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为梦想驱动   
薛蛮子 创业论:兴趣第一,金钱第二;对创业者来说创业的乐趣和干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带来的至少跟钱一样大,纯粹小孩急颠颠地想挖一桶金这种人基本不投;创业一定要非常享受折腾过程,对这件事有五迷三道的疯狂,这个过程是个享受的过程;如果这个事变成一个挣钱的代价,是熬不住的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2268916473/z9qeFEHvn;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Just Do It   分享   梦想-目标-计划-行动   为梦想驱动   一个人如果看不清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那就永远无法达到那个目标   以愿景、共同价值观及目标来进行领导   正视失败, 拥抱逆境   
从软银创始人孙正义身上学到的五条教训

很多年以前在加利福尼亚卵石滩的一次会议讲话后,我听了一位鲜为人知的日本企业家的主题演讲。他的名字叫孙正义 (Masayoshi Son),他是日本软银公司(Softbank,日本最大的软件销售商)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最近这家日本公司刚刚收购了Comdex展会和Ziff- Davis出版公司。

孙正义对他的子公司的大胆设想给我留下了持久的印象。他想让软银在技术行业变成一家大型基础设施玩家,因此该公司收购了个人电脑行业最大的展会和出版公司,与其现有的软件销售业务共同发展。

如今,软银是亚洲顶尖的互联网电信公司之一,拥有350亿美元的市值。而孙正义这位大胆的冒险家还收购了沃达丰日本公司(Vodafone Japan),他也是电子贸易(E-Trade)、雅虎、雅虎日本、中国阿里巴巴集团和Zynga早期的投资者,他现在已经同意收购Sprint Nextel 70%的股份。

作为日本第二首富,孙正义拥有个人净资产77亿美元。你永远不会想到孙正义是在日本西南部一个非法的小木屋里长大的,或者你也不会想到他家人使用一个日本姓氏——安本(Yasumoto)——来隐瞒他们的韩国血统。但是从他年轻时候开始,他对于成为顶级的商人就有很高的期望值,而且他不让任何事情阻止他

以下是每一位现在有抱负的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者能够从孙正义白手起家的故事中能学到的五条教训。

追逐你的梦想——实际地追逐你的梦想。孙正义对Den Fujita的成功故事非常崇拜,Den Fujita于1971年将麦当劳的第一经营权带到日本,并最终使麦当劳日本变成了一家拥有3800家餐厅的连锁店。孙正义在16岁的时候搬到了加州的伯克利,并开始沉迷于高科技行业。1980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他回到日本创办了一家软件销售公司,软银公司就这样诞生了。有趣的事情是,后来孙正义让他儿时心目中的英雄Fujita加入了软银公司的董事会

要拥有伟大的梦想。要大胆。勇于冒险。孙正义的演讲中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就是他的梦想有多么伟大多么大胆以及他在分享对软银的愿景上有多么开明。我摇着头走开想知道这个家伙还有什么其它妄想。现在我理解了他总是这样,从他十几岁计划创办一家公司到现在想让软银成为世界上前十大公司之一的目标他一直都是这样。这让我想起了尤吉?贝拉(Yogi Berra)的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向哪里,你可能不会到达那里”。

设定目标并且要有计划——但是首要的是要行动。虽然孙正义拥有伟大的梦想和计划并且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实干家。事实上,他曾经打电话到Fujita的办公室,曾经为了见到他的偶像在Fujita东京的家门口宿营。他需要勇气搬到美国,但是他做到了。他需要勇气去收购所有那些公司,但是他从未犹豫过。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软银经过努力成功地成为日本第一个iPhone运营商也是多年以来iPhone在日本唯一的一个运营商。

相信你自己。孙正义早期的事情让我想起了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很多事情。他们两个人都出身贫寒,并且都用他们的生命来寻找所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都对抓住机会和遵循非传统方式拥有足够的信心。尽管两个人都没有学习过技术,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个人最后都到科技公司工作了。仿佛硅谷有一个巨大的虚拟标志“如果你想要做伟大的事情并想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做事,那么你已经来对了地方”。

拥抱逆境。回到乔布斯的类比上,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认为他被养父母收养意味着他很特殊。另一方面,孙正义说他从小到大都有一种自卑感,因为在一个种族单一的国家里他的家庭因为其韩国血统而感到羞耻。在逆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变成适应性强、坚持不懈且无所畏惧的成年人。
原文出处: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4901.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经验教训总结   为梦想驱动   专注   
这三种创业不靠谱!


