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Y Combinator   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不要想着赚钱   超强韧性   快速调整产品方向   思维的流动性 Fluidity of Mind   愿意调整自己的idea   专注客户   
让Y Combinator成为可能的数个瞬间
The Aha! Moments That Made Paul Graham's Y Combinator Possible

Y Combinator一直向创业者传达这样的原则:从现有的科技当中寻找新的应用办法、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与顾客保持尽可能紧密的关系让idea 尽可能简单而实在、要认识到创造优秀产品的价值而不应该只盯着钱。他们发现创业公司之所以成功,真正重要的是创业者的性格



1995年的夏天,收音机前的Paul Graham 听到了一则有趣的广告,广告宣传的是电子商务有着无尽的可能性。现在听起来再平常不过,不过电子商务在当时还是个稀罕物。那则广告出自网景公司,IPO前夕的他们正努力引起大家对其业务的兴趣。广告听起来大有可为,但其实并不明朗。Paul Graham 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哈佛拿到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在软件行业兼职做咨询工作,存够钱了,再辞职把时间花在至爱的艺术和绘画上面,钱用完了,重新再找一份工作,循环往复。30岁的他,开始对这种生活心生厌倦。为什么不为互联网开发点什么,再赚笔大钱呢?

他叫上哈佛的编程拍档Robert Morris 一同创业——说是要创业,但Graham 对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还毫无头绪。最终,他们决定写一款能让企业生成在线商店的软件。要做什么是想好了,但他们面前还有巨大的障碍。在当年,一款软件要想流行起来,就必须出Windows 版。但那些黑客级的技术大牛们对Windows 吐槽不断,也全然不屑于学习如何开发Windows 应用。他们更乐意用Lisp 语言写软件,在开源操作系统Unix 上运行。

他们决定推迟Windows 版的开发,先写Unix 版的软件。他们原以为之后把软件移植到Windows 不费什么事儿,但再仔细想想,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一旦推出Windows 版软件,他们就必须得收集用户反馈,再不断完善软件,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成年累月地在Windows 上思考和编程。考虑到这点,他们很认真地想过要不要干脆放弃算了。

一天早上,Graham 醒来后就有了一个idea:或许可以通过点击链接在服务器端控制软件?他马上坐了起来,意识到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创造一款能在服务器端运行的、用来创建在线商店的应用。这样,用户就无需把软件下载到本地,他们也就不用在Windows 上面折腾了。那时候,市面上并没有类似的做法,但这似乎是个可行的解决方案。Graham 满怀激动地向Morris 解释这次“顿悟”,他们同意放手一试。只用了几天时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个版本,运行良好。显然,网页应用的概念是行得通的。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们继续打磨软件,并且找到了一笔1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占股10%。他们的软件是第一款针对电子商务的网页应用,处于电子商务的最前沿。渐渐地,软件开始火了起来。

Graham 和Morris 的idea 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Windows 的厌恶,他们的idea 也有着各种未曾预见的优势。由于直接在网上运行,他们就能不断在网上发布新版并立刻测试;他们也可以直接与用户互动,第一时间拿到用户反馈,在几天之内就对软件做出更新(如果是桌面软件的话,就需要费好几个月了)。他们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也没有考虑聘请销售人进来做推销工作;相反,打电话找客户的工作是他们亲自做的。作为实际上的销售人员,他们也能首先听到消费者的投诉和建议,因此也就可以切身体会到软件的不足之处并着手改进。

当然,他们一路上也犯了几次错误,但这个idea 足够强大,最后没有失败。1998年,他们把公司作价5000万美元卖给了Yahoo!。这家公司叫做Viaweb。

把Viaweb 卖掉后,Graham 喜欢上了在网上写作,他的文章让他成为了年轻程序员眼中的名人。2005年,他受邀到哈佛计算机科学系做演讲。他没有讲些无聊的编程语言的内容,而是决定聚焦科技创业公司,讨论为何有些成功,有些却失败。演讲十分成功,Graham 的idea 也足具启发性,学生们纷纷向他提关于自己创业idea的问题。他细听下来,感觉当中有些idea 还算靠谱,但却需要更多的打磨和指导。

