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硅谷创业教父Paul Graham的创业洞见
Paul Graham on Building Companies for Fast Growth

Paul Graham 的科技创业加速器 Y Combinator 已经塑造了许多包括 Dropbox、Reddit 和 Airbnb 在内的重量级创业公司。这位创业圈的大牛就创业公司成败的原因、选项目的标准和方法、创业公司的增长、乃至创业的前景等问题分享了一些真知灼见,全文如下。

为什么有些创业公司能够成功而有些却失败呢?

创业公司死掉是因为他们耗尽了资金。那么他们是如何耗尽资金的呢?有时候,是因为销售不给力;但大部分情况下,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做出受众想要的东西。这跟开饭馆是一个道理: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便地处偏僻、价格偏高、服务又差,只要有美味这个“杀手锏”,它还是会广受欢迎。所以,“做出人们想要的东西才是关键。”这才是根本所在。如果你的公司做死了,也许因为你没有提供人们想要的东西。

从Groupon和Zynga的近期发展受阻来看,您怎么判断哪些是人们的长远需求,哪些又是人们的短期需求呢?

这两个是很极端的例子,销售上过于激进会过早消耗公司的发展后劲。公司增长很快是件幸运的事,但同时也面临着疏远用户的风险。你所谈到的是贪吃的风险,虽然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是因为吃不饱而做死的。

您最近选择了Groupon的创始人Andrew Mason作为兼职合伙人。为什么呢?

他很赞。人很聪明,而且开朗有趣。在我眼里,创业公司都是火车残骸。你通过媒体了解到一些火车失事的新闻,然而还有更多的类似事件是在人们视野之外的。而 Andrew Mason 就是那个被报道的幸运儿。

创业孵化器往往因轻看创业面临的挑战而受指摘,YC的创始人们对创业的困难程度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么?

关于创业圈是什么,我写过的文章并不少。也许其它创业孵化器会低估创业的难处,但我们不是。换言之,创业的现实困难程度是每个人始料不及的,因为人们之前未经历同样的难处。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和资金风险,这让我们乐意创办一个 YC 这样的公司。所以,我们很乐意为有潜力、有诚意的团队提供资金,即使他们觉得事情做起来很难,那也没关系。只有尝试了,人们才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也许只有 0.5% 的人有头脑和十分的意志去做这类事情。创业公司难做但不是不可以做,正如 5 分钟跑一英里很难但并非不可实现。

在YC投资的公司中,他们的创始人有哪些普遍的缺点?

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独立。孩提时代,他们听父母的;上了学,他们按学校规定做该做的事情;工作了就听从老板吩咐做好本职工作。他们总是像嗷嗷待哺的雏鸟一样离不开喂养。因此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我们不是你的老板,你尽管全权负责”一些人听到这个就怕了,他们注定要给人打工。而另外一些人则善于发现自己其实有一双翅膀并尝试着飞翔。只有在被扔下峭壁的一瞬,你才能有机会发现自己其实是能飞的。

硅谷的创业者是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一直都在继续,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我认为这是人们看不透惊天动地的创新往往出自一开始不起眼的想法。微软第一款产品是为 Altair 机器实现基础编程语言,当时它共有几千个用户。如果他们在投条差异化路线,起初想法不惊人并没什么。人们往往缺乏观察种子的眼光,不晓得将来它们也许会长成参天大树。

大创意都是由小想法发展而来的,医疗健康即是如此。如果你想做一番事业,大可不必想法惊人,但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刚起步,这是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也就是说,要么走一条“小而美”的路线,然后慢慢变得强大;要么就大处起步,但一开始可能做得差一点,然后再循序渐进改善。为什么呢?凭经验讲,一口气很难吃个胖子。这比较符合政府的行事做风,他们的表现往往很糟糕。

您如何能看出小想法中蕴藏的大潜力呢?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人。如果他们看起来决心坚定、充满热情、灵活机敏,而且想法还不太糟,我们就会给他投钱。我们曾认为 Airbnb 很糟,我们投钱给他是因为真地很喜欢他们的创始人。他们看起来无比坚定且富有想像力。对他们的持续关注让我们免于愚蠢之举。

那些精彩的想法起初看起来可能不起眼,Google 就是如此。当时的搜索引擎市场已是不乏玩家,其中一些还由上市公司运营。人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新的搜索引擎呢?当我第一次听说 Facebook 时,它的用户群体主要是没什么购买力的大学生,他们每天都把时间浪费在看彼此的个人资料上。如此看来,Facebook 是史上是最蠢的公司了。

自YC成立以来,您评判创业项目的方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长久以来,我们积累了许多判断方法。所有的面试我们都录了像每轮面试前我们都会把前几轮倒序看一遍。这非常有利于我们掌握这些创业公司的发展状态。有时,看着看着视频忍不住就想说“我们差点又上了这些家伙的当。”但有时,我们得说:”哈哈!简直是刺激的 X 计划!“

怎么讲?

比如创业公司的 CEO 不应该有浓重的外国口音。原因大概在于,创业公司有大量细致而微的沟通工作要做,浓重的口音是个很大的障碍。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讲地道英文的人成功的机率会更高。所以如果 CEO 口音太重无疑会伤害信息的有效传达。

另一个评判标准是创业公司对拒绝的态度。过去我们投资一家公司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很友善。而对于那种被认可就开心被拒绝就如天塌了一样的公司,我们选择最终会给一个”No”。

现在您怎样看那些估值10亿美元的公司呢?这些公司值这个价么,这是不是预示着泡沫即将来临呢?

Instagram 可能是桩好生意,因为扎克伯格并不蠢。既然他 10 亿美元买下了 Instagram,这意味着他需要这么布局。关于他这么做的原因我的揣测是:Instagram 足以对 Facebook 构成威胁。估值的意义不就在于此么?如果对扎克伯格而言你的公司得 10 亿美金,那它就真地值 10 亿美金。

但 Instagram 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特例。某些公司估值高可能是因为他们拖了太久没有上市。估值高没错,但估值高跟泡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估值高意味着它可能有下挫的空间,以后会伴随一定的起伏波动。

但泡沫就是更一回事了。如果某个明知价高还照买单不误的人巴望着把资产转移到另一个更蠢的人手中,这时候产生的才是泡沫。但现在的情况并非如此。现在没有谁要想着投资哪个即将上市的公司转而期待着愚蠢的散户以更高的价格买进这些股票。我了解这些人。这可不是他们的动机。

当下,您似乎是硅谷最乐观的人之一。原因何在呢?

我之所以如此乐观,是因为我得以同硅谷最优秀的 2% 的人一起工作。但就 YC 孵化的当前 53 家创业公司而言,他们表现都相当不错。人们常常指摘现在的年轻人作风懒惰,我们这儿的年轻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他们都在埋头苦干。也许这就是我乐观的源泉所在。另外,这可能还跟我生来是个乐天派有关。如果你是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就很难做到这点。

YC的创业公司是否带给您一些收获,同时这些收获又是您之前在运营 Viaweb 时需要知道但没有想到的?

因为当时我们是唯一的互联网应用程序,所以比之于其它创业公司,我并不清楚自身的相对优势和劣势。而现在我很明确我们属于哪类了。Viaweb 是由一群善于编程的拙于销售和做生意的书呆子所创立的。回过头来想,我们其实应该把大把的时间花在销售上。当时占上风的想法却是通过写程序解决所有问题。现在看来,我们软件的复杂程度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

您是否怀念亲自创业时的兴奋感受?

天哪!我再也不要重来一遍了。做投资人比开公司要容易多了。我意思是,YC 现在已经发展成这个规模,至少我们不需要为付费用户提供数据服务,也无需半夜处理某些突发的棘手事件了。即使是投资一个不大符合我创业偏好的公司,也要好过亲自经营一家创业公司。

您怎么看YC的未来?

