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Marketing should be fun 营销应该是有趣的   Stay Lean   获取用户反馈   
Shopify创业比赛得出“成功创业九步走”

腾讯科技讯(林靖东)北京时间11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你是否萌生过一些迫切希望实现的创业构想?请看这些企业家是如何做的:如果你已经开发出某种产品或服务,那么就要去想如何推销它,或许穿上一件滑稽可笑的熊外套,你的灵感就会油然而生呢?

从零开始创业是一件令人神经紧张的事情,很多企业家如是说。经年累月的劳作,累垮了那些企业家的身体,他们整天都在吃保健品。

但是如果有合适的合作伙伴和指导,先不说是否有利可图,至少那会让整个创业体验变得更加愉快一些。Shopify举办了一场创业比赛(Build-a-Business),帮助那些心怀创业点子的人在网上挂起一块招牌。获胜者可获得5万美元的投资以及由包括蒂姆费力斯(Tim Ferriss)、蒂娜罗斯艾森伯格(Tina Roth Eisenberg)、戴梦得约翰(Daymond John)和初创行业的大腕埃里克莱斯(Eric Ries)等在内的资深创业家们提供的指导。

这是Shopify举办的第三届创业比赛,这场比赛已经变成小型企业的赚钱大赛,今年一共有8000多名创业者参加比赛,比2011年的3060多名参赛者相比增长了一倍多;到目前为止,参赛的创业者们已经获得了1400万美元的总收入,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200万美元总收入。

本着分享共赢的精神,我们挑选了Shopify创业比赛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分析了他们如何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一家消费者电子商务业务的经历。以下就是成功创业的几个重要步骤:

第一步:构想一种合适的产品或服务
Step 1: Dream up the right product or service.


听起来很简单,是吗?对于已经取得成功的人来说,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站着无数的失败者,而你可能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他们。确保你的构想能够找到受众的关键是解决很大一批人的问题。

利用旧玻璃瓶制作花瓶、存储罐等商品的Kinkajou公司的创始人帕特里克勒豪克斯(Patrick Lehoux)表示:“你的习惯和行为与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你需要从生活中找出一些令人讨厌或者可以改善的东西。如果你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能够改善它,那么你就有机会开创自己的事业。空瓶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多余的,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但是Kinkajou正是利用空瓶子来开创事业的。”
"The routines and activities you do are the same as everyone else. You need to find something you do during the day that is annoying or could be improved upon," "If you can recognize this and improve this action or product there’s a good chance you will have yourself a business;

史蒂夫列维(Steve Levy)和他的合作伙伴凭借着类似的本能创立了Nifty Minidrive。“创立Nifty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在不打开机箱或插入便携式存储设备的情况下增加MacBook中的存储容量。基本上,我们是想利用一种简单而优雅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我们自己遇到的一个问题。”

Nifty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集资活动,期限为28天,集资目标为1.1万美元;但是最后这个项目获得了9805位投资者的支持,集资总额达到了38.4万美元。

第二步:不要瞻前顾后,现在就开始行动
Step 2: Don't overthink it, and start yesterday.


成功的企业家与想要创业的人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他们可以克服内心的恐惧并将想法付诸行动。高端美国男装品牌Flint and Tinder的创始人杰克布朗斯泰因(Jake Bronstein)说,等待太久最终只会让梦想变成空想。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wannabe entrepreneurs simply by swallowing their fear and getting started.

他说:“现在就开始干,在你没有开始行动之前不要向专家征求意见。如果所有人都知道你将面临的所有麻烦、所有问题以及所有无法预见的难题,那么你将一事无成,你肯定不能开创全新的事业,你并不需要一份商业计划,你只是需要一个计划。”
"Start right now, and don't talk to experts until you have started. If everyone knew all of the trouble, all of the problems, all of the pitfalls that lay ahead of you (as the experts in the field already do) nothing would get done, certainly nothing new," he says. "You don't need a business plan, you just need a plan."

第三步:在网上放飞一个测试的气球
Step 3: Float a trial balloon--online.


FlockStocks的创始人苏菲科维奇(Sophie Kovic)是Shopify 2011年创业比赛珠宝类创业项目的获奖者,她强调说,在你真正开始投资之前,首先检验一下你的创业构想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个检验方法很简单,只要具备一点上网常识即可。首先,建立一个能够反馈信息的测试网站。她说:“那样你就会清楚到底有多少人会真正地想要购买你的商品。”她花了200美元在Adwords上进行宣传并吸引流量。科维奇说:“如果不先做好调查,我是不会花一分钱的。”现在她经营的商店每月营销额高达10万美元。

第四步:向客户征求意见,然后用心消化
Step 4: Solicit feedback, then take it to heart.


Project Repat是一家回收人们的旧t恤衫,然后将那些t恤衫改造成地毯、袋子和桌布的一家初创公司。该公司总裁内森罗斯施泰因(Nathan Rothstein)表示:“与我们之前的许多企业家一样,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想客户们想要什么东西,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开发出客户们愿意购买的东西。”
"Like many entrepreneurs before us, we spent too much time thinking about what customers would want, without actually having something for them to buy,"

一开始,罗斯施泰因领导的团队设计了一些复杂的手提袋和圆形桌布,但是却没有考虑是否有人愿意购买那些产品。虽然他们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样品、生产时间和美国制造业的一些经验教训,但是罗斯施泰因认为,如果能够尽可能快地从客户那里获得反馈信息,那可能会更好一些。
it's better to "find a way to get feedback from customers as quick as humanly possible,"

第五步:不要为电子商务担心
Step 5: Don't sweat the e-commerce.


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创意,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在网上销售商品,你也不用为此而担心。主要生产和销售可重复使用的儿童食品袋的Little Green Pouch的创始人梅丽莎韦恩(Melissa Winn)表示,她曾经为公司即将展开的电子商务业务感到担心,但是她很快发现所有的难题都能找到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韦恩说:“我们能够在Shopify上设计出我们自己的网站,将与Shipwire整合的所有工作都外包出去,然后利用Stripe和PayPal来管理我们所有的交易。”

第六步:精简业务
Step 6: Streamline your stuff.


拥有宏伟的构想固然很好,但是产品太多却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在公司刚刚创立时是那样。将产品和业务精简,会让公司起步更容易一些,同时也能让新客户更容易接受一些。也许,那会让客户们想要购买更多的产品。
Narrowing it down makes the launch easier for you and more accessible for new customers as well.

