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产品经理   产品体验无处不在   获取用户反馈   经验教训总结   脸皮厚,不怕骂,不断打磨用户体验   倾听用户声音   周鸿祎   注重用户体验   专注于且深入分析用户数据、用户使用习惯   
像怀胎一样怀产品,要厚着脸皮听批评

——2012年11月9日在UPA用户体验大会上的演讲(一)
本文转载自周鸿祎的博客,其内容是2012年11月9日周鸿祎在UPA用户体验大会上的演讲。

我刚才来的时候,会议主办方跟我讲,今天来交流的很多人是设计师、产品经理,据说还有50位公司的高管,我今天希望跟大家有一个交流,对很多公司高管来讲,我其实有一个建议,过去这种公司分工特别明确,做一个产品好像变成一个生产线,有人负责策划,称为产品经理,有人负责项目实施,称为项目经理,还有专门做UE,我后来没搞清UX和UE怎么区分,曾经有一个大公司跟我讲半天,UX是用户体验,UE做UED,分的非常细,我听了半天,这两个角色至少从我的从业生涯来说,我觉得很难区分,最后可能还有负责做研发的人,负责拿到产品规划,用代码堆出来。

今天在座更多是设计师,我也非常反对在一个公司里,很多人把设计师贯一个美工,说设计师产品做好了,你给我美化一下,润色一下,调一下颜色,看一下像素,设计师本身应该成为产品经理

我有几个个人的心得,不是因为我有多么成功,而是因为我曾经是最大的失败者,我在用户体验上犯了非常巨大的错误,甚至被别人骂得狗血喷头,大家看到我有投资和参与做的成功产品,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看到背后还有很多不成功的功能,不成功的产品,没有被大家所关注和记得。所以正是有很多经验教训,我总结出几个简单的心得,就是几个“心”字:


一是说起来最简单,就是用心。

很多人笑了,我们做事不用心吗?很多人原来在公司里只是一颗螺丝钉,很多时候做产品,真是为自己在做,还是觉得在执行老板旨意,还是执行上级的命令,真的在用心吗?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看得太小,只看把自己看成一个打工的,你是这样的层次和胸怀,你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能做好产品的产品经理,所以我希望如果各位听了我的心得,回去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也不用管公司是不是你自己的,你拿出一点创业精神。很多人讲我又不是创业者,我干吗要创业精神,难道非要你自己办公司才能把一个产品做好吗?其实在别人的平台上花着老板的钱,花着公司资源,做不成是公司交学费,如果我们都不能把自己充分调动起来,想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让这个产品在市场获得成功,给自己积累,无论是声望,无论是积累人脉关系,更多的是积累经验教训。难道你今天从公司出去拿一笔钱,自己再做一个公司,你真的觉得你做产品的能力就有所提升吗?我跟产品经理讲,你心里要有一个大我,要对这个产品负责任,要把这个产品看成你自己的产品,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我经常给员工举一个例子,很多员工,很多产品经理做产品,能挑出很多问题,但是他也尽到了他工作职责,仅仅靠尽到工作职责很难成为优秀产品经理。

在座诸位,我知道北京买房很难,当然来360有点机会,我可以告诉大家,我做公司这么多年里,看到很多同事好不容易买一个小房子,然后装修,他们都成了装修专家,瓷砖专家,马桶专家,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的房子,他每天花很多时间在网上搜索,每天到建材城和卖建材的人斗智,只要拿出装修自己家的精神,一个外行能够成为瓷砖专家、浴缸专家,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产品专家。很多人问我,我先讲一个大家觉得特虚的用心,即便大家觉得我在产品上有一些心得,实话说每次做一个新的产品,我也不是拿出几个锦囊,也不能在那三分钟有灵感,我也花很多时间看同行的东西,去论坛看用户评论,花很长时间用这个产品,每个产品都是要呕心沥血,有时候感觉做一个产品像一个妈妈十月怀胎生一个孩子,就算你成功养育了三个孩子,第四个孩子不用十个月,三个月就生出来,可能吗?还是要经历十个月的痛苦的孕育过程,我觉得用心,对自己负责任,对自己做的产品负责任,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基本前提。