创业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以往来看,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去向:一是读研,二是找工作。而现在又多了一个选择,就是创业。从产业革命的高度来看,我臆测这会是经济转型的表现之一。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认为你所工作的公司的声望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荣誉。而创业似乎总跟默默无闻连在一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创业的大军,我能够想像将来会有 10 倍、甚至 100 倍于今天的创业公司涌现出来。今天,有不计其数的 Brian Cheskys(Airbnb 的 CEO)和 Drew Houstons( Dropbox 的 CEO)想要为微软和 Google 工作。如果有意愿,其实他们可以自己创业。我们同样要考虑如何实现增长的问题。也许 YC 以后会增长到现在 10 倍那么大也未可知。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05762.html; http://www.inc.com/magazine/201309/issie-lapowsky/how-paul-graham-became-successful.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创业教父Paul Graham:质疑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Y-Combinator创始人、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本月在其个人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获得创业点子》的文章   zhuo注:http://noter.name/note/10675   (2012-11-28 13:39)  评论 (0)    ,让众人深受启发,“获得创业点子不单单是思考点子的过程,更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自己亲身经历的问题的过程。”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本文作者)发现了自己的创业过程与格雷厄姆所说非常相似。正如他所言,我就是先发现问题后创业的

  EasyBib是一款文献引用程序,这个程序本来是专门为我和朋友设计的。一开始,我们觉得给调查报告和论文撰写文献非常麻烦,于是就编了这么一个小工具来简化、自动化这么一个过程。当时市面上并没有这样的工具,也可以说是独一份,而且我们直接解决了学生们写论文时的痛苦过程。

  格雷厄姆也在文中提到了许多新创企业并非为了创业而创业,我们的EasyBib就是这样的。开发这个软件,我们没有什么明确的商业计划,但是没有想到几年之后,每年使用EasyBib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之后我们才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建一个公司来创业。

  格雷厄姆认为发现创业机会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认为一个创业点子可能会带来某些牺牲,那么你就应该开始质疑。”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深知质疑的重要性,不管是质疑观点还是策略又或是失败。在我们的产品EasyBib中,我们也着重培养了学生使用者的质疑和思辨能力。

  大家猜一下EasyBib上引用最多的文献来源是什么?维基百科。前20引用中有5名都是问答类网站(比如Quora、ASK等)。这意味着什么?1、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权威性不加质疑,只取表面价值。2、学生的调查研究都太浅了。据我了解,大多数学生在搜索引擎搜索之后就会选择前几个结果中的内容直接拿来做引述,他们没有对自己研究的话题深入下去,没有质疑和批判精神。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了这么一点。Pew Research调查公司一项名为“数字时代学生如何做研究”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已经从“发现、好奇、探索、慢速”变成了“短期、快速、凑信息、完成作业”。有 61%的教师认为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的高质量、高精确度的能力为“一般”和“较差”。这都将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样,未来以及当代的创业者如果不思辨,拿别人的内容来创业,也将错失很多精彩的创业机会。有无思辨能力有什么区别?现代社会信息获取很容易,人们通过Google就可以快速及时得到想要的信息。然而,越是依赖搜索引擎,他们越是失去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如果下一代失去了探索和质疑的能力,又何谈创新呢?还好这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注意。在美国,共同核心标准的实施已经开始根据学生批判思考和探索能力来做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根据这样的标准,学生的课程表也与以前的课程表发生了变化,加入了许多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训练课程。

  EasyBib的团队也看到了这个商机。通过改进产品,学生在使用时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从创业者的角度和从格雷厄姆的话中,我们知道:只有质疑才是获取创新点子和创办一家成功企业的关键。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用户需求   
硅谷创业教父Paul Graham:如何获得创业idea (1)
How to Get Startup Ideas

要想获得创业idea,请别试图把创业idea想出来,而是要寻找未被解决的问题,最好是你自己遇到的问题。

最好的创业idea通常有三个相同之处:它们是创始人自己要、自己能做出来、别人不认为值得去做的东西。微软、苹果、Yahoo、Google 和Facebook 都是这样开始的。

问题
Problems


为什么说解决你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此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保证了问题是确实存在的。你只应该在存在的问题上面花功夫,这点再明显不过,但目前来说,创业公司所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试图解决一些没人有的问题

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1995年,我开了家公司,想要把艺术画廊搬到网上。但实情是,画廊压根就没想要走到网上去。那我为什么还在这个愚蠢的主意上面花了半年时间呢?因为我没有关注用户,生造了一个与现实无关的模型,傻乎乎地埋头浪费时间。直到我试图说服用户付费时,我才明白我的模型是错的。即便如此,我还是心有不甘,费了很长的时间试图纠正回来。我自己陷进去了,在开发上花了大量时间,一心想着一定要让他们接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创始人会做一些没人要的东西呢?因为在一开始,他们的创业idea就是想出来的。这样做相当危险:不仅想不出来几个好的idea,还会产生一堆听上去合理但实则错误的idea,你一不小心就被“忽悠”进去,试图把它实现出来了。

在YC 我们会把这类idea 叫做“生造的”或“情景剧”式的创业idea。想象一下,电视连续剧的主角之一开始创业了,然后编剧就得琢磨点东西出来让他去做,但好的创业idea可不是想有就能有的,于是,编剧就会编一个听去合理但实则糟糕的idea出来。

举个例子:为宠物主人打造一个社交网络。这一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不靠谱的:养有宠物的人何止千万,为了宠物,他们一个个又洒心血又洒钱的。所以,如果有这么一个宠物主人之间能互相交流的网站,他们凭什么会不喜欢呢。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只按2%-3%计算忠实用户,那用户数也达百万级别了。你可以向他们提供专门的商品,又或者对高级功能收费。

这类idea的问题在于,在你向你养有宠物的朋友介绍时,他们不会说:“我绝不会用这东西。”而是会说:“嗯,可能我会用得上吧。”等网站正式上线后,还会有更多的人认为这个idea是合理的。他们自己不会去用,至少目前不会,但他们会想象别人会有使用的可能。如果整个世界都是类似的反应,那最终连一个用户你都得不到。

关于井
Well


一个创业项目推出以后,必须得有一些的的确确是需要该产品的用户存在——不是指那些用完一天就算的人,而是迫切需要它的人通常这类用户群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比较小,背后的原因是:如果有大量的人迫切需要某样东西,而这样东西只需一家创业公司的努力就能把它实现出来,那它很有可能早就存在了。这就意味着,你得在一个维度上妥协:你要么创造许多人都只要一小部分的东西,要么就只针对一小部分人做他们切实需要的东西。请选择后者吧。可以这样说,不是所有这类idea都是好的创业idea,但所有好的创业idea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请想象一下,x轴代表所有可能需要你的产品的人,y轴代表他们需要的程度。如果把这个模型三维化,就可以把x看成是一个圆,需要你的产品的人被圈在中间;他们对产品的需要程度则用纵深的y轴表示。Google 是个巨大的火山口:用户数量庞大,也离不开它。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无法开挖这么大一个火山口。所以你就有必要选择所要的洞的形状:要么是口大但较浅的洞,要么就像一口井一样,口小但较深

“生造的”创业idea通常属于第一种,有大量的人会对宠物主人的社交网络表示有那么点兴趣

几乎所有好的创业idea都属于第二种。微软在做出Altair Basic (BASIC直译器的一种,由比尔·盖兹及保罗·艾伦于1975年共同为Altair 8800电脑所开发) 的时候,就成了一口井。在当时,拥有Altair 的人并不多,算下来不过几千人,但如果没有这款软件,他们就只能用机器语言进行编程。30年后,Facebook 诞生时也同样是一口井。他们的第一个网站只对哈佛学生开放,也不过几千人的规模,但是,这区区的几千人却迫切需要它、离不开它。

当你有什么创业idea时,请问自己这些问题:现在有谁要这个东西?谁会迫切需要,哪怕给他们一个由二人创业团队鼓捣出来的蹩脚的第一个版本,他们也还是要吗?如果这两个问题你回答不上来,那很有可能你的idea就不靠谱了。

你不需要考虑井口的大小,而是要关注如何把井做深,井口的大小只是你在追求井的深度(和速度)的一个副产品。在实践当中,井口的大小和深浅联系十分紧密,当你发现一个idea能强烈吸引到一群特定用户时,就是一个好兆头。

需求的形状像口井可以说是好的创业idea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这还不够。如果说Mark Zuckerberg 做的产品只能吸引哈佛学生的话,那就称不上是一个好的创业idea。之所说Facebook 是个好的idea,是因为它从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迅速成长了起来。大学院校的情况都差不多,如果它在哈佛能行得通,那在其它院校也同样能行得通,所以Facebook 就迅速扩散到其它院校了。一旦你把所有的大学生都拿下了,那你只需敞开大门,其他人就会自己走进来。