Graham 一直都有意投资别人的idea。他自己受益于天使投资人,因此也想通过帮助别人回馈社会。问题在于如何开始。大多数的天使投资人在开始投资之前都是有相关经验的,他们一般在开始时投资额度都不大。Graham 没有这样的商业经验。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他想到了一个似乎有些荒谬的idea:同时向10家创业公司分别投资1万5千美元。他打算对外宣传他的计划,从申请者当中挑出最有潜力的10家,并加以指导,直到这些创业新手最后把自己的idea实现出来,而他会从每家成功的创业公司里获得10%的股份。这就像是科技创始人的学徒制度,同时也是Graham 学习投资的速成课。他自己是糟糕的投资新手,他的学徒也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完美的组合。

这回他又拉了Robert Morris 入伙。计划开始几个星期后,他和Morris 意识到,他们在做的其实是一件大事。他们之前在Viaweb 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能为创业者提供清晰、有效的建议。在他们的指导下,创业的项目看上去前途光明。这套被设计成用来快速学习的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模式。大多数投资者一般一年只会投资不多的几家创业公司,由于自己公司业务繁忙,他们也没法兼顾更多的创业项目。如果Graham 和创始合伙人Jessica Livingston 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这个学徒系统中来,情况又会怎样呢?他们可以批量生产这种服务。他们可以几十上百家地投资这类创业公司。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迅速学习,而快速获得的知识又会催生更多成功的创业公司。

如果真的成功,他们不但能赚到钱,还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把成千上万的精明的创业者释放到系统中来。他们把新公司命名为Y Combinator,认定这是改变世界经济的终极任务。
If it really took off, not only would they make a fortune, but they would also have a decided impact on the economy, unleashing into the system thousands of savvy entrepreneurs. They called their new company Y Combinator and considered it their ultimate hack to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world’s economy.

他们向学徒们传授自己一路以来学会的原则:从现有的科技当中寻找新的应用办法、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与顾客保持尽可能紧密的关系、让idea 尽可能简单而实在、要认识到创造优秀产品的价值而不应该只盯着钱。
They coached their apprentices in all of the principles they had learned along the way--the benefit in looking for new applications of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needs that are not being met;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the closest possible relationship with customers; the need to keep ideas as simple and realistic as possible; the value of creating a superior product and of winning through craftsmanship, as opposed to fixating on making money.

所谓教学相长,学徒在进步的同时,他们也在进步。说来奇怪,他们发现创业公司之所以成功,与创业者的idea 无关,也与上的大学无关,真正重要的是创业者的性格:愿意调整自己的idea,利用原来没有想到的其它可能性。而这种“思维的流动性 (fluidity of mind)”正是Graham 在自己以及其他发明家身上看到的特质。过人的韧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性格特征。
As their apprentices learned, they learned as well. Oddly enough, they discovered that what really makes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is not the nature of their idea, or the university they went to, but their actual character--their willingness to adapt their idea and take advantage of possibilities they had not first imagined. This is precisely the trait--fluidity of mind--that Graham had identified in himself and in other inventors. The other essential character trait was supreme tenacity.

在成立的数年间,Y Combinator 发展速度惊人,现已估值5亿美元。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70628.html; 英文: http://www.fastcompany.com/3002810/aha-moments-made-paul-grahams-y-combinator-possible;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倾听   想象力   自身素质要求   
【最好的创业者应具备四大品质】1)决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唯唯诺诺;2)聆听 自觉:有判断力,但是能够听进去别人的话,当发现错误愿意承认整改;3)想象力;4)胆大 有想法,不是那种乖乖听话型的。——美国最火的超级天使 Y Combinator 创始人Paul Graham提出最好的硅谷创业者应具备四大品质。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创业=增长   
Paul Graham:创业=增长(Startup=Growth)

一家创业公司常被定性为快速增长的公司,仅仅新创的公司还不能使其本身成为一家创业公司。对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建立在什么技术上,是否拿到风险投资,或者是否具有退出机制,这些都不是必要的,其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增长。

如果你也想开始你的创业之旅,那么明白这点将非常重要。创业是如此的困难以致于你不能将其晾在一边并期待获得成功,你必须明白增长是你自始至终都需要追寻的。好的消息是,如果你获得增长了,那么其它任何事情都会自然而然的各归各位,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将增长作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让你在面对所有需要时做出决策。