尽管你在公司的头衔不高,职位不高,产品经理是最委屈的,因为他头衔最低,经常要协调很多人,要忍受技术部门的白眼,要忍受公司不同高管不同方面给他近乎矛盾的要求,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忍受一些所谓白痴领导给他的指令,而且很多时候还要协调公司内部不同的部门,包括市场、传播。但是我认为产品经理就是总经理,就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总经理,就要通过人微言轻,但是你要敢于说话,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敢于对一些意见说不,要能够鼓起勇气去推动很多事情的进展,哪怕非常难。

所以一个人如果在公司里历经很多波折扯皮,最后能够把一个产品往前推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贯一个头衔,我认为产品经理就是总经理,能够这么做一回,恭喜你,有一天你去创业,发现美国那些创业公司,其实根本没有产品经理这个头衔,主程序员就是产品经理。换句话说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如果有一天想创业,想拥有自己的生意,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如果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坦率的说很难,成为产品经理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二是将心比心

我刚才讲完了一个大我,比较自我,敢于承担责任将心比心讲的是小我、忘我、无我,我们做产品无论有多么好的技术卖给用户,有多么好的设计感觉给用户很酷的设计,其实都要把握一个理论,所有用户体验,什么叫用户体验,为什么不叫产品经理体验,不叫老板用户体验,因为所有体验从用户角度出发,从用户来看产品,你觉得好的产品用户不一定买,用户选择一个产品理由跟行业专家选择一个产品的理由,有的时候是大相径庭。用户选择一个产品,有时候非常简单,如何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我觉得对很多人来说,说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每个人不管成不成功,随着自己经验的增加、阅历的提升,每个人讲的最多的是什么?是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我们自我太多了,很多时候做产品,是给自己做。

我们很多时候讨论产品的时候,在激烈争论不下的时候,争论双方可能没有站在用户角度,都是激烈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如何能够让自己将心比心,这个心理学上有很多这种词,叫同理心,从用户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这对很多人来说不是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心态问题。原来我有一句话,我教育公司里的很多人,像小白用户一样去思考,思考完了得出结论,像专家一样采取行动。很多人颠倒过来了,像专家一样思考,像白痴一样采取行动。

最近微信产品的负责人张小龙的观点,他的观点,跟我几年前说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三年前我在主导这个话题,大道理是一样的,进入白痴状态或者进入傻瓜模式,你们每个人有没有一个按纽,能够快速的进入傻瓜模式,我在公司里很多时候讨论产品,我对产品经理一个挑战,也是因为我能够这么多年被用户骂得多,经常到第一线看用户的帖子,在微博做用户的客服,这不是为了作秀,为了保持真正掌握用户的想法,我最喜欢的杂志不是行业高端杂志,类似电脑迷、电脑爱好者、电脑软件,在地摊上卖的中低用户的普及杂志,上面有很可笑的文章,这么简单的功能早就用了,为什么写一篇文章教育用户,那是用户真的不知道怎么用。

通过不断的历练,我自己养成一种心得,我的手下做出一个软件,给我用的时候,我好歹也是一个程序员出身,也干了这么多年技术和产品,一个功能多动两下鼠标找到了,能难得住我吗?或者说一个按纽文字写的很晦涩,我看一遍,我稍微动脑筋一想就想明白了,但是我脑子里有第二个白痴的我起作用了,如果我看什么东西能够不加思索的去用,我就觉得这个产品很顺畅,但是突然我怔了一下,大家不要笑我,有的时候我亲手设计的产品,设计完了,我用的时候,我就精神分裂了,一个周鸿祎设计的,但是另外一个白痴周鸿祎开始用,用一下怎么就觉得别扭,这几个文字看一下,我就进入了小白状态,我怎么看不懂这几个字什么意思呢,我马上会告诉产品经理,这个体验有问题。

我做产品,至少有一半的灵感从用户那来的,不是说用户会具体告诉你一个产品应该怎么做,这可不能直接问用户,用户具体需求,一个个案需求不能听,那样会被用户牵着鼻子走用户需求同理性,把自己置于用户情景中,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想,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来抱怨,这个抱怨的根源是什么,就会发现,你想得再好的产品,这里都会有很多问题,自己自觉不自觉,做着做着按照自己想法做,从用户出发的思维模式,不断的在内心有天人交战,不断自我挑战,使用户体验能找到最好的感觉