微软也类似:Altair Basic、其它机器上的Basic、除Basic以外的其它语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IPO。
自我

你如何判断一个idea是否能成?你又如何判断某样东西是否是一家大公司的萌芽,或只是一个小众产品?通常你都无从判断。Airbnb 的创始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着多大一个市场。起初,他们的idea比较局限,就只是打算在会展期间让房子的主人能把空余的地方出租给别人,而并没有预见到这个idea会大范围扩张开来。在一开始他们只感觉到自己可能会成,Bill Gates 或Mark Zuckerberg 刚开始的时候估计也差不多。

偶尔也有从一开始就明显知道产品能从刚开始的小众圈子里走出来的情况存在。有时,我能看到不是特别明显的路径,而这是我们YC的一大特长。但无论你经验如何丰富,都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些局限。

如果预测不了自己能否找到idea,又谈何在多个idea中间选择呢?事实叫人失望,但也很有趣:如果你人是靠谱的,那你的预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你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的前沿,当你预感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一做的话,很有可能你就是对的。

在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一书里, 作者Robert Pirsig 这样说道:

想知道如何创作一幅完美的画作?简单!让自己变得完美,然后自然地去画就是了。

我是在高中读的这本书,之后一直都在思考这句话。我说不好他针对画画给的建议到底有多大用处,但就创业者面临的情况而言,却是很合适的。从经验出发,要想获得好的创业idea,你就需要成为能产生这种idea的那类人。

处在某个领域的前沿,并不是说你就必须得是推动领域发展的那个人。你同样可以是处在前沿的用户。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Mark Zuckerberg 是一个程序员,在电脑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所以Facebook 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自然的idea。假如你在2004年问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愿不愿意半公开地把自己的个人生活发到互联网上去,他们多半会以为你疯了。但Mark 早就活在了网上,对他来说,这个idea自然得很。

Gmail之父Paul Buchheit 说过,那些处于快速变化的领域的前沿的人,是“活在未来”的。再把他的话和Pirsig 的结合一下,就成了:

活在未来,再把缺失的做出来。(Live in the future, then build what’s missing.)

这就很好说明了许多(哪怕不是大多数)最大的创业公司是如何开始的。说起来,苹果、Yahoo、Google、Facebook 一开始甚至都不是间公司,它们是从创始人所做的东西里发展起来的,因为当时世界上似乎有未被满足的空白。

如果你观察一下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找到idea的方法,就会发现,他们通常都是先把自己的大脑准备好了,然后再被外部刺激一下,idea就出来。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听说了Altair,就想:“我觉着我们可以为它做一个Basic直译器。”Dropbox 创始人Drew Houston 经常会忘了带自己的U盘,于是他就想:“我必须要把文件存到网上去。”听说过Altair 的人不在少数,忘带U盘的人更不在少数,这些外部刺激之所以能促使这些创始人开办一家公司,是因为他们的经历准备了他们,只要机会一出现,就会被他们注意到。

就创业idea来说,用在它们身上的动词不该是“想到”而应该是“注意到”。在YC,我们会把从创始人自己的经历当中自然产生的idea叫作是“原生的 (organic)”创业idea。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几乎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这可能不是你希望听到的。你可能本来想着能在这里找到创业idea的诀窍妙法,但我却告诉你说,关键要有一个以正确方式准备好的头脑。尽管令人失望,但这却是事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其实也是秘诀,只不过这个秘诀在最坏的情况下要花上你一年的时间,而不只是一个周末。

如果你现在没处在某个快速变化的领域的前沿,没关系,你也可以走到某个前沿。比如说,一个人只要智商中上,就可以在一年时间里走到编程的前沿(比如编写手机应用)。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会至少消耗你3-5年时间,这样算下来,一年的准备也是合理的投入。

在可见的未来里,学习编程也是有必要的。按Marc Andreessen 的话来说就是,软件吞噬世界,这个趋势还会持续数十年。

懂得了编程以后,只要你有了idea,就能够实现出来。编程当然也不是非学不可(Jeff Bezos 就不会),但却是一大优势,假如你在琢磨类似如何上线一个大学版的Facebook 的idea的话,你就不再仅限于“这是个有趣的idea”想想而已,你可以变成“这是个有趣的idea,我今晚就动手做个初期版本出来。”假如你既是程序员又是目标用户的话,效果更好,因为从开发新版本到用户测试这个循环只通过你一个人就能完成了。


注意idea

当你在某个方面已经活在未来的时候,注意到创业idea的方法便是,寻找那些似乎缺失了的东西。如果你确实处在某个快速变化的领域的前沿的话,肯定有些东西是明显缺失的。而“它们是创业idea”这点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如果你想找到创业idea,就不要只把“缺了什么?”的过滤器打开,同时还要把所有其它过滤器给关上,尤其是“它能成为一家大公司吗?”这个过滤器——你有大把时间可以用来测试它能否成为一家大公司,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考虑这个问题,就不但会把许多好的idea给过滤掉,你的注意力还会被转移到不好的idea上面去。

大多数缺失的东西都是需要花些时间才能找出来的,你甚至需要对自己“耍点手段”,让自己发现周围的idea。

但你知道 idea就在那里,这不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技术进步不会现在就停止,可以肯定,过不了几年,就会有人做一些东西出来,并让人觉得“在x以前我做了什么?”

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再回过头来看,它们就会变得再明显不过。你要做的就是,把妨碍你发现问题的过滤器都给关掉。最强大的过滤器便是把眼前世界的一切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哪怕我们当中思维最开放都免不了会这样做。如果你停下来,开始质疑所有事情的话,你甚至都无法从床走到大门(意即思绪如泉涌,满脑子都在想事情)。

但如果你想寻找创业idea的话,你可能就要牺牲掉一些你认为现状是理所应当所得来的效率,并开始质疑一些事情。为什么你的收件箱满了?是因为邮件太多,还是因为你没把邮件处理掉呢?你为什么会收到这么多邮件?别人给你发邮件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为什么把邮件从邮箱清理掉会这么困难?你又为什么在看完邮件后还继续把它们留着?

请尤其注意那些让你不爽的东西。视现状为理所应当的好处在于,它不但让(本地)生活更有效率,还让生活更可被容忍。你要是知道半个世纪后我们能得到什么新的东西,但现在却还得不到,你就会觉得眼前的日子相当压抑/不爽了,这感觉就像是一个人从现在被时间机器送回到了半个世纪前一样。如果有什么东西让你不爽,可能是因为你已经活在了未来。

找到正确的问题后,你就应该把它明显地描述出来。我们在创立Viaweb的时候,所有的网上商店都是web设计师通过一个个的HTML页面一手一脚地建起来的。而在我们这些程序员看来,这些网站非得通过软件生成不可。

也就是说(说来也奇怪),能否获得创业idea的问题在于,你能否看到明显的缺失。这个过程就这么奇怪:你试图找到明显的东西,而它们却是你之前没看到过的。

既然你要做的是放松自己的大脑,那最好就不要对问题发动太多直接的正面攻击了,比如枯坐着去想idea。最好的做法可能是,把“寻找缺失的东西”的任务放到后台运行。受好奇心驱动、死磕难题吧,但与此同时,让另一自我留点心,注意那些缺失和反常的东西。

给自己点时间。在准备好自己的大脑上面,你有相当的控制权,可快可慢,但对产生idea所需的外部刺激你的控制权就要小得多了。如果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把自己找到创业idea的期限限制在一个月以内,那在Altair 出现的一个月前,他们又会选择什么idea呢?很有可能他们最后会做了一个不那么有前景的idea。Dropbox 的创始人Drew Houston 的确在Dropbox 之前做了一个前景差些的idea:关于SAT考试的创业项目。但Dropbox 要好得多,无论是在绝对意义上还是与他技能的匹配度上都是如此。

让自己发现idea的一个好办法是:去折腾一些看起来比较酷的项目。如果真这样做的话,很自然你就能把缺失的东西给做出来。要是改做那些已经存在了的东西的话,就没那么有趣了。

试图想出创业idea会容易产生不好的idea,而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被别人视作“玩具”的东西上面,却经常会产生不错的idea。如果某样东西被称为玩具,那就是说,它除了缺乏重要性以外,就是一个idea:它够酷,用户也喜欢它,它只是不重要。但假如你活在未来,创造了用户喜爱的酷的东西出来,它可能会比局外人原认为的更加重要。苹果和微软开始折腾微型计算机时,它们也被看作是玩具。已经一把年纪的我还能记起那个年代,那些拥有微机的人一般都被叫做是“hobbyists (沉溺于某嗜好之人)”。BackRub (Google 原来的名字) 像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科学项目;Facebook 则不过是大学生互相追踪的办法而已。

在YC,但凡我们遇到在论坛上被万事通称为玩具的创业公司,我们就会激动不已。对我们而言,这就是好idea 的直接证据。

假如你的眼光足够远,你还可以把“活在未来,再把缺失的做出来 (Live in the future, then build what’s missing.)”这句话改得更好:

活在未来,再把有趣的东西做出来。(Live in the future and build what seems interesting.)

