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CEO工作重点   激情 Passion   激情升华了我们的创造力   坚持   你寻找的就是你的Passion   为创业者支招   
给年轻创业者的忠告

于刚
2012年七月六日
登载于《福布斯》中文版2012年8月刊

两个月前,我接受了一个媒体的采访,临结束时记者让我给年轻的创业者们三个我认为最重要的忠告,我思考了片刻后回答:
1)创业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不要急于求成
2)创业要迎难而上,容易做起来的事情也容易被复制而缺乏价值;
3)创业需要激情,激情能激发创造力,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有激情才会不惧坎坷而享受这个过程,若无激情则不要匆忙起步。
在此我希望把这些想法展开,并用我看到的和亲身经历的故事来阐述这些观点,让正在途中的或正准备创业的年青人少走弯路。


创业不要急于求成

创业初期往往是创业者的兴奋期,在这个时期创业者满怀憧憬,坚信自己的创业想法并为其所亢奋,吃饭睡觉都想着,与亲人朋友交流三句不离创业话题,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这个时期感性超过了理性,对成功的预期远远超过了对风险的评估。这种感觉又会被早期的一些小的里程碑所放大,往往误导了创业者,让创业者觉得成功好像就是明天的事,需要百米冲刺,情绪过于乐观,决策变得短线,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将创业当成百米冲刺最大的危害在于其忽视对创业成功的基石的灌注,包括企业文化的创建,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甚至包括组织架构的设置和系统架构的设计。没有坚实的基础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早期的快速导致瓶颈的快速来临,甚至让创业流产。

我在美国的第一次创业是为航空公司开发实时运营管理系统,从我家里的地下室起步。我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了一个系统原型(prototype),并用它从Continental Airlines拿到了120万美元的第一单。我迅速的将公司搬到了正规的办公楼并招聘了开发人员开始了生产软件的编写。项目启动时忽视了对系统底层架构的深层考虑,也低估了实时管理系统的开发难度,一年的项目我们希望能几个月完成,期望能立即将此系统推广到整个航空业。开发进行了大半年后公司新入职的CTO对系统的现状进行全面回顾和分析时发现继续往下走已经很困难了,原因有:1)系统设计不够模块化和柔性化,用他的话说我们的程序像意大利面条,子程序间互相牵扯,逻辑的改动和维护非常困难。2)我们的系统在设计时缺乏对其他航空公司的需求分析和考虑,不够标准化,若运用到其它航空公司时还要重新开发。3)我们的数据架构无法处理大规模的实时数据。讨论了两个多星期后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推翻重来。新的设计我们接受了教训,慎重的考虑了系统的重要基石:标准化、模块化、柔性化和实时化,为后来系统的成功交付及应用奠定了基础。这套系统后来被众多的美国航空公司所采用,仅2001年一年,就为Continental Airlines节约了3000多万美元。


迎难而上才能创造更大价值

创业时选择做什么极为重要。过于简单的商务模式别人一定都想到了,若市场上没有则一定是商务模式本身有问题或者是实现起来特别困难。容易的概念即使是你第一个想出来若有较大的价值也会马上被别人复制。Groupon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在美国早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经过媒体放大和资本市场的追逐,瞬间中国的团购网站如雨后春笋,一年多的时间竟然有5000多个上线。这种模式没有什么门槛,太容易被复制,今年已经倒闭一半。

迎难而上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但要遵从中国的一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不是人人都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我认为迎难而上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要清晰的了解困难之所在;2)要有克服困难的核心竞争力及方法和工具;3)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搭档刘峻岭和我在创建1号店时选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以大品种,快销品为主的综合类网上超市起步。感觉网上超市的概念很直观容易被顾客接受,而且是满足大众所需,获取顾客的成本会低,顾客的黏性会很强。但这类商品大,重,易漏,易损,保质期短,比图书、数码、服装类商品的服务半径短的多。我们仔细分析后发现快消品的电子商务最难的是供应链管理,而我们在这方面有多年的经验、知识和管理能力。我们大量的投入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打造,开发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品类管理、价格管理、库存管理、仓库管理、配送管理等多个模块,让供应链管理成为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激情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激情的英文原词Passion更全面,更能准确的表述这种状态。Passion是指一种强烈的内驱力,一种极度的喜爱,一种偏执的信念。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完成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在1994年时是一个投资管理公司D.E.Shaw最年轻的资深副总裁,他在寻找投资机会时得知网络用户一年激增23倍的信息,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几周后便辞去了丰厚的职位,和太太一起驾车去西雅图,路上起草商业计划,到西雅图后立即在租的房子的车库里架起电脑,聘了四名助手开始编写软件。当时的办公桌是用门安上四个柱子做成的称为doordesk,后来这种doordesk成了亚马逊的标配,以提醒大家仍在创业,我在亚马逊时也用这种办公桌。激情让贝佐斯抓住了机会,他在1995年7月成立的亚马逊书城在早期就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没有任何广告宣传,30天内亚马逊的书就卖到了美国和其它的45个国家。
  zhuo注:要始终保持创业的文化、氛围、创新能力、团队效率。   (2012-10-26 09:06)  评论 (0)    

创业要看你的起因和目的是什么。是希望逃离职场的约束和玻璃天花板来测试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是想试一把运气也许能浪里淘金功成名就? 是追求时髦还是被其他创业者的成功所诱惑?是享受这个磨难和坎坷的历程为自己人生增添一次丰富阅历?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完成自己一个梦想

我更希望你的起因是后者,因为创业的风险是极大的,在前10年创业企业的存活率也就是2%,更别说成功率了。前几个理由都没有办法让你忍受住寂寞经的起磨难,更不会让你有坚定的信念去不屈不饶的去遇山开路,遇水搭桥。

峻岭和我创建1号店也是靠这种passion。我们辞去戴尔外派高管的职位,从戴尔给我们租的豪宅搬出来,开始亲身体验创业所有的点滴。在一个10平米的办公室里一张办公桌我们面对面坐了四个多月讨论和撰写商业计划。给公司取名,设计LOGO, 在招聘网站上发广告,挤公交地铁去拜访供应商,在地铁站办公楼和小区发海报,参与系统设计;在仓库里入库,上架,拣货,盘点;给顾客配送,做客服;与供应商,配送商,推广商谈判;促销选品,广告语编词;等等。有一次和一个实体超市谈合作,该店的店长足足晾了我近两个小时才见我,晚了也不道声歉;有一次去工商部门,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训我像训他孙子;已签了约的仓库被业主无理由毁约。生气吗?我们只是笑笑,说‘这一切将来都可以当故事讲了’。我每天早晨醒来都急于去办公室工作,用峻岭的话说:‘每天都处于亢奋之中。’激情升华了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遇到困难时觉得“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之本色”。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2005年毕业典礼说:“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无比钟爱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对于工作是如此,对于你的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 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 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只要全心全意的去找, 在你找到的时候,你的心会告诉你的。”

你寻找的就是你的passion。
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72c8bd0102ecx9.html;
(5)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获取用户反馈   马克 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瞄准你们自己的愿景,而不是瞄准竞争对手   为创业者支招   以数据为判断依据   
【扎克伯格对创业者的最新建议】1、以数据为判断依据。企业应当倾听用户的意见,同时关注数据,而不是去抄袭。2、要有灵活性。创业者需要给自己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了解到的最新信息进行调整。3、从基础开始做工作。

怎么倾听与研究用户?“一定要了解用户定性的意见和定量的行为”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10月20日在Y Combinator的创业学校活动上表示,创业公司在开发产品之前应当分析市场数据,倾听市场声音,而不是去抄袭。

他还表示,“我们预计人们每年分享的信息量将翻一番,因此10年后人们分享的信息量将是目前的约1000倍。”“这有点像社交网络版的摩尔定律。”

以数据为判断依据

扎克伯格以Facebook的照片分享服务为例。他表示,Facebook并不是主观臆测用户会喜欢照片分享服务,而是通过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他表示:“我们倾听用户的需求,包括了解他们定性的意见和定量的行为。”实际上,用户并不会明确表示,他们想要照片分享服务,仅仅只是每天向个人页面中上传照片。

因此,Facebook开发了照片分享服务,而该服务也实现了爆炸式发展。而这一切都已经在Facebook的意料之中。

这并不是Facebook最后一次在产品开发中引入这种理念。例如,成千上万的用户对Facebook的“动态汇总”功能表示抗议,但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数仍在上升,因此Facebook坚持保留了这一功能。目前,动态汇总已是Facebook网站最关键的功能之一。

另一方面,Facebook的移动用户数持续增长,但绝大多数iOS用户抱怨称,Facebook的iOS应用速度太慢。因此,Facebook放弃了iOS应用原先的HTML5技术,转而开发原生应用。在此之后,Facebook应用在App Store应用商店中的用户评分和反馈都有所提升。扎克伯格认为,企业应当倾听用户的意见,同时关注数据

要有灵活性

在与Y Combinator创始人保罗·格拉汉姆(Paul Graham)的对话中,扎克伯格强调,创业者需要给自己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了解到的最新信息进行调整。

扎克伯格对观众表示:“我总是有这样的担心:我被一些事情困住,但这并不是你可以去做的最有影响力的事情。”因此,扎克伯格不能理解这样的想法,即在确定创业目标之前就建立一家公司。他认为,人们忽视了灵活性带来的价值。

扎克伯格建议,未来的创业者在着手去做之前应当首先确定想要什么,并保持灵活性。“很多情况下,你可以在一家公司的框架下做一些工作,但如果这样的工作让你厌倦,并使你产生受困之感,那么你应当调整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在创业早期,扎克伯格甚至认为Facebook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而不会成为一家真正的公司。

从基础开始做工作

扎克伯格同时表示,他在创业过程中的一条经验是,从基础开始做工作。他表示,许多公司都在解决小问题。如果只是想创业,那么这样做无伤大雅,但是从基础层面上做一些工作更有趣,创业者应当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重大问题。

扎克伯格建议,即使其他公司进入市场,并带来特别的创意,创业公司也不应当调整计划转而瞄准竞争对手。否则,创业公司可能会遭遇MySpace一样的结局。MySpace在社交网络的竞争中被Facebook击败。扎克伯格表示:“他们感到了来自我们的威胁并抄袭我们,这样做不可能获胜。从一开始就只想抄袭他人的公司不会成功。  zhuo注:瞄准你们自己的愿景,而不是瞄准竞争对手   (2012-10-21 22:41)  评论 (0)    

And if someone new enters your market with unique ideas, don’t derail your roadmap chasing them. Otherwise, Zuckerberg said you could end up like Myspace, which ruined itself chasing Facebook. Zuckerberg explained “they felt threatened by us and copied us, and you’re never going to win that way. Companies getting started now that are just trying to copy what other people are doing aren’t successful.