我一直强调用户体验,所有的体验都是要从用户出发,作为我们行业专家,特别是各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是因为你在行业里混久了,经常参加行业高端论坛,结果同行讨论问题,往往同行加强,你讲一个道理,同行一定是认同,你做一个产品,同行一定觉得很认同。但是在中国,往往一个高端人群都很认同的产品,有的时候在中国大量的中低端人群,我们经常说的小白用户,往往觉得很难认同,在中国互联网经常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在高端用户和真正的主流用户,谁能够跨越这个鸿沟,就是谁能够从用户角度出发。


三是处处留心

很多人觉得在公司工作的时候,在开产品讨论会的时候才叫改善用户体验,下了班或者没事的时候,这事跟我没关系了,这种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产品体验无处不在,任何事情都是产品体验。比如新进到一个酒店,比如坐航空公司的飞机,整个登机过程,机场安检的流程,最糟糕的用户体验,如果不幸摔伤了腿,拄着拐杖去医院,当然很多现代化的医院改善了,但是传统医院的流程,永远不知道先到哪儿划价,然后再去交费、拍片子,让你楼上楼下跑很多来回,包括著名的笑话在北京西直门的桥上,所有司机都会觉得走入了丛林一样会迷路。如果去过美国,美国的路牌和中国的路牌,中国的路牌总是等你看清楚以后,恭喜你已经上错的道路或者你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出口,但是美国路牌在你离还有一定距离的时候会提醒你。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无处不在,如果能够处处留心,把自己当成一个抱怨的用户,但是把它再上升一个层次,抱怨完了之后,想想为什么会抱怨,这个东西怎么改善,从而看成一个头脑体操,如果我是这个道路设计师,如果我来设计医院,如果我来设计摇控器,大家用的手机、车钥匙,会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体验做得很糟糕的东西,但是你来思考的过程,我觉得就是一个提升自己对体验的感觉。

行业专家容易有行业误区,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太熟悉了,审美疲劳了,已经形成惯性思维,有时候做一个小白用户,没有耐心,很暴躁,想想餐馆吃饭,在菜里发现苍蝇,各位怎么感觉,当时就跳起来,恨不得马上跳起来,在你的行业里,用户用你的产品出错了,你会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程序出错了吗,你再重装一遍不就得了嘛。

大家买车的时候,你对车不了解,就会听着推销员天花乱坠,你可能就不关心这个车的某个螺丝是什么做的,可是到自己产品的时候,你巴不得把你的技术细节都展现给用户,也不管用户懂不懂。很多人买家电,真正懂家电的技术吗?很多人因为家电长得好看,或者现场推销员一顿天花乱坠忽悠了,把彩电买回家,买了很多功能回家,回家自己最能用的还是音量键、开关键和频道键,摇控器上大部分键都摸过吗?电视机一定有看照片的功能,你是否把SD卡往里插了呢,你如果插了一次,就会知道这个功能不是给人设计的。

我有时候会说,很多功能做得像找抽型功能,说你没做吧,你做了,这功能都有,功能都能完成任务,说你做了吧,用户用起来很难用,但是在你自己的领域里,产品都是你做的,你知道细节,你知道流程,你绝对不会骂,你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做得多好,用户不会用,我们研究出一本书21天学会使用什么,我们没准公司靠办培训还能再产生一个产业,今天修手机比卖手机赚钱,这个笑话都知道。

为什么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熟悉的领域处处留心,这是发现用户感受,培养同理心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在上班那几个小时,或者开会那几十分钟里,能让自己无处不在的处在一种小白用户的模式,能让自己在不断的生活中发现体验不好的地方,有人在微博抱怨,射灯不好,这个细节真的留心,处处留心皆体验。过去一个好的诗人,不是天天在屋里看唐诗三百首照着抄就能写出伟大的诗篇,他有赤子之心,有胸怀,到处采风,游历名山大川,和朋友喝酒,像李白一样,才能有这种灵感,很多产品的灵感来自于在产品之外。据说苹果设计师来苹果之前,设计最酷的产品是马桶,很多人觉得很奇怪,怎么设计苹果的人是一个设计马桶的人,你们不觉得在白色上有共同的灵感吗?


