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案例   
从开放到封闭,Twitter的折腾史

2006年3月21日,Odeo公司内部项目——一款叫Twitter的产品上线。7月15日,Twitter向公众开放。

六年后,Twitter融资七轮、用户五亿、日发推数4亿条、估值超80亿美元。最近几年,美国与全球若干起政经社会娱乐大事件里,Twitter都扮演令人瞩目的关键角色。

然而,商业化一直是困扰这家社交媒体巨头的大问题。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测算,Twitter 2011年的广告收入为1.395亿美元,2012年将达到2.599亿美元(一说是3.5亿美元),2014年预计达到5.4亿美元(彭博社的报道是:2014年的总收入将达到10亿美元)。

就算今年广告收入能到3.5亿美元,这对于坐拥5亿用户的公司来说,也实在算不得是商业上的大成功。

可以看到,今天新浪微博商业化面临的许多挑战与尴尬,与Twitter有某种类似。或许,是为了避免重蹈Twitter覆辙,新浪微博在不断的升级路上,倾向于向Facebook或Google+的社交之路发展,而尽力摆脱媒体标签。 但愿新浪能在“去Twitter化”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商业感觉。

那么,回过头来看Twitter的发展历程——它作为最大的社交媒体之一,到底给后来者什么样的教训与提示呢?

1、危险的开放:有姿态无能力

开放平台并非通途,开放或能带来流量与用户量的繁荣,但商业循环完不成的话,一样没戏。这就是马化腾在这两年反复说的:开放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能力——平台有没有在开发者、用户、平台之间建立可循环的生态链的能力?如果事实证明平台不具备这能力、又被迫中止开放进程、开倒车的话,无疑会伤害到开发者利益热情与用户体验,反过来对平台形成挫折与打击。Twitter的教训在于开放太猛(此教训成立)、收缩关闭也猛(此教训是否成立待验证)。

让我们来看下当年Twitter是怎么毅然决然走上开放之路的——

Facebook开放平台一炮而红,Twitter进行API开放正好切中了那两年互联网的一个热点。

当时有的文章把这股趋势命名为“商业开发2.0”,称:标准的商业模型对收费和驱动流量来说都有一些局限性,而通过开放API,平台与开发者协同发展商业关系,将演化出更多创新性的商业模型,提供开放API接口的公司可以通过这样的模型在未来某段时间内得到回报。

Twitter团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放在了这股潮流中,希冀能够利用开发者的力量,不断完善产品并且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2007年年中,Twitter联合创始人Biz Stone接受访谈时说:

“依我来看,API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我们在 Twitter 上所作的所有事情里无可辩驳的最重要的东西。这让我们,首先,可以保持服务的简单性,让开发者在我们的底层上创造,他们总会有比我们的主意好上很多的好点子……通过API,可以轻松的获得比网站多 10 倍以上的流量……Twitte的API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成功,这也是我们会继续努力的方向。”

不过,Biz并没有给出开放API之后,Twitter在商业模型上的细节。

可以理解的是,商业模型这事儿在当时API开放的热潮中,并不是那么重要或急迫。

事实上,我们通过查询科技博客ReadWriteWeb的报道,可以看到,当时投资者也对开放API表示赞许,他们愿意投重金去赌这模式的巨大想象空间。Twitter投资人之一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在他的博客中写道:
“在Facebook之后,我认为Twitter的API是现在人们使用的最有趣的……开放的、支持各种行为的系统看起来更像一个平台,我们对建立这样一种新型的面向消费者的网络平台的可能性感到非常兴奋。”

另一位Twitter的投资者、现在的CEO——Dick Costello(FeedBurner的共同创始人) 看起来也同意这样的说法:
“你可能会发现你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用法,这是更加开放和适应性强的产品和服务总是能胜过那些封闭的方案的另一个原因。开放的方案让用户社群自己来寻找方案的最大价值,而那些封闭的方案要求他们的缔造者从一开始就要做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从某种程度上说,Twitter是在用API去吸引开发者社区一起来探索商业模式。不幸的是,这条探索之路没能走通。在上市与盈利压力之下,Twitter与开发者们没来得及找到模式,其蜜月就被迫中止了。

2010年的Chirp(开发者)大会后,没有从开放中赚到钱、反之看到生态系统趋于碎片化的Twitter开始对开发者社区陆续“下手”。2010年4月,Twitter公布了其盈利计划,其中包括广告模式和收费帐号等服务。随后,Twitter推出一些开发者已有的产品功能,将一部分用户流量重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当裁判员变运动员,每推出一个新功能实际上就意味着一批开发者的死掉。不仅如此,Twitter通过修改API的规则逐步限制了开发者对一些关键Twitter数据的调用,使得一些应用产品无法运营下去。