[更新]一开始就注重广告业务,从未想过要辍学

扎克伯格称从Facebook创立之初他就很青睐在线广告业务,让萨尔瓦多全权负责。这一点和电影《社交网络》里面所说完全不同。扎克伯格称广告业务能够支撑公司购买服务器的需求。“一有钱我们就买台85美元的服务器,”他说,“我们从不乱花。”

在谈到去加州读过的那个暑假时,扎克伯格称那时候还没有想到Facebook会是一家大公司。“我当时觉得,和许多伟大的公司做邻居感觉很棒。”他说,“有一天我们会做出来点什么,但是(指Facebook)肯定不行。”扎克伯格说他对投资人很坦诚,曾经告诉投资人彼得?泰尔,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退学。泰尔说他在瞎掰,给了他们第一笔大钱。

原文出处:http://www.huxiu.com/article/4927/1.html; 英:http://techcrunch.com/2012/10/20/zucks-advice-to-startups-listen-to-what-your-users-want-both-qualitatively-and-quantitatively/;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tay Lean   初期瘦身创业   经验教训总结   为创业者支招   小团队高效率   卓越的判断来源于经历,而经历却来源于糟糕的判断   遵循瘦身到健壮的过程   
Mark Suster:创业就像生产,九个女人一起使劲也无法一个月就生出孩子来
9 Women Can’t Make a Baby in a Month

编者按:本文由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GRP Partners的Mark Suster撰写,在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创业初期资金多寡的看法,并主张创业初期不要过多的融资和花费。事实上这篇文章对于有资金压力的创业者是个鼓励。以下是正文部分:

我在本文中是极力主张“瘦身创业运动  zhuo注:lean startup movement   (2012-10-18 19:44)  评论 (0)    ”的,也就是说创业者们应当在创业初期不断的实验产品和寻找市场的过程中要将资金的花销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怎么理解?

在一个新市场形成的初步阶段,你应该是在不断的开发产品,获取客户反馈,然后再次更新产品。而在这一阶段,没人能够确定你的这个想法是否足够大,市场是否足够大,所以这时适当的节衣缩食是必要的。这对创业者有好处,而且也是我进行风险投资时的基本思考。

90年代末的时候,我曾见证了创业世界中一个非常危险的趋势,那就是许多刚刚成立的公司动不动就拿到了大把大把的投资。这可完全是投机啊。实际上风险投资者在硬塞给创业者们资金让他们硬着头皮去打开他们并不确定的市场。而且我当时也是这种思维的受害者:“我的竞争对手拿到了4千万美元的投资,我也一定要赶紧拿到更多的投资”。现在想来当初有这种思维完全是瞎胡闹。

其实说来也很直白:当时的我和那些风险投资者们一样连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都没弄明白,那就是:9个女人往一起使劲也无法在一个月内就生下孩子。

市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新技术,顾客的意识以及该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直到最后人们慢慢的将某一款产品接纳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产生市场爆炸。

有一句我很喜欢的格言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早早的进入市场,投入大量的资源也经常难以产生很好的结果。但是翩翩我们都受到了这个早字的诱惑。而最近的创业文化里却又开始吹起了这股昔日不好的风气。我最近还听到过一则消息,一家创业公司的风险投资者对其创业者说:

“如果给你们投更多的钱,你们是不是能发展得更快,是不是可以将5年的期限变作一年?”
很显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此外,初期融资过多也容易在创业公司发展过程中催生一些消极问题。比如大把花钱去招人,开发产品过了头或者甚至在产品问世之前就大量的进行媒体轰炸。而且还要看到,你拿的钱多了,你的投资者们也会催着你要结果。

事实上当前最富盛名的创业公司孵化器Y Combinator(可以参阅@36kr关于这家孵化器的相关报道)对于瘦身创业行动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给那些有想法的技术极客们一点点钱(通常在几万美元以内),让他们做一段时间,看看他们能做出什么来,而市场又会对他们的产品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想想我们这个时代最棒的两位技术领导者Bill Gross(Postup总裁,可参阅本站其相关报道)和Paul Graham(可以参看其百度百科介绍)都选择了孵化器这样的创业模式肯定是不无道理的。

以上说的是创业初期,但是一旦你的产品进入到市场活跃期也就是足够多的人接受了的时候,你就得注意了。这个时候就是你摆脱瘦身开始健壮并加大资源投入冲击市场的时候了。事实上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仍然倡导瘦身创业的话就会出问题了。因为一旦你挑起了市场巨大的胃口,你就要保证你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投入。

我所知道的优秀公司就有许多是遵循了瘦身到健壮这样的发展过程的。比如说Twitter(成立于2006年),这家公司成立之初的几年内默默无闻,因为人们还没有很好的弄明白这一款全新的产品。直到几年过后,人们才开始慢慢的接受其关于微博的理念,市场才开始进入爆炸期。我非常不愿意设想要是当初Twitter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融资的话现在会是个什么结果。此外Quora(创立于2008年)也非常的棒。他们成立后也是非常缓慢的扩展自己的团队,你甚至很难看到有关他们的媒体宣传

其实,和我一样主张瘦身创业的人都是因为有过错误的经历。我们明白大把大把的耗费资源在早期无法推动市场的快速成长。正如Benchmark Capital的Bruce Dunlevie所说的一样:

卓越的判断来源于经历,而经历却来源于糟糕的判断。
“Good judgment comes from experience, but experience comes from bad judgment”


此外,我还想说9个女人的理论也并不仅限于融资领域。技术领导人也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在我的第一个公司里我就犯了类似的错误。当时由于销售部门,运营部门等各方面的严苛要求和压力,我不得不决定增用资源去雇佣第3方开发人员,并扩充整个产品团队(当时我的产品总架构师Ryan Lissack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并表示一支又精又小的队伍其实更有创造性和生产效率,人加多了,他们得不断的开会,培训,修改代码等),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生产效率反而被抑制了,Lissack是对的。

不得不说,我是第一次从Lissack那里学到了这一思考,现在他已经是全球著名的企业云计算公司Salesforce.com的高级主管了。也正是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在推进技术项目上耗费过多的资源了。我也开始喜欢上了小队伍,喜欢上了瘦身创业。

当然我也不希望9个女人的这一阶段持续太长。希望创业者们在其事业的初期能够抵御住风险投资者们对其进行的金钱攻势。我知道金币在耳边响起是什么感觉,非常有诱惑性,不是吗?但是要记得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19643.html 英文: http://techcrunch.com/2011/03/30/9-women-cant-make-a-baby-in-a-month/;
(5)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跟踪调查用户行为,不断优化体验   简单易用   李开复   授权放权   为创业者支招   与投资者利益结合   注重用户体验   
李开复 :给创业者的建议:1)重视用户体验,不要过于复杂,2)跟踪调查用户行为,不断优化体验。3)大部分人常用的的服务只有5-7种,让你的服务成为这5-7种。4)和你信任喜欢并能互补的人一块儿工作,并放权让他们做他们擅长的事。5)选择投资者,不能只看估值,6)与投资者利益结合。
(2)    转记(1)    评论(1)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把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身上,不要想着赚钱   保持控制权   广结人脉,广泛学习   简单易用   经验教训总结   立即行动   善于聘用和善于解聘   为创业者支招   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要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建立一个伟大的团队   一家公司的实力与其技术或当前产品无关,而是与人才有关   注重产品   专注简单唯美   
Facebook成功的13个秘密: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北京时间5月18日消息,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主编、知名互联网分析师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周四撰文称,当Facebook成立之时,其他的许多社交网络也在追逐同一个机会,其结果是Facebook胜出,而其他网站落败。他在文中列出了13个理由来支持Facebook的成功,并指出这些原则适用于所有公司。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在8年以前,Facebook还只是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哈佛大学宿舍中的一个代码项目。而时至今日,Facebook已经成为一家营收达40亿美元的全球企业,用户人数在全球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八分之一,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

