当中,有一位伯克利毕业的专攻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博士,美国人,有三年多工作经历,很年轻。他很聪明,但有典型的博士风格——凡事都要弄得特别深入、特别细致。这样导致了一个问题,速度太慢。一个我自己去做只用一两个小时完成的代码修复,一般期待新人最多半天,但这位兄弟为了把前前后后弄得一清二楚花几天时间都搞不定。我们之间有过多次关于质和量如何平衡的讨论,也达成了他应该加快速度、增加产出的结论。我在多次的表现评级上都给了他“摇摆(Shaky)”的评价,但似乎改善不多。在第四周,我们给了他最后的机会,让他尝试给动态消息组的机器学习算法部分做一个改进。机器学习算法的一个特点是对试验的设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要求很高,相对于其他的产品项目,对质量的要求要高,速度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研究型人才的胃口。所以,这种安排也是希望能让他更容易展现自己的特长。从组里的反应来看,对他的表现还算满意。最后我们就让他进了这个组,没有让他走人。对于表现不良的新人,虽然总体上Facebook是求快,但对于在某方面有造诣的工程师还是尽可能为他寻找合适的岗位。

这里面其实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型人才如何在一家步伐很快的技术公司立足。Facebook也在慢慢地摸索。

就我个人做导师的经历而言,新兵训练营结束后我还会继续跟踪(这不是公司统一要求的)。新兵营毕业后一个月和三个月后,我会跟这些新员工再进行“一对一”谈话,看他们感觉怎么样,新兵营对他们有没有帮助,是否适应目前的工作,有没有文化沟通上的冲突等。

训练营不仅是新员工培训班,也是经理培训班

对于快速成长、规模不断扩大的Facebook来说,新兵训练营还是一个培养一线管理者的好地方,并有效地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对于成立于2004年的Facebook来说,如何在快速成长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本书相关章节会专门讲到公司的文化),如何在新工程师潮水般涌进公司时仍能以一贯之,就必须有一批新的一线管理层做基础。新兵训练营看似只不过是个新员工培训班,但就像我们上面介绍的那样,做导师的基本都是潜在的经理候选人,他们在训练营里同样获得了宝贵的领导经验。他带着5~9个新员工,就像一个小团队,讨论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指导新员工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可以学到管理技巧。

这种培养管理者的程序特别重要。因为Facebook从一开始就是由几个20来岁、没有职业经验的年轻人成立的,之后的工程师主体也大多是这样的年轻人,其中很多都没有在别的公司工作过,尽管在打造网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对于公司文化的可持续性实在没有把握。由于Facebook的结构非常扁平,一线管理层作为整个工程师管理的基础,有一个系统性的培训机构能持续性的提供新的经理,对于公司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新兵训练营在这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1] Facebook代码产生的过程包括写代码(write code),测试代码(test code),审查代码(review code),提交代码(check in code),发布代码(release code)。写代码指在自己的开发机器上做好修改,这些修改只存在于自己的开发环境中;测试代码指在本地端测试自己的修改以保证修改不引入明显的问题;审查代码指找合适的工程师同事来查看待提交的代码;提交代码是将经审查的代码提交到服务器端的代码库之中;发布代码是将提交的新代码同步到所有的服务器端让最终用户使用新的功能。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5801/1.html;
(10)    转记(1)    评论(1)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团队文化和氛围   
张剑和他的Anyview阅读器

Anyview在Java时代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几乎是黑莓、Java手机装机必备工具,创始人张剑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在用户群里获取了良好的口碑。10月份Anyview在苹果商店登陆,借着这个机会,我们通过电话连线,了解了他和Anyview的七年故事。

父母曾想把他培养成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武汉,在大学毕业前,张剑可以说从未真正走出过这座生他养他的城市。而且,张剑居然是学师范的。师范专业对于男生似乎是非主流的选择,小编问起缘由,他提及了高考分数不高限制了专业选择,但至于为什么会选师范,他已经没有印象。

没有印象很正常。因为在中国,大部分高中生考上大学要填志愿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懵懵懂懂就按照大人的意愿选了个好就业的专业,按张剑父亲的说法:师范专业包分配,工作稳定。父母希望他做一份类似公务员、国企职工之类稳定体面的工作,而在毕业之初,他在学校工作两年,在国企工作三年,也算顺遂了父母之意。

2011年3月,他离开百度自己创业,父母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要从一个待遇那么好的地方离开,去做一件可能前途未卜的事。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打工的时候和创业的时候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对事情的理解也不一样。我很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对产品的信仰是七年坚持的动力

七年,董洁和潘粤明都痒了,张剑还在坚持做Anyview,并且,没有盈利。为什么可以在一个不赚钱的产品上坚持七年?

