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摄影师   
对那些喜爱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摄影的读者来说,一定不能错过Dennis Stock。这位加入玛格南图片社60年的摄影师,Stock最为人所熟知和乐道的就是他拍摄的那些好莱坞明星,包括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和詹姆斯·迪恩等,以及那些漂亮的黑白街头照片。

在玛格南对Dennis Stock的描述中这样写道:“无论Stock拍摄明星或只是简单地通过镜头去探索世界,他创作的照片充分运用了静态画面的所有基本功能:他捕捉瞬间的时刻。Dennis Stock的照片在一幅单独的画面中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完美纳入了所有环境,令我们能充分体会到画面中的一切。”
原文出处:http://www.nphoto.net/news/2013-04/03/09b91fc1fe9f93c6.s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Eve Arnold   玛格南   摄影师   
Eve Arnold是和卡帕在同一个时代的女摄影师,因为给玛丽莲·梦露拍摄私影而在业界出名,在这里我们挑选了她最值得铭记的照片。

美国女摄影家 Eve Arnold

一名摄影师,只有在心怀同情,关注镜头前人们的时候,才能真正完成影像的记录。”—— Eve Arnold
Eve Arnold是和卡帕在同一个时代的女摄影师,1913年出生于费城(Philadelphia),1946年在纽约一家照片洗印工厂工作,并开始她的摄影生涯;1948年毕业于纽约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摄影专业。
Arnold最初在1951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57年成为正式成员,整个50年代都在美国工作,1962年后移居英国,并曾造访中国——1980年她的首个重要个人影展便以其在中国拍摄的作品为主题;同年,摄影画册《In China》获得国家图书奖,个人获得美国杂志摄影师协会终身成就奖。

此后,Eve Arnold不断获得各种荣誉和奖项:1995年成为皇家摄影协会成员,并被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推选为摄影大师(Master Photographer);1996年,《In Retrospect》获得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Eve Arnold还是美国国家摄影图书馆的顾问。

Eve Arnold一共出版过12本书,除了个人回顾性质的《In Retrospect》外,其余每本书都有独一的主题:50年代、玛丽莲梦露、中国、大不列颠、女性…..虽然《In Retrospect》的作品收录最具代表性,亦更高收藏价值,我们还是更喜欢《Flashback!The 50s》里Eve Arnold充满追思的描述: “离开美国16年后,再次回到这个国家,我被时间所带来的巨变所深深吸引,人们的生活已经和50年代全然不同——黑白肤色的人开始牵手,同性恋们公开集会,男人留披肩发,女人的胸部也不再隐藏……翻出以前的照片,50年代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短袜、麦卡锡、冷战、铁木、玛丽莲、朝鲜、团结精神、滚石、公**利…这些50年代的词汇深深印在胶片中,让我想起10多年前的记忆。这样一本书,是我在50年代所关注的、所思考的、所记录过的美国。”

原文出处:http://bbs.vogue.com.cn/thread-543117-1-1.html#pid=13;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Ian Berry 伊安贝瑞   玛格南   人的元素   摄影师   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   
Ian Berry,1934年出生,英国人。1952年至1960年,他在Rand Daily Mail和Drum杂志工作,在南非拍摄。1962年,加入玛格南,之后定居伦敦。1976年和1993年分别担任玛格南欧洲和伦敦的副社长。1966年至1970年,他在英国Observer杂志工作。1978年,出版摄影集《The English》。 伊安·贝瑞在玛格南图片社的资历之深,完全可以从他的照片中看出来。贝瑞的影像,具有传统报道摄影的美学追求,在单幅画面中展现出事件的全部精华。他的摄影主题本身,都是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具有强烈的冲突与抗争,这为影像提供了内涵丰富的主体。

贝瑞1934年出生在英国普雷斯顿。1952年,贝瑞为《每日邮报》和Drum杂志工作,并且来到南非,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的他从此一举成名,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报道南非沙佩维尔大屠杀的摄影师,并且他的作品最终成为了证明大屠杀中幸存者无罪的审判证据。

1962年,贝瑞受法国写实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邀请,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64年,他来到伦敦,成为英国Observer杂志的第一位签约摄影师。贝瑞曾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苏联派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爱尔兰、越南、刚果的战争,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和南非的种族隔离。贝瑞除了用纪实的手法记录这些历史事件外,他还以此出版了两本摄影集:《Black and Whites L’Afrique du sud》和《Living Apart》,前者由法国总统密特朗写序,后者由Phaidon出版社出版。

