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把不该做的事挡在门外   极简主义风格   轻装上阵   专注   
曾两度改变世界的Evan Williams:Blogger和Twitter之后,我在创立Medium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What I Learned Building Medium (So Far)

We’re now eight months into building Medium, having started in earnest in February of this year. In August, we launched what I call the “preview” version—which included viewing content publicly and creation for a small whitelist of folks. No real homepage, discovery, profiles, or many other important features.

We’re now in the process of rolling out several of those things, as well as changing other stuff. So, we’re still in the nascent stages. We haven’t opened up, tried to grow, or, certainly, proven we have product/market fit.

Still, it’s been educational. Here are some of my observations this time around:

有一些创业者,不怎么招闪光灯待见,但是他们做出的成就却真实的改变了这个世界。Evan Williams就是一例。他在内容发布平台这一领域深耕多年,做出了Blogger和Twitter这类大红公司,现在又在忙着做Medium,另一个有可能再次改变我们信息发布方式的产品。最近Evan在Medium上写了一篇文章,谈了谈他在创立Medium的过程中学到的一些东西,一起来看吧。


团队再优秀,一旦规模过大速度也会降下来
Even if they’re awesome, having too big of a team will slow you down.

我们在Obvious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支优秀的无与伦比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团队。就像之前在Twitter一样,我像疯了一样四处寻找最好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最后我们组成了一个十人团队,而这时候我们还不太确定要去干嘛。
One of the luxuries we’ve had at Obvious is the ability to hire an amazingly high-calib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team. In fact, I was so hard-wired from Twitter to hire every great engineer or designer I could find, we built a pretty significant team—of ten or so amazing folks—before we knew exactly what we were going to do.

我总是想着,哪怕在最开始我们的团队可能稍微大了一点,但是随着产品开始有点样子,每个人都会有忙不完的事。事实也是这样。现在我们有15个人,每个人都超级的忙,而且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但是我还是低估了初期招募太多员工的代价。
I always assumed, even if we had a few too many people to start, we’d quickly need all of them as the product began to take shape. This has proven to be true. We’re now about fifteen, everyone is extremely busy, and we’re looking to grow. But I underestimated the cost of having too many people around the table in the beginning.

有能力的人需要足够的挑战。但是在创业初期其实并没有什么挑战,除了搞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事而这件事你是没办法细致的将其分解开来的。同时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能保持同步这件事,也会消耗极大的沟通成本。
Capable people need meaty challenges. There are no meaty challenges in the very beginning except defining what it is exactly (or approximately) you’re doing. That’s a job you can’t divide up too finely. And the communication costs of keeping everyone in sync with the daily changes is daunting.


设定期限是保持专注的最好方式
Nothing clarifies focus like a date. (Or: If you don’t have a tough constraint, make one up.)

以前我经常会受制于工程师或者资金等资源的不足,这些都可以鞭笞我在做产品时力求简约,也会让我担心做出来的产品不如预想的好。
Historically, I’ve been constrained by engineering resources and money. These are good forcing functions to drive simplicity. It’s caused me no end of angst that I couldn’t make our products as great as I wanted to in the past.

如今在Medium,我们有了一支无所不能的工程师团队,远大的抱负和充足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管好自己,不至于做出一款过于繁杂的产品呢?有一个办法,设定期限。
With Medium, we have an engineering team that can build anything, matched with large ambitions, and plenty of capital. How do we ensure we don’t create something overly complex and/or fail to ship at all? By picking a date.

之所以定在8月份发布初版,就是为了把不该做的事挡在门外一旦确定了最后期限和最基本的功能设置,我们就能摆脱那些可有可无的功能(其中有些会在后续版本中加入,有些则会永远砍掉),我们还设定构建了真正开始开放时的基础构架。团队的效率高的出奇,那段经历也非常神奇。
The reason we did our preview launch in August was simply to get something out the door. As soon as we picked the date and a minimal feature set, we got rid of loads of other features we were playing with (some of which we’ll bring back, some of which we won’t). We also identified and built a bunch of infrastructure we’d need to host real users. And we got more done in less time than I’d ever seen any team do. It was magical and fun. Before we had the date, frankly, we were drifting.

把可有可无的事情关在门外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清晰的视界,专注于当下,这样我们就不用去过多的猜测。这一切不是因为我们有了明确的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资料,也不是因为仔细观察和体验过人们在真实场景中的使用情况。
Getting something out the door was key also because it clarified our vision and focus more. We were making fewer guesses—not because of explicit user feedback and data analysis as much as just observing and experiencing real-world usage. As Matt Mullenweg put it, Usage is like oxygen for ideas.


从头开始设计一个产品从来都不容易
Designing a product from scratch is always hard.

Medium是我做的第三个或者第四个内容发布平台,也是我创立的第四个或者第五个公司。自2000年以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但是对我而言,弄清楚Medium到底是干嘛的依然非常困难  zhuo注:探索方向,把脉产品   (2012-11-06 10:59)  评论 (0)    
This is my third or fourth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fourth or fifth company (depending on which ones you count). It’s the culmination of ideas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as far back as 2000. And yet, it’s a struggle to figure out exactly what Medium should be.