Twitter的封闭之举自然招致许多业界批评,“卸磨杀驴”、“急功近利”等说法不绝于耳,开发者就像被Twitter扇了一耳光。媒体报道,一个开发者、ofTwitPic创始人诺亚·埃弗雷特说:“Twiter是靠第三方开发者建立的,现在开发者被利用了。我可以肯定压力来自Twitter高层,他们迫切想控制眼球、控制信息。”

而昔日为API开放大唱赞歌的Dick Costello现在的论调是:“Twitter的未来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平台……不只是允许开发者创造替代性Twitter体验的API,而是能允许第三方在Twitter之上开发,增加用户价值,正如亚马逊允许第三方商户为亚马逊开发一样……必须所有性一致,用户体验性一致。”

重走封闭路对于Twitter到底意味几何,是好是坏,恐怕还需时间来看。

2、赢利点还是数据挖掘:广告+搜索

在堵上与外界种种接口后,Twitter需要加紧做的,就是捯饬它庞大的信息与数据库。

捯饬并变现数据最犀利的手段,就是“搜索”:一方面,Twitter开放用户实时内容给谷歌和微软搜索,更重要的是,加大自己的搜索技术储备,在站内实现更个性化与智能的搜索

由搜索关键词驱动的广告模式和传统的广告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不仅更加精准,而且有着理论上无上限的投放量,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是一个广告投放。而传统的广告模式则大打折扣。Twitter如果采用传统的广告模式,是否能够支持运营成本都未可知,更不要提什么赢利了。

Twitter广告模式的选择介于谷歌和Facebook之间,换句话说,Twitter的广告Promoted Tweets既有Facebook模式的用户偏好挖掘成份,也有谷歌的关键词销售模式的成份。

如果Twitter的搜索技术能像它自我宣扬的那样正在取得日新月异的进展,那它的广告收入与商业化,是比它头几年搞开放平台,更靠谱、更可期的。

总之,当几位联合创始人陆续离开,Twitter已过了它年轻的理想主义时期。

那几位离开的创始人与Twitter当下的诉求与氛围显然是格格不入的。离开Twitter之后,联合创始人Evan Williams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Biz Stone 又开启了他们新的创业公司:Obvious Corp。最近的TechCrunch Disrupt 会上,当问到是否从Twitter的经历中得到教训,要更多考虑商业模式的时候,Evan Williams回答了一句响亮的“不。”

他说,“你说不出来有这样一家公司,其产品广泛流行又独一无二,而且解决了需求(但是无法生存下去)。我是想不出来任何一个例子。(那些误读)让我们很恼火。”

产品与用户导向的创业者依然可以保有其风格与思维方式,但现在的Twitter显然是一个股东诉求更强的公司。它必须用IPO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是家成立已6年、融资已达10亿美元的公司,Facebook的IPO及上市后的表现不佳让股东们尤其惶恐,他们担心资本市场这拨社交潮已然退去。

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Twitter在几个历史阶段,其产品、资本、商业化几条线索是如何齐头并进进行摸索的。

一,用户积累期

1、非主打项目的逆袭

时间段:2006年3月21日创办至2007年4月的西南偏南大会(注:即SXSW音乐节)。

Twitter母公司Odeo的主力项目是后来被苹果公司在iTunes上发扬光大的播客(Podcasting),而Twitter只是一个辅助项目。

“你在干什么?”Twitter的设计就是为了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消息来回答这个问题,并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手机短消息。你只需要用手机把消息发到Twitter的号码,你的关注者(follower)就会收到你的消息。在当时手机短信(SMS)每条是有字数限制的,Twitter的消息被设置为140个字符。这就是最早的Twitter。

Twitter之父是直至2008年10月任CEO的Jack Dorsey(也是Square的创始人),他在谈到这一时期的Twitter时表示,Twitter很看好社交网络,并坚信市场有前景。同时他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采取什么商业模式,一定要有更大的用户规模。“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些商业模式可供选择了,但是除非我们有庞大的用户群,否则我们对商业并不感兴趣。”

资本:首轮融资总数未披露,坊间传闻在10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

点评:必须要承认的是Twitter是一志很有前瞻性的团队,笔者在第一次使用Twitter的时候,发现大部分的操作都是基于短信的。团队很早就意识到移动平台是未来的趋势。(最新消息,今年Twitter的移动广告收入将是Facebook两倍)