贝瑞曾在许多知名的国际杂志中担任重要的编辑工作,例如《国家地理》杂志,《财富》杂志,Stern杂志和GEO杂志等。他还曾报道过前苏联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贝瑞的两大最新力作一是为权威旅游杂志《Condo Nast Traveller》拍摄丝绸之路,他从土耳其出发,途径伊朗、亚洲中南部,到达中国北部;二是为德国Stern杂志拍摄柏林专题。

贝瑞德杰出表现和优秀作品得到过无数嘉奖,他曾被评为首届尼康年度摄影师,荣获美国全国摄影记者年度大奖,英国新闻杂志摄影师年度大奖。并且,他的摄影集《The English》(1978)获得首届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的奖学金。

贝瑞曾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包括日本东京、法国佩平尼昂、巴黎、德国汉堡、英国伦敦、比利时等。



玛格南摄影师伊安·贝瑞——访谈

Q1.您觉得一个好摄影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伊安贝瑞: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一个摄影师应该有鹰的眼睛,马的力量,上帝的耐心。”你必须等待,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有好的元素出现在镜框里。而在此之前,你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这个时刻。 我拍照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抓拍,我在街上走,随时看见什么有意思的情景,迅速举起相机,框定构图,抓拍下来;另一种情况是守株待兔,当我发现一处很棒的场景,比如城市的某个角落或一栋建筑前面,我会呆在不远处等,也许等半个小时,一直到一个有趣的人物走进画面,我才拍下来。 我对人非常感兴趣,我的每幅照片里都有人的元素。因为是人让这个世界运转起来。我总是在追寻普通人的故事,以及政治事件。同时我尽量让自己保持独立、清醒的头脑,不牵扯进我所拍摄的事件当中。

Q2.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
伊安贝瑞:我延续布列松的观点,一张好照片除了有完美的构图、光影,还应该有内容。通过照片中人物的眼神、手势、身形姿态,引导观者产生更深入的联想。

Q3.您加入玛格南的过程?
伊安贝瑞:我加入玛格南非常早,那是在1962年,距今已经49年了,远远早于你们出生的时候。那时玛格南图片社还只有12个成员。我把我的作品样片递交给玛格南审阅,之后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与布列松进行了半个小时的面谈。我们一起看了我的作品,聊了一些关于生活、哲学的话题。布列松认可我的能力和观点,于是他批准我加入玛格南。

Q4.您觉得玛格南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伊安贝瑞:我想玛格南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组织。它的成员来自于世界各地,具有各自不同的国籍、语言、文化。这导致玛格南内部总是充满了争执和对抗。即使我们在开会的时候都说英语,还是经常彼此误解。比如我就不能理解来自美国的埃里·里德,虽然我们说同一种语言。这归咎于我们秉持着不同的文化。不过,尽管很困难,玛格南这么多年来还是生存了下来。我们在矛盾冲突中成长变化。 而且,成员的差异性也会带来好处。我们相互之间会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比如我要去日本,我就先跟久保田博二资讯有关日本国的一些风土人情;我要去中国,就找张乾琦询问情况。

Q5.玛格南内部分成两个流派,一派是传统纪实,一派是艺术表现。您对此怎么看?
伊安贝瑞:我不太能理解艺术表现派,我自身是属于传统纪实风格的。如果我要做艺术,还不如直接去画画,何必用照相机呢?一张相片应该自己会说话,而不是通过在相片上写字来人为阐释所要表达的理念。我有同事只是让被摄对象呆立在照相机前面,咔嚓拍下来,这真的很无趣。照片应该通过丰富的背景、人物状态来讲述故事。
  zhuo注:我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为了画面简洁把很多背景裁剪掉了。需要改进。很多背景是需要保留,可以更好的讲述故事背景的。   (2012-12-26 18:38)  评论 (0)    

Q6.每年玛格南都会招纳两名新人,但是今年没有,您了解背后的原因吗?
伊安贝瑞:是的,今年没有招募新人,因为我们面临着困境。玛格南图片社现在已经过于庞大了,我们有50多名成员,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像我一样的老摄影师。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年轻摄影师加入进来,但是寻找到他们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玛格南内部的流派冲突也进入瓶颈期。因为玛格南是一个图片社,需要靠售卖图片维持经营。我拍摄的纪实图片卖给杂志社以后,得把一部分稿费上交给玛格南,养活其他工作人员。相比而言,纪实图片比较好卖,受到杂志的欢迎,而艺术类图片则很难找到市场。通常只有画廊会买艺术类图片,而这种画廊收入,摄影师是不会上交给玛格南的。所以说,艺术类摄影师对于玛格南来说不能做出实质上的贡献。我们在准入新人时,对艺术类摄影师的批准也比较困难

