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卢师兄语录
要点: 创业   创业者   
到珠海出差,V12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刘校长约请吃饭,交流时刘校长有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观点,现将其思想精华分享如下,也再次感谢刘校长的热情款待!
1.关于创业者选择什么领域创业。有三个条件:(1)你在某个领域最有资源;(2)你在某个领域最为专业。从该领域的“行家”发展到“专家”再努力成为“大家”,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普通人创业成功的主要条件。(3)你在某个领域坚持时间最长。不断探索、研究并坚持三年以上的企业,其成功企足可待。在创业路上,要取得生存和发展,至少应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如果你同时具备资源、专业、坚持这三个条件,大凡会成为该领域的龙头老大。
2.关于人与人的互动。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应酬,这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第二个层次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第三层次是相互分享对生命成长和突破的体验。
3.关于事业发展与突破自己的内在。一个人事业上的成长发展一定是通过突破自己的内在来实现的。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内在没有突破、没有成长,原地踏步,那么他(她)的人生事业得以突破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突破自己内在的最好方法是学习,不断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体验性学习......
   转记    评论
in《 创业故事
要点: 创业   融资   
参加创业大赛投资人对接会之前,向师兄和同学请教评委和投资人的提问情况。
——于师兄(阿狸联合创始人):每一处都可能问到,详细准备商业计划,彩排几次问答吧。重点主要是融资资金使用和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老何(同学,健身教练app,10月份A轮进入):
1.核心团队;
2.创业项目进展如何,到哪步了?
3.打算怎么找客户?怎么保证客户会用你的产品和服务?
4.怎么收费?未来还是有什么收入来源?
5.目的是上市还是被收购?
6.和现有产品的区别、比较?
7.用一句话说清楚你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
8.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什么?
9.融资多少?出让多少?打算怎么花钱?融来的钱是用多久的资金?
10.商业计划书中的细节。
   转记    评论
in《 创业故事
要点: 创业   默顿现状   牵头人   实现难的事   信心   
今天,从昨天的负面情绪走了出来,完成了很多工作。欣慰的是,大多数人正在齐心协力做事。
团队里,如果一个人,表里不一或在暗地里搅和,都没关系,我们不要和他产生正面冲突,也不要试着去戳穿他,就让他继续演戏好了,只要大多数人是团结的、做实事的就行。作为牵头人,要让团队成员知道:我们的目标是把事情做好,大家不要琢磨那个爱琢磨人的人了,不到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的时候,就表面上对他客气,心里直接忽略他的存在就好。因为事情的发展我们可以去努力把控,人的思想却永远琢磨不清。
为了突破0,不要轻易放弃。那天买了《创业维艰》,虽然还没有看,但封面上写着“如何完成比难还难的事”。到了这个年纪,我们是该把自己当成创业者了,要给自己一点鼓励,去完成难的事情。攻坚,不是要为了谁,也不用为了公司,而是为了突破自己。突破自己,不是为了追求成功,而是为了树立信心,突破自己一次,就是在增加一份信心。信心是人生中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时都需要的原动力,哪怕是在选择放弃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足够的信心告诉自己:没错,是该放弃了。
让团队成员不相互议论的方式,就是牵头人积极的行动起来,多想、多布置工作、让大家高效运转,没有说闲话的功夫。让大家看到希望的方式,就是尽管老板还没有摸索出明确的方向,项目牵头人也要尽可能的推进现有的工作,即使心存怀疑,表面上也要表现的乐观和不懈努力;让你的属下心里平衡的方式,就是你的身先士卒,带头完成一些工作,大事要冲,小事要做,比如实实在在关心你的下属,听她倾诉、替她出主意,看到她瘦弱,主动搬起沉重的东西走一路。
在老大们没有宣布项目终结之前,我愿意默默做这个牵头人。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一位连续创业者写给20多岁年轻人的创业生存指南

本文编译自Medium,作者Leslie Bradshaw是一位已过而立之年的连续创业者。他曾创办过三家公司,现在正在创办第四家。他从多年的创业实践中,为20多岁的年轻创业者总结出7条生存指南。

作为一名创业者,你必须明白,创业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朝九晚五这回事儿,每周也不可能只工作 5 天。你需要时刻想着团队、现金流、消费者、产品还有公司运营过程中无数的细节你得随时待命,在救火员、调解人、警察、谈判者、保姆、清洁工等角色之间切换,解决公司、团队和消费者面临的各种问题。

你没有充裕的资金,没有良好的办公场所,在陷入困境时,也没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帮你解决问题。你就是最终的责任人。

不论你在哪个行业创业,都需要强大的承压能力,承受公司财务上的反复波动以及个人情绪的起起落落。创业并不是一条直线,在遭遇逆境和失败时,你不能停下来,而要不断前进。

那么,你有些什么?你有你自己,有你的视野,你的思想,你的交际网络,以及一颗坚定追求成功的心。一旦选择了创业这条路,你就得像斯巴达 300 勇士一样,身披重甲,历经百战,为的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取胜。

我是一名连续创业者,30 岁之前我与其他人联合创办了 3 家公司。现在,我正在创办第 4 家公司。多年的创业历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创业的酸甜苦辣。当我遭遇困境时,多数情况下我会硬扛着,继续走下去。但有时,继续坚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也会转变方向,开始新的征程

在多年的创业历程中,我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原则,我认为是每个年轻创业者应该了解的,共有 7 条,希望对于你的创业之路会有所帮助。

1. 掌握一门手艺

我用到了手艺(craft)这个词,指的是广义上的手艺,包括运营、战略、团队领导等方面的能力。你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技能,更好地利用它。

在创办公司之前,你至少要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你需要表现出严格的纪律性,信守承诺,适应能力要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愿意和你共事,才有可能会给你投资,你才能高效地执行各项决策,把公司的各项业务向前推进。

你的手艺是什么?你每天花费多长时间来磨练自己的手艺?你有好的老师、合适的工具和足够的金钱把自己磨练成顶尖人才吗?如果没有,那你就需要深刻反思一下了。

2. 制定计划,适时调整,但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

如果你连目的地在哪儿都不知道,还怎么到达那里?你需要为你的业务发展做出明确的计划,不论是制定线上营销战略、开发移动 app,亦或是撰写公司的商业计划书,你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你的目标——必须要清楚成功的标准。
必要的资源——包括“最好有的”、“必须有的”资源列表以及如何获取它们。
所需的步骤——包括这些步骤之间的衔接。
顾虑和风险——在开始之初就搞清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果问题真的出现也更容易解决。
限制条件——时间和预算是最常见的两个限制条件。

制定好计划在面临困境时会很有用,也能帮助你的团队成员了解他们个人的角色以及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如果你在考虑创办一家公司,撰写商业计划书是必须做的。我听说过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包括一些投资人)不做商业计划,只关注产品的质量。但是如果你连公司如何挣钱、何时盈利、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盈利这些问题都回答不上的话,那还怎么行。你需要做好计划,在短时间内快速清晰地向你的目标听众介绍公司的产品和战略。

LivePlan这样的 SaaS 产品可以帮你快速创建商业计划书,你只需要拖拽必要的部分就可以,而且还能自动保存,支持多人协作完成文档。

3. 找到合适的团队成员和合伙人。

在学生时代,我曾参加过一些团队运动和课外学生活动,因此我深知协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不幸的是,很多人并不重视这一点,他们工作只是为了工资和头衔。

在接受一份工作、创办公司或者选择供应商时,你需要首先衡量一点:和你共事的是不是善于合作并且真正有才华的人。如果一个人很有能力,但是待人粗鲁,还是别理他了。如果合作伙伴很有趣,你们能聊得来,但是他业务水平太差,工作积极性不高,也不要跟他共事。

我喜欢的人一般兼具两方面特性,他们有专业素养,精通一项手艺,而且有着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举个例子,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华盛顿,我的一位同事后来成为了我的创业合作伙伴。他非常睿智,能够出色地完成分配给他的各项工作;同时,和他一起工作也充满乐趣,遇到困难时,我们能共同面对,相互信任。他就是合作伙伴的典范。你认识哪些这样的人?你们还保持联系吗?当你创业的时候,他们应该是你优先考虑的合作伙伴。

此外,我还得特别向 20 多岁的创业者强调一点:你必须学会和比你年长,比你有经验的人合作。你可以当公司的 CEO,但你也需要一个顾问委员会,甚至是一个正式的董事会来指导你。当公司的发展远远超出你的控制能力时,你要学会交出控制权,Twitter、Daily Worth 和 Groupon 创始团队中的成员都曾做过类似的决定。

4. 尊重和善待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

我们从小就学过这些道理,但是我发现很多成年人都不注意这点,他们冲别人大吼大叫,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在背后说别人坏话。我曾在一个团队工作,这个团队的领导对人就很不友善,最终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造成人才流失,公司利益受损。相反,在另一家公司,整体氛围非常好,即使在困难时期人们也能保持相互尊重,人们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平等对待每一个工作岗位。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愿意在什么样的团队工作?

5. 做好困难重重、筋疲力尽的准备,但也要注意爱惜自己

创业的过程中,你肯定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经常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经常赶飞机,下班时间也得接电话,在周末还要忙工作上的事。

创业者往往需要身兼数职。在创办我的第 2 家公司时,我要负责公司的战略,还要负责客服、公关、行政、财务和人力。直到公司创办后第 4 年,我们才有时间和精力来招聘培训新人,帮我分担这些工作。

但是你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曾经,我以为自己可以和斯巴达勇士一样,不停的战斗,不需要太多睡眠,能应付各种困境,我睡得很少,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但是后来,我意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20 多岁时,我就像是在水里瞎扑腾,想要呼吸一口空气,不愿被淹死。但 30 岁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我所在的水池很浅,轻而易举地就能站起来了。

6. 随时做好笔记,让每次会议都起到作用。

这两点可能是 20 多岁的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年轻人总是对自己非常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在几天甚至几周后把事情记得清清楚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时记好笔记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信息,让你可以回顾和组织好这些信息,及时跟进。Moleskins 笔记本、Google Docs、Google Calendar 和报事贴等都是不错的工具。

很多创业者也不知道珍惜别人的时间,开会效率很低。试着计算一下每次和他人会面的时间成本,算出消耗了公司多少的资源。你需要确保每次会议都起到应有的效果,明确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会带来什么产出。

7. 利用好文字、图像、语言等媒介,清晰地向他人阐释和说明问题

作为一名创业者,你应该掌握说服的艺术,有理有据地论证你的观点,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数据,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来论证你的假设,比如精益创业的模型就很适合创业者使用。你的最终目的是让听众信服你,按照你的建议采取行动。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创业不是件简单的事,但绝不会枉费你的青春。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Millennial Entrepreneur

I’ve co-founded three companies and am helping to scale a fourth. Here’s what I wish I knew at the beginning of it a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o understand about being an entrepreneur is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9-to-5 or a five-day workweek. You are always thinking about your team, cash flow, customers, company, product, and about a million other details unique to your business. For each thing pulling on your thoughts and time, you are always on call and available to effectively suit up as a firefighter, referee, police officer, high-stakes negotiator, babysitter, garbage collector, disciplinarian, or peacemaker to deal with whatever your company, team, and customers are facing. Furthermore, for each suit you put on, you have to wear it until the job is done.

If you are an entrepreneur, you also don’t have a lot of capital, a well-established infrastructure, or a personnel hierarchy to turn to when things get tough. You are the end of the line.

So what do you have? On the shortlist you have: yourself, your vision, your mental faculties, your network, and your sheer will to succeed. Regarding one’s will, if you’ve chosen the path of entrepreneurship, it means you are likely the professional equivalent of one of the Spartan soldiers from the movie 300.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wear many hats, fight many battles, be available at a moment’s notice (and at any hour!), and withstand the financial and emotional ups and downs that come with starting your own company — no matter the industry.

Implicit in these Spartan attributes are the concepts of flexibility and commitment. A word that embodies both is “resilience.” The etiology of resilience is particularly instructive here, as it is rooted in the Latin prefix re-, translated here to mean “back” and the Latin verb salire, or “to jump, leap.” The word resilience therefore connotes an ability to jump back in the face of mounting challenges, distractions, and obstacles.

While resilience embodies flexibility (think of a bouncing spring), it also suggests that one must have endurance through not only the good times, but especially the pitfalls and failures. To paraphrase Pattie Sellers, Senior Editor at Large at Fortune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Live Content at Time Inc., ‘one’s career is more of a jungle gym than a ladder’. Similarly, one’s experience as an entrepreneur is more of a heart monitor than the coveted hockey stick. In both the case of the ladder and the heart monitor analogies, there is a departure from some idealistic model of success that instead says: “Sorry, it is not linear, it is not contiguous, and it is not always headed in the ‘up’ direction.”

As a serial entrepreneur who has been on the founding team of three companies by the age of 30 (Bradshaw Vineyards, JESS3, and the now defunct text-to-video startup Guide) and (currently) the managing partner of a company expanding to the U.S. from London (Made by Many), I have had a number of jungle gym and heart monitor moments in my career, while helping build four companies. When things get difficult, I mostly choose to weather the storm and have resilience. I also have found that there were times when the cost of enduring was not worth the expected outcome, which meant I decided to go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

At 32, I will be the first to admit that I am still a work in progress.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striving to be a world class professional every day, in every interaction, and through every project, there are seven (7) fundamental elements that have not wavered since as long as I can remember (arguably, back to grade school days). These elements have helped me survive, thrive, and succeed in the face of just about anything. I hope they can be helpful to you on your journey.

