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低调苦练内功   沟通能力   股权结构   经验教训总结   练内功   勤沟通   唯快不破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责任感   专注   
【曾李青:什么样的创业公司容易失败】1、跨行创业;2、创始人不和睦;3、综合素质不高或者核心能力不强;4、大学生创办的(缺乏管理经验);5、不能专注做好一件事(腾讯早年只做了一件事——QQ);6、股份安排不合理;7、创业者盲目乐观或封闭,不和投资人交流;8、太高调;


曾李青:什么样的创业公司容易失败

  跨行业创业的公司。比如原来做游戏的人要做电商,原来做互联网社区的要做游戏。可能有人会说,“曾总,这个不对,当年腾讯创业的时候也跨行业了。”对,但不要忘记腾讯最早也参与了深圳电信的互联网建设。而且我们创业的时候,互联网行业刚刚开始,现在这个行业比较成熟,如果你进行跨行业创业,往往专业经验不够,很容易失败。

  综合素质不高或者核心能力不强的公司。比如游戏公司,你的核心研发能力,有一项就是不行,这种项目基本上成功的概率不高。还有一类是综合素质不高的公司。有人会问,“你们为什么会投综合素质不高的项目?”在有泡沫的情况下,我们脑袋一发热就投了。去年,投资环境泡沫严重,我们投了若干项目,我们投完3个月后就后悔了,当时怎么会投这个项目呢?今年上半年关公司的数量比去年多了很多。最近我发现办公室的同事怎么都换大屏幕的电脑了,我一问,“老板,上面的两个公司关门了,只剩下电脑,那些电脑是做美术用的,屏幕都很大,我们都搬回来自己用了。”同事这样回答。

  创始人不和睦的公司。两三个人合作,产品还没有出来团队就闹矛盾了。曾经有一句话,“创业的伙伴关系是比婚姻关系更难维持的关系”,因为婚姻关系里只需要晚上12点之前回到家,基本上是有保证的;离婚是财产对半分,资产还存在。但是,如果创业伙伴解散,我们投的钱基本上清零了,变成了一堆电脑。我现在很深刻地理解十年前IDG熊晓鸽说的“创业失败什么都没有了”的话。曾经有一个做网游的公司做到一半解散了,我们900万元的投资只剩下400万元,还剩下40多台电脑。

  大学生创办的公司。他们没有被人管过,也就很难去管人。李开复说,“成功的CEO应该是结过婚生过小孩。会谈恋爱,会结婚,才会和别人沟通。有了小孩,才能学会有责任感。”

  我们投过的大学生创业的公司,特别是天才级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情况)都比较糟糕。我们费了很多工夫和他沟通,却发现他很难去管理人。有这样的创始人很难招到好的、有经验的人。别人会觉得这个老板刚毕业,与人沟通都有问题,凭什么为他服务?有一个项目,我们大概已经投了四年多,公司的现况和我们投资前基本一样,虽然没有死,但基本上就那么回事了。其实我们没让他关门,是为了响应政府“维稳”的号召,至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机会。

  不能专注做好一件事的公司创业的时候只能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什么叫“一件事”?只做一个产品。腾讯早年就只做好了一件事情—QQ。创业者应该学习周鸿祎,只做好一件事情(360安全卫士),靠这个先把用户做起来。

  有一个游戏项目,才过了四个月,我们投的200万元已经花掉了一半,原来他同时启动了四个iOS游戏研发团队。本来他只做一件事情,慢慢做是有机会的。他自己却很有信心地说:“第一款游戏我肯定能成赚钱”,后来失败了,到第二款还是这么说,最后一个都没做起来。

  在电商行业,B2B和B2C的生意不能混合在一起做。德迅投资的一个很有名的失败案例是拉特兰良衣定制衬衣项目。当时在公司中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应该直接面向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派认为应该直接面向个人提供服务,后来B2B和B2C混在一起做,失败了。这个项目后来我送给员工了,现在还活着,一年赚几十万元。

  股份安排不合理的公司。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股东安排就不合适:利益不均衡,没有空间容纳其他更好的人才。当我们想投资的时候,他的股东结构已经是这样了,我们很痛苦,想让他再发点期权也就是一点点,很难吸收到很好的人才。过去几年,我们还曾经试图花钱去买旧股,重新调整股东股份,我们花了几十万、上百万元买了旧股,调整了公司股权结构,后来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这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后来)但凡股东结构不合适,我们就不投了。

  创业者盲目乐观或者很封闭,不太愿意和投资人交流的公司。有一个创业者,(我们帮他)规划了他的游戏大概什么时候能开发完,他打了包票说,肯定没问题。但平时我们想和他沟通,他又不太愿意。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再来看他的时候,这个项目的现金流已经快用完了。  zhuo注:必须勤于沟通!   (2012-10-23 18:37)  评论 (0)    