当Facebook成立之时,其他的许多社交网络也在追逐同一个机会。但最终的结果是,Facebook赢了,而其他网站输了。

以下是Facebook胜出的一些原因,这些原因适用于几乎每家公司。

1. 迅速采取行动

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中利用闲暇时间建立了Facebook的最初版本。

那时,他并未制定商业计划,并未无休止地让朋友和顾问为其提供想法,也并未对市场进行研究、申请专利或商标、召集小组讨论、或是企业家会做的其他任何事情。

他只是迅速制造了一种很酷的产品,然后发布。

Facebook就这样诞生了。

2. 记住一点:想法比比皆是,重要的是执行

从Facebook发布的那一刻起,有关制作这个网站到底是谁的想法的争论就已开始。

哈佛大学的两名高年级学生Winklevosse兄弟称,这是他们的想法,却被扎克伯格“偷走”了。这引发了一场司法战争,持续了将近10年时间。

与此同时,在哈佛大学以外,其他数十名企业家也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而且许多人都曾推出这种想法,但时至今日,剩下来的只有一个Facebook。

原因何在?因为想法比比皆是,重要的是让其成为现实。

正如虚构的马克·扎克伯格在电影《社交网络》中向虚构的Winklevoss兄弟所说的那样:“如果是你们创造了Facebook(这个想法),那么本来应该是你们创造了Facebook(这个网站)。”

当你有一个好的想法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沾沾自喜上,而应让其成为现实。

3. 简单就是美

许多公司都过度着迷于它们希望在产品中构筑的所有令人惊讶的特性,以至于其产品过于复杂,没人知道如何使用。又或者,它们花费了过长的时间来开发产品,以至于当产品推出时已被超越。

第一个版本的“thefacebook”非常简单,它只做好了一件事情。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扎克伯格和Facebook团队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在每一次的改进中,他们都确保这项服务仍易于使用。

4. 想明白未来会有哪些不利因素会“杀死”你的公司,然后确保其不会发生

虽然大多数人都早已遗忘,但Facebook确实远非第一个社交网络。

在Faceobook于2004年成立以前,曾有其他多个大学网络存在过,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中的社交网络。

而在大学以外的世界中,Friendster和MySpace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社交风暴。但是,随后Friendster“自杀”了。

Friendster是如何“自杀”的呢?在拥有后端基础设施来为其提供支持以前,这个网站一直都没有限制使用量,其需求变得过于庞大,以至于其服务的速度大幅减缓。到公司终于修复了后端问题时,大多数的美国用户都已转向其他网络。

而当扎克伯格及其他Facebook联合创始人推出这个网站时,他们对新注册量进行了仔细的控制,每次只增加一个学校,直到确信基础设施能应付得来为止。因此,Facebook一直都在“运行”中。换而言之,扎克伯格正确地发现了一件足以“杀死”Facebook的事情,而且确保这个网站没有成为其牺牲品。

5. 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业务”或“股东价值”

众所周知,扎克伯格早期对Facebook的业务不感兴趣,而是把所有精力都集中放在Facebook的产品上。

这种对产品的痴迷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至于扎克伯格不断地拒绝广告客户,因为他不希望Facebook的服务被广告“玷污”。广告不够酷,而扎克伯格希望Facebook一直都很酷。

在Facebook的成长过程中,扎克伯格一直都保持着对产品的焦点关注。他聘用了一些高管——如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和首席财务官大卫·爱博斯曼(David Ebersman)——来运营这家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活动。

当Facebook准备上市时,扎克伯格致信股东称,这家公司计划首先集中致力于其“社会任务”,而把自身业务放在第二位。毫无疑问,这在华尔街可说是一种“异端”。在华尔街眼中,公司应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为股东创造价值上;换而言之,也就是全心致力于让股价上扬。

但是,正如亚马逊及其他公司所证明的那样,想要在长期内为股东创造数量庞大的价值,那么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把重心放在产品和客户身上。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业务也将随之而来。这样也就不会象许多公司那样犯下措施,也就是以牺牲产品为代价来把重心放在业务上。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强调“业务”而忽视产品更能让你面临毁灭或沦为平庸的风险。

6. 让自己善于聘用员工,同时也善于解聘员工

一家公司的实力与其技术或当前产品无关,而是与人才有关,因为技术和产品会迅速发生变化。

即使是苹果已故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也很痛快的承认,没人能独自撑起一家公司。因此,如果你想要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么就必须建立一个伟大的团队;而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团队,那就意味着两件事情:善于聘用和善于解聘。

善于聘用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你必须为每个岗位都找到最好的人选,然后说服他们加入公司。与此同时,善于解聘也是很关键的,理由有二:首先,无论你多么仔细都好,都会在聘用员工时犯下错误,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修复错误;第二,如果你的公司正在迅速成长,那么最终其成长速度都会超过某些早期高管——这时你就需要找到替代人选。简而言之,如果不能做到善于解聘,那么你的公司就会沦为平庸。

在Facebook的早期阶段,这家公司曾在聘用员工方面犯下许多错误,但随后迅速解决了这些问题。Facebook还很善于在公司迅速成长时替换已不合时宜的高管。

7.保持控制权

每家公司都有三种主要的支持者,那就是客户、员工和股东,而最好的公司能平衡这三者的利益。与此同时,较弱的公司则仅强调其中一种支持者的利益,同时牺牲其他两种的利益。举例来说,公司会压低员工薪酬来应付开支,或是试图节省制造成本和生产蹩脚的产品,或是向管理者支付过高的薪酬,而实际上他们的工作表现十分平庸。

有些公司陷入这种“陷阱”的原因之一是,它们说到底是由短期股东掌控的;与公司客户和员工相比,这些股东所需要的利益大为不同。

如果Facebook一直都是由其风险投资者掌控的,那么很可能这家公司早已被作价出售。而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如果Facebook对公共股东的短期需求负责,那么可能会被诱惑着削减研发支出,或是走上其他捷径来改善季度业绩。

但在实际上,Facebook一直是由扎克伯格掌控的,而扎克伯格一直都集中致力于构建其长期愿景,而不是致力于实现短期的财务回报。  zhuo注:始终注重产品。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2012-10-18 00:32)  评论 (0)    

因此,确保你的公司不会走上歧路的方法之一就是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如果不是像扎克伯格那样拥有彻底的投票控制权,那么也可以拥有支持你愿景的主要股东。

8. 不要无休止的“小组讨论”,只管推出新特性,然后根据那些不满的尖叫声来作出改变  zhuo注:尽快小范围试错   (2012-10-18 00:32)  评论 (0)    

乔布斯曾说过很著名的一句话,那就是消费者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什么。他还说道,苹果的工作就是判断出消费者想要什么产品,然后再做出来给他们。

Facebook一直都是这样运作的,这家公司并未对其新特性进行“小组讨论”,而是只管推出新特性。有些时候,这些新特性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不满的尖叫声。随后,Facebook会据此对新特性作出改动或是取消。

举例来说,对于“News Feed”这种特性,Facebook对其作出了改动来解决某些用户担心的事情。这种特性在推出之初受人诟病,但现在已经变成Facebook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而对于“Beacon”这种特性,Facebook则在最后完全撤回。

每当Facebook的新特性遭遇尖叫声时,就会有一些观察人士下定论说其“犯了个错误”。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新特性可能确实包含“错误”在内,但这个过程本身则是深思熟虑的。

9. 培养睿智的顾问,然后学习任何能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

领导能力和管理才能都属于技艺,因此都是可以(也是必须)学习的。

正如风险投资家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所说的那样:首席执行官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扎克伯格作为首席执行官的技艺现在已经十分惊人,这种技艺是他有意获取的。在Facebook的早期发展阶段,扎克伯格作为领导者的表现是如此之差,以至于高管们告诉他需要“首席执行官课程”。从此以后,扎克伯格就全心致力于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快地学习这些技艺。为了帮助自己的学习,他培养了一个顾问团队,其成员包括美国最好的一些企业家、投资者和高管,如乔布斯、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投资者皮特·泰尔(Peter Thiel)、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的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华盛顿邮报》的唐纳德·葛莱哈姆(Donald Graham)等。从这些人以及他为Facebook招募的许多高管身上,他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

没人能拥有所有的答案。身边围绕的天才人物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一些好答案

10. 让你的皮肤变得象厚皮类动物一样厚

如果你想要做一些艰难的、创新的或是有趣的事情——简而言之,就是某些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就一定会遭到批评。你越是成功,这种批评也就越是厉害你不一定非要乐在其中,但确实必须要学着忍受,因为有些事情是绝对无法阻止其发生的。

人们会嫉妒,会恼怒,会不理解。他们(媒体、竞争对手)会制定日程,会因他们(前员工)被对待的方式而感到沮丧,会想要钱和信用卡。简而言之,他们会在你的道路上点燃无数的“地狱之火”。而在有些时候,有种批评会是正确的。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扎克伯格受到了无数的批评,其中有些是正确的。在最初的时候,他曾是一名表现糟糕的领导者。他曾犯过许多错误,也曾做过一些值得质疑的事情。他曾让许多人感动厌烦。

这种批评一定会是伤人的,但扎克伯格从来都没有让其阻碍自己继续构筑Facebook的愿望,也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

在你的一生中,无论你做了些什么,只要你成功了,那么就会有人对你丢石头。如果你一直不停地成功,那么就必须让你的皮肤变得足够厚,那么石头就会被弹开了。

11. 如果你曾经想过你完成了,那么你就完蛋了

当Facebook终于在几年以前超越行将崩溃的MySpace时,这家公司在社交媒体的竞赛中“获胜”。在当时,Facebook原本可以躺下来松一口气,庆祝自己很好地完成了一项工作。

对这家公司中的所有人——以及用户和股东——来说,Facebook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尽可能迅速和努力的向前进,尽可能地拉大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这家公司继续从竞争对手和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公司那里挖掘人才,每当有一家新的创业公司创造出某种很酷的东西时,Facebook都会对其进行复制。Facebook正确地维持着自己的发展进程:扎克伯格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家公司仅仅完成了1%的工作

