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广结人脉,广泛学习   
【圈子决定命运】1、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野狼在羊群里成长,也会爱上羊而丧失狼性。2、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所以,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972693293/z7M6cteWk;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广结人脉,广泛学习   经验教训总结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正视失败, 拥抱逆境   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创业邦杂志新浪机构认证:【从创业失败中学到的七条教训】1)不要去想以后,静下来心来做点事情。2) 不要认为自己比你的合伙人更重要。3) 在 6 个月内完成产品的核心功能,而不是 18 个月。4)节约成本,不要胡乱花钱。5)多花时间与人接触。6)多读,直到读得头大。

从创业失败中学到的七条教训

每个创业者不可能首次创业就能成功。他们的失败经验,或许可以指导其他创业者获得迅速成功。Joshua Hays 在文章《7 things I learned from failing that you can avoid》总结了创业失败后获得的七条教训,希望其他创业者可以从中有所收获,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正如青春期我们会经历分手的痛苦一样,企业家同样会遭受创业失败所带来的打击。我们已经停止 Bidzuku 方面的工作四个月了,直到现在,我的思想仍然很乱,无法进行有效梳理,找出有用的信息,尽管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随着时间的逝去,这种失败的痛苦又将转变继续做某种有意义事情的动力。为了防止其他企业家和我犯同样的错误,我从最近痛苦的创业失败过程中总结出七条教训。

1. Shut up about equity and build something.
1. 不要去想以后,静下来心来做点事情

啥也没干出来之前不要去想上市什么的,这就像还没买彩票就想到自己中大奖的情形。一个想法在没做成之前就是一通废话。

2. You are NOT more valuable than your cofounders.
2. 不要认为自己比你的合伙人更重要

当到了不得不分配股权的时候(最好你至少有一个最有价值的合伙人),那就把它一分为二吧。尽管创业的点子是你提出来的,钱是你出的,靠的是你的关系,凭借的是你的经验、你的设计和市场,团队也是你组织起来的,但如果没有合作伙伴你仍无法构建出产品。

很不幸,我花了很多时间来证明我自己的贡献,而忽略了这会给我的团队带来怎样的影响。假设你建设了一个成功的团队,你每次承担大量的责任,都是对对方技能的一次互补。如果你在融资前估值,看看你周围的人,问问自己如果没有他们你是否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不能,就把股权进行平均分配。

3. Get to your MVP in under 6 months, not 18.
3. 在 6 个月内完成产品的核心功能,而不是 18 个月

我认为问题可能出在我们俩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但最关键点是发布期拖得太长,而大部分责任在我。当我们发布了 Alpha 版本的产品后,两个资金雄厚的竞争者开始了与我们的竞争。从此,我开始过分强调开发那些可以战胜竞争对手的功能特此,这就导致产品没能及时进入市场。

我下定决心发布一个具有好知名度、完美、功能丰富、无任何 Bug 的产品。当我们最后终于发布了,得到的却是一个空银行帐号,没有钱支付客户和疲惫的团队。留下的是一个多花了 6 个多月来开发额外功能的漂亮工作网站。从中我们获得的教训是,迅速发布你的核心功能,之后再开展其他额外的功能。

4. Read until your head explodes.
4. 多读,直到读得头大

我很讨厌阅读。直到我的创业公司失败,我才意识到犯了很多无知的错误。坦诚地说,如果我多看些书,尤其是那些关于精益创业方法论的书  zhuo注:lean startup methodology   (2012-10-27 22:39)  评论 (0)    ,至少可以避免一半的错误。

停止寻找各种借口,如果你有时间上厕所,你就有时间阅读。

5. Buy tacos instead of business cards.
5. 节约成本,不要胡乱花钱

在我旁边放着三盒名片,用来支撑那坏了的画框。我曾经盲目追求产品的特性而浪费了太多金钱,最终却是一无所获。在最开始,不要为项目管理、Git 托管、名片、T-shirt 之类,投入任何金钱。作为创业者,你应该具备快速把核心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

6. Spend more time with people.
6. 多花时间与人接触

创业的时候,我每天只抽出 20 分钟来陪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我整天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几乎被创业所吞噬。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在懵,也就是这一信念使我失去了很多生命中原本更加重要的东西。

作为创业者,我一直在透支自己,也许这种使命感已经渗透进了血液里。我不知道怎么从这种状态中出来,而这就是我最大的失误。我从来没有注意过与人交流时的谈话内容,我永远在想自己的事业。我拒绝社交活动,不跟妻子吃完饭。腾出时间给周围的人吧,离开社会人是会枯萎的。

7. Don’t fear failure, expect it.
7. 不要害怕失败,拥抱失败

创业者需要百折不挠,敢于挑战权威。知道自己的卓尔不群会让你勇往直前,但也会让你盲目,从而不能全身而退。

我不是打击创业者的积极性,而是告诫广大创业者失败没啥大不了的,你需要提前做好迎接失败的准备。有经验的创业者都会告诉你失败也许是次机会,当失败来临时,你不要只顾着蒙住眼睛害怕,你需要立场坚定,带领自己的团队披荆斩棘。知道怎么应对失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不要让现在市面上创业企业的成功蒙蔽了,几乎没有一个创始人在首次创业时就能成功。失败是必然,你会让人失望,会怀疑自己,感到压抑 。但你只需重拾信心,继续前行,要相信自己终究能够成功。
原文出处: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34160.html; 英语原文:http://thenextweb.com/entrepreneur/2012/10/22/7-things-i-learned-from-failing-that-you-can-avoid/;
(11)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傍导师,组建导师团,从前辈身上汲取智慧   保持控制权   广结人脉,广泛学习   马克 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寻找大牌导师   
扎克伯格也太会组建导师团了吧