参天大树(Redwood)

我们从最明显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地方开始谈论这个话题:并非所有新创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在美国,每年新创的公司达上百万个,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创业公司。大多数都是服务性商业——餐馆、理发店、水管业务等等,除了非常少见的个案外,这些都不能称作是创业公司,一个理发店就从不会被定性为快速增长的公司,但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就显然是。

当我说创业公司被定性为快速增长时,我的意思在两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我所说的定性或者设计(designed)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目的和准备的,因为大多数创业公司都会失败。但是从天性自然的一面来说,创业公司又是不一样的,因为一棵参天大树的幼苗从其发芽开始就具有不同的命运。

其区别就在于为什么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词“startup”,来专门描述那些快速增长的的公司。如果所有的公司从本质上都一样,但是其中一些依靠运气或者其创始人的努力使其获得快速增长,那我们也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词汇来描述了。我们只需要将其成为非常成功的公司和不太成功的公司。但是事实上,创业公司都具有与其它商业完全不一样的DNA,Google并不是一个创始人很幸运或者非常努力而成功的理发店,Google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

要获得快速增长,你必须打造一些能向大众市场出售的东西(产品或者服务),这就是Google与一个理发店的区别所在,一个理发店(barbershop)并不具备规模化扩张的性质。

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公司,它必须具备:

提供的业务(产品、服务)是大多数人想要的
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能覆盖所有的这些人并为他们服务


在第一条上,理发店非常契合,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理发。但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连锁店的建立,也就是说它不满足第二条。一个理发店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对个人,很少有人会为了理个发不远千里而前往某个店,但就算有人愿意如此做,理发店也不太可能容纳得下。

开发软件是解决第二条的最好方式,但是你最终又会受第一条的约束。如果你开发一个软件教匈牙利人讲藏语,那么你可以覆盖到大多数想要的人,但是这个市场仍然太小;如果你开发的软件是教中国人讲英语,那就不一样了,此时你就处于创业的领域了。

大多数商业要么是被第一条约束,要么是被第二天约束。而成功创业公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两条都无法约束自己。

想法(Ideas)

开始一段创业旅程似乎比开启一项普通的商业要好很多,如果你正准备创立一个公司,为何不从最具潜力的类型开始呢?问题就在于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市场,如果你为匈牙利人写个教藏语的软件,你不会遇到太多竞争;而如果你写个为中国人教英语的软件,你面对的将是非常激烈的竞争,因为很显然,它能带来的回报也要大得多。

那些限制普通公司快速成长的约束条件其实也是在保护它们,这是一种折衷或者说权衡。如果你开一家理发店,那么你只需要与当地的理发师竞争;而如果要打造一个搜索引擎,那就得与全世界进行竞争了。

然而对于限制普通业务发展的约束条件来说,其最重要的保护并非来自于竞争,而是新想法(idea)的匮乏。如果你在某个特殊街坊旁边开了一家理发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限制你未来发展或保护你免受竞争对手的强大竞争,它也帮助你定义了你的公司。酒吧+街坊(Bar+neighborhood)是开展小商业一个很好的想法,当然这样的公司受到条件一的约束。你所处的领域(niche)不仅保护了你,也定义了你(是什么)。

当你想真正开始创业时,那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非常新颖的东西。一个创业公司必须能向更大的市场提供某种服务或者产品,这些想法是如此的价值连城以至于其它所有显而易见的理念都已被抛弃。

想法的空间已被翻了个遍,因此创业公司必须建立在那些被所有人都忽略掉的基础之上,我之前说道人们应该努力去寻找那些被其它大多数人忽略掉的想法,但是那并不是大多数创业公司开始的地方。很多时候,成功的创业公司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其创始人看到了其它人没有看到而在他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想法。也许在后来他们会发现,他们之前发现的那个想法确实是其它很多人的盲点,进而从这点开始努力开始。但是当成功的创业公司正式启动的那一瞬间,其大部分的创新都是无意识的。