Twitter的出发点很简单,功能也十分容易上手,实际上这正是Twitter上线之后几年内的产品设计趋势。

2、全面大爆发

时间段:2007年至2010年初。

用户不仅可以使用短信,还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Web页面输入框甚至实时聊天软件来发送Twitter消息。Twitter在2007年的SXSW大会上大放异彩,自此之后开始迅猛增长。2007年每季度总计的发推数为40万条,到了2010年2月Twitter上每天的发推数已经达到5千万条。

2009年2月,Twitter的用户数以1382%的速度递增;当年4月17日,脱口秀女王傲普拉(Oprah)注册了Twitter账户,同年5月份,Twitter的流量上涨了43%。

各路名人开始纷纷注册自己的帐号,Twitter也针对此设计了认证用户(Verified Account)的产品。

Twitter此时的口号已经不是那句“你在干什么?”,而是“探索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关键点是“正在发生”。

资本:2008年B轮融资2200万美元。2009年C轮融资35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Benchmark Capital、Union Square Ventures、Digital Garage、Spark Capital和Bezos Expeditions。

2009年末,有消息称Twitter正在收购谈判中。创始人之一Biz Stone表示Twitter坚持选择再融资的路线,“2010年将会有更多收益,我不知道是否会赢利,但是我们有很多时间。”

变故:2008年,Evan Williams和Jack Dorsey在工作中产生分歧,公司董事会决定,由Evan Williams接替Jack Dorsey任CEO。Jack Dorsey离开。

二,与开发者相互借势

时间段:2007年至2010年开发者大会(Chirp)Twitter 开放API是Twitter发展史重要的一步,开发者们借助Twitter API设计了各种应用,成为了事实上的“基于创业公司的创业公司”。

到了2010年初,基于Twitter的应用程序总数在7万左右,这些应用程序涵盖的功能无所不包,从图片到短域名,从舆情监测到手机客户端。有了这些方便的工具,当时用户一天的发推数在5千万左右,在2007年这一数字还是5000,即便到了2009年初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如此庞大的开发者社区为Twitter设计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让概念简单的Twitter有了各种各样的玩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这些创业公司在使用Twitter的数据和Twitter竞争,将用户流量从本站带走,也带走了潜在的广告客户。Twitter成为了非常适合小企业主的市场营销工具,一些没有很多市场推广预算的公司通过Twitter很方便快捷的与自己的客户直接沟通。

不过Twitter也不傻,在这过程中,Twitter网罗了Tweetie、TweetDeck,和搜索公司Summize等开发公司。除了Summize,还有Mixer Labs,这家公司的产品叫GeoAPI,也就是后来加入到Tiwtter中的地点功能。

Twitter通过收购其产品生态内的厂商,一步步收集战略拼图,为有朝一日的赢利做准备。

Twitter向谷歌和微软放开内容搜索,这一合作为Twitter带来大约2500万美元的收入。

三、收紧开放之网

时间段:2010年4月14日至今,Twitter在旧金山举办的Chirp大会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在这之前的几个月,Twitter和开发者之前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开发者社区存在着一种恐慌心理,担心Twitter会自己推出和他们产品相类似的功能,这无异于给自己的产品判了死刑。

2010年4月13日,Twitter推出付费广告业务“Promoted Tweets”,并宣称已经签下了索尼、红牛、百思买和星巴克。2010年营收4500万美元,该年中大多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创始人Evan Williams一改昔日“只图创造价值”的口风,表示公司的营收将是推进各项业务的关键。“赢利很重要。运营Twitter这样的公司需要太多的资本,必须要找到能够支撑这家公司的营收模式。”

以上两个方面的事实暗示,Twitter商业化的压力在加大,思路已发生调整。

半年之后,Evan Williams走人,2010年10月Dick Costolo接任Evan Williams的CEO一职,Jack Dorsey于2011年3月重回Twitter负责产品开发。

资本:在盈利继续无望的前提下,Twitter连续做了巨额融资:2010年12月募集两亿美元,此时的估值在37亿美元左右。2011年8月Twitter宣布由Digital Sky echnologies引入一笔价值八亿美元的投资。2011年12月,沙特王子Alwaleed bin Talal注资三亿美元,当时Twitter的估值达到了84亿美元。