犹太裔美国企业家、英特尔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只有妄想狂才能生存。”在大多数公司中,确是如此。如果你曾经想过你完成了,那么你就完蛋了。

12. 无视华尔街及其他想要成为交易家的人(除非你真的很想做交易)

如果情况进展良好,那么你的房门就会被敲响,敲门者会想要与你碰面,来看看你们能如何进行“合作”,或是想要“知道更多有关你未来将走向何方的信息”。

这些可能会出现的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将包括顾问、银行家、投资者、潜在收购方和竞争对手,此外还将包括任何数量的其他想要卖给你某些东西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一些将是非常聪明、富裕而强大的。他们将会谈到大博弈,会一直对你唠叨个不停。有一些人可能会在实际上对你有所帮助——帮忙也好,提供信息和建议也好,或是推荐什么东西也好,诸如此类。

但是,这些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是,他们无法帮助你生产更好的产品或是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会让你分心,浪费你的时间。如果你真的需要银行家或是其他服务提供者,那么并不难找到。只要拿起电话,很多十分符合资格的人就会马上出现在你门外。

对其他大多数潜在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来说,情况也是一样。

一天的实际可用时间只有12到16个小时,一年只有365天。如果你让这些潜在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来驱动你的日程,那么他们就会占用所有这些时间。所以,不要让他们能这样做。集中致力于产品和客户,让那些潜在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通过关注你的方式来“知道更多有关你未来将走向何方的信息”。

13. 强调长期前景

如果你曾看过金融媒体,那么若你假设成功只是“月”和“季度”的事情就情有可原。

每一家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会进行一种可笑的仪式,宣布它们的业绩“超出预期”或是“不及预期”。然后,它们的股价就会上扬或是下挫。再然后,媒体就会开始褒贬不一的作出评论。诸如此类。

或许你并不知道,这些季度性的仪式通常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公司公开或私下向分析师发布“业绩预期”,这种“业绩预期”会设定在极低的水平,以至于即使只是表现平平的季度业绩也将“超出预期”。投资者知道这一点,因此“耳语号”(whisper numbers,华尔街对每家公司在特定季度内的利润所作出的最新估计)才代表着其真正的预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公司业绩“超出预期”时股价也会下挫的原因所在。

与此同时,有些公司过于看重季度业绩表现,以至于开始扭曲销售程序和定价,仅仅是为了满足这种随机的时间障碍。客户在不久以后就会知道,如果他们等到季度末才签署协议,那么就会获得好得多的条款。再过不久以后,就没有人会在季度末以前签署协议。

因此,这种短期的季度“游戏”并非只是浪费时间来管理投资者预期,同时还会对公司业务造成损害。处理这种“游戏”的最好方法即使,尽可能地将其最小化。没有哪家伟大的公司会执着于季度业绩,它们被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将重点放在一种愿景上,这种愿景将需要许多年甚至许多个十年的时间来创造。除了 Facebook以外,不妨想想沃尔玛、谷歌、苹果和亚马逊都是怎样做的。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你应当执着于马拉松的终点线,而不是每个一英里赛跑中的每一次“超出预期”。

原文出处: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7144.html;
(13)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持续创新   倾听用户声音   为创业者支招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周鸿祎   专注   尊重用户价值   
360创始人周鸿祎:

小企业要跟大企业竞争,既没有大企业有钱,又不像大企业拥有其他资源,那是不是就没前途了?我觉得这时小企业可以有以下几个做法:

1.要有所创新,做冷门的事,做大企业可能不看好的事情。如果做那种商业模式特别明确,赢利模式特别清晰,谁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我觉得小公司确实没有机会。

2.当年3721做了很久都没有人关注和意识到它的商业模式,360安全卫士刚开始做的时候,瑞星、金山很不高兴,但它们不是互联网企业,而且其实真正的互联网企业也并不关注我们。

3.要小步快跑,持续创新,小公司光靠一个创新点容易被大公司抄,那就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积小创新成大创新。

4.专注很重要,大企业资源当然多,但它啥都想做,资源必然分散,小企业专注可以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

5.要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倾听用户的声音,尊重用户价值,因为大公司往往更重视自己的商业价值,而忽视用户的体验。
原文出处:http://jacktext.diandian.com/post/2011-07-14/2890430;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极致   让团队都能看到目标和愿景   让员工一起成长   为创业者支招   
【关于创业的4点体会一】1)创业的大佬一定是要吃最大的亏,最后占最大的便宜。把早期的安全和利益留给员工,把危险留给自己;2)创业的队伍从上到下,全力以赴,往一个方向用力,做到最专业,只有最专业的才能活下来;3)创业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自我成长的强烈要求,跟不上成长脚步的,就必须淘汰,理性和兽性是最接近本质的,早期人性化,最后大家和稀泥,武大郎开店。4)创业的方向必须是早期团队(至少是核心团队)的共识,这是召唤大家的基石,没有这个共识,坚持不到最后。
原文出处:http://e.weibo.com/2125394667/yFBIv1Q0B;
(7)    转记(1)    评论(2)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为创业者支招   
【创业者的十条忠告】1)克勤克俭,不求奢华2)学会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3)赚钱靠机遇,成功靠信誉4)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5)有胆识也要有谋略;6)别人如果放弃,你就要出手;7)懂得用人是成功的关键8)不要对一项事业情有独钟;9)时刻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10)肯用心来思考未来与朋友们借鉴。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2274459414/yFslMvKC7;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史玉柱   为创业者支招   
【史玉柱的一些观点】1,凡事先试点,风险才低;2,不要总想和竞争对手对立,而要想办法弥补竞争对手的不足;3,与其改变消费者习惯,不如在消费者熟悉的基础上引导消费者;4,在公司只有功劳,没有苦劳;5,战略定好后,关键在于执行,细节决定成败;6,失败是很重要的财富,我们要好好利用他。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233536692/yFroJBLjB;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经验教训总结   为创业者支招   
【创业企业五个不要】1.不要把资金来源重点放在投资人身上。2.不要把业务主体放在关系户上。3.在战略不明市场不清时不要随便投入市场费用。4.不要想人才一步到位,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与之匹配的人才。5.不要随意吸收股东,更不要全员持股,股份是公司未来发展的生命线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为创业者支招   
【创业成功的14条经验】1.做最热衷的事;2.不断跳出框架思考;3.效法最佳竞争者;4.欣然接受失败;5.告别平庸产品;6.一定要资金充裕;7.好好照顾员工;8.尊敬顾客;9.及早承认错误;10.注意细节;11.仔细控制成本;12.充分运用科技;13.吸引更多注意力;14.坚守核心价值。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为创业者支招   
【创业要过三道坎】第一道坎:被大公司模范抄袭拷贝。解决办法:不断创新。第二道坎:被抹黑被谣言。解决办法:不难受,不口水战,做好用户体验。第三道:被对手围追堵截,断路断粮。解决办法,给合作方带来价值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马云   为创业者支招   用户第一 员工第二 股东第三   员工关怀   
【马云给初创企业者的忠告】1、大家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2、让员工笑着干活。3、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4、少听成功学,多听失败学。5、抢在变化之前先变。6、忘掉money,忘掉赚钱。7、小聪明不如傻坚持。8、心态决定姿态,姿态决定状态…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2160371650/yD1vWAvkp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产品的灵魂   产品个性气质   对核心客户价值的把握   沟通能力   极致   价值主张   简单易用   经验教训总结   为创业者支招   注重用户体验   专注   
创业团队易犯的十个用户体验错误

这次的译文对我自己来说还是蛮有价值的,无论是在公司做的一些新项目,还是自己试图折腾的一些玩意儿,其间隐约感觉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这篇当中找到身影。不多说了,接下来进入正文喽。

“怎样才能提升我的网站(或应用)的用户体验?” 这是一个即常见又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初创型团队及产品来说,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 幸好,有一些实践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一下初创团队在塑造产品体验的过程中有可能犯下的错误,以及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为什么初创型团队要特别关注用户体验

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提升产品自身的质量及形象气质,进而推动你的业务更好的向前发展。如果你有一款能够让很多人都乐于接受的产品,那么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将会变的轻松很多。另外,体验度良好的产品也可以极大的降低客服方面的成本,同时还能帮助你的团队或公司建立正面的公共关系影响力,为将来的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反之,糟糕的用户体验将对初创型团队及产品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坏消息会像野火一样蔓延,如果用户不开心,他们会将负面的口碑传播开来,在严重的情况下,你的产品将难以翻身

我很喜欢创业达人Dharmesh Shan的一句话:“不要试图讨好用户;重要的是通过产品塑造开心的用户。”



从一开始就通过良好的体验使产品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起正面的形象,这比先让用户不满,随后试图改头换面来说要容易的多。良好的用户体验绝不是巨大的投资或大规模的客户服务团队所能定义的,它是一个围绕着产品周期的自始至终的概念,它是一种态度和文化。

UX(用户体验)与客户体验

聪明的团队会时刻将客户价值放在核心位置并通过一套完整的体验策略来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这套策略涵盖了用户体验、品牌与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旨在为客户创建全方位的独特体验模式

过去,很多以线下业务为主的公司都错误的认为,即使他们的网站不那么好用也不会有多大问题,毕竟线下才是重点。如今,这种观念已经很难站得住脚了,因为用户和公司之间的每一个接触点都会关系到整体意义上的客户体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很多新玩家都会瞪大眼睛在那些用户体验还没有被真正做到位的领域当中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能带来独特的客户体验的产品通常是非常优秀并且能让人们觉得惊喜的。我们能够想到的包括Ocado、Apple、Innocent Drinks一类的大公司,以及moo.com(提供在线打印服务,如上图所示)、graze.com等初创团队,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其自家产品的热爱与激情,以及对核心客户价值的把握。