四是没心没肺

就是脸皮要厚,不要怕人骂,最好的产品不是完美的,是优美的,是优雅的,能解决用户问题,但是一定不完美,苹果的产品还是有很多缺点,但是有一点或者几点能够对你进行强大的诱惑和感动,这就够了。所以没有缺点的产品不存在,很多设计师做事要求完美,我做产品要求做到极致,而不是完美,完美不可能,要有这种开放的胸怀,能够听到别人骂。甚至竞争对手雇水军来骂我,虽然再难听,我会咬着牙跟团队说说想想产品有什么改进的,让他骂不出。很多设计师出身的产品经理,设计出身,有一颗敏感的心,被老板一批评就蔫了,被同行一挑战,就说我不跟你讨论了,你不懂。

我觉得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要对产品的结果负责,心要粗糙一点,要迟钝一点,不要管别人怎么说,要能够经受这种失败,因为好的产品,是经过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打磨,好的体验绝对不是一次到位,你是要不断的一点一滴的去改进,只是很多产品的成功,当你们今天去谈论苹果的时候,谈论成功公司的产品时候,一定不要看今天的成功去模仿,一定看他刚起步的时候多么粗糙的原型,读读乔布斯传,看看苹果的真实历史,第一代iPod很多是粗糙,第一代苹果手机跟摩托合作不成功的例子。今天Facebook这么成功,很多人举它做例子,这么美丽的产品,很多人都在抄他的表现,Facebook第一版是什么样子,第一版就这么漂亮吗,第一版有很高明的设计师吗?其实不是,我相信它的第一版,就是为了哈佛女生和哈佛男生做的都是,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让大家上传照片分享照片的一个简单应用。

所以每一个产品最后能成功,都不是一招制敌,更不是一炮而红,而是至少经过三年五年不间断的打磨、不间断失败、不间断的尝试,没有坚韧不拔的心态产品经理很难做出来,做产品某种角度来说,是做艺术品,但是某种角度来说,因为艺术品可以给少数人看,甚至艺术品可以孤芳自赏,但是最终的产品成功还是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它再是艺术品,还是要获得大众的认同,不得不去做很多跟大众沟通,跟市场抗争,跟竞争对手做竞争,原来很多设计师认为自己很不懈干这个事,不得不忍受来自市场各种用户建议、正常的反馈,甚至包括恶毒的攻击。所以没有一颗粗糙的心,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没心没肺的,别人骂我多了,刚开始有感触,后来看多了就习惯了。

所以有这样几个心就具备了产品经理的基本素质:用心、将心比心、处处留心、没心没肺
原文出处:http://zhouhongyi.blog.sohu.com/245941929.html;
含有关联记录 1 个
(10)    转记    评论(1)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李开复   专注于且深入分析用户数据、用户使用习惯   
李开复: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词是渗透与价值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移动开发者大会上的演讲中,以“渗透与价值”为主题剖析了他眼中的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他谈到的要点有:

1 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2亿用户时代,这跟两年前的5000万到7000万的高端用户市场完全不同的是,多了大约1.3亿的年轻的,学生、蓝领用户。他们的需求不同于两年前的工具型需求,而是需要简单、有用、好玩、畅快。

2 O2O会改变中国,但在中国难点是,线下商家觉悟还比较慢。

3 移动互联网也会跟互联网一样,走向靠入口或者门户,靠游戏或者虚拟货币、虚拟道具,靠商业服务,靠广告四种商业模式


以下是演讲实录:

什么是渗透与价值?我们看任何一个领域起步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小批用户,他会因为愿意尝试新的领域,市场有很好的开端。会有新的用户蔓延,他们有新的需求,新的使用习惯会不断渗透,会更深地使用这个领域。

今天我想谈到的是我们看到过去几年,在两年前启动今天这个大会的时候,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去年我们看到了一个蔓延,今天我想讲的就是渗透。