担心扎克伯格太过年轻、无法驾驭IPO之后的Facebook?《纽约时报》的网络版刊发了一篇文章说,担心FB上市后会失控。但也正是这篇文章透露扎克伯格的一项未被总结的技能:善于组建导师团,从前辈身上汲取管理智慧。

历史上小扎已经成功证明了自己能够从程序员转型管理者。其次,他也跟42岁的COO桑德伯格成为管理黄金搭档。实际上,年轻小扎是很善于跟大牌导师们套磁的,在Facebook之外,他的智囊团还包括巴菲特、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以及网景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和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及CEO唐纳德·格拉汉姆。
来看看小扎是怎么傍导师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透露,扎克伯格找自己深聊过几个小时,向他咨询Facebook上市建议。股神告诉他,维持对公司的紧密控制是正确的,即使在上市之后也应如此。“他(扎克伯格)是非常聪明的家伙。他打造了一家优秀的公司。我认为他将保持对公司的控制,这是肯定的。因此他将可以大展拳脚。我一直都建议创业者尝试和维持这种能力,幸运地是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做到了这一点。”

雪莉·桑德伯格

扎克伯格获得了顶尖的工程师和经理人,包括42岁的COO桑德伯格。朋友和同事认为,桑德伯格是扎克伯格的老师,指导他如何与员工打交道,以及如何建立Facebook的业务。

比尔·盖茨

一名风险投资家表示,当他2005年会见扎克伯格时,扎克伯格已表示他不仅仅希望从风险投资公司处获得钱。他希望有人可以将他引荐给盖茨  zhuo注:找可以增值的投资方!!   (2012-10-21 23:07)  评论 (0)    。目前,盖茨经常就企业哲学和管理问题向扎克伯格提供建议。

唐纳德·格拉汉姆

2005年初,通过哈佛大学同学引荐,扎克伯格见到了华盛顿邮报公司CEO格拉汉姆。 当时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首任总裁希恩·帕克(Sean Parker)一同前往华盛顿,是希望华盛顿邮报公司能对Facebook进行投资。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回忆,扎克伯格被华盛顿邮报公司和硅谷科技公司之间的差异震惊:“我对于文化差异感到惊讶。他们关注长期发展,专注于品牌。”

随后4年中,小扎一直追随格拉汉姆,参加他的会议以及面向分析师的介绍,希望了解格拉汉姆如何运营一家大公司。2009年,扎克伯格邀请格拉汉姆加入Facebook董事会

扎克伯格也学到了华盛顿邮报的股权结构设计精髓。华盛顿邮报公司采用两级的股权结构,这确保格拉汉姆家族拥有足够的投票权。扎克伯格在Facebook模仿了这样的结构。当Facebook上市后,扎克伯格只持有该公司的小部分股份,但投票权却超过一半

希恩·帕克

扎克伯格也从FB的首任总裁帕克身上获得了有价值的经验。帕克曾告诉扎克伯格保持对公司控制权的重要性。帕克起草了法律文件,确保扎克伯格拥有Facebook董事会的两个席位,当时的另一个席位分配给了帕克本人。只要扎克伯格仍拥有董事会席位,那么他所持股份就不会减少。
帕克在Facebook时还帮小扎招聘了大量的早期员工,其中包括随后成为LinkedIn明星的马特·科勒尔(Matt Cohler)、Facebook首任销售主管凯文·科尔兰(Kevin Colleran)和Facebook首席设计师阿隆·希提格(Aaron Sittig)。帕克还主导了Facebook最初几轮融资,吸引来了PayPal联合创始人皮特·希尔(Peter Thiel)等知名投资人。

史蒂夫·乔布斯

在Facebook成立之初,扎克伯格曾向乔布斯寻求建议。两人常常在下午一同散步。扎克伯格甚至从苹果的设计中获得灵感,并仿照Macworld的形式每年召开F8大会
在苹果发展早期,乔布斯常常在散步时决定招聘对象。当Facebook在帕洛阿尔托建立公司总部之后,扎克伯格常常也效仿乔布斯,在散步时做出招聘某些高管的决定。一些以这种方式加入Facebook的员工表示,扎克伯格与应聘者一同散步,在路上提出相关问题,并在一块警示标志前停下。在那里,扎克伯格会向应聘者介绍眼前的景观,以及他对未来的看法。
去年由扎克伯格招聘的一名Facebook员工表示:“他指向苹果总部,随后是惠普(微博)和其他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总部。最后他指着Facebook说,这家公司的规模将超过之前那些公司的总和,而如果我加入Facebook,我将成为它的一部分。”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481/1.html; 英语:http://www.nytimes.com/2012/05/13/technology/facebooks-mark-zuckerberg-at-a-turning-point.html?pagewanted=1&_r=2&ref=technology;
(5)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ean Parker 肖恩 帕克   保持控制权   发现与分享   广结人脉,广泛学习   积累人脉   极简主义风格   
天使投资人、Facebook联合创始人肖恩·帕克