下面我们将进入正题,来看看初创团队在产品体验方面有可能犯下的典型错误。

1.良好的体验,错误的产品

正确的产品应该具有简单、专注、符合业务模型等方面的特质。很多网站和移动应用都拥有漂亮的界面、出众的交互模式,但当你产生兴趣并深入了解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能为用户带来很明显的使用价值。问题在于,要么这款产品所面向的并非某种大众化的需求,要么就是它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本身有问题。要打造优秀的用户体验,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设计工作展开之前首先确保产品自身的方向是正确的

2.UX工作切入过晚,执行迟缓

包括用户调研和竞品分析在内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应该在产品初期就跟进到项目中来,这将有助于产品方向的探索以及产品概念的挖掘。另外,初期的产品原型及可用性测试还可以帮助我们尽早发现产品功能和交互模型等方面的潜在问题,减小在后期重新设计甚至推倒重来的风险。

尝试使用“精益用户体验”的思维方式,从用户的需求和使用情境出发,围绕着最核心的用例来构建最小化的产品功能,保持迭代,快步向前。这将帮助初创团队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速度进入市场。

3.缺乏明确的价值主张

要在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健康持久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站在产品的角度,以正确的方式发起和用户之间的“对话”。如果不能在几秒之内有效的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让他们了解重要信息,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无法真正的转化为客户。创建简单清晰的价值主张不是一件易事,不过一旦你做到了,它就可以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用户呈现产品的核心要素,使用户了解到你的产品与市场当中的同类应用之间的区别。

撰写价值主张的文案时,试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想想他们能够从你的产品当中获取怎样的价值,完成怎样的目标任务。价值主张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概念并希望继续进行了解,所以你要尽量保持文案的简短易读。

4.缺乏专注

初创型团队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希望在短时间内做过多的事情,具体来说,就是把产品功能打造的太多太滥试着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或某些点上,这将更有助于体现产品的核心价值,使其能够更容易的与目标用户进行沟通互动。大而全的产品,最终很有可能无法真正满足任何一个用户群体的需求。

以Dropbox(文件储存分享)和Instagram(照片分享)这样的应用为例,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专注,也就是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这绝没有听上去这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外在的影响因素,例如用户的呼声、投资人或内部决策人员的“建议”等等。有时我们必须懂得说“不”,同时还要学会必要的沟通能力,使自己的设计决策得到支持和认同。

5.缺少可用性测试

即使面临着时间和人力成本匮乏的境况,初创型团队仍然不能忽视可用性测试对于产品的重要性。诚然,问卷、焦点小组、用户访谈等用研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它们都无法代替可用性测试这种让用户与产品原型直接互动的观察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很有可能从用户的反馈当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

关于可用性测试,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价值3亿美金的按钮”。曾经,一个大型在线零售商发现他们在支付环节流失掉了大量的客户,于是他们请来了可用性专家Jared Spool来帮忙进行可用性测试。通过观察,他发现用户对于支付之前必须注册帐户这件事很反感;一个常见的抱怨是“我来这是为了购物,而不是为了建立什么会员关系。”

基于这一观察结果,他们决定将支付环节当中的登录按钮改为“继续”,同时告诉用户,你们不必注册就可以直接购物,但注册将带来相关便捷一类。仅此一点改变,这家零售商当晚的销售额提升了45%,而当年的销售额足足增长了3亿美金。

永远不要理所当然的假设自己的产品很好用,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产品太过熟悉了,无法真正客观的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

6.表单过多

在网站或移动应用产品中,表单的作用是让系统获得用户的输入。这是一个很敏感的交互点,通常,缺乏良好设计的表单会成为用户抛弃该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几乎所有的网站都会用到表单,例如在搜索、订阅、交易支付、注册登录等环节当中。你需要对每一个表单都真正的用心,考虑细节中的交互方式是否合理易用,否则用户很有可能在这些环节中感到挫败甚至恼怒。

所幸的是,Luke Wroblewski的Web Form Design:Filling in the Blanks(《web表单设计:点石成金的艺术》)一书为世界带来了一些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表单的设计。

表单当中的细节调整有时能给网站带来可观的回报,包括转化率的提升。不要把由20多个字段组成的表单一股脑丢给用户,试着按照逻辑或操作步骤将它们进行分组。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体会怎样的模式可以让他们觉得更舒服。毕竟,你在表单中用到的字段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无法完成表单的填写。通常,市场部的同学喜欢在表单中能问多少问题就问多少问题,这种方法带来的后果就是用户方面表单完成率的极大降低。

7.让开发人员撰写文案

回想一下自己使用其他网站或移动应用的经历,是否曾经觉得自己像是被当作傻瓜一样对待,或是感到那些不友好的、生硬刺眼的提示信息好像正在对着你大吼?其实在很多时候,产品当中那些细小散碎的文案都是由技术人员在开发过程中“撰写”的。这种状况蛮令人不解的——信息文案是产品与用户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交互点,可是我们竟然允许自己把它扔给在这方面缺乏专业技能的人来完成!

正如设计师Joshua Porter所说:“文案应该是简单而有力的,它要快、轻、有效,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组,一些单词或一个单词,它是简短却富有冲击力的。”通过合理的文案,你可以将产品与用户有效的连接起来。要确保文案的风格基调在产品的每个环节当中保持一致,另外时不时的使用一些非书面用语也可以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好感。

8.缺乏情感和个性

要为产品赋予恰当的人格。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功能与可用性等方面,现在是时候来考虑一下怎样在产品体验当中融入个性了。

无论是打造一款在线应用,还是简单的展示页,你都可以在设计方案当中尝试情感化的设计思路。无论风趣、友好、严肃、谨慎,只要设计方案所体现出的人格气质符合产品自身的特质,它就可以在用户头脑中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印象。

9.技术成为障碍

很多网站在用户看来就是一台机器,这种情况在某些时候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要让技术为产品服务,如果某种技术不能给产品带来高质量的用户体验,那么就考虑其他的方案。不能因为计算机(或开发人员)说“不”,就妥协的接受着某种阻碍产品体验提升的技术方案难以辨识的验证码图片、充满了技术词汇的出错提示、毫无意义的模态窗口、翻来覆去的页面刷新和跳转——这些问题对产品体验的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

10.过早或过晚上线

很多初创型团队会避开公众的视线,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让自己处于“隐形模式”,为的是避免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推出产品,或是防止竞争对手剽窃创意等等。同时也有些团队会以非常“精益”的风格,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没有经过用心雕琢的粗制滥造的第一版作品发布出去。

要在“过早上线”与“追求完美”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不是一件易事,权衡的结果将取决于不同产品的实际情况,另外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过最基本的底线是,在产品真正达到“最小可用”之前,不要将它推向市场。要确保核心功能到位,同时,围绕着核心功能的用户体验也经过了充分的考虑与雕琢。如果在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情况下就将产品发布出去,你很有可能需要再接下来的日子里花上很大的成本去弥补一期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

原文出处:http://www.managershare.com/2012/09/19/10-common-ux-mistakes-startups-make/ 英文原文: http://www.netmagazine.com/features/10-common-ux-mistakes-startups-make-and-how-avoid-them
关联记录:
(5)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极致   极致而超出用户预期   为创业者支招   永不放弃   专注   
YC创始人Paul给创业者11条:
1、选择合适的联合创始人,2、迅速推出产品,3、想法不能一成不变,学会与时俱进,4、了解用户需求,5、与其拥有很多摇摆不定的用户,不如拥有少部分忠实用户,6、提供出乎意料的优质服务,7、在对比衡量中取得进步,8、节约开支,9、避免分心,10、保持士气,11、永不放弃
(3)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积累人脉   为创业者支招   需要哪些资源   
张磊_点心: 这几位都给了点心极大地帮助,但是,创业者们,最重要的不是听,而是盯上他们,抛掉你自己的面子,贴身上去,切切实实的获取他们的资源,把他们的专业能力,变成公司的助推剂![奥特曼]

◆◆
李开复:【创业嘉年华—创新工场公开课】创新工场(上海)成立,工场创业课首次对外开讲。六名资深专家针对:技术架构,团队建设,产品设计,财务管控,融资细节,法律问题等方面,全方位解读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敬请期待!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197161814/yCIcTiGGD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是万里长征,是马拉松   积累人脉   快速调整产品方向   培育文化   融资   为创业者支招   专注   自身素质要求   
著名风投合伙人谈创业:做好“万里长征”准备

一家典型的创业公司:简单的办公环境,杂乱摆放的电脑,几乎清一色男性的工程师团队

  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 Fund)近年来已取代红杉和KPCB成为硅谷新一代炙手可热的风险投资公司。作为该公司合伙人,以及2007年被思科收购的IronPort Systems联合创始人,Scott Weiss近期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自己走上创业之路的经历,以及在创业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以下为文章全文:

  人们常常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他们的问题包括:我现在是否应该尝试开一家公司,还是去读研究生?在大公司工作几年怎么样?