今天我想谈的主要是三点,第一是分享一个好消息,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2亿的成功蔓延的时代。第二点我想讲的是移动互联网将如何应对未来的3亿或者5亿的用户,怎么样渗透。最后我想讲的是怎么赚钱,是货币化的一些问题。

刚才蒋总用过这个非常好的数据。如果我们只看用户行为,全球智能手机设备已经超过6亿,仅仅在iOS的领域上已经有450亿次的App下载。特别让人振奋的是,每一个用App的用户,每一天要用94分钟,这是很长的时间。他们的使用习惯,或者是对移动互联网上瘾的程度是超过互联网的,多于互联网30%的时间。甚至可以说人们用PC互联网的时间正在被腐蚀,正在下降,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正在成长。  zhuo注:专注于且深入分析用户数据、用户使用习惯   (2012-10-24 10:03)  评论 (0)    

如果我们看操作系统的话,在右边的图上,安卓基本是领跑所有的移动选择。在过去的三年,它的成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在移动应用方面,游戏在全球还是领跑的,占70%。

中国移动货币化已到来

在中国的情况会怎么样呢?如果大家对这个图非常振奋,觉得移动互联网崛起的速度非常快,移动货币化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会更快,移动互联网的习惯渗透也更快,中国的安卓成长更快,中国的游戏比例会更大。从全球来看中国,中国和全球的差别就是一个字,就是“更”,移动互联网让人振奋的事情,在中国我们更振奋。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让我们最振奋的一件事情就是已经进入了2亿用户的时代。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如果说去年我们很乐观地说明年会不会有1.5亿,会不会有更多,年底会不会达到1.5亿,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但是,现在还没有到年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2亿。这是根据我们投资的友盟所得的数据。iOS已经达到6000万,安卓达到1.4亿。我们都看到去年有5千人参加这个会议,大家都热血沸腾,非常乐观。我们今年看到的数字远远比去年更大,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情。

这个速度到底有多快?如果仔细衡量一下,我们会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成长速度大概是互联网的6倍。花了36个月在互联网上达到的成长速度,在移动互联网只花了6个月。

过去两年,我也在会上和其他的会议上做出了比较大胆的预测,当时也遇到了一些比较严厉的质疑。今天我们正好可以回顾一下这些预测是否正确。

回顾移动互联网历程

第一是在2009年创新工场成立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将带来第四波互联网浪潮,这一天已经充分看到了。

第二是安卓的平台将胜出。那个时候安卓只占百分之几的份额,很多人都对这一点抱很大的怀疑,但事实证明这个情况也发生了。

第三是我们看到第一批的应用将是工具型的,现在这些已经非常普及了。从豌豆荚运动会、安全卫士、安全助手、商店、91等等,确实证明了工具是第一波的浪潮。

还有我们当时预测的中国会有一批独特的手机应用,带宽很少,但客户端很厉害。在2010年,我们大胆预测了价钱将会降到1500块一台安卓手机。在2011年是750块。可能有些用户觉得这个价位的不好用,但不用担心,当时的不好用,第二年就好用了。2010年我们预测娱乐加社交将成为主流的应用开发机会。今天也充分地见证了,我们也预测了国际的下载收费的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在中国我们需要走新的货币化模式。从数据我们也看到了免费下载才是真正的主流。

在2011年,我们谈到安卓将在中国一骑绝尘,用户将从白领发展到主流用户。游戏将是第一批最好赚钱、最好普及的机会。这不是任何游戏,也不是PC移植过来的游戏,而是刚开始是简单的单机游戏,慢慢地走进异步社交。还有3D的高质量的游戏,今天我们确实也开始看到了。

整体来说我们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今天我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预测呢?