  在硅谷,肖恩·帕克(Sean Parker)的名字正如日中天,今年32岁的他被认为是来自Facebook的“保罗·艾伦”。

  19岁时,肖恩·帕克和他人创办了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颠覆了整个唱片业。21岁时,他创办的通讯录服务公司Plaxo,抓住了数码传播的潜力。24岁时,他加入到扎克伯格的团队,出任Facebook公司第一任总裁,帮助这家社交网络公司迅速成长,让这家年青的互联网公司迅猛的颠覆了原有格局,有可能孕育出再一家伟大公司。

  如果这些可以让肖恩·帕克年少得志,那么他也并非毫无付出与失去。没错,这三家公司最终都赶走了他,从这个意义上,他是一只“秃鹫”,只善于单飞,更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因为缺少妥协。

  可他绝非全无收获,如今他拥有的这些公司股份市值已达21亿美元左右,这成为他接下来颠覆天使投资领域、继续连环创业的物质基础——当然,对他来讲,这些数字并无多少实质意义。

  现在,这位常年住在曼哈顿价值2000万美元豪宅里的青年,作为风投公司创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的合伙人,他一直在搜寻值得投资的新兴创业公司。同时,他还与Napster时代的伙伴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一起,打造视频直播网站Airtime,但两者现在遇到了些小麻烦。

  “创业就像嚼玻璃,慢慢你会喜欢上自己血的味道。”肖恩·帕克如是总结自己十余年来创业的经验。而《福布斯》杂志则评论他说:“肖恩·帕克是人类激情的助燃剂,是创意催化剂,一旦他和合适的人共同努力,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推动了过去二十年中一些最具突破性的公司的成长。”

  这就如同当年与比尔·盖茨一起创业的保罗·艾伦,在淡出微软公司后,这位全球富豪榜前50名常客,投资了无数靠谱或不靠谱的项目。肖恩·帕克与他一样,拥有梦想和天赋;肖恩·帕克与他又不一样,因为他没有那么多钱,但永远拥抱互联网,还有大把的岁月去实现梦想。

  烦恼

  2012年的肖恩·帕克,比前几年要多了几分烦恼。

  原因是他与十多年的老伙伴肖恩·范宁一起创业的视频聊天应用Airtime——关于这个应用,想像一下Skype和Facebook以及Chatroulette混在一起的样子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Airtime是一个专注于帮助用户和陌生人在线视频交流的平台,它有一个华丽的开场,在6月,他们的新公司拿到了3300万美元的投资。虽然拿到了运营资本,但是却找不到用户。在过去几个月,Airtime月活跃用户只有1.1万人,而且增长率迟迟不见起色。于是,业内传闻称,公司CTO计划离开公司,肖恩·范宁也萌生退意。

  而就在刚拿到融资时,肖恩·帕克(贾斯汀·廷伯莱克在电影《社交网站》中饰演的角色)坐在曼哈顿西村自家宅第的顶层,慵懒地靠在沙发上,旁边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和商业合作伙伴肖恩·范宁。两个人还在意气满满。

  “我认识的成功创业者最后都去了风险投资这个浪费才能的行业。太令人沮丧了,” 肖恩·帕克说,“作为享有盛誉的成功创业者,你怎样才能有勇气进行下一次创业?”他几乎是自问自答地说。“大多数创业者都不会再次创业。不断地重起炉灶实在是太消耗精力了。”

  他的潜台词是,对于成功的创业者不再创业这个理论来说,自己和范宁是个反例。1999年,他们一起创建了在线音乐公司Napster。这家公司曾颠覆了整个在线音乐行业,之后却因输掉了版权官司而破产倒闭。十多年后,两人再次联手证明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当然,硅谷也有一些连环创业者,比如创立Twitter和Square的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但更多的伟大创业者的通常选择是成为一个公司的经营者,要么就转为投资持股人,在硅谷,他们往往会转入风险投资行业。比如,PayPal的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通过自己的Founders Fund公司投资其他公司的业务,比如Facebook 和Spotify。

  “那些一次又一次从头开始、长期以来都不断获得成功的人简直少之又少,”肖恩·帕克说。“我随便想了一下,唯一能想到的人就是拥有苹果、Next和皮克斯(Pixar)三家公司的乔布斯。离开苹果以后,他继续创立了皮克斯公司,之后又回到苹果公司,这时的苹果公司已经与以前很不同了。”

  要特别提一句的是,前面提及的彼得·蒂尔创立的Founders Fund公司,与肖恩·帕克颇有关联,因为帕克是这个基金的合伙人,这个基金还投资了Airtime公司。

  在肖恩·帕克眼中,Airtime 就是下一代的 Skype,将重新定义人们的交流方式。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他如今已经不再靠在沙发里,但是对连环创业的坚持依旧燃烧着他的心,“这是个艰难的时点,不仅对于我们,对硅谷也是一样。”他说,“创业就像嚼玻璃,慢慢你会喜欢上自己血的味道。”