  我在大型科技公司度过了5年,在商学院学习了2年,又从事了2年的咨询工作,随后才开始创业。即使拥有这些经验,我还是认为,对于创立一家公司来说我仍然太嫩了一点。并不是说之前的经历毫无价值,但对于成功运营一家创业公司而言,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参与过一家运转良好的创业公司。我甚至可以断定,这样的公司应当位于硅谷,并获得了风险投资。

  当然,你可以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去创业,但如果你已经清楚创业公司会面临的挑战:融资、调整产品方向,以及培育文化,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这些东西无法从职场上学到,而在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以启动公司时,你必须一击而中。

  创业公司为什么要在硅谷并获得风险投资?如果你刚刚大学毕业,那么你可能缺乏经验和直觉,去判断公司团队是否优秀,产品是否差异化,以及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巨大。尽管风投并不完美,但他们毕竟可以为你代劳这些事,而他们的投资决定也意味着公司名气和资源的增加。此外,无论哪一个科技领域都会需要专业人才、财务专家和职能部门(包括法务、公关、人力资源等)。硅谷拥有最庞大的生态系统,工作机会最多,人才网络最大。

  那么,读研或者进入大公司打基础怎么样?这样做的作用不大责任、角色、联系人、前因后果、文化、沟通、风险和直觉,这些创业必需的能力只有在创业公司中才能培养出来

  如果你尝试创业,那么在创业公司中待上2到4年能学到比大公司或学校中多5到10倍的东西。

  下一步就是寻找一家合适的创业公司并加入。1996年,我从波士顿来到了Palo Alto,当时我没有任何人脉,并背负着10万多美元的商学院助学贷款。不过我做的几件事现在来看仍然意义很大:

  做好“万里长征”的准备

  当你大部分朋友在毕业前就找好工作时,你要做好没有工作的心理准备。如果你积蓄不够,你可能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去做兼职。如果这一步就让你感到焦虑,那么你就要重新考虑是否去创业。

  调研

  从《圣何塞信使报》网站下载最新4份风险投资调查。这些PDF文档总结了风投过去一年中投资企业的情况,具体信息包括公司名称、融资额、参与的风投和总部所在地。这在一开始会是一份重要的列表,因为这些公司最近都刚融到钱,并开始招聘。你可以制作一份表格,开始调研,并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排列这些公司。你还可以登录风投的网站,在它们的“投资组合”中查看都有哪些公司,在必要情况下将某些公司加入你的清单中。

  专注

  创业公司类型多样,创业公司中的职位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如果你会编程,那么适合你的职位包括开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以及质量工程师。如果你不适合编程,那么你需要找到最好的入门职位,或许是客户支持、产品管理、财务、内部销售,或者商业开发。你也需要选择创业公司的类型,例如是专注企业市场还是消费市场。你关注得越多,你了解得就越多,对不同职位,不同创业公司将会有更深的认识。在你建立人际网络之前,你要尽可能地积累知识。

  制定目标列表

  在调研完成后,你需要将目标公司缩小至20到30个,并制作一份市场地图或网络图,标记出某家公司所有可能的干系人,包括投资人、管理团队和公关公司。这或许像是FBI调查一个黑帮家族,但并没有如此惊悚。你能否获得面试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获得推荐,例如一些熟人可以推荐你到他们了解的公司中。继续调研公司、职位、竞争对手和市场,这样别人听起来会觉得你对谈论的东西懂得很多。

  建立人际网络

  我拿出了哈佛商学院校友录、佛罗里达大学校友录,以及麦肯锡同事名录。我向一些比我大15岁的人发邮件说:“嘿,Steve,我是你在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生同学。我们能一起喝杯咖啡么?”我参加了一切与“斯坦福”这3个字有关的聚会。我就这样喝了一杯又一杯咖啡。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能问出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并获得更多推荐。

  我不需要过度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准备和坚持的重要性。我花了4个月时间去准备、调研、专注、制定列表和建立人际网络。1996年8月,我获得了一次热情的推荐,加入了一家名为Hotmail、只有12名员工的创业公司。最终,这成为我一生中最精彩的职业经历。

原文出处:http://tech.sina.com.cn/i/csj/2012-09-18/08227627928.shtml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反省的习惯   分享   个人魅力   为创业者支招   找比自己优秀的人   执行力   自身素质要求   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成功创业者必备的几点特征】1)IQ不低但EQ很高。2)能反省,调整,快速纠错。 3)很强的学习且重执行。 4)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且能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多次成功招来并留住比自己优秀的人才。5)懂得分享。6)没有极其偏激的性格。7)霸气。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2274459414/yCfMMf75P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马云   为创业者支招   
【马云“四不”创业智慧】1、创业最怕就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2、看不见对手在哪里,看不起对手,看不懂对手为什么可以变得那么强,然后就跟不上了;3、即使对手很弱小,也一定要把对方看的很强大,即使对手很强大,也不一定要把自己看的很弱小。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642482194/yC6Gb5AKC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Paypal   董事会   讲故事   经验教训总结   人才挽留   为创业者支招   选人才   以身作则   招聘   
Paypal联合创始人的创业经验

Max Levchin是Paypal联合创始人兼前CTO,有人在Quora上问,作为一个年轻创业者,Levchin哪些经验最值得学习?

Levchin自己在下边做了回答:

有个联合创始人比自己一个人干更好。
创业不是让你爱上一个想法,而是让你爱上运营一家公司。
早期团队有相同的背景、教育、价值观等更好,可以减少无谓的沟通浪费。
如果你的团队成员恨但互相深深地尊重,你的团队很成功,相反,是个灾难。
为早期职位招人时,如果你对这个人有些犹豫,那么不要犹豫,拒绝他
联合创始人不能是招聘来的。
不要让你的高管们互相有长期的积怨,未来你将花更多时间去调解。
很多时候在家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大多数时候,如果有人想离开你的公司,让他们离开。不要通过涨工资或升职的方式挽留,这会伤害到其他人。
找到你的投资人们最核心擅长的那件事,让他们在这件事上帮助你。
亲力亲为是最好的领导力,如果你希望你的员工熬夜或周末加班,你最好自己也在那里,即便你并不真正参与工作,这有点不合理,但确实激励人。
人们通常通过好的故事或好的结果来获得融资,要么在产品发布之前融资,要么发布后马上融资,不要计划发布几周后再融资。
设定一个投资人上限,几个承诺的天使比无数个投资5000块的兄弟姐妹好很多。
如果你有联合创始人,给他一个董事会席位,如果你能,再给自己多留一个,以后可能会需要。
联合创始人(一般情况下)应该有同样数量的股票。
你不是为你自己设计产品,你也不必这样做。大多数人不明白互联网是如何动作的,他们也不想知道,为这些人设计产品,你只有一个,他们人数更多。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53584.html 英文原文:http://www.quora.com/Entrepreneurship/Among-Max-Levchins-lessons-learned-as-a-young-entrepreneur-which-are-the-greatest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Bill Gross   激情 Passion   坚持   为创业者支招   演示技巧   勇于尽快试错   专注   
商界传奇Bill Gross:我从创办100多家公司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

Bill Gross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商界精英,他从12岁便开始创业,到目前为止共创办了100多家公司,覆盖了各行各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前不久,他在巴黎召开的LeWeb大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和感悟,希望对创业者有所启发。


1. 把握并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The First Lesson: Market Power Rules

要想成功经营一家公司,你可以做很多事,但有一件事如果你能很好地把握的话,它能在你不做任何事的情况下就能推动你走向成功,这就是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脉搏。在20世纪70年代,太阳能行业开始迅速起飞,于是我抓住发展机遇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Solar Devices,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时我还在上10年级。我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把握并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这是在你走向成功的过程中的重要助推器。


2. 掌握演示和销售产品的技巧
Lesson #2: Master the Demo

要学会如何向别人演示和销售产品的技术,我在大学销售自行设计的高端扬声器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演示技巧。演示技巧在我之后创办经营的所有公司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门技巧可以算作是我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不要将演示技巧视为小儿科,要努力学着去真正掌握它,因为无论你经营什么样的公司,这门技巧都是不可或缺的。


3. 要对自己的想法充满激情
Lesson #3 Pursue Your Passion

很多人都知道苹果背后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迪斯尼背后的故事。在华特.迪斯尼快要破产的时候,他推出了挽救公司的“白雪公主”;之后,迪斯尼乐园的推出再一次挽救了处于困境中的公司。每一家公司都会面临很多艰难的挑战,要想克服这些挑战,你就必须对你的想法有十足的激情。


4. 专注、专注、再专注
Lesson #4: Focus, Focus, Focus

无论做什么,能做到专注总是好的。一开始我也担心自己专注的方向不对,但事后结果却表明,即使你专注的方向错了,因为专注,你也会比以前做到更好。如果你能将自己专注的事情做得非常好,那么你就能与用户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专注也是我在经营所有公司的过程中自始自终坚持的原则


5. 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Lesson #5: Recognize Your Strengths

对自己的长处要认清,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也必须敢于承认,并通过雇佣那些可以弥补你自己存在的不足的人来达到一种平衡。我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一个公司要想成功,它就必须专注。在经营Idealab孵化器时,我就雇佣了很多能弥补我个人存在的不足的员工。


6. 千万不能冒进
Lesson #6: Don't Overbuild

我们在1997年创办了eToys,在当年的圣诞购物季,公司的销售额已达150万美元,第二年的销售额大1000万美元,第三年5000万美元,接着公司上市。为了实现所有地区一日内发货的目标,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很多仓储中心,上市第二年,公司销售额达1.6亿美元,但这远没有达到公司3亿美元的产品供货能力,公司因此垮了,给我留下了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千万不能冒进,世界变化很快,扩张步伐最好慢下来,虽然这可能会给公司的短期利益造成一定影响,但这远比公司扩张太快而导致破产好得多。eToys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7. 在产品市场成熟之前,要确保公司能够存活
Lesson #7: Survive Until the Market is Ready

