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执行力   
创业中怎么执行才会有好结果

导读: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入口,就是把消费者的选择权,即消费者偏好,当成经济活动的第一入口。商家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商品,就成为整个商业活动最核心的内容!

所以,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就成了企业最核心的内容。问题是满意的产品是从哪儿来的呢?回答是员工创造的。这就是执行最基本的逻辑:企业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结果,员工为企业提供满意的结果。这种逻辑关系讲清了执行的本质:所谓执行,就是创造客户满意的结果。遗憾的是,由于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我们往往把“做”等同于“结果”,把“Done”当成了“Result”,把产品当成了客户价值。想想吧,我们每天会碰到多少这样的回答:“我已经做了我应该做的,这件事情结果如何与我没有关系。”碰到这样的回答,你该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区分“任务”与“结果”,执行要的是结果,不是任务。


任务假象:不要苦劳要功劳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以38枚金牌位列奖牌榜第二名。与往届不同,国内对金牌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人们不再是一边倒的“唯金牌论”,反而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声讨中国体育“唯金牌论”。

这似乎有些奇怪,过去几十年,每次奥运会,中国人都盯着金牌榜。每得到一枚金牌,举国欢呼,甚至上升到“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的高度。

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什么突然就出现了“反唯金牌论”?原因在于人们突然发现,金牌与我们每个人其实没有多少关系,在举国体制下,金牌只是对体育部门业绩的装点,而不是国人强身健体的结果。

这就是观念的变革:人们终于发现,金牌只是官方的“任务”,而不是民众强身健体的体现。花到金牌上的钱越多,花在全民健身上的钱越少。于是,代表草根民众的微博发声:不要金牌任务,要全民健身。

把金牌这个例子应用到企业,会发现企业也有很多这样的“任务”现象:很多人把表面的荣耀当结果,于是在执行的时候,完成的其实是任务,而不是结果。

表面的荣耀不是结果,这容易理解。但一定要创造客户满意的结果,这才叫执行吗?对此也许有人会感到迷惑:让我完成任务,我去做了,结果是能够由自己控制的吗?既然不能够控制,那如何要结果?

其实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小陷阱:由于企业要由很多部门、很多人合作才能创造出结果,久而久之,员工就感觉自己对结果无能为力,于是就只对流程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对任务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

这种思维最大的问题是责任感的丧失,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结果相关的时候,责任感就产生了:相关度越大,责任越大;相关度越小,责任越小。

比如,母亲为什么对子女有那么强的责任感?原因在于,她把自己的行为与结果高度关联。社会责任感也同样如此,一个对社会失望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对社会失望,而是他觉得自己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对社会有任何影响。

企业是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济组织,员工为客户创造结果,企业才会有结果(盈利),员工也才会有收入。员工与客户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这是执行最基本的逻辑。懂得与承认这一逻辑,是执行的起点。

这种逻辑关系意味着,执行的结果是“客户价值”,凡不创造客户价值的,无论你有多辛苦,都不是执行。执行需要人们勤奋,但勤奋不是执行,客户不相信苦劳,只相信功劳。

这种结果意识,反过来也明确了一个基本的责任关系,那就是任何员工对客户价值、对结果,都有着百分之百的责任。


九段秘书:你的执行是在第几段

话说有个总经理,要求秘书安排第二天上午9点开一个会。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执行问题吧?大多数人是如何做的?通知所有参会人员,然后秘书自己也参加会议来做服务,这就完了!

但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是一个九段秘书的不同做法:

一段秘书的做法:发通知——用电子邮件或在黑板上发个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二段秘书的做法:抓落实——发通知之后,再打一通电话与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都被及时通知到。

三段秘书的做法:重检查——发通知,落实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30分钟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立即汇报给总经理,保证总经理在会前知悉缺席情况,也给总经理确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须参加会议留下时间。

四段秘书的做法:勤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后,去测试可能用到的投影、电脑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并在会议室门上贴上小条——此会议室明天几点到几点有会议。

五段秘书的做法:细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也测试了设备,还先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经理的议题是什么。然后给与会者发过去与这个议题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领导通常都是很健忘的,否则就不会经常为过去一些决定了的事,或者记不清的事争吵)。

六段秘书的做法:做记录——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测试了设备,也提供了相关会议资料,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录音备份)。

七段秘书的做法: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示总经理是否发给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其他人员。

八段秘书的做法: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并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给总经理。

九段秘书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能人的会议服务体系!

从以上九段秘书的工作方法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觉得这才是执行力,也就是说,真正的执行力,其实要的是基于客户价值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员工动脑子创造出来的!

接下来我要问的是,一段秘书你付多少钱?九段秘书你又付多少钱?一段秘书很听话,很老实(至少表面上这样),九段秘书经常与你有不同看法,让你很不悦,你会在平时喜欢谁、打击谁?