本文作者范新红此前曾担任凤凰网策略营销总监,目前正在移动开发创业路上,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他们在创业路上心得体会,如何做靠谱的创业家。

人们都觉得只有创业成功的人才有资格来说创业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应该所到之处拥趸攒动,他们的创业故事应该被广为传颂,他们的言论应该被奉为经典。

象我这样还在创业路上的人来谈是有点恬不知耻的,要被人骂臭不要脸的,然而不幸的是我还就是这么不要脸,还就是心理素质极佳,冒着被扔臭鸡蛋的风险要来谈谈创业的各种不靠谱。

“只为赚钱”的创业不靠谱

一看到这句话,估计就有很多创业者气愤的想拿起板砖拍我了,或者拍我的车了——不管是不是日系的,创业不为钱为什么!

无疑赚钱是创业的应有之意,我们自己在做产品规划时也考虑了很多商业环节的因素,因为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赚钱或者未来赚钱的需要可以帮助你在产品规划时预留出空间,一旦条件具备就可以快速商业化带来收入;在这里我所说的“只为了赚钱”更多是从创业动机来讲的;不可否认有很多人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赚钱并且最终也创业成功的,但仔细去看,你会发现更多成功的创业者却是“从一开始”想要赚钱“继而”需要解决用户哪个需求,而最终是由这“继而”把他带向成功的,这“继而”就是“我的产品能解决用户的哪个痛点”、“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独特性在什么地方”、“满足了哪个刚需、哪些情感需求”……,是在“继而”这条路上不断自我追问、探寻并最终走向成功之地的;如果仅仅停留在“为了赚钱”是赚不到钱的。

“只为了赚钱”不靠谱的另一个原因是投机心态过重,不能抵抗诱惑、浅尝辄止,今天觉得干这个赚钱,兴冲冲而上,遇到困难第一个念头就是“不如干那个吧”,左右开弓,多线出击,以为这个不赚那个赚,资源分散、精力分散,最后反倒没有一个做的好、做的强;

“只为了赚钱”的另一面就是创业要有理想,因为在创业路上有太多诱惑,也有太多艰险,只有怀揣理想的人才能够抵抗诱惑,才能够不惧艰险,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百折而不回。

我们的创业方向是社会化旅游,我和我的合伙人都有在旅行中被不同国家的风光、人和事触动内心从而让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认识发生巨变的经历,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在旅行中走出狭隘、感悟人生、认识自己,让不同种族、国家、阶层的人在旅行中感受人类共通的气息,“让沟通不再困难”、“让旅行更加方便”、“让旅行改变人生”也成为我们创业和几条产品线的核心理念。(当然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这么虚呀,就TM扯淡,而理想从来都有点虚,但有理想的人从来都不会“虚”)

“太多点子”的创业不靠谱

很多创业都是从“点子”开始的,没有“点子”也就没有发现市场的空白点,创业也就无从谈起;而实际却是,很多创业者不是没有点子反倒是点子太多,我曾经在车库咖啡遇到过不少“太多点子”的人,今天说这个点子如何如何,明天说那个点子如何如何,满天下都是机会,哪个方向都想去尝试尝试,但你有没有真正深入的研究过某一领域,有没有把这一领域的所有产品形态解剖过、有没有研究过上下游的发展状况,有没有考虑过你的点子的用户需求、实现条件、执行难度、所需资源、市场时机;如果没有,那这些点子就都是bullshit,就都是纸上谈兵,天方夜谭。

“太多点子”的另一面就是只要一个点子,把这个点子吃透并做出来。这就要求你针对每一个点子分析自己的团队优劣势、资源优劣势,技术优劣势,分析哪一个点子更适合自己,当然你也可以follow your heart,但至少你要明白如何弥补技术不足、团队缺陷、资源劣势。

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觉得健康、运动、亲子、教育、旅游哪个方向都有很多机会,哪个方向都可以去做并大有前途,但是当我们再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每个方向都深不可测,每个方向都对技术、资源、专业度有不同的要求,经过近半年的研究和筛选最终我们确定教育或旅游,又经过近三个月的调研、实地考察、自身分析最终确定下来旅游的方向;针对这两个行业的分析因素太多,在此就不做赘述了。当然我们最后的这个选择也有一定程度“follow your heart”的因素,而我们对于自身的不足也有明确的认识和弥补措施:我们团队成员都是从腾讯出来的,在互联网产品、技术开发、网络营销方面经验丰富,而在电子商务方面经验不足,在旅游方面尤其是线下操作方面更是劣势明显,所以我们最终确定下来做社会化旅游,只做线上不涉线下,并且与一家实体旅游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弥补我们在旅游行业方面的短板。

“不专注”的创业不靠谱

其实上面说的两点都有不够专注的因素,特别提出专注这一点,是因为创业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执行处处都需要专注。ios平台还没做明白,就开始做Android平台,A产品还没做明白,就开始做B产品,在我看来这是创业者的大忌因为草根创业者的资金、人力、精力都太有限了,实在是经不起这种折腾的,一定要郑重决定而不轻率,做好决定就要专注而不旁骛。

