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不要想着赚钱   
祝捷
黄威总果然火眼金睛,这正是乔帮主和库帮主的区别

Jack_黄威: steve领导下,苹果不在乎市场份额,而最在乎是否能够一个接一个的推出对市场和竞争对手有冲击力的产品。而今,在cook领导下,苹果开始注重市场份额。其产品创新不够

李开复
多年前,当苹果饱受质疑时,记者问乔布斯:你如何看待苹果电脑只有5%的市场份额?乔布斯:“我们的市场份额比宝马或奔驰在汽车行业内份额还要高。然而,没有人会因为宝马或奔驰的份额而质疑他们。事实上,它们都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产品和品牌。”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199130014/zaYamgNGb;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Y Combinator   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不要想着赚钱   超强韧性   快速调整产品方向   思维的流动性 Fluidity of Mind   愿意调整自己的idea   专注客户   
让Y Combinator成为可能的数个瞬间
The Aha! Moments That Made Paul Graham's Y Combinator Possible

Y Combinator一直向创业者传达这样的原则:从现有的科技当中寻找新的应用办法、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与顾客保持尽可能紧密的关系让idea 尽可能简单而实在、要认识到创造优秀产品的价值而不应该只盯着钱。他们发现创业公司之所以成功,真正重要的是创业者的性格



1995年的夏天,收音机前的Paul Graham 听到了一则有趣的广告,广告宣传的是电子商务有着无尽的可能性。现在听起来再平常不过,不过电子商务在当时还是个稀罕物。那则广告出自网景公司,IPO前夕的他们正努力引起大家对其业务的兴趣。广告听起来大有可为,但其实并不明朗。Paul Graham 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哈佛拿到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在软件行业兼职做咨询工作,存够钱了,再辞职把时间花在至爱的艺术和绘画上面,钱用完了,重新再找一份工作,循环往复。30岁的他,开始对这种生活心生厌倦。为什么不为互联网开发点什么,再赚笔大钱呢?

他叫上哈佛的编程拍档Robert Morris 一同创业——说是要创业,但Graham 对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还毫无头绪。最终,他们决定写一款能让企业生成在线商店的软件。要做什么是想好了,但他们面前还有巨大的障碍。在当年,一款软件要想流行起来,就必须出Windows 版。但那些黑客级的技术大牛们对Windows 吐槽不断,也全然不屑于学习如何开发Windows 应用。他们更乐意用Lisp 语言写软件,在开源操作系统Unix 上运行。

他们决定推迟Windows 版的开发,先写Unix 版的软件。他们原以为之后把软件移植到Windows 不费什么事儿,但再仔细想想,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一旦推出Windows 版软件,他们就必须得收集用户反馈,再不断完善软件,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成年累月地在Windows 上思考和编程。考虑到这点,他们很认真地想过要不要干脆放弃算了。

一天早上,Graham 醒来后就有了一个idea:或许可以通过点击链接在服务器端控制软件?他马上坐了起来,意识到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创造一款能在服务器端运行的、用来创建在线商店的应用。这样,用户就无需把软件下载到本地,他们也就不用在Windows 上面折腾了。那时候,市面上并没有类似的做法,但这似乎是个可行的解决方案。Graham 满怀激动地向Morris 解释这次“顿悟”,他们同意放手一试。只用了几天时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个版本,运行良好。显然,网页应用的概念是行得通的。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们继续打磨软件,并且找到了一笔1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占股10%。他们的软件是第一款针对电子商务的网页应用,处于电子商务的最前沿。渐渐地,软件开始火了起来。

Graham 和Morris 的idea 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Windows 的厌恶,他们的idea 也有着各种未曾预见的优势。由于直接在网上运行,他们就能不断在网上发布新版并立刻测试;他们也可以直接与用户互动,第一时间拿到用户反馈,在几天之内就对软件做出更新(如果是桌面软件的话,就需要费好几个月了)。他们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也没有考虑聘请销售人进来做推销工作;相反,打电话找客户的工作是他们亲自做的。作为实际上的销售人员,他们也能首先听到消费者的投诉和建议,因此也就可以切身体会到软件的不足之处并着手改进。

当然,他们一路上也犯了几次错误,但这个idea 足够强大,最后没有失败。1998年,他们把公司作价5000万美元卖给了Yahoo!。这家公司叫做Viaweb。

把Viaweb 卖掉后,Graham 喜欢上了在网上写作,他的文章让他成为了年轻程序员眼中的名人。2005年,他受邀到哈佛计算机科学系做演讲。他没有讲些无聊的编程语言的内容,而是决定聚焦科技创业公司,讨论为何有些成功,有些却失败。演讲十分成功,Graham 的idea 也足具启发性,学生们纷纷向他提关于自己创业idea的问题。他细听下来,感觉当中有些idea 还算靠谱,但却需要更多的打磨和指导。