1. Master your craf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o do before starting your own company is to be the best at something. This is what you need to build your company around and why people will want to work with you, hire you, and invest in you. There is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that you need to master your craft as a foundational step: you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express high levels of discipline, commitment, and flexibility when you are running a company. When you are mastering a craft, you are showing equal parts commitment and disciplin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emaining flexible as you learn new and more efficient ways to execute and as you learn and apply advancements in your field.

When I use the word “craft,” you might think about design, textiles, or other forms of artistry. While I mean to encompass a much wider spectrum (operations, strategy, and team leadership are my crafts), I am purposely invoking the devotional aspects of these artisan pursuits. To be an artist is to commit to quality, try new expressions of your craft, and adhere to a regiment in order to master and perform your craft. What is your craft? How many hours do you spend on it each day? Do you have the right resources — teachers, tools, money — to become the best? These are important questions for which you need an answer.

2. Develop a plan and adjust as needed, but make sure you’re following a north star. “If you don’t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how will you know when you get there?” As simple as that saying is, it could not be truer. Whether you are putting together a roadmap for a month-long digital campaign, the build plan for a mobile app, or the business plan and foundation for your company, you need to clearly articulate the following:

Your objectives — knowing what a win looks like is sine qua non.
Necessary resources — these include the nice-to-haves, must-haves, and a plan to fill any gaps.
Required steps — that also means having dependencies within these steps.
Concerns — name these at the onset so that you can work to solve them.
Constraints — time and budget are usually the main two.

Having a plan helps you be accountable to something sane in the face of chaos, while also helping your team understand both their individual roles as well as the big picture. If you are thinking about starting a company, developing a business plan is a must. I’ve read a lot about young entrepreneurs (and some investors) who don’t believe in having a business plan, because they focus solely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My counter-argument? It’s unacceptable to not have to answer questions such as: How do you make money? When will you be profitable? What will it take to get you to profitability? Similarly, it is unacceptable to not know your strategy for engaging a target audience around a product launch. Both require varying levels of planning, but your efforts will ultimately not be successful without going through the exercise of planning and executing against the plan.

The folks over at LivePlan have an excellent SaaS product that will allow you to drag and drop the necessary sections — and will autosave for you so nothing is lost and other team members can collaborate in the document.

3. Find the right team members and partners. As someone who played team sports all through high school and participated in oodle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like yearbook, Future Business Leaders of America, and student leadership, I’ve known this to be true since about age 10. Unfortunately, some people are still learning this lesson of teamwork the hard way and taking jobs simply because of the salary and the title. If you are doing this, stop. If people you love are doing this, tell them to stop.

The number one qualification you should be evaluating when taking a job, building a company, or hiring a vendor should be this: Are the people A players who I can learn from and truly enjoy their company? If they are A players, but are rude, forget it. If they are fun to hang out with, but are C players who aren’t terribly talent and / or motivated, don’t jump in.

I’ve kept a list of the people I love working with that embody both of these attributes —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craft mastery, and a positive demeanor — and look to partner with them or flat-out hire them whenever I can. For instance, my officemate at my first job in Washington, DC, became one of our lead strategy managers at JESS3. Not only was he super sharp and great at any task you threw at him, but he was also a true pleasure to work with daily. We laughed often, divided and conquered assignments, and delivered hard on our projects. We also earned battle scars together while in the trenches (at both jobs) and have implicit trust in one another. He is just one of the dozens of examples of team members I go out of my way to hire (even when they are in another time zone or country).

Who are the people you’ve enjoyed working with due to their work ethic, talent, and their attitude? Do you stay in touch? They should be the first people you call when you are in a position to hire people, especially if it is at your own company.

I also want to underscore for the millennials reading this: You need to partner with people who are older and more experienced than you are. That doesn’t mean you still can’t be your company’s CEO, but it does mean that you need to establish an advisory board or even formal board of directors to help guide you. You should also be prepared to hand over the reins if the time comes to scale your company beyond your wildest dreams; Ev Williams did it at Twitter; Amanda Steinberg did it at Daily Worth; and Andrew Mason did it at Groupon.

4. Treat everyone you encounter along the way with civility, dignity, and respect. These are things we learn at a very young age, and yet I have been shocked at how many adults fail to practice a rule that has been deemed ‘golden’ it’s that important. There is absolutely no excuse for being a jerk, for yelling, for making personal attacks, or for talking down to someone. I’ve been on teams where the supposed leaders acted in these ways and they didn’t just lose trust and respect. They lost highly talented people, contracts, and money.

Conversely, I have also worked with people who do an amazing job of keeping their cool despite difficult situations, who are great at listening to feedback from every level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actually implementing it), and treat people who are performing even the most basic of jobs as equals.

So which are you? Which do you want to be? Who would you rather work with or work for?

5. Be ready to be uncomfortable and spread thin, but not all the time. When you are building and mastering anything, there is going to be a certain amount of uncomfortability and multitask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have to do. Especially in today’s always-on, always-connected, incredibly global marketplace, you are going to have to get on a lot of planes, take a lot of off-hours calls, and respond to requests on the weekends more often than not.

When you are building an enterprise, you are going to have to wear a lot of hats while you get set up. I was part head of strategy, part head of client services, part head of PR, part head of admin / finances, part chief of staff, and part head of HR for JESS3 — and it took nearly four years before we increased our margins so that we had the capital (and, frankly, time and brain space) to recruit, train, and hire people that allowed me to relinquish some of those roles.

The “but not all the time” bit is perhaps one of the biggest things I’ve had to learn over the course of my career, as I thought I was supposed to be a Spartan warrior all of the time, in constant battle, with little sleep, and lots of hardship. Not so. I was making it too hard before. I wasn’t sleeping enough. I wasn’t eating right. I wasn’t exercising. I’ve also worked with people who don’t follow the tenets that I laid out in #4 above. Not anymore. (NB: I will be detailing this transition further here on Medium as a part of The Li.st’s collection on December 2, 2014!)

My realization? In my twenties I was thrashing around in the water, trying to keep my head above it. In my thirties, I realized it was only three feet deep and I stood up.

6) Take notes at all times and make every meeting actionable. This is perhaps one of the biggest things in which I have seen my millennial cohort (and those a bit younger than me) fail. Chalk it up to over-confidence in being able to recall things days (weeks even) after the meeting happened, or to a lack of experience to know how valuable people’s time is… but don’t let these things be your excuse. When you meet with one or more people, you are starting to accrue real costs for which you should be able to point to tangible, objective-achieving outcomes. Whether you measure costs in “billable hourly rates” or in “opportunity cost” (or both), you are eating into company resources and busy people’s time. So you better make it worth it.

Write things down in the moment so the information has high fidelity; return to them and organize them; take and assign action from them; and follow through until what was needed is achieved. Moleskins, Google Docs, and task management systems like Asana (and, admittedly, Post-It notes and Google Calendar for lighter tasks) are my “killer apps”.

7) Learn the art of explanation and persuasion in written, visual, and verbal mediums (or “media” for the Latin-conscious). And know when to use either (or both). Explaining things concisely and clearly should be one of your top goals as an entrepreneur. So should presenting a compelling argument that persuades your audience to believe your viewpoint or take the action you are recommending.

Study and master oration techniques from civilization’s best (personal favorites: Cicero and Mark Twain). Study and master how to formulate an argument. Know how to declare a thesis (or present a hypothesis) and defend it with fact-based evidence (obtain Strunk & White’s Elements of Style and read and appreciate George Orwell’s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Know how to visually story-tell with data, with integrity (see especiall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Guide to Information Graphics: The Dos and Don’ts of Presenting Data, Facts, and Figures). And if you really want to be well equipped: brush up your scientific method skills so that you can run your own experiments to test hypotheses and generate evidence (and to better understand data from other sources). Turns out Eric Ries’ Lean Startup is a great modern, startup-centric application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we all used back in the three-panel science fair days in grade school.

If I could sum up my experience so far in just one sentence, it would be this: It is not going to be easy, but it will be worth it.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17566.html;
2014-12-08 13:24    转自 zhuo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氪星年货 #11:来自30位明星创业者的30条经验
The 30 Best Pieces of Advice for Entrepreneurs in 2013

1)背景调查,得来真的

Intuit 的联合创始人 Scott Cook 对招聘人才十分挑剔。经过三十年的摸爬滚打,他总结出一套经验,其中便包括如何从“背景调查”中挖掘真相。在开始阶段,人们总是想保持良好形象,于是都在不遗余力得为候选人说好话。

Cook 的建议是,直接跳过客气的开场白,犀利发问:从 0 到 10 打分,这个人有几分?如果答案是 7 分,可以继续发问,“为何不是 9 分或者 10 分?” 由此,你可以顺藤摸瓜找到最有价值的内容。 在每次对话的结尾,Cook 还会询问熟识候选者的其他人的联系方式,以便从多个角度,全面掌握信息。越是从背景资料里跳出来,越是能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

2)没必要非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关于这一点,Dropbox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Drew Houston 最有发言权。当年他找 Y Combinator 融资的时候,云存储已经炙手可热。但他丝毫没有被吓坏。尽管每个创业者都认为,找到蓝海,成为领域内的第一人是成功的关键,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看看 Google 如何击垮 lta Vista, Yahoo 和 Ask Jeeves 这些前辈的。“做第一的弊端是,如果你过早进入市场,其实只是为后人开路而已。” Dropbox 便是如此,坐拥 2 亿用户,目前已经是云存储的巨头之一。

3)用平等建立真正的信任

Andy Rachleff 是面向科技领域人士的在线理财咨询管理平台Wealthfront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此前是 Benchmark Capital 的合伙人。见惯了各种各样的策略,他最终建立了 Wealthfront Equity Plan ,力图将员工的贡献与公司的成功对等。他设立了常青奖( Evergreen),以表彰那些在公司待满 2.5 年或以上的员工。每年的“常青”式股权补偿应该等于该员工所在职位应得的 25% ,最好等到员工的股权绑定( vest )期限都到期了才授予新的股权, cliff vest (期权绑定)最好是一年一次,这也是为了避免员工在一次性得到之后抬起头开始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我在 Wealthfront 执行的股权计划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更加透明、持续和公平的方式,这样才能留住他们,并将他们和公司的长期发展绑在一起。你必须在避免员工出现没有动力的同时,将他们的长期职位和贡献与他们自己的股权挂钩。 伴随优秀的工作表现而来的应该是增值激励,而不是更多的任务,” Rachleff 如是说,“抓牢优秀员工,不给他们留下考虑跳槽的机会。”

4)昂头做事,低头倾听

Bob Sutton 是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及资深管理专家。他认为,当你位居高位时,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赞誉,也会招致责骂,即所谓的“放大镜效应”。数据显示,虽然领导人们为结果负责 15%,但却要承担 50% 的褒贬。因而, Sutton 说:“你成功之时,也是你警惕自己变成傻瓜之时。”

5)讲好故事,激励好团队

Todd Jackson 曾是 Gmail 和 Facebook 信息流(News Feed )的领头产品经理之一,如今是围绕 Android 平台而建的初创公司 Cover 的联合创始人。每次更新产品功能前,他都会为员工制作一个模型,用于展示产品未来的模样,并勾勒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在 News Feed 重构时,他便将产品与用户联系起来。

“试想下:你的朋友发了很棒的内容,如果我们用鲜活的手法,让人们每天能看到两次,那么人们会在网站上花两倍的时间。用户获得两倍的‘赞’,我们赚两倍的钱。用户喜欢,ta 的朋友喜欢,家人也会喜欢。” “你一旦用好故事说动了程序员,他们就会干劲十足,让幻想变成现实。”

6)跟“运气”说再见

“当你觉得运气特别好的时候,说明你对公司的未来还不够了解。换句话说,如果你对未来规划清晰,那么就没有运气这一说了。没有未知,就没有冒险。”估值10亿美元的意外天气保险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 的 CEO David Friedber 始终信奉--“每个偶然背后都存在必然”。

他本人便是活生生的例子,2013 年他以 10 亿美金出售了自己的公司。的确,每一笔生意都存在风险。你不能确定市场走向,无法洞察竞争对手的计划,也无法保证消费者是否会买你的产品。但你越能确定这些“不确定性”,你越有可能避免它。“明确未知,降低未知,” Friedber 如是说,“唯有这样,你才能实现目标,并且为公司增值。”

7) 先重视人,再解决问题

Jason Stirman 对传统的管理方式不感冒。事实上,在博客公司 Medium,他正努力推行一种“无管理者”文化。在此之前,他曾在 Twitter 带领一支团队,并发现了自己的领导才能。“我遇到过这么种情况,我团队里的某人和另一团队里的某人互有不爽。于是,所有的工作都被迫搁置了。”

“我琢磨,如果把两个团队召集起来,在同一屋檐下,只谈生活,不谈工作。会有什么效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起初,大家聊聊闲杂话题,很快就发现了彼此的共同点;最后,成员们再开始谈如何解决问题。这些冲突曾让我夜不能寐,但只要给予成员足够的空间,问题居然就可以迎刃而解。”

8) 深入挖掘技术性访问

Amazon 和 Zynga 的前技术总监 Neil Roseman 认为,优秀的采访问题通常都围绕候选人的贡献、行动、决定以及影响。他建议每次提问时,都涉及如下几个问题:

你所从事的项目的背景是什么?
你负责什么任务?
你做了哪些措施?
你衡量哪些结果?