Q7.您目前正在拍摄的项目是什么?
伊安贝瑞:关于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缺水,比如非洲、印度。墨西哥城的水在十年之内就会用完。而另一方面,美国又浪费了太多的水。我已经去非洲、印度、孟加拉等地拍摄了不少关于水资源匮乏、穷人无水可用的照片,下一步我想去美国,拍摄水的滥用,做以对比。不过,美国的拍摄计划我还没有想清楚,因为如果拍富人用很多水浇灌花园之类的照片,貌似比较单调,不如在贫穷国家拍到的缺水场景那样直观震撼。如何表现美国?我还在思索当中。这个项目我从前年开始拍摄,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我希望能在今年把项目拍完。
  zhuo注:拍摄之前要思考,如何表现你的主题   (2012-12-26 18:38)  评论 (0)    

Q8.谁资助您拍摄这样的项目呢?
伊安贝瑞:一些关注贫穷国家生存状况的国际NGO组织。我去非洲、印度就是找到了NGO的资助。不过,去美国,可不容易拉到赞助。我估计得自费了

Q9.您在拍摄过程有过恐惧吗?
伊安贝瑞:根本没有时间去害怕。拍摄战争的时候,我只会全神贯注于抓取稍纵即逝的瞬间。我总是有种错觉,只要躲在小小的取景器后面,我就是安全的。照相机就是我的盾牌。

“精彩的照片会令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专业摄影师的照片还需要能讲出一个好故事。”——伊安·贝瑞

原文出处:http://hgw058113.chinaw3.com/fangtan/2012/1102/228.html; http://www.ianberrymagnum.com/editorial.php;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摄影师   
影像还原真实的爱因斯坦

女摄影家镜头里天才的孤寂
爱因斯坦74岁生日的照片是被一位女摄影家艾瑟?布波莱(Esther Bubley)拍摄的。许多照片里,爱因斯坦都是“科学狂人”的形象。可在女摄影家布波莱的镜头中,他是个普通人:和家人一起的安详,生活的平实和零乱以及老年生活的孤单和沉寂,通过布波莱的镜头得以“最真实”展现。布波莱谦逊的拍摄习惯,使爱因斯坦同意她拍一整天。
艾瑟· 布波莱(Esther Bubley)生于1921年,是美国二战期间成长起来的一批女纪实摄影家中的一员,充满了女性主义特质和关怀。因为她的拍摄使爱因斯坦由原定的一小时,延长到一天。


大师最后的留影
爱因斯坦去世时,只有一位摄影师拍下了那不寻常的一天所发生的一切:这位摄影师就是《生活》杂志的Ralph Morse。靠着一部相机、一瓶苏格兰威士忌, 他记录下了那一切。Morse回忆说,“我去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路上,买了瓶威士忌。我知道作为交换,比起给钱来,很多人更乐于接受威士忌。我给管理员五分之一的威士忌,他给我打开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我得以拍照。”
Ralph Morse,之前一直是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师,他的作品很多, 从1944年巴黎解放到百老汇演出到太空行走。他拍摄的爱因斯坦的照片,除了一张外,其他都到爱因斯坦的子孙离世,才得以全部面世。
原文出处:http://fotomen.cn/2012/10/einstein/;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儿童摄影   摄影师   
滨田英明 恰好时光在

日本摄影师 Hideaki Hamada (滨田英明)1977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的淡路岛,摄影师兼民谣乐队Songbird的吉他手,现在与妻子、2个儿子居住在大阪堺市,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往往普通平凡的东西,给我们心灵深处最能造成漩涡,而且也越来越多人喜欢这种清新的摄影风格, 可以让浏览者更好的感受与贴近生活,去享受那种静静的美。他用相机记录着平淡的点滴生活,孩子则成为了他镜头下出现频率最高的模特。滨田英明将摄影作为孩子们的时光胶囊,“通过平淡的生活记录让他们知道父母给予的爱”不仅如此,摄影也是他“观看自己的一面镜子。是心平气和地寻找自我,不迷失目标的方式。”基于这种简单的拍摄初衷,滨田英明的照片不浮不躁,充满了日系清新风格,亲情、生活都是他的主题。这些照片也告诉我们平平淡淡才是真

日系摄影,一如既往的恬淡悠闲。看似简单的居家生活在他的镜头下却显得很生动,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他们的亲情与欢乐。滨田英明不仅告诉我们,美其实是在简单的生活中被发现,他也提醒我们,这些都是回忆,将持续一生。
原文出处:http://fotomen.cn/2012/10/qhsgz/;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黑白摄影   摄影师   
David Fokos:非黑即白的纯净世界

