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马克 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孩子王》:女员工眼中的扎克伯格和他的兄弟会

  在Facebook的成长历程中,赞美之词无数。但是,凯瑟琳?罗斯,Facebook的第51号员工,却从非技术和非资本的角度,凭借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在《孩子王》这本书中描述了这个充满兄弟会文化的组织,从最初信奉的“行动迅速、突破常规的“价值观渐渐转移到成功带来的金钱和消遣过程。

  当然,凯瑟琳并无意批判这个公司的成长。作为一名原本就游离于公司男性工程师主体之外的女客服人员,她最终也成为了扎克伯格身边的亲信,专门用扎克伯格的语气替他写博客文章。就在她用自己的文学专业能力证明了一个非技术人员的价值时,凯瑟琳却始终不能让自己完全理解扎克伯格的社交和技术梦想。

  在这个文艺女青年心中,她所相信的是,生活应该用心去融合和体会,而不是不停地用社交媒体去记录。Facebook和硅谷急于将一切都技术化的行为让凯瑟琳感到不安。在这个充满无限量照片、排名和更新的世界中生活多年,她发现自己和现实世界中的关系变得少得可怜

  在书中正文的最后一句,凯瑟琳写道,我们应该继续尝试,还是应该稍事休息,让生活不被分享、不被记录,并意识到这种不言而喻也许才是生活的本质?

  在这个科技国度中生存并创造价值的你,也许并不认同凯瑟琳的观点,但这并不会影响你从她的这本书中更全面地了解Facebook、扎克伯格以及他所领导的孩子王们。下面就是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凯瑟琳?罗斯眼中的马克?扎克伯格

  ?马克喜欢在夜里工作,因为相比那些白天工作的风险投资人和其他商务人士,黑夜是马克的主场

  ?马克和非技术雇员说话时,似乎在另一个系统里,冷漠淡然,而他把注意力都预留给了那些对他有着直接重要性的人:风险投资人、Facebook的其他创始者,还有之后那些他慢慢喜欢上的程序员们。

  ?马克很少在“开心一小时”和大家一起喝酒、交谈。到2005年秋天我开始在Facebook工作时,就算马克曾经在办公室里放松过,这时他的举止也俨然已经演化为“忙于大事,没空参加公司开心时间”这样的高管作风。虽然他平时总穿着短裤、T恤,还经常光着脚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

  ?2008年,一周星期五,马克召开全员会议,介绍了谢莉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一名来自谷歌的极具权势、拥有千万家产的广告和运营经理,马克说他自从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以来就一直在以高管的职位吸引她来Facebook。
  “我见到谢莉尔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她的皮肤很好,”马克接着说,“她的皮肤的确不错。”他指着谢莉尔说道,不可否认,谢莉尔的脸确实很光滑。她微笑着听马克说话,一点儿没有退缩。
  坐在同事当中的我感到一丝困惑和茫然,因为我原来从没听过马克评价别人的皮肤。显然他从来没有通过评论任何工程师的皮肤,来体现他们适合于特定的职位。

  ?有时员工压力不够大,他会对员工提出闭关期的要求,员工们在闭关期需要在夜里和周末加班。当其他一些社交产品,如Foursquare或Tumblr上线时,马克经常就会提出闭关期的要求,这时,我们需要认真地在Facebook的整套功能当中纳入这些产品的特性,以此来抵制这些产品对我们的冲击。

  ?我私下里对马克一直有这种感觉:想要代表整个思考模式的转变和一种全新的虚拟生活方式,而且想做到众望所归一定很难。对数据和系统有着超常且抽象的侧重的马克需要充满魅力、讨人喜欢的人来分担这个重担。

  ? “你看过《白宫风云》吗?”马克问。
  “看过几集,但没有全看完。”我解释道。
  “我想让你看看这部电视剧。”他说。

  ?全心全意为公司事业奉献的模范是达斯汀?莫斯科维茨。我对达斯汀的信任多过马克,因为马克的单调和高傲只能引发我的好奇,而达斯汀身上拥有冷幽默和诚恳谦虚的品质。
  2008年9月,达斯汀邮件宣布他即将离开Facebook,我即刻陷入无声的哀叹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到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依靠达斯汀,把他作为与马克相对的诙谐、实际、具有人情味的公司领导。山姆和我有时戏称他为“达斯汀老爹”,因为我们两个都感觉到,遇到问题或需要和高层领导交流时,达斯汀是最有可能聆听我们诉说的人。