选人有技巧。无论他们曾经是否成功,都要选那些在之前公司参与过最核心产品和项目的员工。因为只有最优秀的员工,才有机会参与最重要的产品研发。

9)信息即一切

Brooke Hammerling 是知名 PR 公司Brew Media Relations 的创始人。她的建议是,寻找自己的故事,一脉相承。为了明晰客户希望传达的信息,她通常会将客户的股东们一一隔离,并单独发问:“你公司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做这个?你们又是一群什么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凭什么人们现在就要在乎它?”

接下收集反馈:每个人都说了什么?说法都有哪里不一样?相同或重合的地方是?——就这样,一个故事就有了。

当然了,创业公司可以不找公关公司,自己独立完成这些。“仔细想想自己的创意,反复对比组织内容。你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10) 分享所有,毫不保留

Jonathan Rosenberg 在 10 年前便定义了 Google 的产品策略。 他坚信更开放,意味着更好的 Google 和更好的世界。“在 Google,我们的默认模式是分享一切信息”,他说,“从信息的角度,我们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在互联网时代,力量源于分享信息,而不是囤积它们。员工们希望被信任,而讨厌被惊讶到。”一个完全透明的政策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11)当心“复杂度成本”

“好的 engineering,关注的是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成本效益最高的解决方案,无论这成本是以金钱、时间,还是错过的机会来衡量。”在 Yammer 负责工程的副总裁 Kris Gale 说,“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成本可没那么明显。而最不该被忽略的是‘复杂度成本 (complexity cost)’——为了解决问题,你一个又一个地往上添加功能或是技术,累计下来,就成了笔‘债’。”

无论你的问题涉及金钱、时间、道德伦理还是遗失的机会,优秀的设计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不同问题的成本也各有不同。复杂度成本,一旦被忽略,后果很严重。” 从产品的角度出发,重构一款有 20 项功能的应用比只有一个功能的应用复杂得多,耗时更久,成本也更高。在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度成本涉及产品设计和执行两个层面。产品经理、测试经理以及开发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行动。否则,这项成本会被转嫁给用户,而他们可能因此甩手就和你的应用说再见了。

12)巧借“招聘”,培育企业文化

BazaarVoice 的联合创始人兼前 CEO Brett Hurt 说,“用你雇的员工,推广你所认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最靠谱的方法。” 你精心挑选的人最能代表公司所推崇的特质。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解雇。“假如你辞退一个优秀的混蛋,便能杀鸡儆猴;如果雇了一个有激情、执行力强的人,也会为团队树立榜样。”

13)做决定,要趁早

Michael Lopp 是大数据公司Palantir 人力资源部分负责人,他说:“员工为你工作的时间越久,他的习惯就越难被改变。同样,问题堆积时间越长,补救的可能性越低。” Lopp 深谙如何管理员工表现,以及何时裁掉不合格员工。他的第一原则是,问题一经发现,立即查缺补漏。因为糟糕的表现造成的损失将是预算的三到五倍,领导人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14)想法多未必是好事

Max Levchin 是个多面手,最以 PayPal 的联合创始人而闻名。他认为,过多的想法是初创公司的劲敌,速度才是最有力的武器。独立工作效率最高,因此,公司处于成长阶段时,需要牢记这一点:团队不需要大,但需要步伐一致。当软件团队开始争论要用哪个版本的 Python 时,敏捷性已经荡然无存。

15) 避免无耻之徒、英雄和发烧友

“人们常说,不要解雇优秀的工程师,但他们错了。” Digg 的首席工程师兼 SimpleGeo 联合创始人 Joe Stump 如是说。“一颗老鼠屎会毁掉一锅粥,你需要立刻解雇不靠谱的人。” 其次,英雄主义者也不能久留。一旦他们选择离开,并开始自主创业时,会对当前团队带来巨大的冲击。最后,发烧友也断不可留。他们总觉得每个螺丝都需要被拧紧,每个细枝末节都被无意义得放大。如果你如此纵容工程师,那你的团队成员必须清一色的都是专家,才能 hold 住场面。你也要被迫参与无休止的技术讨论中。

16. 那些看似难以衡量的想法也值得一试

Airbnb 曾经就是一个看似没有前途的公司。在早期,网站上虽然挂着不少信息,但是下单的人寥寥无几。对于这种增长无力的情况,大家都是一头雾水。合伙人 Joe Gebbia 后来发现了一个现象,图片质量都烂透了,“你连自己将要付钱入住的房间长什么样都看不清楚。” 后来还是 Paul Graham 建议他去纽约租一个高级点的照相机,换掉蹩脚的业余摄影师。这个决定当时没有任何先例或数据可以借鉴。一个星期后效果出来了:高质量图片让公司的周营收翻了一番 — 这可是他们在当时一年多时间里看见的唯一的增长。Gebbia 说,大家一开始都以为只有明确可衡量的事情才值得一做,然而 Airbnb 的转机却是在他们决定硬着头皮上的时候到来的。

17. 使命(mission)和愿景(vision)一个都不能少

很多管理者经常将这两个概念混淆,而 LinkedIn CEO Jeff Weiner 却相信将这两者做明确的区分和定义是让公司获得超过 2 亿用户的关键。“愿景就是梦想,是一家公司的北斗星”,他说。Weiner 为公司定下的愿景是 “为每一名职场人士创造经济机遇 (creating economic opportunity for every professional)”。对比而言,使命则需要以一种更加直观和具象的方式表达,并且最终结果是易于评估的。LinkedIn 的使命是 “连接全球职场人士,帮助他们创造价值并获得成功(connecting the world’s professionals to make them more productive and successful)”。很多初创只拥有使命或者愿景中的一个,但一个与公司的具体运作脱节的愿景是不现实的,因此也就失去激励和组织员工的作用。

18. 欲求天才,先问菜鸟

Square 前 COO Keith Rabois 有言,大多数人在招聘时都梦想着能找到一个有着 .320 打数, 40 支本垒打和 120 分打点的超级三垒手,并且还得有一个金手套奖。“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在前期就能吸引到这样的人,那你就是在搞笑。也就是说,你需要找那些还没证明过自己的人。如果你认为某个人能有一天做到 .320 打数,只是还没获得过机会,你应该雇用他。因为一旦他打出这个成绩,你就再也没可能获得他了。” Rabois 把这个理论实施在了 Square 的一次大型实习生培训班上,在最终招入的 17 个实习生中,有四个人毫不逊色于前 10%-20% 的全职员工。正是这四个人让整个实习生项目值回了本钱。

19. 打造一支能力互补的团队

作为 IdeaLab 的创始人,Bill Gross 已经支持并指导了一百多家公司,超过 35 次 IPO 和收购。他认为,一支创业团队必须具备以下四种技能来保证成功的可能:

企业家:探索理想实现条件的最佳人选
生产者:推动和实现计划的实干者们,他们制造,销售,照顾客户
管理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管理者们,他们让整个组织顺利成长
协调者:即使在大家各执己见的情况下也能让所有人和谐共处的情感调解员

这四种人应该常驻重要会议和日常管理团队。至少,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这四种精神也应该是你的团队所具备的。

20. 学会挨过灾难

Pandora 在第一年快结束时已经几乎花光了钱,创始人 Tim Westergren 在筹资会议间奔波却一无所获,50 人的核心团队几乎有两年时间无法按时领取工资。对于公司能从这段困难的时期挺过来,Westergren 把主要功劳归于这几点:大家对产品的纯粹的喜爱;无论情况多糟也能保证团队的透明度;小心翼翼地寻找可以共患难的员工;以及作为领导者必须最先冲锋最后撤退的人,这并不单指上班时间,Westergren 最终不得不用自己的信用卡给大家支付薪水。如果你也是个正在挣扎中的创始人,那么至少你可以通过自我牺牲来创造正面能量。

21. 以身作则,打造一个平衡职场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公司环境

SurveyMonkey CEO Dave Goldberg 认为一种能够平衡工作时间和私人生活的公司环境是大有裨益的,这种氛围能帮助你的公司降低招聘和运营成本,同时还能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它能防止公司过载和人员流失,在时机成熟是也更容易获得有家室的资深高层人才的青睐。Goldberg 亲自上阵树立榜样,他每天下午五点半准时下班。“如果你想塑造一种适合多元化团队的文化和工作环境,你需要以身作则。”

22. 见好即收,不必吹毛求疵

“记住,good for now 为后来的 great 留下了空间”,Betable 首席设计师 Jeffrey Kalmikoff 如是说。创始人,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们都追求完美,但这种精神有时也会成为绊脚石。为能够不断发展,一支团队有时候需要学会欠下一些 “design debt”,产品迟早会通过调整和改良不断变好的。对于一家成长中的初创来说,拿得出产品毕竟是最重要的。

23. 在急速发展中也别忘了在招聘方面维持高标准

Box 创始人 Aaron Levie 从很多方面看都是个另类天才,这个年轻人在秉持公司文化的前提下让 Box 的规模翻了十倍,成为了一家十亿美元公司。他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些主要是因为在招聘方面一贯坚持的高标准,这一点无论在公司多需要新人的情况也不丝毫不动摇。Levie 有一个十人法则(10-person test)来保证 Box 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招人时也能保证质量。每招入一个新人,Levie 都会问自己,“他们是否有资格在公司最初的核心十人名单里”。Levie 说:“即使这是第四百个人员工,你也应该保证他们具备加入核心十人的实力。你没有理由去放松标准。很多人这么做是因为要满足快速增长带来的需求,但如果你先有一道合适程序,你就不必做这些妥协。”

24.招聘女性职员时,注意技巧

已经有不少研究表明了当女性参与者比例达到 50% 时,对数学和科学项目的效率将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使得职场上的性别比例成了一个优先被考虑的关键问题。在 Etsy,这尤为明显,这家公司在一年时间里使女性工程师的数量翻了五番。Etsy 的主要策略就是为其 Hacker School 的女性参与者提供补助。效果立竿见影,女性申请者的数量飞速上涨,光是去年,就有八名女性成员加入了这家公司。CTO Kellan Elliott-McCrea 为打造一个对女性接受度更高的环境而付出了不少心血。如果你也对创建一个有着完美性别比例的职工群感兴趣的话,不妨听听他的建议:

严肃,但热诚。要清楚传达公司的高标准。
试一试在资历尚浅的新人中寻找合适人选;资深女工程师实在太难找了。
让她们清楚,面试的过程是一个合作、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用来证明她们有多聪明。

25. 招能做好朋友的员工吧,给他们来个 Sunday Test

无论一个工程师有多优秀,如果 ta 不能融入工作环境的话,Stripe 也会弃之如敝履。CTO Greg Brockman 常常会用 Sunday Test 来检验一个人:“在一个星期天,如果 ta 一个人在公司工作,你会更愿意(或不愿意)也走进办公室和他们一道奋斗吗?如果答案不是一个坚决的 Yes,不要招 ta。从短期来看,你可能会错过一些不错的人才,但你玩的一场持久游戏。”

26. 结合公司规模考量安全方面的支出

一家刚起步的初创企业的需求和 Square 或 Dropbox 这样的大公司的需求是无法相提并论的。Evernote CTO Dave Engberg 有自己的三倍法则(the rule of tripling)。基本上来说,当你的公司从 3 人增长到 10 人,从 30 人增长到 100 人时,需要考虑的事项要旨就会发生变化,新的因素也开始出现。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你在每一个阶段做对公司的数据安全工作,但是 Engberg 强烈推荐这样一条:“只有在新安全措施的成本低于受保护对象的泄露后果时才采取行动。” 否则,你将很容易浪费一些本应投入到产品开放中去的宝贵资源。

27. 在移动端测试产品的一些小技巧

Sincerely 去年一共推出了 5 款成功产品,算上一些消费者看不见的产品的话,大约 15 个新产品。高速飞转的产品研发让这家公司学会更多关于消费者需求和如何低成本推出服务的知识。CEO Matt Brezina 表示,要取得这样的研发速度,其实还是需要一些小窍门的。首先,他建议创建一个独立的开发者账户用来在不泄露公司品牌的情况下开发和发送产品。这样你安全地可以观察用户的使用反应。Sincerely 甚至会在向主要市场推送产品先在加拿大测试它们。其次,在上 iOS 版本前先在安卓端测试。“iOS 应用通过验证需要较长的时间” Brezina 说,“在安卓平台,你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把东西推上 Play Store。所以,在安卓应用上测试一些小改动,然后在有效的情况再对 iOS 版做相应动作是很有效的。”

28. 临时招聘也可取

Eric Vishria 是 Rock Melt 的前 CEO,现任雅虎产品部门副总裁,他是个现实的人。他明白找到一个完美且全能的应聘者是几乎不可能的,即使你遇上这么个人,将 ta 招入麾下也是登天难事一桩。“其实,你应该雇用那些在公司重点领域有重要作用的才能” 他说,“当你寻找应聘者的时候,多考虑考虑公司的短期需求。别把两年后的需求考虑进去。12 个月后,ta 也许高升了,你的商业模式也许改变了,大家也就不再适合了。生活里有太多变量,如果不这样做,你连 12 个月都撑不到。”