我认识一位业务已经步入正规的草根创业者——英福生公司的创始人陈澎,他花了近两年时间确定了软硬件结合的健康增值业务和产品方向,以追求极致的态度专注开发一款产品,最终获得4项国际大奖,7项国际专利,并成为苹果公司该类产品中国区唯一供应商,实现在欧美市场的大量销售。

这种专注可以说是我们草根创业者唯一的选择,草根创业者资源有限,只有把所有的火力聚焦在一点,才有希望达到燃点;就我们而言,虽然在社会化旅游方面有全面的规划,但我们首先专注于做好旅行翻译这一条产品线,并且只专注于iOS平台(这个决定是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我们也有Android平台的开发能力),目前上线的第一款轻量级产品畅游加拿大,在没有投入任何费用推广的情况下,作为一款极小众的产品,两天的下载量超过2000,搜索加拿大应用排名第二,旅游类排名31。

当然相比一个大众性、爆发性产品来讲,这个数字不足为傲、甚至低的可怜,而就我们创业的细分领域来讲,旅游类产品从来就不是大众性的、爆发性的,我们也没有奢望能够爆发性增长,专注于把握用户的需求点,在产品的美工、设计、交互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细致的跟进国内的每个iOS应用收录商店,拒绝浮躁,把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位,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成功不会一蹴而就。

原文出处:http://xueyuan.cyzone.cn/qibu-dianzi/232736.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才能超越顾客的期望   产品品质   超越客户预期   创新   店堂环境要求vs网站UI要求   对这个品牌充满了信任   人力资源   融资   为梦想驱动   想顾客之想   责任感   只有先超越员工的期望   注重用户体验   尊重并感知用户的生活方式   尊重客户   做品牌不靠广告   
星巴克CEO舒尔茨:为钱创业很肤浅 为梦想驱动

星巴克不是一家完美的公司,每天都在犯错误。我们的商业模式也不比人家好,却与众不同。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要在赚钱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既要赚钱也要回馈社会。

  星巴克的成长和成功,不是说我们咖啡做得有多好,而是人们对这样一个消费品牌充满了信任。

  为梦想驱动

  我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是在“公屋”里诞生的,父亲工资不高。很多对其他人来说很普通的东西,我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在我7岁时发生了一件事,最终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对其他人,对整个世界,对责任感的理解完全改变了。

  有一天,放学回家,我走进那个小小的屋子,父亲躺在沙发上,身上盖了一条毯子。他是卡车司机,没有受过教育,生活很不容易;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得到尊敬,因为他没有文化。而这一天,他摔了跤,摔伤了臀部。那个年代的美国,没有医保,也没有工伤赔偿,职业生涯就终结了。在那一刻,我看到所谓“美国梦”的真谛。

  我曾经在融资方面遇到巨大的挑战。在1984到1985年时,我们筹划着如何为一个咖啡店的概念去融资。星巴克跟传统咖啡店不一样,发展速度比它们快,而且我们要给每一位员工医保,给他们关怀。很多人不相信,我花了超过一年时间才融到了380万美元。当时我的妻子怀了我的第一个孩子,而我的工作是要为星巴克融资,没有工资。她的父亲拉我跟他去散步。我们坐下来,他说,“霍华德,我知道你有一个梦想,但是你没有工作,你得有一份实际的工作。”

  我现在仍要对大家说的是,有时候胜败之间只有非常微妙的差距,可能只是一步之差,而这一步就是激情,就是承诺,有时候可能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有很多人跟我说过,做点别的事情吧,做点安全的事情,做点保险的事情。我对大家说,不要让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同事,说你的梦想是不能实现的,不要被他们的话所左右。

  创业初期寻找资金很难,但是我每一天都不断地重复着梦想。如果你每天都怀着梦想的话,你的梦想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人的因素

  今天你创建一家公司,你肩负的责任,就是要让你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建立信任感,要有道德感地做事。如果你不能超越客户的期望,就无法打造一家好公司。但是,为了达到甚至超越他们的期望,你必须首先超越员工的期望--无论是多么小的公司。我建议不要抄捷径,最重要的是吸引那些与你有相同价值观的人。

  在星巴克,我招人,不关心他们的智商(IQ)有多高,我更关心的是另外两个品质,我叫它CQ和EQ.CQ就是好奇心,我希望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好奇心,希望他们能够去探究未来会发生什么,希望他们不满现状,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且不断改善自己。EQ就是情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你需要有一定的情商。当然,如果三者都有,那就是科比·布莱恩特了,但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

  还有一个问题,你把人招进来,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在我看来,尽管成就一个公司需要有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能等等,但是最重要的一个部门--很多时候最被忽视的,就是人力资源部门。你要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没有伟大的人是不行的;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们不能够同心协力,那也是不行的。