一个是兴趣。张剑虽然学的师范专业,可是那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兴趣在计算机方面,所以自学编程,最初在私立学校的工作也是管理机房的,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鼓捣计算机。后来干脆自己做起了阅读器。为什么是阅读器?因为那时候他在武汉上班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在公车上,如果可以在手机上看看武侠小说打发时间就好了。这就是他做Anyview的动机。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归不需要太多理由吧?

第二个原因是成就感。如果说他开始做Anyview是偶然,那么能坚持下来靠的就是用户的支持了。他刚开始做阅读器的时候,很多用户都会积极地反馈,有时候写洋洋洒洒几千字的邮件给他,告诉他哪里可以改进,甚至会详细列出同类产品比Anyview做得好的地方,供他借鉴。

“以前也帮政府做过网站,做过企业的内网,但那些都是买单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单的,谁也不会理会你的产品做得好不好。这很没意思。”而Anyview就不同,它被人需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初促使张剑坚持下来的原因。

人在Anyview

团队现在的人员几乎没有流动,氛围非常好。像大部分创业公司一样,Anyview团队年轻、活泼,没有层级观念,员工经常会模仿张剑的武汉普通话,称呼更是五花八门,大叔,土包子,老大,张剑(小编觉得这个名字其实很好发挥的,剑嘛,你懂的)。团队工作模式也很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张剑会告诉他的员工他们不是为别人打工,而是在一起做一个产品,这个产品会被人认可被人需要,这种成就感是大家共享的。

在张剑的团队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张剑会听所有人的意见,但是做决定的只有一个人——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创业团队,做决定的只能是一个人。当然,这个决策者的角色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他来充当。

Anyview的未来

Anyview在十月份推出了iOS版本,获得了一些市场的反馈。张剑很庆幸自己在过去Java时代的努力,虽然现在阅读器的选择很多,但毕竟Anyview用户积累很好,老用户对它的感情还在,所以他们总是会留意、会优先考虑他们用过的产品。张剑也说这个版本并不成熟,还需要打磨、抛光,他们团队未来的主力就是把iOS、Win Phone、Android三个平台上的产品做得更细致,同时黑莓、塞班等平台也会全部覆盖。

张剑对Anyview未来的路很明晰。市面上的阅读器已经很多,在技术上也没有太多质的差别,要想获得用户就必须提供差异化的阅读体验。“阅读分两块,一块就是作为工具的阅读器,一块就是阅读的内容。”他似乎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工具,所以,他会朝着内容提供的渠道去做一些尝试,涉及到版权、法规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他愿意尝试。

采访结尾,小编问张剑如何向用户推荐他Anyview,这个技术男沉吟几秒,说出了一句让小编很讶异的话:

“7年,你身边的人可能都换了,但Anyview一直都在。”

原文出处:http://www.leiphone.com/interview-to-anyview-founder.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鼓励狼性   李彦宏   团队文化和氛围   以愿景、共同价值观及目标来进行领导   
百度内部邮件曝光:李彦宏鼓励狼性 淘汰小资

  腾讯科技讯 11月7日消息,近日,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百度内部网上发了一封以“改变,从你我开始”的公开信流传开来。李彦宏在邮件中要求“鼓励狼性、淘汰小资”,并倡导willing to disrupt ourselves(愿意改变自己,通俗地讲是革自己的命)

  李彦宏在邮件中表示,过去几年百度虽然掺了很多钱,但投入不够,当公司业务还在快速成长时,不应该快速追求净利润,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入到更多的新业务和创新上。

  李彦宏还称,除了核心业务之外,还应该通过推出浏览器等,引导用户使用百度搜索,但百度现在在这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

  此外,李彦宏一方面鼓励员工多一点狼性,需要有敏锐的嗅觉,需要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需要群体奋斗,另一方建议员工要淘汰小资,如果员工想找一个稳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请现在就离开百度。

  以下为李彦宏内部邮件全文:



  改变,从你我开始

  在战略上,首先是 Rectify the underinvestment problem.