29. 董事会服务于你

对于老兵 Jeff Bonforte 来说,2013 年是个丰收年,雅虎收购了他的公司 Xobni。董事会帮了 Bonforte 不少,然而他可是花了很多年才找到搞定股东和董事会议的法门。Bonforte 的首要准则是:别被唬住了,让你的董事会服务于你。“当我明白董事会的作用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指手画脚之后,我提要求就有底气多了。” 他开始给董事会成员布置各种任务 — 从对创始人的指导和招聘高级人才。董事会的配合让他吃惊。大胆一点,Bonforte 说,“你可以告诉董事会你需要怎样的人,并让他们去为你搜寻。”

30. 庆祝每一次成功

SinglePlatform 的创始人和 CEO Wiley Gerilli 认为即使再微小的成功也值得整个团队弹冠相庆。“我知道 CEO 的压力有多大,但你必须要和你的团队一起庆祝。提前设置好一些可行的目标,完成这些目标帮你的团队建立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帮你树立对自己的领导力的自信。” Cerilli 每周都会向全公司发一封邮件,里面详细说明各部门的目标。当这些目标被达成时,大家就开始庆祝,他们去开卡丁车,在办公室里敲锣,甚至还会有仪式。为了强调这个建议,Gerilli 引用了魔术师约翰逊的话:

It’s not whether you can be successful, it’s how many people you can help be successful.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08798.html; http://www.36kr.com/p/208805.html; http://firstround.com/article/30-Best-Pieces;
2014-01-03 11:10    转自 zhuo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坚持3年   
本文由teambition供稿,作者是teambition创始人兼CEO齐俊元。 teambition是一个简单、高效的团队协作工具。
说起“创业”这个话题,可能很多朋友都很感兴趣。前阵子在和一些年轻的朋友分享我创业时遇到的一些事情,希望可以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一些借鉴和鼓励。

关键词一:选择
我的创业经历,得从我“选择创业”开始说起。
从小到大,我是奔着成为科学家去的。初中的时候,我在中科院的免疫所参与一个科研的项目,基本不在学校待。上了高中以后,在中科院的细胞所研究“如何鉴定鹦鹉的性别”,这个课题比较有意思。鹦鹉因为是单性态鸟,你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分辨出它的性别,除非把它切开,但是切开它就死了(笑)。很多鸟都很珍贵,比如我当时研究的金刚鹦鹉,只产于南美洲,数量非常少又是珍稀动物,所以卖得特别贵,一只到我一半高的鹦鹉要卖到几万美金。上海野生动物园当时养了几十只,希望可以进行配对繁殖,当时就在帮他们想办法,我高中时有一半的时间都呆在实验室里。
这样的工作在科研领域或许会很有意义,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影响甚微,人们不会去关心怎么能让金刚鹦鹉繁殖下去。当时正值我保送交大,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我就在想以后做怎样的事情,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为是保送到高校的关系,高三就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可以看书。那个时候看了很多讲美国梦的书,乔布斯、盖茨、贝索思之类人的经历都到了信手捏来的地步。当时就觉得,如果能够创立一个非常好的公司,应该会是个很好的方向。我对一家公司印象非常深刻:“施乐”。对苹果的历史稍微熟悉点的朋友应该知道,苹果的鼠标最早不是苹果设计出来的,而是乔布斯在施乐实验室看到之后,觉得这是个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施乐这家公司非常擅长创造一些面向未来的产品,我当时在想,如果我能成立一家这样的公司,应该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多改变。
保送交大的时候有一个面试,教授们会看一下你是不是适合这个专业,我当时就去了管院。那时为了留在管院,自己编了一套“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言论想忽悠在场的人,结果被不幸识破:“你这都是胡说八道的,我们觉得你比较适合生物”,说完就拎着我要往生科走。这个时候有一个教授站出来说觉得我不错,要把我留下来。他是个天津人,每天上课跟说相声似的(笑)。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留在管院了。

关键词二:尝试

由于以前搞生科的关系,整天埋在实验室里,几乎不太说话,人也比较内向。进了管院以后,因为要创办一家公司,肯定得有很多人跟着你。所以大一的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样的事情是很吸引人的。看到一本我爸留在书柜里的书,叫《狮城舌战》,讲复旦的4个学生代表中国参加新加坡举办的全球华语辩论赛。当时就觉得这个太酷了,如果能搞一个辩论、演讲之类的事情,肯定会有很多人跟着你。下定决心要搞辩论练演讲之后,整个大一大二的时间,只要什么地方能让我站在台上讲,我就去。大二的时候带队代表交大参加全国模拟联合国的比赛,问学校要了一个小教室,和几个同学一起蒙在教室里,对着镜子练了一个多月,那是交大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得到模联的优胜奖。
后来,在交大有了一些知名度后,也有人愿意跟着我一起做事情。大三的时候,学校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举办了很多的创业比赛,台上的每个人都穿着笔挺的西装,大家一起做着一个很漂亮的商业计划书,每一个都感觉要创造几百亿的收入,不日就要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样子。当时我也参加了很多这样的比赛,但是后来发现效果不是很好。尽管你得了很多奖,但是回头想想,连个公司都没有注册,这算创什么业呢。
所以大三的时候,我就和我的合伙人一起注册了一个公司。我们当时做的是参加创业比赛时做的项目,是做健康档案的。这个项目做了一年后,回过头来看我们参加的创业比赛。并不像最早的时候参加完后那样一无是处:第一,我们攒了很多奖金,团队的几个人可以在外面租一个房子可以有地方呆,也可以花点钱招点实习生;第二,很多人开始认识你,你可以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很厉害的评委。所以大三的时候我们就拿到天使投资了。

关键词三:坚持
到了大四,当我们做了一段时间健康档案的项目后,发现以往参加创业比赛时做的规划,更多的是叫好不叫座。团队三十多个人,每个人都非常聪明,大家渐渐都发现这个项目所在的市场成熟度很低,别人再怎么说你好,这个产品眼下没有人用就是没有人用。交大作为全国就业率最高的高校,毕业生都能找到非常好的出路,所以那个时候的团队成员一个一个都相继离开了,公司就只剩下2个人,那段时间就非常低谷,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必须得去做一些真正有用的事情。
我那时候做了几件事情。公司只剩下2个人,我们又是互联网公司,程序总得有人写,我就自学编程。每天早上5点拿着书,赶着班车到闵行,进了办公室就开始写当时做的网站(也就是现在的teambition),晚上再赶最后一班车回徐汇校区的宿舍。当时不好意思告诉父母自己公司开得不好,也没地方住,就住在学校里。那个时候不敢再做错的事情了,因为做错的事情代价非常高,所以那个时候几乎都在做对的事情。也不敢请设计师, 怕被忽悠,所以就自己学AI、PS,学做视频。到了2011年9月份的时候,网站做的已经有点样子了。
正好身边有个朋友是36氪的,看到我用这个东西还挺好,就问我是什么产品,刚开始他以为是国外的,因为名字很洋气(笑)。也是因为他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深圳36氪开放日上展示这个产品。10分钟的时间,你原先做的那些努力全派上用场了。你学了设计,你的PPT比别人都好看;你学了编程,现场弄了个小程序,大家就觉得这个CEO很厉害;你练过演讲,所以站在台上讲的时候比别人讲的都好。所以当我一从台上下来,就被投资人给围死了。

回来以后,我们就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做teambition,因为看到了市场反馈,很多人都用teambition,我们就根据用户的需求,根据自己的理想,一点一点往前走。

目前关心的事
现在对于我的公司,我最关心的是,我有没有最好的人。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方向已经不会错了,所有的人都在看你这个产品,市场也会给你声音,你会知道这个东西是有人用的。所以现在的目标就是,要做这个市场中最好的产品。
企业信息化市场在国内尚处早期阶段,未来会处于上升趋势。我们看到的是,如果你手上有一个最好的产品,等未来市场发展到巅峰的时候,活下来的只有一个。现在每个人用的都是微信,但是在 2年前还有人用米聊和talkbox,但最后留下来的只会是那个最好的产品。所谓最好的产品,就是那些对的人,市场方面,把市场做到最好,让用户接受它的理念;产品方面,把设计和性能做到最好。所以,有没有最好的团队是我现在最关心的事情。

给正在创业的年轻人的建议
如果你想开一家公司,你会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点:
1.你在合适的时候要做合适的事情,你要敢于做那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决定你要敢于将这个决定的权利放在自己手上。
2.你要努力。你要做那些你原来没做过的事情、原来你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原来觉得我是搞科研的,我永远不会站在台上说话,你要做那些你原来没想过的事情。
3.最后就是,你要能坚持。哪怕身边的人一个都不再认可你的时候,只要你坚持了,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会柳暗花明。

交大还有一个公司叫“饿了么”,现在规模已经很大了。有一次和它的CTO聊天,他说:“如果一件事情,你能坚持3年,应该是可以做出来一点了。

这就是我正经历着的创业。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25480/1.html :虎嗅网;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社会与经济
要点: 传统行业人士怎么看待互联网创业   创业   
传统行业人士怎么看待互联网创业?

昨天,我去上海组织了一次缘创派的创业者聚会。来参加活动的用户中,有很多传统行业背景的朋友。

因为活动主题是用户自发的组织的,分组讨论。其中一个主题就是传统行业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里面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方向和话题,特别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先讲参会者分享的传统行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鱼塘养鱼人:现在很多地方的池塘被特定的人群包下来,养鱼,或者做成垂钓园。为了运营,他们需要购买鱼药,这个人群不能守在电脑前,没有使用电脑的习惯。但他们又是基于鱼的娱乐链条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环节,于是有人做了针对这群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第二个是调味师人群:现在的餐饮市场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调料和添加剂。不同的调料和剂量针对不同的菜品,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般会有调味师来跟踪、调整和汇报。厨房里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线,但移动互联网给了这个市场一个机会,用手机可以很方便的拍摄菜品的色泽、亮度、粘稠等效果,传回厂商,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记录和调整。

这两个人群对于传统互联网领域人士来讲,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市场,但恰恰因为他们的特色是缺乏电脑和网络环境,反而移动互联网在这些领域有巨大的优势。从传统行业看过去,这样的空白市场还有很多。

活动现场,还有两个做互联网法律方向创业的,一个是律师背景,一个是电话销售背景的女士。他们怀着非常强烈的热情,在做这个方向,想把法律服务产品化。还有做传统家具定制的开工厂的老板,正在推进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做家具定制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来自郑州汽车配件市场的老板,准备投入很多资金做车后市场。他想整合线下各地的修车师傅,以及汽配市场的货品资源,让修车师傅很方便的通过网上来订配件。

他的优势是在这个行业做了多年,对供货方和修车方、物流等环节有深刻的了解,并做了大量的调查。并且在某些特定的环节很接地气,比如要在每个县城派驻一名代表,负责给当地的修车师傅建立节点联系。在配货物流环节,什么时间如何更高效的分检和送货。

现在,在互联网创业领域,我们经常听到的讨论是“互联网如何改变行业”,甚至这样的争论还发生在三马会这样的大场合下。一方面代表互联网背景的人员希望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行业,一方面传统行业的一部分人士想利用互联网。谁能够成功呢?而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这个还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但通过交流,我发现,这些传统行业人士做互联网创业也有很多明显的弱点,比如:

1. 不知道如何从产品层面落地

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经常遇到很多做传统教育的朋友,有些人做过很成功连锁的教育机构。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在线教育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但当我们询问怎么和互联网结合的时候,这些人也并没有特别的思路。他们只是看到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只是一个大的框架,距离真正可以实施的产品很远。

很多做传统行业的朋友上来就喜欢分析行业的问题,然后指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只有这些,距离互联网创业远远不够,甚至有些空洞。互联网创业的核心就是找到痛点,并给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哪怕一个很小的点。从这个点占据市场,逐步扩充。而一些传统行业的人看问题,喜欢给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思路。听起来很好,但没有可执行性。

2. 运营方面过于倚重地推,不知道如何从线上抓用户

前面提到这个准备做车后市场的创业者,他想的是拉开架势,大量投入。在每个县城都放一个人员负责推广和协调,而且准备在汽配市场也放大量的业务人员。这个当然很必要,但既然是互联网创业,如何吸引潜在的用户,只有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用户产生口碑效应,如何借助互联网的推广模式,低成本的获取用户,传统背景的创业者基本上没有这些思维,这是他们的一个短板。

3. 对合伙人的角色定位和合作模式不清楚

因为我们的活动定位在找互联网创业合伙人,所以很多传统行业的朋友上来就说,我要找一个技术合伙人。但对于技术合伙人做哪些事情,大家怎么分工协作,其实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利益分配,一部分传统人士认为,只要我有投资,你就是给我干活的;还有少数人只是一个想法,想忽悠技术人员给他免费做事。

其实,技术和产品总是短期被重视,长期被忽视。在这些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中,往往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术。但需要很强的产品能力,这个能力既不是传统行业背景的人独自能搞定的,也不是技术人能够搞定的。最好的模式就是他们一起来讨论,各自负责一部分。这就要求双方必须都站在合伙人的角度来合作,而不是一个人指挥另外一个人做事。

事实上,所有人都认为到了传统行业和互联网整合的阶段了。但现状是,在互联网创业这个山峰的两边,各有一群人。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掌握了高效的工具,但对地形不熟悉。他们认为是自己是来改变原有行业的,所以总是挑战者心态。另外一边是对地形很熟悉,但还是传统的操作手法,认为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找个技术,建一个网站就行了。对互联网本身的产品、推广、运营缺乏认知。

