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社会与经济
要点: 华为   任正非   
案例|任正非用哪四把榔头敲醒了华为人

前不久,由于中国区业绩不佳,联想集团移动业务集团总裁刘军卸任,杨元庆也放出重话,说联想部分员工“拿榔头敲都敲不醒”。中兴在中国的手机业务同样出现了下滑,已经不在前五之列。而就在此时,华为不仅稳住了阵脚,还发动了凶猛的反攻,在今年的京东618中,力压小米成为销量冠军。带领华为手机实现深V反转,任正非是怎么敲醒华为人的?

2015年6月18日,笔者参加了京东618的手机战况发布会。让笔者感到吃惊的是,华为旗下的“荣耀”手机竟然力压小米并夺得销量冠军,并占到京东618销量的22.2%。

另据行业专家老杳透露,今年上半年华为在国内的手机销售额已经赶超小米,而且第二季度的增长比小米更为迅猛,出货量也已经逼近小米。

过去几年,依靠“互联网思维”武装起来的小米在国内手机行业势如破竹,可谓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与此同时,曾经占据了统治地位的“中酷联”则不约而同遭遇困境。

前不久,由于中国区业绩不佳,联想集团移动业务集团总裁刘军卸任,杨元庆也放出重话,说联想部分员工“拿榔头敲都敲不醒”。中兴在中国的手机业务同样出现了下滑,已经不在前五之列。迫于竞争压力,另一家老牌手机厂商酷派将旗下的“大神”品牌分拆出来,与奇虎360成立合资公司。
而华为不仅稳住了阵脚,还发动了凶猛的反攻。如今,华为不仅通过Mate和P系列成功在过去国产手机品牌视为禁脔的2000元以上价位站稳了脚跟,还依靠创立不到两年的“荣耀”品牌,成功地阻击了如日中天的小米。
面对互联网模式的猛烈冲击,为什么是华为率先抵挡住了进攻?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为领导人任正非的胆识。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用乌龟精神,追上龙飞船”,他还在内部讲话中号召员工别那么互联网冲动。那么,在手机领域,任正非又找到了哪些榔头,敲醒了沉睡的华为人,继而实现了深V反转呢?

第一把榔头:班长的战争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很多看起来强大无比的大公司,为什么很快就倒下了?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大公司往往也是管理最为完善的公司,有了一套非常严格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有了很强的流程和控制系统,使得大公司就像一只笨拙的大象,掉起头来非常吃力。

出身于军队的任正非则敏锐地从现代战争的变化中得到了感悟:未来将是班长的战争。过去的机械化站长中,火力配置射程较近,信息联络落后,所以必须千军万马上战场,贴身厮杀,必须坚持金字塔结构的管理。而现代战争,远程火力配置强大,是通过卫星、宽带、大数据,与导弹群组、飞机群、航母集群来实现。呼唤炮火的不一定再是塔顶的将军,而是贴近前线的铁三角。千里之外的炮火支援,胜过千军万马的贴身厮杀。
因此,当2011年华为开始大踏步地从运营商走向企业和消费市场的时候,率先成立了企业BG和消费者BG,将决策权向前线进一步前移。而当发现华为在互联网渠道的不足之后,又进一步推出了“荣耀”品牌,并赋予其独立操盘的权力。
据笔者观察,荣耀根据中国互联网渠道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了针对性的打法,这才取得了成功。

