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edoucao
2015-10-20 09:22
对所有人可见
in 个人笔记本 清华MBA学习 对所有人可见 |
要点: 冲突 沟通 社会学 团队 心理学 郑晓明 组织行为学 |
组织行为学课堂笔记及心得,第五讲,郑晓明教授 | ||
主题:团队、冲突与沟通(一) | ||
最近学的两门课——伦理与社会责任、组织行为学——是我最爱的两门课,前者可以通过经典案例自省,后者是理论与管理实践反复相互作用的基础。如果说DMD和管理经济学中我们了解了“术”,这两门课是让我们领悟“道”。 | ||
故事: | ||
1.羚羊。有一段令人触目惊心的视频,猎人将一群羚羊逼迫到悬崖边上,悬崖离对面山顶的距离是一下子跳不过去的。为了节省子弹,试图将羚羊们逼下悬崖自尽,没想到,羚羊自动分为了两排,一排年纪大的,一排年纪小的,老羚羊一个个一跃而起,跳到两个山顶之间的距离,小羚们一个个踩着老羚羊的身体当跳板,几乎都跃到了对面的山顶,得救了。 | ||
2.骆驼。动物世界中,一群骆驼口渴多日,终于找到一口井,但井太深,骆驼们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喝到水,这时候,大骆驼就一个个跳进井里,水面升高,其他骆驼喝到了水。 | ||
当代中国,正逐渐由崇尚个人领导力的管理时代,走向团队领导力的管理时代(柳传志是很成功的将个人领导力转换为团队领导力的领袖,而任正非这方面很苦恼,导致华为的接班人定不下来),当团队成员都能将组织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团队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无论多艰难。(所以,我觉得好的领导者要做的是,在尊重个人价值的前提下、设法增强人们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可,促进团队成员认同集体利益)。 | ||
郑老师课件里的“群体互动过程”使我们受到非常大的启发: | ||
1.社会(群体)压力 | ||
2.参照群体 | ||
3.从众 | ||
4.社会助长作用 | ||
5.社会懈怠或群体惰性 | ||
6.去个体化 | ||
7.社会认同与群体无知现象 | ||
这部分内容介绍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的一些研究结果,回放了一些社会现象(有试验、也有真实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球迷闹事、为什么有群殴事件、为什么大家对呼救者冷漠、为什么美国的乖乖女会残暴的虐囚。当我们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东西,我们将知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避免伤害的发生。比如处理群体事件时的核心思想是:避免群体事件中的人“去个体化”,要让他们清楚的认识他们自己是谁,他们是和其他人有区别的“他自己”。比如应对多数人赞同一个你不同意的方案的局面时,破局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从众心态反击从众心态。 | ||
我发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多数人已经能够做到不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一个事件,很多人也可以做到思考现象背后(比如人们不救助呼救者、比如暴徒群殴)的道德问题。但这还远远不够,这次课我们学到的,是用另一种趋近科学的方式,认识到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问题、人类本性的问题,而非简单的道德法律上的纷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单单评论是非善恶。正如老师所说,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应把增强人们内心的强大作为重要目的之一。 |
|
||||
|
||||
|
扫二维码手机打开本页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