  Facebook世界里的”孩子王“和公司价值观

  ? 特拉克斯入侵Facebook几周后,达斯汀雇佣了他,理论依据是你需要保持敌人在你的可控范围内,尤其在敌人可以攻破你网站的情况下。
  Facebook一直期待特拉克斯和他的同类加入的原因在于,不像生产电脑芯片或企业软件的新兴公司,社交网络的重点在于:个性和故事。
  黑客一鸣惊人的能力——或用硅谷的话说,“制造混乱”的能力——在硅谷被无数人崇拜,尊为科技公司力量和效益的源泉。这些公司,包括Facebook在内,都将其宣称的“行动迅速、突破常规”的能力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

  ?为了确保E层(工程师楼层)尽量给人感觉好玩儿、随便,这层到处布置了各种玩具:滑板车、DJ设备、乐高积木和拼图。每过一段时间,达斯汀为了活跃工程师们,就会在网上订购一款非常好玩也价格不菲的玩具,并要求网上商店送到办公室来。那年夏季的一天,一只可以长大、栩栩如生的恐龙到了办公室的邮箱里。所有员工都对这只新机器宠物倍加关爱,给它拍照片,并上传到Facebook。还有一次,达斯汀买了一顶镶着假珠宝、配着红色天鹅绒的皇冠,男孩们的梦想终于成真了,于是他们轮番带上这顶皇冠。

  ?成人生活意味着承诺、按揭和婚姻。在沉迷于青春的硅谷世界中,在这个风投们争先雇佣或投资青少年男孩的世界里,成人的一切似乎难以想象和触及。

  ?由于我们位于贝克斯菲尔德市的绝对荒凉之地,他的Sprint数据卡不能使用,于是车程的最后几个小时我们完全名副其实地远离了技术。黑暗中男孩儿的手指紧张地发痒,大声地敲打着膝盖,没有了视频,车里变得出奇的安静。他们没了技术就无所事事。

  ? 2007年,发布Facebook开放平台之前的几个小时,工程师们都躲在W酒店中,以最快的打字速度来编程。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开放平台当时还没有完成。男孩们还在为开放平台的正常运行而编写代码,修补漏洞。
  甚至在马克发布两个产品(开放平台和视频)的时候,特拉克斯还在匆忙地编程。他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连续3天不停地编程,身体和视频都快撑不住了。当他修补完视频功能最后一个漏洞时,终于从床上下来,离开了笔记本电脑,想去洗手间接一杯水。特拉克斯都没走到水龙头那儿,就疲惫地倒在了大理石地板上,接着就睡着了。后来他醒了过来,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无法挪动身体。过度的劳累让他的四肢都不听话了。
  也许这就是Facebook的原初场景:技术完全消耗了身体和现实的那一刻,剩下的世界只有技术霸占的物质领域。

  ?这些哈佛工程师们声称自己最了解金钱和权力,然而他们对这些又是那么无知。我想,他们的人生在青少年阶段或更早就获得的成功蒙蔽了他们的视线。他们以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同样的通往财富的捷径,他们以为在这条捷径上,只要比别人多懂点儿高科技装置就可以获得成功。

  ?一位男性工程总监经常对公司女员工提出三人性游戏的的邀请;还有一位工程师时不时地向女产品经理表现轻蔑和侵犯的态度。但这一切随着谢莉尔的到来,都得到了解决。

  ?就像真实的兄弟会一样,Facebook的兄弟会文化中也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和固定的仪式。在这里,兄弟会的仪式不是橄榄比赛和酒吧之夜,而是象棋游戏和时不时的豪华车夜总会之行。Facebook让书呆子气的程序员变得正常、受欢迎,起码在硅谷之内是这样。

  ?男孩们害怕失去的是19岁少年的身份,以及少年的永远年轻、永远鲁莽、不受控制、不可阻挡的能量。也许他们担心的是长大成人。那么Facebook文化,以另一个名义来说,也许是对成人生活的恐惧,一种想要永远推迟承诺、责任和面对现实生活中认同问题的愿望。然而如何来挽留青春呢?如何永远19岁呢?