因此成功创业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能看到不一样的问题,擅长于技术并能直面那些通过该技术解决的问题,这两者是一个非常好的组合,因为技术的变革是如此的迅速,很多不好的想法会在不经意间就变成好的想法。苹果联合创始人Steve Wozniak当初遇到的问题是想要拥有自己的一台电脑,这在1975年那个时候是不同寻常的一个问题。但是技术的变革正在将其变得非常普通,因为他不仅想要一台电脑,而且还知道如何去建造它,Wozniak可以自己建造一台。而他为自己解决的问题随后演变成为苹果为几百万人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那个时候,Wozniak的想法显然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于是苹果公司建立了起来。

Google同样具有类似的初始经历。Larry Page和Sergey Brin想去搜索网页,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具有技术方面知识,这让他们不仅可以发现现有搜索引擎的不足之处,还知道如何去改善它们。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遇到的问题成为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随着网页的快速发展你不得不去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搜索引擎,而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旧有的算法不够好。就像发展苹果身上一样,当其它所有人都认识到搜索的重要性时,Google已经牢牢的处于有利地位了。

这是创业公司想法(idea)与技术之间的一个连接,某个领域的快速变革会揭开并解决其它一些领域的大问题。有时候这些变革是进步,并且它们改变的东西是可以解决的。这就是驱动苹果出现的那种变革,芯片技术的变革最终让Steve Wozniak设计出他能承受的计算机。而在Google这一案例,最重要的变革是网页的快速增长,而它改变的正是那时候没有解决但是具有巨大需求的市场。

另一个创业公司和技术的连接则在于创业公司建立了一种新的做事情的方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就是新的技术。当一个创业公司不仅开始于由技术驱动而产生的想法,而且其产品中也包含了这些技术时(我们平时所称的“高科技”),此时将两者进行合并就非常容易。但是以上的两种连接原理是不太一样的,在第一种连接中,我们创立的创业公司既不是由技术变革驱动,同时其产品往往也不会包含相关技术,除了某些广泛意义上的技术。

速率(Rate)

那么一个公司的增速要多快才能算是一个创业公司呢?这并没有具体的答案。“startup”是一个极、杆(pole),而不是一个阀值(threshold)。在最开始的时候,启动某个项目与一个理想宣言相差无几,你正在努力的不应该仅仅是创立一家公司,而是开启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与此同时你需要搜寻符合其类型的一些想法。但是在刚开始时,你有的只不过是一些承诺而已。开始一家创业公司就像作为一位演员一样,“演员”也是一个pole(极),而不是一个threshold(阀值)。在他开始自己的演艺职业生涯时,一个演员就是一个不断去试镜的服务员,不断的工作使他成为一个成功的演员,但是当他成功时却不一定仅仅成为一个演员。

因此真正的问题不是什么样的速度使一个公司成为一家创业公司,而是成功的创业公司都倾向于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对于创始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因为它也就等价于问你是否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一般来说,成功创业公司的增长速度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在搞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最初这个阶段,创业公司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或者没有任何增长
随着创业公司已经明白大多数人想要什么并且如何去覆盖这部分人,这段时间的增长将非常快速
最终成功的创业公司将变成一家大公司,此时增速将放缓,这部分原因在于内部的局限,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公司服务的市场已经开始限制其发展

将这三个阶段放在一起就形成一个S曲线,而真正决定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是其第二阶段的增长,其长度与斜率(坡度)决定了公司将成长为多大。

斜率是公司的增长速率,如果要定义一个让每个创始人都了解的数字,那就是公司的增长速率,这也是衡量一个创业公司的指标。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个数字,那你也就不知道你目前做得是好还是不好。

当我第一次见很多创始人时,会问他们的增速,有时候他们告诉我“我们每个月会新增100位新客户。”这不是增速,我真正关心的不是其新客户的具体数据,而是相对于现有用户来说,新用户所占据的比率。如果你每月都能获得一个恒定数量的新用户,那么你就有麻烦了,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增速在下降。

在Y Combinator,我们每周都要测量其增速,这部分原因在于每个创业公司离Demo Day的时间非常简短,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早期的创业公司需要快速了解来自用户的反馈,以不断调整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在YC,一个比较好的增速在每周5-7%,如果每周能达到10%,那么你做的就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如果你只能做到1%,那么说明你目前所做的事情是有问题的。

评估增速的最好方法则是营收,而对于还未获取收入的创业公司来说,另一个方法是活跃用户。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无论创业公司是否开始赚钱,其营收都可能会是其活跃用户量的某个恒定倍数。