经纬创投张颖曾经在微博上这样写到“ 能拥抱变化,明白互联网无线带来变革的传统行业人很多,但有胸怀,能找到互联网无线资深人士并视他们为股份相同,平级创始人的传统行业人少的可怜 ”。的确如此,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想成功,找合伙人,必须要有合伙人的思维。

缘创派(ycpai.com) 找互联网创业合伙人
本文由CSDN闫辉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23095/1.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创业失败   入门错误   
【创业者手记续】入门错误三:从平台起步

虎嗅注:十月最后一天,虎嗅作者奶牛Denny发表的文章《创业者手记:我所犯的那些入门错误》曾经引发不少讨论。作为创业者,Denny坦率地分析、分享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犯下的“过早产品化”和“把创业当机密”两个失误。本文是《创业者手记》系列的续篇,讨论的是他创业失误之三:创业时选择了做平台。

本以为从做平台开始入手创业是一个只有我才会犯的低级错误,但近来还是看到接二连三的朋友刚刚创业就跳入做平台的苦海中。所以决定分享一下自己对于做平台的要点总结:95%的情况下,创业请先别做平台(Platform / Marketplace),我会用亲身经验告诉你为何这条路九死一生;满足特殊条件的那5%,可以考虑做平台,但请祝你自己好运。

创业做平台的三个大问题

1、平台的第一大问题是:让你无法做到创业者最需要的专注。因为你始终需要服务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户:买方和卖方。

对连客来说,我们最早的想法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经历”的交易平台,也就是一个线下体验式消费的淘宝(如今我听到任何创业者说我要做XXX的淘宝,我就会在脑海里先禁不住的质疑一下)。这意味我们看似是在做一个产品,但其实要开发两个产品:一个是服务于线下服务提供方的后台,另一个是服务于线上消费者的前台。做一个好产品很难,想同时做两个好产品就更难了。更糟糕的是,如果这两个产品里面有一个没有做好,你就会面临下一个大问题。

2、创业平台的第二大问题:鸡和蛋问题。没有足够多的卖家,用户不会来你的平台;没有足够多的用户,卖家不会高兴更新你的平台——所以你必须做到两件神奇的事情:(1)用力将买方和卖方的流量同时带起来(2)保证他们任何一边的流量都不会下滑。

很多创业公司甚至很难做到第(1)点,连客则花了很大的代价:我们在一开始就200个极高质量的线下服务提供商和六万名申请内测的用户——这是大半年的线下商务拓展工作和一篇浏览量超过两百万的博客带来的。前者是不符合创业科学的大量资源投入,后者则是极大的运气。

然后我们倒在了第(2)点。用户活跃度因为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粘性而下滑。如果你只用担心用户流量,那么还罪不至死,改进产品再争取把活跃度提上去就好。但是对于小平台来说,用户流量低于预期以后我们很快就看到了卖方积极性的下降。几个恶性循环后,两边流量都大打折扣,之前所有的资源投入功亏一篑。这个是创业公司很难承受的。

因为以上两个问题,大部分的平台型公司都停滞在很尴尬的位置:两边都有一些流量,但是两边都起不来。

3、这就会遇到创业做平台的第三大问题:低利润率。绝大部分情况下,在国内做平台,就得接受毛利率起步就低于10%、并且最终会回归5%或更低的现实。若你的人工成本和营收规模成正比,这意味着你的纯利率在1%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月要有十万的纯利润,就得做到一千万的流水(想象一下)。所以当两边流量都勉强前行时,盈利就遥遥无期了。久而久之,你的热情、信心、工作和生活状态都会被这遥遥无期消磨殆尽。

5%的小概率利好条件

为了保证分析的客观性,我还是插了这一段对于小概率条件的阐述。5%的意思就是尽量别往自己身上套。这些条件对于创业做平台的成功有加分作用,但也仅仅是加分而已。按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列:

干爹有卖方渠道资源(在平台初期,卖方为王)。换句话说你或者你的股东公司已经成功整合了该行业中的卖方资源,使得你只需要专注于买方服务。这个情况极少见,因为大部分行业整合者都会有比做平台更好的盈利方式。而大部分创业者要么是在碎片化市场中找B2C的商机,要么是希望用互联网整合高度碎片化的市场。

干爹有钱、有买方流量资源,且他下定决心要把你这个干儿子砸出来。成功案例:淘宝,2003-2008的5年时间和马大师砸下的35个亿。但即便有如此,也不代表一定成功。失败案例:百度有啊、爱乐活的接连失败证明了平台不是你想砸、想砸就能砸。

卖方信息化程度高。中国互联网目前成功的O2O平台分别出现在订酒店、订航空、订电影票这样的行业。这些卖方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已经实现了个体的电子信息化,这大大降低了平台将卖方信息搬上互联网的难度。对了,永远不要指望用你的产品去正面挑战中国商家们懵懂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你会发疯的。

卖方资源高度集中。这意味着你起步时可以很高效的完成卖方的整合。但之所以将这一条放在这个较低的位置,是因为资源高度集中在意味着容易创业起步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地推的壁垒,所以大公司可以很容易地进入。但如何与大公司PK,这是后话了。

天时地利人和都支持你熬至少5年。成功案例:大众点评,目前国内唯一成功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从2003开始一路熬到今天。这也是CEO张涛作为沃顿学长令我非常敬佩的一点。毅力是一部分,天时地利以及身边人的支持是另外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这里也附上Benchmark Capital合伙人Bill Gurley在他的博客中总结的评估一个交易平台的价值时应该考虑的十个因素(10 Factors To Consider When Evaluating Digital Marketplaces)。除了第四条从可操作性的角度上讲颇具异议以外,其它的都值得参考。

给“平台”梦想家的建议

Dream big and start small. 很多人都会Dream Big,但难点在于如何Start Small。以下是给有大梦想的朋友们的一些建议:

在做平台前,先专攻一个目标:要么是卖家,要么是用户。如果你认为你的产品对于卖家来说有除了带来流量以外的价值——比如说社会化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等——那么你可以考虑先专注做给卖家的Saas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如果你不喜欢做这种生意,那么请看以下两条建议。

买卖双方中,卖方通常比较重要,这是“鸡和蛋问题”的答案。因为买方提供金钱,卖方提供价值,你需要先让你的产品有价值。
所以,自己先做卖方。这样你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选择B2C的模式作为起点,你可以更专注、不用担心双边流量的问题、而且毛利率的提高会使你更快实现盈利。

另外,你永远可以通过以卖工具或者卖产品为切入点,最终做成一个平台。但必须先专注于做出一个好的产品,而不是反过来。简单案例:从Google搜索到Google平台,从iPod到iTune,从iPhone到App Store。

最后,我想说如果说创业是个游戏,那么做平台就是地狱模式——因为你同时在打两个游戏。假设做前者你每天工作10个小时可以成功,那么选择后者你每天至少要工作16个小时。你本就很艰辛的生活会更加痛苦。一些人会说,“创业不就是为了挑战困难么,越困难才越充满商机,作为创业者更应该迎难而上”。我的观点是这样的——请别故意给自己找茬无论你选择什么,从你决定创业的那一刻起,都已经有足够多不可预知的困难在等待着你。你无法预测这些风险,但你有权利、并且有责任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个最有利于你的游戏。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22585/1.html;虎嗅网;
(7)    转记    评论(9)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创业失败   入门错误   新手错误   
创业者手记:我所犯的那些入门错误
每一个活下来的成功者背后都躺着九百九十九个领了便当的龙套
作者注:此文是一个连载系列。后续还会有其他篇发表在虎嗅上。

你应该分享领便当的过程,并享受它。

2013年的8月25日,我和连客团队的三个合伙人一起在打包清理我们办公室中剩余的杂物。合伙人J坐在地板上,调侃说“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创业失败了好不好?”其实他的意思是,2012年11月,他曾经负责关闭连客位于北京东四的办公室,变卖了所有家具和办公用品,打包撤出;2013年2月,他又一次和当时刚刚裁员一半的连客团队一起清扫我们曾经的大办公室(就是有四面巨大的黑板墙的那个),收拾东西准备撤出。这是他的第三次。扔东西、装箱、搬运,承载无数加班夜晚的空间瞬间一片空荡荡。而连客,即将从一个公司转变成一个由感兴趣的人们一起兼职运营的项目。

人们总是想要遮遮掩掩自己的失败。为了自己的名誉也好,形象也好,想要成为一个传奇也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极少在大众媒体上读到鲜活、详尽、真诚的创业失败故事。

相反,好莱坞式的逆袭故事、成功案例们的“砖家解读”每天都像病毒一样前赴后继地涌现在我们微博、微信的信息流中。但正如迈克尔·刘易斯在2013年在普林斯顿的毕业演讲上做说的,成功者总是高估了自己的决策,严重低估了运气的重要性。

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作用下,这制造了一种空前的假象。尽管成功者就像灾难片的主角们一样,每一个活下来的背后都躺着九百九十九个领了便当的龙套,但媒体就像是带有欺骗性的摄影镜头一样,让你我很难感觉到这个悬殊的比例。更可怕的假象是,看着这些成功学的故事,人们会觉得自己只要有勤奋、聪明、坚持、意志力、和一些好的灵感,便也可以战无不胜。这种“无知的乐观”造成了很多天赋和生产力的浪费。

所以我决定做些不一样的事儿。

虽然连客也有过一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时刻,但我只想和大家细致地分享我过去两年中犯下的至少一百个大大小小错误,以及它们如何导致了失败的故事。从“无知的乐观”到“知情的悲观”再到“知情的乐观”,这些错误才是我这段美好经历中最大的收获。

忘了哪个智者曾说过,成功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在每个阶段都不犯那些最重要的错误就好。我很喜欢这句话。在这个成功学导师漫天飞舞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听到这么真实又诚恳的话了。这么说吧,虽然“每天早上打坐冥想15分钟”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好建议,但是杰夫·贝索斯很显然不是因为这15分钟的冥想才打造出亚马逊帝国的(哪怕这个建议来自杰夫·贝佐斯本人)。更糟糕的是,我们一天又一天接受到的类似“140字的成功秘诀”几乎数之不尽,而一个普通人很难同时做到它们。

相反,在创造一点什么的路上避开一千个路障比同时满足一千个“成功条件”的可操作性要高多了。成功的背后总是有蝴蝶效应般无法预见的原因,但失败却就是因为那么千百来个错误。因此,我想将那些成功的案例放到一边,只分享自己犯下的一百来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我的目标是将这些经验和教训分享给每一个普通人,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创业者。因为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一定会用到它们——在你重新认识了创业这件事以后。

你可以创业吗?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吧。其实任何学生、有日常工作的年轻白领、赋闲在家的孕妇、想要重新开始的中年人、甚至是已经退休的长者,都可以从生活中抽出一些看肥皂剧、打游戏的时间来创造一点什么,并从中获得收益。这即是创业的开始。不要去考虑你是否能把它做得很大很有影响力,这是新手错误。而且创业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或者媒体热衷于报道的)那样需要巨大成本。如果你刚刚开始创业,却觉得自己动用了巨大的成本,你极有可能又犯了另一个新手错误

最酷的部分来了——创造一点什么(Hack Something)是人生最好的引路灯。大神Paul Graham曾经在他的日志“边缘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Marginal)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可以回到我二十多岁时的年纪,我会告诉我自己去更多地做一件事情:一起创造一点什么。当时的我像许多同龄人一样,花了很多时间在思考和担心我应该做什么;我也花了一点时间尝试着去创造一些东西。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应该花更少的时间去担心,花更多的时间去创造东西。当你不知道你该干什么时,做个东西出来。
(If I could go back and redo my twenties, there would be one thing I’d do more of: just try hacking things together. Like many people that age, I spent a lot of time worrying about what I should do. I also spent some time trying to build stuff. I should have spent less time worrying and more time building. If you’re not sure what to do, make something.)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怎样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我的答案就是:做一些什么(hack something)。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的话,今天的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免费的开放资源,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上手使用。它们使得一个人创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和低成本。所以,我只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们做一件事:去尝试着创造一点什么。这会为你的生活打开一扇门,带来全新的机会和视野,让你认识新的自己。而如果你也在过程中犯很多错误(几乎是无可避免的),请发自内心的承认它们,好好总结,把它们真诚地分享出来,并学会享受这件事。这也是达到“知情的乐观”的唯一方式。

最后,我想再一次感谢所有在过去的22个月里关注、支持、帮助和鼓励过我和连客的朋友们。我也想感谢所有批评和吐槽过我和连客的朋友们,是你们让我成长,并有勇气和所有人分享我所犯下的错误(期待看到你想吐槽的那个吧)。我们还会继续运作连客,并不断思考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而和你一样,我自己Hack Something的旅程也才刚刚开始。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这就是最吸引人的。

我最近一次走进地铁里的书店,看到畅销书架上排列着一本本成功回忆录,就在想今后应该多一些人把犯过的错误写成这么厚的书。少一些人将错误遮掩起来,更少一些愤世嫉俗的人在失败以后对后辈们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别幼稚地挣扎了”这样毫无贡献的话。这样世界才有希望变得更好。成功学听腻了,我们需要更多正能量的失败学:多做一些什么,多乐观地失败几次并从中成长。

因为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我们得一个便当一个便当来。

入门错误一:过早产品化
连客最早的想法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经历”的交易市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线下体验式消费的淘宝。从第一天起,我就希望团队可以尽快开发出一个原型产品。在做完市场调研、写完商业计划书、铺完第一批线下合作方以后,我曾认为开发出一个原型产品是做这个项目的最首要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这最终导致整个项目的进度极大地受限于程序员开发原型产品的速度。而时间恰恰是创业最大的成本