  因为在他看来,与其他创业者只是想做出点东西好卖给Google、Facebook不同,他们的工作是在开创一个时代。

  但Airtime的困难不是因为信心就可以减少,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人员的变数。从Napster到Spotify,帕克的职责都仅仅是把控产品方向,挖掘潜在的增长机会,而主舵手的位置都留给更精于领导与运作的人。如果没有肖恩·范宁、马克·扎克伯格这样极具战略眼光的管理者,就不会有 Napster、Facebook 和 Spotify。对于这种状态帕克也有自己的看法:“人员的不稳定对于创业企业而言是一个常态,我们也不断地在为每个关键岗位谋求合适的人。就目前而言,一切都还没到下定论的时候。”

  “我从今年3月才开始运作Airtime,而Airtime上市也才区区12周。”对于未来,对于能否克服困难,帕克依旧表现得自信满满。再想想他所推崇的乔布斯与苹果,你就可以想见他的雄心。

  疲惫

  2005年的肖恩·帕克,有的只是疲惫。

  那时,他刚刚从Facebook首任总裁的位置退下,离开了自己参与创办的并成为日后新一代互联网巨头的公司,他的确有些疲倦,因为这是他第三次离开创始人的位置。

  首先向帕克介绍Facebook的是他一位朋友的女友,虽然他当时已经是一个社交网络老兵,他曾为Friendster担任顾问,Friendster是Facebook之前的社交网络先驱。

  但帕克对Facebook一见钟情,虽然这家初创期公司刚刚走出哈佛校园。因为他觉得,广阔的大学生市场已经成熟,理应有自己的社交网站。于是,他先是发信到Facebook的公司邮箱,在2004年春季一家曼哈顿中餐馆,他与扎克伯格和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见了面。

  几周后,他偶然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街头遇上了扎克伯格及其员工,之后不久就搬进了公司另一个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兹(Dustin Moskovitz)的房间——一起住在Facebook租赁的房子里。

  帕克帮助Facebook确立了极简主义的风格,这里要提到艾伦·西蒂格(Aaron Sittig)——他在首个创业公司Napster认识的旧友——后来成了Facebook的关键架构师。帕克坚持,网站浏览必须流畅,而添加好友之类的操作应当尽可能便捷。“我们希望使它像电话服务一样,”西蒂格称,“做到隐于背景之中。”帕克还帮助Facebook推广照片分享功能,这是他担任该公司总裁期间的行动之一。

  虽然当时年仅24岁,但在Facebook那群大学生创始人中,肖恩·帕克却是资深商界人士。他帮助几位创始人在硅谷周边建立人脉关系、设立路由器,与投资者会面,包括泰尔、霍夫曼和平卡斯等人。

  但意外突然发生,2005年8月,北卡罗来纳警方在以他名义租赁的海滨别墅中发现了可卡因,他虽然与之无关,但可卡因丑闻使Facebook各创始人与投资者之间出现了裂痕,最终帕克决定辞职并马上搬到了纽约,他说这是对公司最有利的选择。帕克自己认为,风投公司加速合伙(Accel Partners)没有起到好作用,因为他迫使他们按1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投资,当时这个估值看起来很高。

  “在Facebook从一个大学项目转化为一家真正公司的过程中,肖恩·帕克起了枢纽作用,”马克·扎克伯格回忆公司早期经历时这样评价,“或许更重要的是,他帮助我们确保任何有意投资Facebook的人,不仅是在投资一家公司,是投资一个使命与愿景,即通过分享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

  尽管不再是Facebook的员工,肖恩·帕克继续为小扎提供战略方面的建议,并帮助推荐高管而帕克对Facebook作出的最大贡献可能是他缔造的公司架构——基于他在Plaxo的经验——据此,扎克伯格对他创立的公司拥有完全、永久的控制权,使他不用担心在筹资过程中摊薄控制权,同时使他在董事会控制足够多席位,只要愿意,想在公司呆多久都行。“Facebook的架构确保马克能保持尽可能强的控制权,肖恩对此发挥了实质性作用,这既表现在他能谋得高估值、低稀释的融资,还体现在董事会架构本身和一些关于控制权的细节上,”Facebook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兹表示,“他经历过Plaxo的乱局,对控制权问题很敏感。”


  离开Facebook,肖恩·帕克加入了Founders Fund基金,此后几年一直在做投资,投资对象包括Spotify和Votizen公司。此外,他还曾经在Causes网站工作。Causes的业务为各种问题和非营利性组织募资,提高人们对这些问题和组织的认知。这家公司只是得过且过,帕克说他并没有全身心投入。

  在日后,他回忆说,大多数创业者转行投资的做法都是“一种彻底的逃避。”他这么解释自己的想法,“你握有整个投资组合,但却只关注成功的部分,忽略失败,你得努力保持玩家风范,事实上却已经失去了控制。”

  保持玩家风范,是肖恩·帕克所擅长的,这不仅指的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状态。

  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描述,他喜欢驾驶着豪华汽车,驶过夜色下雾气缭绕的金门大桥,直奔马林郡而去,那里坐落着他占地18英亩的宅邸。这款车型看似低调,内里却藏着动力澎湃的兰博基尼引擎,帕克白皙的双手都没闲着,一手操纵方向盘,另一手摆弄着车载音响系统,在他上传进去的数千首歌曲中挑选中意者。