我们看去年的主流的所谓的千元手机和今年的相比会有巨大差别,1000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台非常好的双核手机,而且是4.3寸,而且是高清的。右边的这台手机去年是2千块,今年降到了1千块。去年1千块的手机,今年降到了700元,迅速下降的价位,千元手机的能力越来越高,我们今年看到了400元的手机,甚至有人说200元就可以买到一台安卓手机。价格的下降肯定是它普及和蔓延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千元手机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我们看音乐,过去大家比较习惯的是选择听音乐,把它当做收听的模式。现在的处理越来越快,甚至在一些新的软件,比如爱唱,可以一边唱,一边把自己的回音放到耳朵里,让你感觉自己唱得很好,虽然你可能唱得很烂。这样的效果在一年前是达不到的。因为有了iPhone和高端的千元以上的安卓能做到这样的能力,音乐的体验就从收听变成了参与,变成卡拉ok的体验。这在一两年前是达不到的。

右边是一些游戏,在一年前玩的游戏,大部分还是简单的2D的、单机的、一个人玩的游戏。现在的一些游戏已经有点长得像端游,更感觉跟《征途》是不是有点像。在中国,我们完全可以在iPhone和iPad的体验中做出3D加上页游的体验。游戏玩家会越来越多,会越来越好玩,货币化的那天已经来临。需要开发者注意的是,过去找几个学生拿点图拼凑一下做2D游戏,就会有很多人用,这一天已经过去了。因为用户期望的体验是更高的,原因是手机能力更高,游戏体验也更高。这里我举的音乐和游戏的例子只是一些应用,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其他方面的更多应用,都是在更普及的,而且更高效能的手机平台上运行的。

环境里面,我们还看到一些令人振奋的状况,在中国的用户增长是超过全球的,环比的增长,全球是33%,这个已经很惊人了。从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全球的安卓用户增长了33%。如果每个季度都长33%,一年就翻好几倍。中国是87%,一个季度比上一个季度翻了一倍,是巨大的成长。右上角是用户的活跃度,都是中国的增长数字。在今年一季度的时候,假如说App启动的数字是100人,到了第二季度就变成245人,到第三季度就变成700多人。大家过去在第一季度的时候,还是把安卓机当成电话来用,打电话、发短信,到了第二季度,几乎是人人在用App,这个速度仅仅是在两个季度半年中的成长,让我们充满了信心,开发App一定是一条光明大道。

在左下角我们看到宽带的情况,我们在前年预测宽带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当时预测初步的应用应该是用到很强的手机,但尽量少用带宽,因为又贵,而又不见得能上。经过运营商的努力,这个情况有所解决。一年前,46%的人是上宽带移动互联网,今天已经从46%达到58%。什么是宽带移动互联网?就是基本是3G和Wi-Fi的结合 Wi-Fi 非常有效地化解了3G铺垫基站的成本。校园里的很多地方都普及了Wi-Fi点,这个让我们更加乐观,以后的带宽会越来越好。

右下角是用户的蔓延,移动互联网过去基本是五到一级省市的世界,尤其是广东。另外还有北上广、浙江、江苏的用户是最多的。如果把这五个省市去掉,西北、东北这些省市过去只占45%的流量,现在已经占60%了。这是向全国蔓延的现象。刚才谈到的蔓延现象绝对在发生,用户成长得比国外更快,使用App的越来越多,宽带越来越好用。不只是较发达的省市,而且已经向全国蔓延。所以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是全民的运动。

下面我要谈的是在刚才的基础上,让我们非常乐观的爆发式的成长。无论是价位,还是使用习惯,还是用户群。

刚开始移动互联网是一批高端用户用工具型的东西。然后越做越便宜,很多人开始使用了。再下面,更多人要有更强烈的使用习惯,不止是买一个千元手机,而是每天用App,在上不同的网站。这是我们看到的渗透。渗透已经开始发生,刚才我们谈到的Q1到Q2,Q2到Q3,App的使用大约有7倍的成长。

我们认为今天跟两年前最大的差别,就是两年前针对的是5千万到7千万的高端用户。现在的2亿用户里,大约有1亿3千万已经不能算是高端用户了,也许还是年轻的,也许是学生,甚至可能是蓝领等等,都在用户群里面。这1亿3千万和未来的3千万,明年底如果有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这里面的4亿3千万,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需要跟两年前不一样,两年前是工具型的,以PC为主,慢慢向移动转移。今天的用户需要的是四个事情,简单、有用、好玩、畅快。