Graham 一直都有意投资别人的idea。他自己受益于天使投资人,因此也想通过帮助别人回馈社会。问题在于如何开始。大多数的天使投资人在开始投资之前都是有相关经验的,他们一般在开始时投资额度都不大。Graham 没有这样的商业经验。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他想到了一个似乎有些荒谬的idea:同时向10家创业公司分别投资1万5千美元。他打算对外宣传他的计划,从申请者当中挑出最有潜力的10家,并加以指导,直到这些创业新手最后把自己的idea实现出来,而他会从每家成功的创业公司里获得10%的股份。这就像是科技创始人的学徒制度,同时也是Graham 学习投资的速成课。他自己是糟糕的投资新手,他的学徒也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完美的组合。

这回他又拉了Robert Morris 入伙。计划开始几个星期后,他和Morris 意识到,他们在做的其实是一件大事。他们之前在Viaweb 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能为创业者提供清晰、有效的建议。在他们的指导下,创业的项目看上去前途光明。这套被设计成用来快速学习的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模式。大多数投资者一般一年只会投资不多的几家创业公司,由于自己公司业务繁忙,他们也没法兼顾更多的创业项目。如果Graham 和创始合伙人Jessica Livingston 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这个学徒系统中来,情况又会怎样呢?他们可以批量生产这种服务。他们可以几十上百家地投资这类创业公司。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迅速学习,而快速获得的知识又会催生更多成功的创业公司。

如果真的成功,他们不但能赚到钱,还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把成千上万的精明的创业者释放到系统中来。他们把新公司命名为Y Combinator,认定这是改变世界经济的终极任务。
If it really took off, not only would they make a fortune, but they would also have a decided impact on the economy, unleashing into the system thousands of savvy entrepreneurs. They called their new company Y Combinator and considered it their ultimate hack to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world’s economy.

他们向学徒们传授自己一路以来学会的原则:从现有的科技当中寻找新的应用办法、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与顾客保持尽可能紧密的关系、让idea 尽可能简单而实在、要认识到创造优秀产品的价值而不应该只盯着钱。
They coached their apprentices in all of the principles they had learned along the way--the benefit in looking for new applications of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needs that are not being met;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the closest possible relationship with customers; the need to keep ideas as simple and realistic as possible; the value of creating a superior product and of winning through craftsmanship, as opposed to fixating on making money.

所谓教学相长,学徒在进步的同时,他们也在进步。说来奇怪,他们发现创业公司之所以成功,与创业者的idea 无关,也与上的大学无关,真正重要的是创业者的性格:愿意调整自己的idea,利用原来没有想到的其它可能性。而这种“思维的流动性 (fluidity of mind)”正是Graham 在自己以及其他发明家身上看到的特质。过人的韧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性格特征。
As their apprentices learned, they learned as well. Oddly enough, they discovered that what really makes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is not the nature of their idea, or the university they went to, but their actual character--their willingness to adapt their idea and take advantage of possibilities they had not first imagined. This is precisely the trait--fluidity of mind--that Graham had identified in himself and in other inventors. The other essential character trait was supreme tenacity.

在成立的数年间,Y Combinator 发展速度惊人,现已估值5亿美元。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70628.html; 英文: http://www.fastcompany.com/3002810/aha-moments-made-paul-grahams-y-combinator-possible;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不要想着赚钱   乔布斯   
乔布斯谈苹果1995 - 1996年几乎倒闭:“当苹果从一个立志做世界上最好的电脑的公司变成希望赚最多钱的公司的时候,它腐败了。我相信如果你看好你的顾客、你的产品、你的战略,金钱是会跟随着来的。但是,如果你只看金钱,而忘了其他的,那你就会灭亡。”
原文出处:http://www.weibo.com/1972693293/z58jBDY9b;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不要想着赚钱   
应永远铭记,我们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如果记住这一点,我们绝不会没有利润,记得越清楚,利润越大。——乔治·默克(Georg Merck,美国默克制药创始人)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不要想着赚钱   保持控制权   广结人脉,广泛学习   简单易用   经验教训总结   立即行动   善于聘用和善于解聘   为创业者支招   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要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建立一个伟大的团队   一家公司的实力与其技术或当前产品无关,而是与人才有关   注重产品   专注简单唯美   
Facebook成功的13个秘密: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北京时间5月18日消息,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主编、知名互联网分析师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周四撰文称,当Facebook成立之时,其他的许多社交网络也在追逐同一个机会,其结果是Facebook胜出,而其他网站落败。他在文中列出了13个理由来支持Facebook的成功,并指出这些原则适用于所有公司。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在8年以前,Facebook还只是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哈佛大学宿舍中的一个代码项目。而时至今日,Facebook已经成为一家营收达40亿美元的全球企业,用户人数在全球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八分之一,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