点评:2010年Chirp大会对于Twitter的真正含义,是一次摘下身上稚嫩创业与纯理想主义标志的仪式,暗示商业化进程的加快。

Costolo上任后,同时加快Twitter的封闭进程与广告进程。

直到今年夏天,Twitter大幅更改API规则(鼓励开发者开发企业应用,但却不希望他们入侵自家的传统领地,包括客户端接口、同步或社交影响力排名),招来开发者与业界骂声一片,批评其“急功近利”。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3646/;
含有关联记录 1 个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案例   
啪啪的“大跃进”:李开复帮了不少忙 100万用户不叫事

  还记得那些爆红的APP吗?它们中有很多已如流星划过夜空。单一的产品,要想活得有滋有味,难。我们将推出APP爆红后系列报道:《唱吧未衰:做造星平台》、《陌陌织网:忘掉“约炮神器”》、《啪啪“大跃进”:“奔亿”的理想与现实》……

  爆红的移动产品想要延续生命力,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不尽相同——如何把零散短期的社交行为变成长期稳定的社区,具体方式又各异:陌陌是通过向群组社交转型来稳定用户,让一对一的社交变成一对一加群组的社区;唱吧则是通过打榜以及与线下选秀结合的方式激发用户的原创,打造线上的“超级女声”;爆红之后的啪啪又将何去何从?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如何让啪啪由有趣变为更加有用”是许朝军为爆红后寻找用户量大幅提升设计的新引擎

  “一款产品可能很容易搞到100万用户,”许朝军反问我,“但100万用户又怎样?”

  2011年2月,许朝军从盛大边锋董事长兼总裁任上离职创业,亲身经历了第一款产品盛极而衰。这是一款名为点点的轻博客,曾在两个月内积累了100万用户。但最终失败了。2012年10月,他又打造出的第二款爆红产品,啪啪(PaPa),是一款“图片+声音”垂直社区类移动产品。凭借啪啪,许朝军在2012年末挤上了移动互联网第一波创业的末班车,今年5月啪啪用户量过了千万。

  爆红的移动产品想要延续生命力,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不尽相同——如何把零散短期的社交行为变成长期稳定的社区,具体方式又各异:陌陌是通过向群组社交转型来稳定用户,让一对一的社交变成一对一加群组的社区;唱吧则是通过打榜以及与线下选秀结合的方式激发用户的原创,打造线上的“超级女声”;爆红之后的啪啪又将何去何从?

  起初,许朝军的战术是通过有趣的活动运营,刺激用户主动分享。比如现在啪啪每天会发起诸如“晒一晒我身边的男神女神”、“我家附近最赞的美食”等活动,参与量从几千到几万不等。但现在,许朝军想要把啪啪带入“亿级俱乐部”,仅仅靠此还不够。从用户数量上来衡量,比起唱吧、陌陌,啪啪奔亿之路似乎会更加艰难,从千万到亿几乎是一次“大跃进”。

  许朝军坚持认为这是唯一的方向,“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真的是很大,如果没做到1亿,我觉得是不太及格的。”他对《中国企业家》说。

  为此,许朝军和团队花了三四个月时间调研,开始新的尝试,拓展内容组织方式,有意识地延展啪啪的娱乐媒体平台的属性。比如与电影前期宣发合作,成为发布会直播平台之一;吸引英皇电影等影视公司进驻,成为它们为旗下艺人的线下活动进行线上宣传的渠道之一。简单说,如果每个人只是各自UGC,很难形成公共效应,而电影和明星比小清新的主题活动更易产生口碑与内容聚合效应。但效果还有待验证。或者说,这真的能成为啪啪进军“亿级俱乐部”的引擎吗?

  有趣回归有用

  2013年5月,当啪啪用户过千万之后,许朝军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一款APP到底是应该有趣还是有用

  啪啪是因有趣而爆红的。啪啪很简单,口+拍,让照片能够说话。也有用户戏称啪啪是某种行为的拟声词。都没关系,病毒传播、口碑营销几乎是一款APP爆红的几个必备要素之一。这些联想反而无意间促进了啪啪的爆红。

  当然啪啪爆红,许朝军的投资人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帮了不少忙,他自己用啪啪,一天几次发语音照片告诉大家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打破以往严肃的形象,有趣甚至有点搞怪,而他的公众影响力给这款产品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口碑传播效果。

  其实,在做啪啪之前,许朝军曾经有过一次徘徊:做一个有用的产品,还是做一个有趣的产品?起初许朝军认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产品,比如给照片分类,或者做照片云。但是2012年7月,他看了张小龙关于微信的产品经验分享,里面说,有用的产品难以形成口碑效应。许朝军才感到移动产品首先应当是有趣。他后来也公开表达这样的观点,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要先“有趣”,而不是“有用”。