指南针(Compass)

我们经常建议创业公司去获得他们认为可以达到的一个增速,而他们也仅仅是尽可能的试图去实现其目标。这里的关键词是“仅仅”,如果他们决定每周的增速要达到7%并且最终达到了,那么他们在那周就成功了,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其它任何需要做的;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达到,那么在这一点上他们就失败了,并且将有相应的警告。

程序员会认识到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正在将一个刚刚开始的创业公司变成一个可优化的问题。任何尝试过优化代码的人都了解聚焦于某个狭窄点会产生多么惊奇的影响,优化代码意味着要将现有的程序进行简化、改变,通常简化的结果是花费更少的时间和内存。你不必去搞懂程序是如何运作,只需让其运转的更快。对于大多数程序员来说,这是非常满意的成果。更窄的专注可以让你感受到解决问题是多么的快速。

专注于达到某个增长速度,可以简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你可以使用这个目标增长率为你所有的决策服务,任何需要为此增长目标服务的都是正确的。你是否要花两天时间参加近期的某个会议?是否需要再雇佣一个程序员?是否要专注于市场?是否要花费时间在某些大客户身上?产品是否需要增加某个功能?所有这一切只要能以你制定的增长率为中心,都可以做出决定。

对自己做每周的增长评估并不意味着你不用长远思考,一旦你经历了某周没有达成目标(这是唯一最重要的事情,而你却失败了)后的痛苦,你在未来遇到类似痛苦时,你会对所有可能让你减轻痛苦的事感兴趣。你将愿意去雇佣新的程序员,他也许不会在本周为你贡献增长率,但是其带来的一些新功能在未来的某个月可能会给你带来大量用户。但是做出这样的决策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雇佣新人的干扰不会对你短期的目标造成影响
如果不雇佣新人,你有足够理由担心自己将无法达成目标

因此这不是说不考虑其未来,而是要考虑是否有必要。

理论上来说,类似这种爬山式的增长方式会给创业公司带来麻烦,他们可能会停止于某个局域最高点。但是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从不会发生,每周必须达到某个增长率可以让创始人不得不行动起来,而相对于不行动或者无动于衷来说,行动成功的概率要高很多。90%的案例证明,坐等策略只是拖延的另一种形式。对于要攀登哪座高峰,创始人的直觉往往比他们的认识更好。再加上创业点子并不是那么的尖刻(spiky)和孤立,大多数好的点子(idea)旁边往往有更好的idea。

优化并专注于增长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这个过程可以让你发现更好的创业idea,你可以将实现这个增长目标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作为前进的一个压力。如果从最原始的方案开始并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以保持增长,比如说每周10%的增长率,那么最后你会发现,你的公司与最初的设想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是任何能让你在每周保持10%增长率的idea肯定会比你最初的idea好很多。

与小型商业相类似,定位于某个特定区域而受到约束的条件帮助定义了一个酒吧,以某个速度持续增长的约束则帮助定义了一个创业公司。

你最好遵循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约束条件的引导,而不是被你最初的愿景所左右;就像科学家始终遵循事实的引导而非受自己想当然所影响一样。当理查德·费恩曼说,对自然的想象力比对人的想象力更深远时,他的意思是说如果遵循事实和真相,你会发现更多酷的东西。在创业公司一样,作为约束条件的增长率就像事实和真相,每个成功的创业企业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于对产品增长的想象。

价值(Value)

要找到每周都以几个百分点增长的产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你找到了你可能就发现了某个金矿。看了下面的表格你就一目了然:

http://img02.36krcnd.com/wp-content/uploads/2012/09/%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2-09-24-%E4%B8%8B%E5%8D%888.59.11.png



我们的祖先很少能遇到这种呈指数增长的案例,因为我们的直觉在这里是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的。当这样快速增长的创业公司出现时,即使是创始人也会感到震惊。如果一家公司每周的增长率是1%,那么其一年的增长率就是170%;而当其每周增长率为5%时,其一年的增长率就是1260%。如果该公司每个月的收入为1000美元(这在YC的早期是很典型的一个数字)并且每周保持1%的增长率,那么4年后它每月的收入是7900美元,这比硅谷地区一个好的程序员的工资还少。而如果一个创业公司每周增长率保持在5%,那么4年后它每月的收入将达到2500万美元。

