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粉丝文化   贴近用户   用户参与创造   
没有粉丝的硬件公司不是好互联网公司!

作者: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

最近,软硬结合和可穿戴式设备的概念一时间火了起来,无数互联网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冲进软硬结合的领域,试图凭借智能手机的强大运算能力和视觉呈现效果,利用APP+云端+智能硬件的方式打开新的市场。成功乍一看是那么顺理成章:1. 中国有成熟廉价的硬件生产厂商,80%以上的消费电子类产品的生产线集中在珠三角一带,很容易找到代工(笔者上周在深圳出差三天就偶遇了三波从北京来找项目的VC,据说IDG等大牌VC已经把深圳那里的硬件项目扫了个遍)。2. 很多互联网企业自持拥有海量用户,哪怕只要有1%的用户购买,也能赚个盆满瓢满。

笔者从去年就开始关注软硬件结合并在这个领域早期投资了两三个项目。研究了大量互联网公司做硬件的案例后,我们发现,除了小米之外,360、百度、迅雷、盛大、阿里等很多互联网巨头都做过硬件。结果呢?不要说大卖,用户可能听都没听说过这些硬件产品,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他们生产的硬件产品价格上不具竞争力吗?我们看看那些成功用互联网基因做硬件的公司,他们的产品是最便宜的吗?iPhone一台有200美金的利润,但果粉们从来不去关心和比较苹果产品的性价比;Tesla电动汽车最便宜的款式比宝马M3系跑车还贵,但是硅谷的新贵们和笔者身边的一群80后创业成功者都争相订购;即使以性价比标榜自己的小米,其手机价格与华为中兴这样的传统硬件厂商相比也没有优势可言,可去年却也大卖了126个亿,还貌似赚了20多个亿。

到底是什么让用户疯狂地热衷这些产品呢?

回味下当初雷老大在创办小米团队时说的一句话:“做中国真正有粉丝的企业。”闭关几年后,雷老大可谓是中国互联网圈里第一个参透了硬件产品真谛的大佬。消费,本来就是非理性的冲动行为。卖产品,sell them to people’s emotions,你卖的是消费者的情绪,而不是理智。在这份情绪当中,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这是粉丝行为的核心。买Tesla让科技新贵们区别于开保时捷和法拉利的富二代们,成为引领时尚的科技潮人;买小米,让学生和年轻的工薪族们用不贵的价钱,成为了“发烧友”和“科技圈”的达人,这个与众不同的身份为他们在朋友圈中赚足了面子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汇聚粉丝?

(一)前一百个用户定律

在汇聚粉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握最初的一百个用户,我们将这一现象总结为前一百个用户定律。早期的一百个用户能否成为该产品的狂热粉丝,主动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和宣传过程中去,直接决定了这一产品的成败。

雷军在总结小米成功时的发言:“刚开始做MIUI时,两个多月我们只找到100个用户。为了感激这一百个人,我们把这一百个人的名字,写到了启动画面里,并且我们当时把这一百个人名字,全部加到我们的通讯录里。后来我们总结出,一个无比忠诚的用户,最少能给你带来一百个用户。一定要相信用户,相信用户口碑。”

创始人需要与前一百名用户保持足够近的距离和最直接的互动。最初的一批粉丝一般都是新鲜科技的狂热追随者,而粉丝最近的距离是让他们直接参与和创造。最近红爆网络的智能路由器“极路由”的创始人王楚云告诉我,他每天晚上睡前都会浏览Hiwifi论坛和微博上的评论,并一一回复。“极路由”最早的一万台路由器,就是完全依靠粉丝的口碑传播卖出去的,没有花一分钱的广告费。

(二)做能给家人使用的产品

具有了早期的忠实粉丝之后,你已经具备了品牌口碑传播的基础,但从100到10000乃至一百万,你需要赢得的是对新兴科技产品感兴趣又不那么极客的普通粉丝。但是很多极客的硬件创业者,由于过度热衷于新的科技,反而忽视了简单易用的用户体验,做出了一堆复杂难用的功能,YY出了一堆不存在的用户需求。

所有的产品经理都会说以用户为核心来开发产品,但是与其空讲这些大道理,我们不如用一个更浅显实在的说法:好的创业者都是在做周围的家人和朋友真正需要、又极度简单、让父母不用教就会用的东西。

看苹果的产品,从3岁的小孩到60岁的老人,上手就会用;反观之,当你身边的家人朋友都不经常去健身房时,国内却出现一批蜂拥而起的仿Fitbit和Jawbone的计步器,其叫好不叫座的境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创始人对于产品的“宗教般狂热”以及那么点“酷”

乔布斯对于iPhone的苛刻和狂热是出了名的,他对于产品的每个细节狂热到每个按钮和甚至像素,要求产品从外形到体验有极度“酷”的特质。而我们细览小米创始人这几年的微博,无一例外每个人超过90%的微博都是围绕着产品,他们生活中绝大多数时间都贡献给了小米。这并不是特例。魅族的黄章、HIWIFI的王楚云等人都是这样。而这样的狂热绝对能够感染员工,从而营造可以感染粉丝的公司文化。