那么这个过程到底是什么如此之难的呢?
Things that are hard

从纷繁的想法和意见中理清思绪,尤其是这些点子不光有我的,还有许多是团队其他成员想出来的。
分析现在所处的状况,预测未来可能的走向。
在心怀大志的同时保持极简状态,不至于陷入企图为太多人提供太多服务的圈套
一边盯着远处的目标,一边还不忘观察一线用户的反应。
在保持快速迭代的同时能够处理好团队中的完美主义趋势。
明白你现在做的一些“小”决定可能在未来产生巨大影响,而另外一些则毫无影响。

Boiling down over a dozen years of ideas and observations (and those are just mine, let alone the rest of the team).
Analyzing the current landscape and predicting where its all going.
Wanting to be extremely ambitious, but knowing the value of simplicity (and the pitfalls of trying to be too many things to too many people).
Having your sights on aspirational goal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ities of how users react.
Wanting to move quickly to try stuff and yet embrace your team’s perfectionist tendencies.
Knowing that some “little” decisions you make today will have enormous consequences down the road—and some won’t really matter.

这些就是产品设计的点点滴滴。或者就像Steve Jobs说的那样:
This the process of product design. Or, as Steve Jobs put it:

“设计一个产品,你得将脑袋中5000个想法以全新的方式糅杂到一起,产出你想要的东西。每天你发现一个新东西,解决一个新问题,都是一个将这些事情变得稍微不一样的新机会。这个过程就是奥秘所在。”
Designing a product is keeping five thousand things in your brain and fitting them all together in new and different ways to get what you want. And every day you discover something new that is a new problem or a new opportunity to fit these things together a little differently.
And it’s that process that is the magic.

我不是Steve Jobs,但我是Evan Williams。过去几年在产品设计上的打磨让我受益匪浅,我给自己和团队设定的标杆也越来越高。我们会在细节上反复斟酌,永不满足现状。最后再一次欢迎加入我们的团队。
I’m no Steve Jobs, but my confidence about product design has gotten much stronger of the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bar I hold myself and the team to is higher, as well—so it hasn’t gotten easier. We sweat all the details, and we’re constantly unsatisfied with where we’re at. Welcome (again) to startup life.
Stay tuned to see how it unfolds.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66831.html; 英文原文:https://medium.com/what-i-learned-building/4191574378;
(16)    转记    评论(1)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毕胜   坚持   练内功   世界那么大,那点小纠结算什么,你就干吧,就算不成又能怎么地啊   
毕胜这三年:李彦宏、雷军和王朔教我的那些事儿

2011-04-28 00:01:30 采访/《创业家》记者 雷晓宇 口述/乐淘网CEO毕胜

毕胜创业感悟:“乐淘这三年经历了非常凶险的转型。从百度的职业经理人到乐淘的操盘手,我最大的坎儿就是战略创新。雷军是乐淘的启蒙老师,但是,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李彦宏。”

离开百度的日子

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我是百度的市场总监和总监助理,然后,我就离开了百度。

出来之后的一年半,是最痛苦的一年半。天上一个大馅饼掉下来把你给砸晕了,就不知道干什么了。我和我老婆,还有我几个哥们,每天斗斗地主,一个礼拜总得一块儿玩上好几天。我这个人,除了工作、抽烟和睡觉,没有任何爱好。我玩儿了不久就腻了,全是在家睡觉、看电视。人家拉我去唱歌,我说哎呀唱歌多没意思,就不知道干嘛,整天是那种状态。

有很多公司邀请我去。高不成低不就。大点的公司我不愿意去。百度是个创业的环境,比较简单,文化非常单纯。大公司的很多文化已经成型了,自己那个阶段又比较狂妄,内心不是大公司沉闷的文化,是开心的文化,所以不太喜欢去。小公司也看不上眼,接受不了别人管我。当你见过市值100亿美金的公司,就不会再对那些小公司怎么着。小公司也是哥们的,去看过,人家管不了我,养不起我,肯定就没人要嘛。

我从百度出来之后,已经不适合上班有老板了。我在百度期间,李彦宏都比较少管我。他是个特别不爱表达的人,什么事儿你自己做主。你做对了他也不说,你做错了他给你记上一笔,攒一段时间爆发一下,这么个人。给他当手下心理压力很大,你做事情只能对不能错。创业型公司只能是这样,错一点儿风险就很大。我在百度练就的性格就是不受约束,很少有人管我。我时间也没点儿,我乐意啥时候起啥时候起,乐意啥时候睡啥时候睡,我的预算都我自己批,花钱也不用管。

(Tips:毕胜创业感悟1:你做事情只能对不能错。创业型公司只能是这样,错一点儿风险就很大。)

那时候,从百度出来的弟兄们基本上分了两拨儿,一拨儿人去读书了,一拨儿人退休了。我去深圳玩,碰到以前百度的哥们,结结巴巴地整天跟我说,说咱们出海吧,我又新弄了一艘快艇,赶紧去一下。大家一退休,就是这种出海状态。