在1999年,我创办了在线娱乐网站Z.com。那些的宽带普及率仅为10%,但我们相信宽带的普及率会很快增加。我们成功融资1000万美元,网站带来的效益也不错,因此我们雇了110名员工。然而,由于宽带普及速度太慢,我们便将公司员工数裁至46名,第二年只剩下20名,最后只剩下12名员工,最后的最后,公司因资金短缺而宣告破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如果你推出了一个用户很喜欢的不错的产品,但产品市场还没有成熟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尽力精兵简政、削减开支,保证公司能存活到产品市场成熟之时。如果我们当时能够将110名员工一次性裁至12名,那么公司很有可能会存活的。我们的反应太慢了。


8. 测试、测试、再测试
Lesson #8: Test, Test, Test

1999年,我创办了在线汽车销售网站CarsDirect,人们那时对此表示怀疑,在网上买汽车安全吗?CarsDirect上线的第二天,我们就收到了4份订单,接着我们很快将网站关闭(因为我们必须以零售价的价格买进4辆车再亏本卖出去),但这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之后我们便开始真正做起了这么一家网站和公司。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真正推出产品之前,要想办法将产品在用户中进行测试,再根据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调整。在不确定模式的可行性之前不能花费太多的钱。


9. 如果你真有什么好的想法,一定要坚持
Lesson #9: Stick With It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一定要坚持,不要理会那些批评者的声音。很多批评者都不看好我的很多商业想法,但我知道自己想法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一直在坚持着,同时,我也用行动证明了想法的正确性,这也是创业者必须要学会的东西。


10.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Lesson #10: Find Essential Partners

eSolar是一个费时费力的项目,在创办和经营eSolar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我们急需大量的资金和土地,我们不得不寻找合作伙伴,因此我们与GE建立和合作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要实现你的宏伟的商业想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那么你就必须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我强烈建议,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公司需要合作伙伴的话,那么寻找合作伙伴便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1. 利用好用户的热情
Lesson #11: Harness Your Users' Passion

在如今的媒体时代,你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已有用户为自己带来新的用户,让用户为公司的产品做宣传,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如果掌握了这门学问,这将对公司大有裨益。


12. 一切真理都必须经历3个阶段
Lesson #12: All Truth Passes Through Three Stages

一切真理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想法遭嘲笑的阶段,其次是想法遭强烈反对的阶段,最后是想法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真理的阶段。想想这个问题: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想法在一开始都会被认为是疯狂的想法,要想将自己所谓的疯狂的想法变为理所当然的真理,你必须要勇于面对所有的嘲笑和反对。在苹果Think Different的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你认为足够疯狂的人才是能够真正改变世界的人
原文出处:http://www.36kr.com/p/69958.html
含有关联记录 1 个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Small is Beautiful 以小为美   查立   为创业者支招   现金流   专注   专注客户   
查立 给初创业者的十条建议
1)做比想像更重要。要赶紧试错;2)以小为美;3)专注做一件事。100个决定中对99个说“不”;4)现金流是硬道理;5)专注客户;6)冒险中学习;7)让团队做得比自己好;8)找到创业导师很重要;9)多向对手学习;10)失败不是坏事,成功不能复制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1558226504/yBJ5abeXy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为创业者支招   
不要纠结着去创业 1、设个时间点,到时要么去创业,要么不创业,从此停止幻想;2、千万别想如果谁投我钱我就创业,这不叫想创业叫想钱;3、不要马上去融资,一开始要做你做梦也想的那事,先做出来试试,再问问自己有无底气去晾给投资人看看;4、切忌纠结着去创业,那说明你火候未到。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大方向   切入点   汪华   为创业者支招   
接下来大家在创业上,或者是投资方向选择上要注意什么呢?因为我自己也创过业,而且不论是在google,还是创新工场,也带过很多创业公司,所以我提一些我切身的建议:我日常去看一个移动互联网项目关注哪几个方面呢?其实只关注三点:第一点是方向;第二点团队;第三点执行。

第一点,方向,首先是大方向,首先要选择一个足够大的方向。足够大意味着,可能意味着两个方面:第一你做的这个应用不管现在用户量有多小,潜在用户量要大。这个领域是不是20%、30%、40%的潜在用户都会用,潜在有几千万的用户都会用?如果说你做的非常狭窄,比如说给军迷做收藏类的软件,说白了,可能只有几十万的用户,这是不行的。所以你要选择的是放在足够大的方向上。或者是另外一种大,绝对用户数、潜在用户数不是一千万、二千万、三千万,但是这个领域里面相对来说比较值钱。比如说有二三百万用户,或者是在某一个行业领域里面,这个领域的毛利特别高,总市场的盘子特别特别高,所以你潜在是可以有几个亿,甚至更大的盈利的盘子让你以后慢慢去挖掘、收钱的。比如说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可能只有一百万的活跃的真实的IP,但已经是上市公司。所以这是另外一个考虑的方向。

第二来说,这个市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因为市场大没有用,经常会看到一个人说这个市场好大,我们要去做,但是这个市场是不是给创业公司准备的。创业公司各方面资源都不多,真正适合创业公司的领域是什么呢?真正适合的领域是这个市场还是,早期萌芽阶段,市场规则谁都搞不清楚,谁都不知道这个东西的游戏规则怎么玩?只有在这个阶段才是适合创业公司去玩儿的。如果这个市场大家都知道的,该怎么玩都知道的,说白了这个市场就是一个堆钱、堆人的问题。堆钱和堆人,创业公司比得过大公司吗?当然不行,所以像这种已经尘埃落定的事情,哪怕表面上看上去还比较早期,你也不要去钻那个热门了。

最后还要考虑一点,就是这个市场能不能收敛,有很多市场无论你再怎么做,其特性天生就是分散的,可能因为这个市场的特点、用户的特点、推广的特点、运营的障碍等。像这样的市场正常情况也不要去做。除非你发现了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是创新的运营模式能有突破性的一种做法。天生不收敛的、很分散的市场通过你这样的方法可以收敛到市场一半的份额。大家考虑大的方向选择,这几个点是要先想清楚的。

我看过很多很多非常好的团队,最早的创业第一步就选错了方向。比如说有个团队做教育展示软件,这个团队的技术非常好,做的东西非常漂亮,结果做到最后只有几千所学校,最后这个团队转到社交游戏领域,同样的团队就获取了巨大的成功。

大方向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切入点,相反的一个早期团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太大,比如说经常见我,第一句话“我要做一个平台,我要让无数的公司,或者是创业者都用我的插件,然后我再把这个东西卖给大的品牌厂商、广告主”,这种东西我一听一般是不接受的。因为很少有这种现象,一个平台是从一个创业公司做出来的,或者是一个创业公司直接做平台就把东西做出来,哪怕是腾讯,也是从做一个具体的应用去获取用户群的,哪怕是360安全卫士最早的雏形也是木马专杀。所以在最早期的时候找到一个大方向,同时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你要干一件非常非常具体的,可能一开始是非常小的明确的用户群,要解决他一个具体的问题,只要能把这两件事情想清楚。虽然最后可以扩展到这个大方向,但是最早必须是非常明确的。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汪华   为创业者支招   
创新工场汪华:未来三年的移动互联网创业
谢谢大家!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所有的创业者交流移动互联网的事情。

其实这个主题的演讲在最近两三年也做过好几回,但是今天跟以前的每次都不一样,我记得在09、10年做演讲的时候,还有点像布道或者是忽悠。今年可能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大家都已经看到,移动互联网安卓、iOS设备已经到了5千万用户。到外面去看,在大城市市场里面最热销的是iOS或者是安卓的手机。我们看这个东西变得好,就像刚才说的,现在大家创业不做移动互联网都已经很过时,

那我们现在在哪个点?其实我们现在在非常好的点上,在移动互联网真正的爆发点,从去年到现在的5千万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其实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到主流用户群,第一批的iOS、安卓用户还是重度互联网核心用户,还是科技圈子里的用户,还是玩家,而从今往后是移动互联网真正爆发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将增加到一亿,然后再扩展到4.83亿的互联网用户。所以说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爆发点。

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数据:因为我们有很多的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我们估计到今年年底真正在市场上的iOS、安卓会有6千万,过去6个月Top应用的流量增长了6倍。还有Top应用的活跃用户数过去半年也增长了4倍。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趋势是终端价格,从去年到今年价格不断降低,厂商也在不断的开发新的方案,软件、硬件、系统,各方面都成熟之后最重要的是终端价格。现在所有的厂商都在做安卓设备,现在走到市场上,1500块钱上的手机全部的新款都已经是安卓,在所有国内的厂商明年的手机研发计划和市场都是转向了安卓。而市场上已经推出了1000元价格点的,主流配置的安卓手机: HVGA电容屏、600M以上的arm11;256MRAM+512M ROM,支持GPS,相对齐全的感应器。而刚刚推出的展讯和联发科的新方案,能把这个价格继续拉低到700。

在中国市场上1000块钱以上的手机大概能占到中国手机销售量的40%,而七八百块钱到一千块钱的大概又占到另外的30%,也就是说现在智能手机以iOS、安卓为代表的,现在能下探的范围大概覆盖中国70%手机范围。诺基亚在中国和世界市场的衰退,比原先预想的快得多。其他的手机厂商在一千块钱左右的手机明年的出货计划都是在iOS、安卓,所以说在明年,新的硬件方案、价格点和能够保证安卓真正的普及,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普及,从核心的互联网用户,从专门买手机就是为了上移动互联网用户向普通手机用户普及,这是一个关键的引爆点。