  我们过去几年掺了很多钱,但是我们投入不够,大家每次看我们财报说我们50%的利润,当我们的业务还在快速成长时,我们不应该快速追求净利润,我们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入到更多的新业务和创新上。

  In addition to the core business, enhance the enabler and protector!

  除了我们的核心业务之外,还要去投资哪些东西可以使得用户更多的使用百度搜索,比如说浏览器,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你就能够通过用户引导搜索,这方面我们投入不多。

  你有这么好的市场地位,如果有人想来抢他抢得到,就有问题了,你需要有一些东西来保护自己。

  再就是我们需要的 Willing to disrupt ourselves.

  有些我们固有优势,随着时间推移跟市场变化会被削弱,而这个时候抗拒市场的变化会很危险,不如革自己的命,既然发现用户的搜索行为从pc往移动上迁移,我们就应该主动引导用户更早的去迁移到无线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pc上的优势,把移动做起来,而不是拼命维持现状,想到用户留在pc上,比如说在销售这个领域,我们销售很可能说让客户把钱花在搜索推广上,变现很强,但是用户的使用习惯在迁移,我们如果不教育客户迁移上,将来的日子就会很危险。

  Manager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y at his/her level.

  过去我们觉得战略是CEO层面的东西,其实不完全是。最大的战略是CEO层面的,但是每一个产品每一个业务都有自己的战略,你负责的业务和产品,甚至你负责的功能你要清楚它的周边环境是什么,它的战略是什么,你要知道随着市场变化,这样的东西应该发生什么变化。

  鼓励狼性,淘汰小资

  执行上我们也有很多要变革。我们将百度文化叫简单可依赖,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怎么样做到简单做到可依赖,这是不一样的。现在我观察到的问题,两点,一个我们是需要去鼓励狼性,一个是淘汰小资。狼性这个词儿是另外一家公司发明的,借过来用。借过来也确实是有一定的顾虑,这词儿在有些人看来不是一个百分之百正面的词儿,或者说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跟百度文化是不符合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对狼性的三个定义,对现在的百度非常合适: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

  这三点肯定都是正面,肯定都是百度应该有的。这三点跟我们简单可依赖的文化没有冲突。我们需要有敏锐的嗅觉,需要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需要群体奋斗。其实早期的百度就是这样,交给你的活你不仅能干到公司里最好,还能干成中国最好,干成世界最好。而那个时候困难要比现在多很多,交给你不掉链子你才可依赖,你没有干好怎么叫可依赖?

  淘汰小资,这个PPT我在总监会上讲过,讲过了之后可能有一些Estaff和总监往下传达过这些东西,后来HR也做了一些采访  zhuo注:看看人家的HR工作   (2012-11-07 10:45)  评论 (0)    ,感觉大家对这个小资其实是有比较大的争议的。什么是小资,我的定义是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语,稳定的收入,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进取,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

  尤其争议比较大的是第一句话,良好的背景,流利的英语,他们说Robin你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说正好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我才敢说要淘汰这种人。

  大家可能觉得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百度变成很大的公司,变成很优越的公司,招来的人都不错,北大清华毕业,条件也挺好,世面都见的不错。但是我告诉大家,这样的背景不一定是你的优势,因为你的生存环境太舒适了,就好像恐龙,经过很多年长得很大,但是条件变的很恶劣时你却活不下去。反而是那些农村出来的,家里没有什么钱,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他其实生存能力更强。所以总监会上讲完了之后,大家都跟我说Robin要不要改一下?我说不用改,我就是要让这批人明白,这些个条件,不是你的优势,反而有可能变成你的劣势。因为你过去过得太好了,一旦环境变化,一旦竞争变化,这是可怕的。

  包括我的孩子,我说你一定要吃苦,你没吃过苦,将来不可能干成什么事儿

  所以说,淘汰小资是呼唤狼性,呼唤狼性就是要胡萝卜加大棒。要让所有员工更明确如果想找一个稳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请现在就离开,否则我们这一艘大船就要被拖垮