原来以为财务自由就心灵自由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慢慢地,紧迫感越来越强。再加上那两年我父母连续去世了,整个人很茫然。我在想,人不都是挺虚荣的吗?从百度那么光环的东西上下来,我要干点什么的时候,你起码得一击即中,不能越陷越深。不成的话,你在这个圈里混了十几年,就白混了,就相当于别人把你给遗忘了。说大点,你对这个社会根本啥也没做,你除了扎了点钱之外,你30多岁就开始这样了。万一我活得岁数大点,活到90多岁,刚三分之一就这德行了。你后面还有几十年,都浪费了。

(Tips:毕胜创业感悟2:人不都是挺虚荣的吗?从百度那么光环的东西上下来,我要干点什么的时候,你起码得一击即中,不成的话就白混了,就相当于别人把你给遗忘了。)

李彦宏那么不爱说话的人,后来他也跟我说,你不能再闲着了,再闲下去就废了。

最早我想当陈年的投资人,我什么都不想干。一年多之后,凡客就做起来了。老雷(雷军)说,人家比你大那么多岁,人家都还有创业激情,你就没了?我说我不是没有激情,我是不知道下一个方向在哪。其实我有几个方向,都做了个人投资,没有自己去干。如果那时候做下来,现在也不小了。后来因为我投的那个团队不行,也就死掉了。

老雷说,电子商务肯定热。哥们儿不懂电子商务,真的不懂。你说搜索引擎吧,我能给你连续讲24小时,不带重样儿的。但是你要讲电子商务,你给我讲24小时我一句没听懂。他说,嗨,创业嘛。我说电子商务卖啥我也不知道,他说卖玩具。雷军跟我十几年的朋友,这些都是他跟我提的。他说这个好做,我就不怀疑。我对雷老大的话从不怀疑,现在也不怀疑。然后就开始融资,非常快。因为我自己也要投,雷军也要投,找投资商很容易,根本不用商业计划书那些,200万美金,玩儿似的。

在哪办公呢?正好那天听说陈年要搬到隔壁了,我说赶紧走赶紧走,把家具什么的都给我留下。他说为什么,我说因为我要创业了。这不省事吗?连网线都别给我搬走,连看门老大爷都给我留下。看门老大爷真的留下了,陈年搬走了。我跟陈年,首先不是对手,是兄弟。我们两家共同的投资人有三个,就是说,董事会成员里面有三个是重合的。我们是兄弟公司。



乐淘的两次凶险转型

2008年6月,乐淘成立了。电子商务这事挺亢奋的,但我没有冒进。这个行业,很多人咔嚓投一笔钱,我没有。因为我不懂这事,所以我得先看看。看了半年之后,发现完全不靠谱。

那会儿全是二把刀,我们团队里都没有做零售的。我发现玩具这东西不适合。你想,做电子商务肯定是占传统零售的一个百分比,首先这个行业基数够大你的百分比才能够大。玩具的基数很小,一点点。

玩具的方向不对,整个团队就开始研究。2008年底,我们有30多个人,从头到脚地分析,发现从头到脚,身上的都被凡客做了,脚上穿的还没做,那就做鞋。做玩具的时候拍脑袋居多,做鞋的时候还真想起来要做个市场调查,专门去广东看了牛仔裤厂家。后来觉得,人不是天天穿牛仔裤,但是一定得天天穿鞋,于是开始转型做鞋。

局外人觉得,乐淘做得真好,一下就转型了。但要内部看,这次转型非常凶险。一开始的时候,中国市场上已经有好多做鞋子的了,还都做得不错,我们就小不点一个。我们团队还是没有做鞋子出身的,不像现在,我们管供应链的VP是ZARA的VP。那会儿就是一帮做互联网的人,跨行跨得远,就埋头做。那时候我都想,算了吧,钱还给投资人,回家继续睡觉想方向去。我这个人不认输,方向错了我要迅速换,但是我又不可能对不起投资人。反正不就200万美金嘛,我就用自己的钱还他们,大家还是兄弟。

鞋子一做就有感觉。2009年8月18号,我35岁生日那天正式上线,上线第三天就宕机了,因为访问量大。那种气场有点像百度在2002年的时候,我自己能感觉得到,要上来了,小宇宙要爆发了。

乐淘的第二个转型是坚决不采购货。当时乐淘内部也吵得很厉害,但我一直咬着牙,我就不采购货。

做零售最大的痛苦是库存积压,而不是零销售额,如果你不采购的话,你就永远没有这条痛苦。但是有另外一个痛苦,你不采购,谁跟你玩儿啊?这时候,说好听的,找一些志同道合者,说不好听的,就是先忽悠一批人。做电子商务,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你成长速度够不够快。只要你够快,盘子会越来越大,所以速度和效率必须一致。如果买货,你的速度不会快。后来我想,我们不买货是有先天优势的。商务是买货或者不买货,电子是互联网,是你的发展速度。乐淘这个团队,互联网很强,所以我们用不买货的方式解决了零售。零售是不是能成,取决于你的速度,就是你互联网的操控能力,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基于这几点的分析,供应链的战略方向就是不买货。像奥康这些比较大的企业,乐淘他们没听说过,光是知道你毕胜,但是乐淘靠不靠谱就不知道了。看在朋友面子上,他们尝试性地放了8000双鞋到我们库房里,两天没了,卖光了。奥康老总震惊了,现在要多少给多少,他们有专门人给我们补货的,一个星期几千双上万双往里补,根本不要钱。