布朗斯泰因说:“我们一开始推出了4种风格、5种尺寸和7种色系的男装,仅内衣的品种就达到了140多种。流动现金决定着公司业务的成败,在这种情况下,推出那么多种类的产品完全是愚蠢的做法。”
It was silly to have so many options when cash-flow is ultimately what kills businesses dead."

第七步:不要忽视社交网的力量,尤其是Pinterest
Step 7: Don't neglect social. Especially Pinterest.


让你的Twitter经常处于活跃和持续更新的状态中,想尽一切办法在Facebook上宣传你的产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找到最适合你的产品的社交平台。

Little Green Pouch的韦恩说,到目前为止,Pinterest是她的网站最大的推荐流量来源。她说:“我们的产品出现在大量的照片上,我们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客户发来的很多照片。”

一旦你发现自己的商机,就请有创意地利用它。2010年创业比赛大奖得主DODOcase的联合创始人帕特里克布克雷(Patrick Buckley)表示,公司最近发布了一款定制器,招募到包括Path的达夫莫林(Dave Morin)、Gilt Groupe的亚历山大威尔森(Alexander Wilson)和Heath Ceramics的罗宾帕特拉维夫(Robin Petraviv)等在内的30多位名人在上面展示他们的作品。布克雷说:“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档案,将他们的作品放在Pinterest上。我们还在其他的社交媒体渠道利用这些名人的故事。”

第八步:营销应该是有趣的,你应该让营销变得有趣
Step 8: Marketing should be fun. Make it so.


宣传营销需要花费不少的口舌,但是你应该让营销变成你和你的听众的一件乐事。为客户制作他们自己设计的一次性纹身的Tattly推出了生日半价优惠活动后,公司订单量立即创下了新的纪录,因为新客户会与社交网上的好友和关注者共享订单体验。

Griz Coat的联合创始人汉斯雷奇斯泰特(Hans Reichstetter)称,你应该尽可能在新媒体上展示吸引眼球的消费者产品,这一点特别重要。

他说:“对于Griz Coat来说,最关键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公司的产品得到了广泛地展示,尤其是以图片和视频形式进行的展示。如果你也有一款那样的产品,那么你就需要一名出色的摄影师和摄像师。”

如果你的产品展示能够令消费者感到舒服,那对于你的公司来说肯定不是坏事。布朗斯泰因说:“如果美国销售的一半内衣都是由我们生产的,那么我们将在2013年提供13万个新工作岗位。我们制作了一张图表来说明这一点,然后将它发布到了Facebook上,请求人们点击共享按钮。”

第九步:不要仅仅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你应该为成功做好准备
Step 9: Don't just believe in success--prepare for it.


智能手机零配件生产商{Fuse}Chicken最初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一项目标为9800美元的集资活动,产品是一种可弯曲的和可调整的智能手机底座和充电器。但是最后,这个项目吸引到21.2万投资,它预计在明年6月到12月期间可以实现35万美元的销售额。

{Fuse}Chicken的约恩法赛特(Jon Fawcett)称:“一个简单的构想都有可能让你一夜成名,因此你必须为成功做好准备。事后来看,如果我们为订单超出目标做了充分准备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为超额实现目标做好准备还意味着你需要考虑比你的承诺做得更好的情况。如果你为超出目标做好了准备,你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及时送货的问题。”

不管你是要营销智能手机配件或熊外套等其他产品,这一点都同样适用。

Griz Coat的雷奇斯泰特说:“确保你已经考虑到如果你的产品上市后大受欢迎时将会出现的情况。”他说,现在公司的熊外套的市场需求远远超出了他们的供应能力,迫使他们必须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加班加点地赶制产品。

他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在一开始就制定大规模的产品计划,而是应该准备好备用计划,一旦发生奇妙的事情,你就可以快速采取合适的行动。”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6376/1.html; http://tech.qq.com/a/20121126/000004.htm; 英文:http://www.fastcompany.com/3003330/9-build-business-tips-shopifys-most-crazy-awesome-stores;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tay Lean   超越客户预期   概念害死人,忘掉概念,去观察用户   极致而超出用户预期   强需求   市场要天一样大-入口要像针一样的细   细节是魔鬼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用户需求   注重用户体验   
像怀胎一样怀产品,需格外注意的五点用户体验

——2012年11月9日在UPA用户体验大会上的演讲(二)

第一,用户体验的核心是用户需求
第二,超出预期的才叫用户体验
第三,用户体验要让用户可以感知
第四,体验都在细节,做用户体验要关注细节
第五,用户体验一定要聚焦,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技术人员出身的产品经理非常有潜力,因为他懂技术,跟技术人员能更好的挑选技术方案。但我看到很多技术人员在做产品中犯的一个共同错误,太想要把自己的技术展现给用户,把先进的技术概念给用户。这就是忘了从用户角度出发,用户到今天,特别是体验时代,什么叫体验时代?在电脑还是即刻时代的时候,电脑越复杂越好,能够输入复杂的指令,但是当一个产业,比如今天苹果都成了街机,电脑已经成了标配情况下,电脑从专家时代进入到大众时代,这时候体验就变得更加重要,用户甚至都不知道苹果用了什么CPU,很多拿苹果的白富美、高富帅不知道苹果是四核还是双核,只觉得用的很爽。每个用谷歌的人,只看到谷歌简单搜索框,谁知道谷歌背后是什么样的服务器模型,谷歌用了第几代搜索引擎技术。很多技术人员做的产品,标榜说这是第四代技术,我也不知道第四代用户能不能理解,很多时候过于自己出发,我们就犯了一个教育用户的错误,我的观点是用户不可教育的,用户习惯是你需要观察适应的。要适应用户的习惯,最可怕的是纠正用户养成多年的习惯,这几乎不可能的。从用户出发,将心比心,是下面如何用户体验几个观点的一个基础。

用户体验有五点:

第一,用户体验的核心是用户需求。

一是用户体验的核心,我们都是设计师,是不是设计?很遗憾,第一核心的不是设计,用户体验最基础的是用户需求,如果脱离了用户需求,一个设计再漂亮的产品,是无法和用户共鸣,我在外国转了一圈,很多大学生创意团队做的很多东西,我举个例子,在过去两年一个曾经很热的概念LBS,还有一个概念叫O2O,大家看到什么成功的产品了吗?没有,很简单,用户选择一个产品,你们做一个小白用户去一个饭馆吃饭或者决定买一个电视,设计师可能因为设计好看买回家,绝大多数小白用户问一个简单问题,我用这个产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产品给我什么价值,说人话就是有啥用,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用户不会想跟你谈,但是有太多的用户体验忽略了这个产品,而是说最近有一个O2O的概念,所以基于O2O做了一个设计,或者说最近想了一个需求,我们做了一个什么产品。

我在外面看了几个这样的产品,我第一反应不是看界面,我是看描述,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来用,这是用户体验最重要的,大家所谓的用户调研、用户分析、用户访谈,都不是用户上来看你的界面,而是上来想用户什么场景下才会用,这里很多产品经理的弱点,用户场景是经不住推敲的,用户根本没有这种需求,这种需求是他想象出来的,我跟很多产品经理讲,你的产品第一版界面可以不漂亮,设计上可以有瑕疵,功能可以很简陋,这些都不成为用户拒绝产品的理由,用户拒绝产品的唯一理由是跟你无法共鸣,看了半天不知道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比如今天腾讯的产品已经做得很漂亮,第一版的产品很简陋,功能少很多,确实解决了一个中国当时年轻人缺乏沟通工具,360今天的功能也做的极其庞大,甚至有点庞杂,产品也很多,但是360第一版功能极其简陋,跟任何杀毒软件没有办法比,功能也极其简单,能力也很薄弱,甚至一个流氓软件都能把它给卸掉,连基本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但是当时能够起来,不是做得有多好,是当时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2006年流氓软件在祸害中国,几乎99%的互联网公司,无论大小,无论中外,都集体在做流氓软件,而且没有人管这个事情,所以它能杀流氓软件,就能够解决用户的痛,我认为最好的产品是能解决用户的痛,这个痛越大这个产品就受到用户欢迎,受到用户欢迎,又有用户,有用户能成长,就有机会去改善。

大家奉为设计大师的乔布斯,他刚回苹果的时候,不是今天这么牛,他1997年回苹果了,最先做的几个彩壳电脑,得的工业大奖,问题是改变了苹果吗?没有,因为没有真正达到用户的需求,为什么后来iPod打入了需求,iPod真的是一个蓝海市场吗?错,是一个新发明的需求吗?根本不是,听音乐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所有在美国的官司,当时都反映了美国大学生都要在网上下载歌曲听歌的需求,iPod顺应了这个需求,没有这个需求去空谈iPod触摸、外形白色漂亮,这都是空洞的东西。我反复强调,当你们决定参与策划做一个产品的时候,第一步想到的不是配色,不是外形,是用户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如果弱需求,这个产品将来推广起来非常难,如果是强需求,是用户拦不住的需求,这个需求就会很大的成功。

举三个例子,比如最火的微信,一个竞争产品曾经做了一个设计上很酷的东西涂鸦,把一种心情发给别人,并没有用户角度出发,每个用户都是专业设计人员,每个用户每天花很多时间涂鸦吗,可能真的不去讲一句话,当时不太懂用户心理,从这个产品上从来不在网上泡妞,也不用类似的产品,我一点用户的感觉都没有,微信摇一摇,男生能摇出妹子,女生能摇出自己的魅力感觉,这个产品是微信中一个强需求,成为一个爆炸点。网上有很多人用盗版的QVOD,有人重新打包之后,装一些病毒和木马的播放器,来播放爱情动作片,这个360弹出提示,不能播这个东西,有病毒,他们听360的吗?没有,把360关掉,如果360再弹,就把360彻底的卸掉,看完了之后再把360装上,这种需求叫强需求。

但是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最近微信谈二维码,二维码是强需求吗,手机里没有装二维码的应用似乎也不影响,为什么在微信之前所有做二维码的公司都不太成功,因为是弱需求,装二维码干什么,很方便,到处都扫,哪有啊,跟商家谈,商家说二维码可以试一试,但是你有用户吗,又没有用户,就变成了一个死结。今天微信加二维码应用,微信做二维码成功了,说明二维码是好东西,错,你装微信是因为有二维码,不是,你装微信,它有朋友圈,能交友,我非常尊重微信这个产品,我一直作为产品成功的范例,在我们内部进行反思和学习。

有了一个强需求之后,在2亿用户基础之上,加上一个二维码的应用,大家自然延展使用了,但是很多创业公司,没有仔细分析用户需求,只是看到别人做二维码,我也做,殊不知别人做就能成功,别人有2亿的基础,你做不成功,因为你没有强大的需求。最近唱吧为什么火?是说明中国人对音乐的追求到达一个新境界吗?如果真的这么想就错了,仔细分析一下,唱吧还是强需求,大家不要笑,很多成功的产品,是强需求,所以会有用户,有用户,用户不断的提要求,不断的持续改进体验,体验越改进越好,最后就成功了,最后成功的时候,中国企业家宣传的时候,不会像我这样讲真话了,就会说当年我多么高瞻远瞩,用户的交互多么漂亮,我们投入了巨大的力量,我们用户体验、用户交互多么好,最后我们获得了成功。可能各位听了这种分享之后,回去玩命的打造界面,调整颜色,最后产品还是不成功,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抓到用户本质的东西需求,所有离开了用户需求的用户体验改进都是耍流氓。

看到外面一些产品谈O2O的概念,我再强调概念害死人,在公司内部讨论产品的时候,如果CEO也谈概念,这个公司就垮了,如果产品经理谈概念,这个公司就更要完蛋了,因为概念是正确的废话,谁能够解释O2O、B2C,这种概念在互联网这么多年,全部都是马后炮的总结,概念离用户很远,用户不会因为叫ios才来用,用户最早上Facebook是因为能泡妞。所以忘掉那些概念,而是去观察用户