  最后的故事

  作者凯瑟琳和公司的明星级工程师特拉克斯一直存有暧昧的关系,但是很多次,就在他们躺在同一张床上并且可以相互去感受对方的身体时,两个人都不希望这个过程将继续下去。

  凯瑟琳写道:“性爱对于我们来说过于真实、可怕,令人不寒而栗的真实。因为在性爱——身体实在而完全的交织——之后,我们无法再回到虚拟世界。然后虚拟世界是我们财富的源泉。而且,作为Facebook的名义领袖,我们需要保持公司所依赖的距离感。因为,如果每个人都与他们所爱的人紧密连接在一起,那么他们——我们——就不会再需要Facebook,以及它所允诺的远方永远即将到来的爱。”

  2010年初,作者凯瑟琳在二级市场卖掉了自己的公司股票期权,离开了Facebook。

原文出处:http://news.pedaily.cn/201212/20121231341189.s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傍导师,组建导师团,从前辈身上汲取智慧   保持控制权   广结人脉,广泛学习   马克 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寻找大牌导师   
扎克伯格也太会组建导师团了吧

担心扎克伯格太过年轻、无法驾驭IPO之后的Facebook?《纽约时报》的网络版刊发了一篇文章说,担心FB上市后会失控。但也正是这篇文章透露扎克伯格的一项未被总结的技能:善于组建导师团,从前辈身上汲取管理智慧。

历史上小扎已经成功证明了自己能够从程序员转型管理者。其次,他也跟42岁的COO桑德伯格成为管理黄金搭档。实际上,年轻小扎是很善于跟大牌导师们套磁的,在Facebook之外,他的智囊团还包括巴菲特、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以及网景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和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及CEO唐纳德·格拉汉姆。
来看看小扎是怎么傍导师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透露,扎克伯格找自己深聊过几个小时,向他咨询Facebook上市建议。股神告诉他,维持对公司的紧密控制是正确的,即使在上市之后也应如此。“他(扎克伯格)是非常聪明的家伙。他打造了一家优秀的公司。我认为他将保持对公司的控制,这是肯定的。因此他将可以大展拳脚。我一直都建议创业者尝试和维持这种能力,幸运地是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做到了这一点。”

雪莉·桑德伯格

扎克伯格获得了顶尖的工程师和经理人,包括42岁的COO桑德伯格。朋友和同事认为,桑德伯格是扎克伯格的老师,指导他如何与员工打交道,以及如何建立Facebook的业务。

比尔·盖茨

一名风险投资家表示,当他2005年会见扎克伯格时,扎克伯格已表示他不仅仅希望从风险投资公司处获得钱。他希望有人可以将他引荐给盖茨  zhuo注:找可以增值的投资方!!   (2012-10-21 23:07)  评论 (0)    。目前,盖茨经常就企业哲学和管理问题向扎克伯格提供建议。

唐纳德·格拉汉姆

2005年初,通过哈佛大学同学引荐,扎克伯格见到了华盛顿邮报公司CEO格拉汉姆。 当时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首任总裁希恩·帕克(Sean Parker)一同前往华盛顿,是希望华盛顿邮报公司能对Facebook进行投资。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回忆,扎克伯格被华盛顿邮报公司和硅谷科技公司之间的差异震惊:“我对于文化差异感到惊讶。他们关注长期发展,专注于品牌。”

随后4年中,小扎一直追随格拉汉姆,参加他的会议以及面向分析师的介绍,希望了解格拉汉姆如何运营一家大公司。2009年,扎克伯格邀请格拉汉姆加入Facebook董事会

扎克伯格也学到了华盛顿邮报的股权结构设计精髓。华盛顿邮报公司采用两级的股权结构,这确保格拉汉姆家族拥有足够的投票权。扎克伯格在Facebook模仿了这样的结构。当Facebook上市后,扎克伯格只持有该公司的小部分股份,但投票权却超过一半

希恩·帕克

扎克伯格也从FB的首任总裁帕克身上获得了有价值的经验。帕克曾告诉扎克伯格保持对公司控制权的重要性。帕克起草了法律文件,确保扎克伯格拥有Facebook董事会的两个席位,当时的另一个席位分配给了帕克本人。只要扎克伯格仍拥有董事会席位,那么他所持股份就不会减少。
帕克在Facebook时还帮小扎招聘了大量的早期员工,其中包括随后成为LinkedIn明星的马特·科勒尔(Matt Cohler)、Facebook首任销售主管凯文·科尔兰(Kevin Colleran)和Facebook首席设计师阿隆·希提格(Aaron Sittig)。帕克还主导了Facebook最初几轮融资,吸引来了PayPal联合创始人皮特·希尔(Peter Thiel)等知名投资人。