(Tips:毕胜创业感悟3:做电子商务,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你成长速度够不够快。只要你够快,盘子会越来越大,所以速度和效率必须一致。我们用不买货的方式解决了零售。)

现在,我们管供应链业务的总监,他去哪儿都是老板法拉利接送,两三家追着他谈。但是一开始,跟供应商的谈判非常痛苦。乐淘的前五个供应商都是我亲自谈的,装孙子嘛。一个一个都是土老板,说你有几个钱。我曾经碰到一个老板,坐在茶馆里谈。他说,你把乐淘的股份给我40%,我就跟你玩,要不就不给你供货,怎么着吧。他在鄙视你,等于在说,你不就是个要饭的。到最后,这种话都出来了,说,以你的实力,全中国没人给你供鞋。

这个世界很现实,我确实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当时我们办公楼的隔壁就有一个非常大的供应商的老总,那会儿我们整整谈了7个月没下文儿。后来他说,毕胜我看你挺诚心,先拿几百万的货合作一下。现在,我们搬到王府井澳门中心来了,我一开窗户就能看见他办公室。再打个电话,说你探出头来,他就探出头来。他说干啥,我说请我吃饭,他说好,下来吧。最后我们成为哥们了,要多少吧,几个亿,放过去,没问题,就这种关系了。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发展速度

以前在百度,我也管过销售,我也跑过用户,像这种把Somebody变成Nobody的事情,不是对我最大的挑战。我们这会儿在这吃饭,还不错的餐厅,挺高档,两个月前我们在丰台吃的驴肉火烧、成都小吃,照样很开心,没有什么拉不下来的东西。人如果这点(身段)都拉不下来,你就什么事儿都做不成了。创业其实就是把你置身野外,周围都是一群狼,你饿得三天都没吃饭了,你说老子是亿万富翁,不弄点海参鲍鱼我就不吃,这时候旁边爬出一只老鼠来,你快饿死了,就它了,生吞活剥。这就是一个创业人必须有的素质,你没这点素质就别创业。

(Tips:毕胜创业感悟4:以前在百度,我也管过销售,我也跑过用户,像这种把Somebody变成Nobody的事情,不是对我最大的挑战。人如果这点(身段)都拉不下来,你就什么事儿都做不成了。创业其实就是把你置身野外,周围都是一群狼,你饿得三天都没吃饭了,你说老子是亿万富翁,不弄点海参鲍鱼我就不吃,这时候旁边爬出一只老鼠来,你快饿死了,就它了,生吞活剥。这就是一个创业人必须有的素质,你没这点素质就别创业。)

从百度的职业经理人到乐淘的操盘手,我最大的坎儿就是战略创新。以前战略不归你管,现在你要统领战略。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讲,说毕胜你战略性很差,战术超强,我一直体会不到啥意思。2005年的时候,老李大骂我一顿,说你战略性很差。我就想,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说我战略性差?当然,说我战略性差的人都是江湖地位非常非常大的大佬,基本上现在都是神的那帮人。

我在百度也算创业,但我是个辅助者,我体会不到老李的全部痛苦。我以前做了错误决定,天塌下来老李扛着,没我事儿。现在天塌下来我扛着了,所以全是我的事儿,在这点上就不太一样。老李以前也痛苦过,也纠结过,但他所谓的痛苦纠结就是尽量避免错误的决定。

(Tips:毕胜创业感悟5:从百度的职业经理人到乐淘的操盘手,我最大的坎儿就是战略创新。我在百度也算创业,但我是个辅助者,我体会不到老李的全部痛苦。我以前做了错误决定,天塌下来老李扛着,没我事儿。现在天塌下来我扛着了,所以全是我的事儿,在这点上就不太一样。)

所以就有第二招,当你快速发现你的决定错误的话,马上调头。乐淘的转型也是,一旦错误,马上调头。他们都觉得我拍脑袋的时间多,经常是我拍完了效果还不错,其实我拍脑袋之前已经想了好久。

其实乐淘到了这个程度,在鞋类B2C已经是非常遥遥领先的第一了,我一点儿不怕市场的竞争。我最怕的是什么呢?我最怕那种用屁股做决定的事儿。你的企业咔咔涨,一个季度的业务是去年全年的总和,涨势太快的时候自己别犯傻。我最怕的是这个,每当你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就有可能犯傻。你即便卖鞋也有几个方向去走,是做自有品牌还是怎样怎样。