大学

我不会鼓动大学生去学什么“创业学”,“创业学”是在实践中才能学好的。最成功的创始人的例子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在学校,你要做的是花时间把自己提升到未来里去,而大学正是步入未来的最好机会。把时间花在学习创业的容易部分,那就是浪费;你要把解决创业的困难部分的机会把握住——成为能产生“原生”idea的那类人。

不同领域的碰撞是产生idea尤其多产的源泉。如果你很懂编程,并开始涉猎其它领域,你很可能会发现一些能通过软件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在别的领域,你更有机会找到好的问题:(a) 该领域的人并不像你这样的软件人员通过软件解决过他们的问题;(b) 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后,你甚至都不清楚现状是什么样子,自然也就不存在视现状为理所当然的问题了。

所以,如果你读的是CS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 专业,建议你不要去上什么创业学的课,而最好上上别的课程,比如,遗传学。条件允许的话,就去生物科技公司工作吧。CS专业的学生一般能在电脑硬件或软件公司找到暑期工。但如果你想获得创业idea,最好就到不相关领域的公司找暑期工去吧。

又或者别上额外的课程,而只管做东西做项目吧。微软和Facebook 都是从1月份开始出现的,这可不是巧合。在哈佛,那就是考试季,学生没有课上,都在为期末考试忙碌。

但也没必要每个项目都为创业而做,还太早了。只管做东西就行。能与其他学生拍档一起做会更好。把一个人带进未来的不只有大学的课程,周围和你做同样事情的人也很重要。如果和他们一块做项目,你最后得到的不仅是原生的idea,还有原生的创始团队——凭我的经验,这是最好的组合。

对研究要小心。一个本科生写了一个他所有朋友都开始用的软件,那很有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创业idea。但博士论文就很少能做到这样了。由于某种原因,一个项目越被看作是研究,它就越没有成为一个创业项目的可能。在我看来,原因在于,在众多的idea当中,被叫作研究的子集太小,很难既满足研究的条件限定,又满足解决用户问题的要求。然而,当学生或是教授在做附带项目(side-project) 时,他们又会自动地转向解决用户的问题——或许是因为从研究的束缚当中解脱而获得了额外的能量吧。
竞争

一个好的idea 应该是明显的,而一旦你找到一个,你往往会有迟到了的感觉。真没必要这样,别被吓住了。担心自己迟到了其实是“那是个好的idea”的迹象之一。你只需花上10分钟做一番搜索,就能把疑虑解决掉了。哪怕你发现已经有别人在做同样的东西了,你也可能还没有迟到。创业公司被竞争者灭掉的案例实在罕见,数量少到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除非你发现的竞争者已经把你想要的用户锁住了,你就还是没有放弃这个idea的必要。

如果你拿不定主义,就去问问用户吧。你“是否已经迟到”的问题应该归到“有没有人迫切需要你计划要做的东西”这个问题里面。如果你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而一部分用户又迫切需要的东西,那你就相当于拿下了一个滩头阵地(据点)了。

然后问题就成了:这个滩头阵地够不够大。或者更重要的是,谁在里面:如果阵地里的人(用户)正做着未来更多的人会做的事情,那无论它(阵地)有多小,它也足够大了。比如说,你在做一样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东西,它只能运行在最新的手机上,那它也算得上是足够大的阵地了。

在应对竞争对手的事情上犯错。经验不足的创始人经常会过多地看重竞争对手。你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竞争对手。所以,好的idea 加上竞争对手要比糟糕的idea却没有竞争对手更可取。

你无需过多地担心自己是否进了一个“拥挤的市场 (crowded market)”,你只要有一套其它竞争对手都忽略了某些东西的理论就行。实际上那是很有前景的起点,Google 就是这类idea。你的理论要比“我们得做样不错的x出来”更加精确,你得把同行都忽略了的东西给表述出来。最好的情况是,你在引领潮流,而别人都在亦步亦趋地跟随。Google 也属于这类idea。在Google 之前的搜索引擎会故意避开一些根本的问题,尤其是:越快、越好地把搜索结果交给用户,用户就会离开得越快。

市场拥挤其实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既有需求,现有的所有解决方案也都还不够好。创业公司不该幻想能进入一个特别大而且还没有竞争者存在的市场。所以,任何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要么是带着秘密武器进入了一个已有竞争对手的市场(像Google 一样,把所有的用户都抢过来),或者是进入了一个貌似不大,但实则随着发展会越来越大的市场(像微软一样)。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72863.html; 英文:http://paulgraham.com/startupideas.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倾听   想象力   自身素质要求   
【最好的创业者应具备四大品质】1)决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唯唯诺诺;2)聆听 自觉:有判断力,但是能够听进去别人的话,当发现错误愿意承认整改;3)想象力;4)胆大 有想法,不是那种乖乖听话型的。——美国最火的超级天使 Y Combinator 创始人Paul Graham提出最好的硅谷创业者应具备四大品质。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Mark Suster   Paul Graham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Stay Lean   创业=增长   
对Paul Graham的“Startup=Growth”的不同看法:快速增长就是创业公司的一切吗?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GRP Partners的合伙人Mark Suster,本文为其对Paul Graham最新的一篇博客“Startup = Growth”的一点感想,在文中针对本文中一些容易被创业者误读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呼吁创业者不要为VC的观念绑架,将快速增长视为一切而不择手段,让“创业公司”回归真实含义。


Paul Graham最新的一篇博客,“Startup = Growth”,我在读了文章后又去推特上看过相关的讨论,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我一连读了三四遍,爱不释手。从VC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关于创业公司成长的部分颇为让我感到共鸣。文章中明确划分了创业公司增长的几个阶段:

一家成功创业公司的增长通常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最初阶段:增长非常缓慢或没有任何增长,创业公司通过这一阶段想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创业公司想清楚用户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创业公司将迎来一段快速增长期;
增速减缓:随着创业公司变成大公司,公司增速将放缓,原因包括内部的局限性和市场天花板。




注意:有一段时间是允许创业公司“增长缓慢甚至没有增长”——你得在这段时间把事情想清楚。

Paul Graham还提到了成长速度、如何选择目标、对与目标的衡量以及如果你未能达成你的目标应该采取的措施等问题。他还谈到如何去做一个用户需要的东西,并保证你的市场足够巨大。

此外他还指出,尽管运营一家创业公司的成本不断下降,VC在促进创业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的过程中仍然起到重要作用:

“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为什么想获得VC的投资?答案是他们希望再度成长。
好的创意和快速成长如同硬币的两面。这不仅仅是有一个好的idea,有一个足够规模的市场以实现增长的过程,如果你只是有一个idea但不具备快速成长的能力,那么你的竞争对手会快速赶上。
对于具有网络效应的公司来说,增长速度过慢尤其危险。最好的创业公司必须要有一定的增长速度。”


在VC行业,这是一个常见的主题,我也被数次要求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怎么说呢?我认为,在早期“精简”很重要,但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你需要迅速一口吃成大胖子,否则别人会抢在你的前面。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但我仍有一丝担心,担心许多人阅读这篇文章后会有错误的理解,而这些例子在硅谷随处可见。我担心,创始人们会为了追求增长不择手段,他们会像Quora一样丧失隐私和信任,或者像Facebook一样在Timeline中充斥满垃圾信息,又或者像许多网站一样,要看一个视频先下载一个应用之类的。