我觉得这就是执行力的真相,我希望大家重新认识一下执行力。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赚钱,想为客户创造价值,那就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衡量员工的行为,而要以客户价值、以利润贡献来衡量,听不听话就不要太计较了。

有句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觉得,这是一种沉溺于廉价劳动力模式的意淫。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不要说三个,就是三百个臭皮匠,也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我们并不是要到处找诸葛亮,我想说的仍然是执行力这件事。我只想说,每个公司的员工其实都有诸葛亮的基因,每个秘书都可以做到九段,这并不难。问题是他们的基因却会被管理者、当权者的偏好压制了,因为当权者喜欢听话的属下。

当然有人会反驳我说,我喜欢既听话又能干的。

从进化论的角度,既听话又能干的员工时间长了,“听话”那部分机能会进化,“能干”那部分机能会退化,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德鲁克说的。

这就是我们提倡执行力的出发点:要尊重员工的创造性,更要激发他们用脑子干活,要愿意给创新员工付费,要把人当成资本,而不是成本。


执行是要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

在公司中,任务与结果的矛盾会导致下属甚至整个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责任。下属找理由对付你,你找理由对付其他人,因为只要完成了任务,我们就有一万个理由来说明,没有完成结果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另一方面,因为没有讲清责任,结果真正出来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争功,表明是自己的功劳。比如上面说的打电话通知会议这件事,打了电话之后,所有人准时参加了会议,你说这是谁的功劳?

打电话的人完全可以说是他的。结果在他的个人总结中,就会有一条:“总是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而且你还没话说!

实际上,真正有执行力的是那些参加会议的人,他们接到通知,就保证准时参加会议,不需要任何提醒,排除了所有的干扰呢。

我们要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对结果负责是对客户价值负责,而对任务负责是对工作程序负责。公司大了,部门和职位一多,程序就往往代替了结果,组织层级就会代替客户价值。于是,任务往往就会迷惑我们的眼睛,这样就有了无数可以开脱责任的理由:你看他已经尽力了,他已经努力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等等。

这种现象我们过去是用来描述政府公务员的,但今天我们发现公务员现象在民营企业到处皆是。

如果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一个有强大执行力的团队,那么请记住,执行永远都只有一个主题:执行是要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我们永远都要锁定结果这一目标,而不是任务这一程序。



结果三要素

冯小刚是中国最早拍商业片并且赚钱的本土导演,他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我们乐意奉送的!”冯小刚这段落话讲了结果的三个方面:

·客户价值是“喜”和“乐”;

·客户价值是通过 “闻”和“见”这样简单的感官实现的;

·客户的喜爱是用票房价值来体现的。

这三点,我们也概括为结果的三要素:有价值,可感知,可交换。

·有价值

结果不是被某个人主观定义的,而是被客户定义的。这就意味着,员工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不管是领导、自己,还是同事,都不是最终的标准。所有评价,都必须符合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才是最终的唯一的衡量标准

当然,在具体的工作中,问题就来了,像财务这样的部门,离外面的客户那么远,他们的客户是谁?

在这里,我们通常会引入“内部客户”这个概念,用来表达财务所服务的部门,就是财务的客户,比如销售部、管理层,都是最重要的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当内部客户的标准与外部客户的标准出现争执的时候,外部客户才是唯一的仲裁。

·可认知

那么,客户价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回答是,客户的认知。

也就是说,客户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客户的认知价值,特别是对服务业,一个产品一个服务,有没有价值,是由客户的喜好决定的。你说你的产品再好,你工作再努力,但客户没有感觉到,对此没有概念,那他就不会为此付钱。

·可交换

正如电影的价值最后要通过票房来体现一样,商业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利益的交换上。客户喜欢并不是结果,客户把喜欢变为购买,才是真正的结果。

叫好不叫座是艺术,真正的执行是叫好又叫座。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是苹果,苹果既叫好,也叫座,这才是执行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和尚,他身边有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一个苹果摘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有句话叫:“先开枪,再瞄准。”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要“先瞄准,后开枪”的。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终于懂了先开枪再瞄准的逻辑,就是执行逻辑: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

为什么要行动第一?这有点儿像吃梨。无论你怎么研究梨的构成,但如果你不吃,你就永远不知道梨是什么滋味。所以,在执行的意义上,学问不是第一位的,实践才是第一位的,凡事要亲自做一遍。如果不吃梨,就不知道梨是什么滋味,就这么简单。

如何做结果

在我们明确了做结果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结果怎么样做?!”

两条美女蛇

结果从哪里来?只能从行动中来,结果不能通过思考获得。无论你如何思考,也无论你思考的水平多高,结果都不可能通过思考获得。可是,我们发现执行路上有两条美女蛇,一条的名字叫“迷信技术”,另一条的名字叫“追求完美”。之所以叫美女蛇,是因为它们表面上看起来很迷人,实质上却是执行的大敌。

迷信技术

先说说“迷信技术”这条美女蛇。

20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集团斥巨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卫星通信系统,因为其卫星数量和元素铱一致,所以被俗称为“铱星”。

铱星通信系统对10多年后的今天来说,仍然都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远远超过目前所使用的其他卫星通信系统。可以说,铱星是下一个时代的卫星通信系统。

可是,众所周知,铱星上线没多久就因为庞大的运营成本和惨淡的市场而被迫宣布停止运营。包括摩托罗拉在内的所有通信从业者都在问一个问题,技术先进的产品真的是好产品吗?