  减少管理层级,提升效率

  减员增效,就是要减少单纯做管理的人数高工要写code,管理者要懂业务。我做过一个统计,T5以上的人写code都比较少,T5是基本上进来两年的时间,刚刚学会一个code就不写了,因为他们要带很多新人,没时间自己写了。那我们就要减少junior people的数量。对那些努力程度不够的、没有了激情的要让他走人,我们把省下来的钱加到那些真正想干活出成绩的员工身上

  减少会议,及时拍板,每件事情都要有明确的决策人,有deadline,有人去跟进

  使命和文化高于KPI。过去我对eStaff这么要求,后来我跟每一层员工每一层经理部都要这样要求。经常会说这个东西不是那个部门的KPI,所以他不好好干,也不着急。我们整个公司都要倡导文化使命高于KPI的理念,符合我们文化和使命的东西你就要去做,就要去配合。

  所以回来还是要说,整个中国互联网、世界互联网,或者整个市场经济的环境,其实都是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我听说恐龙脚上踩到一个瓢,几个小时以后他的脑子才能够反应过来,这样不管你长到多大,你都会灭绝。而我们不能做恐龙,我们要做一个强者,转变观念,做一个云和端都很强的公司,用创新和激情实现百度的二次腾飞。

原文出处:http://news.pedaily.cn/201211/20121107337972.shtml;
含有关联记录 2 个
(16)    转记(1)    评论(2)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案例   团队文化和氛围   专注   
红孩子创始人李阳首度开口,“红孩子最终死在CEO(徐沛欣)的梦想试验上!”

虎嗅之前的报道《“人祸”红孩子》直指红孩子失败的“病根”——衰落源于真正创始人、创业者的离开,徐沛欣更像是资本人而并非创业者。事实上,红孩子创始人李阳和徐沛欣之间的恩怨纠葛是坊间并不避讳的话题,在被苏宁易购收购后,徐沛欣接受采访时称,“我自己没有从收购中获利”,那么,创始人李阳和投资者对收购的态度究竟如何?《21世纪商业评论》最近采访到了李阳和北极光邓锋,虎嗅整理其重要内容。

“最郁闷”。直到目前,李阳仍然是红孩子最大的个人股东,但是,他的心情似乎很糟糕。“我最郁闷的是,如果这个企业是在我手里做败的,我把VC的钱挥霍了,最后企业卖了,我一分钱也拿不到,我也甘心。但在我走的时候,这个企业已经做得相当牛了,基本上做到了中国第一了。在零售行业,你想把企业做好挺难,但你要把企业做败更难(现在有人做到了)。”

文章评论称,李阳并没有被告知,自己在红孩子的剩余股权还能带给他多少收益。即便是拥有“优先清算权”的VC,也可能收不回全部的本钱。李阳是红孩子创始人之一。2008年底,他中途离开了红孩子,并套现了少量股权,对价是几百万元人民币。

在收购的发布会上,红孩子的VC和股东们无一人出席。如果说,这是他们“不表态”的态度,那么,他们真实的态度是什么?李阳和邓锋(红孩子投资方、北极光创始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向《21世纪商业评论》“复盘”了红孩子失败的故事。

1、“他是个想法很多的人”。文章称,在加入红孩子后,徐沛欣曾受到歌厅点歌器的启发,想开发一种新型的购物界面,把液晶屏免费安装到消费者家中,不仅可供消费者在这个界面上搜索商品,还可以播放广告,徐为此还在公司里成立了研发小组。但这一项目很快被董事会叫停。“我一听这事,谈都不想谈。”李阳回忆说,在公司会议上,徐沛欣的创意常常被他打击。

2、做强还是做大?在徐沛欣出任CEO之后,李阳与徐沛欣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李阳坚持做强,每扩张一个品类要赚钱,但徐沛欣则坚持先做大。2008年,红孩子与银行合作,推出分期付款商城,银行信用卡持有人在商城购物后,可根据信用卡账单进行分期付款,红孩子希望以此切入3C。“这是老徐管的业务,一个月能有上亿的销售,但卖的都是电脑、手机类的产品,都是赔钱的业务,我根本不愿意上。”李阳说。2、徐沛欣曾提出“四大马车”战略,即红孩子向多元化发展,除了零售,还将进入物流、传媒、金融三大领域,但李阳则坚持只做零售。3、徐沛欣坚持要上耗资几千万元的SAP信息化系统,对公司进行IT改造,对此,李阳始终极力反对。4、李阳坚持创业文化,徐则希望推行职业经理人化