4月初,我去美国出差一礼拜。其实会不多,就仨会,我一直在想这个公司还有哪些没做好,列了好几页纸。回来之后就开会,十几个总监,每个人上去讲,原计划两小时,结果每个人都是N个小时。都是那些问题,一起找解决方案。我觉得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了,乐淘还会再上一个台阶,由一个劲儿很大的青年变成一个比较成熟的青年。人生下来就是要解决问题的,解决好了核心层面,基本上就不会再有什么大问题了。



李彦宏和王朔教我的事

我有个铁哥们,做制片人的,他一介绍,我跟文化圈这些人就都混熟了。王朔、石康、徐静蕾,我都认识,经常一起玩儿。当年石康给我一个打印的剧本,神秘兮兮地说,哥们,这个一定火。我也没在意,扔在书架上。几年之后一看,呵,就是《奋斗》。2006年,徐静蕾做电子杂志就是我给她出的主意。后来她第一期杂志出品人写我的名字,我说你别写我的名字,跟娱乐圈扯上关系太麻烦。有一次,我和徐静蕾在上海见面聊天,后来就有狗仔队来拍照,标题是《徐静蕾密会眼镜男》。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不知道的还以为闹绯闻了。

离开百度之后,我和那帮人经常一起玩。2006年8月18号,我32岁生日。我在钱柜包了一层楼,雷军、徐静蕾全来了,刀郎专门从新疆飞过来给我过生日。但是,就是烦啊。其实我们的状态挺像的,徐静蕾说,这辈子不愁吃不愁穿的,干点儿什么好呢,我也是这样。我一边玩,一边看点书。王阳明的书对我影响很大。他说“知行合一”,我学到两样东西:不偷懒,不抱怨。

(Tips:毕胜创业感悟6:王阳明的书对我影响很大。他说“知行合一”,我学到两样东西:不偷懒,不抱怨。)

我一直是个勤奋的人,在百度那些年,我每天七点半到公司,十一点下班。你要不在办公室,老李的脸能拉那么长,你就自觉点。我也算淡定。我觉得,出现任何事情不要抱怨,去想症结在哪儿,然后以最快的方法把它解决了,就行了。2006年,我母亲去世,我跑到广州散心,找一个朋友玩。我们开着他的本田车,半路上爆胎了。8月份,大太阳,特别热,没有人,也没有水。我们走了很久才找到人换胎。当时,这个朋友开着自己的广告公司,后来我创业,他关了自己的公司来帮我。很久之后他才告诉我,之所以愿意跟我,就是因为当时在那样的状态下我也没有抱怨半句,一直在找办法解决问题

2007年夏天,我在家里攒了一个局。我请王朔和疯狂英语的李阳来我家做客,大家坐而论道。我们仨在院子里烧烤,我坐中间,王朔坐我右边,李阳坐我左边。我算挺能说的了,一开始我还能插上一两句话,后来我一句话也插不上了。从晚上八点到凌晨三点,整整7个小时,这两人一直在喷,从汉语的进化一直聊到人类的起源。到了凌晨三点,李阳突然站起来,扑通一声在王朔面前跪下了,说,朔爷,我服了。

这个局对我后来创业影响挺大的,主要是心态上的影响。世界那么大,那点小纠结算什么,你就干吧,就算不成又能怎么地啊。

王朔对我有影响,雷军是乐淘的启蒙老师,但是,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李彦宏。我的整个做事习惯、优点、缺点都是他教出来的。乐淘跟百度谈合作,没法跟我谈。他还没跟我提条件呢,我就说是不是这个条件。他说你怎么知道,我说你回去跟李彦宏说,我是这个条件。他回去见李彦宏,还没开口,李彦宏就说毕胜是不是这个条件,跟我说的完全一样。后来那人说,算了,我不掺和你们哥们的事了。

(Tips:毕胜创业感悟7:王朔对我有影响,雷军是乐淘的启蒙老师,但是,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李彦宏。我的整个做事习惯、优点、缺点都是他教出来的。)

乐淘做了几年,到现在为止,一直没咋呼。现在电商的同学们,一个是打广告,一个是无休止的论坛、演讲和聚会。我没走这条路,乐淘2011年之前也不会打广告。为什么?这跟我百度的出身有关系。百度人的做事风格就是这样,一定要把自己内功做好再出去。这个互联网江湖,我见得多了。1999年、2000年那会儿,Donews极其盛大、极其热闹,我参加过那时候的会,浮躁得一塌糊涂。都在讲商业模式、融资理念、未来市场发展,每个人都上去喷,后来证明在上面喷得越厉害的人后来死得越惨。起码这种东西不是一个创业型公司的事。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共识,除非乐淘变成老百姓的一个生活方式,否则在此之前,你首要的工作就是怎么给用户创造价值,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四个礼拜之前,我去李彦宏家吃饭。他问我做得怎么样,我就说,我决定只做鞋。他说好,还给我一个建议,说你一定要开始精细化管理。我回来琢磨了半天,什么叫精细化管理。再一想就明白了,他这是要我节省成本的意思,这样万一市场有变化,别砸了。说实话,电子商务现在这么热,乐淘就是一块被大潮挟裹着向前的石头,只求不要被碰碎了。但是不管怎么向前,石头还是石头,不是别的什么。乐淘非常坚定,只做鞋。前几天我还跟刘强东聊天,我说京东要做中国,乐淘就要做新加坡,不做大而全,就做小而美