  许朝军初尝有趣的果实,但好景不长。2012年底,啪啪上线3个月后,许多人过了新鲜劲头就不玩了,用户的关系链并未在这个社区沉淀下来。为此许朝军和他的投资人曾在清华科技园的咖啡店讨论了四个小时。投资人问:“你说说啪啪到底是什么?”许朝军的回答是,“是社区,是社交。”他认为,啪啪解决的是本我的需求,解决的是用户的寂寞。其实那时他已经意识到光是有趣还不够,这无法支撑其在爆红后保持持续的用户增长曲线。

  知乎论坛里,就有业内人士评价啪啪说,有趣能够使得一款应用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量关注,但在趣味枯竭前,开发者需要发现需求点,让产品变得有用。

  许朝军觉得,啪啪不能够任凭用户自然增长,这对于一款APP来说很危险,必须寻找到新的突破口,让啪啪变成一款一亿用户能用的产品,“啪啪主要还是有趣,也有用,但不像微信那么有用,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许朝军找到了答案。比如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拥有了自己的啪啪账号,在上面发布宣传活动,并上传女主角杨颖的现场照片和声音。最近,啪啪还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试水了一次相关的主题活动《说说你听过最好听的情话》。电影《小时代》档期时,女演员杨幂在她的啪啪账号上发出自己与郭采洁的合影,参与“晒出你的好姐妹”活动。

  许多电影公司主动来找啪啪,他们发现啪啪是做电影预告片和前期宣传不错的阵地。除此之外,啪啪正在尝试逐渐给一些电台账号和明星账号开放90秒钟以上的声音录制权限。今年8月歌手沙宝亮注册了啪啪账号,在啪啪上首发了自己的新歌——他与黄渤合唱的《男人好难》正式版,这首歌时长近5分钟。据说,这种权限开放范围会逐渐扩大,啪啪会根据过往的内容评估,向一些原创能力强的草根账号开放。

  他们还通过活动来运营粉丝经济,以周杰伦新片《天台爱情》为例,他们发起了#一人一首周杰伦# 的抢票活动,参与话题并且演唱周杰伦歌曲的用户有机会进入周杰伦新片的“百人观影团”。片方还通过啪啪招募北京首映礼的啪主播。比起啪啪早期的主题活动,现在的啪啪似乎更加重视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

  “就像乔布斯当年做iTouch、iPod也很成功,但还是有人不买,所以做了iPhone,打电话肯定比听音乐的人要多,我们的团队在想,我们的‘iPhone’是什么,所以去思考一亿用户要怎么做。一亿才能让啪啪更好地存活下去。”许朝军对《中国企业家》说。

  许朝军打算花一年时间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想法,现在是啪啪的2.0版本,他相信啪啪在3.0时用户会有新的突破。现在,疯狂猜图这样的应用爆红不再让许朝军心动,他觉得一款APP更重要的还是要找到用户的刚需,否则“潮水会很快退去就会疯掉的”。“什么叫有用,有用就是普适性更强,随便抓一个老太太也可以用,生命力更长久。”

  和合式创新

  啪啪爆红之后,许朝军始终在思考,啪啪踩对了点,但如何扩展市场份额?怎么获得更多用户?同质化产品出现后,份额是否还能保持第一?这是爆红APP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许朝军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唯一能做的是在产品上持续改进,小步快跑,持续创新。比如在啪啪上线的三个月内先后更新了6个版本。“我们这个团队,包括我本人,在啪啪之前,做点点做人人网,可能是没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不知道怎么创新。”

  他研究了乔布斯和苹果之后发现,其实创新并非发明新的东西,而是“和合”。比如乔布斯做的iPhone是诺基亚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和合”,并且把这款产品做到足够简单。他的iPod也是“和合”,MP3加iTunes,这就不是普通的MP3了,背后是产品哲学。他觉得啪啪也是一种“和合”,是PVC的结合。

  但起初这种整合做得不够好。启明创投童士豪投资过许多移动互联网公司,去年底我曾与其交流过当时啪啪遇到的瓶颈,他的观点是:“每个人要花时间听别人的评论,哪些该听哪些不该听,机制上会有问题存在。一开始人们好奇。听多了以后不见得有那么多兴趣。”换句话说,啪啪的主要障碍在于,UGC发布成本较高,交互效率比较低。他认为,最终改进这一局限的可能是许朝军团队也可能是别人。当然,现在的啪啪除了语音回复功能外,也增加了文字评论的功能。