摄影家David Fokos来自于美国马里兰州。 1979-1984年曾就读于纽约康奈尔大学,他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同自然风景相结合人造的非自然线条同天然的景色呈现出有趣的对比和平衡  zhuo注:这是他想表达的兴趣点   (2012-11-15 01:41)  评论 (0)    

Fokos的黑白片,撇去了色彩的干扰,画面异常简洁,但是意境却如斯高远
原文出处:http://fotomen.cn/2012/11/david-fokos/;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大师语录   黑白摄影   摄影师   
Cole Thompson 黑白摄影:静穆的伟大

Cole Thompson,美国摄影师,非常喜欢拍摄黑白摄影作品。

Thompson住在纽约的罗切斯特,在他14岁时,一次偶然,他发现了属于乔治·伊士曼(柯达创始人)家的老房子,然后便开始读伊士曼的传记,读完之后,他变定下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成为一名摄影师,并且创作像Adams、 Weston、Bullock一样的黑白作品,因为“对我来说,世间万物的原本模样是我拍照的灵感所在,黑与白之间的神秘曲线,是最伟大的诗。黑,代表了生之痛苦。而白,象征着力量和光芒。细细品味由黑转白的过程就会发现,即使至高无上的灵魂,也可以听命于你。色彩,可以记录喧闹的画面,唯有黑白才能捕获最真诚的感情。”

  zhuo注:看他的黑白摄影作品,可以看出很多作品都是表现对象的轮廓和纹理的,而且都用了很强的对比度。   (2012-11-15 01:33)  评论 (0)    
原文出处:http://fotomen.cn/2012/07/cole/;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摄影师   
Vivian Maier (1926年2月1日- 2009年4月21日),一辈子只拍摄了街头。然而,直到她逝世,都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摄影师。

她生于法国,1951年从法国移居到美国纽约,并于1956年搬迁到芝加哥。身为犹太难民的她在芝加哥做了40多年的保姆。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也是从这时候起,她开始拍摄芝加哥街头。她一生所拍摄的底片超过10万张,并且有非常多的作品在她生前并未被冲洗出来,一直到2009年4月21日辞世之后,才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Vivian Maie 生前所遗留下来的未冲洗底片,在逝世之后沦落到芝加哥某处的跳蚤市场,最后被一位年轻人John Maloof 所购回;在部分底片被冲洗出来之后,John Maloof 发现Vivian Maier 的遗作中有大量五十到七十年代芝加哥街头的珍贵照片;这些影像对于芝加哥,甚至于美国发展的历史,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记录。

看着这些被埋没半个世纪的精彩照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几近一流大师的构图,不得不为其在生前从未发表而感到遗憾。难以想象Vivian Maier在坚持拍摄的同时,享受或是忍受着多深的孤独

John Maloof 为Vivian Maier办的博客:http://vivianmaier.blogspot.com/

-----------------------

无论你是业余或是职业摄影师,你一定要知道Vivian Maier! 她没有经过任何大师的指点,关于她的资料也不多,只知道她在纽约出生但是在法国长大,回到美国之后她在芝加哥任职褓姆长达四十年的时间。在这四十年间,Vivian拍摄了多达10万张照片,一张也没有发表,一直到她辞世之前都没有人知道这位业余街头摄影师,一直到一次在芝加哥的小型拍卖会上被人发现她所遗留下来超过10万张底片以及数千张照片之后才开始有粉丝为她整理、收集并将这些美丽的作品公诸于世。

Vivian使用的是禄来双反相机,她的摄影作品呈现出惊人的天赋,绝对不容忽视。突然想起来“哪1%的天赋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被人抹杀的话。四十年拍摄10万张底片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你想想平均拍摄6.9张照片,真不是有多少人能做到的!