史蒂夫·乔布斯

在Facebook成立之初,扎克伯格曾向乔布斯寻求建议。两人常常在下午一同散步。扎克伯格甚至从苹果的设计中获得灵感,并仿照Macworld的形式每年召开F8大会
在苹果发展早期,乔布斯常常在散步时决定招聘对象。当Facebook在帕洛阿尔托建立公司总部之后,扎克伯格常常也效仿乔布斯,在散步时做出招聘某些高管的决定。一些以这种方式加入Facebook的员工表示,扎克伯格与应聘者一同散步,在路上提出相关问题,并在一块警示标志前停下。在那里,扎克伯格会向应聘者介绍眼前的景观,以及他对未来的看法。
去年由扎克伯格招聘的一名Facebook员工表示:“他指向苹果总部,随后是惠普(微博)和其他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总部。最后他指着Facebook说,这家公司的规模将超过之前那些公司的总和,而如果我加入Facebook,我将成为它的一部分。”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481/1.html; 英语:http://www.nytimes.com/2012/05/13/technology/facebooks-mark-zuckerberg-at-a-turning-point.html?pagewanted=1&_r=2&ref=technology;
(5)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获取用户反馈   马克 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瞄准你们自己的愿景,而不是瞄准竞争对手   为创业者支招   以数据为判断依据   
【扎克伯格对创业者的最新建议】1、以数据为判断依据。企业应当倾听用户的意见,同时关注数据,而不是去抄袭。2、要有灵活性。创业者需要给自己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了解到的最新信息进行调整。3、从基础开始做工作。

怎么倾听与研究用户?“一定要了解用户定性的意见和定量的行为”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10月20日在Y Combinator的创业学校活动上表示,创业公司在开发产品之前应当分析市场数据,倾听市场声音,而不是去抄袭。

他还表示,“我们预计人们每年分享的信息量将翻一番,因此10年后人们分享的信息量将是目前的约1000倍。”“这有点像社交网络版的摩尔定律。”

以数据为判断依据

扎克伯格以Facebook的照片分享服务为例。他表示,Facebook并不是主观臆测用户会喜欢照片分享服务,而是通过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他表示:“我们倾听用户的需求,包括了解他们定性的意见和定量的行为。”实际上,用户并不会明确表示,他们想要照片分享服务,仅仅只是每天向个人页面中上传照片。

因此,Facebook开发了照片分享服务,而该服务也实现了爆炸式发展。而这一切都已经在Facebook的意料之中。

这并不是Facebook最后一次在产品开发中引入这种理念。例如,成千上万的用户对Facebook的“动态汇总”功能表示抗议,但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数仍在上升,因此Facebook坚持保留了这一功能。目前,动态汇总已是Facebook网站最关键的功能之一。

另一方面,Facebook的移动用户数持续增长,但绝大多数iOS用户抱怨称,Facebook的iOS应用速度太慢。因此,Facebook放弃了iOS应用原先的HTML5技术,转而开发原生应用。在此之后,Facebook应用在App Store应用商店中的用户评分和反馈都有所提升。扎克伯格认为,企业应当倾听用户的意见,同时关注数据

要有灵活性

在与Y Combinator创始人保罗·格拉汉姆(Paul Graham)的对话中,扎克伯格强调,创业者需要给自己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了解到的最新信息进行调整。

扎克伯格对观众表示:“我总是有这样的担心:我被一些事情困住,但这并不是你可以去做的最有影响力的事情。”因此,扎克伯格不能理解这样的想法,即在确定创业目标之前就建立一家公司。他认为,人们忽视了灵活性带来的价值。

扎克伯格建议,未来的创业者在着手去做之前应当首先确定想要什么,并保持灵活性。“很多情况下,你可以在一家公司的框架下做一些工作,但如果这样的工作让你厌倦,并使你产生受困之感,那么你应当调整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在创业早期,扎克伯格甚至认为Facebook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而不会成为一家真正的公司。

从基础开始做工作

扎克伯格同时表示,他在创业过程中的一条经验是,从基础开始做工作。他表示,许多公司都在解决小问题。如果只是想创业,那么这样做无伤大雅,但是从基础层面上做一些工作更有趣,创业者应当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重大问题。