第二,超出预期的才叫用户体验。

什么叫形成体验?体验一定要超出预期的才叫体验,如果做的跟别人产品一样,但是功能不叫体验,很多人在抄袭别人产品的时候,经常说某某公司做了什么功能,老板说照着做一个,但是想没想过,如果做的一样是没有机会的,如果用户用完了,感觉及格良好,用户不会形成真正的体验。什么的体验像拿一个针刺一下,或者踢一脚,感觉被针扎了一下,它会形成一种口碑,这种超出预期的东西,是不是很大?不说产品了,很多人模仿微信摇一摇,我问过产品经理,他说最大体验的是什么?有的人说在酒店里用微信摇一摇能摇出几十个,用某些产品摇一摇,十公里之内都摇不出一个,哪一个超出预期,你就跟别人说兄弟用这个,它就能超出预期。

我原来写微博,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我在微博里说叫《商业秀》,副标题是所有的行业都是娱乐业,因为娱乐业是最靠体验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卖一瓶水,你喝了你有体验,反正能解渴,不超出体验,好歹有一个东西,但是花70元看一场电影,在拉斯维加斯看一场秀,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买到,买到的是一个标准体验,所有电影、所有秀能不能成功,在于能不能给你一个巨大的情感冲击。

在拉斯维加斯有一个酒店,客人已经离店,在他走出酒店的时候,门童会塞上几瓶冰冻的矿泉水,这个酒店都是免费给水的,都是自己罐装的,成本几乎为零。但是这两瓶水给客人的感觉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超出预期,我已经结过账了。住酒店,即便大家觉得我比大家有点钱,我住酒店我也很紧张,我也不敢动东西,到了酒店,到处放着水,这个水一打开,这瓶水是免费的,那瓶是消费的,消费还特昂贵,我把它喝完了,我到楼下超市买一瓶可乐给它倒进去,这就是正常的体验。但是在我离店的时候,能够给你送水,这就叫超出体验。或者房间里两瓶免费的水喝完了,能及时补上更多的矿泉水也叫体验,所以超出体验,不要给用户一万块钱,也是你要想用户的期望和用户的满意度。

再举一个例子海底捞,真正吸引很多人去,是因为给大家提供的食材都是金枝玉叶吗?不是,海底捞吃的东西跟其他饭馆差不多,为什么大家去海底捞?服务好。这个服务好好在哪里?只不过做了一些同行没有做的事情,给你擦眼镜,给你擦鞋,饭前免费磕瓜子,饭后免费吃西瓜,能举出很多例子,你没有女朋友,走的时候带一个服务员走?网上有很多营销的例子,如果你做的体验能够超出用户,就能形成口碑。360做了一个开机小助手,变成了一个流行的范式,恭喜你,你的工资超越了中国1%的人,所以本月你要继续努力,恭喜你,你的起床时间击败了寝室里其他三个同学,还有同学起床失败,正在重启。

想超出用户的预期,才能形成体验,不一件很难的事。

第三,用户体验要让用户可以感知。

还有一点,体验一定是用户可以感知的,我们太多的误区是我们做了体验是我们自说自话。举个例子,360做了一个小功能,虽然有人不喜欢,但是绝大多数用户感觉很好,因为我们就在想,怎么告诉用户电脑里状况不太好,因为用户的电脑不是1跟0,不是很好,没有问题,要不就是有病毒有木马,有很多是灰色的状态,有很多专业的文字告诉用户,用户还很有耐心,看微博只看140字的情况下,看文章都看标题,用户哪有时间看专业的描述呢?好在我们发现中国用户,从小受应试教育长大,我们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虽然痛恨应试,但是我们都渴望得分,我们都知道不及格不好,都希望得一百分,绝对不能得99,要不然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所以我们就给大家定了一个体检的分数,很多人一看体检分数很愤怒,怎么才得60分、70分,我要优化,一优化,我们就自动扫描解决很多问题。用户不能感知,但是你要创造感知

同样,苹果里面很多动作,iPad翻屏的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匀速运动,是一个加速变速运动,到边的时候,甚至会有一个反弹,为什么苹果会做得这么细致?我们做一个产品,360安全桌面,在PC上试图模仿苹果的iPad的体验,我们第一版做的是一切换把画面切换回来,做完了之后,怎么跟苹果的感觉山寨味很浓,一点感觉都没有,我们找到一个研究苹果的专家,仔细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才发现,真的苹果里有一个加速的函数,有一个运动的模型,苹果为什么要下工夫?让他的体验可以被你感知。

讲两个负面的例子,有一年一个运营商推CDMA手机,找了很多卖点,最早说叫绿色无辐射或者辐射少,这个卖点好不好?很多人一定说好,绿色是主旋律,手机有辐射,打多了得脑癌,为什么这个卖点没有成功呢?是因为各位同学你对一个手机的辐射感受,你能感觉到吗?你拿一个CDMA手机打电话,能知道辐射大辐射小,其实你是没有感知,在非用户体验的时代,很多产品热中热衷于找卖点,主要策划卖点,就是忽悠用户的,卖点怎么传播呢?卖点通过广告教育用户,通过在卖场一对一忽悠用户灌输,把用户忽悠到手,用户交了钱,拿回家了。卖电视的,还在搞卖点,智能电视有九大功能,可以干十个事,但是回到家一个都不用,有体验吗?用户不用的东西,没有体验。

虽然靠强大的广告,忽悠卖点的做法,在一些行业还是会存在,这个时代会逐渐过去,有了互联网用户不再是被动的弱者,可以获得更多体验的交流。一定要让用户能够感受到的东西才叫卖点。当你在家里策划卖点的时候,它是真的吗,它是事实吗,它是不是用户能够感知到的东西,后来那家运营商又找到一个卖点,可以防窃听,安全保密,各位你们的电话被别人窃听了吗?大家会讲,我是什么人,别人怎么会窃听我的电话,就算窃听了,无所谓,我的电话没有什么反党反社会的内容,你觉得窃听是用户被感知的点吗?就算你的电话被窃听,你也不知道,他们也不能被证明用了这个不能被窃听了,所以这个卖点依然失败了。

我们也有过失败的教训,曾经有用户,我估计陈冠希逆名提要求,我们需要一个密盘,我放在密盘的那些图片都需要加密,我们就做了一个功能叫360密盘,最后就找到了几万用户,这几万用户确实很忠实,我猜他们的密盘上一定有很多爱情动作片,一定有很多类似李宗瑞,他们确实有这种需求,但是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这是一个伪需求,用户用完了没有感知的需求。要做用户可以感受,而且可以强烈感知和认同的需求。