原文出处:http://fotomen.cn/2011/07/zhi-de-ren/;
(6)    转记    评论(1)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摄影师   
日本摄影师川岛小鸟(Kotori Kawashima),出生于1980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师从沼田元气学习摄影。2007年,写真集《Baby Baby》出版;2009年,写真集《未来ちゃん》(未来酱,日语发音Mirai-Chan,亦可译成小未来)出版。

日本不少摄影师都热衷于这种家庭式的拍摄,看似琐碎,其实是最真实的生活,充满着温情和乐趣

未来酱是摄影师川岛小鸟的朋友的女儿,住在佐渡岛。佐渡岛离东京大约3小时的车程(新干线)。两人的相遇很简单,川岛去佐渡岛找朋友,忽然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面对镜头完全泰然自若,毫不理会,只是做自己的事情。川岛立刻被这个“尤物”所折服,开始了拍摄。佐渡岛如大家所见,是个乡下地方,老房子、老街道,小妹身上穿的也像是哥哥姐姐(甚至爸爸妈妈)留下的旧衣服,但这一切都十分恰好地使影像变得真实、“完美”。

在小妹两岁时,川岛断断续续地拍摄了一个冬季,有时候两三天、有时候两三周地往返于东京与佐渡岛之间。拍摄完成后,川岛编辑了60张照片,自费出版印刷了500本,在当地的独立出版社或咖啡馆发售。结果反响相当不错,于是他决定再投入一年的时间来拍摄小妹。

川岛形容和小妹的相处,比较像是“大人般的友情”。很庆幸,他们的友情延续了到至今。

原文出处:官网:http://www.kawashimakotori.com/;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摄影师   自拍   
Yulia Gorodinski

美丽的Yulia Gorodinski 1984年4月6日出生于白俄罗斯,1996年移民到以色列。
2004-2007:BA历史和英国文学,海法大学
2008-2010:英国文学硕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作品曾获《DIGITAL CAMERA》2010年度摄影师大赛时尚组大奖。

Yulia Gorodinski 有着东欧女孩一贯的金发碧眼,纤身长腿,也乐于把自己姣好的身体展示出来。她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自拍。她擅长运用光影,喜爱复古的怀旧颜色,把它们和海水、沙滩、宝丽来、黑胶唱片等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这一系列美不胜收的照片。

Yulia说,接触摄影完全是偶然。因为朋友的介绍,她开始浏览flickr上的照片,并着迷于华丽性感的女性自拍照,于是买了相机开始实践,至今自学摄影也不过三、四年时间。对于为什么作品全是自拍,Yulia称自己觉得摄影师和模特同样都有很大的难度,自己有很多想法想要通过相机表达出来,并且认为模特儿非常重要。“我想除了我自己,找不到什么其他人来达到我的要求。”

除了摄影,Yulia也喜爱电影、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并承认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创作灵感。对于自拍的秘诀,Yulia表示最重要也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大胆。


夏天是个浓墨重彩的季节,关于夏日有很多美好的意象:宁静的海、浓郁的树木、繁复的花、身着比基尼的少女……

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的作品《偷香》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意大利乡村的、世外桃源一般的夏日故事。片中的女主角丽芙.泰勒时年19,正是邻家有女初长成的好时光,浑身散发馥郁的芬芳,在那个夏天,含苞待放。

在这一组Yulia Gorodinski 的自拍专辑中,我们能感受到同样的、关于夏日的馥郁。模特儿和摄影师同为Yulia Gorodinski 本人。她身着碎花泳衣、或者金色、红色波点比基尼,在芦苇丛中随风摇曳,或在光影斑驳间释放性感,用动人的脸庞和身体,尽现夏日的美丽。
原文出处:官网:http://www.yuliagorodinski.com/ http://fotomen.cn/2011/06/yulia/; ;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摄影师   自拍   
Lina Scheynius,1981年出生在瑞典,现在美国工作生活。

她有着一幅硬朗的德国女人的脸。她的镜头常常对准自己、朋友和家人。这些看起来平淡的照片,却看起来像是一场梦境或电影剧照。

Lina曾透露自己使用一台奥林巴斯μ2和佳能单反拍照,她也很爱宝丽来。她很爱自拍,也在持续做这个项目,在她的网站有一个专辑为“日历”,即用自拍来记录她的生活。她在这个专辑中写道:每天拍,天天拍,直到我不能坚持的那一天。

原文出处:官网:http://www.linascheynius.com/;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摄影师   
俄罗斯的人像作品整体感觉都比较唯美。这里介绍的是来自莫斯科的Tatiana Mikhina的作品。她用清新淡雅的色调,拍出了女性温柔的性感,一点点春光乍泄,让镜头下的女人更显妩媚撩人
原文出处:官方网站:http://tatianamikhina.com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摄影笔记
要点: Magdalena Lutek   nishe   摄影师   
宁愿相信纯粹的美好。
27岁的波兰平面设计师Magdalena Lutek,网名:nishe,15岁时就开始喜欢上了摄影。2009年尝试自拍,并于2011年底开始启用模特。她的作品完全符合她的描述:“Something wonderful, something pure

原文出处:官网:http://nishe.net/; http://weibo.com/1241276881/yC6f12HE7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