(Tips:毕胜创业感悟8:电子商务现在这么热,乐淘就是一块被大潮挟裹着向前的石头,只求不要被碰碎了。但是不管怎么向前,石头还是石头,不是别的什么。乐淘非常坚定,只做鞋。)

我压力最大的时候好像也是能吃能睡,我的发泄渠道就是骂人和唱歌。我基本上是个麦霸,招牌歌是《三万英尺》。我脾气不好,一不爽了就骂他们。这帮兄弟跟着我很苦,他们都不是初次招聘的,都是跟我认识很多年的朋友,算是子弟兵,对我太了解了,能够容忍我。最近,从美国回来连开了三天的会,我发了不止十场火。我在讲PPT,有人顶了我一句,我一下就火了,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你再这样把我脾气飚起来,我就把你赶出去。

我是狮子座、O型血,我的口头禅就是“你大爷”,但我说完就完了。迄今为止,这帮兄弟都被我压榨成什么样了,一个走的都没有。有人结婚一直没休假,有人结婚就两天假,还一直在跟供应商谈判,还有人老婆早上八点生孩子,中午就来上班了。大伙图什么,就是觉得,乐淘不管做什么,但是乐淘一定能做成。

这两年,这帮兄弟被我折磨,当然市场也在折磨我们,真的已经非常非常痛苦。有人说创业就是快乐的,我觉得是假话。如果你明天账上的钱不够给员工开工资了,你的方向还没找到,上百人渴望的眼神看着你,就认为老毕你能够做到,我们下半辈子全指望你的时候,那会儿你能找到快乐才怪呢。反正我找不到快乐,我找到的只有痛苦。所谓痛苦不是难受,而是压力,你有责任。你是衣食无忧了,你到任何一个阶段轻松甩手都无所谓,但是这帮兄弟没有啊。我现在有接近400个员工,到年底估计会超过1000人,这帮兄弟还没有财务自由。高深的梦想不要谈,现在我这几百号人财务自由了才是最重要的。人家不财务自由,凭什么跟着你干?

我现在回想2006、2007年的状态,简直有人鬼殊途的感觉。那时候简直就是混吃等死。现在,那么多的同行在这个行业做着恶意不恶意的竞争,我们也打过官司,我们又不懂鞋业零售,但我觉得乐淘想明白了一件事:练内功。最初我们上线5个牌子,200个款式,现在105个牌子,11077个款式,翻了N倍,这就是练内功的结果。

创业的时候你会发现,谁也帮不了你  zhuo注:凡事靠自己   (2012-11-04 15:39)  评论 (0)    。事无巨细,导师帮不了你,老婆也帮不了你。我和我老婆从来不谈工作的事,因为我认为她帮不了我,她没有碰到那些细节面。她说你这几年不是挺顺的吗?她总这么想。她对我的痛苦程度还不如我的下属知道得清楚,因为我们一起痛苦过,她没痛苦过。她是政府工作人员,学习“三个代表”,每周要开“两代会”(团代会、学代会),搞组织生活。我哪有时间搞组织生活?自己生活都快搞不下去了。她挺替我操心,但是我把她定义为瞎操心,她根本不懂嘛。她往往说说我就烦了,我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我觉得创业有无数个坎儿,最大的坎儿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坎儿,看你快歇菜的时候还能不能坚持

(Tips:毕胜创业感悟9:有人说创业就是快乐的,我觉得是假话。我觉得创业有无数个坎儿,最大的坎儿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坎儿,看你快歇菜的时候还能不能坚持。)

就连李彦宏都有坚持不了的时候。几年之后,我跟着他到纽约去敲钟,我是亲眼看过这条路怎么走的,我也经历过老李的那种精神状态和思维状态。我没想那么远。我觉得能够往后看两年就是高手,往后看一年就是优秀,往后看一个月就是合格,我觉得我是优秀,我往后看一年就行了,想太远没用。

我的动力就是手下几百号兄弟,我不能忽悠他们。我们是全员持股,他们的股份加起来不会比我少。我跟他们说,我觉得乐淘“能成”,我没说“肯定成”。但是“能成”也要付出很多很多辛苦。很多人成功了之后写书,都是“被写书”,像李彦宏都是“被写书”,他那些痛苦其实写书的人并没有感受,只有那帮跟他一起创业拼杀过的兄弟才清楚。

上一次见李彦宏,憔悴多了。我当时就想,做英雄是很辛苦的,我不做英雄,做事就好了。

(Tips:毕胜创业感悟10:做英雄是很辛苦的,我不做英雄,做事就好了。)