  其实起初啪啪的社区功能做得也并不够好,用户的UGC内容散落在网间,无法形成网状传播,美国轻博客网站Tumblr通过标签索引和标签订阅解决这一问题。啪啪上线几个月后也开始给照片添加了标签功能或者说是话题功能,通过话题可以让相同兴趣的人聚在一块,这样大家就能够找到有同样兴趣的人来讨论同样的话题。

  做了啪啪之后,许朝军才逐渐发现,最活跃的大多是女性用户,而女性更偏爱发照片评论和加声音。另外,从地域分布上,大城市更多,比如广东是第一位,其次是北京。年龄一般在15到30岁之间。最早许朝军说啪啪是为了解决寂寞,后来发现寂寞是更广义的精神寂寞,相比而言女性更感性也更容易感到寂寞。为了顺应这一趋势,许朝军将啪啪官方账号的运营者全部换成女性。还是女人更懂女人。

  在方向确定了之后,许多问题不必再纠结。比如主界面是用蓝色还是红色?答案显然是红色,因为蓝色吸引男性,而红色更吸引女性,还有宣传文案、广告片,都应该以女性为主角,“我们得学会从女性的角度看待所有的东西”。

  现在,开发者想要找到用户更刚性的需求,做出更加差异化的应用越来越难,甚至许多垂直领域已经失去抢夺用户的机会。比如,熟人社交的机会被腾讯抢了,微信已经完成了3亿到4亿用户的积累,并且在海外积累了8000万用户;在陌生人社交领域,陌陌也在一直向前走,已经积累了5000万用户;比如天气领域,一个小小的应用墨迹天气,也积累起了1亿多用户。

  短期内许朝军不打算做其它产品。没有精力,也没什么好的机会,他觉得啪啪还是有点想法的。他曾托朋友问张小龙怎么看啪啪,张小龙说有机会啊,空间很大啊。这给了许朝军很多信心。比起陈华和唐岩,许朝军进入社区领域早得多,他也曾担任过人人网的负责人,但他认为移动是新的平台,不能照搬过去经验,没有谁能称自己是大拿。

  不久前,有自媒体声称APP已死,似耸人听闻,但APP模式遭遇瓶颈确是事实,现在大公司产品与草根创业者产品的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微信5.0版本一出,二级菜单中的许多功能直接替代了一些同质化的应用。更大的挑战在于,移动产品老化速度在加快,APP开发者必须与这种老化速度赛跑,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成为必须。

  “奔亿”的理想与现实

  尽管都有奔亿的目标,但比起唐岩,许朝军更像是个现实主义者。

  他并不避讳谈啪啪的商业化,甚至认为团队应该主动适应业态的变化,锻炼自己商业化的能力。“未来产业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的团队要随着业态而进步,要知道怎样做更好的产品、更好的营销、更好的商业化探索。”

  在奔亿的过程中他同步尝试商业化。啪啪的设置页面里分三个板块,最上面是互动营销板块,中间是主题活动板块,最下面是基本功能的设置栏。许朝军认为,啪啪的优势还在声音,同时是个社区,所以基于声音做一些网络互动营销是他们在中国唯一可以做的。啪啪也成为加多宝继《中国好声音》、唱吧等之后又一个互动营销的阵地。他们先后联合举办过模仿中国好声音主持人风格比赛,加多宝绕口令以及“你抢单我买单”等活动。最终参与作品都有5000以上。这类合作是加多宝通过好耶主动联系的。每次活动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许朝军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第一波需要三方面的能力,一是产品能力,也就是圈用户的能力;二是商业化的能力,不伤害用户体验做一些商业化探索,如果一个月能赚上几百万的话,对公司来讲非常健康,会让员工更有信心;第三方面是融资能力。

  鲜为人知的是,啪啪现在35人的团队外,另有三十多人在从事游戏开发。“游戏是我们的现实,啪啪是我们的理想,我没有想到啪啪能够这么快有广告收入。”许朝军向本刊介绍说,团队的一个合伙人负责游戏,两手齐头并进,只是为了让公司活得久一点。

  许朝军对啪啪的理想仍然是使之成为一款亿级用户的产品。1999年许朝军以ChinaRen卡通聊天室和一款小游戏产品进入互联网领域,至今第十四年。做出一款亿级产品仍是他的理想。当然他也深晓亿级对于啪啪的意味。