  激情

  1999年的肖恩·帕克,有的则只是颠覆旧秩序、创造新世界的激情与梦想。

  那时的他就是个玩家,但是在互联网里面,用另一个名字称呼他这类人吧:天才黑客。

  这位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首席科学家的儿子,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被父亲用一台Atari 800电脑教会编程。高中时,帕克已经有能力侵入公司和大学的系统。15岁时这种黑客行为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注意,被判处社区服务。16岁,他开发了一种程序,获得了弗吉尼亚州计算机科学奖。

  于是,中央情报局(CIA)有意招募他,但他不感兴趣,而是前往马克·平卡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创业公司FreeLoader实习,接着在早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UUNet处呆了一阵子。“我当时不去上学,”他对《福布斯》回忆说,“理论上我是去参加合作项目,但实际上这就是工作。”

  和盖茨、小扎这些从大学退学再创业的企业领袖不一样,肖恩·帕克索性没有迈入大学的门槛。高三的时候,帕克已经挣了8万美元,这足以说服父母允许他暂不上大学,而是与在拨号电子公告牌系统上认识的朋友肖恩·范宁合作,共同创立一家音乐分享网站,也就是1999年上线的Napster。

  他把Napster看做自己的成长大学。“这是一堂杂糅了知识产权法、公司财务、创业和法学院教育在内的速成课,”帕克说,“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不清楚自己所做之事的后果,哪知道自己写的一些电邮会出现在法学院教科书上。”

  为Napster效力时,帕克认识了天使投资人罗恩·康威,从那时起,帕克的每一次创业都得到了康威的支持。这位投资过谷歌、PayPal、Twitter和FourSquare等多家明星公司的投资人表示:“我们一起经历过很多苦难。”

  Napster与其说是一家公司,不如说是一个24小时营业的马戏团——一群想法奇特的人凑在一起,不认为加入的是家创业公司,倒认为自己参与了一场叛逆味儿十足的社会运动。帕克说:“我在Napster学到的许多东西就是,哪些事情做不得。”

  肖恩·帕克学会做不得的关键一点是,不要在法律上惹麻烦。他在Napster时期的一些工作邮件里承认,用户很可能在非法下载音乐,可能成为版权诉讼中的证据——Napster最终因这些诉讼而关闭。

  可那时候,帕克已经被公司管理层赶了出去,搬到了北卡罗来纳州一栋海滨别墅里。“管理层叫我休个长假,我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基本上就是开除的委婉说法。”这是肖恩·帕克始终没有学会的,就是与管理团队融洽相处,能够不被赶出来。

  这样的故事在Plaxo重复上演。这是帕克尝试创立的第一家真正的公司——提供帮助用户实时更新通讯录的网络服务,这是一种早期社交网络工具,还首先使用了一些病毒式营销技巧——LinkedIn、Zynga和Facebook的之后的发展都离不开这类技巧。帕克表示:“Plaxo就像是一支独立乐队,尽管不为公众所知,但对其他音乐人很有影响力。”他说,“某种程度上说,Plaxo是最让我自豪的公司,因为它给世界带来的革新最多。”

  但帕克很快就退出了Plaxo,帕克本人称,他们招来谷歌前董事拉姆·施里拉姆(Ram Shriram)帮助管理公司,结果后者却阴谋将他逐出公司,并剥夺其股权。但Plaxo联合创始人托德·马索尼斯(Todd Masonis)和卡梅隆·灵格(Cameron Ring)告诉《福布斯》:帕克在该公司战略形成和筹资中起了关键作用,但日常运营上却没有任何经验,“他经常不来公司,即使偶尔来一趟,那也是晚上11点的事情了,而且他不是来做些工作,而是带一群女孩来办公室,向她们炫耀自己是这个公司创始人。”

  渴望

  接触过肖恩·帕克的人如是形容他:性情多变、易怒且捉摸不定,很容易激怒投资者——最好的支持案例他参与创办的三家公司都很快将他踢了出去。

  他的硅谷创业经历围绕着同样的主题:分享与发现。所以他内心中仍保持着黑客本色,推动他的主要动力不是财富,而是对创新的渴求。

  “一切都只是概率事件,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所以你从来不会有那种可以掌控结局的满足感。你一直在花时间维护自己的声誉,维护自己的关系网,几乎没有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考,也没有时间做创业者擅长的事情。”他说。这也可以解释他对公司日常运营的不擅长。

  不过,他可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关系网。他的人脉之广令人惊羡,这是远见卓识和命运眷恋的共同结果。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曾在如今的社交游戏网站Zynga首席执行官马克·平卡斯(Mark Pincus)手下当实习生,此后以各种方式与多位掌控着现代互联网的人士有过交集,这个名单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还包括:红杉资本合伙人迈克·莫里茨(Mike Moritz)、DST创始合伙人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亚当·德安杰洛(Adam D‘Angelo)、丹尼尔·埃克(Daniel Ek)、和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一批全球顶级风险投资人。