双方的矛盾激化到“谁也不能说服谁,关系闹得很僵”,2008年10月,李阳和妻子王爽离开红孩子,“这是一个2:1的选择。”邓锋回忆称,当时,公司的另外一个创始人杨涛,也选择了支持徐沛欣。就“让李阳离开”的决定,他们(虎嗅注:北极光)还征求了其他高管的意见,“这毕竟是巨大的变动”。

3、徐沛欣时代。此时的红孩子已经走到十字路口,此后红孩子DM模式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红孩子开始四处出击尝试新招---进入奢侈品,涉足物流,介入金融,在一系列“努力”之后,红孩子试图重新聚焦互联网,但是,江湖已经大不同了。“(2008年之后)红孩子增长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子商务到来的时候,目录受到巨大冲击,红孩子要迎接市场变化,但问题是,团队没有电子商务的DNA。”邓锋说。

老徐代表的是一种投资人的文化,思维也非常跳跃,我们公司的中层聚会时说,红孩子最后是死在了CEO的梦想实验上。”李阳称。而在复盘红孩子“从红极一时到迅速衰落”的过程时,邓锋认为,“红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执行的问题,比如招人招不招得到,或者招了一个人回来但这人却不行,而你时间就过去了”。在红孩子“职业化进程”的变革中,不惜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的红孩子先后有几十个中高层被替换“。

再融资。被收购前,红孩子共完成四轮融资,总额仅为8000万美元。李阳和邓锋透露了再融资相关的几个故事。

1、2010年春节过后,红孩子曾有过一丝再次获得“输血”的希望。当时,老虎基金给国内三家电商公司开出投资意向书,包括红孩子、京东和凡客。但尽职调查之后,老虎选择了另外两家。“VC投的是高速成长。”李阳认为,而那时候的红孩子,已经增长停滞甚至是开始衰退。

2、邓锋证实:红孩子在被并购前的确引入新一轮私募,北极光、NEA、凯旋创投以及徐沛欣个人都有参与,另外还有一个新的投资人,但股权比例变动不大。在这轮融资的投资条款中,“内容还涉及,如果将来卖掉怎样分钱”。

3、苏宁,好的选择吗?邓锋说,“目前整个电商烧钱很厉害,红孩子已经融了8000万美元,如果再往里补,要补多少?再补8000万?关键是,烧了钱还不知道结果会怎样,我觉得红孩子不能这样做。”
某位红孩子VC股东表示,中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完全看不见前景,而且需要很大的资金去养,必须做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才可能出现所谓的规模效应”。从这个角度判断,他们认为,红孩子与一家大公司合并,是更好的选择。

虎嗅要追问:红孩子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一步步衰退的经历似乎并无大错,但投资人和创业者都需要反思:一路走来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5504/1.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管理本质是和很多人一起完成伟大理想   让团队都能看到目标和愿景   团队文化和氛围   一定要雇一流的人   以愿景、共同价值观及目标来进行领导   招最优秀的人、给最大空间、看最后结果、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找更优秀的人   
李彦宏:管理本质是和很多人一起完成伟大理想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理想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来学管理,它的本质不是一个人完成一个理想,而更多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完成一个理想。”10月27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2010级EMBA毕业典礼,百度创始人、中欧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李彦宏出席毕业典礼,作为唯一受邀企业家发表演讲,并与中欧商学院战略学陈威如教授及近百名学员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深度对话。

据悉,作为全球超大的EMBA项目,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次采用京沪校区同步直播形式举行毕业典礼。当天,北京和上海共有超过700名来自各行业的高级管理者同时毕业,身着学位服,与家人共同分享人生中重要的收获和喜悦。

 “面对困难要back to the basic(回归原点)”

李彦宏在演讲中坦陈自己创业碰到困难时的心境:“百度的创业过程到今天为止已经快13年了,中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一年大概都有一两次会觉得这个事情太难了,真的做不下去了,这道坎如果过不去的话,这个公司就要完了。”