第四,体验都在细节,做用户体验要关注细节。

这个例子不再多讲,乔布斯的传记有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已经到达了变态的程度,乔布斯有一天给谷歌高管打电话,在苹果ios有一个谷歌地图图标,放大多少倍之后,第三行一个像素颜色不对,他认为这影响了ios的美观,这是对细节的一种坚持。这个例子当然极端,但是很多用户体验往往会毁在细节上,也往往成在细节上,为什么这么讲?当你跟同行竞争的时候,大的功能方面大家不会差的太多,其实用户感知的东西,往往是细节,这时候就需要你们发挥设计师的敏感心去感受这种细节的内容。海底捞提供的涮牛肉都是日本神户的A级牛肉吗?好像不是,磕瓜子、擦皮鞋、带小孩是不是细节。

比如两个负面细节例子,如果坐中国航空公司的航班,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很多航空公司都说亏损,大谈长远策略,没有人关注座椅的距离,很多公司的经济舱,稍微胖一点塞在里面很痛苦,这种细节没人管,最后不得不坐头等舱,伙食跟三十块钱一份盒饭是一个水平,多加三十块钱可以让你吃的很好,在飞机上本来没有期望,如果吃的很好,就超出预期,对这家航空公司有好的期望或者有好的体验,但是给你的食品让你觉得很糟。有很多人来北京参加这个会,可能住在一些酒店,有些酒店真的很贵,倒是经济型酒店提供免费上网,很多酒店四五千一晚上,消费者的心里很奇怪,他觉得你是大客户,都不在乎花五千住一个套间,为什么吝啬两百块钱上一个晚上网呢,可是我每次住在酒店里,我一发现上网不免费,要给一百块钱,就特心疼,我也不知道我的心疼哪来的,你们想是不是这个道理。请朋友吃饭,十个人一桌,可能吃一千,对不起一包餐饮纸两块钱,就会感受非常不好,这就是很奇怪,不是用逻辑来做解释,是一种消费的心理,也是用户的心理。很多企业不关注这种细节,最后就失去了用户。最可恶的是住酒店的时候,我后来自带无线的WIFI,如果留心观察,很多时候细节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你如果能够找到与众不同的力量,你就能够创造出来我前面说的一种超出预期,如果在产品的大面方面,别人都做了很多年,基本做到了无懈可击,你的体验恐怕就很难。

我前面讲过体验就是力量,实际上也是讲细节,比如360做杀毒,我认为我们技术超越同行,但是你们各位可能也不一定相信,为什么?因为你不是行业专家,你判断不了哪一个杀毒引擎更好,我如果讲杀毒引擎的技术你也听不明白,但是我们成功的颠覆了整个杀毒的行业,靠的是用户体验,这个用户体验广义来说不仅仅是我刚才说的体检、开机加速、一键优化,最重要的体验是什么?给用户超出预期的体验是免费,商业模式颠覆不错,但是马后炮,对用户来说不管什么商业模式,你怎么赚钱我不管,我知道我过去花一两百买一套杀毒,周鸿祎给我免费了,不仅免费,还是终身免费,永远免费,当时杀毒厂商说我们降价一半,我们变得更便宜,这个不叫超出预期,只是说在不断的改善,只有彻底免费才叫超出预期。

当年3Q大战的时候,也是一场由体验引发的血案,我们做的一个产品QQ保镖,不是让QQ的体验更差,是让QQ体验更好,比如弹广告,会影响其他公司的广告收入,但是用户体验很好,所以受到用户的追捧。最近做搜索,坦率的说,如果我说我们的技术是第四代技术,我真的不好意思,因为这是撒谎,搜索技术十年来,从谷歌到百度,大家的技术没有本质性的变化,而且全世界搜索技术最好的公司显然是谷歌,不是中国这几家公司,他们也不是靠技术打败谷歌的,你们也都明白。

但是我为什么看到了体验改变的机会,是因为今天的搜索引擎越来越像广告引擎,广告和搜索混在一起,你们可能分的清,你们的父母绝对分不清,竞价排名这种模式,谁有钱谁排在最前面,很多欺诈网站就排在最前面。医疗行业绝对是重灾区,你们各位看过病吗?你们到医院觉得很舒服吗?在北京协和、同仁永远人满为患,永远看不上病,排队加塞才能弄个专家号,说明医疗资源在中国是匮乏的,协和、同仁好的医院需要花五百块钱一个点击,需要到互联网上买用户吗?不需要。花几百块钱一个点击,需要到他医院里看白癜风、不孕不育,我不能说这种医院都是假医院吧,但是是什么货色,大家也知道。所以这种体验,已经变成了,一方面搜索引擎帮助大家找到知识,找到很多信息的同时,一方面也出来了,搜索一下你就上当,这就是用户体验的问题。即便技术差不多,谁能够在这个细节体验上下决心做的不一样,就不放医疗行业的广告,敢于向谷歌学习,打广告和搜索明显分开,每页就放三条广告,绝不多放,这种体验的改进也可能成为改变一个行业的力量。每次做这种重大体验改变的时候,大家要有点没心没肺,因为你的对手可能雇大量的水军,我是中国骂的最多的人,我估计中国很多水军公司靠骂我一年能赚好几千万。

第五,用户体验一定要聚焦,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昨天在我的公司内部一个创新大赛里面,有一组产品用户体验部门提的方案,我点评说做了四个功能,我说有一个功能能够打动用户已经很不简单了,把这个功能想办法做到极致,不是说一个功能觉得不够,再做五六个功能,手机没有五个图标都觉得不好意思拿出去,用户选择你的产品,经常为一个理由特别简单,一个理由足够去选择,我们做产品体验的时候,很多时候应该面面俱到,应该全方位系统性思考,不错,应该考虑面面俱到,全方位思考,但思考完了,如何在众多的功能中找到一个点作为突破点,再大的一个市场也需要一个针尖一样点的做切入,所有成功的产品都要找到一个点,通过聚焦,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到一个点上,才能形成压强,而有的时候你觉得找了几个点,当跟用户说有五大功能,有六个体系的时候,你觉得你能够记住,你作为老板也可以要求公司员工学习记住,大家都变成顺口溜,但是对于用户来说真的记得住吗