扎克伯格建议,即使其他公司进入市场,并带来特别的创意,创业公司也不应当调整计划转而瞄准竞争对手。否则,创业公司可能会遭遇MySpace一样的结局。MySpace在社交网络的竞争中被Facebook击败。扎克伯格表示:“他们感到了来自我们的威胁并抄袭我们,这样做不可能获胜。从一开始就只想抄袭他人的公司不会成功。  zhuo注:瞄准你们自己的愿景,而不是瞄准竞争对手   (2012-10-21 22:41)  评论 (0)    

And if someone new enters your market with unique ideas, don’t derail your roadmap chasing them. Otherwise, Zuckerberg said you could end up like Myspace, which ruined itself chasing Facebook. Zuckerberg explained “they felt threatened by us and copied us, and you’re never going to win that way. Companies getting started now that are just trying to copy what other people are doing aren’t successful.


[更新]一开始就注重广告业务,从未想过要辍学

扎克伯格称从Facebook创立之初他就很青睐在线广告业务,让萨尔瓦多全权负责。这一点和电影《社交网络》里面所说完全不同。扎克伯格称广告业务能够支撑公司购买服务器的需求。“一有钱我们就买台85美元的服务器,”他说,“我们从不乱花。”

在谈到去加州读过的那个暑假时,扎克伯格称那时候还没有想到Facebook会是一家大公司。“我当时觉得,和许多伟大的公司做邻居感觉很棒。”他说,“有一天我们会做出来点什么,但是(指Facebook)肯定不行。”扎克伯格说他对投资人很坦诚,曾经告诉投资人彼得?泰尔,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退学。泰尔说他在瞎掰,给了他们第一笔大钱。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4927/1.html; 英:http://techcrunch.com/2012/10/20/zucks-advice-to-startups-listen-to-what-your-users-want-both-qualitatively-and-quantitatively/;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马克 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专注   
我们应该从马克扎克伯格身上学习5件事情:

Love What You Do 做你喜欢的事情,喜欢你做的事情
Stay Focused 专注
Be Willing to Change 拥抱变化
Simpler Is Better 简单就是好 (扎克伯格FB主页上写着喜欢的语录:Make things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simpler. - Albert Einstein)
Be Media-savvy 乐于精于和媒体沟通



5 business lessons you can learn from Mark Zuckerberg
By Minda Zetlin
From IT Insider Online

He's the world's second youngest billionaire, turning 27 this past May. (The youngest -- by eight days -- is Facebook co-founder Dustin Moskovitz.) He was portrayed in The Social Network (unfairly, some argue) as being socially awkward to the point that he displayed signs of autism. And he's been the subject of repeated lawsuits, most notably by a pair of twins who claim he stole their idea -- all the way up to the Supreme Court.

You might or might not "like" the man or even Facebook itself, with its ever-changing layout and questionable privacy practices. But it's pretty hard to argue with a site that has nearly 700 million users worldwide and is still growing fast. Here, five business lessons every IT executive can learn from Mark Zuckerberg's spectacular success:

Love What You Do

"I'd never met anyone who would walk away from a billion dollars," said Terry Semel, who, as CEO of Yahoo!, offered Zuckerberg that sum for the company he'd built. Zuckerberg refused, explaining it wasn't about the money.

Indeed not. Even today, "Zuck," as his friends and colleagues call him, can often be found writing code on weekends and holidays. It takes grueling, hard work to be a success -- especially in the tech world, where long hours are the norm for pretty much everyone. If you don't love the work, you'll be torturing yourself to get there.

Stay Focused

Through multiple lawsuits, angry accusations that he disregards users' privacy, even a hugely unflattering movie, Zuckerberg has remained relentlessly focused on managing and improving Facebook, as demonstrated by the company's continuous and growing success. His perseverance shows how important it is to keep your head in the game.

Be Willing to Change

"Every time Zuck looks at a product, it's as if he does so with fresh eyes. He isn't burdened by what other products are like or what the existing product is like," wrote Facebook engineer Andrew Bosworth in a primer for new employees that Facebook later posted for the public at large. "He doesn't care what he said yesterday, even if he was presented with the same product." This willingness to be flexible has likely come into play when Facebook was forced to make changes after encountering controversy over its privacy policies.

Simpler Is Better

MySpace is facing its second round of dramatic layoffs in less than a year and will wind up reducing its staff by much more than half. So it seems like a good moment to consider what Facebook did right and MySpace did wrong.