简单,比如说PaPa产品,最近一天有上万的下载和注册,就是照片加语音,一句话讲明白,一分钟可以学会怎么用,很可爱、很有趣的产品。  zhuo注:初创小产品什么样!   (2012-10-24 10:03)  评论 (0)    

有用,上网快鸟也是一分钟解释清楚,可以帮你省一半的流量。

左下角的Sirt,你可以跟它讲笑话。如果你没有看段子的话,你可以用iPhone跟它讲一些话,让它讲笑话,这是最好玩的地方。还有很奇怪的地方,像昨天微博上传的。

右下角是刚才讲到的唱歌,让你感觉到歌星的体验,唱得不好的人感觉自己唱得不错。其实3亿用户需要的是这些东西,不是需要特别高端的工具,基本上就是简单、有用、好玩、畅快。

移动社交化互联网前途无限

在这样的发展中,我们认为社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产品很快蔓延、渗透到2亿、3亿、5亿的人群里面,社交是非常重要的。马总谈到如何用微信、QQ或者新浪微博使产品达到很快的传播。两年前,这个机会看来是被新浪和腾讯成功地做到了综合社交的平台,但开发者不用担心,就像美国还有很多机会一样。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一年开始了一些相对垂直的社交产品,比如说兴趣社交、荷尔蒙社交、商业社交。今年从音乐的领域、图片的领域、郊游的领域,还有视频的领域、语音的领域、购物的领域都在发展越来越多的垂直社交。这意味着社交将继续走垂直化的道路,而且我们还有很多机会。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交链,我们可以完全用腾讯和新浪的社交链,让我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果各位对开发社交有兴趣的话,我们对社交的领悟是下面四句话,我们认为一个好的社交产品应该能够直指人心,让人感到温暖和需要。第二是针对一群人,让他们能够沉迷和宽热,不要只是针对你认为他们有需求,而是一批可以描述出来的人。我们希望产品是有持续性的。最后,我们希望用户行为很重要。如果行为完了就走了是不行的,行为要可以沉淀为内容,才可以给社交领域带来可持续化的优势。

O2O趋势:线上快速发展或线下埋头苦干

大家都谈O2O,去年我们也谈了O2O。O2O在国外看起来是即将要爆发,所以应该让我们充满着期望和信心。有O2O帮助美国人打车,帮助美国人打广告,这些都已经移动化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跳进O2O的时候还是要考虑中美的差别。游戏上的中美差别不是特别大的,更容易接受游戏或社交。但O2O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用户都很前卫,都很能够赶超美国人。但是,我们在线的商家,那些杂货店、餐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他们不像消费者和用户那样准备好了。在美国是不同的,美国的商家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可以跟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接起来。O2O本身就是Online的用户接上Outline的商家的行为。在中国,因为商家不是那么成熟,这方面有一定的挑战。

现在可以看到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线上的快速发展。我觉得无论是布丁或者是酒店管家,这类产品都是线上发展很快。但这类产品面临同质化的问题,别人如果也做怎么办?因为里面只有线上,没有线下。右边是线下的行为,到家美食汇是很有趣的例子,做了线下送餐的服务,他们用了非常辛苦,但非常有竞争优势的方式,一旦做成了,可能跟京东的做法有点像。就是如果你做了送餐的队伍,然后再跟每个商家接触,他们对互联网不懂,没关系,我来帮你解释,我来帮你做。如果你愿意走得这么深的话,那是可以做成O2O的,只是成本比较高,发展比较慢。

开发者最关注的移动盈利模式

最后我想讲的是到底怎么赚钱。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上,基本上有四个商业模式。第一个是靠入口或者门户。第二个是靠游戏或者虚拟货币、虚拟道具。第三是靠商业服务。第四是靠广告。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也会走这四步。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已经有一些公司成为了所谓的入口,无论是腾讯、360、豌豆荚、91等等,他们已经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入口。未来当然有更多的机会。

我们对游戏非常乐观,收费模式跟PC是很像的。

第三是商务,我们比较担心,但我们觉得迟早要突破,大家继续努力。

最后是广告,未来会非常光明,只是可能要再等一下。

先谈一下游戏。游戏是大家最理解的,在座各位很多人是开发游戏的。我们听到蒋总、马总对游戏的分析,都非常乐观,我们也是一样。这里有两个例子《望仙》和《世界online》,月收入都达到1200万以上。这些产品的特性是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有3D的效果。