第二把榔头:用人不疑

既然任正非选择了放权,他同时也为消费者BG选择了一位敢打敢拼的带头人:余承东。余承东到位的同时,消费者BG也组建了自己的执行管理团队,开始了完全不同于运营商业务的打法。2012年巴塞罗那电信展的时候,华为消费者BG搭建了一座由3500台华为手机组成、高达6米的飞马雕像,引起了现场轰动。当然这也引起了部分老华为人特别是运营商部门的不满,因为过去华为都是低调做生意,从来没有这么张扬过。此外,余承东在微博上频频与粉丝互动,使劲地夸自己的产品,经常与苹果产品PK的那种劲头,也让很多老华为人看不惯,他们就跑到任正非那里告状。好在任正非一直秉承着“用人不疑”的原则,也知道新业务必须用新办法,每次都是坚定地支持余承东。
据笔者了解,在华为手机业务的拓展中,确实也遇到了诸多不顺。余承东大刀阔斧地砍掉了非智能手机,砍掉了90%以上的机型,大幅度地降低对运营商的依赖,一直使得华为终端业务的收入直线下降。而花重金打造的AscendD1、P1、Mate1等精品手机一开始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反响。
一时间,华为内部撤换余承东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任正非却坚决地支持余承东,将变革进行下去。如果华为消费者BG不是在余承东的领导下,坚持将精品化、互联网化进行到底,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功。

第三把榔头:像素级学习

这些年,颠覆式创新这个词大行其道,基因论盛极一时。那么,对于华为这样主要面向运营商的传统大公司,在做手机业务的时候就一定会失败吗?
任正非说,不一定!“大公司不是会必然死亡,不一定会惰怠保守的,否则不需要努力成为大公司。”
多数人都认为特斯拉这种颠覆式创新会超越宝马,但是任正非却认为只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
在手机业务上,华为全面学习小米的成功经验。笔者跟一些国内手机厂商的高管聊过,他们非常吃惊的是,华为这样的巨型企业却能够弯下腰来,对小米进行“像素级模仿”:小米有自己的商城,华为也开了自己的Vmall;小米有自己忠实的米粉,华为也经营自己的花粉;小米擅长做自己的爆款,华为也集中精力推出精品手机……
笔者发现,华为从产品线上对小米也是亦步亦趋:荣耀3C对红米,荣耀3X对小米3,荣耀畅玩版死嗑红米Note,荣耀6死嗑小米4。从营销上,小米每一个重大时点,无论是新品发布还是重要节日,都有荣耀的“截胡”或者“隔江对唱”,例如荣耀狂欢节应对小米米粉节,荣耀暑飙节搅局小米4发布。
任正非认为,只要不固步自封,敢于打破自己既得的坛坛罐罐,敢于去拥抱新事物,华为不一定会落后。他对余承东说,“你们这棵桃子树上一定要结西瓜,不能就只结桃子这一种商业模式。”
任正非在这里所说的桃树的树干,就是华为的共同支撑平台,如服务平台、维修平台、财务平台,而他要求华为的根状体系,则要分不同客户去吸取不同的营养。例如在手机领域,华为过去只有运营商直销这一种商业模式,而现在则必须建立自己的电商和实体店销售模式,而这些都需要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在这里,开放的心态最重要,余承东做到了。

第四把榔头:抓住战略机会点

可是,光靠学习就能够适应新的变化,从而赶超对手吗?任正非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面对互联网这样巨大变革的时候,传统企业除了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之外,更要牢牢掌握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抓住市场的战略机会点。
还是谈到宝马与特斯拉关系的问题,任正非认为汽车有几个要素:驱动、智能驾驶、机械磨损、安全舒适。虽然在前两项上特斯拉有优势,但是后两项则是宝马居优势,只要宝马不封闭保守,是可以追上来的。据笔者了解,在做智能手机的时候,华为开始认真研究自己的战略机会点,发现材料科学方面不是自己而是苹果三星的优势,互联网营销则是小米的优势,好在自己还能够学习。那么,华为的优势在哪里?华为人总结出来,一个是拥有自己的芯片设计能力,第二个是技术整合优势。
华为很早就在研发终端芯片,前些年3G刚刚普及的时候,装备了华为自己研发芯片的上网卡一度占领了欧洲上网卡80%以上的市场。当然,手机芯片的研发难度要大得多。此前华为曾经研发出K3手机芯片,但是应用在手机中并不算成功。几年前有个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是手机芯片老大高通董事长雅各布,他跟任正非在游船上谈生意,任正非让雅各布把价格再降一下,雅各布假装为难地说,再降就要跳船了。勃然大怒的任正非将船门打开,说那你现在就跳吧!
不过笔者发现,此后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又经过了不懈的努力,终于研发出了能够与高通媲美的麒麟手机芯片,从而彻底摆脱了对高通的依赖。一向跟踪前沿技术的华为还整合了过去被苹果垄断的指纹识别技术,并率先用在了Mate7上面,结果获得了大卖。
笔者认为,华为很好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战略机会点。任正非曾经说过:“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我们可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后发式追赶,你们要敢于用投资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资源堆上去,这就是和小公司创新不一样的地方。”
最后总结一下:班长的战争、用人不疑、像素级学习、抓住战略机会点,这就是任正非在手机上使出的四把榔头,他用这四把榔头激活了华为人的头脑,将合适的人推到了第一线,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规律,最后实现了弯道超车,宝马就是追上了特斯拉。