“当面对问题时,要back to the basic(回归原点)。”在李彦宏看来,相比美国公司较早就形成由职业经理人负责运营的惯例,在中国,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基本上都是创始人在做CEO。“做一个企业无论大小,一定是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困难,觉得自己心中还有理想,还要努力去完成它,这些困难就不算什么。”

而谈到自己用技术改变世界的理想,李彦宏表示:“这个理想应该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但是我每过一天都在逐步地接近理想”,而追根溯源,正是他读研时美国教授一句“中国有计算机吗”的提问,让他下定决心要在计算机领域做出一番事业,扭转对于中国的偏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务长约翰·奎尔奇教授也在致辞中介绍了邀请李彦宏做毕业典礼演讲的原因。在他眼中,李彦宏代表了21世纪企业家的形象,“如果你去百度,会发现那里充满了学习的氛围,百度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地方,大家集思广益,分享自己的想法,共同完成一个目标。”

“作为管理者最需要去认真思考的是人”

在演讲和对话中,李彦宏多次强调百度的人才理念,即招超优秀的人,给更大的空间,看最后的结果,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来学管理,它的本质不是一个人完成一个理想,而更多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完成一个理想”,在李彦宏看来,作为管理者最需要去认真思考的是人。

如何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是我最近一两年经常思考的。一个近2万人的公司,每年一两千毕业生招进来,里面一定有非常优秀、非常有潜力的人。怎么让这些人被识别出来,让他们迅速地成长起来获得相应的认可,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百度最高奖和编程马拉松。”

以“百度最高奖”为例:以100万美金奖给一个小于10人、不包括总监级别的小团队,而他们做出的项目必须足够重要、结果远远超出预期。去年,百度一个小团队获奖;今年,则有三个小团队获得总计300万美元的奖金。“后来我再一看,报名明年百度最高奖的项目有100多个。”李彦宏笑着说。而每季度举行的百度编程马拉松,目前已经发展有上千名工程师参与,在24小时内不限方向、做自己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我会去看他们做项目展示。如果创意足够好,就会有人负责跟进,真正地用到百度的产品、技术里,真正推向市场。”

李彦宏对人才管理的探索也在毕业学员中引起共鸣,演讲结束后一位学员对笔者表示,因“百度最高奖”深受启发,“这种激励团队的方式让人印象深刻,把重金砸到小团队里面,激励员工从1个项目到10个项目,再到100个项目的报名,而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中国市场已经足够大到支撑很多非常优秀、成功的公司在这片土壤上诞生”

“近一两年产业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是移动化。”谈及百度未来战略,李彦宏首先分析了产业变化的大趋势,“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用户正在迅速地从PC向手机迁移,我们在后台看到的这个趋势非常明显,而且比我想象得还要快。”

“当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迁移时,会创造出很多的机会。”在李彦宏看来,这样的趋势是催生百度移动云战略的土壤,也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难得契机,“未来云计算和移动终端的无缝结合会产生很多创新,会推动整个产业再向前迈一大步,所以最近一两年,我们在这方面投入非常地大。”

“我1999年创业回国的时候,中国的网民人数不到1000万。”在典礼演讲末尾,李彦宏回忆道,“而现在,中国的网民人数有5亿多,是全球第一大的互联网市场。”互联网行业的巨大变化同时印证了中国各行业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市场已经足够大到可以支撑很多非常优秀、成功的公司在这片土壤上诞生。我很期待也很相信,在座的同学们在未来一定能够做出让自己感到激动兴奋,让中国感到骄傲,让世界感到震惊的好业绩!”

“中欧的同学其实都是中坚力量,都很优秀,但还没有做到卓越。”一位创业者学员说,他也非常认同邀请像李彦宏这样卓越企业家与大家分享,“在中欧收获最大的一方面是以老师的理论校验我们摸索中的管理方法,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习做一个系统梳理,今天毕业典礼听到李彦宏介绍百度的成功经验,很多都能验证我们自己的实践,让我们更有信心走下去。”

原文出处: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11879.html;
(4)    转记(1)    评论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团队文化和氛围   
如何能构建起这样一种团队氛围和文化:平等、互助、分享、开放讨论、激情、活力、创新、快乐。
需要什么样的带头人?什么特质的成员?什么样的培育制度?
一切有助于这种文化形成的事情都应获得鼓励和批准。
(2)    转记(1)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