有一次看智能电视的广告,有六大功能,我晃了一眼,我作为普通消费者,肯定回忆不出来六大功能,把一个功能做到极致,大家推荐你的产品说,在这个电视上免费电影随便看,用起来比优酷还简单,可能还是一个卖点。电视遥控器极端的反映了用户体验的时候,巴不得把很多功能推给用户,用户常用的功能就是调台键、音量键、开关键。怎么样在用户用常用的功能做出极致,我说的这个聚焦,集中一点,和前面说的做到极致、超出预期、关注细节高度一致,每个人都不是天才,更不是通才,如果不能聚焦一点,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同时做三个产品,每个产品同时铺开做五个功能,怎么验证产品聚焦,特别简单,看用户发帖,看用户骂你,或者倾听用户的声音,用户用他们一种最朴素的语言,总结你产品能够被他们打动的一个点

当年百度超越谷歌的时候,百度在刚起步的时候,真的搜索技术比谷歌做得好?不是,是因为MP3搜索,会听到很多民工级用户在交流的时候,不会说我去用一个搜索引擎,会说有一个网站上面可以免费听歌,可以免费下歌,如果能听到用户这样的声音,就恭喜你,说明你找到了一个值得聚焦的一个点,因为这是用户关心的

关于产品的体验,体验为王的时代,谁能够掌握好体验的力量,从小处可以改善一个产品,可以做出一个受欢迎的产品,从大处讲,甚至能颠覆一个产业,可以改变一个格局,产品的创新,总是把创新理解成做一个研究院,雇很多专家博士,发明一个类似可口可乐的新秘方,或者申请多少专利,我觉得是不现实的,所谓的创新就是从用户出发,从用户体验的细节出发,从很多细微之处出发,能够对用户体验做出持续的改进

原文出处:http://zhouhongyi.blog.sohu.com/246064215.html;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tay Lean   及时庆祝   阶段性目标很重要   找更优秀的人   
创业者获得融资后的100天里该做的10件事
10 things entrepreneurs should do in the first 100 days of getting funding

终于,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你获得了新一轮融资。在欣喜的同时,你肯定也意识到了来自投资者的更多期待和压力。那么,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你该做些什么呢?

VentureBeat的特约撰稿人、从事投资上十年的Matt Fates给出了以下10个建议:

1. 适当地庆祝
获得融资对于整个公司来说都是个好消息,庆祝活动不需要铺张,但必须让每一位员工都感受到这份喜悦,并从中获得更大的动力。承认并奖励他们过去的努力,号召大家向共同的目标继续前进

2. 致谢
不仅仅是向新的投资人,还要向你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表达感谢。这些人将是公司后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3. 团队融合
新投资人的加入必然会对现有的董事会产生一些影响,你要做的就是让新老成员顺利接洽、融合,从而保证今后各方沟通交流顺利进行。

4. 沟通
大多数人总是习惯通过会议来讨论问题,其实开会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你可以每个月不定期地发起聚会或是其他任何形式的集会,让团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讨论和沟通。

5. 快速行动
公司融资的消息还是由自己来公布好些,确保这个消息不会在提交SEC文件的时候被泄露而让媒体抢先公布。必要的时候可以找公共关系专家为你出谋划策。

6. 重新融入之前的工作环境
之前你可能将百分百的心思都放在了筹集资金上面,现在你需要花时间了解并跟上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展,并保持与之前的合作伙伴的联系。

7. 团队建设
在可能的情况下,聘用最优秀的人。很多创业公司都是靠技术发家,但真正的发展还得靠人才。你可以咨询董事会其他成员或投资人,他们通常有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忙找到合适的潜在员工。

8. 资金利用
在做资金使用计划的时候,记得将借贷考虑在内。而且刚刚完成融资的创业公司也比较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

9. 精简节约
每一笔投资都来之不易,尽量花久一点。该花的时候别省着,但要杜绝浪费。

10. 执行
制定短期目标并完成它们,比如销售计划、开发或招聘。总之别让投资人对自己的投资决定产生质疑。
原文出处:http://www.leiphone.com/1112-echo-startup.html; 英文:http://venturebeat.com/2012/11/10/10-things-to-do-when-you-get-funding/;
含有关联记录 2 个
(10)    转记(1)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tay Lean   初期瘦身创业   经验教训总结   为创业者支招   小团队高效率   卓越的判断来源于经历,而经历却来源于糟糕的判断   遵循瘦身到健壮的过程   
Mark Suster:创业就像生产,九个女人一起使劲也无法一个月就生出孩子来
9 Women Can’t Make a Baby in a Month

编者按:本文由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GRP Partners的Mark Suster撰写,在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创业初期资金多寡的看法,并主张创业初期不要过多的融资和花费。事实上这篇文章对于有资金压力的创业者是个鼓励。以下是正文部分:

我在本文中是极力主张“瘦身创业运动  zhuo注:lean startup movement   (2012-10-18 19:44)  评论 (0)    ”的,也就是说创业者们应当在创业初期不断的实验产品和寻找市场的过程中要将资金的花销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怎么理解?

在一个新市场形成的初步阶段,你应该是在不断的开发产品,获取客户反馈,然后再次更新产品。而在这一阶段,没人能够确定你的这个想法是否足够大,市场是否足够大,所以这时适当的节衣缩食是必要的。这对创业者有好处,而且也是我进行风险投资时的基本思考。

90年代末的时候,我曾见证了创业世界中一个非常危险的趋势,那就是许多刚刚成立的公司动不动就拿到了大把大把的投资。这可完全是投机啊。实际上风险投资者在硬塞给创业者们资金让他们硬着头皮去打开他们并不确定的市场。而且我当时也是这种思维的受害者:“我的竞争对手拿到了4千万美元的投资,我也一定要赶紧拿到更多的投资”。现在想来当初有这种思维完全是瞎胡闹。

其实说来也很直白:当时的我和那些风险投资者们一样连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都没弄明白,那就是:9个女人往一起使劲也无法在一个月内就生下孩子。

市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新技术,顾客的意识以及该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直到最后人们慢慢的将某一款产品接纳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产生市场爆炸。

有一句我很喜欢的格言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早早的进入市场,投入大量的资源也经常难以产生很好的结果。但是翩翩我们都受到了这个早字的诱惑。而最近的创业文化里却又开始吹起了这股昔日不好的风气。我最近还听到过一则消息,一家创业公司的风险投资者对其创业者说:

“如果给你们投更多的钱,你们是不是能发展得更快,是不是可以将5年的期限变作一年?”
很显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此外,初期融资过多也容易在创业公司发展过程中催生一些消极问题。比如大把花钱去招人,开发产品过了头或者甚至在产品问世之前就大量的进行媒体轰炸。而且还要看到,你拿的钱多了,你的投资者们也会催着你要结果。

事实上当前最富盛名的创业公司孵化器Y Combinator(可以参阅@36kr关于这家孵化器的相关报道)对于瘦身创业行动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给那些有想法的技术极客们一点点钱(通常在几万美元以内),让他们做一段时间,看看他们能做出什么来,而市场又会对他们的产品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想想我们这个时代最棒的两位技术领导者Bill Gross(Postup总裁,可参阅本站其相关报道)和Paul Graham(可以参看其百度百科介绍)都选择了孵化器这样的创业模式肯定是不无道理的。

以上说的是创业初期,但是一旦你的产品进入到市场活跃期也就是足够多的人接受了的时候,你就得注意了。这个时候就是你摆脱瘦身开始健壮并加大资源投入冲击市场的时候了。事实上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仍然倡导瘦身创业的话就会出问题了。因为一旦你挑起了市场巨大的胃口,你就要保证你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投入。

我所知道的优秀公司就有许多是遵循了瘦身到健壮这样的发展过程的。比如说Twitter(成立于2006年),这家公司成立之初的几年内默默无闻,因为人们还没有很好的弄明白这一款全新的产品。直到几年过后,人们才开始慢慢的接受其关于微博的理念,市场才开始进入爆炸期。我非常不愿意设想要是当初Twitter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融资的话现在会是个什么结果。此外Quora(创立于2008年)也非常的棒。他们成立后也是非常缓慢的扩展自己的团队,你甚至很难看到有关他们的媒体宣传

其实,和我一样主张瘦身创业的人都是因为有过错误的经历。我们明白大把大把的耗费资源在早期无法推动市场的快速成长。正如Benchmark Capital的Bruce Dunlevie所说的一样:

卓越的判断来源于经历,而经历却来源于糟糕的判断。
“Good judgment comes from experience, but experience comes from bad judgment”


此外,我还想说9个女人的理论也并不仅限于融资领域。技术领导人也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在我的第一个公司里我就犯了类似的错误。当时由于销售部门,运营部门等各方面的严苛要求和压力,我不得不决定增用资源去雇佣第3方开发人员,并扩充整个产品团队(当时我的产品总架构师Ryan Lissack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并表示一支又精又小的队伍其实更有创造性和生产效率,人加多了,他们得不断的开会,培训,修改代码等),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生产效率反而被抑制了,Lissack是对的。

不得不说,我是第一次从Lissack那里学到了这一思考,现在他已经是全球著名的企业云计算公司Salesforce.com的高级主管了。也正是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在推进技术项目上耗费过多的资源了。我也开始喜欢上了小队伍,喜欢上了瘦身创业。

当然我也不希望9个女人的这一阶段持续太长。希望创业者们在其事业的初期能够抵御住风险投资者们对其进行的金钱攻势。我知道金币在耳边响起是什么感觉,非常有诱惑性,不是吗?但是要记得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9643.html 英文: http://techcrunch.com/2011/03/30/9-women-cant-make-a-baby-in-a-month/;
(5)    转记    评论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Stay Lean   做减法,找命脉,到极致   
Small is beautiful, 做减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Mark Suster   Paul Graham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Stay Lean   创业=增长   
对Paul Graham的“Startup=Growth”的不同看法:快速增长就是创业公司的一切吗?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GRP Partners的合伙人Mark Suster,本文为其对Paul Graham最新的一篇博客“Startup = Growth”的一点感想,在文中针对本文中一些容易被创业者误读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呼吁创业者不要为VC的观念绑架,将快速增长视为一切而不择手段,让“创业公司”回归真实含义。


Paul Graham最新的一篇博客,“Startup = Growth”,我在读了文章后又去推特上看过相关的讨论,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我一连读了三四遍,爱不释手。从VC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关于创业公司成长的部分颇为让我感到共鸣。文章中明确划分了创业公司增长的几个阶段:

一家成功创业公司的增长通常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最初阶段:增长非常缓慢或没有任何增长,创业公司通过这一阶段想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创业公司想清楚用户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创业公司将迎来一段快速增长期;
增速减缓:随着创业公司变成大公司,公司增速将放缓,原因包括内部的局限性和市场天花板。




注意:有一段时间是允许创业公司“增长缓慢甚至没有增长”——你得在这段时间把事情想清楚。

Paul Graham还提到了成长速度、如何选择目标、对与目标的衡量以及如果你未能达成你的目标应该采取的措施等问题。他还谈到如何去做一个用户需要的东西,并保证你的市场足够巨大。

此外他还指出,尽管运营一家创业公司的成本不断下降,VC在促进创业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的过程中仍然起到重要作用:

“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为什么想获得VC的投资?答案是他们希望再度成长。
好的创意和快速成长如同硬币的两面。这不仅仅是有一个好的idea,有一个足够规模的市场以实现增长的过程,如果你只是有一个idea但不具备快速成长的能力,那么你的竞争对手会快速赶上。
对于具有网络效应的公司来说,增长速度过慢尤其危险。最好的创业公司必须要有一定的增长速度。”


在VC行业,这是一个常见的主题,我也被数次要求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怎么说呢?我认为,在早期“精简”很重要,但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你需要迅速一口吃成大胖子,否则别人会抢在你的前面。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但我仍有一丝担心,担心许多人阅读这篇文章后会有错误的理解,而这些例子在硅谷随处可见。我担心,创始人们会为了追求增长不择手段,他们会像Quora一样丧失隐私和信任,或者像Facebook一样在Timeline中充斥满垃圾信息,又或者像许多网站一样,要看一个视频先下载一个应用之类的。

毕竟,高增长意味着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风险投资、更多的媒体头条报道和认同。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或许是上万失败者的尸体。这些公司可能是因为烧钱烧得太快,或者业务推进太快,又或者过于追求网络效应。