(来源:中国企业家)


原文出处:北大纵横关注号;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IBM   华为   流程   
1998年8月,华为与IBM公司合作启动了“IT策略与规划(IT S&P)”项目,开始规划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变革和IT项目,其中包括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项目,IPD和ISC是其中的重点。2003年上半年,数十位IBM专家撤离华为,业务变革项目暂告一个段落。此次业务流程变革历时5年,耗资数亿元,涉及公司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华为有史以来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一次管理变革。
耗费如此代价进行业务流程变革,华为为什么?

  过去20年间,中国企业与国际对手竞争主要依靠两种比较优势,一是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二是基于中国市场特点的营销能力。但是,这些都是由企业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外在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这些优势正在迅速消失。中国企业一贯采取的粗放管理模式,在企业做大之后,就会产生规模而不经济的通病。华为在与IBM合作之前,已经开始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效益递减现象。任正非逐渐认识到,只有对整个经营过程优化,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人均效益,才能逐步缩小与国际企业在核心能力上的差距,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创业阶段,华为避开了与跨国公司的正面竞争,在它们不愿顾及的农村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但是,与世界一流公司相比,华为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职业化素养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民+手工作坊”的创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了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1998年,恰好是华为成立的第10个年头。华为的交换机、接入网、智能网、光网络等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应用都已经取得重大的突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89亿元,已经到了必须在国内外主流市场与国际一流电信设备制造商一争高下的时候。此时,任正非提出了“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启动了业务流程的变革。

  1997年年底,任正非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其间对IBM的产品开发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型等做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决定向IBM学习。另外,任正非朝思暮想的是“长治久安”,IBM 80多年历史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死而复生”经历,是华为这样一家年轻企业非常希望学习和借鉴的。
 任正非在IPD动员大会上这样说:“世界上还有非常多的好的管理,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学,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个往这边管,那个往那边管,综合起来就抵消为零。所以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习IBM。”

  业务流程变革:IPD与ISC

  华为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产品开发,但是研发费用浪费比例和产品开发周期仍然是业界最佳水平的两倍以上。华为销售额虽然连年增长,但产品的毛利率却逐年下降,人均效益只有Cisco、IBM等企业的1/3~1/6。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以说是华为人牺牲了个人时间,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我们没有时间将事情一次性做好,却总有时间将事情一做再做!”这是华为人对自己真实的评价。

  产品开发流程处于企业价值链最上游,这里出现的问题通过生产制造、销售、交付、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会产生十倍百倍的放大。在分析采购业务系统时,就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本出在产品开发过程。因此,从产品开发这一源头入手,是提高产品投资收益、解决公司系统性问题的治根之举。华为花巨资引进IPD,就是希望通过变革产品开发模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费用,提升产品质量,最终能够提高产品赢利能力。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是关于产品开发(从产品概念产生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它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来管理。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从商业的角度而不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这是IBM历时5年总结出来的一套管理模式。华为希望穿上IBM的鞋,迅速走上国际化管理的轨道。

  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原则是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保证实现供应链的两个关键目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ISC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供应链,而是集财务、信息和管理模式于一体,任正非曾经说:“集成供应链解决了,公司的管理问题基本上就全部解决了。”