“酷”是能让用户发出尖叫的感觉,让粉丝在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也很酷的优越感,并在他们的朋友圈中无意间帮产品代言。坦白而言,放眼国内,即使是目前比较成功的硬件公司,在产品创新,极致的用户体验方面做得都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相信,江山代有英雄出,我们也一直在寻找能做出这种够“酷”的产品的创业者。

一句话,没有粉丝的硬件公司不是好互联网公司!只有真正以互联网的基因去做硬件产品,直接与用户进行互动,让他们参与到产品的需求设计和迭代开发中去,才能做出拥有忠实粉丝的颠覆性硬件产品。当然,要做出一个伟大的软硬件结合产品,还有需要在团队人员结构,供应链管理等很多方面做到一流,这些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讨论。

本文作者为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投资了极路由Hiwifi,Icarenewlife等软硬结合产品,新浪微博http://weibo.com/huangmingming
原文出处:http://www.cyzone.cn/a/20130702/243211.html;
(8)    转记    评论(5)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获取用户反馈   经验教训总结   市场版图   贴近用户   
为什么这么多创业公司——弱爆了?

我们曾介绍过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当代创新大师的Steve Blank,他最新著有《初创企业所有人手册(The Startup Owner’s Manual)》一书。而本文作者来自这本书的另一合作者Bob Dorf,一名据称已退休的连续创业者。

创业公司的成功率从统计上看是很低的。我看过最糟糕的一份统计,写的是1000家有风投支持的创业公司平均只有2家会达到或超过1亿美元的估值。而另一份数据报告也只是将这个0.2%写成了2%。无论从哪个统计数据看,创业公司想要“鱼跃龙门”都很难,而这个难度还随着获得用户的难度增加而增加。

我在成立、指导和投资创业公司上已经有超过40个年头,而对我来说最痛心的莫过于听到不切实际的创业者跟我说“我们已经差不多准备好将它展现给世人了。”这个“它”指的是一个让团队花了很多时间,足不出户拼命打造出来的实物或网络产品。

在我看来,这是所有创业公司过失中最令人头疼的他们并没有从创业公司生命的第一天开始就与消费者交涉从他们身上获取反馈,而是花了不应该花的时间去对自己的最终客户保持沉默。

所以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我常常会转以恳求的语气:“亲,就花一周的时间,去获得些反馈吧。看看顾客是不是真的在乎,还是只是向你礼貌地点点头。”这也是常常造成很多创业公司不够好的第二大原因:他们解决的问题本来就不是问题。

有没有人在乎?

很多《初创企业所有人手册》的读者问过SteveBlank和我,为什么坚持认为“顾客发现(Customer discovery)”会在“问题发觉”和“解决方案发觉”,两个独立开来的不同阶段发生。想知道这个答案并不难,正如Steve Blank一直说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做”的思路中走出去,和那些真正与产品有关的人——你的顾客,好好聊聊。

建立一个中庸的或对于用户来说是不冷不热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就是被判了长期死刑,而创始人为了“战胜困难”,将自己的事业突围成一个可持续、有发展、能赚钱的事业,还要将他2万小时的生命(如果是用了5年,每周工作80小时的话)奉献在上面。

那为什么不在产品做出来之前先花500或1000小时去确定一下,自己做出来的东西面对的会是真正实质的需求或热情。没有热情的用户需求,即使是最有激情的创业者也会挣扎。Dropbox是一个好例子,它因为解决了几百万消费者一直头疼、需要赶紧解决的问题而在规模上增长得跟闪电一样快。这个产品很好、帮得上忙也易于使用,以至于因为产品的病毒特性就自发地做了有组织的营销,像Hotmail和Gmail一开始出现时所表现的那样,不用挣扎和突围。

什么是可靠的轨迹?

世界上只会有一个Mark Zuckerberg。很明显的,不会说所有创业公司都能像Facebook、Square或Google那样一飞冲天。而关于这件事,你能做的是:了解自己创业公司的“可靠轨迹”,让创业团队瞄准目标,并让投资人也能定义、同意公司成功时的样子。很多创业者会在他们专注坚实有成长、站得住脚的利基业务时显得更快乐,而这很可能会让他们永远没有办法走向普罗大众或让公司价值达到1亿美元。但其实当公司处于中庸的时候还是能赚不少钱的,因为苟延馋喘和敲响纳斯达克钟声之间存在着大片距离。

你需要找到你项目正确的轨道,而且不仅要达成目标,还要确保这一结果是随着时间推移能稳健执行和健康成长的,可以成为可持续、可重复的利润引擎。你需要使用客户开发(找到顾客想要什么,他们在什么地方愿意花钱)去定义和完善你的潜在利基市场,并在你创造产品时与顾客保持紧密联系,确保你所创造的是他们将来想要的,保持这种势头。

出类拔萃:

如果你正在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你需要确保你的解决方案可以脱颖而出。很多我见过的创业者从来没有花过一天的时间去Google一下他们所在的行业,去看看解决那个问题的其他办法。也很少创业者会花时间在消费者身上,他们没有试图了解消费者正在使用、或和自己很像的产品没有建立过一个“市场版图”将所有与自己存在竞争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优劣势罗列出来,也没有看看在这种竞争环境中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新产品有清楚明确的一席之地。如果你自己不能将这些东西搞清楚,而是将这件事简单推到消费者身上,那你的顾客也永远不会搞清楚你是不是和别人不同,足够特别  zhuo注:必须花时间研究同类产品竞争产品   (2012-09-26 21:12)  评论 (0)    

展望未来不是让你站着不动:

另一个常让我难过的时刻,就是一些团队一直保持着心电图里死亡讯号一样的“直线”,一周接一周地在用户增长上显得不给力。显然,这当中一定有什么出错了,而所有人仅仅是保持出勤,做他们的工作,没有想过攻下这个用户缺乏积极性的难题,了解这当中有什么深意,顾客在等什么如果你是这样的团队,是时候将核心团队带到一个房间里开个会了,好好剖析每一个商业模式中的关键要素并在值得明智探索的地方——顾客身上,确定你的业务航向。

展望未来还常常意味着先回顾过去:

创业者常常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坚韧及想尽办法让事情奏效的决心感到骄傲。而更多时候,这种让创业者变得伟大的基因也是一个让他们在面临毫无进展的用户使用、增长、转介或频率时的一种自我毁灭。在这种时候,创业者其实需要明智地将自己的“建造”模式换掉,退回到最早期的“发现”模式,去找到一个有严重客户需求或是重要问题的、独特并令人兴奋的解决方案。

而这是让一家创业公司没这么糟糕的唯一方法。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55847.html; 英文:http://venturebeat.com/2012/09/22/why-too-many-startups-er-suck/;
(11)    转记    评论(3)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产品是核心 创新是根本   创新   互联网营销   贴近用户   微博营销   小米   
小米科技总裁林斌:我们是怎么做互联网营销的

  林斌表示,互联网上做推广不是卖广告,广告是没有传播性的,更多的是带有一种互联网化的创意加一点恶搞、屌丝文化和有趣是各种各样的结合,只有这样的帖子才能有传播性。

  通过互联网模式的运营手段使得一个新生产不久的手机品牌变成了广为人知的甚至被疯狂追捧的知名品牌,小米手机的运营模式一直为业界津津乐道。今天,在中国国际通信展ICT论坛移动互联网分论坛上,小米科技总裁林斌分享了小米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手段做营销的。

  林斌表示,首先,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小米创新性的引入了用户的观点。在小米手机论坛上,每周都可以看到两三千篇用户反馈的帖子,其中不乏一些深度的使用体验报告。在一些重要功能的确定上,小米工程师通过在论坛上发起投票等方式收集用户反馈,最终确定产品功能形态。林斌说“有大量的功能讨论是用户参与的功能讨论,在我们的论坛上进行的“。

  其次,小米在各种的媒体论坛上,都是0距离的贴近用户的。林斌表示,包括雷军在内的小米合伙人每天都在做一系列的客服的工作,亲自解答用户的一些提问。

  此外,林斌还重点强调了微博传播的功效。林斌表示,贴近用户最核心的优势是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用户对小米产品的反馈,微博最大的价值是能够产生很大量的用户对产品的真实意见。小米团队每天都会在微博上搜索相关信息,收集用户反馈。

  通过微博营销也可以很好的为企业节约成本。林斌举例说,小米青春版发布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宣传经费,他们选择了微博营销的方式。几个合伙人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拍了一组与青春有关的照片,在微博上短短两天达到了转发200多万次,评论90多万条的成绩。

  林斌对这样的结果非常满意,他说“我们能不能用传统的方式能够做到两三百万的用户,真正的看到我们产品的宣传?除了花了天文数字的广告费之外,效果能不能像微博这么好都是问号”。

  林斌表示,互联网上做推广不是卖广告,广告是没有传播性的,更多的是带有一种互联网化的创意加一点恶搞、屌丝文化和有趣是各种各样的结合,只有这样的帖子才能有传播性。最核心的是如何能够有一种非常强的互联网文化的创意,能够在微博上流行起来。

  最后,林斌总结道:

  “第一、作为一家互联网的创新公司创新是根本,离开了创新的产品,无论有多强的推广的能力、忽悠能力,别的方面的创新都没有。产品是核心。产品的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是整家公司的核心。

  第二、小米虽然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但是我们是很幸运的,我们是站在互联网潮流快速发展中的一员,两年多我们走下来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产品、质量、售后和公司内部的管理上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也在全力弥补这些不足,希望将来越做越好,不足的地方也请大家谅解。

  第三、移动互联网是个很大的产业,我们觉得这个产业只凭小米一家是不可能做起来的,我们希望很多的公司跟我们一起来把产业做大,大到能够足以容纳下非常多的很成功的企业,这些企业互相促进、互相竞争,把整个产业做起来,才能一起成长”。

原文出处:http://news.pedaily.cn/201209/20120919335334.shtml;
(4)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