  第一,啪啪是个社区,拥有一亿用户就能变成一个大众化的平台;第二,只有在移动互联网第一波浪潮中积累起亿级用户,才能在第二波浪潮来临时把握先机。他所说的第二波浪潮,指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阶段。进入此阶段之后,APP积累用户的门槛会越来越高;第三,不完成这样的目标,产品和团队都会变成二流三流,在第二个阶段到来时就会遭遇失败。经历过互联网几轮周期的许朝军坚定“必须跑赢大盘”。

  尽管理想远大,但是经历过点点失败经历的许朝军却在回归现实。他做啪啪之后的最大变化是不再高调他吸取了做点点时候的教训,过早高调宣传,导致很快被巨头和其他开发者赶超。他记得啪啪推出之后便有媒体报道《啪啪是虚火还是传奇》,作者的结论是虚火。他认为,这样的报道反而是啪啪的保护伞,因为这类文章只有创业者会看到。

  当年“点点”上线之后,他很快公开说,“轻博客是微博之后又一个大的社交网络机会”,结果那些没分到微博这杯羹的公司都迎头而上,包括搜狐、网易、盛大、凤凰网,包括新浪本身也做了。他后来思考,其实好的产品不需要通过影响IT圈,他们并非第一波目标用户群,真正的优势在于“哪怕比竞争对手早推出三个月都有好处。像新浪微博早推出的一个月,腾讯要花一年去追赶”。

  许朝军的第二个变化是,放弃了平台梦,忘记社交关系和账号的梦想。他认为,对于创业者而言做平台没有机会。为此,他甚至放弃了建立自己的关系链,而直到现在用户都只能通过现有社交媒体账号登录“如果腾讯微博和QQ甚至微信已经把关系链做好了,那我为什么还需要从零开始去做。”许朝军在渐渐放弃过去大公司式思维。

  “从整个产业来看,大的平台已经产生了,并不需要你再去做大的平台,今天的京承高速已经修好了,你没必要再去修,这是不经济的,坚持这么做经济就会惩罚你。”他向我们打了个比方,微信是一个巨无霸的平台,但啪啪是一个垂直化语音图片社区,“它就像修建高速公路附近的度假村,用户需要高速公路,也需要度假村。这是并存的。”

  他觉得微信是千亿美元生意,而创业团队能够做到10亿美元已很happy。而这个时代留给他这样开发者的机会可能就这么多,“如果中国的创业者有100个10亿美元,那不也是千亿美元吗?”

  许一点一点地改变啪啪,啪啪也在改变着许朝军。2011年许正在做点点,与美团等一批网站遭遇人人网封杀。他痛心疾首,在知乎上感慨“永远和这样的网站说再见”。今天许朝军却说,当时没想通,换个角度思考,公私分开:对陈一舟、人人网毕竟是私人感情,而从商业角度,陈一舟在那个位置上有权力那么做。

  “毕竟我不会因为这个而失败,别人也不会因为打压我而成功。”许朝军说。

原文出处: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14/7/1377566495.s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案例   团队文化和氛围   专注   
红孩子创始人李阳首度开口,“红孩子最终死在CEO(徐沛欣)的梦想试验上!”

虎嗅之前的报道《“人祸”红孩子》直指红孩子失败的“病根”——衰落源于真正创始人、创业者的离开,徐沛欣更像是资本人而并非创业者。事实上,红孩子创始人李阳和徐沛欣之间的恩怨纠葛是坊间并不避讳的话题,在被苏宁易购收购后,徐沛欣接受采访时称,“我自己没有从收购中获利”,那么,创始人李阳和投资者对收购的态度究竟如何?《21世纪商业评论》最近采访到了李阳和北极光邓锋,虎嗅整理其重要内容。

“最郁闷”。直到目前,李阳仍然是红孩子最大的个人股东,但是,他的心情似乎很糟糕。“我最郁闷的是,如果这个企业是在我手里做败的,我把VC的钱挥霍了,最后企业卖了,我一分钱也拿不到,我也甘心。但在我走的时候,这个企业已经做得相当牛了,基本上做到了中国第一了。在零售行业,你想把企业做好挺难,但你要把企业做败更难(现在有人做到了)。”

文章评论称,李阳并没有被告知,自己在红孩子的剩余股权还能带给他多少收益。即便是拥有“优先清算权”的VC,也可能收不回全部的本钱。李阳是红孩子创始人之一。2008年底,他中途离开了红孩子,并套现了少量股权,对价是几百万元人民币。