"MySpace, as the No. 1 social network site, was not very easy to use," notes Brandon Wade, founder of the websites SeekingArrangement.com and WhatsYourPrice.com. "Facebook is simpler, which makes it easier to use and faster to load. It has a simpler, better design."

By the way, if you've ever wondered why Facebook uses blue for nearly everything, the reason is that Zuckerberg has red-green color blindness, and blue is one of the colors he sees best.

Be Media-savvy
During the privacy controversies, Zuckerberg broke out in a bad case of "flop sweat" while being video-recorded at a technology conference, an embarrassing moment that has been viewed more than a million times on YouTube. He's gotten much better in front of the cameras after that incident, notes Mark Scott,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MSL Atlanta, a public relations and marketing agency.

"He likely brought some great communicators in to coach him on his messaging," says Scott. "For such a high-profile company, a put-together, confident CEO who can get his messages across in the media, in board rooms, at investor conferences, etc., is crucial to success, and Zuckerberg obviously understood that and has made some terrific improvements."

In fact, Zuckerberg has gotten so relaxed and image-aware that, far from suing or even protesting over his portrayal in The Social Network, he joined its star , Jesse Eisenberg, onstage at "Saturday Night Live." Eisenberg asked Zuckerberg if he'd seen the film, and what he thought of it.

"It was … interesting," Zuck responded.
原文出处:http://www.newschannel5.com/story/15124802/5-business-lessons-you-can-learn-from-mark-zuckerberg;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CEO工作重点   康俊会所   马克 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雪莉 桑德伯格   注重产品   注重用户体验   
今天晚上在大学街的意大利煎饼果子铺,我们几个人在聊Facebook的高管在做什么。几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CEO Zuck每年还是要Checkin一行代码的(显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COO Sandberg每天都自己盯着解决几个用户的问题。这个小动作其实大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每个人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有至少两部分的力量:一部分,我做完了这件事情;第二部分,我向其他人发送了一个信号,说明了些什么。在自己一个人干活的时候,前者或许更重要,而当一个领导者,后者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变成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CEO在写代码,哪怕只是一行,这明确的传达了一个信号。显然一家公司不会因为一个人写的一行代码有实质性的变化,但这个信号是如此明确,就是技术对于这个公司是重要的。这种态度是组织需要的。

COO把头埋下来,每天哪怕只解决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信号。显然在上万的问题中一个是如此渺小以至于不会有任何实质影响,但这个明确的信号是,我在乎用户。这个信号会被组织放大,变成整个组织的行为。

为什么这个信号如此重要呢?

第一个原因应该就是“认可”。人都需要被认可,自己写的代码,自己帮用户解决的问题,或者自己和用户的一个电话,内心里都希望有人可以认可。当公司里有人,尤其是CEO,愿意花时间去看一段代码,或者看一个问题,或者听一段电话,其实最重要的信号就是,这个工作很重要。没有人愿意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公司的成功没有贡献。这种认可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行动达到。上次和康俊会所的一个按摩师聊天,他说他们的最高奖励就是他们大老板会给获奖者亲自按脚一个小时。这是一个按脚出身的淳朴的CEO对这份工作的认可,其他人都能感知道。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做得很成功的企业都是创始人就是这个行业里出来的原因。一个蛋糕师虽然不比MBA更懂管理,但他开的面包店更懂得做面包的自豪感。

第二个原因是“抽样“。一旦CEO开始听电话,审核用户问题解决的纪录,或者看或写代码,这方面的工作就会暴露在CEO的眼下。这其实是一种敦促。虽然谁都知道自己做的部分被看到的可能性其实不大,但只要CEO在做这件事情,又有谁能确定自己的工作不被“抽到”呢?不做这件事情,可能性是零;做了,可能性就有了。人是感性动物,不区分可能性的大小的,而仅仅区分有或者没有这种可能性。这可能就解释了为什么没有人会去买不可能中奖的彩票却对哪怕可能性再小的彩票感兴趣,或者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几千万人的城市里哪怕一起凶杀案会让所有人不安。一旦有了这种可能性,大家个工作状态的确会有改变。

在领导团队的时候,领导者可以用上百种细微的方式在散发着各种信号。这些细小的信号组成了一个团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质。传达什么信号,其实就是由这一件件小事情完成的。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42161.html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