在游戏领域,很多在座开发者都说游戏就要做国外,要做iPhone、iOs,安卓不能挣钱,我们要做出一个预测,就是安卓很能赚钱。对一个游戏开发者来说,一定是安卓带来更多的机会。这不代表你不可以做iPhone,但安卓更好。

我们看到的是安卓的用户更多,可能从3:1到5:1,跟iOs相比。右上角是up值越来越乐观,刚开始比较落后,现在越来越好。左下角是收费能力,iOs有很多收费比较麻烦的地方,希望未来可以结果,但过去需要双种货币的问题,让它的付费行为在中国用户里面比较难产生,国外用户是另一回事。右下角是开放体系会提供更多的空间。在国外,我觉得iOs的审批过程是非常头疼的事情。有没有人觉得iOs审批太长了?同不同意?只有几位吗?我见过的每一个人都抱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给我们带来了麻烦,但长期来说,冗长的审批会让游戏的开发和更新变得更慢。在国内,如果你要做一款游戏,有很多渠道可以做商店,在安卓上有四五家很大的商店,从大公司,腾讯、360等等,一直到小公司,到91、豌豆荚应用会,有很多市场可以用。安卓上可以让你更容易地把流量拉过来。很多网游是需要可预测的每一天、每一个礼拜用钱买来用户和流量,把这些流量放到一批服务器上面。这样的动作在安卓上远远比在iPhone上好做。因此我们对安卓更乐观。这里如果明确地说一点,应该是说我们对iOs乐观,对安卓更乐观,而不是说iOs不好。

在创新工场,我们刚刚讲了很多预测,我们不是分析师,也不是预测师,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讲了很多话,预测对了或错了,很多人说是空话。你可以看到从2009年到今天参与的项目。你可以看到我们的投资和预测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跟大家分享,如果你认为我们的预测是准的,我们的投资还是不错的。当我们谈到安卓的生态系统和工具的时候,安卓的产业链是我们的投资项目。后来我们谈到游戏,从单机到异步社交,慢慢有网游的风格和更高质量的3D趋势,我们投了一批移动游戏的产业链。我们刚才谈到的O2O,我们分析了不同的O2O,一年半以前,我们认为旅游是相对可做的O2O,因为有艺龙、携程这样的公司教育了很久。我们对O2O有很大担忧,但可以垂直的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做,我们做的大部分O2O是旅游领域的。右下角,社交进入了垂直化的,尤其是特殊的垂直人群的社交,我们也投资了若干个这样的公司。

很多人再下面你们怎么看?我们也在探索,有很多不同的方向,这里有几个例子,比如语音和音乐、视频在移动互联网扮演的角色,一些更多的垂直社交,还有云的服务和工具,可能还有B2B的机会。我们也还在探索中。如果你们想要猜我们心里怎么想,看我们投资什么项目是最好的方法。

总结

我们今天看到的五个现象或者对未来的五个看法。首先,我们认为今天我们非常开心地进入了2亿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认为明年底会进入5亿互联网的时代,真正达到普及。过去用6倍的速度达到了2亿用户,将来会用再6倍的速度迎进下3亿的用户。

第二,我们认为社交非常棒,可以让产品传得非常快,未来会以垂直人群的、娱乐化的社交来发展。

第三,我们认为游戏依然是毫无疑问的赚钱、货币化的最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被证明的领域,我们认为明年会有好几个每月四千万收入的游戏。这是非常大的数字。我们也认为整个产业链会超过50亿。

第四,我们认为O2O未来会改变中国,线上、线下一旦连起来,这是巨大的爆发式的力量。我们担心O2O的线上商家是否准备好了。这是慢慢的过程,从准备好的领域,例如旅游类的,慢慢地发展。

最后,我们认为如何让每个人连接上世界,让社会传播达到最优,最主要的渠道,未来的渠道和工具更多的会是移动互联网,而不是PC。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4929/1.html;
(5)    转记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