追求完美

说完了迷信技术,再来看看“追求完美”这条美女蛇。

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如果水平并不差的话,在规定时间里都可以做完题目。但是就有很多人语文没有答完,因为语文有一个题目是作文题。

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如果要按照写论文的方式写作文,想好每一个段落细节的写法,在逐字推敲之后,再下笔就来不及了。相信更多的人都是先阅读题目,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就提笔,一边写一边思考,就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考试。

高考让我们每个人在上大学之前就记住,就执行而言,0.1永远都大于0。有结果永远比没有结果要好,多的结果永远比少的结果要好。然而真正体会并记得的人并不多!

完美是一个执行陷阱。

我们去服务顾客,永远做不到百分之百满意,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更满意一点,然后努力、努力再努力,做到他们满意为止。我们经营公司,不可能一下就成为500强,但至少我们可以不让公司亏损,然后再努力做到“致富”。

可是如果有人说,我们不能让顾客百分之百满意,所以咱们干脆别做了;如果有人说,既然我们不能发大财,那么,这点小利也不要赚了,结果又会怎么样?

可能有人会说,乔布斯就是追求完美,也就是因为他追求完美,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难道这说明追求完美是不对的吗?

为什么执行不力?因果逻辑和果因逻辑

执行的根本难题在哪?关键在于思维入口的差异,很多人不懂得执行与战略是两个逻辑,把战略与执行混在一起。

要知道,战略与执行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战略是因果逻辑,有因就有果,不能够以成败论英雄。而执行却是果因逻辑,有因未必有果,努力未必成功。

在九段秘书的案例中,从因果逻辑看,你的下属有问题吗?没有,的确,来不来开会确实是对方的事,秘书不能对销售部长的行为负责。这是很完美的解释吧。但从执行的果因关系来看,只要结果没有达到,下属的做法就有问题。

战略就是对因果关系的回答,或者说战略就是道理:理是规律,是因;道是选择,是果。道路可以选择,规律只能发现,这一因果关系构成了战略的本质内涵。

一个建筑师跟一只蜜蜂最大的差别,不在于谁做出的建筑更精致,而在于建筑之前建筑师的脑子里面是否有一个清楚的设计图。

战略思维的本质,是帮助我们对一个复杂现象做出简单而正确的判断,使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懂得这个结果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或者更明白地说,战略思维是地图思维与罗盘思维。

战略是地图,是整体决定部分。战略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是什么?”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出生在什么国家,一个企业要知道归属于什么行业,具体的个体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回答自己是谁。

战略是罗盘,方向锁定行动。有方向才有归宿感。人为什么需要罗盘?是因为人需要方向,有了方向,心里才会安定。

但执行的果因逻辑就不一样了,这是另一种思维方式。

执行的果因逻辑说的是:只有好的回报才会有好人。所以,只要是执行就只讲结果,不讲结果就没有好人,不讲结果就没有执行。因为只有做出结果才能分出高低,没有结果我们所有人岂不都一样?

按这种思维,如何造就执行型人才呢?要给那些执行得好的人以报酬,给那些执行得不好的人以惩罚,才有可能获得执行型人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把战略与执行一味对立起来也是不对的。或者说,一味地强调执行,只讲果因逻辑,只要结果,不要原因,就成了强盗逻辑,特别在强调创新性执行的时候。

反过来,一味地强调战略,只讲因果逻辑,有因就一定有果,付出就一定要有回报,就成了完全的理想主义。

战略讲对错,执行讲得失; 战略讲方向,执行讲结果; 战略讲未来,执行讲现在。长周期看未来重要,短时期看现在重要。真正的执行人才,80%讲现在,20%讲未来,而战略型人才,20%讲现在,80%讲未来。

一个优秀的企业,应当是高层讲战略,中层讲战略执行,基层讲执行。

执行型人才的四个标准

1.客户价值

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年轻的时候在米行做工,经常给附近的居民上门送米。和其他工人不同的是,他每次都会暗暗记下顾客家里米缸的容积和家中的人口,估算下一次送米的时间,在主顾快没有米的时候主动上门送米。

执行人才的第一个标准叫客户价值,即执行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是围绕客户价值来进行的。客户价值是执行的底线,没有客户价值的行动,都不能称之为执行。

2.结果导向

玄奘去西域取经,历经十余年艰苦求学、游历,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将经文内容带回中土大唐,在中国弘扬佛法。所以他在印度功成名就之后,还是带着佛经返回中国,用余生翻译佛经。

结果是执行的第二个标准,相信有无数人如玄奘一样有梦想,但只有玄奘到了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结果,奠定了玄奘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一句话,价值是靠结果来交换的!