  Facebook联合创始人德斯汀·莫斯库维兹对他的评价是:“他被看作一个未知量,而风险投资人希望能对一切了如指掌。”不过,风险投资人同样喜欢了不起的创意,而那正是帕克的专长——用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的话来说,他是个“超级梦想家”。“帕克有本事看到多数人看不到的趋势和信号,对他而言,那就像听狗笛一样。”帕克对此不以为然:“我在思考的时候,发现了许多与这个世界没有必然联系的相关联的事物。”

  帕克对宏观的哲学问题深感兴趣,不吝投入多年时间来寻找答案。“对于历史的演进,我们多数人都没有异议,可关键是我们要弄明白如何实现演进。”正是这样的思路,让他精选创业的切入点,而不是像许多盲目上马的创业者那样仓促出台一项创新,因此他得以连续参与最热门网站的创立——尽管他的批评者认为这纯属运气使然。

  “他察觉世界的发展方向,然后进行思考,”他目前投资的一家音乐分享公司Spotify的创始人丹尼尔·埃克表示,“如果他认为该领域没有能获得成功的公司,他就自己创立一个。”

  帕克说,曾经成功的创业者要创立新的公司,最大的挑战是他们往往会过多考虑“风险防护,从一开始就假想会失败。”他说,担心失败以及它给自己带来的名誉损失是“非常危险的。”“期望确实让我感到有压力。我有点害怕动了手又失败的局面,”他说。“我必须权衡,自己要不要尝试那条少有人走的路,做个愿意回到原点从头开始的创业者。”

原文出处: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2/20121013/100595.s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不要想着赚钱   保持控制权   广结人脉,广泛学习   简单易用   经验教训总结   立即行动   善于聘用和善于解聘   为创业者支招   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要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建立一个伟大的团队   一家公司的实力与其技术或当前产品无关,而是与人才有关   注重产品   专注简单唯美   
Facebook成功的13个秘密: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北京时间5月18日消息,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主编、知名互联网分析师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周四撰文称,当Facebook成立之时,其他的许多社交网络也在追逐同一个机会,其结果是Facebook胜出,而其他网站落败。他在文中列出了13个理由来支持Facebook的成功,并指出这些原则适用于所有公司。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在8年以前,Facebook还只是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哈佛大学宿舍中的一个代码项目。而时至今日,Facebook已经成为一家营收达40亿美元的全球企业,用户人数在全球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八分之一,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

当Facebook成立之时,其他的许多社交网络也在追逐同一个机会。但最终的结果是,Facebook赢了,而其他网站输了。

以下是Facebook胜出的一些原因,这些原因适用于几乎每家公司。

1. 迅速采取行动

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中利用闲暇时间建立了Facebook的最初版本。

那时,他并未制定商业计划,并未无休止地让朋友和顾问为其提供想法,也并未对市场进行研究、申请专利或商标、召集小组讨论、或是企业家会做的其他任何事情。

他只是迅速制造了一种很酷的产品,然后发布。

Facebook就这样诞生了。

2. 记住一点:想法比比皆是,重要的是执行

从Facebook发布的那一刻起,有关制作这个网站到底是谁的想法的争论就已开始。

哈佛大学的两名高年级学生Winklevosse兄弟称,这是他们的想法,却被扎克伯格“偷走”了。这引发了一场司法战争,持续了将近10年时间。

与此同时,在哈佛大学以外,其他数十名企业家也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而且许多人都曾推出这种想法,但时至今日,剩下来的只有一个Facebook。

原因何在?因为想法比比皆是,重要的是让其成为现实。

正如虚构的马克·扎克伯格在电影《社交网络》中向虚构的Winklevoss兄弟所说的那样:“如果是你们创造了Facebook(这个想法),那么本来应该是你们创造了Facebook(这个网站)。”

当你有一个好的想法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沾沾自喜上,而应让其成为现实。

3. 简单就是美

许多公司都过度着迷于它们希望在产品中构筑的所有令人惊讶的特性,以至于其产品过于复杂,没人知道如何使用。又或者,它们花费了过长的时间来开发产品,以至于当产品推出时已被超越。

第一个版本的“thefacebook”非常简单,它只做好了一件事情。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扎克伯格和Facebook团队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在每一次的改进中,他们都确保这项服务仍易于使用。

4. 想明白未来会有哪些不利因素会“杀死”你的公司,然后确保其不会发生

虽然大多数人都早已遗忘,但Facebook确实远非第一个社交网络。

在Faceobook于2004年成立以前,曾有其他多个大学网络存在过,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中的社交网络。

而在大学以外的世界中,Friendster和MySpace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社交风暴。但是,随后Friendster“自杀”了。

Friendster是如何“自杀”的呢?在拥有后端基础设施来为其提供支持以前,这个网站一直都没有限制使用量,其需求变得过于庞大,以至于其服务的速度大幅减缓。到公司终于修复了后端问题时,大多数的美国用户都已转向其他网络。

而当扎克伯格及其他Facebook联合创始人推出这个网站时,他们对新注册量进行了仔细的控制,每次只增加一个学校,直到确信基础设施能应付得来为止。因此,Facebook一直都在“运行”中。换而言之,扎克伯格正确地发现了一件足以“杀死”Facebook的事情,而且确保这个网站没有成为其牺牲品。

5. 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业务”或“股东价值”