当Facebook成立之时,其他的许多社交网络也在追逐同一个机会。但最终的结果是,Facebook赢了,而其他网站输了。

以下是Facebook胜出的一些原因,这些原因适用于几乎每家公司。

1. 迅速采取行动

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中利用闲暇时间建立了Facebook的最初版本。

那时,他并未制定商业计划,并未无休止地让朋友和顾问为其提供想法,也并未对市场进行研究、申请专利或商标、召集小组讨论、或是企业家会做的其他任何事情。

他只是迅速制造了一种很酷的产品,然后发布。

Facebook就这样诞生了。

2. 记住一点:想法比比皆是,重要的是执行

从Facebook发布的那一刻起,有关制作这个网站到底是谁的想法的争论就已开始。

哈佛大学的两名高年级学生Winklevosse兄弟称,这是他们的想法,却被扎克伯格“偷走”了。这引发了一场司法战争,持续了将近10年时间。

与此同时,在哈佛大学以外,其他数十名企业家也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而且许多人都曾推出这种想法,但时至今日,剩下来的只有一个Facebook。

原因何在?因为想法比比皆是,重要的是让其成为现实。

正如虚构的马克·扎克伯格在电影《社交网络》中向虚构的Winklevoss兄弟所说的那样:“如果是你们创造了Facebook(这个想法),那么本来应该是你们创造了Facebook(这个网站)。”

当你有一个好的想法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沾沾自喜上,而应让其成为现实。

3. 简单就是美

许多公司都过度着迷于它们希望在产品中构筑的所有令人惊讶的特性,以至于其产品过于复杂,没人知道如何使用。又或者,它们花费了过长的时间来开发产品,以至于当产品推出时已被超越。

第一个版本的“thefacebook”非常简单,它只做好了一件事情。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扎克伯格和Facebook团队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在每一次的改进中,他们都确保这项服务仍易于使用。

4. 想明白未来会有哪些不利因素会“杀死”你的公司,然后确保其不会发生

虽然大多数人都早已遗忘,但Facebook确实远非第一个社交网络。

在Faceobook于2004年成立以前,曾有其他多个大学网络存在过,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中的社交网络。

而在大学以外的世界中,Friendster和MySpace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社交风暴。但是,随后Friendster“自杀”了。

Friendster是如何“自杀”的呢?在拥有后端基础设施来为其提供支持以前,这个网站一直都没有限制使用量,其需求变得过于庞大,以至于其服务的速度大幅减缓。到公司终于修复了后端问题时,大多数的美国用户都已转向其他网络。

而当扎克伯格及其他Facebook联合创始人推出这个网站时,他们对新注册量进行了仔细的控制,每次只增加一个学校,直到确信基础设施能应付得来为止。因此,Facebook一直都在“运行”中。换而言之,扎克伯格正确地发现了一件足以“杀死”Facebook的事情,而且确保这个网站没有成为其牺牲品。

5. 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业务”或“股东价值”

众所周知,扎克伯格早期对Facebook的业务不感兴趣,而是把所有精力都集中放在Facebook的产品上。

这种对产品的痴迷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至于扎克伯格不断地拒绝广告客户,因为他不希望Facebook的服务被广告“玷污”。广告不够酷,而扎克伯格希望Facebook一直都很酷。

在Facebook的成长过程中,扎克伯格一直都保持着对产品的焦点关注。他聘用了一些高管——如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和首席财务官大卫·爱博斯曼(David Ebersman)——来运营这家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活动。

当Facebook准备上市时,扎克伯格致信股东称,这家公司计划首先集中致力于其“社会任务”,而把自身业务放在第二位。毫无疑问,这在华尔街可说是一种“异端”。在华尔街眼中,公司应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为股东创造价值上;换而言之,也就是全心致力于让股价上扬。

但是,正如亚马逊及其他公司所证明的那样,想要在长期内为股东创造数量庞大的价值,那么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把重心放在产品和客户身上。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业务也将随之而来。这样也就不会象许多公司那样犯下措施,也就是以牺牲产品为代价来把重心放在业务上。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强调“业务”而忽视产品更能让你面临毁灭或沦为平庸的风险。