  速度太慢的公司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你筹划的时间很长,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和你当初进入市场时的设想完全不一样了。有一个做端游(需下载安装客户端的游戏)的公司,我们两年前投了它,本来计划用9个月时间把游戏做出来,那时候页游还没有像现在那么火,端游还有可能成功。可是他拖延了时间,一直等到一年后,产品才出来。这时整个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只有腾讯这样的“有钱人”敢花5000万~1亿元做的3D端游才有机会,小公司已经没有机会了。

  太高调的公司。做投资的可以很高调,因为我们要吸引创业者让我们投钱。但是创业一定要非常低调地进入市场,还没有获得市场成功时,千万不要太高调,扎扎实实做你的业务,直到被迫地曝光  zhuo注:必须低调,苦练内功!   (2012-10-23 18:37)  评论 (0)    

  有一些公司,特别是创始人非常喜欢在媒体上高调曝光,引来了新的竞争者和巨头进入,这种公司往往会败得很惨。当年淘米创业的时候,我身边的人都不会跟别人说汪海兵(淘米创始人)在干吗。他静悄悄地做了一年多,直到(产品)推向市场,其他公司才陆续知道,竞争对手再追赶已经来不及了。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张扬,往往是不能成功的。比如说连我都知道的“唱吧”,大家可能一下子就涌进来,腾讯把QQ音乐一改就把它打倒了。


成功与失败案例都有借鉴意义,但是成功的法则就算我们去遵循了也不见得能取得成功,而失败的案例我们看过之后,如果能绕道而行,不再犯同类错误,我们就可以完全避免这类失败。
原文出处: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9738.html;
(17)    转记(2)    评论(2)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才能超越顾客的期望   产品品质   超越客户预期   创新   店堂环境要求vs网站UI要求   对这个品牌充满了信任   人力资源   融资   为梦想驱动   想顾客之想   责任感   只有先超越员工的期望   注重用户体验   尊重并感知用户的生活方式   尊重客户   做品牌不靠广告   
星巴克CEO舒尔茨:为钱创业很肤浅 为梦想驱动

星巴克不是一家完美的公司,每天都在犯错误。我们的商业模式也不比人家好,却与众不同。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要在赚钱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既要赚钱也要回馈社会。

  星巴克的成长和成功,不是说我们咖啡做得有多好,而是人们对这样一个消费品牌充满了信任。

  为梦想驱动

  我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是在“公屋”里诞生的,父亲工资不高。很多对其他人来说很普通的东西,我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在我7岁时发生了一件事,最终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对其他人,对整个世界,对责任感的理解完全改变了。

  有一天,放学回家,我走进那个小小的屋子,父亲躺在沙发上,身上盖了一条毯子。他是卡车司机,没有受过教育,生活很不容易;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得到尊敬,因为他没有文化。而这一天,他摔了跤,摔伤了臀部。那个年代的美国,没有医保,也没有工伤赔偿,职业生涯就终结了。在那一刻,我看到所谓“美国梦”的真谛。

  我曾经在融资方面遇到巨大的挑战。在1984到1985年时,我们筹划着如何为一个咖啡店的概念去融资。星巴克跟传统咖啡店不一样,发展速度比它们快,而且我们要给每一位员工医保,给他们关怀。很多人不相信,我花了超过一年时间才融到了380万美元。当时我的妻子怀了我的第一个孩子,而我的工作是要为星巴克融资,没有工资。她的父亲拉我跟他去散步。我们坐下来,他说,“霍华德,我知道你有一个梦想,但是你没有工作,你得有一份实际的工作。”

  我现在仍要对大家说的是,有时候胜败之间只有非常微妙的差距,可能只是一步之差,而这一步就是激情,就是承诺,有时候可能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有很多人跟我说过,做点别的事情吧,做点安全的事情,做点保险的事情。我对大家说,不要让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同事,说你的梦想是不能实现的,不要被他们的话所左右。

  创业初期寻找资金很难,但是我每一天都不断地重复着梦想。如果你每天都怀着梦想的话,你的梦想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人的因素

  今天你创建一家公司,你肩负的责任,就是要让你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建立信任感,要有道德感地做事。如果你不能超越客户的期望,就无法打造一家好公司。但是,为了达到甚至超越他们的期望,你必须首先超越员工的期望--无论是多么小的公司。我建议不要抄捷径,最重要的是吸引那些与你有相同价值观的人。

  在星巴克,我招人,不关心他们的智商(IQ)有多高,我更关心的是另外两个品质,我叫它CQ和EQ.CQ就是好奇心,我希望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好奇心,希望他们能够去探究未来会发生什么,希望他们不满现状,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且不断改善自己。EQ就是情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你需要有一定的情商。当然,如果三者都有,那就是科比·布莱恩特了,但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

  还有一个问题,你把人招进来,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在我看来,尽管成就一个公司需要有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能等等,但是最重要的一个部门--很多时候最被忽视的,就是人力资源部门。你要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没有伟大的人是不行的;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们不能够同心协力,那也是不行的。