3.信守承诺

全中国的人都崇拜李嘉诚的成就,他个人从贫贱学徒成为首富的奋斗历程更是励志的典型案例。在香港的商人圈中,很早就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只要和李嘉诚签署了合同,就不用担心合同执行的问题了。李嘉诚靠着这样的信誉在商圈中奠定了长期的发展基础。

信守承诺是执行人才的第三个标准。如果说前两个标准讲的是外在标准,那么,信守承诺与永不言败讲的就是执行人才的内在人格标准,信守承诺意味着建立起个人品牌,从而值得人们信任与合作。

4.永不言败

永不言败讲的是对过程的执着,这是执行人才的第四个标准。据说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试验几千次仍然没有成功,有人问,这么多次失败为什么不放弃。他回答,我没有看到失败,我看到的是,我已经成功地发现有几千种材料不合适。

这就是执行应有的心态,失败并不是结尾,而是接近成功的一个里程碑。

在全球500强中,有人做过统计,近20年来,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成为董事长的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或者董事这一级的也有5000多名。

为什么不是商学院培养了企业领导人,而是西点军校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西点军校对学生要求的标准:爱国,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这些都是任何一家优秀企业对其领导人要求的底线标准。

执行人才的四个标准,其实也是任何一个优秀企业对员工要求的底线标准:客户价值,结果导向,信守承诺,永不言败。这些永远都是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最为核心的要素。

如何获得执行人才

用人要学刘皇叔

在如何获得执行人才这个问题上,我经常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三国中的刘备。

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刘备就个人才能而言,并不出众。可为什么三国最优秀的人才,比如一代名师诸葛亮,比如一代名将张飞、关羽、赵云等,都投奔了刘备,而且至死不渝?

回答是:刘备懂得如何寻找“卓越的执行人才”。那么,刘备是如何获得人才的呢?他的方式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要想获得执行人才,就要先让自己成为执行人

第一,客户价值。刘备深知自己的客户是百姓、是部属,于是,他总强调自己的使命是“光复汉室”。在最艰难的时候不忍丢下跟随自己的百姓,总以亲民的姿态带队伍,这样就获得了“人心”。可见,在执行人才上,最大的客户价值就是“攻心为上”。

第二,结果导向。刘备知道自己的弱点,所以,到处寻找有才干的人才,结交有能力的英雄,目的就是要在未来做一番大事业。他知道要想使“三结义的承诺”能够得以持续,就要将心比心。他与关羽、张飞吃睡都在一起,获得了关羽和张飞对他的赤胆忠心。即便后来曹操用高官与赤兔马引诱,也没有引起关羽一丝动摇。

第三,信守承诺。刘、关、张“三结义”是承诺的千古佳话。通过“结义”这种承诺方式,刘备获得了事业的起点:两员武艺超群的武将。

第四,永不言败。刘备请出诸葛亮已经成为千古佳话。所有的人都知道人才很重要,但是在怎样获得人才的道路上,刘备“三顾茅庐”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执行的好榜样。试想,大雪天在茅屋外等待是什么滋味?

执行人才与学历无关

执行人才与性格、心胸、知识、素质,甚至民族、种族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他们身上,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自己深深的责任感

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优秀人才,有一个共同点:对自己负责任——这就是执行型人才的特点。这个结果意味着,如果你想得到一个有执行才能的人,那么首要的要素就是“看他是不是对自己真正负责”

正是以上所说的这四个特点,使有责任感的人同时也是有执行能力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不是执行型的人呢?聪明人大多不是执行型的人,因为他们一生都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而很少能够像阿甘一样把一件事做到底。

为什么阿甘那样一个智商不高的人,打乒乓球打成了冠军,跑步跑成了冠军,每做一样事都做到了顶级。他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执着。

而聪明人做事最缺乏的就是执着。一方面聪明人因为聪明,就总是在找捷径,把很多时间花在路途上或者找捷径上,没有一件事情做到底。另一方面,聪明人往往在社会上受宠,所以一旦碰到困难或反对,就不会像执着的人那样坚持,而是选择逃避。

反过来,什么人不是执行人才?

三种人:耍小聪明的人,追求完美的人,思考过度的人。耍小聪明的人永远在找捷径,不会认真执行。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把事越做越复杂,结果一定是放弃。思考过度的人不屑于行动,他们一生都在思考如何爬山,但就是不爬山。

结论:要执行,学阿甘。

以上文章选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执行》一书,作者:姜汝祥
原文出处: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313.html;
(2)    转记    评论(1)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执行力   
产品经理能力模型解说―执行

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去做一件事情:这个事情非常糟糕,还比较复杂,也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们必须在很快的时间内制定办法达到结果。―这就是执行力,作为产品经理应该具备这么一种能力。

现实的生活就是那么实际,就是要看你的效果。你不能说你还没有准备好,你也不能说在这类事情的处理上我显得不擅上,你不必和老板去解释在这个事情上你为什么显得没有状态。作为企业,他不会太多的去关注你为什么不成的原因。他更多的是期待你达成一个结果,然后才会来看你为了达成这个结果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路、理念的经验和价值。

战略谁都会说,区别在于有些战略是可以被执行出来的,有些就是扯淡连谋划战略的人自己都没有想清楚。但作为现在一线、二线的产品经理,我们不需要非常有大脑、有太多的想法,更需要我们务实、脚踏实地、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很多时候大家说这个产品经理优秀,并不因为他:“会包装、会忽悠、会狐假虎威”,是因为他诚恳、简单、有能力将想法变成现实。你今天有没有比别人更具备:“实现构想的能力?更具有执行力?”同样的企业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比别人做得好,落实更到位,执行更有效果,才有可能胜出。