6. 让自己善于聘用员工,同时也善于解聘员工

一家公司的实力与其技术或当前产品无关,而是与人才有关,因为技术和产品会迅速发生变化。

即使是苹果已故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也很痛快的承认,没人能独自撑起一家公司。因此,如果你想要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么就必须建立一个伟大的团队;而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团队,那就意味着两件事情:善于聘用和善于解聘。

善于聘用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你必须为每个岗位都找到最好的人选,然后说服他们加入公司。与此同时,善于解聘也是很关键的,理由有二:首先,无论你多么仔细都好,都会在聘用员工时犯下错误,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修复错误;第二,如果你的公司正在迅速成长,那么最终其成长速度都会超过某些早期高管——这时你就需要找到替代人选。简而言之,如果不能做到善于解聘,那么你的公司就会沦为平庸。

在Facebook的早期阶段,这家公司曾在聘用员工方面犯下许多错误,但随后迅速解决了这些问题。Facebook还很善于在公司迅速成长时替换已不合时宜的高管。

7.保持控制权

每家公司都有三种主要的支持者,那就是客户、员工和股东,而最好的公司能平衡这三者的利益。与此同时,较弱的公司则仅强调其中一种支持者的利益,同时牺牲其他两种的利益。举例来说,公司会压低员工薪酬来应付开支,或是试图节省制造成本和生产蹩脚的产品,或是向管理者支付过高的薪酬,而实际上他们的工作表现十分平庸。

有些公司陷入这种“陷阱”的原因之一是,它们说到底是由短期股东掌控的;与公司客户和员工相比,这些股东所需要的利益大为不同。

如果Facebook一直都是由其风险投资者掌控的,那么很可能这家公司早已被作价出售。而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如果Facebook对公共股东的短期需求负责,那么可能会被诱惑着削减研发支出,或是走上其他捷径来改善季度业绩。

但在实际上,Facebook一直是由扎克伯格掌控的,而扎克伯格一直都集中致力于构建其长期愿景,而不是致力于实现短期的财务回报。  zhuo注:始终注重产品。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2012-10-18 00:32)  评论 (0)    

因此,确保你的公司不会走上歧路的方法之一就是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如果不是像扎克伯格那样拥有彻底的投票控制权,那么也可以拥有支持你愿景的主要股东。

8. 不要无休止的“小组讨论”,只管推出新特性,然后根据那些不满的尖叫声来作出改变  zhuo注:尽快小范围试错   (2012-10-18 00:32)  评论 (0)    

乔布斯曾说过很著名的一句话,那就是消费者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什么。他还说道,苹果的工作就是判断出消费者想要什么产品,然后再做出来给他们。

Facebook一直都是这样运作的,这家公司并未对其新特性进行“小组讨论”,而是只管推出新特性。有些时候,这些新特性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不满的尖叫声。随后,Facebook会据此对新特性作出改动或是取消。

举例来说,对于“News Feed”这种特性,Facebook对其作出了改动来解决某些用户担心的事情。这种特性在推出之初受人诟病,但现在已经变成Facebook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而对于“Beacon”这种特性,Facebook则在最后完全撤回。

每当Facebook的新特性遭遇尖叫声时,就会有一些观察人士下定论说其“犯了个错误”。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新特性可能确实包含“错误”在内,但这个过程本身则是深思熟虑的。

9. 培养睿智的顾问,然后学习任何能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

领导能力和管理才能都属于技艺,因此都是可以(也是必须)学习的。

正如风险投资家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所说的那样:首席执行官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扎克伯格作为首席执行官的技艺现在已经十分惊人,这种技艺是他有意获取的。在Facebook的早期发展阶段,扎克伯格作为领导者的表现是如此之差,以至于高管们告诉他需要“首席执行官课程”。从此以后,扎克伯格就全心致力于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快地学习这些技艺。为了帮助自己的学习,他培养了一个顾问团队,其成员包括美国最好的一些企业家、投资者和高管,如乔布斯、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投资者皮特·泰尔(Peter Thiel)、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的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华盛顿邮报》的唐纳德·葛莱哈姆(Donald Graham)等。从这些人以及他为Facebook招募的许多高管身上,他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

没人能拥有所有的答案。身边围绕的天才人物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一些好答案

10. 让你的皮肤变得象厚皮类动物一样厚

如果你想要做一些艰难的、创新的或是有趣的事情——简而言之,就是某些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就一定会遭到批评。你越是成功,这种批评也就越是厉害你不一定非要乐在其中,但确实必须要学着忍受,因为有些事情是绝对无法阻止其发生的。