所有这些的原因在于硅谷的文化。

我和一个同行聊天,问他最近是否看了什么有意思的案子,他是这么回答我的:“这真不好说。那公司真的还没有达到让它可以Run起来的‘逃逸速度’”。我们都知道,逃逸速度是一个物理名词,在这里被用来形容创业公司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能脱离“引力场”,然后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创业公司需要使自己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或者“第二宇宙速度”,否则投资者会寻找其他更好的项目。据我所知,那些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例如Google、Facebook、Instagram、AirBnB等,都无一例外。

但我们整个的节奏太快,以致于无法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或者很快地为其他事物所吸引。不仅仅是投资者这么做,企业家们也是如此,他们要么忙着创业,要么忙着卖公司,周而复始。这当中的等式很简单:快速成长=后续投资者给予高估值=大VC每个季度都会讨论你的案子=LP感兴趣。要么成长,要么死亡。

这是一个浮躁的环境,投资者担心错过了什么好机会,因此宁愿杀错,不愿错过;被高估的公司渴望下一笔更大的融资成为大赢家,这是不是有点像上个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期一样?自从2009年移动互联网这一波兴起以来,许多创业者乘势兴起,但他们并未经历过上一波的低谷,不知道低谷是什么样子。

快速成长=一切?

很明显,站在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快速成长非常重要的。但我同时还想说:

1. 有的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大浪淘沙始见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鸟儿起得太早未必能吃到虫,因为虫还没睡醒呢。项目如果过于超前,那么可能会遇到技术问题或者用户接受的问题而难以为继。举个例子说,如果你在还没有iPhone的时候就开始开发Instagram,结果可想而知。

此外就是关于“精简”  zhuo注:“stay lean”   (2012-09-28 11:10)  评论 (0)    的提法,这不仅对创业者有利,而且对VC来说也是如此。VC通常会有一个25-30个项目的一揽子投资,其中会有2-3个大项目,有一个做成整个投资就回本了。不管你喜欢与否,VC总会精确计算收益。我们的合伙人已经投了十多个十亿美金级别的项目了,这给我们带来了非常规的回报。

但是,在我们这个行业,98%的VC会在1亿美元这个时候退出。所以,在你往一家公司加大投入前,先投资个几百万美元,然后花18个月等待其开花结果往往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VC来说,手上的钱太多,实际上和企业家融到的钱太多是一个问题。

我盘点了一下我个人的投资,很多5-8倍投资回报的项目成为了主流。Fred Wilson也在他的《the fallacy of bi-modal returns》一文中提到这一点,推荐阅读。

2. 有的企业家不一定需要太大的世界,在一个小的细分领域中可能做得更好。关于“创业公司”这个词,我感觉最困扰我的是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硅谷风格的、快速成长的公司,但我对创业公司的定义要更广泛得多,那些在业务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利用技术变革的企业,甚至包括那些相对于历史而言业务增长迅速、但可能对VC来说规模依然太小,难以成为一笔好投资的公司。

我们需要为那些只有期望超高速成长的硅谷公司保留“创业企业”这个词吗?他们真的高人一等吗?

从三年前我就写过一篇大多数人其实不需要风险投资的文章。现在我依然相信这一点,对许多公司来说,他们无需羡慕那些VC的宠儿,无需像他们一样高速成长。

3. 作为VC,我其实不喜欢那种说“不成功则成仁”的企业文化。我认为许多创业者受这个口号影响太深,他们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做事,从而忽略掉了一些他们本可以做到的事情,例如说,他们原本可以创立一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事业、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企业,事实上,我本人就曾经创立过两家这样的企业,哪一家都无法与硅谷公司的增长率相提并论,但其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传统行业,而且,这两家公司一直都在做创新。

我的第一家公司的产品客户包括警察部门、国防部、诸多公共事业公司以及诸多承包商、工程师、建筑师、开发商和供应商,我们的产品倍用于伦敦价值160亿美元的地铁项目的工作流程和CAD图纸的共享,以及用于欧洲最大的私人银行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文件存储系统。我们头一年的营业额是210万美元,第二年则是590万美元。我在公司订单达到3600万美元、按公允会计准则计算收入达到1600万美元的时候卖了公司,这家公司不是Google,但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样的经验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人赚了钱,也有许多人的生活得以改变:
David Lapter,我们公司的CFO,他现在是热门闪购网站Fab.com的CFO;
Stuart Lander, 我们的总裁兼COO,现在帮忙运营着Internships.com;
Ryan Lissack,他现在是Maker Studios的CTO;
Tim Barke,他现在是DataSift的CPO,在此之前他是Salesforce.com欧洲营销部门的头儿。

还有许多和我们一起工作过的员工,他们现在在Google工作,在微软工作,在Oracle工作,在Salesforce.com工作…对于他们在之前我们的那家“创业公司”的工作经历,我感同身受。在那里,我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在那里,我学到了如何做销售、如何做营销、如何雇人和解雇人、如何融资…等等。如果这样的公司都不叫“创业公司”,那应该叫什么?


“创业公司”的回归

我相信Paul Graham其实并没有说你需要成为这样的一家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我仔细地读了他的文章,当中从未说过你必须成为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他只是描述了有这样一种属于硅谷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造就了许多VC投资以及我们这个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些牛叉公司。但是,在我们听了VC的一番话而热血沸腾,把硅谷的高速成长公司当作创业公司的模版,在“不成功便成仁”的信条下不惜一切代价成长之前,我认为我们应该进行反思,我们希望未来这个国家的企业家们具备怎样的特质。

我希望借此机会让“创业公司”一词回归其最初的含义。这个词代表的是,任何愿意告别自己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涯、愿意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愿意去冒险、尝试去建立一个创新的、颠覆性的、依托于技术的业务,并以此或多或少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家每年几百万美元收入、VC看不上但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服务众多客户的小公司。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引入资本让自己变成一个庞然大物,但你也有可能因为无法获得下一笔融资被市场抛弃,或者被排挤的命运,而这正是那些对“创业公司”的光鲜报道永远体现不出来的。或者,你也可以不去做融资,控制业务的规模,只是改变你和你周围的人,这也不错。

路在脚下。
And I applaud all of you who try.
Be Sociable, Share!


原文出处:英文原文:http://www.bothsidesofthetable.com/2012/09/22/is-going-for-rapid-growth-always-good-arent-startups-so-much-more/; http://www.leiphone.com/another-look-startup-growth.html;
关联记录:
(4)    转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