所以刚才卢刚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接下来做什么?其实真正的引爆点带来的机会:第一就是用户群的迁移。过去是用户是男性、IT科技圈、商务人士等核心用户,相对是比较年轻的用户。而手机达到800块钱的价格点,全面普及之后,其实未来三年新增加出来的用户实际上会是真正的普及的标准手机用户,标准的中国的互联网网民用户,他们需求的核心就不像现在的用户这么专业,他们需要的是更日常生活相关,更普通、更普及的应用。说白了,安卓和互联网真正向主流扩展。

而这个给创业和开发者带来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大的。创业者可能会想,“我们能想到的东西好像都有人在做。很多其他大公司已经做了,创新工场投的项目已经做得很好,或者是排名靠前的已经有很好的应用,那我们来做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相当于2002–2003年的互联网,是非常非常早期的阶段,接下来的用户群的迁移会完全把现在的局给打破。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早期的互联网,像hao123、360安全卫士,美图秀秀这样的应用在2000年的时候不存在,也没有存在的土壤,因为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的网民都非常的高端,如果编辑图片都会用Photoshop。也就是说大量的接下来增加的三四亿的互联网用户其实是更普通的用户,他们的行为和现在的5千万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所需要的入口级应用、装机必备应用和我们现在的应用是一样吗?说实话有50%都是不重合的。

所以如果现在要创业,或者是着眼之后二三年创业的话,其实并不一定需要盯着现在排名靠前、Top100的应用。其实你更应该盯着接下来的二三亿人可能会用什么?接下来这二三亿人如果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现在的哪些方案对他们是太过复杂,需要简化,他们可能有哪些新的需求是现在的用户没有的?你能不能挖掘出新的需求,满足新增的二三亿人。

其实还有一些轨迹,你们去探索的时候,可以参照中国普通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从2000年初到2010年过渡的时期里面,或者是说从2003年、2004、2007、2008年从专业用户到普通大众迁移的过程中间出现了那些应用或服务,这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方向。

创业机会二:就是本地消费类、生活类、商务类的一些应用。

其实刚才卢刚也提到一个挣钱的问题,或者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我可以跟大家说,现在做移动互联网谁在挣钱,我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在挣钱,除了少数做海外市场的,做国内市场没有任何一个挣到一分钱,少数挣钱的是挣VC的钱,不是移动用户的钱。

第一波真正能挣钱的是游戏公司,手机游戏、手机网游,从用户那边能够直接收费的,可能就是手机游戏、手机网游,因为安卓、iPhone是非常好的游戏平台。第二真正能挣钱、做成一个生意的领域其实就是本地消费、生活、商务类的应用。

在这边来说的话,我先说一些大道理,一个网络它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一是他能覆盖多少用户;二他能覆盖多少用户的时间;三它覆盖多少用户所做的重要决策、花钱的决策。所以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相比,这点优势是大的。移动互联网其实用不了几年就可以覆盖七八亿用户,互联网现在也只不过覆盖到四亿。更关键的是日常花出去的钱,比如说一个用户假设日常的花销五、六千(买房除外),传统互联网能控制百分之多少?其实以前传统互联网只有在网上买一些大件、做一些大的决策,或者是正儿八经追一个女孩子,策划一个很好的晚饭的时候,会上网上去查一下哪里比较好,实际上日常的花钱是不被互联网控制的。

比如说大家看携程很厉害,但是你看互联网的电子订房只占到日常订房的5%,所以互联网对传统的经济、传统决策、传统的花钱的影响是相当低的,低到只有个位数的地步。而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比例是高很多。

我们做的布丁生活、布丁优惠券,大概就是四五个月的时间其实就已经超过三百万的用户,而且用户的活跃率特别特别高,国内排名靠前的所有商家开始找布丁要签合作条款,要给他们收入,或者是商业合作。比如我们投另外一个项目叫酒店达人,我们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已经有一百万的用户,而且不光有用户。我们原来以为很多手机上的东西还不完善,很多人只不过是用它来查查,实际上发生的情况是用户在手机上订房,而且这个订房量还不小,所以说他们已经挣钱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领域也是非常非常好的创业方向,而这个领域哪怕做出一二百万用户、二三百万用户比做一个通用的应用,一二千万用户的价值更高。

这个领域怎么启动呢?其实也相对简单,从现在往后的不同阶段,大家需要思考不同的问题。生活服务消费类现在四五千万人已经可以做了,因为在特定的领域,虽然四五千万只占人口基数的5%,但是他们的消费能力非常强,在特定的区域就不是5%,有可能是20%、30%,比如说酒店商旅里面,iphone androind用户,虽然人数只有10%,但是他们买掉了百分之三四十的机票、可能预定了百分之三四十的酒店。

如果大家想了解一些数据的话,像淘宝上,每天从手机上发起的移动购买订单已经是超过了10万笔。而像凡客这样的公司一天可以达到10%的订单是从手机上发起的,所以说所有的数据,或者是数字虽然离成熟还差得远,但是这个领域已经开始启动了。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创业的确已经非常非常的热门,但是市场竞争比起两三年前已经激烈得多。其实我们创业工场投资和孵化了非常多的项目,在市场上表现得非常好。但是说实在的这里面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做得早,我们是从2009、2010年开始做,比如说豌豆荚等,其实在当时只有一家在做,而且相当长的时间都没有竞争就做起来了。而现在的互联网竞争态势和二三年前已经不一样了,在国内大概有二万的开发者在跻身移动互联网领域,而且在很多领域已经有不错的公司,已经获得了早期用户的优势。而且去年大概有2亿美金左右投入给了国内的移动创业团队,所以有部分的项目或团队手里有资金优势。
原文出处:http://www.managershare.com/2011/11/28/wang-hua-the-mobile-internet-business-the-next-three-years/
含有关联记录 5 个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病毒式营销   口碑   口碑营销   搜索引擎优化   推广   为创业者支招   
4.口碑:初期市场营销坚持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才能看出产品对用户真正的吸引力。

(1) 产品完成后,不要着急,先坚持在一个小规模的用户群中试用,听听用户反馈。(2) 大规模的推广会带来如下的两个问题:一、投入大量市场费用后,用户期望值很高,如果产品不完善,很容易引起负面的口碑,为以后的推广留下了隐患。二、大规模市场推广得到的测试效果不准确。如果产品不完善,甚至需求选择有问题,会被数字掩盖。当推广费用停止后,用户量不增长甚至下滑,再改就来不及了。过去几年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其实在市场营销上花的钱都非常少,但这些公司在市场营销上花的精力并不少。(3) 刚开始最重要的推广技巧是搜索引擎优化和病毒式营销。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极致   口碑   为创业者支招   专注   
2.极致:要在这个功能点上做到所有同类产品的极致,做到最好才能赢。

(1) 极致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只要极致才能超出用户的口碑,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给后期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2) 专注才能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才能击败竞争对手。
关联记录: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创业起步   极致   口碑   雷军   轻装上阵   为创业者支招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一次完美的互联网创业   专注   
雷军 :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

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的大企业做了十年的软件研发,想出来创业,问我要注意什么。我开玩笑说,要想成功,必须学习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第一条就是 “挥刀自宫”。

大的软件公司有很多资源,研发能力不错,各种推广资源也非常优越,但很少开发出来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初步看上去,原因很多,比如很难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内部管理协调非常困难等。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得当。大公司资源多,一个互联网创新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后,公司期望值高,考虑的问题自然多了,反而不容易做好。

从大公司离职出来创业,首先要“挥刀自宫”,干掉大公司这套做法,控制成本尽量少花钱,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核心的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不要想太多,不做太长时间的计划,尤其是计划不能太复杂!创业成功需要的是发现机会和快速突破的能力,再加一点运气。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太多,有时候反而会限制自己的做法。互联网创业,越简单越单纯,越容易成功!

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就是“专注”、“极致”、“快”和“口碑”!

一次完美的互联网创业,最好是技术、产品高手搭配的两三人创业,三到六个月内完成产品,再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测试完善产品,达成初步成功的门槛,再寻求融资,摸索成功的商业模式,然后投入大量的市场资源推广,形成规模化业务。

初步成功的标准,不同的业务要求不同。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供大家参考,就是产品推出半年到一年时间,网站页面过一百万PV,或者客户端产品日净增安装量1万次,而且用户数还在持续增长。达成这个目标之后,需要琢磨的事情,就是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如何探索好的商业模式。
含有关联记录 4 个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董事会   合伙人关系   为创业者支招   现金流   
【给创业者的建议】1)资金:规划现金流,尽快赚钱或推出产品;2)团队:合伙人分工明确,同时要有一个人能拍板;3)商业模式:选择前景广阔发展迅速的市场,如果判断错误,要尽快了断;4)董事会:了解投资者的背景,不随便让不熟悉的人加入董事会。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Talkbox   李开复   钱皓   为创业者支招   选择投资方   执行力   专注   
李开复:对这个Talkbox公司了解一些,很优秀很有嗅觉,用户体验也不错,但是几个建议:1)创业团队不适合做太多产品,需要专注,2)想做产品,就应该放弃外包和服务工作,3)早期创业选择投资者主要看谁增值最多,其次才是估值,4)执行力+运营+快,5)产品团队最好能在目标市场内工作。
原文出处:http://t.qq.com/p/t/141021014291813
   转记    评论
[ 摘记 ]    in《 创业笔记
要点: 李开复   为创业者支招   用户需求   
李开复 为创业者支招:1)刻骨铭心,选择真爱的事情创业。2)一统江湖,追求高用户量、高频次、高使用时间和高排行。3)十年磨一剑,深度理解市场、用户、产品和竞争对手。4)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重视用户需求和反馈。5)一代宗师,产品有流量增发能力,运用有效渠道推广
   转记    评论