人们会嫉妒,会恼怒,会不理解。他们(媒体、竞争对手)会制定日程,会因他们(前员工)被对待的方式而感到沮丧,会想要钱和信用卡。简而言之,他们会在你的道路上点燃无数的“地狱之火”。而在有些时候,有种批评会是正确的。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扎克伯格受到了无数的批评,其中有些是正确的。在最初的时候,他曾是一名表现糟糕的领导者。他曾犯过许多错误,也曾做过一些值得质疑的事情。他曾让许多人感动厌烦。

这种批评一定会是伤人的,但扎克伯格从来都没有让其阻碍自己继续构筑Facebook的愿望,也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

在你的一生中,无论你做了些什么,只要你成功了,那么就会有人对你丢石头。如果你一直不停地成功,那么就必须让你的皮肤变得足够厚,那么石头就会被弹开了。

11. 如果你曾经想过你完成了,那么你就完蛋了

当Facebook终于在几年以前超越行将崩溃的MySpace时,这家公司在社交媒体的竞赛中“获胜”。在当时,Facebook原本可以躺下来松一口气,庆祝自己很好地完成了一项工作。

对这家公司中的所有人——以及用户和股东——来说,Facebook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尽可能迅速和努力的向前进,尽可能地拉大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这家公司继续从竞争对手和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公司那里挖掘人才,每当有一家新的创业公司创造出某种很酷的东西时,Facebook都会对其进行复制。Facebook正确地维持着自己的发展进程:扎克伯格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家公司仅仅完成了1%的工作

犹太裔美国企业家、英特尔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只有妄想狂才能生存。”在大多数公司中,确是如此。如果你曾经想过你完成了,那么你就完蛋了。

12. 无视华尔街及其他想要成为交易家的人(除非你真的很想做交易)

如果情况进展良好,那么你的房门就会被敲响,敲门者会想要与你碰面,来看看你们能如何进行“合作”,或是想要“知道更多有关你未来将走向何方的信息”。

这些可能会出现的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将包括顾问、银行家、投资者、潜在收购方和竞争对手,此外还将包括任何数量的其他想要卖给你某些东西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一些将是非常聪明、富裕而强大的。他们将会谈到大博弈,会一直对你唠叨个不停。有一些人可能会在实际上对你有所帮助——帮忙也好,提供信息和建议也好,或是推荐什么东西也好,诸如此类。

但是,这些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是,他们无法帮助你生产更好的产品或是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会让你分心,浪费你的时间。如果你真的需要银行家或是其他服务提供者,那么并不难找到。只要拿起电话,很多十分符合资格的人就会马上出现在你门外。

对其他大多数潜在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来说,情况也是一样。

一天的实际可用时间只有12到16个小时,一年只有365天。如果你让这些潜在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来驱动你的日程,那么他们就会占用所有这些时间。所以,不要让他们能这样做。集中致力于产品和客户,让那些潜在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通过关注你的方式来“知道更多有关你未来将走向何方的信息”。

13. 强调长期前景

如果你曾看过金融媒体,那么若你假设成功只是“月”和“季度”的事情就情有可原。

每一家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会进行一种可笑的仪式,宣布它们的业绩“超出预期”或是“不及预期”。然后,它们的股价就会上扬或是下挫。再然后,媒体就会开始褒贬不一的作出评论。诸如此类。

或许你并不知道,这些季度性的仪式通常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公司公开或私下向分析师发布“业绩预期”,这种“业绩预期”会设定在极低的水平,以至于即使只是表现平平的季度业绩也将“超出预期”。投资者知道这一点,因此“耳语号”(whisper numbers,华尔街对每家公司在特定季度内的利润所作出的最新估计)才代表着其真正的预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公司业绩“超出预期”时股价也会下挫的原因所在。

与此同时,有些公司过于看重季度业绩表现,以至于开始扭曲销售程序和定价,仅仅是为了满足这种随机的时间障碍。客户在不久以后就会知道,如果他们等到季度末才签署协议,那么就会获得好得多的条款。再过不久以后,就没有人会在季度末以前签署协议。

因此,这种短期的季度“游戏”并非只是浪费时间来管理投资者预期,同时还会对公司业务造成损害。处理这种“游戏”的最好方法即使,尽可能地将其最小化。没有哪家伟大的公司会执着于季度业绩,它们被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将重点放在一种愿景上,这种愿景将需要许多年甚至许多个十年的时间来创造。除了 Facebook以外,不妨想想沃尔玛、谷歌、苹果和亚马逊都是怎样做的。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你应当执着于马拉松的终点线,而不是每个一英里赛跑中的每一次“超出预期”。

原文出处: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7144.html;
(13)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