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分享愿景   让团队都能看到目标和愿景   团队参与决策   以愿景、共同价值观及目标来进行领导   
世界上有两类软件公司:一类像工厂,而另一类像电影摄制组

前一段时间,程序员问答网站Stackoverflow上有人提问:“我们都知道编程比做甘特图(项目进度管理图表)要更难,而且程序员加班也更多,那为什么 IT 公司里 PM 和 BA 的工资比程序员要高?” 英国的 Vlad Gudim 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答复。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工作在一个什么样的软件公司和环境。

简单回答,原因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按照职位在公司的层次和等级发工资的社会。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完整,因为我们没有回答为什么 PM 和 BA 职位的等级在很多软件公司里比程序员要高,也没有回答为什么很多软件公司要选择这种等级制度的管理方式;这两个问题其实才是最值得探讨的。

概括地来讲,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做软件的公司:一种类似于工厂,而另一种类似电影摄制组。

工厂型的软件公司起源于 MIT Sloan 管理学家 Douglas McGregor 提出的激励理论Theory X:普通员工是懒惰的,而且需要不断的监督和管理;员工来工作只是为了拿工资;经理的能力永远要比手下的员工强。在这种管理理念的影响下,我们会认为团队的领头可以代表,甚至于替代他的整个团队,而团队成员只是完全可以互换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唯一价值就是帮助领队完成任务。因此,这类公司都采用等级制度的管理方式,工作的分配也很单一。

软件工厂的管理层认为软件是可以通过一个很明确的流程生产出来的,而这个流程需要 PM 的监督和 BA 写出来的软件 specs。生产过程本身只要有足够合格的但是可以随时替换的程序员和 QA 就搞定了。当然项目的预算和最后发布的产品也都是 PM 和 BA 说了算。

软件工厂的经理人是很容易识别出来的,因为他们在形容软件制作时会经常提到“资源”(指的是他们团队的成员)、“流程”、“运营效率”、“质量监控”等工厂生产业的术语。

而另一种软件公司类似于电影摄制组,他们的管理理念来源于 McGregor 提出的Theory Y:他们认为员工是自觉而聪明的,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对待工作像小孩子对待玩耍一样。这类公司认识到个体工作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的能力有可能远远大于管理人员。当经理不可以代表和替代所有手下人的时候,等级制度的管理方式就不太好使了。人们需要在一种更扁平化的团队结构下互相合作,工作的分配也更加多样化,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多种能力。

摄制组类软件公司的“导演”会意识到如果想做出一个很好的产品,他需要很牛的人加入他的团队,而他需要给这些人一个可以尽情发挥与合作的环境。导演这个角色给予他人灵感,而且掌控大方向,而不是单纯的管理者。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最后的产品是团队上所有人性格和思维的体现,而不是某某 BA 写出来的软件 specs。

在工资方面,软件工厂会认为在等级化组织顶端的 PM 和 BA 是最有价值的,所以自然会给他们最多钱。团队的其它成员只要差不多,会把 specs 变成代码就可以了。PM 和 BA 会勾心斗角全力维护他们在顶端的位置,不与团队成员分享很多有关项目的信息。没有这些信息,团队成员无法自己做很多设计上的决定,所以只能听从命令,按照 specs 来写代码。这种情况会构成一种恶性循环,软件工厂的程序员会真的变成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一样,只会做技术上复杂,但是实际上重复性很强的工作。

相比之下,摄制组类软件公司会更加平等;所有的团队成员都可以参考有关项目的所有信息,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设计决定。谁有能力谁就可以来领头项目的某一部分,而工资的分配是依据这个人给团队和产品带来了多少价值。在这种公司里面,PM 往往不负责产品设计和创意,而仅负责一些行政和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情。BA 的职位可能根本就没有,而是所有团队成员都承担一些软件 spec 的编写。

当然,你应该知道很多大公司的内部 IT 部门和外包类软件公司都是像我所形容的软件工厂。在这些公司里,PM 和 BA 的工资比程序员要高,而且程序员很难改变管理层做出的设计决策。

成功的软件公司往往倾向于电影摄制组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做出最优秀的软件。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01366.html; http://programmer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45776/why-do-business-analysts-and-project-managers-get-higher-salaries-than-programme;
关联记录:
(18)    转记(1)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奖罚分明   让团队都能看到目标和愿景   团队   团队参与决策   团队管理   以身作则   
团队容易失败的10个特征

特征一:团队成员不经常开会或者只是假装开会。

你和其他团队成员经常在一起开会吗?而且,是真正一起开会,还是假装一起开会?真正一起开会,形式并不重要,而是真正有信息的分享和脑力的激荡,真正在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假装在一起开会,就是走个开会的过场而已。我想我们都开过这样的会议。

特征二:团队成员不了解彼此的目标、压力和需要的帮助。

你了解其他团队成员的目标、压力和需要的帮助吗?如果团队成员不在一起开会,或者只是表面上在一起假装开会,那么就必然不会了解其他团队成员的目标、压力和需要的帮助。

特征三:团队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责、权、利的划分

你和其他团队成员之间有明确的责、权、利的划分吗?团队成员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这是建设团队的第一步。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因为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一件事情,如果变成人人有责,最后往往是谁都不负责。

特征四: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互补的能力。

其他团队成员能够给你提供实际帮助吗?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要能够互相帮助,就像是足球队中,前锋需要人传球,守门员需要后卫帮助防守。这样的帮助,以胜任力为前提。如果某NBA球队选我去跟姚明配合,那么这个球队必输无疑。

特征五:没有明确的团队合作的流程

关于你和团队成员之间怎样配合,有明确的工作流程吗?如果不能彼此配合,优秀的球员在一起也要输球,这就是某届奥运会上,有NBA最优秀的球员的美国梦之队只获得铜牌的原因。而要彼此配合,应该有明确的(不一定是书面的)工作流程。

特征六:团队成员不认同团队流程和制度。

你认同团队的流程和制度吗?实际上,许多团队有流程,但是这些流程和其他制度一样,往往只是写在纸上,或者只是停留在团队领导者的嘴上,或者是由公司强迫执行,不被团队成员认同。

特征七:团队成员不能参与团队的重大决策

团队的重大决策会征求你的意见吗?团队流程和制度不被团队成员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制定的时候没有考虑团队成员的意见。并不是说重大决策需要团队成员投票通过,但是征求意见是必须的。

特征八:团队合作得不到奖励,团队不合作也得不到处罚。

如果你帮助其他团队成员,你会得到什么好处吗?团队精神是培养而不是命令出来的,而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薪酬和奖励制度。如果不考核团队合作,不奖励团队合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不会有团队合作。所以,足球队除了奖励射门得分的球员,还会奖励助攻的那个球员。

特征九:团队成员不能分享团队成果

你会因为团队取得重大成果得到好处吗,即使你没有做出直接贡献?如果销售翻了三番,却只有销售人员得到奖励,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物流部说无法及时送货、财务部说无法及时开票的情况。所以,获得奖牌的足球队,每个人都会上台领奖,包括从未上场的替补队员。

特征十:团队成员不信任团队领导者。

你信任你们的团队领导者吗?如果团队领导者不能以身作则,不能言行一致,将得不到信任。同时,团队成员信任能够带领团队取得成功的领导者。如果一个团队呈现出上面九个特征,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在于团队领导者的糟糕领导,团队将取得失败,团队领导者也无法获得信任。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642482194/z0pjSBxF4;
(14)    转记(2)    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