毕竟,高增长意味着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风险投资、更多的媒体头条报道和认同。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或许是上万失败者的尸体。这些公司可能是因为烧钱烧得太快,或者业务推进太快,又或者过于追求网络效应。

所有这些的原因在于硅谷的文化。

我和一个同行聊天,问他最近是否看了什么有意思的案子,他是这么回答我的:“这真不好说。那公司真的还没有达到让它可以Run起来的‘逃逸速度’”。我们都知道,逃逸速度是一个物理名词,在这里被用来形容创业公司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能脱离“引力场”,然后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创业公司需要使自己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或者“第二宇宙速度”,否则投资者会寻找其他更好的项目。据我所知,那些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例如Google、Facebook、Instagram、AirBnB等,都无一例外。

但我们整个的节奏太快,以致于无法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或者很快地为其他事物所吸引。不仅仅是投资者这么做,企业家们也是如此,他们要么忙着创业,要么忙着卖公司,周而复始。这当中的等式很简单:快速成长=后续投资者给予高估值=大VC每个季度都会讨论你的案子=LP感兴趣。要么成长,要么死亡。

这是一个浮躁的环境,投资者担心错过了什么好机会,因此宁愿杀错,不愿错过;被高估的公司渴望下一笔更大的融资成为大赢家,这是不是有点像上个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期一样?自从2009年移动互联网这一波兴起以来,许多创业者乘势兴起,但他们并未经历过上一波的低谷,不知道低谷是什么样子。

快速成长=一切?

很明显,站在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快速成长非常重要的。但我同时还想说:

1. 有的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大浪淘沙始见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鸟儿起得太早未必能吃到虫,因为虫还没睡醒呢。项目如果过于超前,那么可能会遇到技术问题或者用户接受的问题而难以为继。举个例子说,如果你在还没有iPhone的时候就开始开发Instagram,结果可想而知。

此外就是关于“精简”  zhuo注:“stay lean”   (2012-09-28 11:10)  评论 (0)    的提法,这不仅对创业者有利,而且对VC来说也是如此。VC通常会有一个25-30个项目的一揽子投资,其中会有2-3个大项目,有一个做成整个投资就回本了。不管你喜欢与否,VC总会精确计算收益。我们的合伙人已经投了十多个十亿美金级别的项目了,这给我们带来了非常规的回报。

但是,在我们这个行业,98%的VC会在1亿美元这个时候退出。所以,在你往一家公司加大投入前,先投资个几百万美元,然后花18个月等待其开花结果往往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VC来说,手上的钱太多,实际上和企业家融到的钱太多是一个问题。

我盘点了一下我个人的投资,很多5-8倍投资回报的项目成为了主流。Fred Wilson也在他的《the fallacy of bi-modal returns》一文中提到这一点,推荐阅读。

2. 有的企业家不一定需要太大的世界,在一个小的细分领域中可能做得更好。关于“创业公司”这个词,我感觉最困扰我的是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硅谷风格的、快速成长的公司,但我对创业公司的定义要更广泛得多,那些在业务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利用技术变革的企业,甚至包括那些相对于历史而言业务增长迅速、但可能对VC来说规模依然太小,难以成为一笔好投资的公司。

我们需要为那些只有期望超高速成长的硅谷公司保留“创业企业”这个词吗?他们真的高人一等吗?

从三年前我就写过一篇大多数人其实不需要风险投资的文章。现在我依然相信这一点,对许多公司来说,他们无需羡慕那些VC的宠儿,无需像他们一样高速成长。

3. 作为VC,我其实不喜欢那种说“不成功则成仁”的企业文化。我认为许多创业者受这个口号影响太深,他们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做事,从而忽略掉了一些他们本可以做到的事情,例如说,他们原本可以创立一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事业、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企业,事实上,我本人就曾经创立过两家这样的企业,哪一家都无法与硅谷公司的增长率相提并论,但其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传统行业,而且,这两家公司一直都在做创新。

我的第一家公司的产品客户包括警察部门、国防部、诸多公共事业公司以及诸多承包商、工程师、建筑师、开发商和供应商,我们的产品倍用于伦敦价值160亿美元的地铁项目的工作流程和CAD图纸的共享,以及用于欧洲最大的私人银行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文件存储系统。我们头一年的营业额是210万美元,第二年则是590万美元。我在公司订单达到3600万美元、按公允会计准则计算收入达到1600万美元的时候卖了公司,这家公司不是Google,但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样的经验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人赚了钱,也有许多人的生活得以改变:
David Lapter,我们公司的CFO,他现在是热门闪购网站Fab.com的CFO;
Stuart Lander, 我们的总裁兼COO,现在帮忙运营着Internships.com;
Ryan Lissack,他现在是Maker Studios的CTO;
Tim Barke,他现在是DataSift的CPO,在此之前他是Salesforce.com欧洲营销部门的头儿。

还有许多和我们一起工作过的员工,他们现在在Google工作,在微软工作,在Oracle工作,在Salesforce.com工作…对于他们在之前我们的那家“创业公司”的工作经历,我感同身受。在那里,我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在那里,我学到了如何做销售、如何做营销、如何雇人和解雇人、如何融资…等等。如果这样的公司都不叫“创业公司”,那应该叫什么?


“创业公司”的回归

我相信Paul Graham其实并没有说你需要成为这样的一家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我仔细地读了他的文章,当中从未说过你必须成为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他只是描述了有这样一种属于硅谷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造就了许多VC投资以及我们这个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些牛叉公司。但是,在我们听了VC的一番话而热血沸腾,把硅谷的高速成长公司当作创业公司的模版,在“不成功便成仁”的信条下不惜一切代价成长之前,我认为我们应该进行反思,我们希望未来这个国家的企业家们具备怎样的特质。

我希望借此机会让“创业公司”一词回归其最初的含义。这个词代表的是,任何愿意告别自己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涯、愿意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愿意去冒险、尝试去建立一个创新的、颠覆性的、依托于技术的业务,并以此或多或少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家每年几百万美元收入、VC看不上但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服务众多客户的小公司。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引入资本让自己变成一个庞然大物,但你也有可能因为无法获得下一笔融资被市场抛弃,或者被排挤的命运,而这正是那些对“创业公司”的光鲜报道永远体现不出来的。或者,你也可以不去做融资,控制业务的规模,只是改变你和你周围的人,这也不错。

路在脚下。
And I applaud all of you who try.
Be Sociable, Share!


原文出处:英文原文:http://www.bothsidesofthetable.com/2012/09/22/is-going-for-rapid-growth-always-good-arent-startups-so-much-more/; http://www.leiphone.com/another-look-startup-growth.html;
关联记录:
(4)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创业=增长   
Paul Graham:创业=增长(Startup=Growth)

一家创业公司常被定性为快速增长的公司,仅仅新创的公司还不能使其本身成为一家创业公司。对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建立在什么技术上,是否拿到风险投资,或者是否具有退出机制,这些都不是必要的,其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增长。

如果你也想开始你的创业之旅,那么明白这点将非常重要。创业是如此的困难以致于你不能将其晾在一边并期待获得成功,你必须明白增长是你自始至终都需要追寻的。好的消息是,如果你获得增长了,那么其它任何事情都会自然而然的各归各位,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将增长作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让你在面对所有需要时做出决策。

参天大树(Redwood)

我们从最明显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地方开始谈论这个话题:并非所有新创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在美国,每年新创的公司达上百万个,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创业公司。大多数都是服务性商业——餐馆、理发店、水管业务等等,除了非常少见的个案外,这些都不能称作是创业公司,一个理发店就从不会被定性为快速增长的公司,但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就显然是。

当我说创业公司被定性为快速增长时,我的意思在两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我所说的定性或者设计(designed)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目的和准备的,因为大多数创业公司都会失败。但是从天性自然的一面来说,创业公司又是不一样的,因为一棵参天大树的幼苗从其发芽开始就具有不同的命运。