光说不练―假把式!拿平时工作中我看到的一些执行的现象来说说,我们怎么可以提高我们执行力

1)说什么做什么,反正我没关系,我都可以的。

产品经理不仅仅是螺丝钉,让你往这个眼上固定就完了。如果是这样那就变成流水线的生产工了。领导说什么,我们做什么,那仅仅做了一个简单的劳力劳作着的工作,没有发挥产品经理的聪明才智。前面我提过到产品经理不需要太多的大脑和想法,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大脑,我们要是没有大脑,谁来策划。讲的是,我们不要沉浸在想一些超越公司本身,又没有可行性方案来执行的事情。很多产品经理认为公司的领导很2,所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可能怎么样怎么样。实际上你能拿出靠谱的方案来么?拿不出来就不要唧唧歪歪,损耗自己的精力,对公司执行也是不利。因为你从心理面是反抗的,是被动的接受的。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很多网站都看重用户粘度,一般产品总监都会问产品经理,现在数据怎么样了,然后产品经理跑过去查一下,查完了数据好坏该干完干嘛去了。过几个小时,总监又问,大概的问题在哪啊?怎么样提高数据啊?产品经理说让我想想,于是又开始想想了,这种就是属于没有想法的被动式、赶一步走一步、机械式的执行,这样的人能有长足发展才怪。说什么做什么,只会去执行别人的意图,自己不能培养成一个自己的思维方式。而说到底一个没有想法的人,在做产品经理,那是相当的恐怖啊!

2)套路式执行,可以达成局部的结果,不能做大事。

没有想法的人多,但是随着社会的洗礼很多人还是无形中学会自己的一套套路的,并且这套套路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很快的达成功效。套路式的执行,一般可以作为企业的基层人员、基本骨干去执行,固守在每一个小领域上,他们的执行思想是:一分析、二选择、三尝试、四PK。一分析,分析的就是我要执行执行的对象,要取得的结果,需要的时间,所谓目标很明确,二选择,这里的选择就是从自己现有的固化的模式库里去挑选去解决的方法,这种模式一般是别人的套路拿来用,自我思维世界里的相对固定产物;三尝试,尝试这里是指拿着这些模式去试试,不行换个解决问题的方式去执行,反正总会可以拿到可以结果的结果的。

这类的人比较多,在很多时候可以完成局部的结果,但时间越长,社会发展越快,环境的变化越快,这种相对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执行能力会变不断的淘汰。所以回归到现实的环境中来,发现很多地方养了很多闲人、老人、懒人,但这些人之前是对企业有过贡献的,但随着时间的长河,这些人开始慢慢的固化了、退化了、慢慢的退居二线三线舞台了就是这么个道理,相反量体裁衣可以做到顾问式的执行人上升至一线,越老越香。掌握的就是这门子道理。

3)量体裁衣式、顾问式执行,坚持下来可长足发展。

上回有个同事离职去另外个公司做主管,也聊到了:其实生活很简单,人也可以很简单,落叶知秋,反正循环的是一季还是一季,很多时候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我们只有认清了事物事理的本质,才有可能更好的去洞察千秋,才可能不会行而上学。

执行说白了就是你去张罗一摊事,你去张罗一帮人做一摊事,你去张罗可能和你利益一致利益不一致的一帮人去张罗一摊事,你去和和你理念一致不一致的人打交道去张罗可能和你利益一致利益不一致的一帮人达成相对的理念一致,达成目标一致的去做一摊事。有点绕口,有点像是不断的家定义去补充和完善。但有一点,你只有明白了这些以后,你才会进入到分析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现阶段可以做的具体的事情是什么?我需要多少人帮助我一起来达成目标,实现资源整合?他们的现状是什么,对这个事情怎么样认识?我为了要达成目标怎么样做,需要他们也怎么样做?我怎么样影响和谈拢他们?人家凭什么要跟随你?

先把人层面、理念、目标、结果层面的很多东西相通以后,接下来再会想这个事情怎么操作,怎么样去实现。有没有现成的套路可用?如果没有套路,我可以规划和设计什么巧妙的环节去达到这样的目的,我怎么才可以可发展性的将这个事情推行下去,怎么样朝张罗一个良性的生态圈发展。后面的能效是不是逐步累积和放大的,还是这样下去是慢慢碰到天花板的等等。在执行的过程中,在很多事情是上是没有现成的套路和公式可用的,所以很多事情还是非常的困难,但正因为困难所以更加驱使我们要坚定、坚持,事先制定计划防范降低风险,事中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事后好的经验和策略完善执行思路体系不断巩固。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好执行,才可能脱颖而出。

ps:

回顾这几年做产品的经验,发现自己慢慢的从对执行没有想法到有想法,可能也是一种进步。很多时候大家说你再磨练磨练,作为有心人,3个月以后,半年以后你就可以隐隐约约得到一些你心里最真实的心声了。执行,其实是在磨人,教会你怎么样可以作为一个坚强的人生存下来,也教会你如何做一个坚定的人变得的强大。-与各位产品人共勉。

原文出处:http://blogread.cn/it/article/3268?f=footerrecommend;
2012-12-20 18:47    转自 lulu
(13)    转记    评论(1)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执行力   
雷军:我最恨的就是“创业导师”