听说过“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人们都知道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 Minimal Viable Product)的理念——即通过一个最小化、却可以满足核心需求的产品来测试市场的反应。MVP背后的核心原则就是减少时间成本。尽管如此,我仍曾错误地以为做MVP依然需要自主开发一个原型产品。

事实是,为了将一个项目推向市场,自己开发一个产品并不是首要条件,甚至不是必要条件。产品仅仅是将一个创意变成结构化、自动化服务的工具。但在你将创意变成自动化服务之前,你应该做的是首先通过人工的方式来确定你的创意是否可行,即寻找Product-Market Fit。然后再通过开发产品将这个创意转化成可以通用的自动化服务。

换句话说在你决定在开发一个自动贩售机在地铁里卖饮料前,请先站在地铁里卖一个星期的饮料看看是否有人买单。这个道理听上去简单,但包括我自己,我见过太多的创业者将这两步颠倒了过来。

在开发产品之前测试产品是否可行?是的。而且绝大部分的情况下,这都是可行的。有太多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件事情。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有太多的开放资源可以供我们普通老百姓利用。建一个微博、建一个微信群、建一个论坛(豆瓣小组/百度贴吧)、开一个淘宝店、建一个基于模板的网站——这五个最大众的工具上可以实现80%产品的创意。

如果重新做连客这样的一个服务交易市场,微博+微信+淘宝已经足够满足90%的功能。但我们来举两个其它领域的例子。假设你想通过互联网卖高端情趣内衣。你不应该一上来就开发一个B2C网站(尽管你可能认为高端的同义词就是要有自己的网站)——你应该先开一个淘宝店。尽管你可能认为淘宝不够高端,很多人在淘宝上成功地做着客单价五万以上的商品生意。但考虑到开一个淘宝店要好几天的时间,而时间又是最大的成本,你甚至不应该先开淘宝店。你应该先建一个微博(10分钟),来发布你要卖的情趣内衣的图片和信息。再建一个微信号(10分钟)来将对你感兴趣的人们添加为好友,通过微信建立你的核心客户管理系统(CRM)。再找到两三个充满目标用户的渠道(线上或者线下皆可),将这个微博和微信的信息散播出去,研究市场的反应。

同样的,假设你想通过互联网做一个建筑领域的在线教育社区。你不应该一上来就开发一个带有视频功能的社区网站,否则至少三个月就这样被消耗掉了。你只需要豆瓣小组/百度贴吧/Discuz论坛+优酷。我想你懂我的意思了。Don’t go for fancy points. Being fancy is not why we build a startup.

记住,最重要的是你做什么,而不是是否自主开发一个产品。

入门错误二:把创意当做机密

这可能是普通人在创业初期最容易犯的新手错误,当然包括我自己。如果你在读以下故事的时候,忍不住地想说“傻叉啊”,那么请答应我一件事,就是今后你自己绝对不会犯这个错误。

在做连客的前半年里,每当被人问到连客究竟在做什么时,我都会回答说:抱歉,我们签了保密协议。事实上,为了让每个全职和兼职的员工都能够有这个听上去很酷的借口,我们起草并让每个员工都签订了一份正儿八经的保密协议(啊,真是浪费时间啊)。

当我在大半年以后意识到这件事情是有多么的犯傻以后,我开始把自己放开,积极地答应和朋友们的约会,并与很多新朋友讨论连客的模式。这时候我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在犯傻。

九月下旬,还在某C顶级私募基金工作的老朋友A找我吃饭,希望我给他还在孕育中的创业公司提一些意见。在金融圈已经做了五六年的A是一个非常朴实真诚又有社会经验的朋友,他告诉我说他遇到的问题是想创业、写好了计划书,但找不到一个有资深行业经验的合伙人。他虽然有一个目标人选,但是非常担心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和模式告诉对方,对方可能就会自己去做了。当我问他这个创意究竟是什么时,他略带勉强地回答说了是在高端食品行业的。我察觉到了他的勉强,便也没有再追问下去。

在A以后,我还见过两个更加年轻的创业者,每当聊到具体的创意时,都支吾其词地将他们的机密保护地严严实实。现在回想起来,资历越浅的创业者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因为他们通常觉得宝贵的创意是他们颠覆行业中资历深的从业者和公司的最核心武器。

在互联网时代里,每个犯过这个错误的人都或多或少受过一部电影的毒害——即描述Facebook创业故事的《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在电影中,哈佛的高富帅双胞胎Winklevoss 兄弟将Facebook的创意告诉了“行业资深人士”马克·扎克伯格 ,结果被后者无良剽窃并先发制人,最终变成了一台印钞机。所以看过电影的人肯定会想,即使我的创意不像Facebook那样值上千亿美金,但是至少是有潜力做成上千万人民币估值的公司的。如果也被资深人士剽窃,岂不是很惨。

要脱离这种思维的苦海,必须先理解创意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在一些人的思维里,创意就是酷炫的产品功能——这又是一个手错误。一个创意的本质是发现市场的一个需求,并做出一个产品来满足这个需求。单方面的酷炫没有用,要贴合才会有化学反应。所以创意的核心是Product-Market Fit。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创意确实是所有创业要素中最重要。我的观点是,Product-Market Fit比团队和执行都更要重要。更有甚者,例如阅项目无数的著名连续创业家、兼风险投资家、兼硅谷大神Marc Andreesen,称之为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这个观点背后的深层逻辑,这里就不展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把你脑中的创意当做机密一样层次保护起来。恰恰相反,你应该尽可能多地与了解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分享。原因如下:

其实,你的创意在刚刚孕育出来的时候就达到Product-Market Fit 的概率微乎其微。你有了产品的创意,但未必最最了解市场。与行业资深人士交流你的创意,将大大有助于你调整产品创意,使之到达最重要的Product-Market Fit。而且如果真的有行业人士觉得你的创意精彩绝伦,而你又具备把这件事做成所需要的能力的话,那么正常情况下,他应该会找你一起合作。这是一件对你创业成功非常有利的事情。你肯定在想,那万一遇到不正常情况怎么办?我还是不敢冒这个险啊。好吧,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你具备相关能力,但他依然选择一个人偷偷从零开始自己单干(这真的是万里挑一的概率),那么他缺乏做成一件大事所需要的聚人的能力——你有更多的优势。反过来分析,如果你不具备相关能力,只是有一个创意,那么这个机会本身也不属于你——Facebook的电影讲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情况下,你都没有损失。但是通过这些交流你的收获会是巨大的。你将有机会避免掉许多不必要的尝试,少走许多弯路,更快地找到Product-Market Fit,并因此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还记得吗?这才是创业者最大的成本)。

其实,我们的创意就像我们自己生的孩子一样,做爹妈的很容易高估他们的价值。但当你将自己的孩子从密闭的婴儿房转移到一个天然的环境下接受质疑、批评和攻击时,你会发现,它这才开始茁壮地成长。所以现在每当我有了一个成型的创业创意以后,我不但会找到行业资深人士并倾听他们的看法,还会在在和一些我认为是目标用户的朋友们分享。前者能帮助我从技术层面和行业宏观的角度从上至下的来看清一个创意的不足之处,后者则能帮助我从下至上地了解目标用户的微观看法。

一个好的创意确实是所有创业要素中最重要的,但是100个创意中有99个是糟糕的。很多聪明人之所以犯这个错误,是因为他们选择性地忽略这个很简单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越聪明的人越容易犯错误)。所以当你有一个创意时,你想的不应该是赌它可以憋出一个全垒打,而应该是如何用最快速的方法确认它不是那99个糟糕创意中的一个。

PS:这篇博客发出后收到了一些拿黄章和雷军作为反例的评论。个人观点:最容易犯这个错误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的创意是十年一见的Facebook,对方是十年一遇的小扎;自己是已做出成功产品的黄章,对方是手下有十几个CEO级别人才的雷军。1000亿美金的脸书,100亿美金的小米。这种媒体热炒的事件其实和刚刚起步只求生存和快速试错的创业者毫无关系。

如果你对以上内容有任何的建议、提问、质疑、或补充,欢迎留言参与讨论。期待和大家交流。以上分享的两个错误只是开头,我也会在以后日子继续向大家分享别的错误。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22147/1.html,虎嗅网;
(4)    转记(1)    评论(6)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YC创始合伙人Jessica Livingston七年经验总结:创业路上如何避开这八只拦路虎

Y Combinator 已经成立了七年多时间。这期间,我们投资了 467 个创业公司,所以我见过许多模式。我一直想在每一期 YC 开始时做个讲话,提醒大家可能会发生的事。最终我写下了所有想法。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才华横溢的聪明人创业。你们看到创业公司层出不穷,实际上却仅有一小部分大获成功。创业路上发生了什么导致了失败呢?

这就好像创业是在走一条隧道,一路上有许多拦路虎出现,扼杀了创业公司。我将告诉你们究竟有哪些拦路虎,你们就会知道应该避开它们。

决心

一般而言,要打败这些拦路虎的最好武器就是决心。尽管我们通常用“决心”这一个词,但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韧性和动力。韧性让你免于后退,动力助你向前

你在创业时需要韧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你将无数次地被拒绝。即便是最有名的创业公司,在最初阶段遭受拒绝的次数也令人吃惊。

你遇到的所有人都将对你所做的事抱有怀疑——投资人,潜在员工,记者,家人和朋友。直到创业时你才知道,你过去所做的那些保守选择,给你带来了多大的外界认可。你去上大学,人人都说:“太棒了!”毕业后你到 Google 工作,人人都说:“太棒了!”你觉得当你辞职去开一家出租充气床垫的公司,别人会对你说什么?

看一看 Airbnb 在 2007 年刚成立时的网站。他们是这么描述自己的:两个设计师创造了一种在 IDSA 大会上沟通的方式。你们听说过 IDSA 大会吗?而且,这公司只出租充气床垫!这不是你会得到外界认可的事。几乎每个人都会对你得到一份 Google 的工作更加印象深刻,而不是做了个在大会期间出租充气床垫的网站。

然而,这就是最成功的创业公司之一。即使是 Airbnb,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它一开始看上去只不过是只丑小鸭。当 Airbnb 在 2009 年初参加 YC 时,他们已经被拒绝了很多次。他们来 YC 前已经穷途末路,刷爆了信用卡,只能吃剩下的麦片。那时,每个人都觉得他们的点子太过疯狂,甚至我也这么认为,但是他们知道自己会有所收获。参加 YC 期间,他们改建了网站,与用户沟通,制定目标并且衡量一切。自此,他们的业绩蒸蒸日上。

记住,新的点子最初会显得疯狂。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好的点子并且执行有方,最终每个人都会明白

大约两年前,我们资助了 Eric Migicoysky,那时他正在开发 Pebble Watch 的前身 Inpulse。Eric 是自己一个人创业的,而且这些手表有一个令投资人惶恐的特质——他们是硬件项目。

可怜的 Eric 很难拿到投资,没有人想要投资一家硬件公司。他遇到很多投资人对他说:“我喜欢这个点子,但是我不能投资一家硬件公司。”一些投资人声称不投资硬件公司是他们的惯例,另一些说启动资金太高。总之,当 Eric 把概念展示给他们时,他们全都拒绝了他。

Eric 开发 Pebble 是基于 Inpulse 的用户反馈,他强烈地感受到用户对于这款产品的需求。我记得 Eric 和 Paul 谈话后,他们都认为他应该放弃向投资人筹资,转而到 Kickstarter 上寻求众筹。他最初的目标是筹得 10 万美元生产 1,000 块手表,然而在 30 天里,Pebble 筹得了 1,020 万,这是 Kickstarter 上产生的最大的一笔众筹资金。现在,他们正在生产 85,000 块手表。

甚至 Y Combinator 在刚成立时也被很多人拒绝。现在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机构,但请相信我,05 年夏天我们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刚成立时,大家都觉得我们不是疯了就是太傻。甚至连我们自己的律师也劝我们别干了。但 8 个创业团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搬到了剑桥,各得了 12,000 美元启动资金。我想他们会告诉你们这是一次愉快的经历,我们也同样如此。所以,YC 就专注于做一部分人会喜欢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从那儿壮大起来。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我们 06 年冬天搬到硅谷时,几乎不认识任何人,所以我们决定尝试说服更多的投资人参加 Demo Day。我被引荐给硅谷的头号天使投资人,Ron Conway。让我给你们展示一下他是如何想把我们打发走的。

他说:“这是在波士顿吗?我只在本地做投资。”我回复说:“不,我们在山景城,我们希望你来参加我们的 Demo Day。”他问:“这是一次投资你们孵化器的机会吗?”我说:“不,我们不是要你投资我们。这是一次投资各个创业公司的机会。”然后他说他太忙了,会再回头找我们。我们从 Ron Conway 处得到了“现在太忙了”的回复——这太丢脸了。不过最后还是柳暗花明了,他来到了 Demo Day,并且对其所见印象深刻。一年后,Ron 还来给参加 07 年冬季期 YC 的创始人做演讲。

形形色色的问题

我们前面讲过,决心包含了韧性和动力。大家都不看好你,所以你需要韧性。你同时也需要动力来克服创业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

一些具体问题很折磨人,像是官司缠身或是一笔交易打了水漂。另一些不明原因的问题也让人沮丧,比如你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来访问你的网站。当这些问题出现时,你无法按照剧本行事,只能随机应变。有时你必须做些看来反常的事。