其区别就在于为什么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词“startup”,来专门描述那些快速增长的的公司。如果所有的公司从本质上都一样,但是其中一些依靠运气或者其创始人的努力使其获得快速增长,那我们也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词汇来描述了。我们只需要将其成为非常成功的公司和不太成功的公司。但是事实上,创业公司都具有与其它商业完全不一样的DNA,Google并不是一个创始人很幸运或者非常努力而成功的理发店,Google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

要获得快速增长,你必须打造一些能向大众市场出售的东西(产品或者服务),这就是Google与一个理发店的区别所在,一个理发店(barbershop)并不具备规模化扩张的性质。

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公司,它必须具备:

提供的业务(产品、服务)是大多数人想要的
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能覆盖所有的这些人并为他们服务


在第一条上,理发店非常契合,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理发。但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连锁店的建立,也就是说它不满足第二条。一个理发店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对个人,很少有人会为了理个发不远千里而前往某个店,但就算有人愿意如此做,理发店也不太可能容纳得下。

开发软件是解决第二条的最好方式,但是你最终又会受第一条的约束。如果你开发一个软件教匈牙利人讲藏语,那么你可以覆盖到大多数想要的人,但是这个市场仍然太小;如果你开发的软件是教中国人讲英语,那就不一样了,此时你就处于创业的领域了。

大多数商业要么是被第一条约束,要么是被第二天约束。而成功创业公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两条都无法约束自己。

想法(Ideas)

开始一段创业旅程似乎比开启一项普通的商业要好很多,如果你正准备创立一个公司,为何不从最具潜力的类型开始呢?问题就在于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市场,如果你为匈牙利人写个教藏语的软件,你不会遇到太多竞争;而如果你写个为中国人教英语的软件,你面对的将是非常激烈的竞争,因为很显然,它能带来的回报也要大得多。

那些限制普通公司快速成长的约束条件其实也是在保护它们,这是一种折衷或者说权衡。如果你开一家理发店,那么你只需要与当地的理发师竞争;而如果要打造一个搜索引擎,那就得与全世界进行竞争了。

然而对于限制普通业务发展的约束条件来说,其最重要的保护并非来自于竞争,而是新想法(idea)的匮乏。如果你在某个特殊街坊旁边开了一家理发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限制你未来发展或保护你免受竞争对手的强大竞争,它也帮助你定义了你的公司。酒吧+街坊(Bar+neighborhood)是开展小商业一个很好的想法,当然这样的公司受到条件一的约束。你所处的领域(niche)不仅保护了你,也定义了你(是什么)。

当你想真正开始创业时,那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非常新颖的东西。一个创业公司必须能向更大的市场提供某种服务或者产品,这些想法是如此的价值连城以至于其它所有显而易见的理念都已被抛弃。

想法的空间已被翻了个遍,因此创业公司必须建立在那些被所有人都忽略掉的基础之上,我之前说道人们应该努力去寻找那些被其它大多数人忽略掉的想法,但是那并不是大多数创业公司开始的地方。很多时候,成功的创业公司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其创始人看到了其它人没有看到而在他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想法。也许在后来他们会发现,他们之前发现的那个想法确实是其它很多人的盲点,进而从这点开始努力开始。但是当成功的创业公司正式启动的那一瞬间,其大部分的创新都是无意识的。

因此成功创业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能看到不一样的问题,擅长于技术并能直面那些通过该技术解决的问题,这两者是一个非常好的组合,因为技术的变革是如此的迅速,很多不好的想法会在不经意间就变成好的想法。苹果联合创始人Steve Wozniak当初遇到的问题是想要拥有自己的一台电脑,这在1975年那个时候是不同寻常的一个问题。但是技术的变革正在将其变得非常普通,因为他不仅想要一台电脑,而且还知道如何去建造它,Wozniak可以自己建造一台。而他为自己解决的问题随后演变成为苹果为几百万人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那个时候,Wozniak的想法显然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于是苹果公司建立了起来。

Google同样具有类似的初始经历。Larry Page和Sergey Brin想去搜索网页,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具有技术方面知识,这让他们不仅可以发现现有搜索引擎的不足之处,还知道如何去改善它们。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遇到的问题成为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随着网页的快速发展你不得不去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搜索引擎,而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旧有的算法不够好。就像发展苹果身上一样,当其它所有人都认识到搜索的重要性时,Google已经牢牢的处于有利地位了。

这是创业公司想法(idea)与技术之间的一个连接,某个领域的快速变革会揭开并解决其它一些领域的大问题。有时候这些变革是进步,并且它们改变的东西是可以解决的。这就是驱动苹果出现的那种变革,芯片技术的变革最终让Steve Wozniak设计出他能承受的计算机。而在Google这一案例,最重要的变革是网页的快速增长,而它改变的正是那时候没有解决但是具有巨大需求的市场。

另一个创业公司和技术的连接则在于创业公司建立了一种新的做事情的方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就是新的技术。当一个创业公司不仅开始于由技术驱动而产生的想法,而且其产品中也包含了这些技术时(我们平时所称的“高科技”),此时将两者进行合并就非常容易。但是以上的两种连接原理是不太一样的,在第一种连接中,我们创立的创业公司既不是由技术变革驱动,同时其产品往往也不会包含相关技术,除了某些广泛意义上的技术。

速率(Rate)

那么一个公司的增速要多快才能算是一个创业公司呢?这并没有具体的答案。“startup”是一个极、杆(pole),而不是一个阀值(threshold)。在最开始的时候,启动某个项目与一个理想宣言相差无几,你正在努力的不应该仅仅是创立一家公司,而是开启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与此同时你需要搜寻符合其类型的一些想法。但是在刚开始时,你有的只不过是一些承诺而已。开始一家创业公司就像作为一位演员一样,“演员”也是一个pole(极),而不是一个threshold(阀值)。在他开始自己的演艺职业生涯时,一个演员就是一个不断去试镜的服务员,不断的工作使他成为一个成功的演员,但是当他成功时却不一定仅仅成为一个演员。

因此真正的问题不是什么样的速度使一个公司成为一家创业公司,而是成功的创业公司都倾向于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对于创始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因为它也就等价于问你是否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一般来说,成功创业公司的增长速度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在搞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最初这个阶段,创业公司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或者没有任何增长
随着创业公司已经明白大多数人想要什么并且如何去覆盖这部分人,这段时间的增长将非常快速
最终成功的创业公司将变成一家大公司,此时增速将放缓,这部分原因在于内部的局限,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公司服务的市场已经开始限制其发展

将这三个阶段放在一起就形成一个S曲线,而真正决定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是其第二阶段的增长,其长度与斜率(坡度)决定了公司将成长为多大。

斜率是公司的增长速率,如果要定义一个让每个创始人都了解的数字,那就是公司的增长速率,这也是衡量一个创业公司的指标。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个数字,那你也就不知道你目前做得是好还是不好。

当我第一次见很多创始人时,会问他们的增速,有时候他们告诉我“我们每个月会新增100位新客户。”这不是增速,我真正关心的不是其新客户的具体数据,而是相对于现有用户来说,新用户所占据的比率。如果你每月都能获得一个恒定数量的新用户,那么你就有麻烦了,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增速在下降。

在Y Combinator,我们每周都要测量其增速,这部分原因在于每个创业公司离Demo Day的时间非常简短,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早期的创业公司需要快速了解来自用户的反馈,以不断调整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在YC,一个比较好的增速在每周5-7%,如果每周能达到10%,那么你做的就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如果你只能做到1%,那么说明你目前所做的事情是有问题的。

评估增速的最好方法则是营收,而对于还未获取收入的创业公司来说,另一个方法是活跃用户。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无论创业公司是否开始赚钱,其营收都可能会是其活跃用户量的某个恒定倍数。

指南针(Compass)

我们经常建议创业公司去获得他们认为可以达到的一个增速,而他们也仅仅是尽可能的试图去实现其目标。这里的关键词是“仅仅”,如果他们决定每周的增速要达到7%并且最终达到了,那么他们在那周就成功了,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其它任何需要做的;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达到,那么在这一点上他们就失败了,并且将有相应的警告。

程序员会认识到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正在将一个刚刚开始的创业公司变成一个可优化的问题。任何尝试过优化代码的人都了解聚焦于某个狭窄点会产生多么惊奇的影响,优化代码意味着要将现有的程序进行简化、改变,通常简化的结果是花费更少的时间和内存。你不必去搞懂程序是如何运作,只需让其运转的更快。对于大多数程序员来说,这是非常满意的成果。更窄的专注可以让你感受到解决问题是多么的快速。