来源:投资有道 作者:马文刚

在扮演着投资者和创业者双重角色的雷军眼中,他其实并不喜欢“导师”这一称谓。面对投资人的好意,许多创业者的确是有苦难言。

他是金山软件董事长,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多玩网执行董事长,17家初创型公司天使投资人,有着“IT劳模”之称的雷军。不过,在这位扮演着投资者和创业者双重角色的“导师”眼中,他其实并不喜欢“导师”这一称谓,甚至表示“我最恨的就是”创业导师””。

投资人不应热衷当导师

雷军认为,目前许多风险投资人在投资创业企业之后,常常“好为人师”,还常常“兴致勃勃”地向创业企业推荐一大堆所谓的“合作伙伴”,让创业者的时间大量浪费在与这些“合作伙伴”的会面上,而最后往往是无疾而终,时间和精力都造成了极大浪费。“所谓的”创业导师”们常常给创业者介绍了一大群来自哈佛、斯坦福等海外名校的MBA,但招来之后又往往”水土不服”,甚至让原来的创业人才流失。”他说,“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国内层出不穷,面对投资人的”好意”,许多创业者的确是有苦难言。”

雷军自己多年来的经历告诉他“创业者注定是孤独的”。创业者除了需要投资人提供的资金之外,更需要的是投资人的人脉帮助、信任及心灵的安慰。创业者往往都是强人,他们有很强的应对能力和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常常不在风投之下。“然而,创业者困难时往往无处倾诉,首先员工肯定不是合适的倾诉对象,其次家人也难以理解创业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这时,投资人就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倾诉对象,他们相互懂得对方的语言。”雷军说,“这个时候,投资人哪怕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或是情绪的安慰者,都能给创业者带来很好的疏导作用。”在他的眼中,投资者要做的事情往往就是在创业者初期投入一两百万的资金,而剩下的应该是“知心大姐”的工作,在成功的时候一起举杯相庆,失败的时候听听创业者讲他的酸甜苦辣。“哥们,你先去度个假吧,回来了咱们重新再来。”多次创业的他深谙一个真理,即创业并不容易,尤其是连续创业者都难免输一场,在此后才会找到感觉。

雷军热衷于为创业者提供人脉的帮助,因为他相信人脉是“看不见”的间接资金帮助。此外,当面对所投公司创始人内部矛盾时,他只有一个原则,即只支持老大。“只要老大不犯原则性错误,不违法,不偷税漏税,不卷钱跑了,我就旗帜鲜明地支持老大。如果老大要干掉老二,那就干掉,好合好散,我是绝对不会搅进去,不添乱。”雷军说,“因为我一直觉得投资人不要去做”好为人师”的导师,而是要学会放弃股权的控制和心态上的控制。”

先积累再创业

雷军有个被业内耳熟能详的比喻,即“站在台风口,一头猪都能飞起来”。对于这个比喻,雷军的理解就是,创业成功需要优秀的创业者和好的机会,尤其是机会,因此当今的创业环境下,不少创业者希望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在雷军看来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我特别想问:你为什么不能先做能力及资源上的积累后再创业呢?如果你觉得机会难得,为什么不去试图说服更多人提供资源后再创业呢?”雷军接连来了两个反问句进行质疑。

为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雷军回忆起自己发明反病毒软件的经历。1989年底,计算机病毒刚在国内出现就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为解决学校机房染毒的问题,他和同学冯志宏合作开发出了反病毒软件“免疫90”,这也是他开发的第二款商业软件。在“免疫90”开发测试成功后,售价260元一套的软件在武汉就卖出了几十套。“我们每人赚了好几千元。”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雷军而言,几千元也算是小小的第一桶金。“因此,我至今还认为创业者应先做好能力及资源上的积累后再创业。”他说,“在我40岁生日之后,我心里对自己说”开始干吧”。经过能力和资源积累,在2010年初,当我对终端的思路初步成形后的4月份,我开始着手创办小米科技。”

中国缺少包容创新的环境

曾有一则关于雷军的新闻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即他在某大学校园招聘现场称:“我曾投资的对象平均年龄35岁,基本是投有经验的人。”此话似乎彻底将初出茅庐、热火朝天的大学生创业群体打入了“冷宫”。在他看来,在中国出现Facebook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中国刚毕业的学生创业既没有经验,也缺少竞争环境。

“我基本投有经验的人,我觉得中国大学刚毕业的学生,靠谱的人实在不多,因此在中国出现Facebook是不可能的,中国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大的公司是由刚毕业的学生创办的。”雷军说,中国的创业环境和美国大不相同,美国社会高度竞争的背景下,创业者可以没有任何经验,只要敢想就可以去干,因此美国很多的大公司往往由大学毕业生创办或大学没毕业就创办。“创新在美国的概念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在中国的解读是做别人没有做成功的事情。”雷军说,“中国现在还没有到充分竞争的时候,尚处在一个比拼执行力的时代。中国不缺创新思维,缺的是谁能够把创新思维执行到位。”