原文出处:http://chuangye.umiwi.com/2011/0428/5454.shtml;
含有关联记录 3 个
(16)    转记(1)    评论(2)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Stay Lean   做减法,找命脉,到极致   
Small is beautiful, 做减法!!!
   转记    评论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Stay Lean   做减法,找命脉,到极致   
Small is beautiful, 做减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Mark Suster   Paul Graham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Stay Lean   创业=增长   
对Paul Graham的“Startup=Growth”的不同看法:快速增长就是创业公司的一切吗?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GRP Partners的合伙人Mark Suster,本文为其对Paul Graham最新的一篇博客“Startup = Growth”的一点感想,在文中针对本文中一些容易被创业者误读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呼吁创业者不要为VC的观念绑架,将快速增长视为一切而不择手段,让“创业公司”回归真实含义。


Paul Graham最新的一篇博客,“Startup = Growth”,我在读了文章后又去推特上看过相关的讨论,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我一连读了三四遍,爱不释手。从VC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关于创业公司成长的部分颇为让我感到共鸣。文章中明确划分了创业公司增长的几个阶段:

一家成功创业公司的增长通常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最初阶段:增长非常缓慢或没有任何增长,创业公司通过这一阶段想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创业公司想清楚用户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创业公司将迎来一段快速增长期;
增速减缓:随着创业公司变成大公司,公司增速将放缓,原因包括内部的局限性和市场天花板。




注意:有一段时间是允许创业公司“增长缓慢甚至没有增长”——你得在这段时间把事情想清楚。

Paul Graham还提到了成长速度、如何选择目标、对与目标的衡量以及如果你未能达成你的目标应该采取的措施等问题。他还谈到如何去做一个用户需要的东西,并保证你的市场足够巨大。

此外他还指出,尽管运营一家创业公司的成本不断下降,VC在促进创业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的过程中仍然起到重要作用:

“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为什么想获得VC的投资?答案是他们希望再度成长。
好的创意和快速成长如同硬币的两面。这不仅仅是有一个好的idea,有一个足够规模的市场以实现增长的过程,如果你只是有一个idea但不具备快速成长的能力,那么你的竞争对手会快速赶上。
对于具有网络效应的公司来说,增长速度过慢尤其危险。最好的创业公司必须要有一定的增长速度。”


在VC行业,这是一个常见的主题,我也被数次要求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怎么说呢?我认为,在早期“精简”很重要,但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你需要迅速一口吃成大胖子,否则别人会抢在你的前面。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但我仍有一丝担心,担心许多人阅读这篇文章后会有错误的理解,而这些例子在硅谷随处可见。我担心,创始人们会为了追求增长不择手段,他们会像Quora一样丧失隐私和信任,或者像Facebook一样在Timeline中充斥满垃圾信息,又或者像许多网站一样,要看一个视频先下载一个应用之类的。

毕竟,高增长意味着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风险投资、更多的媒体头条报道和认同。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或许是上万失败者的尸体。这些公司可能是因为烧钱烧得太快,或者业务推进太快,又或者过于追求网络效应。

所有这些的原因在于硅谷的文化。

我和一个同行聊天,问他最近是否看了什么有意思的案子,他是这么回答我的:“这真不好说。那公司真的还没有达到让它可以Run起来的‘逃逸速度’”。我们都知道,逃逸速度是一个物理名词,在这里被用来形容创业公司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能脱离“引力场”,然后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创业公司需要使自己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或者“第二宇宙速度”,否则投资者会寻找其他更好的项目。据我所知,那些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例如Google、Facebook、Instagram、AirBnB等,都无一例外。

但我们整个的节奏太快,以致于无法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或者很快地为其他事物所吸引。不仅仅是投资者这么做,企业家们也是如此,他们要么忙着创业,要么忙着卖公司,周而复始。这当中的等式很简单:快速成长=后续投资者给予高估值=大VC每个季度都会讨论你的案子=LP感兴趣。要么成长,要么死亡。

这是一个浮躁的环境,投资者担心错过了什么好机会,因此宁愿杀错,不愿错过;被高估的公司渴望下一笔更大的融资成为大赢家,这是不是有点像上个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期一样?自从2009年移动互联网这一波兴起以来,许多创业者乘势兴起,但他们并未经历过上一波的低谷,不知道低谷是什么样子。

快速成长=一切?

很明显,站在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快速成长非常重要的。但我同时还想说:

1. 有的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大浪淘沙始见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鸟儿起得太早未必能吃到虫,因为虫还没睡醒呢。项目如果过于超前,那么可能会遇到技术问题或者用户接受的问题而难以为继。举个例子说,如果你在还没有iPhone的时候就开始开发Instagram,结果可想而知。

此外就是关于“精简”  zhuo注:“stay lean”   (2012-09-28 11:10)  评论 (0)    的提法,这不仅对创业者有利,而且对VC来说也是如此。VC通常会有一个25-30个项目的一揽子投资,其中会有2-3个大项目,有一个做成整个投资就回本了。不管你喜欢与否,VC总会精确计算收益。我们的合伙人已经投了十多个十亿美金级别的项目了,这给我们带来了非常规的回报。

但是,在我们这个行业,98%的VC会在1亿美元这个时候退出。所以,在你往一家公司加大投入前,先投资个几百万美元,然后花18个月等待其开花结果往往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VC来说,手上的钱太多,实际上和企业家融到的钱太多是一个问题。