专注于达到某个增长速度,可以简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你可以使用这个目标增长率为你所有的决策服务,任何需要为此增长目标服务的都是正确的。你是否要花两天时间参加近期的某个会议?是否需要再雇佣一个程序员?是否要专注于市场?是否要花费时间在某些大客户身上?产品是否需要增加某个功能?所有这一切只要能以你制定的增长率为中心,都可以做出决定。

对自己做每周的增长评估并不意味着你不用长远思考,一旦你经历了某周没有达成目标(这是唯一最重要的事情,而你却失败了)后的痛苦,你在未来遇到类似痛苦时,你会对所有可能让你减轻痛苦的事感兴趣。你将愿意去雇佣新的程序员,他也许不会在本周为你贡献增长率,但是其带来的一些新功能在未来的某个月可能会给你带来大量用户。但是做出这样的决策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雇佣新人的干扰不会对你短期的目标造成影响
如果不雇佣新人,你有足够理由担心自己将无法达成目标

因此这不是说不考虑其未来,而是要考虑是否有必要。

理论上来说,类似这种爬山式的增长方式会给创业公司带来麻烦,他们可能会停止于某个局域最高点。但是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从不会发生,每周必须达到某个增长率可以让创始人不得不行动起来,而相对于不行动或者无动于衷来说,行动成功的概率要高很多。90%的案例证明,坐等策略只是拖延的另一种形式。对于要攀登哪座高峰,创始人的直觉往往比他们的认识更好。再加上创业点子并不是那么的尖刻(spiky)和孤立,大多数好的点子(idea)旁边往往有更好的idea。

优化并专注于增长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这个过程可以让你发现更好的创业idea,你可以将实现这个增长目标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作为前进的一个压力。如果从最原始的方案开始并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以保持增长,比如说每周10%的增长率,那么最后你会发现,你的公司与最初的设想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是任何能让你在每周保持10%增长率的idea肯定会比你最初的idea好很多。

与小型商业相类似,定位于某个特定区域而受到约束的条件帮助定义了一个酒吧,以某个速度持续增长的约束则帮助定义了一个创业公司。

你最好遵循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约束条件的引导,而不是被你最初的愿景所左右;就像科学家始终遵循事实的引导而非受自己想当然所影响一样。当理查德·费恩曼说,对自然的想象力比对人的想象力更深远时,他的意思是说如果遵循事实和真相,你会发现更多酷的东西。在创业公司一样,作为约束条件的增长率就像事实和真相,每个成功的创业企业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于对产品增长的想象。

价值(Value)

要找到每周都以几个百分点增长的产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你找到了你可能就发现了某个金矿。看了下面的表格你就一目了然:

http://img02.36krcnd.com/wp-content/uploads/2012/09/%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2-09-24-%E4%B8%8B%E5%8D%888.59.11.png



我们的祖先很少能遇到这种呈指数增长的案例,因为我们的直觉在这里是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的。当这样快速增长的创业公司出现时,即使是创始人也会感到震惊。如果一家公司每周的增长率是1%,那么其一年的增长率就是170%;而当其每周增长率为5%时,其一年的增长率就是1260%。如果该公司每个月的收入为1000美元(这在YC的早期是很典型的一个数字)并且每周保持1%的增长率,那么4年后它每月的收入是7900美元,这比硅谷地区一个好的程序员的工资还少。而如果一个创业公司每周增长率保持在5%,那么4年后它每月的收入将达到2500万美元。

增长率上的小变化在最后的结果上将产生非常大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个单独的词汇“startup”来描述创业公司,以及为什么创业公司所做的是一般公司不能做的事情,比方说融资、被收购。当然,这也是它们频繁失败的原因。

考虑到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将变得如何的价值连城,如果其失败率不高,任何熟悉这种期望价值的的人都会感到震惊。如果一家创业公司能给其创始人带来1亿美元的收入,那么即使其成功的机会只有1%,他建立这家创业公司的期望价值也高达100万,而一群聪明而又有决心的人组合在一起,其成功的概率肯定超过了1%。对于某些合适的人——比如说年轻时的比尔盖茨,其成功的可能性在20%-50%之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人都想去投资他。在一个有效市场中,失败创业公司的数量与成功创业公司的数量是成比例的,这也就是说,如果成功的创业公司越多,失败的创业公司也应该越多。

这就意味着在任何时候,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工作将建立在没有任何人涉足过的领域,并将这种努力称之为创业。

这并不会困扰到我,这与其它那些Beta系数较高的职业如演员、小说家一样。我曾经长时间的习惯于此,但是它看起来似乎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特别是对于那些打造普通商业的人来说,有些人不明白为何这些所谓的创业公司能获得所有人的关注。

如果他们退后一步看到完整的画面了话,他们也许就不会那么的愤愤不平。他们所犯的错误在于其观念仍然基于祖先们对中值(中位数)的看法,而不是平均值。如果你对创业公司的评判标准是基于中间值,那么创业公司的整个概念开起来都是一个诡计。你不得不发明一个泡沫来解释为什么创始人想要启动自己的创业项目以及投资人想去投资他们。但是在一个拥有如此多变量的领域使用中值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看其平均收益而不是中值,那么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投资人喜欢他们,以及如果他们不是中间值类型的人,那么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交易(Deals)

为什么投资人如此喜欢创业公司?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投资图片分享类App,而不是那些能固定赚钱的商业?显而易见的理由并非那么显而易见。

任何一项投资的测试都是一个风险回报率问题,创业公司能越过这个测试是因为,尽管其承受了巨大的投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其收益将非常高。但这并非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的唯一原因,对于普通增长缓慢的商业来说,如果其风险与回报都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那么风险回报率会比较好,那么为什么VC仍然只对高增长的公司感兴趣呢?原因就在于它们能通过收回资本获得回报,特别是在创业公司进行IPO后,或者被收购时。

另一个从投资中获得回报的方法是股息的形式,尽管也能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但是很少有VC投资这些公司,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人们很容易通过控制一个私人公司将盈利转移到自己钱包(比方说高价购买自己控制的供应商的配件产品),这就使得公司的盈利状况看起来不好。任何通过投资私人公司获得股息的人都需要时刻关注其报表。

而VC们喜欢投资创业公司则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回报,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投资比较容易监管。创始人没法在不让投资者获益的情况下自己获益。

那为什么创始人们都想要拿VC的钱呢?增长!好的idea和快速增长之间的约束要在两个方向上都能运转,不仅仅需要一个规模化的idea实现增长。如果你拥有这样一个idea但不能实现快速增长,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很快就会赶上。增长太慢对于具有网络效应的业务来说尤其危险。

几乎每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启动其项目,但是创业公司即使在它们能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也经常融资。出售一个盈利性公司股票的行为可能看起来显得比较愚蠢,但是它肯定比购买保险聪明。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看待融资的方式。公司可以用自己的盈利来实现增长,但是来自VC的资金可以让增长得更快速。融资可以让你选择更快的增长速度。

用资金来实现快速增长往往是大多数好的创业公司对VC的要求,因为VC们更需要它们,而不是它们更需要VC。如果愿意,一个盈利性创业公司可以通过自己的盈利来实现增长,增速缓慢可能会有一定风险,但是不太可能会倒闭。而VC们则需要投资创业公司,特别是非常好的创业公司,否则它们就可能被挤出市场。这意味着任何拥有足够前途的创业公司都可以获得资金,并且由于这些规模大的成功创业公司,VC们仍然可以从其投资中获得收益。

几乎所有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收到来自其它公司的收购意向,为什么呢?是什么让其它公司想去收购这些创业公司呢?