增长率上的小变化在最后的结果上将产生非常大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个单独的词汇“startup”来描述创业公司,以及为什么创业公司所做的是一般公司不能做的事情,比方说融资、被收购。当然,这也是它们频繁失败的原因。

考虑到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将变得如何的价值连城,如果其失败率不高,任何熟悉这种期望价值的的人都会感到震惊。如果一家创业公司能给其创始人带来1亿美元的收入,那么即使其成功的机会只有1%,他建立这家创业公司的期望价值也高达100万,而一群聪明而又有决心的人组合在一起,其成功的概率肯定超过了1%。对于某些合适的人——比如说年轻时的比尔盖茨,其成功的可能性在20%-50%之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人都想去投资他。在一个有效市场中,失败创业公司的数量与成功创业公司的数量是成比例的,这也就是说,如果成功的创业公司越多,失败的创业公司也应该越多。

这就意味着在任何时候,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工作将建立在没有任何人涉足过的领域,并将这种努力称之为创业。

这并不会困扰到我,这与其它那些Beta系数较高的职业如演员、小说家一样。我曾经长时间的习惯于此,但是它看起来似乎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特别是对于那些打造普通商业的人来说,有些人不明白为何这些所谓的创业公司能获得所有人的关注。

如果他们退后一步看到完整的画面了话,他们也许就不会那么的愤愤不平。他们所犯的错误在于其观念仍然基于祖先们对中值(中位数)的看法,而不是平均值。如果你对创业公司的评判标准是基于中间值,那么创业公司的整个概念开起来都是一个诡计。你不得不发明一个泡沫来解释为什么创始人想要启动自己的创业项目以及投资人想去投资他们。但是在一个拥有如此多变量的领域使用中值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看其平均收益而不是中值,那么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投资人喜欢他们,以及如果他们不是中间值类型的人,那么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交易(Deals)

为什么投资人如此喜欢创业公司?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投资图片分享类App,而不是那些能固定赚钱的商业?显而易见的理由并非那么显而易见。

任何一项投资的测试都是一个风险回报率问题,创业公司能越过这个测试是因为,尽管其承受了巨大的投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其收益将非常高。但这并非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的唯一原因,对于普通增长缓慢的商业来说,如果其风险与回报都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那么风险回报率会比较好,那么为什么VC仍然只对高增长的公司感兴趣呢?原因就在于它们能通过收回资本获得回报,特别是在创业公司进行IPO后,或者被收购时。

另一个从投资中获得回报的方法是股息的形式,尽管也能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但是很少有VC投资这些公司,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人们很容易通过控制一个私人公司将盈利转移到自己钱包(比方说高价购买自己控制的供应商的配件产品),这就使得公司的盈利状况看起来不好。任何通过投资私人公司获得股息的人都需要时刻关注其报表。

而VC们喜欢投资创业公司则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回报,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投资比较容易监管。创始人没法在不让投资者获益的情况下自己获益。

那为什么创始人们都想要拿VC的钱呢?增长!好的idea和快速增长之间的约束要在两个方向上都能运转,不仅仅需要一个规模化的idea实现增长。如果你拥有这样一个idea但不能实现快速增长,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很快就会赶上。增长太慢对于具有网络效应的业务来说尤其危险。

几乎每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启动其项目,但是创业公司即使在它们能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也经常融资。出售一个盈利性公司股票的行为可能看起来显得比较愚蠢,但是它肯定比购买保险聪明。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看待融资的方式。公司可以用自己的盈利来实现增长,但是来自VC的资金可以让增长得更快速。融资可以让你选择更快的增长速度。

用资金来实现快速增长往往是大多数好的创业公司对VC的要求,因为VC们更需要它们,而不是它们更需要VC。如果愿意,一个盈利性创业公司可以通过自己的盈利来实现增长,增速缓慢可能会有一定风险,但是不太可能会倒闭。而VC们则需要投资创业公司,特别是非常好的创业公司,否则它们就可能被挤出市场。这意味着任何拥有足够前途的创业公司都可以获得资金,并且由于这些规模大的成功创业公司,VC们仍然可以从其投资中获得收益。

几乎所有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收到来自其它公司的收购意向,为什么呢?是什么让其它公司想去收购这些创业公司呢?