众所周知,扎克伯格早期对Facebook的业务不感兴趣,而是把所有精力都集中放在Facebook的产品上。

这种对产品的痴迷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至于扎克伯格不断地拒绝广告客户,因为他不希望Facebook的服务被广告“玷污”。广告不够酷,而扎克伯格希望Facebook一直都很酷。

在Facebook的成长过程中,扎克伯格一直都保持着对产品的焦点关注。他聘用了一些高管——如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和首席财务官大卫·爱博斯曼(David Ebersman)——来运营这家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活动。

当Facebook准备上市时,扎克伯格致信股东称,这家公司计划首先集中致力于其“社会任务”,而把自身业务放在第二位。毫无疑问,这在华尔街可说是一种“异端”。在华尔街眼中,公司应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为股东创造价值上;换而言之,也就是全心致力于让股价上扬。

但是,正如亚马逊及其他公司所证明的那样,想要在长期内为股东创造数量庞大的价值,那么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把重心放在产品和客户身上。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业务也将随之而来。这样也就不会象许多公司那样犯下措施,也就是以牺牲产品为代价来把重心放在业务上。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强调“业务”而忽视产品更能让你面临毁灭或沦为平庸的风险。

6. 让自己善于聘用员工,同时也善于解聘员工

一家公司的实力与其技术或当前产品无关,而是与人才有关,因为技术和产品会迅速发生变化。

即使是苹果已故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也很痛快的承认,没人能独自撑起一家公司。因此,如果你想要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么就必须建立一个伟大的团队;而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团队,那就意味着两件事情:善于聘用和善于解聘。

善于聘用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你必须为每个岗位都找到最好的人选,然后说服他们加入公司。与此同时,善于解聘也是很关键的,理由有二:首先,无论你多么仔细都好,都会在聘用员工时犯下错误,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修复错误;第二,如果你的公司正在迅速成长,那么最终其成长速度都会超过某些早期高管——这时你就需要找到替代人选。简而言之,如果不能做到善于解聘,那么你的公司就会沦为平庸。

在Facebook的早期阶段,这家公司曾在聘用员工方面犯下许多错误,但随后迅速解决了这些问题。Facebook还很善于在公司迅速成长时替换已不合时宜的高管。

7.保持控制权

每家公司都有三种主要的支持者,那就是客户、员工和股东,而最好的公司能平衡这三者的利益。与此同时,较弱的公司则仅强调其中一种支持者的利益,同时牺牲其他两种的利益。举例来说,公司会压低员工薪酬来应付开支,或是试图节省制造成本和生产蹩脚的产品,或是向管理者支付过高的薪酬,而实际上他们的工作表现十分平庸。

有些公司陷入这种“陷阱”的原因之一是,它们说到底是由短期股东掌控的;与公司客户和员工相比,这些股东所需要的利益大为不同。

如果Facebook一直都是由其风险投资者掌控的,那么很可能这家公司早已被作价出售。而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如果Facebook对公共股东的短期需求负责,那么可能会被诱惑着削减研发支出,或是走上其他捷径来改善季度业绩。

但在实际上,Facebook一直是由扎克伯格掌控的,而扎克伯格一直都集中致力于构建其长期愿景,而不是致力于实现短期的财务回报。  zhuo注:始终注重产品。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2012-10-18 00:32)  评论 (0)    

因此,确保你的公司不会走上歧路的方法之一就是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如果不是像扎克伯格那样拥有彻底的投票控制权,那么也可以拥有支持你愿景的主要股东。

8. 不要无休止的“小组讨论”,只管推出新特性,然后根据那些不满的尖叫声来作出改变  zhuo注:尽快小范围试错   (2012-10-18 00:32)  评论 (0)    

乔布斯曾说过很著名的一句话,那就是消费者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什么。他还说道,苹果的工作就是判断出消费者想要什么产品,然后再做出来给他们。

Facebook一直都是这样运作的,这家公司并未对其新特性进行“小组讨论”,而是只管推出新特性。有些时候,这些新特性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不满的尖叫声。随后,Facebook会据此对新特性作出改动或是取消。

举例来说,对于“News Feed”这种特性,Facebook对其作出了改动来解决某些用户担心的事情。这种特性在推出之初受人诟病,但现在已经变成Facebook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而对于“Beacon”这种特性,Facebook则在最后完全撤回。

每当Facebook的新特性遭遇尖叫声时,就会有一些观察人士下定论说其“犯了个错误”。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新特性可能确实包含“错误”在内,但这个过程本身则是深思熟虑的。

9. 培养睿智的顾问,然后学习任何能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

领导能力和管理才能都属于技艺,因此都是可以(也是必须)学习的。

正如风险投资家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所说的那样:首席执行官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扎克伯格作为首席执行官的技艺现在已经十分惊人,这种技艺是他有意获取的。在Facebook的早期发展阶段,扎克伯格作为领导者的表现是如此之差,以至于高管们告诉他需要“首席执行官课程”。从此以后,扎克伯格就全心致力于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快地学习这些技艺。为了帮助自己的学习,他培养了一个顾问团队,其成员包括美国最好的一些企业家、投资者和高管,如乔布斯、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投资者皮特·泰尔(Peter Thiel)、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的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华盛顿邮报》的唐纳德·葛莱哈姆(Donald Graham)等。从这些人以及他为Facebook招募的许多高管身上,他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