Rajat Suri 创立E La Carte时是一名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E La Carte 让餐厅客人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点餐结账),他如此坚决地想办好 E La Carte,所以他在餐厅当起了服务员,亲身体验餐厅的生意究竟是怎么样的。

Collison 兄弟创立了Stripe,提供在线支付服务。他们刚开始只是两个年轻的程序员,对于如何与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打交道一无所知。我问 Patrick:“你是怎么说服这些大公司与你合作的?”其中一个秘诀就是,先从电话开始。通过电话沟通时,对方不会在意你年轻的外表,所以会更注意你的说辞。到面对面沟通时,即使对方看到你是如此年轻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已经被打动了。

09 年夏天时,我们投资了Lockitron,这是他们团队在 YC 面试时的照片。参加 YC 一年后,他们仍旧在寻找创业点子。那时,他们和 Wepay 团队成员住在一起。一天,Wepay 的创始人办了个投资人派对。那会儿,Lockitron 的创始人们正在开发一个用 iPhone 锁门的产品,这个产品原型吸引了一个投资人的注意,他希望在其办公室安装 40 个这样的设备。Lockitron 的创始人兴奋极了,但是改造所需的商业用锁,一把就要卖 500 美元,他们没有 2 万美元来完成这笔大单子。于是他们穿梭于锁匠铺和废品场,用 10 美元一把的价格,买回一些坏了的锁,自己修理它们,最终成功交货。

一晃几年后,他们已经准备好上市最新版的 Lockitron 并且决定到 Kickstarter 上集资。猜猜发生了什么?他们提交申请后不久,Kickstarter 更改了针对硬件公司的条款并且拒绝了他们的申请。Lockitron 的创始人决定搭建自己的 Kickstarter,并在一周内上线。他们担心着会不会有人来访问他们的网站。结果,人们不仅来访问了网站,Lockitron 还以这种方式售出了价值 200 万美元的产品,并且无须给 Kickstarter 提成。

我给你们举最后一个随机应变的例子。Justin.tv 的创始人一开始碰到了很多网站扩展的问题。一个周末,他们整个视频系统出了故障。Kyle 是负责这个系统的,但没人知道他在哪儿,而且他也不接电话。Justin.tv 提供的是视频直播,所以立即修复系统至关重要。Michael Siebel 打电话给 Kyle 的朋友,得知他在塔霍湖,并且问到了地址。现在有个问题,你知道这人的地址,但他不接电话,你怎么立即传消息给他?Michael 打开了 Yelp 网站,找到一家离那地址最近的披萨店,拨通那家店的电话说:“我想要你们送个披萨,但别管那披萨了,直接让你们送外卖的到那儿说这四个字:网站坏了。”那家披萨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们还是派了个两手空空的外卖送递员过去,Kyle 打开门,那人对他说:“网站坏了。”Kyle 马上修复了系统,网站从头到底只下线了不到一小时。

联合创始人间的纠纷

另一只拦路虎是联合创始人间的纠纷。人们低估了创始人间的关系对于成功创业的重要性。不幸的是,我见过太多创始人分道扬镳,以至于我都不愿意去数。这样的纠纷足以毁灭一家创业公司。当你决定和另一个人一起创业时,务必要想清楚。你是否非常了解他们?你是否和他们共事过?或者你们是同学?不要仅仅因为对方有空或者看似足够优秀而仓促地与其一起创业。你也许会后悔的。

如果你看到危险信号出现,不要以为它会消失,试着去解决它。当你怀疑你的联合创始人是否可靠,工作是否足够努力或者是否胜任他的工作时,这便是个危险信号。

无论由于什么原因,当创始人分道扬镳时,对于这个创业公司的效率和士气都是致命的打击。如果有三个创始人,其中一人离开,那还不算太坏。若是只有两个创始人,而其中一人离开了,那就太糟了,现在你只能孤军奋战,但一个人创业太难了。

投资人

投资人往往有从众心理,他们喜欢你是因为其他投资人喜欢你。如果直到有其他投资人喜欢你他们才喜欢你,那当你与第一批投资人沟通时会发生什么呢?没人喜欢你!这就像你因为缺乏经验而找不到工作一般进退两难。

你必须在这样的困境中自寻出路。你不得不约见许多投资人,一遍又一遍地听他们讲“当你受到更多关注时我会感兴趣的。”或者“还有谁投资?”等诸如此类的话。如果你足够努力,也许会找到一些对你和你的点子感兴趣的投资人,他们不会因为尚未有其他投资人而按兵不动。当你有了这样一些投资人后,前面所说的从众心理便可为你所用。融资在变得快速和简单之前总是缓慢而艰辛的。然而说服这些最初投资人的过程会令创业者非常沮丧,这是一份苦差事。(有些很好的投资人并不是这样,但很多投资人都是从众的。)

投资人还总是拖拖拉拉。如果让他们自行其事,他们只会一再拖延。对他们而言,拖延并没有坏处。然而对你而言,这却是致命的,因为当你在融资时,你的公司将会陷入停滞

有那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在一开始融资时困难重重,这简直让我感到震撼。如果你只记住一句关于投资人的建议,那就是你得制造出一种竞争性的局面。

我可以跟你们讲个惊人的例子,它一直萦绕在我脑海。YC 里一个较为成功的公司的创始人与一个风险投资人认识很久。当他创立公司并且进入 YC 后,这个风险投资人在三个月里与他保持着联系,没有任何行动,只是对他保有善意的关注。这个风险投资人参加了 Demo Day,但没有投资。几个月后,这家创业公司拿到了一家著名风投公司的投资协议。当那个风险投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刻慌张起来。他给这个创始人发来一封传真,是一份没有填写估值栏的投资协议,他说:“估值随你填,我们要投资你们公司。”

投资人还会做出比拖延更糟的事。有时他们答应了注资,之后却又改变了主意。直到资金入账才是做成交易。我们看到过一些创业者从惨痛的教训中才明白了这点。

我可以跟你们讲很多骇人的融资故事,但你们只需要记得,融资是种煎熬。(fundraising is a bitch)

参加 YC 的创始人在融资时已经有了优势,但对他们而言,融资也还是一种煎熬。

干扰

融资过程对创业公司危害极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是一种干扰。我们在 YC 开始时就会提醒每个人要特别小心受到干扰。没有人会傻到为工作无关的事情分心,比如玩电子游戏。真正干扰创业者的事情,乍一看却合情合理。

我们跟参加 YC 的人讲,在参加 YC 期间,只需要集中注意做三件事情:开发产品,与用户沟通和锻炼身体。也许这有些偏激,但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初始阶段最关键的就是做出人们想要的产品,并且把它做好。别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社交上,不要招一群实习生。你只需要开发产品并且和用户沟通。(顺便说一下,融资虽然也是干扰,但这是必需的,所以花的时间越少越好。)

有一个糟糕的干扰不是必需的,那就是与企业发展部的代表联系。他们是大公司里负责收购创业公司的。某天你接到他们的电话,说是想跟你谈谈你们公司的进展,试图寻找双方合作的机会。于是你想:“噢!这家大公司想要与我合作,我应该至少和他们见个面开个会。”我不想说得太刻薄,但我得告诉你们,他们真正的动机是看看是否想对你们进行人才并购。

人才并购

人才并购实际上指的是这家公司想要雇用你。(这个干扰实在是太危险了,以至于我把它单列成一只拦路虎!)如果这是你真正希望的,那人才并购并没有错。但大部分创业者并不是为了一份大公司的工作外加一点雇用奖金而开始创业的。

一开始就和企业发展部的人打交道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而已,这还会让你们士气低落。我看到这个循环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创业者与企业发展部的人见面后,觉得会议进行得很顺利,那些人看上去是如此的热情友好。于是他们就开始想入非非,以为自己的公司也会像有些公司一样,在 5 个月里就被以 1,000 万的价格收购,“不错,我们挺想被收购的。”如此一来,他们便不再专注于公司发展而失去了前进势头。之后,他们收到了并购意向,得到的待遇本质上和他们直接去找一份工作一样多。但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无法自拔,只得同意。

走上这条人才并购的路会严重挫败你的锐气,这应该是你走向失败时才选择的道路。

做出人们想要的产品很难

现在我们要讲到所有拦路虎中最凶猛的一只:做出人们想要的产品的难度。这件事实在是太难了,以至于大部分的创业公司都难以做到。你试图在发掘别人从未做过的事。

创业公司成立初期,没法做出人们想要的产品是致使公司失败的罪魁祸首。(排名第二的则是联合创始人间的纠纷。)要想做出人们想要的产品,仅仅是聪颖和有决心是不够的。你必须能够与用户沟通,并且根据他们的反馈来改进你的点子。通常,即使你的点子本就不错,你还是得改变很多。

还记得 Airbnb 最初的网站吗?当他们刚上线时,Airbedandbreakfast(充气床垫和早餐)这个点子很局限。刚开始时,他们的网站是让人们可以在会议期间向旅游者出租充气床垫,之后变成纯粹出租充气床垫,再后来是让人们出租空余的房间或沙发,但主人还是得在那儿给客人做早餐。最后,他们终于意识到存在着出租整个屋子的潜在需求。

这个发展过程表明,你可能开始时有一个公司的大概愿景,然而你通常需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对

有时,你还必须彻底改变思路。OrderAhead(让你通过手机订外卖的 APP)是其创始人的第六个创业点子。

即使你无需对原本的点子做大改动,你仍然需要做很多改进。Dropbox 便是最好的例证。当时 Drew 和 Arash 开发的产品显然有很大需求,但刚开始由于很多公司在做类似产品,所以很难预测他们是否会成功。要想取得成功,他们必须执行有方。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他们必须对无数细节精益求精。从这张照片:到这张照片: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枯燥乏味耗神耗力的事。

过山车

从创立公司到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你将会经历很多戏剧性的跌宕起伏。在一家创业公司里,你不会有大公司给予你的“减震装置”。你要面对各种状况。这个过程通常被描述为过山车,因为前一分钟你还扶摇直上,下一分钟你就坠入谷底。

很多过山车般的故事是关于融资的。我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那家创业公司当时设在德州,他们收到了硅谷一家顶尖风投公司的投资意向书,条件之一是他们需要把公司设在湾区。于是,那几个创业者卖了自己的房子,搬进了企业住房,一直待到他们在硅谷找到新的住所。

他们和风投间已经签好了协议,资金定于周五入账,周一他们就将到那家风投公司的办公室工作。周五到了,但不知为何资金没有到位,他们打电话过去问是不是需要他们过去,对方说:“当然!”于是,他们一路从德州开车来到硅谷,中途还在拉斯维加斯庆祝了一下(这就是过山车的上坡过程)。

到了周一,他们团队六个人在那家风投公司的会议室摆好东西开始工作。直到周三,资金还是没有到位。那天他们要开董事会,就邀请了风投一起参加。

会上,CEO 说明了注册会员数暂时下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更改了衡量方式。你们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那家风投公司已经心生买家的懊悔,于是以此为借口终止了交易。要知道,这几个创业者已经签了所有协议,卖了房子,搬到硅谷,只待那 700 万入账。然而风投公司却不干了,把他们赶出了会议室。他们只得打电话给在德州的妻子,然后夹着尾巴回了家,还不得不辞退所有人。你能想象这种情况吗?就在几天前,他们还在拉斯维加斯庆祝,这会儿却成了一无所有。

(顺便说一句,要举这么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不得不引用一家别的创业公司的例子。风投公司不太会如此对待 YC 投资的公司。)

现在我来告诉你们过山车的另外一半:

2011 年夏天的时候,我们投资了 Codecademy。他们原来的点子行不通,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新的点子。直到 7 月末,他们才着手开发在线教人编程的网站,一直到 Demo Day 的前三天才上线。在三天里,他们有了 20 万的用户。

他们上线是因为想在 Demo Day 上宣称他们是一家已经上线的公司,但从未想到短短三天里,他们从只有一个未上线的点子的公司,到可以在台上告诉大家他们已经有了 20 万的用户(这应该是你可以向投资者讲述的最令人兴奋的事)。

这里讲的主题是事情可以发展得如此极端。但要记住,没有一件极端的事是持续存在的。当事情不顺利时,不要让悲伤止住了你的脚步,而是要告诉自己事情总会变好,并且一步又一步地不断往前走。一切顺利时,也不要洋洋得意。实际上,事情总是不像看上去那么糟,也没那么好。

让过山车的情况更糟的,是当你经历这般跌宕起伏时,还有一群观众看着你的一举一动。挑衅者和记者会在网上肆无忌惮地贬损你,对此,你要做好准备,还要脸皮够厚。

难,却不是不可能

每个人都知道创业很难。但当创业者真正创业时,我们还会看到他们经常感到惊讶。他们惊讶的原因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这一个个问题竟然可以变得如此之糟。我看到过几个才华横溢的聪明人因此而一蹶不振只得放弃。

创业不适合胆小者。我知道这个说法并不新鲜,但我还是希望你们至少一开始就知道创业为什么难,所以当你们碰到这些扼杀公司的拦路虎时,知道该怎么做。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205479.html; http://www.foundersatwork.com/1/post/2012/10/what-goes-wrong.html; 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3NTk0MjE2.html;
2013-08-21 15:42    转自 zhuo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调整   
创始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要退出画面看画,搞清楚自己是在坚持还是维持,该坚持就坚持,该调整就调整。
原文出处:《创业36条军规》P263;
(1)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读书
要点: 创业   转型   
转型不是失败,为了维持的维持才是最大的失败。
原文出处:《创业36条军规》P262;
(3)    转记    评论(4)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解决需求   
薛蛮子
创业者常犯的通病就是其创业的动力不是基于市场需求,而是基于个人的情结与人定胜天的虚妄的英雄主义幻想。创业道路上永远是时势造英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诸君无一不是顺势而为而成功。时势是什么?就是市场出现了巨大的需求而产生的机遇。谁能抢先找到解决需求之法谁就是英雄。你们同意吗?