  据IBM顾问介绍,华为在重整供应链之前,其管理水平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上其他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为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只有3.6次/年,而国际平均水平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商平均水平为10天左右。重整供应链的目的就是为了设计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成本最低的集成供应链,为华为早日成为世界级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华为ISC变革采取先完成采购和库存、运输、订单履行等内部环节,再建设和优化ERP系统,最后再发展电子商务的顺序。从变革的难度来说,ISC重整对华为的挑战要大于IPD等其他变革,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原因:

  1) ISC变革的覆盖范围更广,它既包括公司内部的销售、采购、制造、物流和客户服务等多个业务系统,同时还包括企业外部的客户和供应商。因此,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ISC链条运作绩效的改进。

  2)供应链管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赖于企业ERP、MRPII的实施和改进水平。

  3) 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差别很大,特别是IBM正在实施自己的ISC项目。华为没有现成可以学习的模板,只能在供应链理念的指导下,以自己和客户的现实为起点来摸索着开展项目。

  未完成的革命

  华为在进行IPD和ISC项目的同时,也对IT系统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以有效支撑业务流程的变革。另外,财务系统变革也是重点内容之一。时至今日,华为的业务流程变革几乎覆盖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但唯独没有涉及CRM(客户关系管理,包括营销、销售和服务三部分),之所以这样,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

  1) 市场营销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出现问题,将对公司的业务收入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涉及营销系统的组织与流程变革需要慎之又慎。

  2) 华为在2000年之前主要面对的还是国内市场,基本上还是关系营销模式,业务流程的作用相对来讲不十分明显。

  可以看出,华为的业务流程变革,采用的是先完成企业内部环节的变革,然后再向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延伸的步骤。内部环节的变革也是先变革产品开发等价值链的间接环节,再变革供应链等直接环节。由此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推断:在优化、巩固前期变革成果的同时,发展电子商务,重整CRM业务流程将是华为未来变革的主要内容。

  经过5年的业务流程重整,华为基本建立起完整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但在管理变革中投入的精力过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业务发展的忽视。特别是2000~2002年间,在IPD和ISC项目推行的关键时期,正好赶上了全球电信业的全面低迷,华为又与国内电信市场最大的两个亮点——小灵通和CDMA失之交臂,从而导致连续3年的业绩徘徊,这也对业务流程的变革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华为业务流程涉及到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原有的职能型组织中,每一个职能部门都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本部门的利益,而不是从整体出发,满足整个组织及客户的需要。因此,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优化和重整,重新界定各个平行管理部门的职能,使组织的整体运行处于动态最优,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价值期望。华为先淡化原有文化,减少对流程变革的阻碍作用,但文化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华为流程变革是否成功,尚需要时间检验。
中国企业探索管理模式的历程可谓迂回曲折,但时至今日,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成功之路。一流的业务流程,可以从“硬件”上保障企业的战略执行力,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软件”——文化与人员素质的配合,仍然无法形成系统的力量。华为尚不敢轻言胜利的话,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采取相对“温和”的业务流程优化(BPI),而不是业务流程重组(BPR),逐步提升员工的职业化水平,应该是更加可取的变革之道。我们期待超越,但又不能太急。
原文出处:削华为的足以适IBM的履再造流程;http://www.cpmta.com/qtmb/zhuantiny.php?newsid=1147&dept=%D1%D0%B7%A2%CF%EE%C4%BF&class=%BC%AF%B3%C9%B2%FA%C6%B7%BF%AA%B7%A2;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IBM   华为   流程再造   
“我认为,一家公司里有效的战略执行是建立在以下3个基础之上的,即世界一流的业务流程战略的透明性以及高绩效的公司文化。”这是IBM前CEO路易斯·郭士纳的一句话,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IBM 是学习的榜样。对于华为总裁任正非来说,学习IBM似乎是走向规范化、职业化和国际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原文出处:削华为足,以适IBM之履的再造流程;http://www.cpmta.com/qtmb/zhuantiny.php?newsid=1147&dept=%D1%D0%B7%A2%CF%EE%C4%BF&class=%BC%AF%B3%C9%B2%FA%C6%B7%BF%AA%B7%A2;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