  我们在51个国家创建了分部。所有的员工都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不同国家对于文化融合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不管在哪个国家,我们都是以人为本,非常致力于为当地的人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咖啡。

  我们刚才谈到融资难的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产生的问题,在美国也有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坚守诚信,获得消费者和客户的信任。我们看到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到现在还没有停止,美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一种萧条状态。而且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我们要不断随着今天变化的环境调整自己,改变自己。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创业,而且要勇于突破条条框框,勇于突破传统的原则和规律,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才更有可能成功。

  做品牌不靠广告

  星巴克正准备开设它的第四家分店时,我加入了这家公司,并担任市场总监。过了不到一年,我就被派到意大利去参加当地的一次咖啡贸易展。来到米兰,走进那些咖啡馆,我得说,我被那种融融的氛围和醇香所倾倒了。

  我突然意识到,星巴克什么都没有。从1971年至1982年,星巴克从未卖过一杯咖啡,我们只是按斤论两地出售家用咖啡豆。我赶紧回到西雅图,米兰所见和心中的主意让我兴奋异常。起先,星巴克的创建者不同意进入这个业务领域。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不停地试图说服他们,他们终于同意我开设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今天,我们在中国开设了几百家连锁店,我想有一天,中国的星巴克会达到几千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在全世界那么多地方都取得了成功,成功在任何地方都不是赐予的,尤其在中国。我们必须赢得中国顾客的尊重,尊重并感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星巴克当作一个商业案例来看,你会发现,我们的经营模式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牌。具体来说:过去10到20年中出现的大部分的消费品牌,都是依靠传统的市场营销和广告手段树立起来的,而星巴克不做广告。

  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一家靠大量的市场营销建立起品牌的公司,事实上,我们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非常少,我们更多地把资金用在人员培训上,而不是打广告。

  星巴克建立初始,资金缺乏。我们没有选择,不得不另辟蹊径。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是靠顾客的体验来树立起星巴克品牌的;回顾星巴克的历史,我们是靠店堂里的精致体验建立起品牌的。星巴克的口号是:只有先超越员工的期望,才能超越顾客的期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员工。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成为比他们伟大的事物中的一部分,到最后,这成功中也有他们的付出。

  我不认为星巴克咖啡价格很贵,高档产品就应该有高档价格,这个“高档”体现在我们能给顾客带来什么。我们买来的咖啡豆,价格比其他咖啡店的贵很多。此外,加上在星巴克品尝咖啡的体验,人们会觉得物有所值。

  肤浅的目标

  为钱创业,那是很肤浅的目标,这些创业者往往不会取得成功。一个创业者最大的成功,是使人们可以分享他的理念和价值观。

  过去5年间,我去过卢旺达,那里出现过种族**,但凭着该国总统的领导力,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星巴克在卢旺达开了第二个扶持农民的办事处,以让那里的农民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在未来可以赚更多的钱。我们当时坐着政府的直升机,去一个咖啡种植园。准备降落之前,我们从窗户看出去,可能有5000人等在那里迎接我们。我下了飞机,一下子就被巨大的热情所淹没了。

  我跟政府官员说,能不能让我跟这些农夫单独相处5到10分钟。我想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在卢旺达生活怎么样,我可以帮助他们做些什么。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个女农民站起来说,“能不能帮我买一头奶牛。”她说她需要新鲜的牛奶,喂她的孩子。星巴克在51个国家有17000多家咖啡店,销售额超过100 亿美元,而这位女士只要一头奶牛,让我感到非常震惊。

  所以,当我听到那位卢旺达的女士说想要一头奶牛的话时,我们已经不是旁观者了,我们置身其中,这是一种责任。我相信一家公司要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在利益追求和社会责任方面找到平衡。

  我积极鼓励员工,让他们意识到,星巴克的成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己挣来的。只有一如既往地想顾客之想,才能保持领先。但是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平衡:世界的迅速变化给顾客带来更多的选择,因此重要的是,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保持和加强自己的核心业务,这样才不会被其他的事情分散。

  值得庆幸的是,回顾创业初期的计划,不难发现,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同当初的梦想是一致的。我们最初的商业模式是希望平衡利润与社会责任、建立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信任、营造一个家和办公室以外的休闲环境。在保持我们传统的基础上,我认为未来继续前进的挑战是,如何与员工、顾客保持紧密联系。

  当初我们制订商业计划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今天会拥有17000家连锁店。要知道,当我刚开始为星巴克筹集资金的时候,计划是开100家连锁店。但筹资非常困难,连重印计划书的费用都负担不起,我只能把连锁店改成了75家。

  我们极其注重产品的品质以及为顾客提供优雅环境,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为了扩张,降低对店堂环境的要求。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和员工、顾客密切联系,这是一场长久的战斗和挑战。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前进,我们不能把传统断裂开来。
原文出处: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47/20120906/97235.shtml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