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想要成功创业公司的股票:一个高速成长的公司是具有很大价值的。比方说eBay购买Paypal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Paypal现在占据了其销售的43%以及更多的增长。

但是收购方有更多想要创业公司的理由,一个高速成长公司不仅仅有巨大价值,但同时也是危险的。如果保持扩张,它可能会侵入收购方自己的领域,很多产品收购同样也是基于这方面的担忧,就算收购方没有被创业公司自己威胁到,它们也可能会想到某个竞争对手。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公司对于收购方具有双倍的价值,因此收购方往往愿意比一般的投资者付费更多。

理解(Understand)

创业者、投资者以及收购方的组合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运行良好,但是那些不理解的人就趋向于发明一些阴谋论来解释某些事情。就像我们的祖先曾经对自然工作原理(如地球是否圆的)的解释一样,但是它的运作没有秘密。

如果你从错误的假设(Instagram毫无价值)开始,那么你只能通过给Mark Zuckerberg发明一个秘密老板强制其购买Instagram来解释这宗收购了。对于那些知道这种假设是荒谬的人来说,Mark Zuckberg买下Instagram是因为它是具有价值的,同时也非常危险,而真正让他做出这个收购决定的是它的快速增长。

如果你想要理解创业公司,理解增长,我想说的是增长驱动了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它也是为什么创业公司经常都是基于技术的——因为具有快速增长公司的idea是如此的稀少,而找到这样idea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发现近些年的一些变革,在这里技术是驱动快速变革的最好源头。增长也是那么多创业者选择创业最理性的选择,因为:增长使成功的公司是如此的具有价值,以致于尽管拥有巨大风险,但是创业者的期望价值仍然很高。增长是VC们为何想对创业公司投资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因为其投资回报非常高,而且比起投资与股票获取股息分红,投资创业公司将更容易监管。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即使在它们不怎么需要钱的情况下仍然会从VC那里获得投资:它可以让它们选择自己的增长率。同时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会收到很多公司的收购,收购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不仅很有价值但也危险。

如果你想要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你就需要理解那些驱动力。理解增长本身就是创业过程的组成部分。当你创业时你真正做的事情是解决比普通商业更难的一些问题,你需要去搜寻那些能带来高速增长的idea,因为这些idea非常有价值,要找到则非常困难。创业公司是目前为止体现你新发现的最好媒介,开始创业的旅程与你决定做一个研究员一样:你不是去解决任何特定的问题,你不能确切的知道哪些问题可以解决,但是你必须试着去发现之前没有被发现的东西。一个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做的事情实际上跟一个经济学家类似,他们大多数不会有非常显著的发现,但总有人会找到一些相关性的。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55310.html;
含有关联记录 1 个
(4)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极致   极致而超出用户预期   为创业者支招   永不放弃   专注   
YC创始人Paul给创业者11条:
1、选择合适的联合创始人,2、迅速推出产品,3、想法不能一成不变,学会与时俱进,4、了解用户需求,5、与其拥有很多摇摆不定的用户,不如拥有少部分忠实用户,6、提供出乎意料的优质服务,7、在对比衡量中取得进步,8、节约开支,9、避免分心,10、保持士气,11、永不放弃
(3)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记住你的大方向   
【Paul Graham:记住你的大方向
利用大想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出未来的精确点,然后自问如何才能到达那里。最好还是像哥伦布那样,出发,一路向西走。不要试图像建筑那样构筑未来因为你现在的蓝图几乎必定是个错误。从你知道可行的东西开始,开始扩张的时候,记住你的大方向,一路向西!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Paul Graham:发现大赢家
多年来,我曾从事过多种不同的工作,但是我对一种违反直觉的初创公司投资却一无所知。

要理解启动投资,首先要理解两个重要的规则。1.少数的几个成功的“大赢家”几乎垄断了市场的所有收益。2.优秀的创意在刚刚出现时,看上去都像坏主意。

对于第一条规则,我很早就听说过,但是直到我们真正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才彻底的了解了它。我们建立的多家公司,总估价在1000万美元左右。而仅仅Dropbox和Airbnb两家公司,他们的估价就达到了这个数字的四分之三。

投资就像是一场战役。我们都不愿意挑战风险。当你在接待一家初创公司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到:“他们看起来能够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难不对他们进行投资。但是,从财务角度来讲,世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对这家公司的投资能够给你带来收益。这些公司也许会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他们无法成为那种“大赢家”,这就意味着,他们能给你带来的回报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投资的意义就不大。

而有些时候,在接待初创公司的时候,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一群19岁的大学生一起组建了一家公司,他们甚至不确定自己将要做些什么。他们成功的机会也许看上去很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获得成功。

对某家公司能否成功的分析并不能最终左右这家公司的最终发展,如果仅靠分析就能得出精确的预测,那么投资人的工作就变得简单多了。不幸的是,实际的投资工作要复杂的多。你需要透过表面,进而对那些隐形的因素进行分析,来确定这些公司能否成为行业内的大赢家。

困难的工作

如上文所提,优秀的创意在刚刚出现时,看上去都像坏主意。这使得投资工作变得更难。那些显而易见的好创意,别人可能早就去做了。所以,最成功的投资人都倾向于那些“隐形”的好创意。在得到结果之前,这种做法看上去和发疯差不多。

当Peter Thiel第一次在企业孵化大会上进行演讲的时候,他画了一个图,这个图准确的描述了这个现象。他画了两个交叉的圆,一个圆内写了“看上去不太好的创意”,另一个园内写着“好创意”,两个圆的交集就是那些通常能成功的创意。

这个概念很好理解,用图表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它看起来更形象。他让你想到,有的好创意在刚开始时看上去不太好。它同时还能提醒你,很多看上去不好的创意,实际上就是“糟点子”。

优秀的创意在刚刚出现时,看上去都像坏主意。这使得投资工作变得更难,让投资人更难以辨识出那些潜在的“大赢家”。历史都是由成功者书写的,所以,当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总是认为他们在最初的时候就注定成为“大赢家”,而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

当我第一次听到Facebook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创意实在糟糕。它听上去就是一个供大学生浪费时间的网站。一个为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市场设计的毫无用处的网站。

在微软和苹果刚刚创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个评语来评价他们。

更困难的工作

然而,工作还会变得更复杂。你不仅需要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而且你在投资的过程中,你根本无法知道你的投资能否得到回报,而这个过程,将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投资是一项疯狂的工作。我们尝试找到那些能为我们带来高收益的公司,这意味着,我们经常要撒大网。那些大赢家们能够为我们带来投资金额一万倍的收益。而为了找到一家这样的公司,我们需要看一万家那些普通的公司。

在公司的创始人们进行Demo的那一天,我们最多能够承受10倍的风险。由于风险和利润总是相对存在,所以,有的时候承担更高的风险也能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我们最多可以将这个数字加大30%。

如今有些初创公司通常能在Demo后获得更多的投资,我不知道具体多出多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肯定远远大于30%。老实说,这个数字是我无法接受的。这使得另外一些本能够获得投资的公司最终失望而归。而这也是一些企业孵化器失去了创业者的兴趣的原因所在,因为能够获得投资的公司太少了。

如果我们不断的提高风险,对初创公司进行过度投资,而最终这些公司不断收获失败,这种做法会损害企业孵化器的品牌,并让我们进入不断投资失败的怪圈当中。

在这个行业内,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让自己承担与回报相称的风险。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思考,找到那些值得投资的企业。

注释

1.我不是说我们只在乎那些能成为“大赢家”的公司。只是对投资者来说,商业回报是我们第一关心的事情。然而我们建立企业孵化器,并非完全处于对商业回报的考虑。我们也很愿意投资类似Reddit这样的小企业。

2.没有参照物,就无法正确理解重力和加速度。假设你是一个飞行员,如果你在云端之上飞翔,你就无法正确判断飞行棋所处的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忽略你的判断,而依赖于仪表的数据。然而,忽略自己的判断却是一件难事。每个飞行员都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它还是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3.Google在刚诞生的时候也不被看好,因为它诞生的时候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其他的搜索引擎,而且市场看上去已经饱和了。

4.一个初创公司能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他们的产品以及他们销售产品的能力。尽管我们能够教会初创公司如何吸引投资者,但是,如果他们的产品不够好,或是销售能力有问题,即使拥有再高的吸引投资者的技巧,也将无法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5.2010年的时候,我曾就参加融资的公司做过一个统计。94%的公司成功的获得了投资。现在这一数字可能已经变得更低。

(感谢Sam Altman, Paul Buchheit, Patrick Collison, Jessica Livingston, Geoff Ralston, 以及 Harj Taggar 对本文的贡献。)
原文出处:http://www.kuailiyu.com/article/308.html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