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想要成功创业公司的股票:一个高速成长的公司是具有很大价值的。比方说eBay购买Paypal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Paypal现在占据了其销售的43%以及更多的增长。

但是收购方有更多想要创业公司的理由,一个高速成长公司不仅仅有巨大价值,但同时也是危险的。如果保持扩张,它可能会侵入收购方自己的领域,很多产品收购同样也是基于这方面的担忧,就算收购方没有被创业公司自己威胁到,它们也可能会想到某个竞争对手。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公司对于收购方具有双倍的价值,因此收购方往往愿意比一般的投资者付费更多。

理解(Understand)

创业者、投资者以及收购方的组合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运行良好,但是那些不理解的人就趋向于发明一些阴谋论来解释某些事情。就像我们的祖先曾经对自然工作原理(如地球是否圆的)的解释一样,但是它的运作没有秘密。

如果你从错误的假设(Instagram毫无价值)开始,那么你只能通过给Mark Zuckerberg发明一个秘密老板强制其购买Instagram来解释这宗收购了。对于那些知道这种假设是荒谬的人来说,Mark Zuckberg买下Instagram是因为它是具有价值的,同时也非常危险,而真正让他做出这个收购决定的是它的快速增长。

如果你想要理解创业公司,理解增长,我想说的是增长驱动了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它也是为什么创业公司经常都是基于技术的——因为具有快速增长公司的idea是如此的稀少,而找到这样idea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发现近些年的一些变革,在这里技术是驱动快速变革的最好源头。增长也是那么多创业者选择创业最理性的选择,因为:增长使成功的公司是如此的具有价值,以致于尽管拥有巨大风险,但是创业者的期望价值仍然很高。增长是VC们为何想对创业公司投资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因为其投资回报非常高,而且比起投资与股票获取股息分红,投资创业公司将更容易监管。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即使在它们不怎么需要钱的情况下仍然会从VC那里获得投资:它可以让它们选择自己的增长率。同时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会收到很多公司的收购,收购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不仅很有价值但也危险。

如果你想要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你就需要理解那些驱动力。理解增长本身就是创业过程的组成部分。当你创业时你真正做的事情是解决比普通商业更难的一些问题,你需要去搜寻那些能带来高速增长的idea,因为这些idea非常有价值,要找到则非常困难。创业公司是目前为止体现你新发现的最好媒介,开始创业的旅程与你决定做一个研究员一样:你不是去解决任何特定的问题,你不能确切的知道哪些问题可以解决,但是你必须试着去发现之前没有被发现的东西。一个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做的事情实际上跟一个经济学家类似,他们大多数不会有非常显著的发现,但总有人会找到一些相关性的。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55310.html;
含有关联记录 1 个
(4)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极致   极致而超出用户预期   为创业者支招   永不放弃   专注   
YC创始人Paul给创业者11条:
1、选择合适的联合创始人,2、迅速推出产品,3、想法不能一成不变,学会与时俱进,4、了解用户需求,5、与其拥有很多摇摆不定的用户,不如拥有少部分忠实用户,6、提供出乎意料的优质服务,7、在对比衡量中取得进步,8、节约开支,9、避免分心,10、保持士气,11、永不放弃
(3)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Y Combinator   
身在孵化器Y Combinator中的创业者如是说

硅谷传奇的孵化器Y Combinator已经被神化为创业界的常春藤联盟。能够过关的总是少数,只有极少的几位初创公司能够成功突围,Airbnb和Dropbox这样的Y Combinator佼佼者已成长为市值上10亿美元的公司了。

无数的创业者都渴望加入Y Combinator。但身在Y Combinator的感觉到底是如何的呢?以下是一些“身临其境”的创业者对Y Combinator的一些“想法”。

Parse联合创始人Tikhon Bernstam:10个星期就得干一年的活

YC中的创业者互相帮助的氛围非常好,互相推荐人才,畅所欲言。你可以向别的创始人展示产品demo,探讨创业者的起起落落,其他创业者会帮助你张罗很多事务(财务、招聘、扩大人脉网络等)。Y Combinator的合作伙伴都是顶级的,为创业者提供的这些便利对创业初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合作伙伴的努力帮助会让你自我产生一种驱动力,驱动自己的产品早日上市,恨不得10周就完成1年的工作任务,而这种激情正是创业者所需要的。