  我们在51个国家创建了分部。所有的员工都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不同国家对于文化融合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不管在哪个国家,我们都是以人为本,非常致力于为当地的人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咖啡。

  我们刚才谈到融资难的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产生的问题,在美国也有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坚守诚信,获得消费者和客户的信任。我们看到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到现在还没有停止,美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一种萧条状态。而且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我们要不断随着今天变化的环境调整自己,改变自己。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创业,而且要勇于突破条条框框,勇于突破传统的原则和规律,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才更有可能成功。

  做品牌不靠广告

  星巴克正准备开设它的第四家分店时,我加入了这家公司,并担任市场总监。过了不到一年,我就被派到意大利去参加当地的一次咖啡贸易展。来到米兰,走进那些咖啡馆,我得说,我被那种融融的氛围和醇香所倾倒了。

  我突然意识到,星巴克什么都没有。从1971年至1982年,星巴克从未卖过一杯咖啡,我们只是按斤论两地出售家用咖啡豆。我赶紧回到西雅图,米兰所见和心中的主意让我兴奋异常。起先,星巴克的创建者不同意进入这个业务领域。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不停地试图说服他们,他们终于同意我开设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今天,我们在中国开设了几百家连锁店,我想有一天,中国的星巴克会达到几千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在全世界那么多地方都取得了成功,成功在任何地方都不是赐予的,尤其在中国。我们必须赢得中国顾客的尊重,尊重并感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星巴克当作一个商业案例来看,你会发现,我们的经营模式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牌。具体来说:过去10到20年中出现的大部分的消费品牌,都是依靠传统的市场营销和广告手段树立起来的,而星巴克不做广告。

  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一家靠大量的市场营销建立起品牌的公司,事实上,我们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非常少,我们更多地把资金用在人员培训上,而不是打广告。

  星巴克建立初始,资金缺乏。我们没有选择,不得不另辟蹊径。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是靠顾客的体验来树立起星巴克品牌的;回顾星巴克的历史,我们是靠店堂里的精致体验建立起品牌的。星巴克的口号是:只有先超越员工的期望,才能超越顾客的期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员工。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成为比他们伟大的事物中的一部分,到最后,这成功中也有他们的付出。

  我不认为星巴克咖啡价格很贵,高档产品就应该有高档价格,这个“高档”体现在我们能给顾客带来什么。我们买来的咖啡豆,价格比其他咖啡店的贵很多。此外,加上在星巴克品尝咖啡的体验,人们会觉得物有所值。

  肤浅的目标

  为钱创业,那是很肤浅的目标,这些创业者往往不会取得成功。一个创业者最大的成功,是使人们可以分享他的理念和价值观。

  过去5年间,我去过卢旺达,那里出现过种族**,但凭着该国总统的领导力,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星巴克在卢旺达开了第二个扶持农民的办事处,以让那里的农民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在未来可以赚更多的钱。我们当时坐着政府的直升机,去一个咖啡种植园。准备降落之前,我们从窗户看出去,可能有5000人等在那里迎接我们。我下了飞机,一下子就被巨大的热情所淹没了。

  我跟政府官员说,能不能让我跟这些农夫单独相处5到10分钟。我想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在卢旺达生活怎么样,我可以帮助他们做些什么。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个女农民站起来说,“能不能帮我买一头奶牛。”她说她需要新鲜的牛奶,喂她的孩子。星巴克在51个国家有17000多家咖啡店,销售额超过100 亿美元,而这位女士只要一头奶牛,让我感到非常震惊。

  所以,当我听到那位卢旺达的女士说想要一头奶牛的话时,我们已经不是旁观者了,我们置身其中,这是一种责任。我相信一家公司要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在利益追求和社会责任方面找到平衡。

  我积极鼓励员工,让他们意识到,星巴克的成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己挣来的。只有一如既往地想顾客之想,才能保持领先。但是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平衡:世界的迅速变化给顾客带来更多的选择,因此重要的是,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保持和加强自己的核心业务,这样才不会被其他的事情分散。

  值得庆幸的是,回顾创业初期的计划,不难发现,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同当初的梦想是一致的。我们最初的商业模式是希望平衡利润与社会责任、建立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信任、营造一个家和办公室以外的休闲环境。在保持我们传统的基础上,我认为未来继续前进的挑战是,如何与员工、顾客保持紧密联系。

  当初我们制订商业计划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今天会拥有17000家连锁店。要知道,当我刚开始为星巴克筹集资金的时候,计划是开100家连锁店。但筹资非常困难,连重印计划书的费用都负担不起,我只能把连锁店改成了75家。

  我们极其注重产品的品质以及为顾客提供优雅环境,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为了扩张,降低对店堂环境的要求。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和员工、顾客密切联系,这是一场长久的战斗和挑战。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前进,我们不能把传统断裂开来。
原文出处: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47/20120906/97235.shtml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