没人能拥有所有的答案。身边围绕的天才人物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一些好答案

10. 让你的皮肤变得象厚皮类动物一样厚

如果你想要做一些艰难的、创新的或是有趣的事情——简而言之,就是某些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就一定会遭到批评。你越是成功,这种批评也就越是厉害你不一定非要乐在其中,但确实必须要学着忍受,因为有些事情是绝对无法阻止其发生的。

人们会嫉妒,会恼怒,会不理解。他们(媒体、竞争对手)会制定日程,会因他们(前员工)被对待的方式而感到沮丧,会想要钱和信用卡。简而言之,他们会在你的道路上点燃无数的“地狱之火”。而在有些时候,有种批评会是正确的。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扎克伯格受到了无数的批评,其中有些是正确的。在最初的时候,他曾是一名表现糟糕的领导者。他曾犯过许多错误,也曾做过一些值得质疑的事情。他曾让许多人感动厌烦。

这种批评一定会是伤人的,但扎克伯格从来都没有让其阻碍自己继续构筑Facebook的愿望,也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

在你的一生中,无论你做了些什么,只要你成功了,那么就会有人对你丢石头。如果你一直不停地成功,那么就必须让你的皮肤变得足够厚,那么石头就会被弹开了。

11. 如果你曾经想过你完成了,那么你就完蛋了

当Facebook终于在几年以前超越行将崩溃的MySpace时,这家公司在社交媒体的竞赛中“获胜”。在当时,Facebook原本可以躺下来松一口气,庆祝自己很好地完成了一项工作。

对这家公司中的所有人——以及用户和股东——来说,Facebook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尽可能迅速和努力的向前进,尽可能地拉大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这家公司继续从竞争对手和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公司那里挖掘人才,每当有一家新的创业公司创造出某种很酷的东西时,Facebook都会对其进行复制。Facebook正确地维持着自己的发展进程:扎克伯格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家公司仅仅完成了1%的工作

犹太裔美国企业家、英特尔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只有妄想狂才能生存。”在大多数公司中,确是如此。如果你曾经想过你完成了,那么你就完蛋了。

12. 无视华尔街及其他想要成为交易家的人(除非你真的很想做交易)

如果情况进展良好,那么你的房门就会被敲响,敲门者会想要与你碰面,来看看你们能如何进行“合作”,或是想要“知道更多有关你未来将走向何方的信息”。

这些可能会出现的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将包括顾问、银行家、投资者、潜在收购方和竞争对手,此外还将包括任何数量的其他想要卖给你某些东西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一些将是非常聪明、富裕而强大的。他们将会谈到大博弈,会一直对你唠叨个不停。有一些人可能会在实际上对你有所帮助——帮忙也好,提供信息和建议也好,或是推荐什么东西也好,诸如此类。

但是,这些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是,他们无法帮助你生产更好的产品或是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会让你分心,浪费你的时间。如果你真的需要银行家或是其他服务提供者,那么并不难找到。只要拿起电话,很多十分符合资格的人就会马上出现在你门外。

对其他大多数潜在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来说,情况也是一样。

一天的实际可用时间只有12到16个小时,一年只有365天。如果你让这些潜在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来驱动你的日程,那么他们就会占用所有这些时间。所以,不要让他们能这样做。集中致力于产品和客户,让那些潜在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通过关注你的方式来“知道更多有关你未来将走向何方的信息”。

13. 强调长期前景

如果你曾看过金融媒体,那么若你假设成功只是“月”和“季度”的事情就情有可原。

每一家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会进行一种可笑的仪式,宣布它们的业绩“超出预期”或是“不及预期”。然后,它们的股价就会上扬或是下挫。再然后,媒体就会开始褒贬不一的作出评论。诸如此类。

或许你并不知道,这些季度性的仪式通常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公司公开或私下向分析师发布“业绩预期”,这种“业绩预期”会设定在极低的水平,以至于即使只是表现平平的季度业绩也将“超出预期”。投资者知道这一点,因此“耳语号”(whisper numbers,华尔街对每家公司在特定季度内的利润所作出的最新估计)才代表着其真正的预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公司业绩“超出预期”时股价也会下挫的原因所在。

与此同时,有些公司过于看重季度业绩表现,以至于开始扭曲销售程序和定价,仅仅是为了满足这种随机的时间障碍。客户在不久以后就会知道,如果他们等到季度末才签署协议,那么就会获得好得多的条款。再过不久以后,就没有人会在季度末以前签署协议。

因此,这种短期的季度“游戏”并非只是浪费时间来管理投资者预期,同时还会对公司业务造成损害。处理这种“游戏”的最好方法即使,尽可能地将其最小化。没有哪家伟大的公司会执着于季度业绩,它们被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将重点放在一种愿景上,这种愿景将需要许多年甚至许多个十年的时间来创造。除了 Facebook以外,不妨想想沃尔玛、谷歌、苹果和亚马逊都是怎样做的。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你应当执着于马拉松的终点线,而不是每个一英里赛跑中的每一次“超出预期”。

原文出处: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7144.html;
(13)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