Yardsale联合创始人Ryan Mickle:一加入Y Combinator就看到了彼岸

成为Y Combinator一份子最大的利好就是各种建议的涌来,这些建议不加过滤,很具有建设性。我周围的人会帮我少走很多弯路,有很多东西都是约定俗成的,创业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公司上即可。当然了,少走弯路并不意味不犯错误,但至少旁边有过来人的指点会绕开很多创业陷阱。这可比白手起家好多了,这里的顾问团很靠谱。有人在旁帮助你是动力更是压力,从一进入Y Combinator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向Demo Day(演示日)前进。我能做的就是争分夺秒,集中精力拼命工作。为了工作,我有必要放弃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乐趣。有的创业者为了保证工作的高效,甚至将家搬到远离城市的地方。最后要提到的是Y Combinator中的校友,他们的帮助对初创者来说真的是无价之宝。为帮助新的创业者不遗余力,这种奉献精神也是Y Combinator的精髓所在。毕竟这些校友保不准哪一天也会变成受惠的那一个。

Crowdtilt联合创始人James Beshara:Paul Graham(Y Combinator创始人)将Y Combinator变成飞行控制中心

在Y Combinator的日子里,从开发日期到Demo Day(演示日)这短短的90天和每周的沟通交流对于产品的成长是异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保持专注和高效率。与Y Combinator的同事沟通的越多,人脉圈子越大。而这正是Y Combinator独具的魅力。Y Combinator就像一个飞行控制中心,这个问题可以找A,那个问题可以找B。各司其职,其乐融融。

Vayable联合创始人Jamie Wong:复制经验

在创业初期的懵懂阶段,周围的人都很富有经验,我能够听到很多建设性意见。这是Y Combinator最重要的优势。本来以为创业的旅程会在Demo Day(演示日)结束,但没成想100米的冲刺演变成了一场马拉松。终点又成了起点。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都深深植根于内心,不曾停歇。在Y Combinator可学到很多能够为我所用的经验,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合理运用。

Clever联合创始人Tyler Bosmeny:每周交作业

每周二都得向Y Combinator“交作业”,汇报这一周的“成长”。我想证明自己,想让自己的成绩更出色一点。Y Combinator就像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每个创业者都在埋头苦干,有点争先恐后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互相帮助。

Light Table联合创始人Chris Granger:创业流水线

Y Combinator不仅为投资者创造机会,更为创业者提供着看见或看不见的机遇。不需要别人为你提供什么或是做什么,你直接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而这样的机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除此之外,Y Combinator还教会学员的一点是专注。在Y Combinator,创立一个公司都是流水线式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早期Y Combinator学员Alexis Ohanian:还在寻觅

早期的创业者人脉不像现在这么广,甚至没有保险和工资。聘用雇佣也比现在困难得多,第一个员工就因为创始人占用了他的卧室而返校读书去了。而这也使Alexis Ohanian认清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Meteor联合创始人Matt Debergalis:Y Combinator聚集了一批黑客

Meteor的创立就是为了解决三个黑客共同遇到的问题。我们为了得到这种界面花了数月的时间构建应用。我们想到随着JavaScript的广泛应用,这个解决方案有望成为一个产品,从而提供给更多的开发者使用。

Double Robotics联合创始人David Cann: Y Combinator 可助你开创一个硬件公司

Double Robotics是一家软硬件公司,她是此届Y Combinator学员中创纪录的5家硬件公司之一。在Y Combinator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起初不要试图讨好每一个人。在逐步的发展中你会找到扩张的办法。Double Robotics起先与一些公司展开合作,借鉴这些公司的经验教训来提高产品体验。现在公司开始扩展生产以匹配之前预定的高要求。

Crocodoc联合创始人Ryan Damico:转型容易

我们首先在WebNotes工作了几年,然后将理念移植到Y Combinator。2年半前我们从波士顿搬到了旧金山,第一堂课上到一半就开始研发Crocodoc前期版本去了。

Exec联合创始人Justin Kan:几进几出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Y Combinator了。每一次的经历都很美妙,我又找回了创业初期的感觉,现在我是一个人在做开发。
原文出处: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32225.html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