在收购的发布会上,红孩子的VC和股东们无一人出席。如果说,这是他们“不表态”的态度,那么,他们真实的态度是什么?李阳和邓锋(红孩子投资方、北极光创始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向《21世纪商业评论》“复盘”了红孩子失败的故事。

1、“他是个想法很多的人”。文章称,在加入红孩子后,徐沛欣曾受到歌厅点歌器的启发,想开发一种新型的购物界面,把液晶屏免费安装到消费者家中,不仅可供消费者在这个界面上搜索商品,还可以播放广告,徐为此还在公司里成立了研发小组。但这一项目很快被董事会叫停。“我一听这事,谈都不想谈。”李阳回忆说,在公司会议上,徐沛欣的创意常常被他打击。

2、做强还是做大?在徐沛欣出任CEO之后,李阳与徐沛欣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李阳坚持做强,每扩张一个品类要赚钱,但徐沛欣则坚持先做大。2008年,红孩子与银行合作,推出分期付款商城,银行信用卡持有人在商城购物后,可根据信用卡账单进行分期付款,红孩子希望以此切入3C。“这是老徐管的业务,一个月能有上亿的销售,但卖的都是电脑、手机类的产品,都是赔钱的业务,我根本不愿意上。”李阳说。2、徐沛欣曾提出“四大马车”战略,即红孩子向多元化发展,除了零售,还将进入物流、传媒、金融三大领域,但李阳则坚持只做零售。3、徐沛欣坚持要上耗资几千万元的SAP信息化系统,对公司进行IT改造,对此,李阳始终极力反对。4、李阳坚持创业文化,徐则希望推行职业经理人化

双方的矛盾激化到“谁也不能说服谁,关系闹得很僵”,2008年10月,李阳和妻子王爽离开红孩子,“这是一个2:1的选择。”邓锋回忆称,当时,公司的另外一个创始人杨涛,也选择了支持徐沛欣。就“让李阳离开”的决定,他们(虎嗅注:北极光)还征求了其他高管的意见,“这毕竟是巨大的变动”。

3、徐沛欣时代。此时的红孩子已经走到十字路口,此后红孩子DM模式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红孩子开始四处出击尝试新招---进入奢侈品,涉足物流,介入金融,在一系列“努力”之后,红孩子试图重新聚焦互联网,但是,江湖已经大不同了。“(2008年之后)红孩子增长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子商务到来的时候,目录受到巨大冲击,红孩子要迎接市场变化,但问题是,团队没有电子商务的DNA。”邓锋说。

老徐代表的是一种投资人的文化,思维也非常跳跃,我们公司的中层聚会时说,红孩子最后是死在了CEO的梦想实验上。”李阳称。而在复盘红孩子“从红极一时到迅速衰落”的过程时,邓锋认为,“红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执行的问题,比如招人招不招得到,或者招了一个人回来但这人却不行,而你时间就过去了”。在红孩子“职业化进程”的变革中,不惜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的红孩子先后有几十个中高层被替换“。

再融资。被收购前,红孩子共完成四轮融资,总额仅为8000万美元。李阳和邓锋透露了再融资相关的几个故事。

1、2010年春节过后,红孩子曾有过一丝再次获得“输血”的希望。当时,老虎基金给国内三家电商公司开出投资意向书,包括红孩子、京东和凡客。但尽职调查之后,老虎选择了另外两家。“VC投的是高速成长。”李阳认为,而那时候的红孩子,已经增长停滞甚至是开始衰退。

2、邓锋证实:红孩子在被并购前的确引入新一轮私募,北极光、NEA、凯旋创投以及徐沛欣个人都有参与,另外还有一个新的投资人,但股权比例变动不大。在这轮融资的投资条款中,“内容还涉及,如果将来卖掉怎样分钱”。

3、苏宁,好的选择吗?邓锋说,“目前整个电商烧钱很厉害,红孩子已经融了8000万美元,如果再往里补,要补多少?再补8000万?关键是,烧了钱还不知道结果会怎样,我觉得红孩子不能这样做。”
某位红孩子VC股东表示,中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完全看不见前景,而且需要很大的资金去养,必须做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才可能出现所谓的规模效应”。从这个角度判断,他们认为,红孩子与一家大公司合并,是更好的选择。

虎嗅要追问:红孩子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一步步衰退的经历似乎并无大错,但投资人和创业者都需要反思:一路走来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5504/1.html;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