我盘点了一下我个人的投资,很多5-8倍投资回报的项目成为了主流。Fred Wilson也在他的《the fallacy of bi-modal returns》一文中提到这一点,推荐阅读。

2. 有的企业家不一定需要太大的世界,在一个小的细分领域中可能做得更好。关于“创业公司”这个词,我感觉最困扰我的是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硅谷风格的、快速成长的公司,但我对创业公司的定义要更广泛得多,那些在业务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利用技术变革的企业,甚至包括那些相对于历史而言业务增长迅速、但可能对VC来说规模依然太小,难以成为一笔好投资的公司。

我们需要为那些只有期望超高速成长的硅谷公司保留“创业企业”这个词吗?他们真的高人一等吗?

从三年前我就写过一篇大多数人其实不需要风险投资的文章。现在我依然相信这一点,对许多公司来说,他们无需羡慕那些VC的宠儿,无需像他们一样高速成长。

3. 作为VC,我其实不喜欢那种说“不成功则成仁”的企业文化。我认为许多创业者受这个口号影响太深,他们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做事,从而忽略掉了一些他们本可以做到的事情,例如说,他们原本可以创立一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事业、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企业,事实上,我本人就曾经创立过两家这样的企业,哪一家都无法与硅谷公司的增长率相提并论,但其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传统行业,而且,这两家公司一直都在做创新。

我的第一家公司的产品客户包括警察部门、国防部、诸多公共事业公司以及诸多承包商、工程师、建筑师、开发商和供应商,我们的产品倍用于伦敦价值160亿美元的地铁项目的工作流程和CAD图纸的共享,以及用于欧洲最大的私人银行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文件存储系统。我们头一年的营业额是210万美元,第二年则是590万美元。我在公司订单达到3600万美元、按公允会计准则计算收入达到1600万美元的时候卖了公司,这家公司不是Google,但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样的经验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人赚了钱,也有许多人的生活得以改变:
David Lapter,我们公司的CFO,他现在是热门闪购网站Fab.com的CFO;
Stuart Lander, 我们的总裁兼COO,现在帮忙运营着Internships.com;
Ryan Lissack,他现在是Maker Studios的CTO;
Tim Barke,他现在是DataSift的CPO,在此之前他是Salesforce.com欧洲营销部门的头儿。

还有许多和我们一起工作过的员工,他们现在在Google工作,在微软工作,在Oracle工作,在Salesforce.com工作…对于他们在之前我们的那家“创业公司”的工作经历,我感同身受。在那里,我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在那里,我学到了如何做销售、如何做营销、如何雇人和解雇人、如何融资…等等。如果这样的公司都不叫“创业公司”,那应该叫什么?


“创业公司”的回归

我相信Paul Graham其实并没有说你需要成为这样的一家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我仔细地读了他的文章,当中从未说过你必须成为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他只是描述了有这样一种属于硅谷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造就了许多VC投资以及我们这个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些牛叉公司。但是,在我们听了VC的一番话而热血沸腾,把硅谷的高速成长公司当作创业公司的模版,在“不成功便成仁”的信条下不惜一切代价成长之前,我认为我们应该进行反思,我们希望未来这个国家的企业家们具备怎样的特质。

我希望借此机会让“创业公司”一词回归其最初的含义。这个词代表的是,任何愿意告别自己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涯、愿意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愿意去冒险、尝试去建立一个创新的、颠覆性的、依托于技术的业务,并以此或多或少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家每年几百万美元收入、VC看不上但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服务众多客户的小公司。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引入资本让自己变成一个庞然大物,但你也有可能因为无法获得下一笔融资被市场抛弃,或者被排挤的命运,而这正是那些对“创业公司”的光鲜报道永远体现不出来的。或者,你也可以不去做融资,控制业务的规模,只是改变你和你周围的人,这也不错。

路在脚下。
And I applaud all of you who try.
Be Sociable, Share!


原文出处:英文原文:http://www.bothsidesofthetable.com/2012/09/22/is-going-for-rapid-growth-always-good-arent-startups-so-much-more/; http://www.leiphone.com/another-look-startup-growth.html;
关联记录:
(4)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查立   为创业者支招   现金流   专注   专注客户   
查立 给初创业者的十条建议
1)做比想像更重要。要赶紧试错;2)以小为美;3)专注做一件事。100个决定中对99个说“不”;4)现金流是硬道理;5)专注客户;6)冒险中学习;7)让团队做得比自己好;8)找到创业导师很重要;9)多向对手学习;10)失败不是坏事,成功不能复制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558226504/yBJ5abeXy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马云   用户第一 员工第二 股东第三   
【马云对话查理-罗斯(双语字幕):不可多得的内幕】在这场访谈中,马云大秀英文,气场强大的hold住了全场。他提到自己的信仰:用户(customers)第一,员工(employees)第二,股东(shareholders)第三;以及"Small is beautiful"。
原文出处:http://video.sina.com.cn/v/b/82242253-1563935731.html
含有关联记录 2 个
(4)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