金错刀
牛的产品是把握一群人的痛点需求,最牛的产品是把握一个时代的痛点需求。下一个痛点在哪里?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813080181/zyTV1jjTT;
2013-05-29 10:18    转自 zhuo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工作的态度   
什么是创业? 我所理解的创业就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是说一定要单干-比如注册个公司当一个说一不二的老板就是在创业,想明白工作是为了自己,而不是感觉在为别人打工,这就是创业。创业是一个更为积极的更为明确的工作态度。所以当你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像是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你就能保持激情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2274459414/zng7syIru;
2013-03-19 13:23    转自 zhuo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分工   专业人士   
如果创业团队发展到了IPO阶段,就会变成在资本层面的信心打击,比如给证交所递黑信等。创业团队需要向正规军的方向演进,得有番号,要有政委。企业文化、投资者关系、政府关系和媒体关系都变成了创业者所需要考虑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的人来负责这些事情,而让产品,研发等其他同事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208019;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我和我的团队
要点: 创业   体验一线工作   应在人际关系方面下更大的功夫,甚至是比专业技能还要大   知识未必是力量   
一个MBA创业失败的感慨:读MBA是一种障碍
去年五月始,我与三个伙伴创立了一家小顾问公司,一年半时间里勤劳经营,人员分分合合,业绩上上下下,到目前为止赔了不少钱,而且不知往哪里去。从血泪家史中,与同学们分享一些心得。 (我宁可称其为心得,而不是教训,因为痛苦实在是一种养分。)
1.MBA可能是一种障碍。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可能是几世纪的误导。知识不是力量,如同汽油不是动力。能否产生力量,关键看你是什么人,开的是什么车。在这方面,知识远不如权力甚至美貌来得更为直接。糟糕的是,过多、过早的理论学习会成为一种本能天性的障碍,而潺弱的天性无法驾驭庞大的知识。就好比刚过了儿童期,便只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一样。
以我本人的经历为明证:公司开业之初曾考虑过“客户开发模式”,后来决定在写字楼、车辆、 CI等方面进行投资包装,树立专业公司的形象,同时雇佣十余名销售人员进行“扫楼”,直接进入中高端市场 (合伙人当中有两位具备多年的客户资源)。一年半之后,我们意识到了当初的决策有问题,或者说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隐患未及时调整。再深入剖析,发现我们似乎违背了商人 “ 量入为出 ” 的基本原则,以及缺乏对市场反应的敏锐嗅觉,不能应时而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总之面对问题时,我们(至少我 )倾向于用别人教给我们的理论框架分析问题,分析得越透澈越放心,结果可能离本象越远。我现在相信,任何伟大的决策不会是分析调研的结果。调研再充分,最后的一刹那还是靠直觉。就好比1945年阴霾的日子里艾森豪威尔决定是否登陆,或者李建军描述的孟良崮之战一样 (真是一篇好文章)。
让我担心的是,长年精于企管理论学习的我们,是否正逐步被戴上一幅眼镜,而逐步放弃自己的商业本能,或喜欢总结理论,在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忽略了事实的全貌。理论学家和实践学家本来就是两路人,我们读很多企业家的自传像韦尔奇,他们的概括逻辑能力都偏弱,不是吗?
2.学做一个农民
几年前的我,对农民企业家多少有些不屑一顾。现在倒觉得,在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萌芽阶段,先富起来的很可能是农民。有点夸张,不过至少农民种庄稼,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办企业非常务实,少些浮躁,心态懂得知足,耐力比较持久。而我们这些城里的 “精英人士”呢?看看我们每天接触的那些传媒时尚,口口相传的故事,宣扬的英雄传奇,不是一夜入主董事会身价八亿的杨澜,就是因与金正日私人关系良好成为新一州创办人的 **,或者是那些比我们还小十岁的模特明星。
没错,这些东西影响了我。当我去年创办公司时,曾预想通过两、三年的经营走上壮大与致富。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间表要大大延长,也许五年,也许十年。我没有准备。我知道了,靠借贷、吸引投资、特殊的ZF关系发家会很快,但只有少数人能够那样,不是我们,我们多数人只能像农民这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甚至要先学会,只耕耘,不收获。所 以我在向农民学习,学习他们的老实、踏实、务实,无论将来是自己创业还是打工。农民播种时要深耕细作,搞经营也一样。想想以前在企业做 marketing的时候,方案虽然漂亮,但是否真的有效?
至少我没有做过销售,去一线品尝一下建立关系的艰难,也就不能形成对客户真实的体验,再漂亮的方案恐怕也经不起推敲。这样个人发展会十分受限。我现在相信 “实践出真知”。一个理财投资专家,假如他自己从未炒股,家庭帐目亦不十分清楚,那千万别相信他;一个SH心理学家,假如他不能妥善处理自己与家人同事的关系,他的书也不要买。 (可惜现在SH上这样的专家、作家、学家太多了)。如果我现在回到企业去做营销,我会认真地补上销售这一课,至少要大大加强与客户的直接接触;如果我去做人力资源,我会把许多时间花在与人的交流上,真正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如果我去做企业战略 ……如果我不能对企业的内在情况、市场情况与竞争对手有直观体验,我还是不要做的好。我在向农民学习,还包括他们的忧患意识。
从我出生到从清华毕业,我其实没遇到过生存的危机,没有品尝过从不被人尊重的逆境中崛起,甚至在高考时都没有 “拼命过”,孤注一掷地全心投入。而这种从底层环境锻炼造就的内驱力非常重要。因此上帝非常公正,他给了挣扎于底层的人一种自发向上求生拼搏的意志,同时也给了那些背景优越的人太多的退路,让他们在退路中糜烂了自己的潜力
3.走出阳春白雪的陷阱行业没有贵贱之分,工作没有高低之分。
不幸的是,在我创业的时候,我对此的认识很局限,认为自己的方向必然是搞些咨询或新产品开发等。我从来没有想尝试与人合伙开一家汽车修理厂或家政服务公司等。当然理由很充分,前者才能发挥我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经验。其实所有的行业都是一样的,经营都不容易,但一定有钱可赚(否则它为什么会存在?)。
所以,一家 IT软件公司未必比一家餐馆高雅,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未必比一家生产打火机的厂家牛B,或者换句话说,一个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合伙人未必比一家经营洗脚桑拿的老板更有前途。相反,正是大批良好背景智商较高的人都去阳春白雪了,所有在那些下里巴人的行业里竞争会少一些,管理的优势可能会凸显一些。举两位成功人士为证:我在新华社的前任领导现在在深圳跟人合伙做牙刷,做了很多品牌牙膏的 OEM(附赠牙刷),据说还开发了许多采用新材料、造型新颖的产品;一位以前学美术的朋友在通州开了一家汽修厂,做得不错又买了二十亩地。
以前没有经营“下里巴人”的另一个理论支持是:这些行业接触的人档次太低,无法对话。而现在对此的感受也今非昔比。干任何行业,你都需要面对并征服一些与你生活背景不同的群体。如果我选择干餐饮,我会面对众多从农村招工的姑娘小伙,培训他们的确不易;但是我选择了干房地产策划,却要面对一群号称北京最油的 “油条子”们聚集的开发商,适应这些人的交际方式向他们要钱又谈何容易!正是都不容易,方显英雄本色。我的那位曾是画家的汽修厂老板,现在可以轻松在外面应付客户而不需内部管理,一度他的厂子出现危机却有几名铁杆员工坚持要留下来陪他;而我们公司呢,公司一倒,员工早已准备好下家,临走前还不记追索欠下的佣金。与他相比我们是失败的。
差别在于能力、涵养、待人、留人。无论这件事业是雅是俗,是曲是难,是苦是累,都没有干不好的事业,只有干不好事业的人。而且这种做人、待人再做事的能力需要从基层培养。
4.加入创业的队伍。说一年半的血泪家史太夸张了,我所遭遇的这一些经历对于很多经商多年的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虽然这段经历是失败的,让我痛苦过,但我还是要感激它,它让我从童话的二十七年中猛醒了一下,我抛弃了那幅眼镜,过得更真实。无论下一步如何选择,这段经历都很有营养。
在此也特别想鼓励那些骨子里埋藏着创业冲动的同学,去试试吧,打一辈子工可能会让你在两鬓斑白的一天抑制不住的后悔。如果我们再理智地算一笔帐,会发现打工风险也很高。我们以十年为期。假如我们确定十年后,只有10%的小企业会生存并壮大下来,作为股东的你自然会拥有较一般人高得多的收益;如果你选择了在一家大企业集团打工,十年后你有多大可能达到 top management并获取相当的收益?能上去的人比例也非常低。
自己创业每天身先士卒,废寝忘食,但打工也一样劳心劳力,压力丛生,除非你很知足一个较低的 offer。小企业会倒闭,大企业会裁员,裁员可能还在其次(相信同学们都有抗裁员的硬功夫),关键是当你四十多岁以后,如果你未能升到理想的高管位置,结果会怎样?中国改革开放时间还短,在外企和民企中尚未有应付员工老龄化的经验。不过不可想象这些公司会养着一大批四五十岁的高工资的员工甚至中层。
中国最大的一个竞争优势便是人力资本便宜,二十岁的年轻毕业生大批供应前赴后继,这一点与国外不同。我相信再过十年,新闻媒体最热衷的话题之一便是外企民企中高资历大龄员工的 “下岗分流”问题。打工是职业生涯中最容易选择的一种。但一般来说最容易的往往也最危险。多数人(包括我 )喜欢知难而退,避重就轻,最后一步步把自己送入危险的绝境。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你骨子里有创业的冲动,趁年轻,试一下吧!毕竟我们班七十多个同学时里,创业的只有三个,比例不高。
照“移民打分法”,我也设计了一个创业打分表,可以自检一下,供大家一乐。
有利创业的加分条件:
(1)无论做什么,总能兢兢业业把本职工作干好。+20分
(2)做工作时容易从中发现一些兴趣。+10分
(3)大多数时不对工资或其他方面抱怨,满足于工作中取得一些成果。+10分
(4)对不同性格的人有较强的包容度。+15分
(5)曾独立把一件别人看似不可能或难办的事(无论多小)办成办好。+15分
(6)认真考虑过如何与一些不好相处的领导或同事如何相处,并付诸实施。  kedoucao注:自己做得还不错   (2012-10-31 10:36)  评论 (1)    +15分
(7)长年如一日的侍奉过一名老人。+10分
(8)拥有一批真心喜欢你敬佩你的朋友。+15分
(9) 曾诚心诚意地向别人道过歉。+5分
(10)不太受媒体的影响,比如一些流行的观点等。+10分
不利创业的减分条件:
(1)在一个岗位干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许多问题,觉得这个工作不值得干不去。-20分
(2)对同事间分配的不平很愤怒,极大挫伤了工作情绪。-15分
(3)老板不把工资提到相应的幅度,就缺乏工作动力。-10分
(4)喜欢时尚,热衷名牌,动心于广告的魅力并成为它的牺牲者。-10分
(5)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如父母、夫妻的一些缺点老是看着刺眼,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总会吵架。- 10分
(6)对自己的孩子、侄子等缺乏耐心。-5分
(7)对流行的“对自己好一点”、 “率性而为”等观点非常认同。-10分
(8)从没有某种长期的、比较鲜明的爱好。-10分
上述表格是随意编的,不必当真。不过我倒相信大家分数都不会低。不是因为我们学习了MBA课程,而是因为我们有过共同的从千军万马中冲刺独木桥的成功经历,因为我们共同的不轻易服输的自尊。
5.从今天开始,认真修练。我不是个对创业的鼓吹者,对没有创业行为或创业冲动的人,我十分尊敬,并相信做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十分不易,连我自己也考虑是否应回到打工生涯。但我想,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岗位,我们都应在人际关系方面下更大的功夫,甚至是比专业技能还要大的功夫。还 记得王雪莉讲过的 “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率的管理者”之间的不同吗?那真是千真万确。
记得小时候听评书 “三国”,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何刘备才具平平,却能坐拥为王,文如孔明武如赵云都能为他卖命,难道只因为他姓刘吗?现在想来其实刘备最难,他的那种征服各种人的能力也最珍贵,因此市值最高。既然作为 MBA我们学了管理,我们首先就应在对人的研究上下工夫。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争取多认识一个人(不管他看起来与我们多么不同),琢磨他,努力与他交朋友,并不期望从他身上有任何回报而只出于对人的兴趣,那么到我们四十岁时,我们的大脑里就会存储一千个活生生的人的模板库,他们的性格、嗜好、遗传特点、背景、职业、观点、心理特征、优弱点都栩栩如生,而你也能大致了解与各类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学会了做人,那么你做任何一个行业的管理都能胜任。
原文出处:”创业家“网站: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11370.html;
(20)    转记(2)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