雷军认为,创新往往由小公司所创造,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要鼓励创新,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容忍创新所带来的后果。“因为绝大部分的创新都是失败的,如果没有容忍失败的环境,创新很难持续。”雷军说,“中国创新很少的原因还是缺少包容创新的环境,只有存在一个容忍失败的大环境,整个中国的创新和创业环境才能往前推进。”

原文出处: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13957.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个人魅力   细节决定成败   执行力   专注   自身素质要求   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李开复新浪个人认证 微博会员:【强大创业者的四大品质】昨天创新工场内部讨论强大互联网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并用20位强大创业者做对比打分,最后结果:1)产品:是否真的热爱做产品且懂产品,2)执行力:行动是否够快够猛,是否重视并理解细节,3)学习能力:是否能和公司一样快速成长,4)领导力:个人魅力能吸引能人,凝聚团队。

李开复: 著名投资人Jim Breyer说硅谷的强大创业者四大品质是:1)热爱产品,2)分清要事(专注),3)团队精神,4)吸引能人。除了第一点,其他都不一样。大家说说怎么会差这么多呢?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197161814/z2fNAhgPw;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经验教训总结   李开复   团队   执行力   专注   专注客户   
【李开复:创业失败的六大原因】1)不够专注;2)太大野心;3)创业者成长速度不如公司;4)创始团队信任问题;5)执行不佳;6)爱技术忘了用户


Top reasons why start-ups fail

Lack of focus – Smart people want to try many new ideas, but a resource-constrained start-up does not have the luxury to try all cool things.
Too ambitious – Start-ups should be targeted on one user need – just tackle one market, one user segment, with one compelling feature that solves a real user need. After proving a concept with a small group of users, you can then expand to more users. Then, you will be well placed to discover more user needs to expand your product iteratively. This is the “lean start-up” methodology.
Entrepreneur doesn't scale – Starting a 3-person company is very different from managing a 100-person company. To scale up requires either an experienced entrepreneur or one who is able to scale up quickly.
Team trust issues – VCs generally prefer team members who have known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Teams lacking trust will be severely challenged by both failure (how to downsize and what to cut) and success (how to divide responsibilities and financial upside).
Poor execution – In the “lean start-up” environment, a good start may be copied easily by others. So you must be able to execute dependably and quickly – your product needs to be updated on a weekly if not daily basis. Your leadership is maintained not by brand or by IP, but by your continual ability to execute and lead the pack.
Technology looking for solution – rather than a solution for a user pain looking for proven technology. A good entrepreneur realizes that what matters is not the cool technology, but the value to users. VCs would prefer the innovation to be in spotting the solution, rather than trying an untested (but new) technology.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197161814/yFDDj2FdS; 英文原文: http://www.linkedin.com/today/post/article/20121008142944-416648-top-reasons-why-start-ups-fail;
(7)    转记(1)    评论(2)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沟通能力   积累人脉   以身作则   执行力   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做事的10个顺序①职场:先升值,再升职;②沟通:先求同,再求异;③执行:先完成,再完美;④学习:先记录,再记忆;⑤设计:先仿造,再创造;⑥创业:先成长,再成功;⑦发展:先站住,再站高;⑧人际:先交流,再交心;⑨先做好自己,再要求别人;⑩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执行力   
执行力第一题:只要目标明确和聚焦,没有什么不可能。

沈东军 新浪个人认证 : #微管理#
【执行力差的五大原因】:1、员工不知道干什么。2、不知道怎么干。3、干起来不顺畅。4、不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5、知道干不好没什么坏处。
【解决执行差难题的五大方法】1、目标明确。2、方法可行。3、流程合理。4、激励到位。5、考核有效。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坚持   经验教训总结   知识产权   执行力   
初次创业易失败的10大原因

对于创业者,尤其是第一次创业的人来说,成功与失败的几率几乎是相等的。我本人作为创业导师,也是一位创业者,可以说已经对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了。此外,相关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初创企业在经营前五年内失败倒闭的几率高达50%。

下面是我总结的导致首次创业失败的10大原因,以及规避的方法:

1、未制作商业计划书。不要相信那些商业计划没用的错误观点。设计商业计划书是检验你是否确实知道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最好方式。

2、微薄或毫无盈利的经营模式。即便是非盈利机构也必须能够产生收入(或获得捐赠),以弥补运营所需的费用。如果你的产品是免费的,或者你每次销售都产生亏损,那么仅通过销售额是无法弥补这些亏损的。就算你有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妙方,但是如果你的客户没有钱付给你,你的业务同样无也法持续太长时间。

3、有限的业务机会。不是每个出色的创业想法都能最终取得现实的成功。就算你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信心满满,并且坚信所有消费者都会需要这样的产品或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真的都愿意为此掏腰包。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需要聘请专业人士来负责进行市场调研,而不只是听取家人和朋友的不成熟意见和建议。

4、缺乏执行力。当年轻的创业带着他们所谓“价值百万美元的创意”来找我咨询时,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一件残酷的事,那就是创意本身一文不值,最重要的是有能力付诸实施。如果某人不善于做困难的决策,不愿意承担风险,那么他/她根本就不适合创业。

5、竞争太激烈。如果你所在的领域内真的没有竞争对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很可能意味着你的产品或服务没有市场。但是如果简单在谷歌搜索一下,就能找到10或更多同类企业,说明你所感兴趣的领域可能已经人满为患了。记住,熟睡的巨人会醒来,所以不要认为微软或宝洁这样的企业规模太大,而且行动过于迟缓,不需要担心他们成为竞争对手。

6. 没有知识产权。如果你希望获得投资人青睐,或者期望在面对业内大型企业的竞争时,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竞争优势,你就需要申请专利注册自己的商标和知识产权,当然还要为了保护你的商业机密签订非竞争协议和保密协议。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公司,知识产权通常是专业投资人最看重的评估因素。

7. 团队缺乏行业经验。事实上,投资人关注的是经营者,而非经营理念。他们乐于看到创业团队拥有与公司业务领域相关的工作经验,初创公司的经营者有相当的实际经验。如果这是你初次涉足某个领域,那么就找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合作伙伴,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且还能够向团队传授相关经验。

8. 低估了创业成本。现金无疑是创业的主要资源,但是例如行业关系和销售渠道等,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资源。手中握有过多现金,并不是明智的经营方式,其带来的负面作用与现金不足相差无几。另外,在公司产生收入之前,不要辞掉你还在从事的工作。

9. 市场营销力度不足。市场营销策略如果仅是口头上的只言片语,在现如今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狂轰滥炸下,根本不足以让人注意到你的产品和品牌。即便是病毒式营销也要花费相当多的资金和时间。如果没有高效创新的跨媒体营销方式,你的公司就无法吸引客户或赢得业务。

10. 过早放弃。以我个人的经验,初创公司最常见的失败原因就是创业者感到倦怠了,过早放弃了创业的想法,公司也关门大吉。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如:史蒂夫?乔布斯,托马斯?爱迪生等,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苦难和挫折,都会坚定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直到成功。
原文出处:http://xueyuan.cyzone.cn/qibu-jihua/232796.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反省的习惯   分享   个人魅力   为创业者支招   找比自己优秀的人   执行力   自身素质要求   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成功创业者必备的几点特征】1)IQ不低但EQ很高。2)能反省,调整,快速纠错。 3)很强的学习且重执行。 4)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且能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多次成功招来并留住比自己优秀的人才。5)懂得分享。6)没有极其偏激的性格。7)霸气。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2274459414/yCfMMf75P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执行力   
创业建议三:执行力,要快。

早期的创业团队一般的特点是人、钱、资源都有限,所以其实撑不了太长时间,撑一年已经是很大的数字,撑半年,无论是你的精神、心理等已经很不错了。就算你的团队有特别多的钱、特别的多人,你的经营团队特别的厉害,但是市场的时间窗口也不是很长的。因为任何一个机会,如果你超过半年不出东西的话,市场上已经有人弄出来的,所以市场就给你半年的准备时间。你能不能在半年时间把东西做出来,把市场做好?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错误,是很多团队犯的,比如说早期把产品目标定得太大,比如说早期就多平台,我看到一个团队早期就开发html5、iOS、安卓三个平台,所有这些就不能让你3-4个月把产品原形推出来,然后进行快速反馈。所以在早期创业明确目标之后就是精简、砍掉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包括你在4个月之内把第一个产品做出来,不要说什么难度,我见过所有的计划、方案什么的,还没有见到任何一个在三四个月做出产品原形的,如果做不出来一定是你的产品计划有问题。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个人成长
要点: 积累人脉   微笑面对   执行力   自身素质要求   
成功者必备七法: )1、善分享:别人好,才能自己好。2、乐观心态:好心态易使自己爽、大家爽。3、人脉管理:人脉是财富,好人脉,贵人助。4:激情:气场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5、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6、高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执行力:执行力即竞争力,没执行力,即空空谈。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换位思考能力   立即反馈   执行力   直击事物本质能力   注重产品   注重用户体验   自身素质要求   
李欣dustin新浪个人认证 :判断早期项目创始人的方法。(1)看他如何管理时间,是否深入一线,花在用户/产品和团队建设上的时间比例如何。(2)向其布置合理任务,评估其执行速度和反馈方式。(3)设法直观了解其在重大压力下的表现。(4)验证其换位思考和直击事物本质的能力。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反省的习惯   激情 Passion   马云   执行力   专注   自身素质要求   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马云:加速你成功的5种好习惯】1、保持激情。只有激情你才有动力,才能感染自己和其他人。 2、做事专注。抓准一个点,然后像一个钉子一下钻下去,做深、做透。 3、执行力。不仅知道,更要做到! 4、学习的习惯。学习是最便宜的投资! 5、反省的习惯。“事不过 三”,经常反省自己的得失,会使自己成功得更快一些!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193725273/z2PHMDjgV;
(25)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Talkbox   李开复   钱皓   为创业者支招   选择投资方   执行力   专注   
李开复:对这个Talkbox公司了解一些,很优秀很有嗅觉,用户体验也不错,但是几个建议:1)创业团队不适合做太多产品,需要专注,2)想做产品,就应该放弃外包和服务工作,3)早期创业选择投资者主要看谁增值最多,其次才是估值,4)执行力+运营+快,5)产品团队最好能在目标市场内工作。
原文出处:http://t.qq.com/p/t/141021014291813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